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材料 >> 正文  
  揭秘用于大飞机、天宫、量子卫星的陶铝合金新材料团队:他最不像教授,又最像教授         
揭秘用于大飞机、天宫、量子卫星的陶铝合金新材料团队:他最不像教授,又最像教授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china-acm.cn/acm/article_view.asp?id=225    点击数:75    更新时间:2018/2/19    文章录入:LA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王浩伟对历时30年研发而成的宝贝材料格外自信,这位60后“长江学者”笑着说,过去是人家对咱们禁售,今后是“倒过来”——有能力对他们禁售。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在位于闵行校区的上海交大材料学院,从要穿鞋套的实验室,到要戴护具的试验车间,各项材料工程科研并未停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现场发现,王浩伟教授带领的超强纳米陶瓷铝合金研制团队,正在加紧攻关通过3D打印方式制备陶铝新材料构件。目前,这种轻量化的神奇材料已经用于天宫一号二号、量子卫星、气象卫星等关键部件,并正助推国产大飞机用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材料,同时它也应用在内燃发动机等汽车关键部件上。

《自然》杂志刚刚发表国外同行相关成果,而我们的材料通过海外测试取得的性能指标,已比他们高出许多。”王浩伟对历时30年研发而成的宝贝材料格外自信,这位60后“长江学者”笑着说,过去是人家对咱们禁售,今后是“倒过来”——有能力对他们禁售。

“铁匠铺”里,他最不像教授

“真金”不怕火炼,纳米陶铝合金也要在上千度的高温炉里合成。走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靠近沧源路的C楼,跟走进厂矿企业没什么区别——“大厂房”里到处都是钢铁重器,从千百斤的炉子到几十斤的模子,还散发着一股类似“铁匠铺”的气味。

两个男人,各用一根长长的铁棒,穿入熔炉盖子上的双孔,一人抓一头——“嘿哟”齐声一喝,一下子扛到快要齐肩的高度;另两个男人,戴着如棒球接球手般的手套,拉开几百摄氏度烘箱的厚实大门,把载着十几个模具的小车使劲推入。

王浩伟教授实验室。

要不是男人们身着白大褂一样的实验服,不会被认出正是王浩伟这样的教授或副教授。王浩伟格外珍视这个车间,因为上世纪90年代,他凭借1万块钱经费白手起家,是学校帮助他在校外租借厂房,这三五个人才有了实验室。研究初期,由于实验设备和经费所限,王教授自己背着用蛇皮袋装的二三十公斤试验材料,坐火车前往西北工业大学做实验,他笑言“门卫都以为我是叫花子”。

“大热天的,不都得光着膀子干活儿嘛,”王浩伟说得很平常,他随手指了指身边李险峰老师的左臂,“瞧,谁不是伤痕累累,李老师不小心被烫出大疤。”烧成水的金属,比如铝液,常常把他们的衣裤溅出一个个洞。

在旁的马乃恒教授则说,“王老师就是一个永不服输的拼命三郎。”因为这个大教授自己抬铝水包浇铸,样品腐蚀也是亲自做,有一次氢氟酸洒到左手导致严重灼伤,一个多月手缠绷带,连吃饭睡觉都很困难。

更要命的是,当王浩伟教授发明的新材料第一次用在设备上现场试验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成功解决重大需求。教授激动万分,百感交集,突发心脏病晕倒在现场,当地立即就近调来120抢救才免遭不幸。

为把心脏病“练”掉,王浩伟把大学时学习的形意拳重新捡起。在每天早晨7点到深夜11点的工作段内,他利用晚饭前的时间打拳。“其实,日常坐卧行走,我都在锻炼,”这位上海交大太极拳协会会长笑称,“没有这身功夫,搞科研扛不住。”

基础课上,他又最像教授

“2003年,王老师给我上了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后来我做了他的直博生,现在我是这个科研团队的一分子。”夏存娟,材料学院特种材料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助理研究员。

十多年过去了,她依然记得王浩伟这一堂“师傅领进门”的起点课。讲到金属凝固收缩的时候,王老师就问大家“有没有办法消除这样的凝固收缩?”夏存娟他们都摇头。王浩伟接着又问:“那铸件如果按照最终形状浇铸,就一定会因为凝固收缩造成缺陷咯?——你们有没有办法?”面对看上去无解的问题,学生们无语。“其实,既然收缩不可避免,又总是出现在最后,在模具最上方加上冒口就好了,只要保证缺陷不在构件里,问题不就解决了嘛”。就这么一个启发式问答,把凝固补缩、浇铸冒口都融会贯通讲清楚了。

王浩伟团队通过拉伸试验机测试陶铝新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事实上,王浩伟自1997年回国后,20年来一直为本科生主讲这门上海市精品课程。他不仅身为课程责任教授,还曾任材料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按照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标准建设课程。

为了设计创造这样的“包袱艺术”,王浩伟每周上课前夜都会反复思考而失眠,但他上了课堂又总是精神饱满,声音宏亮。在讲授到气孔时,王浩伟用一壶水烧开过程为例,气泡萌生、长大、上浮,形象比喻了金属中气孔萌生、长大和形成过程,进而有机地融入了材料科学中固相、液相、气相交互作用。

身为学院教指委的督导,退休教授楼松年多次走访教室,听课评课。楼松年发现,王浩伟的PPT不但图文并茂,并且年年有改进。“尽管这课上了这么多年,每次上课前他还是要备课,他的PPT已成为年青教师做PPT时的范本。”

有了这样的底气,在课堂上王浩伟从不对学生点名考勤。他多次对学生讲,“你们愿意听我的课我表示欢迎;不愿意听,要离开到其他教室听课,我绝不反对;如果你们觉得我讲得不好,可以中途离开。”结果,每年选课的学生爆满,还有很多没有选上的学生旁听,多年来教学效果评价均为A。

五代接力,苦干却无苦恼

上得了课堂,下得了“厂房”,王浩伟“全能教授”的本事,其实是他们团队中几代人共同传承的基因。王浩伟一直说自己很幸运,因为有两位“老爷子”把着源头,几十人的大团队从40、50、60后、带出70、80后、直到90后,五代接力,终得正果。

陶铝新材料科研团队合影。

一位“老爷子”是王浩伟的博士后导师,我国复合材料创始人之一、上海交大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者吴人洁教授。“他特别包容,把住方向,鼓励创新。”王浩伟这样形容去年刚刚去世的吴老师。

另一位则是王浩伟的博士生导师,现年90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生态材料学开创者周尧和。“他的性格与吴先生截然相反,严格到近乎苛刻,”王浩伟坦言,“现在只有老人家还时不时会打电话‘骂我’,而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可能只有他的十分之一。”

周尧和院士与王浩伟教授讨论陶铝新材料。

周尧和院士参与团队讨论。

对于王浩伟的风格,从本科读研的夏存娟也直言有“偶像幻灭”之感。上课时候那么风趣幽默的老师,变身导师后像变了一个人,特别严厉。她博士课题做得不太顺利,在原来走不通的路上继续微调,实际上是通过无用的忙碌来掩饰另一种形式的偷懒。到汇报时,王浩伟直接指出对此“非常失望”,“你这个不是研究生的工作,就是几个本科毕业设计的简单堆砌”。夏存娟说,“我当时就直接被骂哭了,但也想通了。到今天,这件事情还会一直被拿出来,开导其他同门的‘小朋友’。”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地进阶式提高,“真有一种‘打怪升级’的感觉”。

确实,王浩伟敢想敢做、雷厉风行,喜欢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脑子里迸发出新的科研火花,往往事不过夜,马上就会与项目组教师进行讨论论证。在项目攻关期间,深夜接到王浩伟教授的电话讨论问题是常事。

从教学到科研,苦不苦恼?王浩伟的回答令人意外:“没觉得有什么苦”。“在不停的自我超越中,感受到满满的幸福!现在,我经常感谢不断给我加压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变得更好。”

  • 上一篇文章: 原标题:浙大研制出的新型铝-石墨烯超级电池,充电5秒可通话2小时

  • 下一篇文章: 【新动力】南理工带来新型航天材料 将助力飞机拥有一颗 “中国心” 镍基合金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26]

  • SAE001[93]

  • 高光谱成像基本原理[68]

  • 蒸汽火车解剖图[79]

  • 星球大战死星解剖图集 star wa…[8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40]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17]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9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91]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9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28.13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