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的那些坑(四)老非现身说法讲产品与客户开发犯的错
请他教创始人黄非2016-01-06标签: 创业产品开发
前言
作为一名10年经验的草根连续创业者,一路走来碰过无数的坑,每每与初次创业者们交流时,总能发现很多人在走我们当时走的弯路;
这些弯路教科书上不会教你,因为理论和实务永远是有差距的;创业大伽不会教你,因为当下的环境与他们创业时已经大相径庭;你身边的创业者也不会教你,因为他们可能在走和你一样的弯路;
经常与创业者分享交流,我决定把这些心得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能让更多人看到,尽量帮助创业者在创业路上少踩一些坑;
——这就是我整理《创业路上的那些坑》文章系列的初心,写得不对的地方请回复告诉我,我会第一时间修正。
作者介绍
黄非,就是“扫黄打非”的黄非,互联网界外号“老非”,连续创业者,200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2002-2006在厦门天健华天会计师事务所任职,2006-2014年作为创始人创办尚科网络,2014-现在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请他教。
前面三篇说到公司注册、IP保护、股权分配,现在该说说产品和用户开发了,由于各行各业不同,产品开发讲的很难具有通用性,我只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了。
一、关于创业的理解
首先我要说的“创业”这词的理解,我觉得创业就是开创新的事业,从商业角度讲的事业,无外乎有这两种:
一种是传统行业的创业,比如街头开个小店,或者开家贸易公司,这种商业模式已经是非常成熟的,只要按常规的套路来走,看别人怎么做,基本就是依葫芦画瓢就行了。例如街头开家服装店,无外乎就是街头店面选址、谈租金转让费,招一两个伙伴,去上游渠道进货,路边发传单,然后就可以开张做生意了。
另一种便是新商业模式的创业,你发现了一些用户痛点,市面上还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你想出一个能解决痛点的产品或者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现成模式,你自己得摸着石头过河,当然成功率相对于传统行业是低非常多的,话又反过来说,一但你成功,那就是大满贯的收入,可能让你提前几十年就能退休了。
老非这里所讲的创业的产品开发,便是第二种创业。
由于是开创一种前人都没有做过的事业,所以坑自然是难免的,老非不会以说教的形式来糊弄大家,先以自己的案例来讲吧。看过老非文章的人都知道,老非曾经是一个失败的创业者,在过去几年中,开发过十几款的产品基本都失败了,今天我以其中一个失败案例来展开分享:
二、我的“旅管家”失败案例
2012年2月份的某一天,老非去我亲爱的丈母娘那混晚饭吃,然后她拿出来电脑里的excel问我一些操作上的问题。在此说一下背景,我亲爱的丈母娘虽然很早就退休了,可是在她这种年龄中能相对熟练操作电脑的实在不多,在此赞一下,她当时在帮朋友管理鼓浪屿上一家非常著名的家庭旅馆。
要我看的是用excel表记录的家庭旅馆的订房数据,每个格子代表一间房间,然后用“插入批注”的形式说明这间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多少钱订的房。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商机——为什么不做一款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版的家庭旅馆管理平台呢?那时光鼓浪屿就有上千家正规和不正规的旅馆了。
于是,作为书呆子的我开始行动了,首先我去书店、网上找把所有有关家庭旅馆的书籍买回来看,甚至还包括《中国客栈小史》的历史材料,台湾书店买的几本关于台湾、日本的民宿舍的书,当然还有一些酒店计算机管理的书籍。看了1个月左右——好吧,我仿佛听到读者轻微的一笑了。
这还不够,我还进厦大图书馆网络,把所有有关民宿、客栈、家庭旅馆关键字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全部下载下来,啃了1个星期。好吧,我已经听到你的笑声更大了。
当然,相对务实点的事我也做了,我大概又花了1个月左右时间,准备了一份Word版的商业计划书,涉及到我们公司的SWOT分析、产品及服务、商业模式、市场分析、竞争分析、风险分析、实施规划、财务预测等等,上百页——当然一直在添加内容,没有最终完工。
更为务实点的事我也做了,我拉上亲爱的丈母娘对家庭旅馆的事问长问短,也找了一些做旅馆的人聊天。
同时,我还在国外找同类型的软件(国内还没有),终于找到美国一家叫www.rezovation.com的平台,顿时信心大增——找到爸爸啦!因为中国很多互联网项目以前都是先在美国找个老爹,然后抄回来。同时,我也在网上下载了国内几十款的小型酒店单机版的软件,一一安装试用。
在4月份,终于开干了,我是这么做的,分两条腿走路——一边让技术团队做原型,把美国的老爸先抄着做;一边找了个公司原来做销售的小伙伴去做市场调研。
同时为了“大力”支持这个产品,我花了1000刀从英国人手上买了inn360.com这个域名,然后还专门为此配了台全新的服务器,放在国内最贵的cn2双线机房。
产品原型3个月左右出来了(因为我们公司是技术外包出身,技术是没问题的),可是市场开发却不尽如意。我们的那个市场小伙伴也刚毕业1年,人是蛮拼的,可是经验不足,市场开拓的非常慢。我呢,除了去过一家关系比较好的旅馆聊过一次以外,其他时间我天天呆在办公室坐阵指挥。
一转眼到了2012年底,除了几家关系比较好的旅馆有在用我们平台外,其他市场推荐基本上没有进展。
2013年初我作了反思,认为是团队不行,于是又专门请了一位产品经理来负责这事,而我呢,依然坐在办公室高高在上——再也没有出去跑客户了。
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产品推广还是没有起色,每个客户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都说要我们改了什么什么功能之后才会用。再后来,团队内所有的人都没有信心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两年,市面上多出来了很多同类型的产品——蕃茄来了、客栈通、好栈友等等,当然,江湖上再也没有我们所谓的旅管家——国内首款小型旅馆管理平台的踪迹了。
好了,悲伤的故事讲完了。
三、针对这个坑的教训
那次失败后,我还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后来看了《创业者手册》和《精准创业》等书后,同时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我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看过老非上一篇文章的人都知道,老非当时是个视觉型和触觉型的人。
根据我现在的认知,来分析一下这个案例我错在哪里,我相信很多人也在犯我当年一样的错。
● 创始人不能坐在办公室当老板
创始企业创始人千万不能把自己当高高在上的老板,初次创业时,公司其实事情不多的,创始人应该每件事都要亲历亲为,因为只有你做过了,你以后才知道如何指导别人,才能知道团队成员做的对还是错,才知道要找怎么样的人来顶这个职位。
当然在公司快速上升期,创始人的时间精力和知识经验肯定会跟不上公司的发展,到时你就无法亲历亲为各种事,得把小伙伴们培养起来,或者外聘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各种专业事务。
所以,正像《创业者手册》里扉页里讲的:走出办公室!
● 用户需求不是自己意淫出来的
虽然你发现了用户的痛点,可是你不能坐在办公室自己意淫想像,由于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教育经历、工作性质等等各种不同,所以你只能代表你自己,不能代表绝大部分人。
因此,千万不要“我以为”应该这样,“我以为”应该那样!而是应该在用户中测试到底真正的需求应该是什么。
● 产品开发和用户开发要并行
技术型公司很容易犯这么个错误,认为只要把产品打磨好,用户会自己主动找上来,在“双创”如火如荼的今天,市面上从来不缺点子,不缺产品,即使你的产品在同一品类中是首发,别人要快递复制你的产品非常容易。
因此,要产品开发和用户开发并行,在做产品开发的同时,用户也是需要同步开发的,按摩尔的《跨越鸿沟》所说的,你得在产品开发的同时,快速找到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作为你的种子用户,产品经过种子用户验证后,再想办法找大众用户大规模的复制推广。
● 创始人得经常关注自家产品的细节
很多人都说,创始人主要做三件事:1、找钱,2、找人,3、定战略,其实按我的理解,还有一件更为重要,那就是关注你的产品,关注你的用户,只有把产品打磨好,用户才会使用你的产品。
腾讯的小马哥就非常关注产品细节,他每天都在用自己家的产品。很难想象一个创始人自己产品都不使用、不体验的情境,产品就是你创业的作品,是你的命根子!
● 新产品的开发必须遵守精益创业的原则
我们之前很多产品,调研了用户需求,用户口口声声说如果有这样的产品,我一定会用的。可是当我们真的把产品做出来之后,他们却不一定真的会使用——就是说,用户口头上说的,和他真正会做的完全是两回事。
所以,建议采用精益创业的思想,先把MVP做出来,拿给用户测试,不要一下子投入所有资源。如果把产品打磨好后再拿给用户体验,很可能不是用户的需求,你做出来的就会当垃圾浪费掉了。——全球最大的商业失败案例,摩托罗拉的“依星”就是这么失败的。
● 商业计划书可以用画布替代
像我当年多么书呆子,竟然会花1个月时间写一份基本只有自己看的排版精美的、数据完善的WORD版的商业计划书(不瞒您说,这个项目之前,我还有另一份花了3个月的更完美的通讯专营店SaaS平台的BP)。
可能是由于我之前做大B客户项目出身的缘故,每拿一个案子要花大量时间写投标书。创业是不确定的事,你计划书的内容随着你创业的进展,所碰到的情况可能完全不一致,所以做再多的规划都无济于事。
建议创业者如果不是为了融资需要,没必要整BP,只要用亚力山大的“商业画布”工具自己画一画,就能把商业模式和要做的事描述清楚了。当然,如果你要融资,BP肯定是需要的,用PPT图文并茂10几页就行(关注我微信公众号ThinkerInside私想家老非,以后我会讲如何写BP)。
● 创业是要100%的全身心投入
由于当年这个项目是我们公司内部孵化的项目,我当时主要精力还要做项目外包的事,所以我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并且我在2014年重复犯了这错误,我一年开了8款产品!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忘了是哪位哲人说的话,这是个竞争的时代,你想想,如果你对手花100%时间在他的产品上,你只花50%,谁胜出的可能性大呢?
四、One More Thing
如果您认真读老非每篇文章,一定会有比别人更多的收获,是的,乔大爷创造的One More Thing环节又来了,点击链接查看“半份我当年写的那份失败的BP”。
好了,关于产品和用户开发讲完了,下一篇就应该说说PR(公共关系)了,敬请关注。
延伸阅读
● 《四步创业法》史蒂夫•布兰克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史蒂夫关于客户开发的开山之作,缺点是时代有点久远。
● 《创业者手册》史蒂夫•布兰克、鲍勃•多夫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史蒂夫四步创业法的升级版,非常适合互联网产品的开发。
● 《精益创业》莱斯 中信出版社
根据史蒂夫的四步创业法,创立了“精益创业”,我认为这本书写的太晦涩,不如《创业者手册》,但“精准创业”这词你不得不读。
● 《跨越鸿沟》摩尔 机械工业出版社
早期的新产品用户开发思想,时代比较久远,一些观点还是有用的。
● 《商业模式新生代》亚历山大•奥斯特瓦德 机械工业出版社
我个人认为他们家的商业画布是分析商业模式的最好的工具。
本文为作者黄非(微信公众号:私想家老非)授权创业邦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你努力,但你不在风口上;你聪明,但你不在潮流中!点击后方链接,击溃“然并卵”!
分享到
为什么你股权激励也做了,可员工就是不领情,甚至起到负面激励效果?
何德文1小时前
做股权激励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励团队。但操作不当,会做成负面激励或者没有起到激励作用。
冯仑有个很有意思的观察:
为什么很多企业都在做股权激励,但是没有起到激励作用,或起到负面激励呢?
笔者认为有三点原因:
一是没有参与感;
二是没有价值感;
三是没有公平感。
一、团队无参与感
1、创始人独占梦想,而不是分享梦想
任何一家创业公司的激励股权,都存在三大硬伤:
(1)投资风险很大;(2)投资回报周期很长;(3)上市前流动性很差。
团队认可激励股权的价值,很多是基于对公司所从事事业与公司老大能力与魅力的认可。公司创始人要成为卖梦师,把梦想卖给团队。
2、员工被动选择而不是主动选择
很多公司做员工激励,让员工感觉是搞摊派。但从人性上来讲,任何一个人都会对自己的主动选择负责任,对被动选择很难承担责任。因此,可以把激励股权做成薪酬包的一部分,让员工主动选择。比如,假设员工的年薪是15万,公司可以给员工三个选择:(1)100%年薪加一点股票;(2)80%年薪,少领的20%年薪以股票支付;(3)50%年薪,少领的50%年薪以股票支付。
3、公司封闭信息,而不是公开信息
关于股权信息是否需要公开,是很多创业公司经常会遇到的尴尬两难问题。公开吧,担心出现问题。不公开吧,员工互相猜测也会出现问题。
很多做员工股权激励的公司,都有资本市场的计划。对于员工激励股权的信息,不存在是否公开的事情,只存在早公开晚公开的事情。因此,公司股权的发放,要相对公平合理。对于股权发放的标准,要公开,且要相对公平合理。
二、团队无价值感
1、补偿,而不是激励
体力劳动者之间,表现差异不大。比如,从中关村到国贸,最烂的司机可能需要1小时,最牛的司机可能也要50分钟。但是,脑力劳动者之间,优秀人才和平庸人才的差异有可能是50倍甚至100倍。所以对于轻资产、互联网企业,包括互联网+、+互联网的企业,股权激励的出发点是激励出他们的最大潜能,而不是简单按照工资标准进行补偿。
2、股数,而不是价值
员工经常会拿其他公司的股权做比较,要求多拿股票。比如,技术总监可能会说,另外一家公司可以给到他2个点股权,为什么这边只有0.5个点?公司需要讲给员工讲明白股票所代表的真正价值,而不是只看表面数字的大小。假设给技术总监两个选择,A公司,创始人不成熟,不太了解股权,没有靠谱的团队,没有融过资,也没清晰商业模式,他愿意给技术总监2%的股份;B公司,成熟的创始人,拥有优秀的团队,融过资,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但他可能只给到技术总监0.2%的股份。单纯从数字上看2%>0.2%,但是,大部分人会选择0.2%。
3、折扣,而不是买送
假设公司股票市价是1元/股,公司按照0.1元/股给员工发放激励股权。
一种说法是,公司按照1折给员工发放股权。另一种说法是,员工买1股,公司送9股。虽然结果一样,但员工对股票的价值感完全不一样,对后者的价值感会高很多。
三、团队无公平感
1、放任团队的猜测,而不是管理
股权激励过程中,一开始并不是所有人都发放股票。如果处理不当,员工就会猜测,为什么我们部门没有但其他部门有,是不是我们部门不重要?为什么别人有但我没有,是不是我的工作不重要?公司应该明确公开标准,比如,第一批发放的有两个标准,中层以上和全职工作满1年。这样做的结果是,拿到股票的人被激励,没有拿到股票的人有预期,且公平合理。
2、只谈硬退出机制,而不是软理念
员工激励股权会有很多的权利限制。比如,说股权分四年兑现,中途离职公司有权回购股票,员工要全职投入,不能从事同行业竞争,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公司所有等。这些条款本身,有它很大的合理性。但是,如果沟通不到位,很多员工感觉激励股权就是一纸卖身契。因此,公司至少要沟通到,大家拿股票是基于长期看好而不是短期参与,激励股权是打过折扣的,不回购中途退出人员股权对于长期参与的人也是不公平合理的。
3、退出价格对标估值,而不是回报
很多员工会问,公司有估值,为什么不是按照公司估值回购其股权。
对于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来讲,投资人投资的是公司未来,估值代表公司未来的价值,而不是公司目前真实的市场价值;完全按照公司估值回购,一方面会给公司造成特别大的现金流压力,另一方面也会鼓励大家短期投机而不是长期参与。所以按照估值折扣价格回购股票有其很大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因此,就回购价值,公司可以对标员工的投资回报,比如按照原始购买价格的倍数,或同期银行存款利息的倍数,而不是公司估值。
对于团队股权激励,笔者给出三条建议:
一是开放游戏规则;
二是分享利益;
三是公平合理地评估和认可每个团队成员的贡献。
我们讨论这些,不是教大家坑蒙拐骗公司的员工,而是因为股票是个金融产品,是个很抽象的事务,价值和价值感完全不对标,普通员工很难理解股权真正的价值和股权激励底层的逻辑。法律文件又特别抽象,冷冰冰,特别晦涩,很多员工无法去理解这样的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