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榔头,两把扳手。
拆了双人床,锯了防盗门。
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摩托车修理铺,中国第一辆F1赛车出炉了。
“咱们唐山人能造出全国第一辆机车,你们将来长大了也可以造自己喜欢的汽车。”驾驶员父亲生前的这句话,启动了唐山地震孤儿赵秀顺、赵秀国两兄弟的梦想。
如今梦想成真,有人说这是唐山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随着纪念地震30周年的活动越来越频繁,中国各大媒体记者云集唐山,地震孤儿打造F1赛车的“神话”也传遍全中国,英国路透社记者也闻讯而来,兄弟俩已经成为所有媒体关注的焦点和名人,然而,在这些光环之后有多少辛酸却不为人知。
“除了有赛车和名气,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为了造车,兄弟俩倾注大量精力、物力,这也使他们深陷经济的窘迫。
在唐山西电路一间摩托车修理铺,兄弟俩正在调试F1赛车,为中央电视台拍摄做准备。
“地震那年我们只有十几岁,地震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一夜间,失去了父母亲,我们就成为孤儿。”赵秀顺不愿再回忆当时的惨境,充盈的泪水在眼里打转,强忍不让泪水流下来。兄弟在旁边也放慢了手中的活计,若有所思。
10年造了4辆车。10年前,兄弟俩造出第一辆车,起名F1,实际上那辆车只是一辆卡丁车。接着兄弟俩又造了两辆,分别起名为F2、F3。为此还闹了一个笑话,按兄弟俩的惯例,第四辆车应起名F4,然而,第四辆车的外观、性能却是真正意义上的F1。
造完前3辆车时,他们的造车技术也越来越成熟,造出来的汽车也越来越大,跑得也越来越快。2004年,中国首次在上海举办世界方程式F1大赛,身为超级赛车迷的兄弟俩,萌生了要造一辆真正的F1赛车,填补中国没有F1赛车的空白。
为了造车,准备钢材原料,大哥赵秀顺用一个个美丽的谎言说服妻子,拆了双人铁床,锯了防盗铁门;为了造车,兄弟赵秀国变卖了出租车,爱人以不务正业为由离他而去;为了造车,兄弟俩荒废了摩托车修理铺的正常生意。冬去春来,兄弟俩整天“叮当咣啷”地忙个不停,过着“非正常人”的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兄弟俩造车十年,手工制造或改造汽车零配件达8000多个。
今年春天,中国的第一辆红色F1赛车在唐山诞生。兄弟俩将车起名为“兄弟之星”。车标是一只飞舞的中国龙,酷似法拉利车标,设计时速160公里。在今年唐山车展上,“兄弟之星”正式亮相,无数人为之撑目,为之叹服。
“太不容易了,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兄弟俩付出的太多了,有些是别人看得见的,更多的是看不到的”。坐在自己亲手打造的赛车上,一双粗糙的手抚摸着光亮的车漆,沉默许久。突然,赵秀顺振奋地站起来:“这算什么?30年前的那场灾难我们都能重新站立起来,一切都可以改变,我们唐山人有这股子不屈不挠的精神。”
?荨先不要笑哦,这辆F2只是人家的第二代呀,难免有碍观瞻
▲墙上的设计图纸作证,兄弟二人付出了多大的艰辛。
▲?襌就在这样的修车铺,就用纯手工技术,两兄弟实现了父亲生前的祝愿。

“F1”唐山造

“魔怔啊!”提起唐山手工制作F1赛车的赵氏兄弟,出租车司机谢春生师傅摇了摇头,“我们是老朋友了。就凭老赵的扳金手艺,哪天不得收入个百八十的。可自打他一门心思造起什么F1,啥也管不了了。”
5月的唐山会展中心广场彩旗飘扬。唐山国际汽车展的一个展位被围得水泄不通,所有人都在挤着看一辆火红的F1赛车,车身上没有嘶鸣的立马标志,它也不属于舒马赫或者马萨,它的名字叫“兄弟之星2006”,主人是赵秀顺、赵秀国兄弟。
入魔
“干点什么不好,非要造F1赛车?”几乎所有知道赵氏兄弟的人,都认为他们挺“魔怔”的。
其实最初,兄弟俩只是为了好玩。看着公园里的卡丁车,哥哥赵秀顺总觉得有点手痒,在汽车修理厂干了十多年,他看几眼就能大致弄明白卡丁车的构造。弟弟赵秀国过去做过航模,动手能力很强,其实航模的原理与真飞机大同小异,只是无人驾驶而已。2004年,兄弟俩自己做了两辆卡丁车,取名“F1”和“F2”。随后,两人在唐山西电路青龙河桥头开了一家摩托车修理部,门口的牌子也变成了“赵氏兄弟与迷你汽车F2”。
卡丁车是很多方程式赛手走上职业生涯的启蒙一站,即使是车王舒马赫,如今休假的时候还常常到卡丁赛场去温习少年时光。从外形看,卡丁车如同萌芽状态的F1赛车,特别是裸露的四轮和极低的底盘设计。2004年F1方程式来到了上海,看到场上跑来跑去的没有一辆F1赛车是中国制造,赵氏兄弟很不服气,总觉得F1赛车看上去似乎比卡丁车难不了太多,于是一个“魔怔”的想法诞生了:做一辆中国人的F1。
如今再去赵氏兄弟的修理部,人们已经找不到卡丁车F1和F2了,它们已经“粉身碎骨”,变成了“唐山造”F1赛车上面的某一个零件。与F1和F2一起“捐躯”的还有很多东西:家里的旧铁门,在经过切割电焊之后变成了“兄弟之星2005”的前鼻子;双人床架、自行车上的铁管变形为赛车座舱;暖气上的旧铁管是前定风翼的原材料;座舱上面的出风口细看是一个小水桶;座椅是快餐店的硬板椅子;方向盘是用自行车大梁管自己弯的,上面镶嵌着万年历;座舱后面甚至有一台收录机,天线不是用来接收车队指令的,但是可以接收电台节目;按下某个按钮,一个女声透过扬声器传出来,“向左转”“向右转”……
其实,比七拼八凑原材料更困难的,是技术。F1的尖端技术不仅仅是商业秘密,技术主管的人才流动往往被视为车队实力变化的分水岭。赵氏兄弟的所谓F1赛车说到底是一个会动的F1模型。即便如此,这也让兄弟俩陷入了长达9个月的苦苦挣扎。
在兄弟俩决定做F1赛车时,还连车的长宽高尺寸都不知道,他们只能按照墙上的F1赛车彩图照猫画虎。舒马赫的赛车该有多长?从图上看来,车身长相当于13个头盔长;而赛车头盔尺寸呢,应该和自己的摩托车头盔差不多。如此,赵氏兄弟计算出车的大致数据。但是由于自己只能使用微型面包的车胎打造F1,所以车的外型还要按比例缩小,最后确定“兄弟之星2005”的长3.1米,宽1.25米,高1.1米。
一滴蜂蜜,当它滴落的时候是流线形的;一只鸽子,在展翅飞翔的瞬间会有优美的身形……赵氏兄弟迷恋上了观察一切能对车速度和稳定性起作用的事物,他们甚至还进行了自己的风洞试验。用气泵抽取摩托车的白色尾气,从正前方喷向赛车车头,车后定风翼上放一台大排风扇,仔细观察气流流经赛车壳体的变化,几经调整找到赛车最流畅的外形。
9个月的“魔怔”之后,赵氏兄弟的F1“兄弟之星2005”诞生了,它的心脏是摩托车发动机,时速大约60公里,烧90号汽油,为了环保烧酒精也可以,百公里耗费大概3升。
困境与转机
“兄弟之星2005”的诞生没能让赵氏兄弟满足,他们打算制造一辆全新的“兄弟之星2006”,献给唐山大地震30周年。
1976年的那场劫难,让只有10来岁的赵氏兄弟成了孤儿,以后的生活,他们必须独自面对一切艰难,而生命在倏忽间的消逝留给他们的是铭心刻骨的无常感。人走得太容易了,哥哥赵秀顺经常感叹,应该给这世界上留下点什么。一辆中国人自己的F1赛车似乎成了他们力所能及范围内的一点寄托。
其实,他们就快力所不能及了。一年多以来闭门造车,赵氏兄弟本来红火的修车生意被耽误了。在打造“兄弟之星2005”之前,家里有一辆富康车,后来富康变成了微型面包。今年造“兄弟之星2006”的时候,连面包车也没了,它的发动机变成了“2006”的心脏。
赵氏兄弟并不懂得用自己的车去作秀,在埋头制造“兄弟之星2006”的时候,“2005”被挤在修理部的一个角落里,落上了厚厚的尘土。兄弟俩知道如果把它放在外面当广告,会招来很多修车的客人。曾有一个过路的大卡车司机,光顾着看“2005”,差点撞到前面的桥栏。只是此时的赵氏兄弟已经顾不上生意了,一门心思想着怎么筹钱快点把“兄弟之星2006”做出来。
一个叫刘锐峰的车迷看到关于赵氏兄弟自造F1赛车的报道,很佩服兄弟俩一门心思的执著劲儿,送给了老赵4条越野轮胎,那是一辆三菱帕杰罗上的车胎。一个叫曹全兴的车迷赞助了赵氏兄弟1万块钱,他是弟弟赵秀国小时候要好的朋友,两人20年彼此不知音讯。看到报道曹全兴找到了昔日好友,无偿伸出援手。还有一位住在郊区的老大爷,知道了赵氏兄弟的事情就四处骑着车,到各个厂矿、机关去呼吁帮助。在他的努力下,唐山国际会展中心决定在5月的唐山国际汽车展上,免费给赵氏兄弟的“兄弟之星2006”提供一个中心展位。在“兄弟之星2006”从修理部开到会展中心的10多公里路上,有唐山的交警闪烁着警灯开道。
在“兄弟之星2005”的前鼻锥上有一个显眼的标志,乍一看那像个美元的符号,仔细观察你可以发现,弯曲的S上面的两个竖道一个是扳子、一个是改锥,那正是赵氏兄弟想要表达的理念,用一把扳子和一把改锥,中国人也能做出自己的F1,尽管其中的艰难曲折一如字母S。
在很多人看来,赵氏兄弟的举动很荒唐。有人说:“打造出一辆徒有其表、只能跑时速60公里的F1赛车,说穿了不过是制造一个大玩具而已”;“如果一定要为这种尝试赋予被升华的意义,证明聪明的中国人只要狠下心来穷尽财力和智慧,未必造不出自己的F1赛车,可就算真的成功了,又能对中国的汽车运动和文化发展起多大作用呢?”当被记者问到“有人评价你们这样为中国人争气的方式似乎简单而不够理性”时,赵氏兄弟却认为理性并不能成为考察一切行为的标准,人总是可以为理想活着,哪怕它在别人眼里看起来有多可笑:“当年国内的第一台双门冰箱就是在木头搭建的生产线上,用手锤和简易万能表等简陋的工具,经过昼夜奋战‘锤’出了的。正是这台冰箱的问世,开启了中国冰箱走向世界的征程。”
在一个大多数人都在计较理性与得失的年代,也许少数人所坚持的勇气和信念更加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