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技术 >> 能源 >> 正文 2025年4月14日 星期一  
  似曾相识的宇宙 第一章 宇宙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似曾相识的宇宙 第一章 宇宙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energysea.net/plugin.php?id=twow_novel:novel&do=chapter&tid=4111    点击数:43    更新时间:2018/8/19    文章录入:LA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似曾相识的宇宙
作者:Derena

  物质世界纷繁复杂,物理空间的跨度远远超越了我们所能探测乃至感知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的极限值。鉴于我们所处的空间尺度,与及人类有限的科技水平,要对宇宙作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当我们将那些已知的事物有机地关联起来,一个宇宙的大致轮廓便显现出来了。

  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尝试去理解这个物质空间尺度跨度巨大的宇宙世界。内容包括原始宇宙,宇宙大爆炸起因,引力惯性,质子电子等粒子的起源,万有引力成因,正负电荷来源,粒子结构原理,粒子的电中性原理,推动宇宙运行的能量流链条,场的相互作用,从引力场和天然磁场中获取能量的构思,电磁相互作用,超导原理,量子超距作用原理,“量子纠缠”原理,电流传导机制,磁路的概念,电流集肤效应的本质,中微子内部结构,“反物质”的概念,暗物质的概念,黑洞内部结构,黑洞的合并和崩溃,暗能量与宇宙膨胀加速,宇宙大收缩的形成过程,宇宙轮迴和宇宙的季节变迁,物质球的概念,生物与智慧起源的猜想……等等。

  宇宙中所有的动力,皆源自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这个宇宙最原始的动力。

  “探索新想法,和未知搏斗,并最终理解它们,这是一种幸运。”—— Nature


引言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相关性的宇宙世界,似乎所有的事物都直接或间接地彼此相连接、重合、延伸、复制、重组和继承。最典型的例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虽然千差万别,但信息基因组都高度地一致。

  由此,当我们看到一个原子的结构,我们会立即联想到太阳系的结构,而无论电子、质子、月球、地球、太阳,无一例外都是球状体的。这背后是一个共同的,深层次的原因所导致的结果。

图中左上是宇宙中的星系,下面是地球上形成的台风,虽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是何其相似

  这个宇宙的所有一切,看来都是受同一套游戏规则所支配的。也因此,对于那些我们人类的能力无法接触到的领域,便有可能可以利用对称性、相似性、镜像、分形来加以理解。

  本文是笔者多年来对于当前宇宙微观和宏观的超出人类探测极限的一些物理现象及其形成机制的个人见解、心得和猜测,这些个人观点大多是基于一般人都能理解的,最朴素的传统物理理论、定律和机理在不同空间尺度的延伸和推导,其中必定存在谬误之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另一个理解未知领域的可能途径,拓宽我们研究和认识物理世界的思路。

  这里,有必要对本文所指的物质与能量作一个定义:物质,具有稳定三维空间结构的物体的泛称;能量,物体在三维空间中连续位移的变化量;三维空间,以长宽高三维坐标所衡量出来的立体区域。

  同时也有必要对本文所指的微观(超微观)和宏观作一个定义:微观(超微观),指的是粒子个体的尺度在电子之下的物质世界;宏观,指的是粒子个体的尺度在质子之上的物质世界。

  或者,如果阁下以看小说的心态来看本文,会是一个不错的阅读方式。

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宇宙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这个宇宙的所有一切,看来都是受同一套游戏规则所支配的。

  宇宙得以存在,物质与能量缺一不可,物质与能量互相依存,形成了当前的宇宙结构。

  远古原始宇宙时代太空之中的引力子,就如滔滔江河之中义无反顾奔向大海的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疯狂地冲向宇宙的中心:一个炼狱般的世界。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一刻,引力子的供应量突然减少了。可以想象,如果维持原始宇宙的引力子能量突然减少的话,会是什么后果。

  宇宙大爆炸之前能量流直接由核心交换,宇宙大爆炸之后则通过现代宇宙之中的原子物质和暗物质来转换。

  实质上,引力惯性现象是引力子与质子之间能量互换的宏观体现,是超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能量交换的一种物理机制。

  【第二章 扑朔迷离的超微观世界】

  原来,电力流的上游就是引力流,电力能量来自引力能量。

  这个宇宙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粒子结构,一种是以原子为代表的原子模型,是固态的,中性的;另一种就是以质子为代表的质子模型,是液态的,带电的。

  从形态模式来看,总体上一个粒子系统的结构与一个星系的结构是非常相似的。

  由于低轨道公转粒子的存在,质子同样也有潮汐现象,强烈的潮汐力使得整个原始质子核心分开为三个主要部分:夸克态。

  【第三章 场与能量】

  场是一种具有相同属性的介质粒子在三维空间中的群体性的定向运动所形成的能量作用域,因此,场是一种微观能量的表现形式。

  当质子与电子形成原子(或类原子)结构时,此结构中产生的负电荷被此种结构的下级未知粒子转换为更低尺度级别的能量流。这就是粒子的电中性原理:中性粒子有属于他自己的能量出口。

  当两个性质相同的场相遇,其产生的相互作用是最大的,即磁场与磁场之间,或引力场与引力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100%的。而当两个不同性质的场其介质粒子质量相差悬殊时,两个场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就会很低。

  万有引力有两种作用模式: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主动产生的场的起因是:场介质的密度在连续的作用空间中出现了持续性的分布差异,万有引力场、正电荷场和负电荷场都是这种形成方式;被动形成的场的起因是:场介质从其他动力源获得了能量,最典型的就是磁场了,磁场的能量来自电子。

  让风车在引力场中旋转的唯一方法是,消除风车叶片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空间,这在当今先进的纳米科技背景下也并非不可能的事。能否产生足够的侧向旋转力使引力风车旋转,由被叶片原子核拦截的引力子数量与穿透叶片的引力子数量的比率决定。

  “引力风车”一旦成功实现,燃料能源时代将彻底终结,新引力能源时代的诞生,对地球环境和生物圈生态的恢复,将产生正面的深远的影响。

  磁性材料中蕴含了大规模的磁场能量,这些体现在宏观物体上的微观能量源于磁性材料内部“泛轨道电子”的超导电流所产生的磁场。这样看来,天然磁场实质上是一种处于封闭状态的核能。

  由于天然磁场实质上是一种核能,因而当磁能被导出,天然磁场的强度就会减弱,这体现在磁性材料内部轨道电子能级的衰退。这意味着,没有所谓的磁力永动机。而磁体的磁饱和特性,决定了导出天然磁能不可能会有能量失控的可能性。

  电磁谐振通常有两种:并联谐振(电流)和串联谐振(电压)。实际上还存在第三种鲜为人知的电磁谐振现象:功率谐振,即谐振功率是输入电功率的Q倍。

  电磁功率谐振的实现方法或许未必能够使天然磁能成为可利用的能源,可是,这已经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是存在这种可能性的。电磁功率谐振的发现,为获取天然磁能的研究带来了一线希望之光。

  【第四章 电磁相互作用原理】

  磁场将动力传递到原子物体上是一个间接迂回的过程:一个磁场将能量转移到另一个磁场上,接收能量的磁场又将能量传递到其依附的电子上,电子再将能量作用到原子物体的质子结构上,最终受力的是整个原子物体。

  电流必定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因此随电而动的磁场也同样是一个闭合的回路。

  由于磁介质的运动惯性,使得回路电流被终止后,电路中的电子仍然会受到来自磁介质的推动力。

  交流发电是导体内一个磁能和电能交替变换的过程,磁场将能量转移到导体内的电子上,然后通过电子送出电力,这明显的颠覆了传统上认为发电机产生的电力是来自外部动力,例如水力的观念。

  实现超导的关键,就是避免自由电子与轨道电子之间发生碰撞。

  光波的传播速度与光子的运动速度是两回事,当光子的分布密度非常大,光子的运动速度可以远远低于光波的传播速度。如果粒子的运动速度是光速,在粒子的分布密度足够大时,粒子所携带的信息波的传播速度便可以远远超越光速,这正好可以解释量子力学的“幽灵超距作用”现象。

  约束在导体内原子晶格结构之中的自由电子,就好像一颗颗上足火药的子弹,一旦离开被约束的空间,就会以光速发射出去,直至撞到另一个约束区为止。这期间,如果电子撞到光子,光子也会以光速飞射出去,形成电磁辐射。

  远程无线电磁波的发射和接收实质上就是电磁互感,无论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距离有多遥远,电磁波由始至终都是以变化磁场的方式存在。

  可见,电子直接将能量传递给“磁波”,但电子却是通过负电荷介质间接地将能量传递给“电波”的。现在已经知道,负电荷介质所在的空间尺度远远低于导致万有引力的引力子,因而可以理解,以负电荷介质为传播媒介的“电波”,它和“磁波”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几乎等于零。

  “电波”和“磁波”之间微弱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了两者之间不可能在空间中互相衍生发射。

  磁场复杂的旋转流体结构,与地球上的龙卷风很相似,磁场有南北极两个入口端,龙卷风就只有靠近地面的一个入口端。

  电流集肤效应的本质是电磁感应,导体内的自由电子被导体内部磁场的压力逼到了墙壁(导体表面)上,电流就只能沿着导体的表面传导了。

  在极端的高频强电流状态下,导体中心区域实质上就是一个没有自由电子的绝缘体。

  【第五章 物质世界】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就是被万有引力封存在一起的众多高能粒子的聚合体。

  与质子一样,黑洞同样也是一个液态的球体,在他的内部必然存在环流、旋涡等液态物质所共有的特性。相对之下,黑洞的电子壳却是一个相当稳定的,高密度的,异常坚硬的超级“大陆”,被黑洞表层产生的正电荷锁定在黑洞的表面上。

  两个黑洞合并,与在外太空无重状态中的两个水珠的靠近融合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除了由于积能比的巨大差别,黑洞会先互相绕转,水珠则直接融入,与及黑洞的合并会向外辐射高能粒子之外,整个过程基本一样。两者在融合之后都会产生衰减振荡,一个产生引力波,另一个则产生次声波。

  黑洞合并后其体积会发生衰减振荡(膨胀和收缩),因而引发衰减的引力波振荡。如果黑洞膨胀和收缩的幅度超过临界值,黑洞合并后就会发生大爆炸,原来的大黑洞将分裂为无数的小黑洞,形成一个球状的暗物质群,类似于超新星爆发后的形状。

  宇宙加速膨胀由两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历时90亿年,是由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动力造成的;当今宇宙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是宇宙能够以更大的加速度膨胀的动力,来自包围着整个宇宙的电子壳层对宇宙中的星系和黑洞的电牵引力。

  集结在现代宇宙边缘的宇宙电子壳层,原来是未来原始宇宙诞生的摇篮,而宇宙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则是原始宇宙的雏形。

  如果我们所在的宇宙既不是物质世界的起点,也并非物质世界的终点,那我们所在的宇宙围绕另一个更大的巨宇宙运行,转一圈需要数百上千亿年就不是一件难以理解或不可能的事。

  宇宙季节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宇宙阶段性地膨胀和收缩,这是因为宇宙的运行轨道是一个椭圆的缘故:宇宙接近巨宇宙时万有引力介质密度大,而宇宙远离巨宇宙时万有引力介质密度小。

  “物质球”是各种不同尺度物质长期向物质球体边缘“沉积”的结果,物质按个体尺度的大小从物质“热寂”球面向物质球中心分布,越靠近物质球中心物质个体的尺度越大,物质个体所携带的能量和拥有的活动空间也越大。“物质球”内部的物质主要集中在外层,而能量则主要集中在内层。这表明“物质球”的物质分布与能量分布是相反的,物质越多的地方能量越少,物质越少的地方能量越多。从我们所在的宇宙所携带的庞大能量来看,相信宇宙应该是处于靠近“物质球”中心的位置。

  【第六章 生物与智慧起源】

  生命的种子,携带了原始基因密码的DNA分子被流放到太空之中,这是一艘在太空海洋之中随波逐流的微型诺亚方舟。

  生物系统是一份有意识的,带有强烈目的性的设计蓝图。

  生物的情感与欲望规则,与“机器人法则”所起的作用是相类似的,可以视为“生物法则”。机器人无法超越“机器人法则”,同样的生物也高度受制于“生物法则”。

  每一个生物个体都是无可替代的。生物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生物个体都存在其他生物个体所没有的,对其生物物种甚至整个生物体系产生重大关键性影响的可能性。因而,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病毒个体,都是值得尊敬与尊重的,佛经云:众生平等。

  植物是所有动物的食物的最基础的制造者,植物从土壤中提取和合成所有动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可见植物在地球上这个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没有植物,也就不会有动物的存在。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植物供应减少,恐龙对植物的需求越见殷切,植物供应进一步减少……最终,饥肠辘辘的恐龙在极短暂的时间之内就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一扫而光。

  植物在大灾难之后的数百年内很快就恢复了元气,而恐龙却从此在地球上失去了芳踪。再看看今天我们的地球,原始森林的面积正在“买少见少”,这意味着大量动物物种因失去食物来源而逐渐消亡。假设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完全消失,相信现存的大部分野生动物物种将与我们说再见。

  是氧气,将那些对动物体内细胞有强大杀伤力的固体碳,转换为温和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体外,避免了动物体内细胞广泛性的受到伤害。

  植物同样需要呼吸,但植物的呼吸与动物正好相反,主要是吸收二氧化碳,将碳留下而排出氧气。我们知道,植物主要由纯碳构成,将树木燃烧后剩下的就是木炭。无疑的,植物所需的碳的主要来源正是二氧化碳,植物为地球大气层消耗了巨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极大地改善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保护海洋,保护原始森林,保护植物,才是保护地球整体生态环境的根本所在。

  生物是一种有意识的主动的物质合成现象,这种导致物质按照某种精神意志而聚合的原始意识,被植入到原始DNA分子之中,相信是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甚至是来自宇宙的外部。

  佛教所推崇的,源自佛祖的生命理念,正好与现代人类的高级智慧文明相通。

  地球上高级智慧文明的出现,是生物体系进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高级智慧文明体现的是高层次融洽的,合作的智慧交互模式,这是科技进步的基础。

  因应随机而遇的环境条件,各种生物族群的进化最终会收敛于各种各样相对稳定的状态。生物进化的多态性,能够确保最终会出现达至终极完美的生物体族群。

  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太阳的内部,当我们的尺度足够小,甚至比负电荷粒子还小,再加上一些包围着我们的东西的保护,那即使太阳内部巨大的能量也无法伤害到我们。

  海拉细胞的存在证明了,生命的确是有可能可以永恒的。

  【后记 修订与补遗】

  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阻止了黑洞不断收缩的进程,是电子的电荷斥力保住了黑洞,使黑洞避免了因无限收缩而最终崩溃的结局。

  万有引力介质在穿过黑洞的电子-高能粒子混合层时被转换为正/负电荷介质,因而黑洞的内部是一种“引力真空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东西都不会产生万有引力作用。

  暗物质的成分是一种微小的高能粒子,高能粒子的原始能量来自大爆炸之前的宇宙,这些高能粒子群体性地被引力场封存在一起,形成分布在宇宙中大大小小的黑洞。

  数量众多的高能粒子构成一个质子的主体,就如同数量众多的水分子构成一个水滴。

  暗能量与其他物质还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只是由于宇宙中原子物质和黑洞中都存在能够中和这种能量的电子,使这种相互作用变得非常微弱,但在视为无阻的太空之中,即使如此微弱的相互作用也足以导致宇宙的膨胀加速。

  地磁轴与自转轴不一致可能就是地核能够被磁化的原因。

  “量子纠缠”就是使两个量子组合而成为一个“磁体”,但是这种“量子纠缠”“磁体”的作用介质并非磁介质,而是负电荷介质。

  改变“量子纠缠”的“量子位”状态的操作,可以用操作宏观磁体来直观的理解:将两个磁铁隔着木枱面互相吸合在一起,当翻转其中一个磁铁时,另一个磁铁也会立即跟随翻转。

  由此,被动形成的场除了磁场之外,还有另一种导致“量子纠缠”现象的“量子磁场”,“量子磁场”的形成机制与磁场相类似。

  中子星或许是了解黑洞的一扇窗口:当中子星内部所有的中子都被分解为液态物质,中子星便转变为一个黑洞。

  中微子的前身是一种带负电荷的微粒,这些带负电荷的粒子在一个具有极大压力的环境中被迫进入了质子的内部。这样,这些带负电荷的微粒的外层便粘上了一层构成质子的液态物质:高能粒子。中微子因此诞生,并且在其外壳与内核之间强电场的作用下,不会再有机会返回到原来的带电状态。

  构成中微子内核的物质是构成黑洞外壳的物质,而构成中微子外壳的物质则是构成黑洞内核的物质。

  “反物质”的概念:正电子的本质是一个缩微版本的质子;而反质子则是一个巨型版本的电子。


第一章 宇宙存在和运行的基础


第一节 宇宙能量之河

宇宙得以存在,物质与能量缺一不可,物质与能量互相依存,形成了当前的宇宙结构。

  第一节 宇宙能量之河

  浩瀚的太空,能量物质从三维尺度上覆盖了人类认知的两个极限端点:无限大和零。有一种神秘的原始动力,推动着整个宇宙周而复始地运转,一部名副其实的永动机。我们看到的宇宙星空,仿佛就象是一齣慢动作播放中的视频影像,如果你能控制飞船以超越光速飞行,你甚至能“重播”之前看到的影像。

  这个推动宇宙运转的原始动力源,是一种来自于当前宇宙外部的超微尺度粒子:引力子,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粒子导演了不稳定的远古原始宇宙大爆炸的一幕。那时构成当今宇宙的所有物质,都被强大的引力子能量压缩在一个极之有限的空间之内。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在大爆炸发生的时候,除了引力子之外,空无一物。哦……不,还有一种更微小的,源于引力子的微粒:负电荷粒子,至于引力子是如何蜕变成负电荷粒子的,那是后话了。

  现代可能很少人见过构建在河流中以水力推动的水车,而古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利用天然流水能量的技术,即使他们未必知道这种动力的背后是地球的万有引力在起作用,他们也明显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理论背景。如果将引力子看成是水,引力子流看成是水流,我们就不难理解宇宙之中的物体,就象是那河流之中的水车,只要引力子流一直存在,就会不停地运转,物质世界就能够一直被维持和持续演化。

  这是一条叹为观止,超乎想象的宇宙能量之河。

第二节 原始宇宙

在原始宇宙发生大爆炸之前,我们现在所处的太空之中的引力子微粒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与现在宇宙中处于平衡状态的引力子相比,远古原始宇宙时代太空之中的引力子,就如滔滔江河之中义无反顾奔向大海的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疯狂地冲向宇宙的中心:一个炼狱般的世界。只有最微小,最坚硬的粒子才能承受那里无法想象的能量密度。

  在原始宇宙狭小的空间之内,是一个极端残酷的竞争环境,惟有最坚强的个体才能存在,其它弱势粒子都被粉碎消灭,包括这一切的幕后搞手——引力子在内,也不能幸免。生存下来的粒子活动空间极为有限,能量在各种粒子之间高速传递,相比之下,现代宇宙的什么光速,那简直是小菜一碟而已。

  这是一个绝对公平妥协的世界,各种粒子的分布是一幅宇宙史上最完美瑰丽的数学画图,这个宇宙也是物质世界最完美无缺的球体。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孕育出了构成当今宇宙原子物质的最基本组件:电子和质子的雏形诞生了。现在我们明白到,何以电子和质子这类粒子的大小质量,会如此不可思议地一致。

原始宇宙内部的高能粒子被电子分割为无数独立的个体
  似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聚合物质的方式?正是,在恒星的内部,重金属元素的形成。当然,还有现在太阳上每天都在发生,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核聚变反应。

第三节 宇宙大爆炸之谜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原始宇宙的大爆炸的?真实原因恐怕永远都是一个谜。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大爆炸之前的一刻,引力子的供应量突然减少了。可以想象,如果维持原始宇宙的引力子能量突然减少的话,会是什么后果。

宇宙大爆炸示意图
  我们知道,如果在物体表面施加一个固定的力,产生的压强与物体的表面积成反比。当原始宇宙的核心因外部压力减少而开始逐渐膨胀时,核心表面压强就会越来越小,核心膨胀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最终处于失控的状态,这是一个异常激烈的连锁反应过程。

  从大爆炸启动的那一刻开始,原始宇宙的核心物质,便以一个极高的加速度,以光速的倍数,以扩散方式高速离开宇宙中心,在一个极短的时间之内这些物质就覆盖了当今宇宙70%的范围,原来的地狱领域,则完全被引力子占据,其他物质一哄而散,再不复存在。这些高能物质依靠自己的能力,捕捉到一个难得的机会,终于成功逃出了地狱,他们自由了。随着核心的不断扩大,电子和质子也开始形成独立的个体。越轻的粒子,例如电子,受到的阻力就越小,加上电子与电子之间的电斥力,他们是大爆炸中冲在最前面的粒子。

  当今宇宙不时都会发生超新星大爆发,在茫茫太空之中发出瞬间闪耀的亮光,但宇宙大爆炸与这种爆发非常不同。超新星大爆发是外层物质的抛射模式,最终形成一个包围着爆炸中心的气泡;而宇宙大爆炸是高致密物质整体性的膨胀模式。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原始宇宙内层物质受阻于外层物质,因而导致最外层的物质的加速度远远抛离了最内层的物质,使得宇宙呈现出整体性膨胀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现在。

第四节 宇宙的演化

宇宙大爆炸137亿年之后,宇宙的形态从一个不稳定的、细小致密的高能微粒子结构实心球体,演变成现在稳定的、庞大松散的星系结构空心球体;引力子从单向注入宇宙核心到均匀分布在广阔的现代宇宙之中,整体的能量流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的。宇宙大爆炸之前能量流直接由核心交换,宇宙大爆炸之后则通过现代宇宙之中的原子物质和暗物质来转换。

现代宇宙能量流转换示意图
  基本上,每一个质子都会吸引一个电子跟随,原因很简单:当一个质子被一个电子占据,他就使得质子变成电中性,其他电子就无法再靠近质子。这样,便有大量的电子富余出来,这些电子互相排斥,他们的唯一出路,就是扩散到空旷的外太空之中。但是,由于内宇宙万有引力的存在,加上电子与原子物质、暗物质之间的电牵引力,这些电子不可能流失掉,在各种力达致平衡后,形成一个包围着整个宇宙的电子壳层。

  宇宙未来何去何从?A. 继续膨胀,宇宙最终完全解体。B. 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开始加速收缩,返回原始宇宙状态。C. 膨胀到一定程度后,达致平衡状态。如果宇宙电子壳层是子虚乌有的话,B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否则最有可能出现的是C。

第五节 原子物质的引力惯性

一百年后,地球上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移居到外太空居住,今天的太空站已经被太空城所取代。这些太空城分布在地球上空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太空城与太空城之间的距离还是颇为遥远的,但是奇怪的是,连接太空城之间的交通工具竟然是几乎不需要任何能源来推动的,这是真正的绿色出行。

  这是一列太空列车,它围绕着地球在各个太空城之间运行,它的动力来源是引力惯性。理论上,它的运行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基本上不消耗任何其它能源,例如太阳能。当然了,照明,空调,导向控制等等必须的能量消耗还是需要的。这种太空列车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一次性给列车注入满载时的推动力,使之达到预定的运行速度。列车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在太空之中运行,直到到达目的地的站台。在站台上有一个高效的能量回收装置,这个装置有两个作用,一是回收列车的惯性能量,二是在回收能量的同时刹停列车。乘客下车后,将回收的能量重新注入到列车,使列车继续下一站行程。

  原子物质的运动惯性,是引力子与原子物质之间不断交换能量,使得物体在空间中持续转移位置的过程。而静态惯性,则是当原子物质在相对静止状态下受力时,将能量传递给引力子的过程。实质上,引力惯性现象是引力子与质子之间能量互换的宏观体现,是超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能量交换的一种物理机制。

  为什么探测不到“以太风”?星体在太空之中的运动是一种惯性运动,能量不断在星体和“以太”之间等量交换,使星体向前移动。星体在“以太”之中移动并不会引起“以太”物质连续的密度差,也就不会有“以太风”的产生。而在地球上的运动物体与空气之间是存在一个持续的作用力的,否则物体在空气的阻力下就不能持续的向前运动,这个作用力压缩了空气,产生了气流。

  可见,如果没有引力惯性的话,超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之间的能量交换就不会是现在这样的模式,现代宇宙将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形态。那时就不会有银河系的出现,不会有太阳系,不会有地球……不会有生物,不会有人类。

  是引力子和引力惯性,支撑起现代宇宙这个庞大的物质帝国。


  • 上一篇文章: 挠场与星际通信 Victor.Shkatov & Vitaliy Zamsha

  • 下一篇文章: 似曾相识的宇宙 第二章 扑朔迷离的超微观世界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49]

  • 2017 年 12 月 21 日委员会决定…[132]

  • 修订第 2019/1616 号实施决定 …[180]

  • SAE001[113]

  • Proe/Creo曲面渐消+倒角教学[7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57]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4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714]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603]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606]

  •  
     相 关 文 章
  • 关于Orgone能[88]

  • 莫雷的能量机 第一章[128]

  • 磁流 MAGNETIC CURRENT by ED …[1030]

  • 标量波理论与科学革命 第一章:…[123]

  • 标量波的理论和实验[173]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61.33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