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机械 >> 正文  
  一项世界级深孔加工技术在北重集团诞生           
一项世界级深孔加工技术在北重集团诞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roll.sohu.com/20121126/n358699935.shtml    点击数:49    更新时间:2016/4/30    文章录入:J10-F22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一项世界级深孔加工技术在北重集团诞生

2012年11月26日16:58
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


  近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公司成功研制出超长径比小口径深孔加工技术,填补了国内该技术领域空白,打破了国际垄断,也使我国在该加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本文带您感受全国劳模、公司所属特种机械厂员工戎鹏强攻克这项世界级技术的艰辛……

  该公司特种机械厂502车间,一台高速运转的绿皮深孔钻镗床上,深孔镗工戎鹏强正紧握已经发烫的刀杆,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根正在打孔的实心钢棒。“这根钢管长8米,但孔径只有28毫米,加工完成后仅能放入一根大拇指!”戎鹏强自豪地说。

  在常人看来,只要拥有合适的设备,给钢棒打孔在想象中和给苹果打洞应该一样简单,但顺利打通眼前这个“眼儿”,全国劳模、被同事誉为深孔镗刀王的戎鹏强却花了10年时间。这个“眼”,也让戎鹏强的鬓角染了白。

  看着普通,这个“眼儿”其实有个学名超长径比深孔,指生产的管体孔深长度与孔径长度之比大于100倍的圆柱孔。“利用这项技术生产出的小口径管体是大型原子裂变反应、航天、航空发射试验装置的关键零件,但由于加大难度极大、精度要求极高,让那些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望而却步。”该厂项目负责人说。

  但敢于给火炮炮管“打眼儿”的北重人没有被吓退。10年前,为开拓民品市场,该厂盯上了这个项目,承揽了一套口径28mm,长度4米左右,孔深长度与孔径长度之比超过142倍的管体。而攻克这场国家级难题的擂台就摆在了该厂“打孔第一人”戎鹏强的机床上。

  “后怕!”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攻关历程,戎鹏强用这两个字作了概括。戎鹏强说,这个让他后怕的难题主要存在三个加工难点:一是由于钻孔小,因此刀杆更细长、刚性差,易造成刀头振动、钻孔易走偏,内孔直线度差、出口偏差大等问题;二是孔径小,切削液供给空间小,使切削液供给不足,造成切削热不易排散,易烧刀;三是刀杆内孔小,内排屑空间小,易排屑不畅堵塞刀杆,造成刀片崩刃、钻头断入内孔。“如果刀具卡死在打的孔内,整个活儿就报废了,一根管儿损失超过20万!”戎鹏强说。

  “如何才能攻克这些难关?”“关键是找到最佳的进刀点。”戎鹏强说,为了找到这个点,手成了他最主要的武器。由于管体孔径极小,加工时根本看不到刀头在管体内的切削情况,因此,深孔镗工必须掌握一种特殊技能:用手握住刀杆,以此感应刀头的震动、切削量等情况。“手是我们深孔镗工的眼睛和耳朵。”

  试制过程中,为了避免损失,戎鹏强用手紧握刀杆,时刻感应着刀体出现的异常震动情况,保持这样的动作,他一站就是一天。由于刀头高速钻动产生热量,刀杆经常烫的握不住,可忘我的投入使戎鹏强全然不觉。但这个活儿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有时钻的很好,但可能就是一毫米的偏差,刀体震动就会出现异常,导致前功尽弃。”戎鹏强告诉记者,“干了两三天,刀头只前进一毫米是常事儿”。从头再来,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不抛弃,不放弃”是他的真实写照。

  不记得经历了多少次的反复,凭借着手的“听”和“看”,戎鹏强终于一丝一毫地“摸索”出了钻孔的最佳点,找到了排屑的方法,通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拿下了第一套管体,并为公司赢得了后续订单。

  作为这项技术的拥有者,凭着惊人的耐心和毅力,这10年,戎鹏强已累计加工各类超长径比小口径管体近百件,加工孔深从一开始的4米增加到现在的8米,加工产品的长径比从最初的142倍增加到现在的近300倍。成绩的背后,是他付出的千百倍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

  谈及攻克这项技术的原因,戎师傅说的最多的是为了不辜负公司的信任,为了企业效益好,能够多拿订单。如今,他朴素的愿望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价值:该技术研制成功后,中国航天九院抛来了橄榄枝,陆续签订了一批长度8米和10米的管子合同。同时这项技术也为该公司在超深孔加工方面提供了支撑,为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保障,填补了小径深孔加工技术的国内空白,使公司深孔加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杜超 钟经道) 来源:兵工集团网站

北重集团掌握世界级深孔加工技术 
 
  本报包头12月1日电  (记者 祝  福  通讯员  杜  超)在北重集团特种机械厂502车间一台高速运转的绿皮深孔钻镗床上,深孔镗工戎鹏强正紧握已经发烫的刀杆,目不转睛地盯着一根正在打孔的实心钢棒。“这根钢管长8米,但孔径只有28毫米,加工完成后仅能放入一根大拇指!”戎鹏强自豪地说。

  这活儿虽然看着普通,但它属于零部件加工领域世界前沿课题,它的学名叫超长径比小口径深孔加工技术,指生产的管体孔深与孔径之比大于100倍,利用这项技术生产出的小口径管体是大型原子裂变反应、航天、航空发射试验装置的关键零件。此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一项空白,也使我国跻身于该领域的世界前列。

  目前,戎鹏强已累计加工各类超长径比小口径管体近百件,加工孔深从一开始的4米增加到现在的8米,孔深与孔径之比从最初的142倍增加到现在的近300倍。该项技术获得成功后,中国航天九院与北重集团陆续签订了一批长度8米和10米的管子合同。

北重集团工人戎鹏强参与央视《新闻联播》“大国工匠”栏目

图为拍摄戎鹏强工作的场景 (图片由北重集团提供) 

4月14日,中央电视台《大国工匠》栏目组进驻特种机械厂,对全国劳模、中国超长径比小口径管体深孔加工技术第一人戎鹏强进行了采访拍摄。

经过严格筛选,戎鹏强代表兵器工业集团入围录制《大国工匠》。栏目组围绕戎鹏强的工作、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对戎鹏强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33年磨练技能,成就超长径比小口径管体加工绝技,攻克多项火炮加工难题等方面,进行采访和实景拍摄。

《大国工匠》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专题栏目,主要以纪实的手法、新颖的视角,展现各行业“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感人事迹,自2015年首播以来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戎鹏强是北重集团特种机械厂深孔镗工,高级技师,兵器工业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5年获评全国劳模。他主要负责对火炮身管内膛进行精镗,是保证火炮直线度,确保火炮打击精度的关键工序。他用十年时间,于2012年成功攻克“超长径比小口径管体深孔加工”技术,填补了国内深孔加工领域空白。1983年工作至今,他成功完成各类主产品、科研产品、航空航天试验装备加工任务,解决了加工变形、震动、出口偏等诸多技术难题,为北重集团在国家重点试验装置加工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我国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创造了上千万元的利润。

  • 上一篇文章: 新型 3D 打印机器或将彻底改变建筑行业格局

  • 下一篇文章: 数字化焊机的性能、特点及发展趋势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6]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6]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59.38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