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海洋 >> 正文  
  打破世界纪录的“蛟龙号”深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打破世界纪录的“蛟龙号”深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news.sohu.com/a/509323491_121118995    点击数:39    更新时间:2022/6/29    文章录入:LA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打破世界纪录的“蛟龙号”,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2021-12-17 17:20

*以下根据崔维成于2021年7月8日在山东·青岛站的部分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

全文字数丨5459字

阅读时间丨10分钟(高效速读,可选1分钟精华版)

授课老师:崔维成,西湖大学深海技术讲席教授,“蛟龙”号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

* 注: 全文共2篇,本文为第1篇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科学家就多次下潜到数千米级的深海进行各种考察和研究。然而几经辗转,直到2002年6月,中国的深潜器“蛟龙号”才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立项。

然而真正的困难才刚刚开始。首先就是项目经费不足、其次海关考验,总装、调试、修理过程中外国的不配合等等。然而我们最终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交付,并在各方努力下,成功进行海试并排除了所有故障。最终到达了7000米的深海领域,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蛟龙号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深海技术与人才的跨越式发展,让我们加入到了国际深海发达国家的俱乐部。如此艰难的过程,为何我们一定要走向深渊?

首先,深渊是海洋科学前沿的枢纽,要想完整了解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海洋是必须要探索的最好领域。而目前,全球深渊科学家的人数很少并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在我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其次,研究海洋能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海啸,对这些重大灾害越是了解,我们就可以作出越妥善的防治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再次,广袤的海洋是一个宝地,蕴含的资源比陆地丰富得多,它们承载着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现实的空间。

最后,为了维护我国的领海权益不受侵犯,并争取到“蓝色圈地”的先机,我们需要深海高技术如先进的潜水器及作业工具予以支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把军用载人潜水器——ALVIN号,交给科学家使用,多次下潜到数千米级的深海,并一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

1977年,在加拉帕戈斯裂谷发现冷泉生物;

1986年,在大西洋发现了TAG热液源,从而推翻了只有在太平洋的岩石板块高速开裂区中才能存在活动热液场的看法。

这也直接掀起了国际科技界研制载人潜水器的高潮。

紧接着,前苏联快马加鞭打造了“和平1”号、“和平2”号,法国也造了“鹦鹉螺”号,进一步突破了水下6000米的大关。

随后,日本再往上超越,造了一个“深海6500”潜水器,在1989年下潜到了水下6527米进行科考作业,并一直保持着在“蛟龙号”诞生前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到了1992年,中国的科学家也坐不住了。 我的导师吴有生院士牵头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建议当时的国家科委支持“6000米载人潜水器”的科研项目。

可惜当时国内对载人潜水器的需求还没有特别迫切,同时相关的技术挑战也比较大,项目多年论证都没有通过,随后就逐渐冷却了下来。

蛟龙的深海之路

一直到1999年左右,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 在国际上又一轮“蓝色公土”圈地运动下,项目得以重新启动

不过由于技术上的研制风险,科技部态度始终相当迟疑。一直到我们拉拢到俄罗斯给科技部写一封信提出合作和担保,“蛟龙”号才在历经十年的漫长等待后,终于于2002年6月正式获得科技部批复立项。

不过在立项以后,后来事情走向也有些始料未及——这项目原本申请了2.5亿经费,由俄罗斯负责动力系统和载人耐压舱的制造,其他则由我们国内单位承包。

但后来由于项目被砍到1.8个亿,出于成本考量只能让他们做载人耐压舱的制造,这让俄罗斯方特别恼火,本来说好让我们观摩的“和平”号,后来也就藏私了 。

“蛟龙号”立项以后,分成了4个板块开展工作:

1、潜水器本体的研制。日本已经做了6500米,那么我们要做多少米呢?俄方建议直接冲击11000米,但我方认为风险过大。最后确定了7000米,既能够实现超越,又能够降低风险。

2、水面支持系统的研制。潜水器需要靠一个母船放下去,实验完成后再打捞上来,所以除了潜水器本体,另外也需要一套母船的布放和回收系统。

3、潜航人员的培训。就跟上天的宇航员一样,下海的潜航员也需要经过一套完整的专门培训。

4、深海基地的建设。潜水器、水面支持系统造出来以后,需要建造一条专用母船并有一个基地对它进行今后的运行维护。最早我们是让上海和青岛进行竞争,最后青岛赢了。

关于设备预算,最初我们找别人报价的时候都是按6000米做的,而后来决定做7000米,我们以为做一个1.25倍的估价就够了。

殊不知立项后向国外公司订货时,价格直接翻倍,到2005年底左右,国家下拨的项目经费基本花光了——这时如果等向上面争取到资金再做,这个项目一旦停下来就难以为继。

这时候我就和团队说,你们继续往下做,钱的事情我去想办法解决。最后研究所自己垫了2000多万,让蛟龙号项目能顺利地完成。

参与蛟龙号研制的国内单位有100多家,那么在这么多单位协同的情况下,总会有一两家表现一般,但同在一艘船上,我们也不能因此把整个项目给耽误了。

所以原则上我都采取互补的方式,谁做不好的部分,我们这边承担下来做双份,目标以外的事,不做不必要的计较。那时候我是所长,所里面的行政资源、人力资源可以动用。

由于这是一个十五期间的重大专项,所以它要求在2005年12月份前,也就是两年内交付。初期进展速度非常快,但到了后面,40%设备涉及俄罗斯、美国的制备和加工,进度就不受我们控制。

等到所有东西完成,国外设备到达我国海关后也遇到了考验。因为这些设备是否享受免税政策不明确。但最终在18个月以后,我们终于把设备从上海海关给提了出来。

之后开始总装、调试。这中间也是遇到一系列问题,比如设备多次有问题后,外国不再派人来修理;邮寄过程中设备又被扣押没收,最后我们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拆开维修或者仿造。

常有人调侃道,一个样机只要让中国人亲眼看到一次,我们就有办法做得出来。某种程度上,这也显示了我们的优势。

调试完以后,下一步就是海试。结果,却又遇上了政策调整等问题。

几经辗转,我们终于得到了一个海试机会。从1000米到3000米,再到5000米,每次测试我们都谨慎小心,但每次效果都远超预期,成功排除了所有故障。

由于国外不会给我们培训潜航员,项目也没有多余的经费选拔正式的潜航员进行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能在设计师团队内部寻找志愿者担任试航员。

和上太空有点不一样的是,潜水舱里基本是常温常压,对身体素质几乎没有要求,但考验的主要是心理素质。舱门关上后,长时间困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尤其还持续地颠簸,心理上不一定扛得住。

插问1:舱内要怎么保证常温?

我们没有做特别的措施。大家知道往下潜,海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最低大致可达2度;但同时舱里各种运行的设备和人员会持续散热。我们发现温度下到14度左右就不会再下降,那么这个温度基本还是蛮舒服的。

插问2:下到7千米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用最快的速度的话,两个半小时,但海试的时候三个半小时。

2009年8月首次启航,“向阳红09”船一出长江口,即遭遇“莫拉克”台风。经过几顿台风颠簸,不少试航员吐怕了,很多人都不再毛遂自荐。丁抗老师和我 主动申请加入试航员队伍,经过几次示范后,才终于打消了试航员的恐惧心理。

直到最重要的7000米海试的时候,我们各方面已经非常有把握了。过程中,我们把海试合同分成了313个技术指标,而且每一个指标都要求重复至少两次,这在国际上也是史无前例。因为我们要保证我们在国际学术界都立得住,而不只是为了一点的政绩。

最后,海试的结果也是特别圆满。313项指标当中,311项成功重复了两次。 这样严格的要求在国际深潜界也起到一个标杆的作用。

蛟龙号的成功意义深远。

在蛟龙号以前,我们做了十几台载人或无人潜水器,但海试后放进仓库就是它们的命运。只有蛟龙号真正投入了应用。

蛟龙号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深海技术与人才的跨越式发展,让我们加入到了国际深海发达国家的俱乐部。一方面为深海资源勘探及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装备,另一方面也为赢得“蓝色圈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在国际上也带来了巨大反响。在这以前,深海领域里几乎听不到中国的任何声音,我们很少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国外也不知道中国有人搞深海潜水器。

但随着蛟龙号的成功,国际最顶级的《科学》和《自然》杂志都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很大程度鼓舞了民族的士气,也有利于我国与国际最发达国家开展深海技术的合作。

(左)Nature:“China now joins an exclusive club of countries that are capable of achieving human access to the deep sea.” 中国已加入到国际载人深潜的精英俱乐部。

(右)Science:“China joined an elite set of nations capable of crewed exploration of the deep sea.” 中国已成为具备载人深潜能力的精英国家。

在蛟龙号成功以后,专家组向科技部建议:赶紧用“蛟龙”号去深渊海沟进行科考作业。为什么?

为什么要走进深渊?

现在国际上把6500~11000米的海洋深度(Hadal Depth)区间称作深渊,全球深渊的总面积可达一个澳洲。那里有着一套与其他深度迥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地球上历史演化信息保存得最好的地方。

前沿科学研究

所以不意外,深渊如今是海洋科学前沿的枢纽,其中包括深渊生态学、深渊生物学和深渊地质学。要想完整了解地球的过去和现在,如生态、气候、地质、起源等,深渊都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

事实上,深渊科学在国际上已经有50多年历史,但由于高度依赖海洋技术,它是目前海洋科研最为薄弱的环节,总体而言,全球深渊科学家的人数很少并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在我国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所以, 深海装备从深渊带回的任何数据,都能帮助我们实现多学科的重大突破。

比如,和近期双碳课题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到底有多少碳飘落到海沟里?研究人员认为大量的碳被埋进了海床,但一直无法确定海沟里到底有多少。

另外,十几位国际知名海洋专家在近期一次采访中一致认为,海洋科学中有几个当务之急,如生物为什么能在巨大压力下存活、深海生物体内的一些新化合物能否用于开发新药。

当然,还有一个终极问题等着我们——地球上的生命是否起源于深渊之中?过去一些科学家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但始终没有办法证实或证伪。

灾害预报和防治

另外一个问题,地质学家和公众们都比较关心,同时又兼具科研与现实意义,那就是引发海啸的地震具体是如何发生的。

2004年,印度洋海底发生里氏震级为9.3的大地震,紧跟而至的大海啸导致南亚各国生灵涂炭,甚至波及非洲东岸,灾情前所未有的惨烈。

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海域发生9级强震并引发剧烈海啸,导致福岛核反应堆发生核泄漏,那次的地震源头正是日本海沟。事后日本海洋与地球科技研究社的北里浩 (Hiroshi Kitazato)表示,那里居然会发生这么强的地震,让许多科学家都深感震惊。

如果能在海沟里安装测试仪器,我们就可以在灾害来临前提前知道,并进行预报。除此之外,来自深渊的岩石样品也能帮助我们了解断层带的压力情况,沉积物样品则可预测地震的烈度。

对这些重大灾害越是了解,我们就可以作出越妥善的防治措施,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

众所周知,广袤的海洋是一个宝地,蕴含的资源比陆地丰富得多,比如矿产。它们承载着人类可持续发展最现实的空间。 开发海洋资源,首先要勘探资源的分布,并研究它值不值得开发的经济可行性。

但同时,资源丰富的地带往往也是海洋生物密集的地方。海洋既强大又脆弱,人类在近百年中对海洋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已经带来了不小的破坏,需要着重修复。所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空间的利用,必须与海洋环境的保护并行。

但要保护海洋环境,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深海的生态系统,比如它们面临怎样的损伤、不同的资源开采形式对它们带来的影响、怎样的修复效果更好等。这些研究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一件非常不易且漫长的事,因为生态环境的研究涉及非常多方面、多维度的工作。

但一件事是肯定的:只有在不带来灾害而能永续发展的前提下,海洋资源才能造福人类。

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和争取

我国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宽阔的海洋国土,但一半左右与周边国家存在争议。另外,地球上约49%的海底区域是国际上的“海洋公土”,自然也成了各国“蓝色圈地”运动的焦点。

因为现在国际上的规定是这样的:就像中国农民承包土地,谁先发现并提交申请,公示后如果一个月内没人跟你抢,申请批准后你就拥有这块地的优先开采权。

现在我们国家在国际上实际上是圈得最多、最主动的,将海洋公地圈下来,能为我们子孙后代的发展做物质储备。

所以,为了维护我国的领海权益不受侵犯,并争取到“蓝色圈地”的先机,我们需要深海高技术如先进的潜水器及作业工具予以支撑。

整体而言,我们要走向一个海洋强国——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而这些实力就体现在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水平上,尤其是最前沿的深渊科学和技术。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全海深的调查设备,尤其是最有标志性且影响最大的载人潜水器。

所谓国外的技术封锁实际上是这样的:西方人的思维很简单,你比他强,他就开始主动配合你、接近你;如果你一直一副谦卑、低三下四的姿态,事情就比较麻烦。

比如蛟龙号立项初期,西方封锁我们、膈应我们,但后来随着蛟龙号研制成功,他们也把中国列为深海技术发达国家,西方公司自己就找上门来了,愿意为我们提供11000米的深海装备部件。

三足鼎立的竞争

但当然,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是想坐稳世界最深,但在蛟龙号研发期间,别人也不会轻易让你得第一。

维珍航空公司的老板Sir Richard Branson/Chris Welsh 在2005年高调找人研制了全海深载人潜水器,2011年完成并下水海试。但由于潜水器载人舱用了一些新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等,抗压性可以但抗剪性能不理想,结果被海面的大浪把载人舱打坏,拉回去修理了。

在这期间,著名导演卡梅隆悄悄在澳大利亚自掏腰包组织了一个小团队研制载人潜水器,2012年杀了出来,亲自驾驶下到了10898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早他是想着超越蛟龙号的7000米,选择了8000多米;但做完以后发现状态还可以,接着去冲11000米。

不过冲到海底以后,12个推力器也坏了11个,只剩下灯光摄像机可以运作,什么事情也干不了,待了两三个小时就上来了。上来以后,修复仪器故障要花不少钱,对他来说目的达到了,其他的事情他也不太感兴趣,最后就把潜水器送给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了。

深海技术竞争异常激烈。我们的7000米级的“蛟龙号”成功后,日本在2013年马上就宣布要在2023年前把12000米潜水器做出来。美国有两个公司也要做多人作业型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可以简称“载人深渊器”。

所以我们也应该马不停蹄。如果我们能在卡梅隆的基础上,率先做成“载人深渊器”,这是另外一个中国很有希望争取到“世界第一”的机会。

国家领导人考察中国科学院时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和焦点是科学技术。现在,各主要国家都在抢占未来科学技术制高点。”科学技术的竞争那是争分夺秒,时间非常关键。

一场中、美、日之间的竞赛已经开始——现在对于载人深渊器,中国还处于较好的形势。

 

蛟龙号国产化已达九成 钛合金耐压球壳原为俄制

http://www.nb0817.com/article/article_19043.html

转载  07-23 09:19 发布 来源:中国科学报 981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

蛟龙号国产化已达九成 钛合金耐压球壳原为俄制

资料图:蛟龙号深潜器

本报讯(记者陆琦)“现在国内已能自行解决‘蛟龙’号试验应用所需的设备和部件,‘蛟龙’号国产化率已经可以达到90%。”7月17日,在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的科学讲坛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说。

胡震指出,通过“蛟龙”号的研制,推进器、机械手等设备逐渐在国内形成产业化的装备,为海洋石油开采、深海勘探等装备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带动了我国新材料、新能源在深海工程上的应用发展,比如,高比强度钛合金厚板和4500米钛合金载人舱的加工制造等。

“蛟龙”号载人舱的耐压球壳采用了钛合金材料,在俄罗斯完成制造,能在7000米深海承受每平方米7000吨的压力。为研制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我国对这一工艺技术进行了攻关,研制出的耐压球壳已经能够满足4500米深度的要求。

“各种深海技术装备陆续投入到应用,这才是‘蛟龙’号的真正意义所在。”胡震表示,“蛟龙”号推进了我国深海运载装备谱系化发展,构建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运载装备体系,将使我国具备为资源勘探和开采服务的综合作业能力。

据胡震透露,目前他们还在研制用于观光的新型潜水器,技术都是来自“蛟龙”号,预计今年年底将投放市场。

 

 

p

4500米载人潜水器球壳河南造 与“蛟龙”号同类型 

https://www.sohu.com/a/17144121_115402

“蛟龙”号迎来首个国产化同类型“小兄弟”。记者从河南省国防科工局获悉,5月25日,我国首个45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球壳,在中船重工725所出厂,标志着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设备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

省国防科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出厂的球壳与“蛟龙”号球壳大小相当,直径2.1米,并采用了相同的技术路径。从外观看,该球壳比“蛟龙”号多了两个观察窗,由3个增加到5个,最大的不同是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Ti80钛合金材料。该材料具有中等强度、高韧、耐蚀、可焊性好等性能,已广泛用于海洋领域。

载人舱球壳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上最重要的核心部件,725所用5年时间,突破了Ti80大规格厚板研制、球瓣机加工、焊接、无损探测等关键技术研究。据悉,“蛟龙”号所采用的钛合金耐压壳为俄罗斯制造,由于钛合金焊接工艺难度极高,此前只有俄罗斯掌握该技术。

4500米载人潜水器球壳研制属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按照计划,我国将研制一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85%以上,与4500米级遥控/自治潜水器一起共同形成我国4500米水深的综合探查和作业能力。

我国首个45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球壳出厂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5/5/319634.shtm

专家对我国首个45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球壳进行出厂前的最后检查。萧峰摄

科技日报讯 (记者陈瑜)“蛟龙”号迎来首个国产化的同类型小兄弟。5月25日,我国首个4500米载人潜水器载人球壳,在中船重工725所出厂,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设备国产化迈出重要一步。

科技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出厂的球壳与“蛟龙”号球壳大小相当,直径2.1米,并采用了相同的技术路径,过程有点像“切、合西瓜”,即先用厚板分瓣冲压成型,然后分瓣组装、焊接成整球。从外观看,比“蛟龙”号多了两个观察窗,由3个增加到了5个,最大的不同是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Ti80钛合金材料。

Ti80是我国于1985年在美国Ti6211基础上研制的深潜器用近α型钛合金,具有中等强度、高韧、耐蚀、可焊性好等性能,已广泛用于海洋领域。载人舱球壳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上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最重要环节。

725所副所长王其红说,面对这个目前我国规格最大、加工工艺技术集成度最高的钛合金标志性装备,工程人员仍是遵循“由小到大”的原则。在长达五年里,先制备出1/4球壳,半球壳,并对球壳如解剖麻雀般进一步研究,突破了Ti80大规格厚板研制、球瓣成型、球瓣机加工、焊接、无损探测等关键技术研究。

2012年,课题转入第二阶段,球壳焊接成为最关键的一环。

“我们让同一个人,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下,分别在整球球壳、半球壳做同样的操作,以做比对。”王其红告诉记者,这当中突破了整球组装、焊接、机加工工序、球壳消应等关键技术。

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海洋处处长孙清表示,4500米载人潜水器球壳研制属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将产生3个球壳。与725所采用瓜瓣拼接与窄间隙手工焊的技术路径不同,宝钛的两个球壳使用TC4 ELI钛合金,均为半球成型,区别在一个使用窄间隙手工焊,一个为电子束焊接。3个球壳陆续出厂后将进行出厂检验、第三方检测和水压试验。

按照计划,我国将研制一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与4500米级遥控/自治潜水器一起共同形成我国4500米水深的综合探查和作业能力。

p

锚定1.1万米向海洋全域进发!见证海洋强国征途中的“江苏智慧”

中国江苏网

2018-06-25 20:19中国江苏网官方帐号
关注

中国江苏网讯 继2012年“蛟龙号”成功创造世界同类载人作业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后,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的海洋装备“梦之队”开启新的“深海对话”--“深海勇士号”载人作业潜水器已全新出航,同时,锚定海底1.1万米的全海深载人作业潜器已在研制中。

记者近日走进位于无锡市的中船重工第七〇二研究所,见证海洋强国征途中闪烁的“江苏智慧”。所长何春荣介绍说,“蛟龙号”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计划于明年完成大修和技术升级,随后进行业务化运行,将沿“一带一路”及全球主要海区进行环球科考航次。截至目前,“蛟龙号”已在在我国南海等七大海区,开展了152次成功下潜,450余人次参与下潜,参航人员高达1000人次以上,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8.6万余海里,获得了海量高精度定位调查数据约4950GB和高质量的珍贵地质与生物样品约3860件。

该所牵头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作业潜水器已于去年完成海试任务,它的作业能力达到水下4500米。有了7000米的蛟龙号,为何还要研制4500米的“深海勇士号”? 总设计师胡震介绍,“蛟龙号“是我国载人深潜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取得了很多的突破和辉煌的成就,但是许多技术基础并非非常扎实,也有一些技术来自国外,要想在深海技术领域获得全面突破或者自我超越,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在技术上进行深入研究,奠定我国在深海领域的技术基础。

“深海勇士号”则完全不同,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全是中国自己研制的,国产化率超95%。核心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其中不乏“江苏智造”的贡献;胡震说,“深海勇士号”使用的锂电池出自无锡一家民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替代银锌电池,充放电次数从原来的50次增至500次,极大增强潜器的续航能力。此外,“深海勇士号”可从海底实时传输图像。胡震说,美国的“新阿尔文”号只能传输数据,俄罗斯的“和平号”、日本的“深海6500”则是模拟信号,“深海勇士”号实现了数字通信,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作为核心构件,钛合金载人球舱外壳也是难啃的“骨头”。在装备车间,胡震站在一个直径2.1米的球型舱体前介绍说,眼前这个庞然大物的就是“深海勇士号”的载人球壳。“球壳制造的过程有点像“切、合西瓜”,即先用厚板分瓣冲压成型,然后分瓣组装、焊接成整球。从外观看,比“蛟龙号”多了两个观察窗,和“蛟龙号”最大的不同是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Ti80钛合金材料。”胡震说, Ti80是我国于1985年在美国Ti6211基础上研制的深潜器用近α型钛合金,具有中等强度、高韧、耐蚀、可焊性好等性能,已广泛用于海洋领域。载人舱球壳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上最重要的核心部件,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关键设备国产化的最重要环节。“从手工冲球到电子焊塑,再从球体的加工工艺到完成检测,全部国产。”胡震表示,在下潜过程中,球壳和玻璃都会因深海冲压而变形,为确保水下两者协调一致,承压强、不渗水,研发团队不断改进工艺,研制过程一波三折。

继“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后,七〇二所下一个目标在哪?“1.1万米载人潜水器已在研制中,目前最新进展已完成载人球舱出入口、观察窗的开孔工作,即在球舱上加工出u2018门u2019和u2018窗u2019。”何春荣透露,“蛟龙号”可覆盖99.8%的海洋面积,剩下的0.2%主要是大洋深沟,也是未来海洋大国竞逐的核心区,对地球生态、气候、海洋环境保护、地球生命起源研究、地震预报等均有重要意义。

1.1万米载人潜水器可覆盖剩下的0.2%的海洋面积,实现海洋全域作业。从千米到万米,带来的不仅是“量级”的挑战,其外形设计、制造材料、设备抗压能力等方面均需升级换代,提升各项性能。万米深海探测需要将工业制造能力、材料制造能力、热处理等都推向更高级,带动的测试面更广。何春荣说,到时,中国在重大深海装备的研制上,有望实现领跑,为中国更好地维护全球海洋权益、海洋环境保护及全球海洋治理助力,推动共建海洋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全海深载人作业潜器,一幅载人作业潜器“谱系化”的深海蓝图,正铺展开来。

“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表示,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是深海装备发展的三部曲,一旦发展到开采阶段,必然会带动电机、液压、材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装备需求,将激励江苏的科技发展,带动产业链的完整布局,为江苏创新开拓更大空间。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梦然 张 宣

 

这款国产化率95%以上的深海潜水器,“钛”牛了 

众所周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有71%的面积都是海洋,但这71%的面积里,藏着哪些未知的生物、有哪些可供人类使用的资源,我们却知之甚少。据统计,地球上整个海底资源的储量,是陆地储量的几十倍,如果我们能把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为此,世界各国都争相开发深海潜水器,来探寻海洋底下的奥秘。

说到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很多人会想到“蛟龙号”。“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第二台则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之所以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是希望它能像勇士一样探索深海的奥秘。

与“蛟龙号”相比,“深海勇士号”的最大突破就是在“蛟龙号”研制与应用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潜水器核心关键部件的全部国产化。“深海勇士号”的国产化程度达到了95%,并且成功地把人类带到了海峡4500米深的地方,基本覆盖了中国主要海域和国际海域资源可开发的深度,成为了中国深海装备中的又一大利器。

深海下潜,水下的压强会随着深度逐步增大,而载人舱是潜水器的心脏,要想保证球舱里潜航员的安全,对球舱的薄厚、尺寸、性能、甚至圆度都有严苛的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和疏漏。而“深海勇士”的载人球舱,正是由钛合金材料制成。

钛合金以优异的高比强度、耐热性、耐腐蚀特性,在飞机、航空发动机、舰船、装甲车等高端机械装备的关键部位得以大量应用。如此优质的材料,由于加工焊接工艺难度极高,一度令很多国家望而却步。之前“蛟龙”号载人舱的钛合金耐压球壳是在俄罗斯完成制造,现在我国也掌握了这项技术,“深海勇士”的载人球舱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完成。

除此之外,“深海勇士号”所采用的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全是中国自己研制,大大降低了潜水器的运行成本。

“深海勇士”号还可从海底实时传输图像,要知道美国的“新阿尔文”号只能传输数据,俄罗斯的“和平号”、日本的“深海6500”则是模拟信号,“深海勇士”号实现了数字通信,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标志着我国载人潜水器技术整体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实现了中国深海装备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

当然,4500米并不是我国自主研制潜器的最终目标,目前我国已经部署了11000米大深度项目,预计明年即将下水,让我们拭目以待!

五江集团“1999年进入钛行业生产,2001年萌芽了兴办钛材厂的梦想,2014年正式启动了全球首家钛全产业链生产企业的立项------总投资76亿元,从钛矿到两万吨海绵钛及钛加工、钛合金、钛民用生活品产业链环环相扣。经过几年的聚智吸收、完善引进,五江集团全钛产业链已经蓄势待发,10月份开始进入海绵钛调试生产,逐步向深加工全面延伸,形成独具特色的五江钛品之路。

 

比蛟龙号更先进的深潜器即将出发,中国将要探索马里亚纳海沟!
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023669550839656

姿势分子knowledge

2020-05-29 19:22匠心计划创作者,编辑,沈阳市沈河区江声网络咨询服务部
关注

有人说:我们对于地表以下世界的了解,还不如对宇宙了解得多。宇宙再远,我们还能通过望远镜观测。但对于半径6378公里的地球来说,我们最多只能直接观测到不到13公里的深处。

即使是海洋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我们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再过不久,我国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将带着全人类的好奇和期待,前往那神秘的海底,去看看那隐藏在海面以下10000米处的世界。

今年3月10日,我国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开展了TS16航次科考任务。在大量的预期任务中,有一个非常重要,那就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一些性能测试。

深海勇士号

一提起我国的深海探测器,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下潜到7000米深海的蛟龙号。不过,在蛟龙号的基础上,我国又研发了更加强大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图片说明:深海勇士号)

顾名思义,“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目标就是海洋的最深处。据介绍,深海勇士号的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达91.3%,主要部件国产化率达86.4%。其中如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等部件,全都是我国自主生产的,体现了我国日渐提升的研发能力。

早在2017年的时候,历经了8年艰苦攻关的深海勇士号就已经问世,并且很轻松地完成了4500米的下潜任务。在那个时候,深海勇士号的负责人就告诉我们:4500米绝不是他们的目标,11000米的海洋最深处才是真正的征途。他们当时就立下目标:在2020年实现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探索。

2019年,深海勇士号的各个部位全部通过验收,进入组装阶段。今年,在“探索一号”科考船TS16航次科考任务的任务中,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首次发现鲸落,我们当时还做了专题报道。实际上,深海勇士号当时是在做一些性能的测试,为的是接下来的真正“战斗”。

(图片说明:深海勇士号的载人潜水器球壳,直径约2米,由钛合金制成,可以承受海底10000米的巨大压力)

目标是最深处的大海

科学家介绍,地球上深度超过6000米的海沟一共有37条,超过10000米的则只有5条,均分布在西太平洋,其中就包括世界之最、深度达到约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这些暗无天日、充满神秘的深海区域,被科学家称作“海斗深渊”。

我们对于深海的了解非常有限,这是在于深海探索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

想要探索深海,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海水深处的惊人压力。当初蛟龙号潜水器在海面以下7000米的时候,所承受的压力就达到了700个大气压,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7000多吨的压力。而在马里亚纳海沟,压力还要增加大约400个大气压,每平方米的受力将超过10000吨。因此,这对深海探测器的材料、结构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当然,对于现代的深海探测器来说,这还只是第一关。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于海底地形的了解非常有限,一旦深海探测器反应不及时,触及到底部,那么对于探测器和研究人员来说都是致命的。

海底究竟有什么?

为何海底世界如此迷人呢?

首先,那里隐藏着大量的海底资源,比如可燃冰等。如今,资源枯竭的问题越来越值得我们担忧,而不断升高的全球气温也使得清洁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万米的海沟几乎达到了人类在陆地上钻井的最深处,这可以让我们更接近地幔,了解地球结构,并且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地壳在一万米的深处究竟有何区别;提升国家海洋探索能力,更好地了解地球海洋环境,有助于我们保护海洋;以前的科学家认为海面以下6000米是生物的绝境,恶劣的环境不可能允许生物存在。但是,随着人类下潜能力不断提升,一次次击败了这个说法。实际上,每一次下潜到这些极深海域,科学家都能发现大量新的生物。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以看看稀奇古怪的深海生物造型,对于科学家来说,这对于理解生物的形成、演化和生存也有着重要意义。

何时下水?

目前,深海勇士号还在位于江苏无锡的人工水池中进行水池试验。所谓的水池试验,大概类似于汽车的试车场,先在相对安全、简单的环境下进行相关性能的测试,在最大程度上排除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计划,水池试验大约会持续到6月,然后才会真正前往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考。

当然,深海勇士号不能自己下海航行,而是需要“搭便车”前往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海域。这就相当于唐僧佛法再高、决心再强,也得骑马去灵山取经。而搭载深海勇士号的,叫做母船

在3月份的时候,深海勇士号是搭乘探索一号母船。而在正式试水的时候,我国科学家还会为它再多配备一条母船——探索二号。探索二号于2018年12月建造完成,并于2019年1月顺利下水。据了解,探索二号续航力超过15000海里,未来将和探索一号一起保证深海勇士号完成对地球最深海沟的探索。

实际上,除了深海勇士号之外,上海交通大学也在研发具备同样探测能力的潜水器——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海底的神秘面纱,正在一点点被我们揭开。

(图片说明:蛟龙号)

虽然我国的科技和一些科技强国还有些差距,但是我们已经在迎头追赶。不论是上天还是入地,我们的追赶步伐都非常值得振奋。上至天宫二号空间站、超越哈勃望远镜的巡天号光学舱;下至掘地8000米的地壳一号、下海11公里的深海勇士号,我国的科技正在全领域实现突破。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震惊世界的发现,都将来自于中国的探测器。

 

【最美科技工作者风采】 宝钛走出深潜器载人球壳谱系化发展创新之路 

https://www.sohu.com/a/470939159_421396

从“无”到“有”,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载人潜水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发科技团队克服项目研制周期短、技术难度大和研制任务重等困难,成功为4500米“深海勇士”号、11000米“奋斗者”号和6000米系列载人深潜器研制出最核心部件——钛合金载人球壳,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全钛大型无人潜航器耐压壳体等海洋装备,形成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开创了数项国内第一,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我国深海载人探测装备实现了由与国际“跟跑”到“并跑”,再到“世界领先”的历史性跨越。

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载人潜水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发科技团队荣获宝鸡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光荣称号,他们用实干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用奋斗为人生谱写出彩华章。

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

载人球壳是载人深潜器最核心部件。自立项起,就承载着国人太多的梦想与希望。作为中国钛工业基地、钛行业领军企业的宝钛集团有限公司,深深懂得实现载人潜水器关键部位国产化的重大科技意义。该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不仅可使我国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还将提升国内钛合金加工材工艺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实现对深海资源的自主勘探、开发和利用,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2009年,宝钛集团有限公司开始4500米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发工作。“国家提出了核心部件国产化。起初,材料制备技术没有突破,装备制造技术更是存在瓶颈,研制难度很大。潜水器承受的压力很大,每增加100米深度,水压就增加1MPa;潜水器下潜的极限深度越大,载人球壳的研制难度就成倍增加。”研发团队技术负责人王永梅说。

摆在面前的是一道道难关。“蛟龙号”载人球壳是从俄罗斯进口的,采用的是瓜瓣成型方案。为了保障安全,宝钛研发团队创造性地、大胆提出半球整体冲压成型,尽最大可能减少焊缝,以提高载人球壳的安全可靠性。

这是当时国内同行业者都没有干过的项目,尤其是两个半球对焊位置,其焊缝厚度大、长度长,焊接技术是一道难关。才解决了焊接难题,热处理问题又摆在眼前。大家都知道,焊接后存在较大的焊接残余应力,若不有效消除,会对球壳的安全性造成很大隐患,而消除应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热处理;然而,两个半球对焊后,球壳已近成品,球壳构型复杂,热处理必将会引起球壳变形,影响球壳的真球度,而真球度直接决定球壳在水下的平衡性,所以如何在兼顾球壳真球度的同时,消除焊接残余应力,又面临着极大的技术挑战性。

在公司领导的安排部署下,宝钛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起来,很快组建起一支由多学科多专业、年龄结构合理、能力优势互补的高层次研发科技队伍,大家全力以赴着手深潜器载人球壳研制工作。

4500米“深海勇士”号的研制成功,让宝钛载人深潜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发科技团队掌握了宽幅中强钛合金厚板研制、钛合金半球整体冲压成型、新型钛合金焊丝研制、大厚度长尺寸钛合金电子束焊接和高精度球壳变形控制等多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突破了钛合金载人舱球壳制造的关键技术瓶颈,其中载人球壳采用的半球冲压整体成型和电子束焊接,制造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搜救印尼海军“南伽拉”402号潜艇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大显身手,先后完成了13个潜次的勘测任务,获得了失事潜艇主要残骸部件精确的形态及位置信息,还从海底回收了一些失事潜艇的零散物品,其中“深海勇士”号的最核心部件就由宝钛研制。

十多年来,从“深海勇士”号到“奋斗者”号,宝钛走出了中国钛合金载人球壳谱系化发展创新之路,大幅提高了我国钛合金加工制造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结束了我国深潜器用载人球壳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提升了我国深海装备的制造水平,为潜艇、未来深海空间站和海洋资源开发等等新一代海洋装备研发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奋斗者”号)

肩负时代重任 铸就工匠精神

十年研发路,满载艰辛和汗水。宝钛载人深潜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发科技团队面对纷繁复杂的技术难点、巨大的工作量,常常和时间赛跑。2016年,宝钛争取到“11000米深潜器用载人球壳”的研制任务,自此,研制工作从未间断,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科研团队安排研制计划从也没考虑过节假日,大家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如何在规定的时间节点,研制出符合考核指标和使用要求的载人球壳。

“载人深潜技术历来是深海技术的制高点,载人球壳是载人潜水器最核心部件,我们团队为能有机会参与这种大国重器的研制任务感到光荣和自豪。从没想过能得到什么。但最终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载人深潜器大团队的核心参研人员基本都收获了嘉奖。无论任何一个人获得肯定和表彰,我们都特别高兴,就跟自己获得表扬一样快乐。”王永梅说。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要潜入11000米的海底,研制难度可想而知,在材料制备环节,多个工序都达到了设备的能力极限。宝钛载人深潜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发科技团队集结了老、中、青三代人的智慧,大家分工明确,产品流转到哪道工序,科技人员就在哪里工作。“每个人身上都是满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遇到技术分歧大家从不推诿扯皮,都是在积极想办法把事情往前推进,项目能如此顺畅快速的进行,离不开团队所有人的共同努力。”王永梅说。

(宝钛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参加“钛博会”)

“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球壳强度-韧性指标匹配难度系数要求极高,加热参数的控制至关重要。板坯加热有时候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王永梅和同事们多少个不眠之夜都是在项目研制现场度过。“不停地监控、评判,人为干预个别区域的温度,不停调整、判断,攻关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王永梅说。

过去一个板材的研制不少于8年时间,而这个极具历史挑战性的研制任务从材料研制到球壳完成制造仅仅只用了四年。2020年10月,“奋斗者”号下潜成功的消息传来,宝钛载人深潜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发科技团队所有人员激动地热泪夺眶而出。4年1400多天的坚持,宝钛集团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成功了,他们对中国钛工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系列重点项目的承担和成功研制,不仅是对“宝钛制造”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制造”科技创新的认可,对钛在舰船、潜艇、深潜器、深海空间站及海洋资源开发等新一代海洋装备上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极大增强国家的全球海洋战略权益,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6月2日,在全市首届“最美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王永梅代表宝钛载人深潜器用钛合金载人球壳研发科技团队发言,她说出了科研人员的心声。“今后将始终发扬‘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敢于拼搏、勇于奉献’载人深潜精神,在科技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以实干创造新业绩,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宝鸡新闻网记者 张超)


中国制造“钛”厉害!万米载人潜水器可覆盖全球100%海域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1_27_436674.shtml

2017-11-27 15:59:18字号:A- A A+来源:央视新闻
关键字:中国制造万米载人潜水器2020一万米钛合金载人球舱
据央视新闻11月27日报道,近日,中国自主研制的海底1万米潜水器载人球舱完成出入口、观察窗的开孔工作,载人球舱是潜水器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是潜航员的主要活动区,球舱主体为钛合金,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深度最大,最先进的潜水器之一。

 

为载人球舱的出入口和观察窗开孔是载人球舱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对材料和技术要求极高。在现场,记者看到,刚刚加工完的半球上有两个孔,最大的就是今后潜航员出入潜器的大门,另外一个是观察海底世界的“车”窗。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栓孝:它特殊就是万米的材料,整个球壳的要求,比4500和蛟龙号都要高得多。从材料成型、焊接,包括整体的结构都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2020年将海试 预计下潜深度超1万米

2020年,中国自主研发制造的全新一代载人潜水器计划将在世界海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海试,预计下潜深度超过一万米。由于深海压力巨大,所以载人球舱从选材上就与4500米深海勇士号和7000米蛟龙号不同。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栓孝:我们在选材的时候就选择更高的,强度更高的一些钛合金。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全世界也没有现成的材料可参考。

万米深海,潜水器要承受的压力相当于在指甲盖上放一辆汽车,潜水器球舱是保证3位潜航员安全最重要的屏障。新一代钛合金制造的球舱不论是形状、圆度、壁厚都精心设计。在完成两个半球焊接,组装等工作之后,预计明年上半年进行海底1万米模拟压力测试。

深海全覆盖 中国制造“钛”厉害

载人球舱使用的钛合金材料之前一直被广泛适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科研人员发现,钛合金用于深海装备更为理想,拥有诸多优越性和独特性。

首先,钛具有强大的防腐功能。中国自主研制的万米载人潜水器预计将使用30年,几乎不腐蚀的特性大大提高钛合金载人球舱的耐用性。

另外,要克服深海压强,钛合金不仅强度高而且具有弹性,可以在下潜和上浮的过程中,保持硬度不变形,给潜航员提供安全的空间。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大胆推翻原有的设计。之前国外的载人球舱使用的都是瓜瓣焊接,也就是先制造西瓜瓣,再焊接为一个整球,不仅焊缝多,工期长,而且安全性方面有待提高。万米潜器使用半球焊接,减少了焊缝数,工艺更难,但是可靠性显著提高。

载人球舱研制达国内最优水平

目前正在建造的万米载人潜水器,具备覆盖全球海洋100%海域的作业能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全部由中国人自主研制,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尤其是载人球舱,作为潜水器的主结构之一,研制水平达到国内最优。

万米载人潜水器球舱课题组副组长王鼎春:整体球的尺寸精度,球体的尺寸精度和整体热处理技术,也是在这么大的一个钛合金的装置上面第一次实现。我认为通过我们深海勇士号钛合金载人球的研制和制造过程,我们整个的载人球舱的技术实现了同国外的跟跑和并跑的过程,而且通过这个技术,将来在浅海深的11000的钛合金载人球舱可以实现领跑的过程。

p

肉身鲸鱼能到海底千米,为何潜艇却怕被压扁?奋斗者如何突破万米

2021-09-26 08:50

1963年4月10日,一艘代号为长尾鲨的美国核潜艇,在大西洋的科德角海域进行深潜试验时,突遇水密舱破裂故障,潜艇无法上浮并且急速下沉,

 

  • 上一篇文章: 展示中国第一艘导弹无人艇后 这家公司获4亿融资

  • 下一篇文章: 我国最大动力定位浮托平台!安装成功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26]

  • SAE001[93]

  • 高光谱成像基本原理[67]

  • 蒸汽火车解剖图[78]

  • 星球大战死星解剖图集 star wa…[8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40]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17]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9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91]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9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511.72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