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行业研究 >> 金融 >> 正文  
  铭创软件:8·16事件         
铭创软件:8·16事件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cs.com.cn/xwzx/zq/201308/t20130820_4114788.html    点击数:51    更新时间:2015/6/1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光大“乌龙指”事件一般指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大盘一分钟内涨超5%。最高涨幅5.62%,指数最高报2198.85点,盘中逼近2200点。11点44分上交所称系统运行正常。[1-2]   下午2点,光大证券公告称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有媒体将此次事件称为“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2014年2月19日,光大证券原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诉证监会一案已被法院正式受理。
2014年8月5日,包巨芬等投资者诉光大证券(9.02, -0.02, -0.22%)(601788.SH)内幕交易责任纠纷一案在上海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庭审持续至近18:00,在最后阶段,审判长认为控辩双方都存在责任,建议庭外调解,如调解不成再择日宣判。
2014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决驳回杨剑波诉讼请求,杨剑波当庭表示上诉。
中文名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时    间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
事    件上证指数出现大幅拉升
最高涨幅5.62%
目录
1事件经过
2原因分析
▪ 触发原因
▪ 深层次原因
3事件影响
▪ 市场影响
▪ 人事影响
4调查处理
▪ 立案调查
▪ 调查结果
▪ 事件处理
▪ 正式立案
▪ 开庭审理
▪ 案件宣判
5解决办法
6各方回应
7事件评论
1事件经过


2013年8月15日,上证指数收于2081点。
2013年8月16日,上证指数以2075点低开,到上午11点为止,上证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
2013年8月16日11点05分,多只权重股瞬间出现巨额买单。大批权重股瞬间被一两个大单拉升之后,又跟着涌现出大批巨额买单,带动了整个股指和其它股票的上涨,以致多达59只权重股瞬间封涨停。指数的第一波拉升主要发生在11点05分到11点08分之间,然后出现阶段性的回落。
2013年8月16日11点15分起,上证指数开始第二波拉升,这一次最高摸到2198点,在11点30分收盘时收于2149点。
2013年8月16日11点29分,上午的A股暴涨,源于光大证券自营盘70亿的乌龙指。
2013年8月16日下午13点,光大证券公告称因重要事项未公告,临时停牌。
2013年8月16日13点16分,光大证券董秘梅键表示,自营盘70亿元乌龙纯属子虚乌有。
2013年8月16日13点22分左右,有媒体连续拨打光大证券多名高管电话,均显示关机或未接通。
2013年8月16日14点23分左右,光大证券发布公告,承认套利系统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有传闻称光大证券方面,下单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就此,市场一度怀疑乌龙事件操作者为光大证券葛新元的量化投资团队。事发时葛新元在外,不久即辟谣称事件和光大富尊葛新元团队没有任何关系。
2013年8月16日14点55分,光大证券官网一度登陆不能,或因短时间内浏览量过大以致崩溃。
2013年8月16日15点整,上交所官方微博称,今日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交易将进入正常清算交收环节。
2013年8月16日16点27分左右,中国证监会通气会上表示,“上证综指瞬间上涨5.96%,主要原因是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大额买入。”“目前上交所和上海证监局正抓紧对光大证券异常交易的原因展开调查。”[3]
2原因分析


触发原因

触发原因是系统缺陷。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该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核查中发现,订单执行系统针对高频交易在市价委托时,对可用资金额度未能进行有效校验控制,而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会导致特定情况下生成预期外的订单。
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重复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4]
问题出自系统的订单重下功能,具体错误是:11点2分时,第三次180ETF套利下单,交易员发现有24个个股申报不成功,就想使用“重下”的新功能,于是程序员在旁边指导着操作了一番,没想到这个功能没实盘验证过,程序把买入24个成分股,写成了买入24组180ETF成分股,结果生成巨量订单。
深层次原因

该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完全独立于公司其他系统,甚至未置于公司风控系统监控下,因此深层次原因是多级风控体系都未发生作用。
交易员级:对于交易品种、开盘限额、止损限额三种风控,后两种都没发挥作用。
部门级:部门实盘限额2亿元,当日操作限额8000万元,都没发挥作用。
公司级:公司监控系统没有发现234亿元巨额订单,同时,或者动用了公司其他部门的资金来补充所需头寸来完成订单生成和执行,或者根本没有头寸控制机制。
交易所:上交所对股市异常波动没有自动反应机制,对券商资金越过权限的使用没有风控,对个股的瞬间波动没有熔断机制。(上交所声称只能对卖出证券进行前端控制)
传统证券交易中的风控系统交易响应最快以秒计,但也远远不能适应高频套利交易的要求,例如本事件中每个下单指令生成为4.6毫秒,传统IT技术开发的风控系统将带来巨大延迟,严重影响下单速度,这可能也是各环节风控全部“被失效”的真实原因。[5]
3事件影响


市场影响

2013年8月16日上午的乌龙事件中共下单
交易情况
交易情况
230亿,成交72亿,涉及150多只股票。按照8月16日的收盘价,上述交易的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此次乌龙事件后,将对光大证券8月业绩产生巨大影响。公开资料显示,光大证券7月实现营业收入2.15亿元,净利润0.45亿元。8月16日,中金所盘后持仓数据显示,光大期货席位大幅增空7023手,减多50手,涉及金额达48亿左右。[6-7]  
2013年8月16日上午11点06分左右,上证指数瞬间飙升逾100点,最高冲至2198.85点。沪深300成分股中,总共71只股票瞬间触及涨停,且全部集中在上海交易所市场。其中沪深300权重比例位居前二的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均瞬间触及涨停。从立时冲击涨停的71只股票来看,主要集中在金融、交运设备、公用事业等低估值、高股息率板块,其中22只金融股触及涨停。需注意的是,沪市银行板块中,除建设银行未触及涨停外,其余均碰及涨停。事件发生后,南方基金、泰达宏利基金、申万菱信基金纷纷表示对自己旗下基金持有的光大证券股票估值进行下调,下调幅度超过10%。光大证券18日发布公告,详细披露“8·16”事件过程及原因,称当日盯市损失约为1.94亿元人民币,并可能因此事件面临监管部门的警示或处罚,公司将全面检讨交易系统管理。[8]
人事影响

2014年3月24日,光大证券发布第三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决议公告,由此拉开“816事件”最动荡人事变动的一角。
光大证券聘任胡世明担任董秘,前董秘梅键(“8.16”事件后不再担任董秘职务)被调去担任总裁助理分管后勤办公室;徐丽峰担任投行总监;香港分公司陈宏兼任经纪业务总经理;成立个股期权业务部、战略发展部两个部门;此外,信息技术部、金融市场总部、多地营业部、投行构架均出现大调整,涉及数十个核心业务部门及分支结构负责人。
自“光大乌龙指”事件爆发后,原总裁徐浩明引咎辞职。光大证券党委书记薛峰任总裁,其在2009年担任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后在2010年挂职荆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值得一提的是,长江证券董事长杨泽柱曾在2000年任荆门市副市长。[9]
4调查处理


立案调查

光大证券在事发当日下午1时即停牌;上交所、中金所、证监会当天收盘后即有公告和表态;随后的周末证监会进一步公布初步调查结果。
2013年8月18日下午,证监会及时通报了初步调查结果。严义明律师称,证监会的表态将光大证券当天的行为分成了两个部分。“在当天上午,光大证券生成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可以理解为误操作或技术性错误。但下午进行的ETF卖出和卖空股指期货合约,则涉及到价格操纵和内幕交易。因此,证监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并表示要严肃处理。这样的表态,说明投资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10]
同日下午,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又一次通报了8月16日光大证券交易异常的应急处置和初步核查情况。发言人称,经初步核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被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同日,光大证券将18.5亿元股票转化为ETF卖出,并卖空7130手股指期货合约。发言人表示,在核查中尚未发现人为操作差错,但光大证券该项业务内部控制存在明显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上海证监局已决定先行采取行政监管措施,暂停相关业务,责成公司整改,进行内部责任追究。同时,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光大证券正式立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作出严肃处理,及时向社会公布。[10]
调查结果

光大证券异常交易后未停市 因依据不足
发现交易异常后,上交所没有采取临时停市措施,对此,市场颇有疑问。2013年8月25日,上交所发言人表示,未采取临时停市措施,主要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现有法律依据不充分。二是市场必要性不突出。三是参考了境外市场在类似情况下也很少启用临时停市措施。[11]
督促光大如实公告 属常规可靠监管做法
事件发生后,上交所按照惯例、没有采取主动发布提示性公告的方式进行处置,一些投资者心中难免产生疑问。对此,上交所发言人称,光大证券自营账户两分钟内申报订单的数量巨大,但其每笔申报无论价格还是数量,均在交易所《交易规则》所规定的申报价格和申报数量范围内,被系统接收并瞬间成交。同时,其巨量买入订单,均使用了“最优五档即时成交剩余撤销申报”的市价订单类型,未出现虚假申报撤单情形。
从主要市场的实践看,订单价格错误相对容易判断,因此对于错价型“乌龙指”交易,相关交易所通常会及时发布提示性公告。在此次事件中,光大证券不仅是异常交易行为的当事人和责任方,也是上交所上市公司和会员,是信息披露义务主体。因此,上交所采取了反复督促其如实公告的措施。这属于常规、可靠的监管做法。[12]
事件处理

2013年8月22日,光大证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议案,同意接受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提出的辞去公司董事、总裁职务的申请,光大证券董事长袁长清将代行公司总裁职责。公司股票午后临时停牌,23日复牌。[13]
证监会2013年8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证监会发言人表示,对光大证券作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5倍是适当和依法的,法条规定,可没收所得,并处1到5倍罚款。依据证监会调查及邀请专家共同论证,共同结论是应对光大证券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并对涉及的所有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包括券商内控法律法规的责任等。该案并未移送司法机关。[14]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通报
2013年8月20日,光大证券收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关于开展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规范自查的通知》,称光大证券这几日出现的交易异常事件反映出公司在内控合规、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不符合交易商协会关于主承销类会员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自律管理相关要求,决定暂停其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业务。[15] (注:具体措施请参阅参考资料:[15] )
正式立案

2014年2月18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表示正式受理,光大证券“乌龙指”主角杨剑波即将与中国证监会对簿公堂。[16]
开庭审理

2014年4月3日,8·16光大“乌龙指案”主要当事人、原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总经理杨剑波,诉证监会一案在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审判结果预计最晚在5月上旬公布。[17]
案件宣判

2014年12月2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决驳回杨剑波诉讼请求,杨剑波当庭表示上诉。[18]
5解决办法


积极研究完善相关风险的前端防控制度
此次事件中,市场对于交易所为何没有对券商自营席位交易数量、金额进行前端控制也颇有疑问。对此,上交所表示,从境外经验看,几乎所有交易所都不对证券交易进行前端控制。而中国证券市场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实行一级证券账户体系,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掌握投资者的证券数据,故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在卖出证券上增加了前端控制机制。同时,根据现行证券法的规定,投资者的资金实行第三方存管,因此证券买入的前端控制,由掌握投资者资金信息的证券公司和存管银行负责。此外,登记结算公司建立了最低结算备付金制度,要求证券公司缴存结算备付金,并在交易结束后的次日缴足结算资金,以完成交易的交收。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证券公司的自营交易是“超额买入”或“信用交易”。
虽然交易所市场监察系统具有相关交易预警指标,能及时发现异常交易,但毕竟是在交易达成后,只能进入事后处置环节,无法进行有效预防。为此,上交所将在监管机构统筹组织下,积极研究完善相关风险的前端防控制度和措施。[12]
进一步研究论证熔断机制和“T+0”机制
此次事件发生后,证券交易的熔断机制和“T+0”制度再次成为市场呼吁的热点问题,对此,上交所发言人指出,证券交易的熔断机制,是指当股市大盘或个股波动超过预先设定的标准时,触发交易中断或暂停的机制。事件发生时,部分欧美市场采用了这一机制。中国证券交易没有建立熔断机制,但实行价格涨跌幅限制制度。
在谈及此次事件中的跨市场监管真空和人为设置的不平等套利机制问题如何解决时,上交所表示,跨市场监管并不处于“真空”状态,此次事件中,上交所在11时10分便与中金所联系,启动了跨市场监管。通过此次事件,交易所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抓紧研究论证股票“T+0”交易制度。[12]
对交易所的运营与监管也做了一些思考
对于市场比较关心的光大证券是否借ETF卖股票的问题,上交所发言人表示,通过对光大相关证券账户进行的重点监控,截至2013年8月23日收盘,相关账户未有减持行为。发言人进一步表示,通过该事件,上交所结合市场的意见和建议,对交易所的运营与监管也做了一些思考,加深了相关认识:第一,交易所的市场运营以法律、规则为导向。第二,交易所的市场秩序以市场各方归位尽责为基础。第三,交易所的市场监管以强化事后追责为保障。第四,交易所的市场发展以效率与安全的平衡为目标。上交所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线监管,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和规则,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措施,确保市场安全有效规范运行。[12]
6各方回应


上海证交所
2013年8月16日,下午3点01分,
“上交所发布”发出公告
“上交所发布”发出公告
上海证券交易所官方微博“上交所发布”发出重要公告:本所今日交易系统运行正常,已达成的交易将进入正常清算交收环节。针对媒体提出的“交易所为何未考虑取消交易”的问题,上交所发言人称,这是综合考虑现有法律规定、相关市场影响和操作风险等因素后,审慎做出的决定。[12] (注:“交易所为何未考虑取消交易”的依据请翻阅参考资料[12] )
光大证劵
2013年8月16日下午2点,光大证券发布公告称:光大
光大证券公告
光大证券公告
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公司其他经营活动保持正常。[19]
光大证券董事会秘书梅健称,公司正在进行进一步交易核查,至于是否是传闻中的葛新元量化投资团队,梅健并未直接确认,只是称会进一步核查。至于投资者关注的赔偿问题,梅健称,会进一步讨论,如有具体方案会通过公告公布。梅健介绍,系统出现问题的光大策略投资部开展的是风险中性业务,部门成立几年来,业务开展比较平稳。自营业务用的是自己的钱,不存在网上传言的撤销交易,公司没有申请过撤销交易;计划这两天把问题核查清楚再向市场披露。[20]
2013年8月18日下午,光大证券公布8月16日其自营账户异常操作的自查报告。称此次最终损失尚有变化。本次事件导致8月16日光大证券“权益类证券及证券衍生品/净资本”指标超过了100%的监管红线,公司可能因此事件面临监管部门的警示或处罚。[21]
光大证券系统供应商
光大证券系统供应商为金仕达,双方合作的的SunGard-Fix平台期、现套利程序化交易系统上线已经三周年。金仕达发言人表示,公司与此事并无关系。“金仕达确与光大证券有合作,但合作项目并非策略投资部的套利系统。”[22] 此次事件涉及系统为策略投资部使用的策略套利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部分,其中订单生成系统为光大自主研发,订单执行系统为采购自上海铭创软件公司的产品。
7事件评论


有评论人士指出,“此番事件无论是操作失误,还是模块故障,抑或程序交易的连锁反应,其毫无征兆、骤然发生,首次将A股先进的金融交易环境与参与者落后风控制度间的矛盾暴露无遗。2003年前,因公司治理结构紊乱,风险意识差,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包括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纷纷在市场的大潮中‘裸泳’出局。上一轮的券商整顿,在市场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同时,其教训无疑非常深刻。”
资深财经评论人皮海洲指出,“从这一事件来看,作为券商,一定要看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要做好基础管理工作。这几年来券商的创新不断,像这次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就是由于光大证券衍生品部门做量化投资的一个ETF套利产品下单失误造成的。券商创新固然重要,但基础管理必须跟上,尤其是交易部门,风控必须从严。作为个体来说,投资者的损失是否属于赔偿范围,恐怕还很难界定,不排除投资者为自己的冲动付出代价,而这样的投资者实际上占据着最大多数。”[23]
参考资料
1.  光大摆乌龙指 A股坐过山车  .. [引用日期2014-02-19] .
2.  中国证监会关于光大证券自营交易异常情况的通报   .中国国证劵监督管理委员会 [引用日期2013-08-19] .
3.  光大证券乌龙指:戳入跨市场监管真空  .腾讯财经 [引用日期2013-08-18] .
4.  订单生成系统存缺陷  .搜狐 [引用日期2013-12-22] .
5.  光大否认相关高管停职 手握49亿空单周一要砸盘?  .人民网 [引用日期2013-08-18] .
6.  光大期货席位单日空头激增48亿 成期指最大空头  .新浪 [引用日期2013-08-19] .
7.  光大证券账面现金268亿面临兑付乌龙指赔偿  .新浪 [引用日期2013-08-19] .
8.  多家基金下调光大证券估值逾10%  .财新网 [引用日期2013-08-19] .
9.  光大证券乌龙指后遗症:核心岗位数十人换防  .新浪 [引用日期2014-04-11] .
10.  证监会对光大证券立案调查  .网易 [引用日期2013-08-19] .
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图册

光大乌龙指事件揭示的秘密
http://finance.sina.com.cn/zl/fund/20130818/093716482588.shtml

2013年08月18日 09:37  作者:鹿长余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鹿长余[微博]

  此次的光大证券(32.27, 1.75, 5.73%)的“乌龙指”事件最大可能源于期现套利,这种方式是一种新的赢利模式,基本上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的钱,特别是在熊市中。这种方式操作稍微偏颇一下,打政策的擦边球,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光大证券声称此次乌龙事件是套利交易系所引起的。这揭示了不为投资者所认知的、一种大资金赢利模式。  光大证券声称此次事件是套利交易系所引起的。这揭示了不为投资者所认知的、一种大资金赢利模式。
  风险监控之殇

  2013年8月16日上午11时05分,上证指数一改死寂沉沉的盘面,指数曲线直线拉起,三分钟内上证指数暴涨超过5%。因为这一天是周五加之是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交割日。一时间,场内“利好消息说”和“阴谋说”传的纷纷扬扬。

  “利好消息说”有传优先股政策实施的,有传蓝筹要实行T+0的,也有传降低印花税的。阴谋说有大资金企图干扰期指交割日结算价的等等。几分钟后,有媒体指出,指数异动是由于广大证券乌龙指引起的,但市场并不相信,指数继续上涨。

  中午,光大证券董秘声称“乌龙指”子虚乌有,使得该事件更加扑朔迷离,这严重干扰了市场部分人士的判断。午后开市,光大证券停牌,同时发布公告称,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门自营业务在使用其独立的套利系统时出现问题,公司正在进行相关核查和处置工作。至此,此次指数异常波动被确认为光大证券“乌龙指”所导致。投资者在得知真相后,人气涣散,指数逐级回落,至收盘,上证指数收跌0.64%。

  乌龙指事件在世界证券史也有多次发生,多系交易员输错指令而引起。此次光大乌龙指事件似乎也是输错指令而导致,具体如何,有待监管部门的调查。

  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相当于对大陆证券市场做了一次压力测试,从风险测试角度而言,这有利于风险监控盲点的暴露,有利于证券监管部门风险监控的改进,有利于投资机构自身风险监控的改进;从投资策略的角度而言,这次乌龙事件对于广大中小投资者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套利对冲策略的普及教育,有利于投资者整体防范系统风险的能力。

  但,必须说明的是,此次乌龙事件被是程序化交易惹的祸,这有失偏颇。这次暴露的问题,不是程序化问题,而是风险控制问题。即使不是程序化交易,同样情况下,其他交易一样会发生同样的“乌龙”事件。

  暴露监管盲区:光大证券写给证监会[微博]的自查报告中称,该事件系模拟系统接入交易系统导致了乌龙事件。光大证券的策略投资部模拟交易测试下单金额230亿,实际成交72亿。涉及股票150多只。

  这暴露了光大证券的自营部门使用的是信用账户。21世纪报道称,曾有业内人士对光大证券下单金额230亿之说不以为然,认为中信证券(32.51, 2.14, 7.05%)自营规模有300亿,海通证券(27.14, 1.38, 5.36%)有150亿,光大的规模不可能超过海通。现在监管部门对券商自营账户信用保证金杠杆比率没有明确规定,交易时可任其下单,只要收盘后结算把资金凑齐就行。这意味着整个券商自营投资都存在风险无限放大的监控盲区。

  交易制度之殇

  光大证券声称此次乌龙事件是套利交易系所引起的。这揭示了不为投资者所认知的、一种大资金赢利模式。

  市场上,主流的套利方式有两种:一是ETF的套利,简单说就是通过ETF基金和组成该ETF的一篮子股票组合之间的一种套利行为。并且这种交易是T+0的,一天内可以多次交易。每次只赚很少,比如万分之一等,但聚沙成塔。该种套利的黄金时期在2005年,当时正是股权分置改革时期。当股改成分股停牌时,ETF定价混乱,没有计算股改对价,致使套利空间巨大,曾有机构利用ETF套利,一天收益超过30%。近两年,由于知道这种套利方式的投资者多了起来,现在这样套利方式几乎没有空间,年化收益在3%-4%。

  另一种套利方式是利用股指期货和股票现货交易的不对称性套利。简单说,股指期货合约一般在交易时段和现货是有升贴水的,而到期指合约交割时,期货合约结算价等于现货市场价值,这就为投资者套利创造了可能。此种方式也是一种T+0的交易。此种套利方式的黄金时期在股指期货开通的初期,也就是2010年。当时,此种方式套利年化收益可以达到20%-30%,并且是无风险套利。最近一年,年化收益在4%-6%左右。

  目前,各个大机构广泛使用这种套利操作,使用的股票现货一般是复制沪深300(5076.179, 235.35, 4.86%)指数成分股,或者复制上证50指数(3244.319, 132.99, 4.27%)、上证180指数(11032.47, 496.93, 4.72%)、深证100指数成分股或者他们的ETF基金。但是,股指期货、融资融券也为以这种套利为名而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有了可能。认定是否操纵市场的唯一标准,就是看股票现货和期指合约是否同时成交。

  光大证券此次乌龙事件实际上使用的是后一种套利。因为,股票现货成交了72亿,而同一时间内场内ETF成交额不到3个亿,ETF份额增加不到2个亿,不匹配。另一方面,光大期货空单增仓7000多收,似乎是光大的套保单。如果股指期货合约单的成交时间和72亿股票现货成交时间不一致,比如,是现货先成交,而几分钟后期指由于高挂埋单才成交或者下午为对冲风险而补救下单,那么,光大证券就涉嫌不是套利对冲而是操纵市场。

  虽然此次乌龙事件是违规的,但给广大中小投资者带来的,却是醍醐灌顶式的警醒。因为很多人不清楚机构还可以这样赚钱。起自2010年股指期货开通后而利用股指期货实施的期现套利,实际上是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一种制度伤害。根源在于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不公平制度。我在2010年的股指期货启动仪式时的寄语曾指出了这个制度对中小投资者的不公。

  目前推行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加了种种限制。监管层出发点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实际上恰恰是对限制开户的中小投资者置于不公平的境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对投资者的金融资产保护不公,投资者的资产面临的风险理论上不再相等。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是投资者利用做空机制有效地规避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的工具。而某些投资者不能使用这一关键工具,这剥夺了部分中小投资者自我保护的工具,在市场剧烈波动时,这部分投资者的风险资产面临损失的风险。

  其二,对投资者使用的交易制度的不公平。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的是“T+1”股票交易制度,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推出使得部分投资者,特别是大的机构投资者通过一定技术手段,可以做到“T+0”交易。这对那些被限制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的投资者来说,显然不公平。

  新赢利模式的秘密

  此次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揭密了一个在证券行业存在已久的赢利模式,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并不知道。

  股指期货开通后,主流资金的赢利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在股指期货、融券业务推出之前的中国证券市场,股票赢利模式只有一种,那就是低买高卖。在底部,主流资金会慢慢的收集筹码,待股票上涨后,高位卖出。

  现在,有了股指期货和融券业务后,股市的赢利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你明明判断出主流资金在收集筹码,他可以等待上涨后卖出此筹码赚钱,但他也可以利用这个筹码影响指数在股指期货上赚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连续低迷和这个有一定的关系。

  此次的光大证券的“乌龙指”事件最大可能源于期现套利,这种方式是一种新的赢利模式,基本上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的钱,特别是在熊市中。这种方式操作稍微偏颇一下,打政策的擦边球,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比如,先同时买入指标股股票,此时指数会瞬间上冲,股指期货合约也会瞬间上冲,而有机构在高位时偷偷卖期指。一方面利用股指期货锁定买入股票的赢利,另一方面还可以期指单边投机赢利,所有这些都有办法规避监管。在市场低迷时,利用指标股瞬间影响指数,进而瞬间影响期指,在高位挂卖期指空单,这些方式在熊市的这几年都有大资金在运作,只不过,每次都是影响十几个点。我们经常看到的分时曲线上的“毛刺”就是这样造成的。

  四、此次乌龙事件光大证券亏损否?

  此次事件,光大证券到底是乌龙指造成的还是涉嫌操纵市场,这个要监管部门调查后才知道。我们分析一下光大证券此次“乌龙指”到底会亏会赚。

  因为没有光大证券的账户,我们不可能准确知道其持仓成本,以下皆是估算。光大证券自查报告称实际成交72亿。涉及股票150多只。通过wind数据,我们查到,光大买入中国联通(8.85, 0.27, 3.15%)600050,1.0147亿元,成本3.37元,比当时买入前的价格亏损3.058%;买入工商银行(5.23, 0.16, 3.16%)601398,1.2644亿元,成本4.0347,比买入前的价格亏损2.42%。这2个样本加权亏损2.7%。这两个样本有代表性,联通买入后涨幅最小,工商银行买入后涨幅最大,达到了涨停。

  所以,我们估计全部72亿股票买入后照比买入前亏损2.7%。如果他的期指空单是同时成交的,那么,光大此笔乌龙亏损2.7%。而有疑问的是,光大证券股票一揽子下单时间在11:05:31(资料来源:wind逐笔成交查询),而期指IF1309合约此时卖出挂单在15手,在此后的38秒内空单总共挂单2000多手,即使全算光大期货的,那么剩下的5000多手卖单也全部挂在2350以后的高位了,据此推算,光大的此次“乌龙事件”应该赚钱。

  套利操作是两种标之间、方向相反的操作。套利的关键要素是,套利时两种标的同时下单、同时成交。这就是为什么交易系统要求速度要快,国内外很多投资机构力争下单的主机离交易所越近越好,甚至采用专线连接的原因。


  而从wind资讯查到的数据显示,光大这次的所谓“乌龙”事件,无论是ETF套利或者利用股指的期现套利,只有股票方向成交72亿,而无论ETF(份额申购+场内成交)还是期指合约在11:05至11:07之间都远远达不到对应的份额。光大证券事后的7000手期指卖单绝大部分都是事发时间点之后成交的,涉嫌等期指拉高后下单。这就不是套利了,并且有操纵市场嫌疑。

  以上只是推断,应以实际成交时间和成交价为准,其中详细情况光大期货和光大证券有关账户会有清楚显示。

  此次事件暴露了风险监控的盲点,这有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此次事件会加快投资者对套利对冲的策略的理解,必将加快对冲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本文作者介绍:理学博士、教授,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风险研究中心主任,长余量化证券投资系统开发者。)

 

光大“乌龙指”事件持续发酵 铭创软件首回应质疑

http://finance.chinanews.com/stock/2013/08-23/5201245.shtml

2013年08月23日 18: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电 8月23日,尽管光大“8·16”乌龙指事件已过去整整一周,但这场导致中国上证综合指数异常突涨5.96%的“巨震”还有不少疑团待解,整个事件在持续发酵中。
  中国证监会23日表示,对于光大证券“8·16”事件的调查取证已基本完成,但为慎重起见,正组织专家咨询论证。而作为此次事件中另一颇受关注的当事人,该事件的订单执行系统供应商上海铭创软件相关人士当天也首度正式对市场质疑进行回应。
  上海铭创相关负责人表示,光大证券投资策略部的合作项目不在公司常规业务范畴,公司开发的高频交易软件系统,义务是忠实保障光大投资策略实现。
  针对此前有质疑称,铭创软件为光大证券这一系统开发与测试时间过短,这位负责人表示,公司在2012年上半年就已立项研究高频交易技术领域的的创新,从技术的研究、开发、测试,到2013年2月1日与光大证券签订正式合同并最终投入使用,大概历时1年时间。期间,光大证券与铭创曾多次接触,反复沟通。

  铭创直言,这一核心技术在国内市场是首次应用,为此尽管光大证券项目在公司整体业务中贡献占比很小,不超过百万元人民币,但铭创认为其意义重大,投入了大量高级技术人员。
  谈及颇受质疑的系统缺陷与风险控制漏洞时,上海铭创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光大证券的“8·16”事件,公司是严格按照双方协议完成工作,即开发高频交易软件系统,保障光大投资策略实现,“其他都没有参与”。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8·16”事件中,由于铭创是直接关联方,因此首先被监管部门询问,现在已基本完成询问过程。铭创已经如实汇报了情况,并“坚信监管部门会将此事从里到外彻底查清真相”。(完)

 

铭创软件:8·16事件尚在调查 公司正积极配合
2013-08-20 18:30 | 评论 | 分享到:作者:来源: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

  按照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的说法,在光大证券“8.16事件”中,出错的订单执行系统是向铭创软件购置的。这立即让铭创软件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记者就此致电铭创软件,公司人士表示,关于光大证券向铭创购置相关软件并在交易中出现错误一事,公司目前正在积极调查,暂时无法做出回应。
  大智慧通讯社查阅铭创软件主页,发现其页面已被关闭,通过百度快照发现其ETF套利系统运作流程图如下:

  图
  业内人士称,铭创软件在业内的名声还不错,包括金元证券在内的许多券商的自营部门和资管部门都在使用铭创系统。他还表示,铭创和金元证券的恒生系统做过联合开发,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公司联合风控的需求。
  上海某金融软件服务商人士对大智慧通讯社表示,铭创以前主要做大型企业的资产管理系统,但在金融行业的资管系统的业务上没有恒生、金证做得大。
  上述人士还指出,这次事件铭创有一定责任,责任在于订单生成系统没有收到相关委托回报,而这个委托回报应该是由订单执行系统返回的。据悉,委托回报是用以判断是否下单成功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他还表示,“8.16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光大的人没有设置风控指标。"
  风控系统不设风控指标,就是摆设,如果设置了,但风控没控住,肯定是风控系统的问题,但铭创这样的公司,不太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光大证券总裁徐浩明近日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称,订单生成系统是光大自主研发,订单执行系统是向铭创软件购置。两个系统同时出错,导致系统在150秒内没有执行会自动生成委托。

 

8-16事件细节:定制铭创软件去掉风控模块惹祸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quanshang/qsyj/20130830/053016611184.shtml
2013年08月30日 05:30  证券时报网
  虽然光大证券(32.27, 1.75, 5.73%)“8·16事件”爆发已过去两周,但大部分市场人士对该事件的始末仍有许多不解之处。近日,证券时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从业内知情人士处获悉了一些该事件发生的细节。

  为什么会发生


  链式交易反应

  对于“8·16事件”的巨量报单,光大证券将事故原因归结于“系统故障”——上海铭创科技开发的“高频交易投资系统”有设计方面的漏洞。

  “光大证券不小心做了小白鼠。”徐耿是这样评价光大。他曾担任某上市券商金融衍生品投资部门负责人。

  此前,铭创科技发表声明称,该高频交易系统是光大独家使用的定制软件,自2013年2月1日起1年内不向除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以外的第三方销售。

  但问题恰巧就出在“定制”上面。

  徐耿与铭创科技有过合作,“8·16事件”发生后他曾与对方讨论该交易软件设置方面的问题。据介绍,铭创科技是应光大证券的要求将交易系统中的风控模块去掉,而改放在策略层面来检查风控。

  但程序化交易系统中最重要的模块是交易前的验资验券,以核查账户资金余额、交易劵种。而光大证券为提高交易速度,去掉了发布交易指令前需要验资验劵这一重要风控模块,再加上自营业务有独立的交易席位,不需要像其他资金必须通过券商柜台系统进行交易,于是8月16日那天巨量交易指令就直达证券交易所。

  “双重保险被打破后,只要委托生成系统发生问题,就可能触发连锁反应——系统自动发出高频率连续市价报单。”徐耿称,“铭创科技的这个交易系统稳定性不够,偶尔会发生丢单现象。”

  据了解,在“8·16事件”中,光大证券使用该系统时,发生了交易委托丢单情况。当时在铭创交易系统中,委托指令生成后,但系统反馈回来的成交提示却显示“成交价格为0”,按照“成交金额=成交价格*成交数量”计算,理性的判断是委托成交金额为0。

  “这时应该先撤单,再重新发出交易指令。然而实际情况却相反,铭创交易系统的误判,触动了死循环,交易指令被累计执行。”徐耿说,“铭创系统处理市价报单的方式有瑕疵。”

  验资验券


  是防范风险关键

  据了解,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的授信额度大概为8000万,但8月16日重复生成的订单额度超过200亿,直接将一批权重股拉至涨停,致使上交所的实时监控系统发出预警。

  但让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授信额度只有8000万的交易系统买入报盘金额可以超过200亿?对量化交易颇有研究的徐耿表示,“券商自营业务在交易所有独立的交易席位,而保险、私募等机构则需要通过柜台交易;前者的结算方式通常为,在下午3点收盘以后再清算头寸——即交易在前、资金清算在后”。因此才可能发生光大自营账户资金不足也能达成交易。

  验资验券是防范风险关键——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从事量化投资的人士均强调。柜台交易系统会把检验账户资金和股票余额作为交易的先决条件,因此同样的事情不可能发生在通过柜台进行交易的其他机构资金,这意味着保险、私募等机构客户几乎不可能发生买空卖空行为。

  然而,光大定制的软件偏巧绕开了“验资验券”的风控设置。“如果光大选择的是其他公司开发的软件,也许不会发生类似情况。比如恒生电子(128.14, 6.02, 4.93%)、金证股份(224.05, 16.08, 7.73%)等公司的类似软件几乎不会‘根据贵公司的个性化需求来修改定制’。”一位研究国内量化交易的分析师称。(杨庆婉)

  • 上一篇文章: 各种私募模式下税负表

  • 下一篇文章: 货币经纪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26]

  • SAE001[93]

  • 高光谱成像基本原理[68]

  • 蒸汽火车解剖图[79]

  • 星球大战死星解剖图集 star wa…[8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40]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17]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9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91]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9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75.00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