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的不足与发展
经典的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的理论与实践起源于二战后的西方,引入我国后,就此著书立说的不少。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作为一个技术经济专业,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在应用上,只是在80年代初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大量出现外商投资企业以后,才越来越普及,从只允许有资格的机构发展到现在的项目主办人自己或一些政府招商机构以及很多的中介机构都可以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实际效果如何,众说纷纭,但事实是越做越多。笔者在这里首先披露如下两点网友反映:
1、现在的许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指标很好,但经营起来却很失败。因此,对现在流行的可行性研究的计算分析方法规范,不少的人颇有微词。
2、近两三年来,在项目投资分析领域,风险投资评估和项目模拟运行分析被炒做得很热。以至于有的现在正在做项目评估的技术经济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对他们的导师、教授们此时的沉默和被冷落,以及他们的导师、教授们的研究成果正被后来人不声不响的使用着,而愤愤不平。
在我接到这样邮件的时候,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我既不是技术经济专业毕业,也没有对风险投资评估和项目模拟运行分析说过什么,我只是有兴趣研究新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的计算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努力使其智能化,显然我也是属于那些不声不响的使用着前人成果的后来人。现在来谈我的观点,并作为我对一些网上朋友的回答。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任何墨守成规、不积极创新都是无作为、反科学的,在学术专业领域里更是如此。先驱开创者必然被后来者在新的社会经济技术历史条件下居上,而后来者不应忘记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利用了前人的成果。先驱开创者应有大度支持后来者在他们的基础上的创新发展,也有权利和义务纠正以创新为名的伪科学、反科学的观点和做法。
现在流行的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计算分析规范源自国家计委80年代初的纲要式要求和示范性财务报表,是各行业各类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纲要性指导蓝本,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在近几十年的我国工业可行性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功不可没。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一体化中,现在我国流行的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计算分析规范虽然也已经在逐渐改革接轨,例如,最重要的,是内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改革;但仍然落后于我国现行财会制度的改革接轨,例如,投资总额构成分类中固定资产与无形递延资产概念的实际含混和单项资产原值形成过程不清晰;仍然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影子,例如还要计算分析所得税前的一些指标,对于国民经济效益评价,笔者认为现行规定只要求对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大项目才要求进行的原则是正确的。其次是还受到某些金融财税制度的制约,虽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已经停征,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恢复,而其税基---固定资产投资数额的含义在实际上包括无形与递延资产,所以投资总额构成分类的不科学不便调整。建设期利息还要求在当年偿还,与一般的国际金融惯例不同。在投资总额与注册资金的比例限额上,特别是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限制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较高。这在一定的金融市场条件和更多引入外资的要求下,应该说也是正确的。对于以上提及各项,笔者认为,这些虽然需要继续改革接轨,但这些并不是许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价指标很好,但经营起来却很失败的原因。因为可行性研究就是研究在特定的环境下项目是否可行的评价指标。既然在此环境下评价指标很好,为什么失败很多。如果全面来说原因也很多。最可恶的是造假、腐败,最可原谅的是不可预见、不可抗拒。这些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本文只是单纯从技术规范的角度来探讨。现行规范的评价要求就是抽象地要求进行动静态的财务分析、国民经济效益评价。具体包括收益率、回收期、净现值的数值计算和盈亏平衡分析、外汇平衡分析、偿债分析的各种评价指标和以这些具体评价指标为目标的敏感分析。对于在敏感分析中是否一定要使用概率分析方法没有普遍的要求。至于如何具体地进行计算分析,那是有资格的部门机构的专业人员或项目单位人员的事。而这些人就都按照目前流行的模式来进行分析计算。笔者认为目前的流行模式有三个严重不足,是发生问题的在技术规范上的重要原因,也为弄虚作假留下了后门。
(一)首先是,不能保证基础数据的确定依据充分、方法科学。不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各章节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但基础数据突兀其来,在有的重金委托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声明其某些重要的基础数据由委托单位提供,其言外之意是不负责任。用这样不负责任的基础数据得出的计算结果自然是不负责任的。此问题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各章节的文字部分必须把各项基础数据的确定依据、使用的调查研究、预测分析的方法、结果的准确程度说明清楚。换句话说,在财务分析报表中使用的所有基础数据必须能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相关章节中找到依据,而且令人令己是可信的。在这方面,已有一些论著提供了一些调查研究和预测分析的方法。但真正利用的不多,在表面上看,一是变数太多,确实难以准确预测,二是不愿意在此投入较多。但在本质上看,一是因为预测分析的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不成熟,二是不应有的人为主观干扰所致。
(二)其次是,虽然计算分析原理正确,虽然也在不同程度的使用着计算机进行计算,但在算法上保留有太多的手工操作、粗略近似算法和简单化做法,计算误差太大。其中敏感分析的笼统简单化是形成判断指标不充分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在今天,真正用好计算机,不把计算机仅当作打字机和计算器来使用,真正体现计算分析原理的精确解决方案不难实现。
在个人电脑未出现和未普及的时候,一般计算IRR的经典做法是手工插值法,既太繁重又有一定误差,是无可选择的唯一方法。但在现在,我们还可看到有的新编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现金流量表下的 IRR 仍然是用手工插值法来计算的。这不仅是规范观念和计算手段的问题,重要的是反映了用这种方法的编制人是很难对项目基础数据反复研究论证调整的,也很难进行反复全面细致的敏感分析的,因为用这种方法使用计算器反复计算IRR 实在太辛苦了。其实,现在在PC机上解决这个问题极其容易。MS—OFFICE 的 EXCEL 内置的IRR函数可以自动快速准确计算,或者编一段小程序就可解决问题。
做过外商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人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注册资金占投资总额的比例确定为一个定值A后,在存在建设期汇兑损失和建设期利息时(为说明简单,暂不考虑经营期汇兑损失对流动资金进而对投资总额的影响),先按照初步的投资总额B1(内含估计的汇兑损失C1和建设期利息D1,如果不含可看作C1=0,D1=0)计算出注册资金E1=A*B1,由B1—E1=F1得到项目全部借款F1,假定(为说明简单,假定流动资金为定值,自有流动资金也是定值,在实际中若考虑他们的必然变化,就更复杂,但调整道理是一样的)流动借款是定值G1,则建设借款H1=F1—G1。此刻,我们必会发现:根据H1计算得到的建设期利息D2和汇兑损失C2与原来估计或计算的D1和C1有相当大的差别。于是,我们用后计算出的D2和C2代替先计算出的D1和C1计算出新的投资总额B2,新的注册资金E2,新的建设借款H2,新的建设期利息D3和汇兑损失C3。此刻,我们还会发现:根据H2计算得到的新的建设期利息D3和汇兑损失C3与上次计算得到的D2和C2还有一定的差别,但差别是在逐渐减小。于是,我们继续上述的代替计算,一次次缩小上述的差别,缩小前后两次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的差别,直到这差别----误差达到允许的程度。这才确定出符合规定的投资总额和注册资金。在数学上,这叫做迭代逼近。如果过后需要再调整某些基础数据,引起投资总额变化,上述过程又应重新进行,真是烦死人!更严重的是,在进行敏感分析时,许许多多的情况下,都会引起投资总额的变化,严格的说,在每一个情况下,也都应进行上述的迭代计算。但在实际上,完全没有这样做的。这并不是因为其误差应该忽略(其误差是很大的),实在是人们对其庞大的计算量望而生畏的缘故。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在笔者编制的软件《可研专家》中成功解决,只需按一下相关按钮,迭代在瞬间自动完成。并且在后续版本,可能连按钮都不用按了。
在以往的可研计算中,都在实际上假定产品的销售价格从始至终不变,假定实际流动资金数额(不是初始各年的不同的流动资金)在敏感分析中不发生变化,这绝对不符合实际。在敏感分析中,敏感因素的分析对象范围往往失之于窄小,对多产品多原料等多对象集合不加细分笼而统之,表现为不全和不细。而且为了计算的简便,在全投资财务分析中,没有单独计算全投资损益分配表的,其现金流量表使用数据直接引用非全投资时的数据,自然产生误差。计算敏感分析评价指标,仅选择一个所谓正常生产年,没有全面考虑所有各年的综合,以局部个别代替整体,其评价指标的意义混淆了原有的实际意义。几乎所有的财务报表没有计算分析某一年可能亏损或发生自有资金按合同不足还贷的情形,而这种情形,在敏感分析中,应是普遍存在的,即使在目标方案中,有时也可能发生,因为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为什么在可行性研究中就没有体现呢?当发生了这种情况时,这项目就不可行吗?笔者认为,发生这种情况的项目不一定不可行,不发生这种情况的未必就可行,关键是是要全面的看问题,实事求是的看问题。对以上提及的各项,笔者认为都是因过去的计算手段落后而不得已的粗略近似算法。在PC普及的今天,经典的计算分析理论可以借助先进的计算手段和算法而表现其原本的作用和意义了。因为手工计算时的计算量之巨大,在计算机面前,只要按原理编程,实在是太渺小了。
笔者认为,可行性研究是一个需要多次反复调整最后达到比较接近实际的目标方案和敏感分析方案的多次简单重复。其重复的简单过程可分为三个子过程。第一个子过程是根据逐渐深入的调查研究、统计分析、预测调整项目基础数据。此项最最关键。然而,因许多不可预见和难以简单预测,即使是在同一个主导思想下,同一个项目也可能被不同的投资者和研究机构确定出彼此差异很大的基础数据。其中包含着人们对复杂的社会、经济未来的不同认识,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评定一个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水平高低的第一位的标准就应该在这里。第二个子过程是使用当时确定的项目基础数据,依据当时当地的财税金融投资制度,按照经典的投资分析理论进行计算分析,得出经典的评价指标。这是一个并不困难的纯数学过程。这个数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超多变量的系统函数,具有多个自变量(项目基础数据)和多个因变量(各项评价指标)以及更多的中间变量(中间计算结果)。这些自变量、因变量、中间变量的分类汇总形成我们的各种财务报表。所有这些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当时当地的财税金融投资制度,经典的投资分析理论决定,表现为各量之间的计算公式和反映这些公式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理想情况下,无论是单独改变某一个基础数据,还是同时改变任意多个基础数据,所有的中间结果和评价指标都在瞬间自动得出精确的最新结果。这是许多人长期追求的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方便地多次反复调整基础数据,使目标方案更接近实际,才能方便准确地对所有基础数据的每一个或他们的任意组合进行任意敏感分析。才能方便快捷的进行多方案比较。第三个子过程是根据以上算得的各项评价指标,编制人按照投资者的要求和自己的经验准则进行判断,得出项目不可行终止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再深入研究调整基础数据、项目可行可以终止研究的判断。
在上述的三个子过程中,笔者初步实现了第二个子过程的计算智能化,不仅算法和结果更精确,极大地扩大了敏感分析的可能对象范围,而且极大地减少了编制人员的计算分析制表的工作量,使他们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个最关键的子过程。
(三)最后是,现有的概率分析方法在理论上难以被一般的投资者接受,在实际操作上也难以被一般的投资者使用。即便是解决最最基本的问题,也难以确定公认的通用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最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每个敏感因素在其变化区间内的概率分布。通俗地举例说明如下:
预测分析某产品的销售价格在未来发生在75元到125元之间比较容易,(为简单说明,以10元为间距,间距越小越好),如何预测分析确定价格在75--85,85---95,95---105,105---115,115---125,各小区间内发生的概率分别是X80,X90,,X100,X110,X120。并且要符合
X80+X90+X100+X110+X120 = 1
这是一件看起来容易作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假定他们被用某种方法依次确定为:
5%,8%,70%,10%,7% 。那么
销售价格的期望值=80×5%+90×8%+100×70%+110×10%+120×7%=100.6
这里的某种方法是什么?其科学性如何? 笔者没有实际作过这种分析,无法对其进行评说。对于专业的项目分析评估人员,肯定是对具体项目的具体敏感因素相关进行足够大量的调查研究,再对得到的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对于非专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人员,一般不具备这种分析条件,如果简单的想当然的确定出上述概率分布,结果自然是自欺欺人的,所以,早有专家提出警告,如果不能保证概率分布的确定和概率分析计算的相当精确性,勉强进行概率分析,将是徒劳无益的,而且可能将研究引入歧途和产生误导。
现在,对于概率分析的数值计算,如果数学模型清楚可靠,不管有多复杂,都不难用计算机编程智能化解决。但特定项目的特定敏感因素的概率分布等基本问题的确定和项目的某些基础数据的确定一样,还无法作到智能化。这是因为对未来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的可精确预测的理论还很不成熟。在实践上,使用概率分析方法的敏感分析的成功案例的经验性总结推广还很难见到。
在当前,尽管我们看到有如上三个缺陷。但客观的分析,这不是经典可行性研究理论的问题。而是在实际操作上,一方面由以往计算手段的落后造成,现在已经可以解决。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的分析预测的理论还不够成熟,人们获得必要的信息数据的手段还达不到当前分析预测理论的需要。笔者相信,在信息社会的飞跃发展中,新的信息积累交流预测手段终将逐渐克服这些缺陷,但这将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自今年初以来,接连有人向我谈起企业模拟运行分析,据说是刚刚从国外引进。说老实话,笔者此时对此尚无研究。但望文生义,所谓模拟,大概就是假定企业或项目的建设与经营按照一组模拟的基础变量运行,再看模拟的运行结果,并且能够通过模拟,改变可以改变的某些基础数据达到一定的期望结果。结合软件《可研专家》,有这样一个想法,如果单独改变某一个基础数据,或是同时改变任意多个基础数据,所有的中间结果和评价指标都在瞬间自动得出精确的最新结果,并且可以任意反复进行,这是否可以看作是一种企业模拟运行分析呢?真正的企业模拟运行分析是怎样的呢?希望对此有所研究的同仁不吝赐教,如果您同意,可以在本站发表您的文章。
最近,有一家上海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在使用了我的软件《可研专家》后,在来信中建议我,应该做一个可研评估的软件。这样才更有利于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使用。说老实话,本人作过和看过大量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看过一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专家论证评估意见,但从没看过任何风险投资公司所做的可研评估报告,也没看过金融机构的项目评估报告。在我的概念中,项目评估是国家计划部门委托有资格的工程咨询部门对需要国家批准的项目的已经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评估。评估的内容实际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的要求内容是一致的。是一种代表国家的审查核定。即使在实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制的今后,对于影响国家宏观计划的大项目和需要国家新投资的项目依然要按原来的内容进行评估。对于其他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既然采用了备案制,自然就不需要代表国家的评估了。如果这些项目需要向金融机构借款,金融机构当然要对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但是,现在的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的评估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代表谁?为谁负责?评估的规范和依据是什么?在写此文前,我实在不清楚。我只知道:近几年自国外引入了所谓风险投资的新概念,其实,在经典的投资理论中和以往的一切投资分析中,也都是分析投资的各种风险的,现在的新概念新在那里我说不好。但以我所见到的,如果说,对正在研究中的或只是一种设想中的高新科技技术的产品或产品已经面市但市场和回报尚不明朗的项目,即进行大量投资“孵化”,是一种新的风险投资。其特点是对高新技术产品,高投入,高风险,以求高回报。前两三年的网络经济的的投资大概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那么,对这样的高风险项目的投资分析和决策与传统的风险分析有何不同,实际是如何进行的?我不知道。
经过前面提到的总经理给我来信介绍,我现在的初步理解,肯定是不全面不够准确的,暂且姑妄谈之如下:
现在的大量的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人主要是国外的资本家和国外的金融机构,他们先把资金投入到风险投资公司,再由风险投资公司发现、评估、投资可投资的项目。他们的评估只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股东负责。评估一般有三个阶段。
种子期(seed),这个时期的被投资对象只是一种创意,还没有任何实际的运作。这一时期的风险在于创意是否能够实现。
成长期(growth),这个时期的被投资对象已有了自己的产品,尽管是否工业化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终归是有了产品。这时的风险是产品能否工业化生产。
成熟期(autumn),这个时期的产品已经面市并基本为市场所接受,但是市场份额还不是足够大。此时的投资风险是产品能否迅速占领市场并为投资人创造良好的回报。
一般的风险投资是在成长期进入的。当然也有在种子期进入。比如98、99两年的网络概念。
作为风险投资人,随着阶段的不同有不同的评估。种子期主要是对创意作评估,成长期主要是对产品的工业化做评估,成熟期主要是对产品的创利能力作评估。但无论那一个阶段,都少不了财务评价与分析。通常的财务评价指标在风险投资评估里都要用到。最为重要的是四个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分配表及现金流量表。
谈到这里,我粗略感到,所谈的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评估也是依据的经典传统的投资分析理论,和我们现行的可行性研究及其评估比较,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为投资人负责,都处在相同的投资环境中,要求相同的动静态评价指标。因此在财务计算分析报表上也应该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财务计算分析报表使用的基础数据的获得和确定,在预测分析的理论经验、方法手段、责任激励、舍得投入以及更多的方面,肯定有其成功者的独特之处。但愿以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预测分析理论和实际结合的成果和风险投资的风险高回报。
最后,必须说明:笔者在投资分析和软件编制两个方面都不是科班出身,笔者的软件及其数学模型还将不断的修改完善。本文的观点仅供参考。
笔者非常希望与这方面有实践经验的人交流和得到指点,更希望得到在此领域的先驱开创者们的批评指正。
谢谢光顾本站和浏览此文,欢迎批评文章和各种意见。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学习交流网站http://gzk.best.163.com
斑竹 果泽奎 gzk@mail.hl.cn 2001-11-5-23-1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