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资源与原材料 >> 复合材料 >> 正文  
  申银万国:碳纤维行业两大龙头为什么暴涨         
申银万国:碳纤维行业两大龙头为什么暴涨
[ 作者:申银万国    转贴自:http://finance.163.com/06/0523/12/2HQCMIUL00251LK0.html    点击数:103    更新时间:2006/10/27    文章录入:魏九玲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投资要点:

报告背景:在证券市场全力追捧新能源、新材料等投资品种的背景下,我们也对碳纤维新材料加强研究,实地调研了华皖碳纤维(华源股份(600094)持股44%,另外华源股份的关联企业持46%)、嘉兴中宝碳纤维(G大元(600146)持股67%)两家碳纤维企业,并完成行业研究报告,希望能为投资者挖掘碳纤维的投资机会。

军民两用的材料之王——碳纤维:同钛、钢、铝等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在物理性能上具有强度大、模量高、密度低、线膨胀系数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等军工领域、风力发电叶片等工业领域、GOLF球棒等体育休闲领域。

国际碳纤维供给难以满足旺盛的需求:飞机制造等军工领域、风力发电等工业领域是03年以来碳纤维需求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碳纤维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三大巨头之中,扩产估计要到07年以后能够完成,碳纤维前景仍然看好。

我国碳纤维企业力争突破:我国碳纤维现阶段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但华皖碳纤维、少数科研院所及山东光威集团都力争在碳纤维生产方面获得突破。

吨净利25万元——碳纤维盈利分析:目前军工级碳纤维(3-6K)的售价为200万元/吨,民用碳纤维(12K)的售价为55万元/吨,而碳纤维的生产成本为18万元/吨,如以民用碳纤维为例,其毛利为37万元/吨,即便加上3万吨的营业费用和33%的所得税率,民用碳纤维的净利润也用25万元/吨,如果考虑军品销价和33%的所得税减免,则其吨净利将达到170万元/吨。

上市公司谁将获益:目前从事碳纤维产业链生产的华源股份、G大元及*ST吉炭三家上市公司,建议投机性增持华源股份,注意母公司经营状况差的风险,建议增持G大元,观望*ST吉炭。

1、 何为碳纤维

1.1 碳纤维——新材料之王

碳纤维是由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纤维材料,它是用一些含碳的有机纤维,如腈纶丝、沥青及粘胶纤维等做原料,跟塑料树脂结合在一起,放在惰性气体中,经碳化而成的新型纤维材料。由于碳纤维在物理性能上具有强度大、模量高、密度低、线膨胀系数小等特点(具体比较见表1),可以称之为新材料之王,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等军工领域、风力发电叶片等工业领域、GOLF球棒等体育休闲领域。

1.2碳纤维的分类与性能碳纤维按照用途可分为两类:1、24K以下的为宇航级小丝束碳纤维(1K的含义为一条碳纤维丝束含1000根单丝),2、48K以上为工艺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

尽管碳纤维均是有原料纤维经高温碳化而成,但根据基础原料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以聚丙烯腈(PAN)为原料高温碳化形成的碳纤维为PAN基碳纤维;2、以沥青为原料高温碳化形成的碳纤维为沥青基碳纤维3、以粘胶纤维原料高温碳化形成的碳纤维为粘胶基碳纤维。由于PAN基的碳纤维在强度上要优于沥青基、粘胶基碳纤维,在全世界的碳纤维生产中占有90%的比例,具有绝对性的压倒优势,因此我们下边所讨论的碳纤维行业均是指PAN基碳纤维。

1.3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生产的核心就生产碳纤维的生产工艺流程而言,对于碳纤维的生产工艺,当生产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的时候,被称为“母体”的聚丙烯腈纤维首先要通过聚合和纺纱工艺加工聚丙烯腈而成。然后,将这些母体放入氧化炉中在200到300摄氏度进行氧化。另外,还要在碳化炉中,在温度为1000到2000摄氏度间进行碳化制成碳纤维。

尽管碳纤维生产流程相对较短,但生产壁垒很高,其中碳纤维原丝的生产壁垒是难中之难,具体表现在碳纤维原丝的喷丝工艺、聚丙烯腈聚合工艺、丙烯腈于溶剂及引发剂的配比等。目前世界碳纤维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的东丽公司、东邦Tenax集团和三菱人造丝集团,这三家企业技术严格保密,工艺难以外露,而其他碳纤维企业均是处于成长阶段,生产工艺在摸索中不断完善。

2、航空、风力发电推动碳纤维需求增长前已叙及,碳纤维作为新材料之王,主要应用于飞机制造等军工领域、风力发电叶片等工业领域、GOLF球棒等体育休闲领域。但在2003年之前,尤其是2001年“911”事件之后,由于飞机制造行业出现短期萧条,而其他应用领域也没有获得快速增长,因此2003年左右碳纤维的需求出现增幅下降,但2003年之后,随着航空行航天领域对于碳纤维需求出现快速增长,风力发电等其他工业应用领域也出现快速增长,从而使碳纤维的需求幅度增加,全球碳纤维市场正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2006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将达到2.5万吨/年,2010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则达到3.2万吨/年,全球碳纤维的供给与需求将出现紧张局面。

2.1航空、风力发电推动碳纤维需求增长首先,2003年以后,由于大量碳纤维应用于飞机制造行业,比如一架空客A380需耗用30吨碳纤维、一架波音787飞机需耗用20多吨碳纤维,随着飞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明显增长。

其次,随着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在2003年之后的快速发展,碳纤维作为特大风力发电叶片的主要材料,需求也出现明显增长。

最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机械制品对于碳纤维等高端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可以说2003年之后,碳纤维迎来了飞速增长势头。2.2海上钻井平台、汽车等领域值得期待碳纤维除了上述优于金属材料的性质外,还具有耐腐蚀性,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沿海钻井平台的构件,比如围栏等,而且可以减轻质量,便于现场安装,是碳纤维未来的巨大市场。

另外,碳纤维在汽车领域可以替代钢材,制造CNG瓶、保险杆、底盘等汽车配件,使汽车质量降低40%以上,从而节省燃油7%,符合有效节能的未来发展优势。

3、国际碳纤维供给难以满足旺盛的需求

3.1产能扩张难跟需求步伐2003年之后,国际碳纤维的市场快速增长,因此日本的东丽公司、东邦Tenax集团和三菱人造丝集团等但碳纤维生产巨头纷纷在04年左右开始扩产,但由于碳纤维生产装置从设计、安装、试车到产生制品需要2-3年的时间,估计到07年以后才能有产能扩张,因此在2008年之前国际碳纤维的供给仍然紧张,另外在2008年之后,碳纤维有望在海上钻井平台、汽车等其他工业领域获得积极拓展,碳纤维市场需求潜力仍然十分巨大。综合上述产能变化和未来需求的变化,并考虑现有产能并不一定完全产生效益,则我们可以算出未来几年碳纤维行业供需变化,未来两年的产能随有所扩张,但产能扩张难跟需求步伐,碳纤维行业未来几年的景气度仍然保持较高水平,潜力巨大。

4、我国碳纤维企业力争突破由于碳纤维过去主要应用在军工行业,因此一直是对华禁运物资,近年来随着碳纤维向民用工业转移,国际社会碳纤维的制造技术与产品对华出口有所松动,通用级碳纤维进口渠道已开通,但高性能碳纤维对我国依然限制,通用级碳纤维成套技术出口尚须出口国政府特批。

我国碳纤维现阶段绝大部分依赖进口。2004年全国碳纤维用量为4000吨,2005年用量在5000吨,年增长率在20%以上,到2009年将达到7500吨/年,而国内现有生产设计能力为90吨/年,且由于国内原丝质量、生产技术及设备等原因,实际年产量仅为40多吨,无论是质量和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都很大。

从表中看,我国除了华皖碳纤维及少数科研院所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外,绝大部分企业仅仅具有部分碳纤维及其制品的饿生产工艺,因此我国的碳纤维生产能否突破关键是华皖碳纤维及少数科研院所。

根据我们对华皖碳纤维的实地调研,华皖碳纤维目前已经顺利完成200吨碳纤维及500吨碳纤维原丝的生产装置的安装,目前处于设备及工艺调试阶段,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将于2006年7月正式生产,并且于2007年开工建设800吨碳纤维及1800吨碳纤维原丝二期项目。

此外,山东光威集团也在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国产技术积极向碳纤维生产进军。

5、吨净利25 万元——碳纤维盈利分析

碳纤维的生产工艺短、成本构成比较简单,根据我们的实地调研、碳纤维相关行业资料及工艺参数, 我们可以大体测算出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的生产成本,详见图。

根据目前丙烯腈1.3万元/吨的销售价格,我们可以大体测算出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的生产成本,碳纤维原丝及碳纤维的生产成本分别为4.4万元/吨、18万元/吨。

目前军工级碳纤维(3-6K)的售价为200万元/吨(这一点可以从吉林东方神舟碳纤维(*ST吉碳(000928)持股100%)年产10吨碳纤维,05年实现销售收入2295万元进一步得到验证),民用碳纤维(12K)的售价为55万元/吨,而碳纤维的生产成本为18万元/吨,如以民用碳纤维为例,其毛利为37万元/吨,即便加上3万吨的营业费用和33%的所得税率,民用碳纤维的净利润也用25万元/吨,如果考虑军品售价200万元/吨和33%的所得税减免,则其吨碳纤维的净利将会达到170万元/吨。

6、上市公司谁将获益

目前从事碳纤维产业链生产的主要有华源股份、G大元及*ST吉炭三家上市公司:1、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由于华源股份具有完整的碳纤维产业链及未来扩产至1000吨的预期,并且其二期项目有望介入军工级碳纤维,建议投资者增持,但需注意华源股份母公司经营状况差的风险。2、从公司主业发展及经营拐点来看,大连实德控股的G大元尽管面临着碳纤维原料不足的风险,但作为国内碳纤维制品的三大巨头之一,其预浸布的销售毛利率仍然有40%以上,另外其公司经营拐点已现,未来两年业绩快速增长仍建议增持(具体分析见《G大元调研短评》2006年5月11日)。3、*ST吉炭由于并不生产核心的碳纤维原丝,发展受到制约,建议观望。

另外建议投资者积极关注山东光威集团有可能存在的资本市场联系。

  • 上一篇文章: 陶瓷颗粒增强钢铁基表面复合材料

  • 下一篇文章: 蓬勃发展的纺织新材料产业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6]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5]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以前中国一高端材料常被“卡脖…[34]

  • 中国首条千吨级T800碳纤维生产…[43]

  • 不具普惠性的“好”,碳纤维单…[52]

  • 从赛车到轿车,碳纤维单体壳的…[52]

  • 我国实现T800高强度碳纤维量产…[129]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39.84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