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投融资 >> 正文  
  疫情终将过去,中国经济的春天在哪里?           
疫情终将过去,中国经济的春天在哪里?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s://finance.sina.cn/2020-02-04/detail-iimxyqvz0321701.d.html?ivk_sa=1023197a    点击数:30    更新时间:2020/2/14    文章录入:LA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疫情终将过去,中国经济的春天在哪里?

南风窗

关注

新型肺炎病毒像只黑天鹅,它扑向中国产能最脆弱的假期——春节。

它犹如冲进瓷器店的大象,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所有人都希望它尽快夺门而出,远离消失。

“离关门恐怕就一个月了。”抱怨,甚至是求救声,从韧性有限的小商户之间蔓延开来。

资本市场更是草木皆兵。2月3日股市开盘的大片绿色,让年轻的90后们忍不住感叹:“我第一次见证了千股跌停。” 

对生死的恐惧,是人类的第一本能。而财务上的短缺,或者无法避免的福利损失,更增加了不安全感。而如今,这两者相随而来。

“战胜疫情”与“恢复经济”,这是中国当前的主要任务,而改革开放后的财富积累和治理革新,则是战胜困难的保证。

当然,在当下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时点,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我们也必须反思和预见。 

流行病和大城市化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市化率从18%迅速提高到了58%,城镇人口增长了约5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集中在了城市。

集中的好处有很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帮助生产、传播知识,让人们更聪明,生活得更舒适。

但集中的代价就是城市病。

现代关注较多的是,交通拥堵和房价高昂。如果时间再往前推,特别是回溯到工业化初期,最典型的城市病则来自流行病。

人口密集、商流穿行的城市,其发展速度往往超过了人类公共卫生和医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类感染流行病的概率。辉煌一时的雅典、君士坦丁堡和伦敦都曾因为流行病而遭受重创,直到城市有了清洁的饮用水系统,医学得到进步,这个问题才基本解决。

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坐标上看,流行病,一直是城市发展快慢、好坏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它和城市进行的边际博弈,从未停止。

若是城市想要赢得这场博弈,就要看其公共服务水平特别是公卫防疫能力的提升速度,是否跑得赢流行病病毒的演化和传染速度。

2020年爆发的冠状病毒,对城市的公共卫生事业无疑是一次压力测试。在1月末到2月初的十几天里,口罩、防护服、消毒酒精等物资一物难求,是病毒和城市资源配置竞赛的一个典型截面。

从冠状病毒爆发的早期情况可以看到,无论是被封城的城市,还是以“输入性病人”为主的其他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医疗资源匮乏、疑似症状求诊不易、患者一床难求的情况。

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家省级大型医院的门诊医生告诉《南风窗》记者,宣布疫情消息的头一两天,各个科室供医生、护士用的防护服分配下去,人均只有两套。为应对疫情,医院紧急将闲置的房间、楼层整理出来,并第一次在医院大门设置了临时的发热检测。可以看出,城市中的公共卫生资源,在疫情初期,就显得捉襟见肘。

但是不要忘了,中国有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与病毒的博弈中,一些缓过劲来的医院、民间力量、政府部门,开始多方组织调配物资,包括借鉴当年阻截非典的经验,引进“小汤山”模式,在武汉建设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

但是这场战疫所暴露出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种种问题,尤其是某些深层次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其中关键是,近年来呼声很高的关于城市化进程需要加快速度的问题。现在看来,快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要,但不能只求快,特别是人口和规模的单兵突进。

事实上,仅仅向城市里塞进更多的人,建造更多基础设施,并不能自动提高未来新市民的生活水平,只会加剧危急关头市场资源配置的难度。集中的代价,还不单单是城市病。

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化,带动了第三产业,但目前来看,它们正在经历阵痛,甚至是最早受到疫情冲击的产业。而我国第三产业很大程度还是人力密集型产业,集中于商贸零售、物流会展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更加剧了大城市的脆弱性。

1月23日以来,多地为应对疫情,实施了“封城”、封路。“封城”、封路阻隔了人,阻隔了病毒,也阻隔了物资的流通,阻隔了市场。

原本指望在春节消费黄金周大赚一笔的餐饮、酒店、旅游、娱乐场所,由于无人光顾,不得不关门歇业,只能看着提前在12月做出的各种促进消费的投入石沉大海。

规模大一些的企业,比如西贝莜面村,一个在五十多个城市拥有四百多家门店、共两万多名员工的大型连锁餐厅,也对媒体坦言:虽然公司现金流不错,但像现在这样下去,就算贷款也只能撑三个月。

不能忽视的产业链担忧

不可避免的是,疫情的影响已经从第三产业延伸到了第二产业。那些依靠庞大的流动的产业工人带来巨大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战疫”尚未宣布胜利之前,还有苦日子要熬。

春节对中国制造的产能而言,是枚冰冷的“暂停按键”。按照惯例,正月十五后,“暂停按键”会自动弹起,工厂能大规模恢复产能。但由于疫情来袭,与春节叠加,多省宣布复工延期,意味着中国经济产能“暂停”不幸被延长,企业开始面临更长的产能“真空”。

停工、停产,制造业的成本却不能停止增加。人口、租金、水电、贷款等成本加在一块,一个管理超过100人的广东厂长算了笔账,如果工人无法复工,每天至少亏损3万元。

不幸的是,即使复工,工厂里大部分员工来自外省,其中不乏湖北地区的工人。如果聚集在一起开工,一旦出现有冠状病毒的携带者,就会导致全厂被封。一位温州的厂长向《南风窗》记者表示了类似的担忧:“很多员工还没有口罩,怎么开工?” 

随着部分工厂的停产在继续,人们对供应链的关心也在与日俱增。湖北即是一例,其中压力主要来自两个产业,一个是汽车制造,一个是电子产业。

武汉作为中国四大乘用车基地之一,汽车业是其第二大支柱产业,约占全市经济的20%,直接雇用人数高达20万人,间接雇用100万人,汇集了五大车系,十家制造厂。而武汉之外,湖北之内,襄阳有东风日产、宜昌有广汽传祺、十堰有东风小康。

在电子产业方面,武汉主要产业有存储、显示和激光。存储领域主要是长江存储、武汉新芯两个品牌。显示面板领域,京东方、华星光电、深天马在武汉都有产线。武汉又为激光产业重地,除了龙头企业,还有一大批激光产业链企业。

人们熟悉的手机品牌,比如美国的苹果、中国的小米和中国电子器件制造商京东方等科技公司,都将湖北地区的工厂纳入了产业链。疫情背景下,这些产业都将受到冲击。

如果疫情持续蔓延,类似的担忧会扩散到更多领域。跨国大公司首先做出了反应,法国标致和雪铁龙相继撤离了非中国籍的员工,返回法国,安富利要求员工在家工作。可以预见,不少企业的供应链将遭到挑战。

而一些国家设置的要素流通障碍,比如关闭边境、取消航班等措施,让英国《金融时报》提出一种忧虑:流行病的蔓延相当于一次去全球化实验。

经济的韧性来自何处?

在疫情面前,既不能忽视中国经济的复杂性,也不能低估它的韧性。

有人将2003年非典拿来比较,得出相对乐观或悲观的观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标准的弊端是,中国当前所处的宏观背景与非典时期完全不同。

乐观者忘了为什么非典对当年经济的冲击仅0.5%,那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强大的上升周期。在外,国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在内,中国刚刚加入WTO,正在融入全球化,制造业突飞猛进,外贸扶摇直上,资本市场方兴未艾,城市化一日千里,房产地产凯歌高奏,人口红利全情释放。

悲观者忽视了17年后国家实力已大有不同。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更强。可以做一个简单粗暴的比较,2003年的非典,中国GDP总量12万亿人民币,现如今中国GDP总量已经突破100万亿。

更重要的是,中国产业的结构调整正让中国经济愈发富有“抵抗力”。比如,疫情期间,出现了这样的一些趋势:

家庭网上买菜,代替了去菜市场,线上购物习惯被深度发掘。学校的老师运用线上教学,线上布置和批复家庭作业。企业开启线上办公、视频会议,其中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个别医疗机构在照料患者时,派出机器人护理,避免了传染风险。

此外,徐峥的《囧妈》放弃了院线,改为类似Netflix性质的线上收看,开了中国电影业的先河,颠覆了传统电影行业的盈利模式。

非常时期,会催生或强化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模式,再加以巨大市场体量,意味着新的产业可能性。要知道,非典时期,阿里等电商重塑了自己的市场地位、远程会议系统等新型产品的得到了完善。

从微观层面讲,如果总结这些存活下来并取得较好成果的行业的共同点,在于它们的固定成本基本比较低,没有必要通过规模来摊薄。比如一个程序员,固定成本几乎就是一台电脑。而一个电商,除了在某宝上固定一个所谓的“摊位”外,仓储之类的东西基本可以忽略。

这些非常时期的创新,其胜出的逻辑却并不特别,简而言之,为别人降低成本。更低价格,更好体验,一直都是个人消费者购买服务和商品的核心考量。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则是企业参与经济活动的目标。因此,无论2C,还是2B的企业,都应该认识到非常时期,或许有非常的机会。

一组数据,说明了这种机会的现实性: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8.1万亿人民币,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约为5.76万亿美元。同期,美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04万亿美元。

此外,中国2019年的社会零售总额则进一步接近美国,总体差距缩小。不少市场机构的预测,按照目前的增速,中国将跃居世界最大的内需市场。

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和应用,宏观的需求潜力将有机会进入企业的利润表,具体化为企业销售收入。对那些能度过寒冬的产业和企业来说,疫情正是锻炼抗风险能力,提升内部管理的机会。市场的复苏和爆发,将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疫情过后,仍是春天。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何子维

编辑 | 谭保罗

  • 上一篇文章: 一次“去全球化”压力测试——“新冠”疫情下的世界经济

  • 下一篇文章: 美国控制世界,谁操纵美国?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2]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3]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7]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这次抗疫,美国政府帮忙了吗?…[35]

  • 中国企业复工,对世界意味着什…[29]

  •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冲…[35]

  • 一次“去全球化”压力测试——…[3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238.28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