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位于广东省的虎门大桥桥面出现肉眼可见的“波浪式起伏”,引发广泛关注。截至5月6日上午11时,涡振仍未停止。经过专家组初步判断,沿桥跨边护栏连续设置1.2米高的水马(挡墙),改变了钢箱梁的气动外形,在特定风环境条件下,产生了桥梁涡振。
而在4月26日,武汉鹦鹉洲大桥也经历了类似的晃动。随后专家研判认为,桥梁异常振动系特定风况引起,振幅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桥梁结构运行正常。2010年5月,俄罗斯伏尔加河大桥发生“波浪式起伏”,并发出震耳欲聋的尖锐声。日本东京湾大桥也曾发生过涡振现象,在桥面的汽车上下晃动。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微风也可摧毁一座桥梁
对于此次虎门大桥异常抖动,一开始许多人认为是当时主桥风速过大造成的。但也有当地民众表示“风并不太大”。实际上在历史事件中还真有风不大,但桥晃坍塌的案例发生。最著名的便是美国塔科马海峡大桥在微风中塌陷。
塔科马海峡大桥是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的悬索桥。1940年,在通车4个月后这座桥梁突然塌陷。据记载,当时的风速并不大,照理这样的风速本应对大桥构不成威胁,但大桥还是戏剧性地被微风摧毁。
这次坍塌被认为是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分析不严密所致,对后续的桥梁设计和建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所有的桥梁,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必须通过严格的数学分析和风洞测试。
虎门大桥异动为涡振现象
广东省交通集团6日凌晨通报称,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那么,涡振究竟是什么?
涡振,全称是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起因是风流过物体截面后,在物体背后产生周期性的漩涡脱落,由此产生对结构的周期性强迫力。
(卡门涡街示意图,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涡振背后是一种“卡门涡街效应”,由美籍匈牙利裔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发现,用于描述空气等流体通过物体后出现涡旋脱落。这些漩涡脱落的频率会桥梁的固有频率形成共振。
桥梁涡振的一大特点是“限幅”,也就是随着风力的增加,振动也只会限制在一个锁定的区间内,不会像塔科马大桥颤振一样越演越烈,短期内相对安全可控,长期需保持监测。
虎门大桥上的物联网监测
如专家所说,短期内桥梁涡振并不影响结构安全,长期上应注意对主梁支座和主缆、吊索的疲劳损伤检测监测。
投资近30亿元的虎门大桥是国家重点工程,是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现代化悬索桥。它建设规模大,结构新颖,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均为国内首次尝试,在我国桥梁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图片来源:人民网)
据媒体报道,虎门大桥也的确有一套这样的监测系统,通过对桥的连续位移进行实时监测,了解桥梁结构在各种作用下的实际受力状态和工作状况;同时通过分析监测结果得到结构的振动参数,验证结构的抗风、抗震设计,实现对大跨桥梁安全的实时监测。
业内人士透露,建筑的监测系统维护起来并不容易,一般10年左右软硬件都需要更新,有些项目并不一定能及时置换更新,但像虎门大桥这样的重要枢纽监测系统应该会保持良好运转。
物联网是桥梁建设的保障
像虎门大桥这样利用物联网监测技术,早已不是新鲜事。现代桥梁往往有一套软硬件结合的系统,对桥梁的裂缝、航道、车流量、大桥的环境温度、振动情况、移位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国开始在一些桥梁上,布设用于检测环境、荷载、震动、局部应力等桥梁各类基本参数的传感器,力图通过数据分析,来寻求一些力学规律。
美国的Sunshine Skyway Bridge上面共计安装500多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主要用于采集桥梁建设、运营等各阶段的位移、应变和温度变化等,最终人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找到桥体结构和桥体材料,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在国内,包括虎门大桥在内、徐浦大桥、江阴长江等大桥在施工阶段,工程师已经在桥体上,布设了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桥体的各项指标和参数。
香港青马大桥、汲水门大桥和汀九大桥,还曾布设过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时安全监测系统,系统包括900个各类传感器、9台电脑控制信息收集系统、2台电脑工作站负责信息处理和分析系统。
给桥梁安装各类传感器和采集设备,就像医院给病人戴上24小时监测仪一样,这些传感器和采集设备,会实时将桥梁的结构状况、基础沉降、车辆监测抓拍等各种监测数据,通过互联网存储至云计算数据中心服务器中。
以武汉为例,目前该市约42座桥梁均纳入智慧平台。2017年,拥有众多长江大桥的武汉,已经启动“智慧桥梁”的计划,该计划搭建了武汉市“智慧桥梁”平台,并分两年为三环线内42座中小桥梁“量身订做”长期健康监测系统。
据长江日报报道,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为42座桥梁安装15种类型共计1929个传感器,硬件设备达到25类3053套。主要监测的关键参数,包括结构安全参数监测(如裂缝、位移、温湿度等);车辆荷载监测(车速、车重、车长等);沉降、匝道倾覆及滑移等多项监测。
平时,技术人员会到现场,对桥梁外观进行检查,通过手机App上传。工作人员可通过任何一台电脑、手机App进行登录访问,实时掌握42座桥梁的健康状况。
当某座桥梁结构监测指标、或病害发展超过预警值时,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收到系统发送的短信、邮件和App消息报警,从而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此外,系统还会自动生成维修建议,对桥梁进行及时维护,避免安全事故;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查阅系统中的监控视频、监测数据,为事后追溯、索赔提供依据。
(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再比如,南京长江二桥上安装着200多个传感器,它们全年无休地看护桥梁的健康。在南京市长江大桥及隧道健康检测数据中心,一排大屏幕正实时播放着各座桥梁的图像,下面则是像心电图一样的波纹。
工作人员点开南京二桥结构健康检测系统,屏幕上就会跳出二桥的模拟图,桥身上一个个圆圈闪烁着,这些圆圈都是小盒子。盒子里装的,是提前布设的传感器,波纹表示它在实时捕捉信息。
捕捉的信息通常有:环境信息,比如当时桥上的风速、温度、车辆负载等;结构信息,比如桥面变形情况、斜拉桥的索力等。一旦捕捉到的数据,超过预先设定的数值,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假如遇上雨雪天,桥面接近0℃时,系统也会自动报警,来通知管养单位撒融雪剂;夏天超过60℃,系统接收到的指令,则是洒水降温。
此外,混凝土的桥面,常常会出现裂缝,有些裂缝只有在车子经过时才张开,人工巡检很难发现,而分布在桥身的传统传感器,只能捕捉周边0.5米范围内的裂缝。
后来,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东南大学合作,研发出分布式技术,将传感器捕捉范围扩大至2米,目前这一技术已在苏通大桥试用。
写在最后
随着行业标准完善、技术不断进步,以及5G的深度推进,我们感受到物联网应用正在逐步落地,该产业将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融入物联网的基建监测系统未来的市场将会加速扩大,同时,物联网也为当下的新基建浪潮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