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技术理论 >> 机电 >> 正文  
  一文解析激光雷达的光源原理           
一文解析激光雷达的光源原理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s://www.elecfans.com/article/88/142/2023/202304122056153.html    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3/7/11    文章录入:LA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一文解析激光雷达的光源原理

4sNj_vision263c•来源:CSDN博主• 2023-04-12 13:05 • 338次阅读 • 0个评论

之前我们讲到激光雷达根据接收原理一般分为iTOF/ dTOF(SPAD/ APD),根据扫描方式又可以分为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 半固态(有的也叫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固态激光雷达/ Flash/OPA 等等,这个以后会讲到(又给自己挖坑了hhh)。但他们的最小组成单元比较类似:发射端:光源+发射透镜,接收端:sensor+接收透镜。本文基于目前较多的机械旋转式/混合固态式,讲讲其中的光学原理

光源

激光雷达的光源当然是激光,常用的一般两个波段

905nm波段通常是用EEL(Edge-Emitting Laser)边发射激光器,VCSEL(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

1550nm波段,通常需要用到光纤激光器。

波长的选择

为什么会用到这两个波段呢,主要是根据两方面的约束

4d1fb2c0-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自然光的光谱 

905nm也好,1550nm也好,在自然光光谱中占比重较小,即在相同的自然光强下,这个波段的强度较低,使得经过滤光片过滤后,噪声较小。这个自然光光谱的具体数值可以通过ASTM G173查到,我之后会看一下这里能否上传文件,可以的话我会上传上去,大家可以在我的主页找找。

人眼安全

参考IEC60825-1 消费级的激光雷达都会要求人眼安全级别达到class 1,人眼安全除了跟激光的能量强度、FOV、脉冲时间、脉冲峰值功率、平均光功率有关外,还和波长相关。

4d344352-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1550nm的激光会被晶状体和角膜吸收,所以在class 1的标准下,使用1550nm的光源可以使用更高的功率。当然1550nm的光源也有其他的优劣,成本,特定场景下回波能量低之类的,先不在这里展开了。同样的,IEC60825-1也有相关文件,我会看看是否可以上传。

光束质量

因为光源是激光,是存在快慢轴(快轴是垂直于激光芯片正表面的,慢轴是平行于芯片表面的,一般快轴的发散角大,慢轴反之)和束腰的,所以激光光束质量的好坏是光源选择的关键。判断激光光源光束质量的常用表达方式是BPP(Beam-Parameter Product)光参数积(当然还有M^2,这里就讲BPP吧),BPP的定义:

4d878d46-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4d914a2a-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其中ω 是束腰半径,θ 是远场发散半角。BPP是一个恒定值,在不损失能量的情况下,利用光学系统对激光的任意一项进行调整,另一项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可以看出,BPP越小,光束能量越集中,光束质量就越好。

而因为部分激光雷达(如车载)有远距离测距的要求,为了保证足够的分辨率,需要激光的弥散斑在远距离也保持的很小,所以需要将激光的出射角准直到很小(这里会在下文出射透镜环节进一步讲),而又为了回波能量能够被探测到,所以需要其能量足够集中吗。所以选择一个BPP很小的激光器是关键的。

EEL vs VCSEL vs 光纤激光器

这里用个表格来表示吧:

4d99c466-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中心波长偏移

通常温度的变化会给激光器的中心波长带来变化,不同批次的激光器中心波长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便宜,这使得对滤光片的带宽要求变宽,从而会让更多的环境光作为噪声进入sensor,减小信噪比。

发射透镜

发射透镜主要是为了准直,因为光源是激光,快慢轴需要用柱面镜分开单独准直(当然对于快慢轴发散角一致的光源来说可以用一个凸面镜来准直),准直后的发散角一般用m r a d mradmrad(毫弧度)为单位来表示。相同能量下,发散角越小,激光雷达能测到的距离就更远,测距分辨率越高。

接收透镜

接收透镜与Sensor的类型有关,如果Sensor只有单个pixel,那么接收透镜是非成像的,只用FOV与发射透镜匹配即可。

如果是面阵的Sensor,那就和camera透镜的方式一致,物像关系需要对应。

Sensor

Sensor的种类之前讲过了(不过也还有FMCW OPA没讲),当然不同波长的光源,选用的Sensor也有所不同。

光路分类

主要分两种方式:旁轴&同轴

这里我画了两张图(是不是很用心,没在网上找了)

旁轴系统

4da35dbe-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发射端和接收端是不同的光路,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物理距离被称为Baseline,Baseline的大小,光源和发射透镜组成的发射端的发散角,Sensor和接收透镜组成的接收端的视场角,共同决定了旁轴光路系统的有效测距范围(可以用简单的三角关系来计算)。可以看出,旁轴系统在近距离是存在盲区的(即近距离是无法测距的,而其实因为发散角的边缘并不是完全无光(定义为1 / e^2的位置),所以因为SPAD的高感光能力,SPAD应用中近距离的盲区会远小于理论盲区)。所以,考虑到分辨率和盲区大小,旁轴系统会希望Baseline尽可能的小,发射端的发散小要尽可能的小,而接收端的视场角需要略大于发射端,但不能大太多(因为大太多会引入更多的环境噪声)。对于同样一个目标靶来说,旁轴系统接收到的能量随着距离的远近的线性度会较差,且会因为极线约束在sensor靶面上的投影也会随距离偏移(而大多数sensor不同位置对于能量的响应也是有所不同的)。

同轴系统

4daf1c58-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发射端和接收端是相同光路的系统,利用分光镜来对发射/接收光线进行半透半反,因为是相同的光路,发射和接收的角度可以做到相同,且不存在盲区,同轴的系统不存在极线约束,其能量随距离的线性度也会更好。然而因为分光镜的存在,同轴系统对于光源能量的要求更高(在图中也很好看出,出射能量会被削弱50%,接收能量又会被削弱50%)。且同轴系统的装配难度及体积也会比旁轴系统要大。

PS. 这里引入了一个reference sensor的概念,因为温漂会影响发射系统的出光延时,所以只记录电路上的start 出光信号时间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使得测距的信息不准确,而光的start 信号出光延时是同步的,所以利用reference sensor可以更好的跟随温漂后的实际出光时间,获得更准确的start时间,从而抑制温漂对TOF测距产生的影响。

光学链路分析

分析方式各种paper没有太过统一,但大致需要考量的因素差不太多。我会分为两块来讲讲我的理解

背景噪声建模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a Direct Time-of-Flight Sensor Architecture for LiDAR Applications》这篇文章提到可以用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和泊松分布来建模

4dbe71b2-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4e7eb152-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信号/回波衰减建模

4e8827c8-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4efb647c-d8ee-11ed-bfe3-dac502259ad0.png

其他

当然,这里是简单的模拟,像目标物反射可以用朗伯散射的模型,IR的透过率引入IR的带通数值以及太阳光的光谱数据(根据刚才提到的ASTM G173),发射与接收之间的baseline以及弧面光功率到平面目标物的散射截面积,如SPAD的雪崩触发的泊松/负二项分布,电路的散弹噪声/暗电流/热电流都可以被考虑到。

编辑:黄飞

  • 上一篇文章: 鲁棒控制理论

  • 下一篇文章: V/f控制 变频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2]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3]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7]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量产带来市场盈利,看30家激光…[27]

  • 城市 NOA 来了,激光雷达如何“…[13]

  • 计算机视觉和slam区别[12]

  • 激光雷达产业链关键配件之光学…[25]

  • 激光雷达的历史[1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289.06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