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技术 >> 医药保健 >> 正文  
  论温病与伤寒的联系与区别           
论温病与伤寒的联系与区别
[ 作者:佚名    转贴自:baidu    点击数:31    更新时间:2016/12/7    文章录入:J10-F22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论温病与伤寒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
   《温病学》和《伤寒论》作为中医医学四大经典之二,不仅在学术思想上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更是在临床辩证用药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自清代以来,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医界围绕着对温病学的评价及其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争论。伤寒论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而温病学派则认为:温病讲温热性外感病而伤寒讲风寒性外感,把两者对立起来。
关键词:
    伤寒、温病、联系、区别
正文:
    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不同,它形成的年代较晚。在《黄帝内经》虽然也提到了温病,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两篇都指出了冬天感受寒邪,春天必然要发生温病,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两篇里都没讲,但是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这就给后世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200多年,是经过无数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步形成完整的学术体系。相反,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比较早,自东汉末年《伤寒论》成书,伤寒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比较深入。《伤寒论》是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医著。而温病学的发展是在《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证治基础上建立的。但温病从始至终都不能等同于伤寒,二者的病因、病机、治法上虽有相交之处,但伤寒并不能涵括温病。
一、温病与伤寒的联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一条是太阳病辨证的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二条说“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中风的具体症状;第三条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伤寒的具体症状;第六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一条讲的太阳温病的具体症状。在“太阳上篇”前六条中提出来三个症候的名称:一个是太阳中风,一个是太阳伤寒,一个是太阳温病。其中太阳中风是表虚证,治用桂枝汤;太阳伤寒是表实证,治用麻黄汤;太阳温病是表热证,《伤寒论》并没有给出治法,以至于后世医家一般都认为伤寒治法也一样适用于温病。虽然《伤寒论》中清法代表方剂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下法代表方剂如大、小承气汤这些经方也确实被后世温病学医家广泛使用。但也应该看到《伤寒论》对外感病初起是表寒证,治疗用辛温解表;而温病是表热证,不能再用辛温解表,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由此伤寒治法并不能涵盖温病治法。
    而且《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段话中“伤寒有五”是指广义的伤寒,它是外感病的统称,泛指说有的外感病,既包括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也包括外感热邪所致的温病。“有伤寒”这个指狭义伤寒,就是《伤寒论》中所讲的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可见,“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这五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温病学说不能从伤寒学说中独立出来,就是忽略了温病与伤寒的并列关系,同时因为《伤寒论》是经典著作,备受后世医家的尊崇,所以从它问世以后一直到公元1200年左右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温病的认识始终不能脱离伤寒的框框,以至于温病学说一直发展缓慢。
二、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一)、病因
    伤寒的病因是寒邪;温病的病因是温热邪气。
邪气的性质不同,就导致了具体症状及治法一系列的不同。《伤寒论》中讲到寒邪侵犯人体,首先侵犯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寒性收引,所以伤寒初起可见恶寒发热的症状,通常恶寒重于发热,其病变是表寒证。而温热邪气侵袭人体首先犯肺系。肺系是一整个系统,而不是单指肺脏,它既包括肺脏,也包括手太阴肺经,还包括肺所主的皮毛和鼻。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指温邪首先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然后从手太阴肺经进入肺脏。在皮毛口鼻阶段是卫分证,到了肺脏就到达气分是为气分证。所以温热病初起是表热证。
 (二)、病机
    《伤寒论》六经病, 从三阳至三阴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温病学三焦病由上焦至下焦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伤寒论》中讲:“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就是说太阳伤寒初起可能不发热,但必恶寒。伤寒初起寒邪在表,侵犯足太阳膀胱经,“太阳”是“大阳”,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是人体阳气最强的部位。人体在表阳气奋起抗邪,若阳气足,则驱邪外出,发一身汗,病就好了。但若阳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寒邪在表久之郁而化热,则传变入里。就是叶天士所说的说:“盖伤寒之邪流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在表的寒邪化热由太阳经传变入里到阳明经就变成了阳明里热证。
    温病是温热病邪所致,叶天士说:“温邪则热变最速”。温热病邪是热邪,侵犯体表腠理是开泄的,它可以很快入里,没有流恋体表的过程,所以传便很快。温病由表入里后有两种传变趋势,一种是逆传心包营分,消耗血中津液;在一种是顺传阳明气分,变成里热证。
伤寒寒邪和温病热邪都可以出现阳明里热证,临床表现都是身热、口渴、汗出、脉洪大,治疗都用白虎汤。可以说伤寒与温病的阳明病本身并无区别,但阳明病之后伤寒和温病的传遍又有了明显的不同。伤寒病是感受了寒邪,寒邪伤阳,阳明病之后伤寒是向着三阴虚寒证发展,甚至亡阳厥逆;温热病是感受了温热病邪,热邪伤阴,易损伤津液,所以最后多导致阴液大伤而出现三阴阴虚证,向亡阳脱液发展。
 (三)、治疗
    伤寒的足太阳表寒证非辛不散、非温不化,所以要用辛温解表;温病的表热证非辛不散、非凉不清,所以要用辛凉解表。
    《伤寒论》中经典的辛温解表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其组成中都用了药性辛温的麻黄、桂枝在为主药,以达发汗解表散寒的功效;而温病的辛凉解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多以辛凉质轻的连翘、银花、桑叶、菊花为主药来疏散风热。温热学说形成之前,一般是不分表寒证和表热证的,外感病通用辛温解表治法。直至明清时期,温病学医家才提出用辛温解表之法治疗温病无异于“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因此明清时期温病学医家才确立了辛凉解表热的治法,从而使温病彻底脱离伤寒。

总结:
    温病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 并在医学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伤寒论》所创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及其治疗外感病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以及扶正祛邪、治未病等治疗思想,对温病学治法理论及治疗方法的完善与发展影响深远。伤寒与温病形成于不同的历史年代,伤寒是温病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是伤寒的发展和完善。伤寒与温病的区别和联系远不止如此,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 上一篇文章: 手诊经络点位详细说明

  • 下一篇文章: 小儿感冒治疗方法大全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6]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6]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为何瑞德西韦倍受追捧,中医特…[35]

  • 治疗咳嗽、感冒的食疗秘方[40]

  • 针对小儿感冒时各种症状的解决…[41]

  • 预防小儿感冒大全[42]

  • 饮食疗法降血压[3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00.78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