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驳船非法打捞英军战舰残骸 获取稀有金属
扯吧,还“非法”,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固体废物怎么不说是非法?!这些军舰难道不是固体废物?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8月20日报道,10艘在二战期间沉没并被指定为“战争公墓”的英国军舰已经被“中国海盗”打捞并以非金属的名义出售。据悉英国国防部长加文-威廉姆森已经要求立刻展开调查,他表示,英国政府谴责任何未经授权扰乱载有人类遗体的遗骸的行为,“军事残骸应当不受打扰,死者应当安息。”

据报道,此前专家曾表示,有6艘英国沉船遭到了劫掠,但最新的消息是又有4艘成为了目标,而且数字可能还会上升。据悉,这10艘船只在1941年到1942年沉没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海岸,包括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几十年以来,这些沉船都是上千名随其沉没的水手的坟墓。英媒称,现在“冷酷无情的拾荒者”已经洗劫了威尔士亲王号228米长度船体的一半建筑,将其作为废旧金属打捞。

英国防长威廉姆森承诺采取行动,他表示:“我非常关注任何有关于英国海军残骸在远东遭掠夺的指控”,“我们将与印尼和马来西亚政府密切合作,调查上述事件。”英媒称,这种系统性的洗劫公然违反了联合国国际救助公约,该公约禁止掠夺已经沉没的军舰,这种行为也同时违反了英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的法律,人们能够在沉船附近潜水,但是不能触碰这些残骸。

报道称,装有起重机的中国驳船一直在进行非法打捞,中国航运巨头福建嘉达据称也和打捞英国沉船有关,但是该公司随后进行了否认。英国国防部表示,正和印尼政府合作,在英国沉船地点的周边地区设立“特别保护区”,但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近期又有4艘沉船遭到了打捞破坏,船上有大约550名水手和平民长眠。

英媒还描述了打捞沉船的流程,首先这些船只关闭了应答器,以避免在航运雷达上被发现,随后他们在沉船上方投下重达50吨的斧头状船锚,将其船体砸碎后再用吊车将其捞出,澳大利亚潜水专家安德鲁-福克博士曾对这些沉船进行过调查,他表示,每艘船上打捞的废金属能获得100多万英镑的收益。

据估计,仅在印尼海岸就有479艘沉船,在对这些沉船的非法打捞中,并非所有打捞船都是中国所有,3年前,马来西亚海军扣押了一艘越南驳船,12名越南人被控洗劫了威尔士亲王号等沉船,而英国沉船上的遗物也出现在了澳大利亚。

专家表示,二战时期的沉船之所有被频繁打捞,这主要是因为其具有特别的价值,这些船只是在核爆炸时代之前建造和沉没的,因此它们很少有“背景辐射”,适合制作医疗设备。据介绍,由于核爆炸的原因,所以在二战之后生产的钢材都会受到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染,因此在1945年之前生产的钢材就被称为低本底辐射钢,用于对辐射敏感的特定用途,例如盖革计数器及辐射屏蔽等科研医疗领域。虽然人工生产低本底辐射钢并非不可能,但是考虑到成本原因,最直接的来源还是直接回收利用二战之前的钢材,而二战时期以及之前的沉船就是最普遍的来源,能够一次性获取大量的低本底辐射钢,以满足特殊行业的用途,而由于沉船的数量固定且不可再生,其稀缺程度甚至超过了不少稀土元素。
延伸阅读:低背景钢(低本底钢)
“低背景钢”的背景
维基百科中这样阐述:“低背景钢”(英文原称low-background steel),是指在1940年代和1950年代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前生产的任何钢。 美国陆军于1945年7月16日在新墨西哥Trinty沙漠举行了人类史上首次核试,史称“三位一体核试”,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和长崎各投放了一颗原子弹。二战结束后,几个大国在冷战初期进行了核武器试验,世界各地的背景辐射水平都在上升。

现代钢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因为其生产使用了大气空气,低背景钢之所以称作低背景钢,是因为其没有受到核污染。
从1857年取得美国专利的空气吹炼炼钢法(Kelly-Bessemer),将生铁转化为了钢,到如今用纯氧代替空气的氧气碱性转炉炼钢法(BOS),这两种工艺都要使用大气气体,其容易受到空气中微粒的污染。如今的空气携带放射性核素,如钴-60等,这些放射性核素会被沉积到钢中,使其具有微弱的放射性特征。
1963年,即《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颁布之年,世界人类背景辐射水平达到了高于自然水平的0.15mSv/yr/年的峰值,但自那时以来,人为背景辐射指数下降到高于自然水平的0.005mSv/yr/年。然而,钴-60仍然污染现代钢,因为它已经通过废钢供应链回收循环利用,还有如半衰期极长的的放射性核素碳-14等。
“低背景钢”的应用传说
“低背景钢”主要用于需要最高灵敏度的放射性核素检测装置中,如军用盖革计数器(一种专门探测辐射强度的记数仪器)、高级医疗器械(肺及全身扫描计数仪)、光子学设备、航空航天传感器等等,原因是用这些装置探测到放射性物质发出的辐射时,它们需要极低的辐射环境才能达到最佳灵敏度。

美国能源部(DOE)位于科罗拉多州杰弗逊县戈尔德93号公路的紧急医疗机构,是冷战期间为防止苏联核武袭击建立的战略机构,其中身体计数室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由二战前的钢铁建造,其使用战前钢材,是因为它的放射性低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的钢材(不受核放射影响),其中两个计数室由钢质船体构成,其中一个房间由旧货车车轮和车轴上的钢制成,基于身体计数设备的极端敏感性,DOE认为此屏蔽是必要的。此机构是冷战时期的产物,1997年已被美国政府列为国家历史景点名录。

2010年,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包括中国和美国的6家研究机构和大学(山东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美国马里兰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共40多位研究人员参与的寻找宇宙中暗物质的PandaXy(熊猫)计划在中国开始,2012年7月,合作组在上海交通大学完成了制冷设备、杜瓦系统内外罐、首期探测器等设备的建造和初步调试。
PandaX实验室建在世界最深的四川锦屏地下,这类实验的主要困难是地球上无处不在的放射性。宇宙线的干扰可以用极深的山洞上方的岩石覆盖来阻挡,而在PandaX实验里,山洞岩石的放射性由一个100吨的聚乙烯、铅及高纯铜组成的屏蔽体来屏蔽。
此外,探测器和屏蔽体所用的材料和光电倍增管,都预先经过了放射检测站的检测和预选,以确保它们本身的放射性强度不会给实验探测造成显著的背景干扰。

为了制造低辐射压力容器用钢,实验组按照核反应堆SS级标准生产容器用钢(其中CO的质量百分比应小于0.05%),采用液态铸铁和电解精炼镍、铬、锰、硅和铝生产核等级不锈钢(如SS304L),液态铸铁是在高炉中直接由铁矿、煤等生产的,以避免回收循环利用的废钢,采用这两个步骤都有助于最终获得低放射性的钢板。


“低背景钢”的来源
哪里可以得到低背景钢?或是哪里去找1945年前生产的钢材?低背景钢的主要来源是在三位一体核试验前建造的船只,如在苏格兰斯卡珀湾海底,大约有50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击沉的德国战列舰。
在水下,把海洋沉船钢材拆开,刮掉生长缠绕多年的藤壶就可再使用。这些钢材在制造时没有暴露在原子时代的空气中,也没有被回收再与新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钢混合。
虽然小批未受污染的钢材可以通过特殊工艺制造,其在空气中暴露量最小,但是成本会非常昂贵,而从1945年前战舰上回收的钢材很便宜。事实上,退役的美国战舰有大量的旧钢被再利用,例如1962废弃的印第安纳号战舰65吨的装甲板被伊利诺伊州va医院用作护罩,另有210吨进入犹他州医疗中心建造屏蔽室。
曾有消息报道,一个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了想屏蔽且不发射任何辐射,他们使用了从西班牙的圣伊格纳西奥号帆船上回收了铅镇流器,而该船已经躺在加勒比海底部450年了!
有报道曾指出,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在旅行者航天器(1977年发射)中使用了一些从海底打捞上来的德国战舰的钢材,吊诡的是,NASA公开表示它无法确认德国舰队的钢铁是否进入太空。

“低背景钢”的现代剖析
在人类科技发达已能在太空行走的今天,使用“低背景钢”的概念及场景或是时代的产物,或是特定使用场景的需求。也或现只存在于电影情节,或只是个孤立的标题。
1975年后,核试验已转移到地下,虽然辐射不消除向空气中排放,但已经大大减少,就连被美国评为流氓国家的朝鲜,近几年的核试验也转为地下进行,而且自各种条约禁止核武器试验以来,加上核技术的飞速发达,及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短,空气中的背景辐射一直在减少。
钴-60的半衰期为5.26年,这意味着钢本身的放射性越来越低(1945年起的钴-60将达到原始水平的0.008%),新的BOS炼钢技术也使钢暴露在空气中的杂质不断减少。

在人类都渴望地球一直和平相处,没有核试验,更没有核战争的年代,最终,对“低背景钢”的需求希望只是一种记忆。
作者:海伯利安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463517/answer/199116392
来源:知乎
怎样得到低放射性的钢材?打捞二战以前沉没的军舰是一个方法。
除了二战之前的旧军舰,现在有制造低放射性钢材的方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知道了窍门,成本也没有想象的那么高。
根据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曹俊研究员的介绍,大亚湾中微子实验使用了国内钢厂生产的低放射性钢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探测中微子,中微子本身的信号极其微小,为了探测到这一丁点的信号,探测器必须十分灵敏,科学家们还需要仔细研究来自背景本底的放射性信号。例如为了屏蔽宇宙射线的本底,实验大厅要建在地下;为了排除探测器材料里放射性同位素的本底,需要使用低放射性本底的不锈钢。
当初为了采购到合格的不锈钢,大亚湾项目的科学家对市面上的钢材进行了放射性检测,结果统统放射性超标,达不到实验的要求。科学家们不得不研究制造低放射性本底钢材的方法,最后发现,
决窍其实极为简单:炼钢时不要添加回收钢。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曹俊研究员表示: 绝大部分不锈钢都有一定的钴60放射性,一般对人体没有影响,例如德国规定低于0.1贝克/公斤(1贝克为每秒衰变一次)可无条件免检,10贝克/公斤以下可豁免。市面上绝大部分不锈钢介于0.1到10贝克/公斤。也有报道发现严重污染、达到几百甚至几万的。作为一个参照,每个人本身的钾40放射性大约为5千贝克。钴60放射源在生产生活中大量使用,比如用来做无损探伤、灭菌、医疗等。由于不锈钢中的镍、铬很贵,废钢往往回炉重炼,不锈钢中的钴60放射性可能来源于误将丢失的放射源与钢炼在一起。偶然的污染因反复回炉而扩散。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要求使用低本底不锈钢,多次测量市购不锈钢平均为1贝克/公斤,不满足要求。钴60的半衰期为5.27年,五十年减少1千倍,所以应该不会有其它来源,像宇宙线活化、核试验污染等造成的影响基本可忽略。调查完钴60本底的来历后,与太钢协商专门生产了几百吨,结果未检测到,低于0.002贝克。技术问题总是弄明白了就很简单,但实际操作的风险还是很头疼的:有多大的把握这样生产出来就一定合格?假如达不到要求,这价值1千万元的钢砸在我手上怎么办?
在《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各国的核试验确实导致全球大气的放射性升高,1963年达到了峰值的0.15 mSv。随后各国逐渐禁止大气核试验,根据联合国在2008年的调查UNSCEAR 2008 report - Vol. I: Sources,如今人为造成的大气放射性已经指数式地降低到0.005 mSv,大气中的放射性主要来自于氡气、碳14等。
根据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研究,钢材的放射性本底主要来自于钴60,如今的大气对钢材中钴60的贡献是可以忽略的。新钢材中的钴60放射性主要来自于废旧钢材的回炉供应,回炉重炼的时候,可能由于误将丢失的钴60放射源与钢炼在一起,导致放射性污染。
只要炼钢的时候不添加废旧的回收钢,即可得到符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要求的低放射本底不锈钢。这是基础科学研究可以改进特定工业工艺的一个例证。
大家可能担心的问题:生活中用到的钢材一般都含有回收钢,有放射性,是不是对人体很危险?不必担心,这些放射性其实很低,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但是对科研、军事和医疗等领域来说,这些放射性的影响却很大。例如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由于探测器极其灵敏,因此需要研制低放射性的材料,以排除背景本底。
普通钢材里面钴60的主要来源是什么?估计是废旧钢铁回收混进了钴60人工放射源,这是一种猜测,我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冶金行业的人应该更了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