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识的宇宙 第六章 生物与智慧起源
|
|
|
似曾相识的宇宙 第六章 生物与智慧起源 |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energysea.net/plugin.php?id=twow_novel:novel&do=chapter&tid=4111 点击数:40 更新时间:2018/8/19 文章录入:LA
]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第六章 生物与智慧起源
第一节 基因密码生物的存在,是物质世界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也因此,本章是本文之中最难下笔的。地球上生物圈的存在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这个宇宙之中,除了占据空间的能量和物质之外,还有其他非能量物质的东西存在。
第一节 基因密码
现在我们知道,宇宙是以一个巨大的时间周期不断轮迴变迁的,每一次轮迴都会不同,就像是春夏秋冬一般在固定的轨迹循环。前世宇宙中有没有曾经出现过人类?如果有,他们是否能够逃出宇宙轮迴的劫数?又是如何和以什么方式避过劫数的?我们会否就是他们在宇宙轮迴中延续自身的方式?这真是让人极为困扰和疑惑的问题。
相对于太空中无处不在的,各种各样的高能粒子(宇宙射线),承载了智慧的生物体脆弱的分子结构可以说是不堪一击,这些生物体根本不可能暴露在严酷的太空环境中正常运作。前世宇宙中历经数十上百亿年进化历程的高智慧生物,他们要度过宇宙轮迴危机,传播和延续自身的话,那以代码的方式来维持和保存智慧信息和指令便是一个不错的,也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但是,以代码的方式来在分子的有限空间中记录天文数字的生物智慧的信息量,又谈何容易。因而,只能记录和保留必须的核心信息和指令。于是,生命的种子,携带了原始基因密码的DNA分子便被流放到太空之中,这是一艘在太空海洋之中随波逐流的微型诺亚方舟。
在茫茫深空漫长的漂流岁月中,即使如此微小的DNA分子,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仍然有机会受到宇宙射线的撞击。这种碰撞无疑会破坏DNA分子的结构,导致原始基因信息的丢失。
奇妙的是,DNA分子结构的破损未必一定就是坏事。有研究显示,将植物种子暴露在外太空的环境,能够培育出更优良的植物品种。这说明,基因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进化能力。
其中一艘DNA分子微型诺亚方舟,在历经了无数艰难险阻,数以亿年计算的太空漫游之后,终于成功地登陆了地球这个同样在太空中漂浮的孤岛。之后,在地球海洋之中也发生了类似的故事。一个椰树的种子在海边落到了海水之中,于是椰子开始在无边的海洋之中漂流,经历漫长的岁月,椰子遇到了一个不知名的海岛,搁浅在海岛的沙滩之上……
第二节 生物蓝图艾萨克·阿西莫夫“机器人的三大法则”: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这条命令与第一条相矛盾;第三条: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这种保护与以上两条相矛盾。
由于机器人能够作出自己的决定,因而机器人也是拥有智慧的,而机器人的智慧是人类赋予给他的。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的三大法则”,很明显确立了机器人的存在意义就是为人类服务。那么,拥有智慧的生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生物的智慧又是谁赋予的呢?
好在我们不是猴子猩猩,更不是机器人,我们都有自我意识,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让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看能否在自己身上找到一点点的蛛丝马迹?
首先,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任何人类和其他地球生物的行为有符合“机器人的三大法则”前两条的情况出现,虽然我们会为了两餐去为出得起钱的老板卖力,但老板也只是普通人一个而已,倒是第三条的“自我保护”现象每时每刻都发生在各种生物的身上。
上一节提到,原始基因只携带了最基本的信息组件,只能提供最低级生物必需的最基本的系统功能,仅仅依靠这些基础信息组件,是远远不能够满足高级智慧生物的需求的。那么,如何才能补充恢复高级智能原形所必需的信息组件呢?为此,原始基因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个功能组件:基因的自我进化功能,也即是生物的进化功能。
相对于地球生物的存在时间,人类可以说是刚刚诞生的物种。从登陆地球的一个最简单的DNA分子,到一个含有30亿个基因密码信息复杂的人类细胞,这期间的生物基因是一个指数式的进化历程,人类基因与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微生物基因的差异,不会超过30%。人类拥有的高级智慧,是建立在低级生物的基础之上的。
显然,生物系统是一份有意识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设计蓝图。
第三节 生物约束机制俗语云:人皆有七情六欲。何谓七情六欲?《佛学大词典》:“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种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东汉哲人高诱:“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
简单来说,情感与欲望约束了生物的行为,虽则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人类所拥有的全部情感和欲望。生物的这些情感与欲望规则,与“机器人法则”所起的作用是相类似的,可以视为“生物法则”。机器人无法超越“机器人法则”,同样的生物也高度受制于“生物法则”。
“生物法则”最重要的其中一个内容是:不容许生物自毁。由于生物灵性能够轻易操控自身所携带的能量,因而生物与非生物的其中一个本质区别是,生物有强大的能力刻意地影响他自己和他周围的状态和环境,因而生物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有可能会因灵性的失控而自毁。正所谓“蝼蚁尚且偷生”,生物走上自毁之路必须克服巨大的恐惧心和强烈的求生欲望,那是多么无奈的抉择。
“生物法则”使用了警示,奖赏和惩罚机制,例如悲伤,痛苦,恐惧,忧虑,厌恶,愉悦等等,这个机制引导生物按生物系统的原始设计意图的方向生存繁衍进化。
生物体系无疑是一个激烈的竞争性系统,然而过度竞争的结果必然是系统的最终崩溃。为此,系统引入了一些措施例如怜悯,同情,慈悲,博爱等高尚情感来缓冲和避免生物体系因恶性竞争而走上不归之路。这些高尚的道德情感在生物体系中所占的比重,看来与其发展进化的程度,即我们所说的高级文明是正相关的关系,对现代高级文明未来长期稳定的繁荣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无可替代的。生物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存在其他生物个体所没有的,对其生物物种甚至整个生物体系产生重大关键性影响的可能性。因而,就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病毒个体,都是值得尊敬与尊重的,佛经云:众生平等。
第四节 恐龙世纪的启示恐龙是地球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高级生物物种,但是却在相比之下可说是一瞬间的短暂时间之内消亡灭绝。
恐龙存续的时间比我们人类再加上猩猩猿猴到今天为止的存续时间要长的多,因此有理由相信恐龙群体之中应该会发展出拥有较高智能的物种。不过,相比今天的哺乳类动物,恐龙在智能方面的进化速度实在是太缓慢了。
其实恐龙拥有绝佳的发展形成高级文明物种的机会,他们长时间在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生存进化,水源食物资源丰富,更重要的是完全没有天敌。可惜,也许是环境太好了,这反而埋下了他们令人叹息的悲哀结局的伏笔。
长期安定的环境,丰富的食物来源,以及无天敌使得恐龙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生物群体。乃至可以确定,鼎盛时期所有生存恐龙的总重量,比起当今地球上所有生存的生物加起来的总重量还要大许多。过于理想的环境,使得恐龙的进化重心偏向了数量与体型,而非智能。
恐龙之所以会在地球的生物舞台上消失,肯定是有一个触发点即起因的。这个起因可能是陨石撞击,可能是火山喷发,也可能是气候变化等等,但起因或许并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重点。
植物是所有动物的食物的最基础的制造者,植物从土壤中提取和合成所有动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见植物在地球上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没有植物,也就不会有动物的存在。
在恐龙时代,地球上植物生长迅速,遍布整个地球,而恐龙的主要食物来源,正是植物。当触发恐龙灭绝的大灾难发生,首当其冲的,并不是恐龙,而是植物。天灾使得地球上的植物大量枯毁,植物生长速度受到极大的影响,恐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危机。
在恶劣的环境下,地球上的植物供应已经不能够支撑起恐龙这个庞大的生物群体。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植物供应减少,恐龙对植物的需求越见殷切,植物供应进一步减少……最终,饥肠辘辘的恐龙在极短暂的时间之内就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一扫而光。当地球上的植物成为了稀有物种,植物种子还来不及发芽,甚至长时间达不到发芽的条件,试问身形庞大的恐龙还能支撑得了几天?
植物在大灾难之后的数百年内很快就恢复了元气,而恐龙却从此在地球上失去了芳踪。再看看今天我们的地球,原始森林的面积正在“买少见少”,这意味着大量动物物种因失去食物来源而逐渐消亡。假设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完全消失,相信现存的大部分野生动物物种将与我们说再见。
呼吸,很平常又自然而然的事。但是,这个简单的动作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可以几天不吃不喝,但是不能够几分钟不呼吸。是什么东西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就导致肌体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害?答案是:纯碳。据说,一个正常人每日消耗大约1Kg的氧气,同时也呼出接近3Kg的二氧化碳。我虽然有点怀疑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但它却很能说明问题:吸入体内的氧气与身体内分解出来的大量多余碳分子结合成二氧化碳,然后通过呼吸的方式排出体外。而且,氧气也很可能与体内分解出来的其它有毒物质中和成为无毒的物质。
是氧气,将那些对动物体内细胞有强大杀伤力的固体碳,转换为温和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体外,避免了动物体内细胞广泛性的受到伤害。身体能量需求越大的地方,例如大脑,产生的纯碳就越多,受伤害的程度也越高。原来,氧气是地球上大多数动物体内新陈代谢所产生大量毒素的完美解毒剂,呼吸的作用是高效率的解毒和排毒,这真是自然界一个绝妙的设计!
植物同样需要呼吸,但植物的呼吸与动物正好相反,主要是吸收二氧化碳,将碳留下而排出氧气。我们知道,植物主要由纯碳构成,将树木燃烧后剩下的就是木炭。无疑的,植物所需的碳的主要来源正是二氧化碳,植物为地球大气层消耗了巨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极大地改善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保护海洋,保护原始森林,保护植物,才是保护地球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所在。
第五节 外星人之谜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的传说,是否真的曾经有过天外来客?
对于外星人的传说,近代影响最大的应算是美国的罗斯威尔事件了。而古代遗留下来的不明遗迹,则有复活节岛的巨石像和古埃及巨大的金字塔。当然,还有阿特兰蒂斯,玛雅文明……等等。无疑,对于实际存在的东西一定是有其合理的解释的,而传说则很难考证。
宇宙中生物的出现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我的观点是:即使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如此庞大,在银河系中除了我们太阳系之外还存在其他生物的机会几乎等于零。
生物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物质合成现象,这种导致物质按照某种精神意志而聚合的原始意识,被植入到原始DNA分子之中,相信是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甚至是来自宇宙的外部。因此,如果有外星人来到我们的地球,那真是一个宇宙奇迹中的奇迹。
这样,如果以中六合彩头奖还低得多的机会率来看,可以断定外星人和不明飞行物的传说,都只是各种未知的误解而已。
总体来说,科技水平代表了生物的文明程度,而生物的文明程度又与高尚的道德情操成正相关的关系。如果真有外星人有能力来到我们的太阳系,那一定是掌握了高科技的外星人。因此,如果在太阳系遇到了外星生物,恭喜,你多半是遇到贵人了。
第六节 生物的终极使命没人知道源于前世宇宙的远古智者,我们眼中的神,是如何逃出宇宙轮迴的劫数的。不过可以想象得到,当他们离开宇宙之后的困境。就在他们历尽艰难危险冲出宇宙之后,才发现,或应该说早就预见了,除了重返宇宙之外,再无任何其他的出路……
不时见到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可惜,造物主似乎并没有在生物基因信息之中提供答案。或者,他老人家认为,到了适当的时候,我们就自然会知道了。可能人们会认为,来到这个物质世界,就是为了追求吃喝玩乐,享受人生。可从常理来去思考,造物主的目的,一定不是这样的,虽然这样做是被鼓励的。如果人生,仅仅只是我们已知的这些,那我们与其它动物何异?别忘记,我们距离我们的最终点:神的境界,神的原形,还有漫长的,进化的路要走。
在地球上漫长的生物时代,最遗憾的,莫过于恐龙族群虽具备如此优越的条件却未能就生命的意义向我们给出哪怕一点点的提示,看来也就只能将目光回归到我们人类自己身上去吧。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具规模的宗教派系,这些教派都有自己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支配着他们的灵性世界,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这些理念同时也是他们所认定的生命的存在意义。
在众多的宗教派系中,佛教所主张的教义值得关注。据说佛祖释迦因见世人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遂出家探索人生真理,后在菩提树下悟道。佛教所推崇的,源自佛祖的生命理念,正好与现代人类的高级智慧文明相通。
地球上高级智慧文明的出现,是生物体系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高级智慧文明体现的是高层次融洽的,合作的智慧交互模式,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低级的敌对的纯生物竞争模式,其自私贪婪排他的本质反而成为了科技文明进步的最大障碍。所以,有能力来到地球的外星人多数是好人,坏人自己是发展不出最先进的高科技的。常言道,“有客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在复杂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决定性的因素会影响其进化方向。当一种进化趋势被确立,该生物族群就将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个极端。例如恐龙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中,以体型和数量的优势得以延续亿年之久。而因应随机而遇的环境条件,各种生物族群的进化最终会收敛于各种各样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些状态未必是最理想的,然而,生物进化的多态性,能够确保最终会出现达至造物主原始意图终极的生物体族群。
生物的进化过程,就是众生向着神的方向修炼的过程。目前,人类的进化速度是地球生物史上的巅峰时期,科技文明发展日新月异,正走在整个地球生物体系的最前沿,相信我们人类是最有机会最终拥有神的科技和能力的生物族群。祝愿我们人类能够珍惜自己的远大前程,抑制个体傲慢和私欲,慈悲为怀,尊重苍生,走上一条正确的进化之路,而不是步恐龙的后尘,滑向一个中途的收敛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太阳的内部,那么大家一定会问:我们不会被烤干……哦不!化为灰烬……化为原子?!正是,我们已经见识过月球,地球,太阳,中子星,黑洞和银河系的威力。但是,如果我们的尺度足够小,甚至比负电荷粒子还小,再加上一些包围着我们的东西的保护,那即使太阳内部巨大的能量也无法伤害到我们。
我们神圣的终极使命,就是重走神曾经走过的路,带引我们整个生物体系冲出宇宙,以避过宇宙轮迴的劫数。
当我们冲出宇宙之后,发现宇宙外部环境温和的“地球”,我们会否选择移居到那个“地球”之内?而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的内部,会不会……
第七节 物质灵性之谜名著《红楼梦》的开篇引用了女娲补天的故事: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这段描述相当有意思的,就是宇宙的演化历程中,物质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灵性,能够感应到周围的环境,有意识的做出自己的抉择的?而灵性是独立于能量物质之外,灵性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方式?
对于物质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天生赋予的感官系统,乃至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获得海量的信息。相对之下,灵性的世界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微之又微。或者说,我们没有任何的渠道去感受或探测到灵性世界的信息,从而尝试去理解那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我们只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存在,而能够去确定那个世界的存在。
相信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拥有永恒的生命,即使不能与天地同寿,至少也能有如树木那样的千年寿命。的确是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的,只是目前人类的修为距离此目标还很遥远。于是人们退而求其次,从古到今,全人类都有关于灵魂的传说。人们都希望在生命消失之后,自己的灵魂依然存在,能够有一个好的归宿,在天堂过上好日子,千万别下地狱。
海拉细胞源自美国女性海莉耶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子宫颈癌细胞的细胞系。海拉细胞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人类细胞,它不会衰老死亡,增殖异常迅速并可以无限分裂下去,至今都被不间断的培养。海拉细胞的存在证明了,生命的确是有可能可以永恒的。
那么灵性与灵魂是否同一样的东西(其实,用“东西”来形容并不恰当,但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我想两者是有区别的,难道原子与地球是同一样东西吗?显然不是的。
灵魂是一个众多灵性的组合体,灵性个体按照其共同的原始意志组合而成为一个高级的灵性系统,这个灵性系统并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灵魂伴随着生命体的成长而成长,所以灵魂是依附在生命体之上的。
灵魂的存在使我们具有了自我的意识,不过,构成身体组织的细胞,也是属于你“自己”的吗?例如免疫细胞,他是因为你的意愿才去对抗外来的入侵者的吗?癌细胞更不用说了。
既然生物的躯体,或者准确点说生物的生命,并不等于是生物自身,那便带出了这样的疑问:生物和生物的生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当生物的生命消失,生物自身又将会如何?当然,生物的生命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他完全依赖于生物的生命的存在来体现他自己的存在。
(未完待续)
第八节 生物的命运旅程小时候,一个果核不知什么时候被遗落到一个花盆里,我看着这棵小树苗生根发芽成长。十多年后,当我回到家乡,那棵小树苗依然被困在花盆里,无法长大,我于是将树苗移栽到花园里。数年后,树苗已经成为一棵大树,每年夏天,满树都是芒果累累。
与生物灵性一样,生物命运也明显是存在的,独立于能量物质之外的东西,而生物命运又是怎样的一种存在方式?能量驱动了物质世界,命运则主宰了灵性的世界。物质与灵性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难道也是有着某种共同的原始关联性?相对于物质世界,我们对于灵性的世界可说是一无所知。
我们知道物质与能量形影不离,互相影响,灵性与命运之间很可能也是这样相类似的关系。能量能够使物质更强大,例如质子坚固的内部结构,就是由能量支撑起来的。但能量对物质的影响也可以是毁灭性的,例如正反质子相遇,或一个古董花瓶冲向石板地面。当生物灵性处于对他有利的外部运势之中,他会发展的很好,反之则障碍其发展进程。所以,如果在一个地方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顺利,考虑主动转换一下环境,远离原来的地方。这样直到找到一个运势有利自己的生活环境,才安定下来,而不是默默等待不确定的命运安排。
如果说,灵性世界的灵性,是对应着物质世界的物质。那么,物质世界的能量,便是对应着灵性世界的命运。
(未完待续)
后记
鸣谢这篇文章的出台源于 能量海兄的邀请,特此致谢。同时也万分感谢各位网友的支持!没有你们,本文黯然失色。
修订与补遗修订与补遗
本文的创作过程基本上是在能量之海论坛的平台上实时进行的,修订与补充也是一样。有时候自我感觉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游荡,自己也不知道明确的方向,以及将会去到一个怎样的世界。所以,一直关注本文的网友应该也会体会到这些思路的变迁。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可能的物质世界的运行模式,而并不是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加之小弟才疏学浅,文中有些内容是存在不合理或冲突之嫌的。已知的,考虑到上下文的连贯性,以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许仍有启发思考之用,也便听之任之了。
文中所提到的引力介质与引力子,磁介质与光子等等,指的是同一个概念。
本文关于生物方面的章节,纯属为科幻创作,可视之为附带的一篇微型科幻小说。
本文的创作横跨了相当长的时间,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凡尘俗事纠缠,自顾尚且不下。文中许多思路并非是一次性形成的,这也是导致拖延和不断修订的原因。不排除日后也会有关于本文的新构思和补充,但基本上是不会在正文中加插内容了,而是将会在本节中更新。
==========================================================================
黑洞是发生大爆炸之前的宇宙的分形;质子是黑洞的分形;而电子是质子的分形。
暗物质的成分是一种微小的高能粒子,高能粒子的原始能量来自大爆炸之前的宇宙,这些高能粒子群体性地被引力场封存在一起,形成分布在宇宙中大大小小的黑洞。高能粒子的另一个存在地方是质子的内部,因此可以理解,质子结构一旦被破坏,高能粒子就会向外逃逸成为一种宇宙射线。
数量众多的高能粒子构成一个质子的主体,就如同数量众多的水分子构成一个水滴。但是由于高能粒子携带了巨大的原始能量,质子的内部结构比一个水滴复杂的多,这主要体现在质子的潮汐效应上,巨大的潮汐力使得质子的主体被分裂为多个部分,即各种类型的夸克体。
包围着整个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黑洞的超级大陆,可能是宇宙之中最坚硬和最稳定的物体。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阻止了黑洞不断收缩的进程,使黑洞避免了因无限收缩而最终崩溃的结局。是电子,全靠电子的电荷斥力保住了黑洞。试想象一下假如宇宙之中没有黑洞的情景:现在所有的星系都不会存在。谢谢您,电子。
万有引力介质在穿过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时被转换为正/负电荷介质,因而黑洞的内部是一种“引力真空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东西都不会产生万有引力作用。这与气体真空中的物体不会受到气体的压力作用是相同的道理。形象地说,黑洞就是一个内部充满高压液体的“压力煲”。
暗能量应该即是电荷能,估计源自宇宙的边缘。暗能量与其他物质还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只是由于宇宙中原子物质和黑洞中都存在能够中和这种能量的电子,使这种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微弱,但在视为无阻的太空之中,即使如此微弱的相互作用也足以导致宇宙的膨胀加速。
暗能量对宇宙中暗物质和可见物质的引力作用,类似于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荷引力。
与磁场同轴的单极圆盘发电机在匀速旋转中产生的电压,是由于同心圆的线速度差异造成的,也是出直流电而不是交变电流的原因。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励磁场之间形成互相垂直的磁场(不同的出线方式可能会有一定的夹角),而电流产生的磁场位于励磁场的侧面,这种状态会对转盘产生一个反方向的扭力,阻碍圆盘的运转,这有点像机械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原理。
地核产生的磁场,会否与单极圆盘发电机的原理是一样的?如果地核发电机是属于一种自励磁式发电机,那地核的磁化磁场与地核电流磁场之间的阻力有可能会使地核的转速变慢。
当地核的转速变慢,地核电流就会减少,同时受到的阻力也会减少。到一个临界点时,地核的转速在外层地幔的带动下又会回升,如此周而复始。
这或许也可解释地磁轴与自转轴不一致的现象,地磁轴与自转轴不一致可能就是地核能够被磁化的原因。
“量子纠缠”就是使两个量子组合而成为一个磁体。实际上两个电子的旋转方向总是一致的(同向),只是因为观察的方位相反才有上下之分。控制电子旋转方向的方法就像给一个磁体充磁,充磁后磁体的极性与充磁时的电流方向相关。
这种“量子纠缠”“磁体”或许不应该称之为磁体,因为虽然其作用机制与磁场是相同的,但推动其运行的介质却不是磁介质,而是负电荷介质。
改变“量子纠缠”的“量子位”状态的操作,可以用操作宏观磁体来直观的理解:将两个磁铁隔着木枱面互相吸合在一起,当翻转其中一个磁铁时,另一个磁铁也会立即跟随翻转。
被动形成的场除了磁场之外,还有另一种导致“量子纠缠”现象的“量子磁场”,“量子磁场”的形成机制与磁场相类似。
如此微小的电子,其所产生的“量子磁场”的作用域又是如此之宽广,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如果将磁介质看成是空气,那大致上可以将“量子磁场”的作用介质比作是液态的水了。哦不,简直就是固态的金属了。
中子星内部的液态物质可能是中子分解后的产物,中子内部的中微子(其前身是电子)也因而得以分离出来,并将自身的能量传递给那些液态物质,形成激波而引发超新星大爆发。若如此,黑洞内核的主体可能就是那些液态物质,中子星或许是了解黑洞的一扇窗口:当中子星内部所有的中子都被分解为液态物质,中子星便转变为一个黑洞。图片来自Nature发表的恒星爆发电脑模拟。
下一步或许可以考虑模拟黑洞的诞生。
中微子的前身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微粒,例如典型的电子。这些带负电荷的粒子之所以蜕变为不带电的粒子,是因为他们曾经有过的不平凡经历:他们在一个具有极大压力的环境中被迫进入了质子的内部。符合这样的环境其中之一,是超新星爆发前的恒星的内部环境。这样,这些带负电荷的微粒的外层便粘上了一层构成质子的液态物质:高能粒子。中微子因此诞生,并且在其外壳与内核之间强电场的作用下,不会再有机会返回到原来的带电状态。这个过程就好像我们做油炸鱼菜时将鱼放入稀面粉中让鱼粘上一层面粉一样,如下图所示。
中微子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返回到原来的带电状态的,据说在“弱相互作用”下,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中微子的外壳抛掉还原为原本的带电粒子。
可以看到,中微子的内部结构与黑洞的内部结构是一种镜像的关系:构成中微子内核的物质是构成黑洞外壳的物质,而构成中微子外壳的物质则是构成黑洞内核的物质。
这种物体内部结构的镜像关系,也体现在处于相同空间尺度的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上。换言之,反中微子实际上是一个黑洞的缩微版本。既然反中微子实际上是一个黑洞的缩微版本,那么便引申出一个新的“反物质”的概念:即正电子的本质是一个缩微版本的质子;而反质子则是一个巨型版本的电子。
下图中所示是水池中形成的双蜗旋,我们能够透过这种宏观可见的液体介质蜗旋结构,来理解一个微观磁场的物理形态。由此,也间接地说明了磁场的介质是一种微观尺度的流体。
从流体力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宏观的液体介质双蜗旋结构也同样具有磁场“同极排斥,异极吸引”的特性。
(待续……)
自由能源概述 关于自由能源,我的理解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保便利的,虽然未必是免费,却是象海水一样低成本的动力来源。比对一下,当今社会上所提供的能源,没有一样符合这些要求。我们所在的地球上的这个生物体系,从今天开始往前推,历时仅仅只是短短的一个世纪,便因为人类对能源的巨大需求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作为这个生物体系的一分子,我们还有多少个一百年可期?当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就目前我们人类的科技水平而言,能够满足自由能源要求的能量来源,比较可能会实现的有三种:受控核聚变、天然磁场和地球引力场,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而已。其中最难的,也是最理想和最有前途的,恐怕是利用地球引力场的能量了,即使是以科技强国之力,恐也是面临重重挑战。另一个较为容易实现的,是受控核聚变,也是当前主流科学界认可的属于自由能源范畴的能量来源。上面这两个,进入门槛都非常高,我们“民科”是玩不起的,这样就剩下只有一个线圈即可操控的天然磁场一条路可行了。
普遍认为,地球引力场是保守场,理论上是无法作为能源来利用的。但是,如果物体在引力场中在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是像风车那样旋转的话,保守场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一个气球在气流中运动,对于气球来说,气流是保守场;而对于一个在气流中旋转的风车来说,气流就不再是保守场了。在人类发明第一台飞机之前,估计也是没多少人会相信那些笨重的机器是能够自由自在的在天上飞的。
前文中的相关章节已经解释了交流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是来自其励磁磁场,而发电机输出的电力强度,与其所需的维持发电系统运转的宏观机械输入动力强度并不是同一个级别的,这也是自励磁式交流发电机能够正常运作的基础。
磁场的微观本质注定了,以磁场作为能量来源并将其转换为其他可方便使用的动力方式例如电力,也绝不是一件简单容易之事。但所幸的是,比起可敬的先辈科学家们,今天我们拥有先进的电子技术,使这个梦想成为了可能。
自由能源动力的泉源是万有引力,自由能源的实现是一种信念,是客观物理世界确实地存在着的一种能量状态。自由能源关乎着我们人类未来的命运,所以,祝福我们吧,祝福我们彼此互相依存的生物体系!祝福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宇宙之中一颗珍贵而璀璨的明珠,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
相关文献[1](英)麦克斯韦.电磁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