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专家 >> 中国科学院 >> 正文  
  吴仲华先生生平         
吴仲华先生生平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cas.cn/zt/jzt/yszt/jnwzhysdc90zn/spsj/200707/t20070725_2671521.shtml    点击数:123    更新时间:2014/7/17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摘自任正非2012科学实验室会谈纪要:"比方说飞机的涡轮发动机的理论是中国人吴仲华写的,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所长。他在50年代写了涡轮机械三元流动的方程,发表了论文。英国按照这个理论做了第一代斯贝发动机。*粉碎四人帮后,访 问英国时,问我们可不可以引进它的生产,英国说可以呀,小平很高兴,就站起来向英国科学家致敬。英国的所有科学家都站起来向中国致敬,为什么致敬,因为这 个技术是中国发明的。*问是谁发明的,回到中国就查,查到是吴仲华写的三元理论。当时他在哪?正在湖北五七干校养猪,赶快把他接过来,到北京当工程热 物理研究所所长,让他穿上西装再出国,这是一个例子。"以上典故是否属实?有无演绎成分?

吴仲华院士

文章来源: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发布时间:2007-07-25


    吴仲华先生祖籍江苏省苏州市,1917年7月27日出生于上海,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小康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亲是职员,随和风趣,母亲受过良好教育,知书达理,思想开明,勤俭操劳,要求子女勤奋读书。兄弟姊妹四人,他排行第三,都和睦相处。吴仲华从小养成了努力学习、做事认真、勤俭节约的习惯和刚正不阿的性格。

    他曾在上海就读于格致中学,16岁后转入南京金陵中学,直至高中毕业,两校都是名牌中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南京金陵中学为他在校园内立了铜像,作为学生的楷模。

    一、民族兴亡,匹夫有责

    吴仲华自幼喜爱读书,爱好音乐,曾是清华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在他求学时期,正值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我国,祖国的落后和民族危亡的威胁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使他选择了“工业救国”的道路。193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之大,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校迁至湖南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吴仲华随校南迁。不久南京又沦陷,临时大学学生纷纷投笔从戎,国民政府筹建机械化部队,在湖南开办了交通兵辎重兵学校。为了参加抗日,吴仲华和机械系大部分同学都进入该校,他们练就了一手驾驶和修理卡车、装甲车的好技术,一年多后毕业,在机械化部队短期服役,但该部队并不直接参加抗日,令他失望。当时临时大学再度南迁云南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吴仲华于1939年回到西南联大继续学习,1940年毕业留校任教。

    在清华大学一年级时,吴仲华认识了同级同学李敏华,李敏华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航空系后也留校任教,他们志同道合,于1943 年结成伉俪,在57 年的共同生活、工作中,他们相亲相爱,荣辱与共,两人又都荣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被传为佳话。

    二、登上科学高峰,学成回国

    1943年底吴仲华通过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考试,与李敏华一起乘船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们认为祖国是农业国,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当务之急,为此吴仲华希望就读于农业机械化专业,但该校已不招该专业研究生,吴仲华只能改学内燃机专业。后来他们有了两个孩子,吴仲华为了支持李敏华学习,承担了大量家务,他们只能两人轮流上课,当时他们的住处靠近学校大礼堂,每到下课铃声响起时,两人就赶紧换班,分别奔向教室和家中。一位资深教授回忆当年深有感触地说:“一个小个子女孩打败了所有男孩。”这个小女孩就是李敏华,因为她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成绩为全班最好。1947 年吴仲华以优异成绩获科学博士学位,李敏华也于1948年成为麻省理工航空系第一位女性工程博士。

    毕业后,为了取得科研工作的经验,他们俩人先后应聘到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为美国宇航局NASA前身)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任研究科学家。由于他们夫妇没有加入美国国籍,作为外国人在那里工作,要经过美国国会批谁,当年仅有四名外国人获准,他们夫妇俩就在其中。吴仲华原有志于传热研究,如叶片冷却,可是刘易斯实验室希望他从事叶轮机械流动研究,于是他专注于这复杂的流动问题。经过两年多努力,1950 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径向平衡条件对轴流式压气机和透平设计的应用》,之后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并于当年创立了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国际燃气轮机学术大会评论道:在五十年代初期,国际叶轮机械界发生了两件大事:计算机的发明和叶轮机械吴氏通用理论的创立,促进了叶轮机械的发展。这两件事又是密切相关,是吴仲华教授开创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数值仿真的先河,从此叶轮机械得到蓬勃发展。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两国成为敌对国,他们夫妇俩决定再不能为美国军方服务了。当得知我国代表伍修权到联合国做报告时,吴仲华专程前去旁听。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听到新中国代表的声音,吴仲华夫妇十分兴奋,决定回国,为此他们辞去了在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的工作,转入纽约布鲁克林大学机械系任教授。1954年8月1日,趁星期日纽约机场的移民局办事处照例关门之机,全家(夫妻二人和两个孩子)离开美国,以赴欧洲旅游为名,取道英国、瑞士、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前苏联,绕过了大半个地球回到祖国。

    三、回到祖国,创新立业

    1954 年底,他们阖家四人回到了久别17 年的北京,李敏华教授专长于弹塑性力学,进入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工作。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都聘请吴仲华任教,最后他应了他的老师、清华副校长刘仙洲教授的邀请,到清华大学动力系任教授、副主任。1956年,他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任教研室主任。同年又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任研究员、主任,加强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办公地点设在清华大学近南校门处,动力研究室研究方向是燃气轮机(包括航空发动机)、冲压发动机(应用于导弹等)、内燃机。

    他一贯重视人才培养,亲自制订教学计划、上课、书写讲义;他强调基础理论教育,要求学生除了加强数学、力学学习外,特别强调要学好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等专业基础课;他要求青年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一起听课,上习题课、交作业;他重视实验室建设,亲自兼任实验室主任,建立了包括叶栅风洞、小型燃气轮机等实验装置;他举办训练班,派送退伍军人、工人到航空发动机工厂培训,培养了一批实验技术人员,从而组建了全面合理配套的科研队伍。清华大学燃气轮机专业第一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课题是真刀真枪的海军舰用燃气轮机,其成果成为以后研制成功的机组前身。1957年,他从动力研究室派出了一批科研人员赴前苏联、捷克留学,这些人员其后成长为我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科研骨干,包括我国宇航科研的领头人。

    1957年吴仲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他积极参加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制定。他倡议建立动力工程的基础学科—工程热物理学科,得到众多同仁的赞同。同年,新中国第一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他以“燃气轮机的研究”荣获二等奖,内容包括:燃气轮机发展、中心流线法、燃气热力性质表等。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他兼任物理热工系(设3个专业)主任,并创建了工程热物理专业。

    四、经历冲击,参加共产党

    应该说,对刚回国的吴仲华来讲,要理解当时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是很不容易的事。1958年全国兴起“插红旗,拔白旗”运动,吴仲华坚持实事求是,直言不讳,认为大跃进中某些做法不符合科学精神,被批为保守落后,思想右倾;他强调基础,被批为理论脱离实际;要学生努力学习,被批为白专道路等等。受到了大字报批判,成为当时清华两面大白旗之一,批判重点。

    1959年清华大学党委领导正式为他平反,他经受了第一次政治运动的冼礼。正当他热火朝天地开展科研工作时,却遇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他创建的北郊基地下马。1960年,动力研究室与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合并,吴仲华任力学所副所长,部分研究骨干被调往火箭研究基地,内燃机研究人员调去上海,航空研究力量减弱。当时我国航空工业,主要依赖苏联提供的米格型飞机图纸生产,苏联不提供设计资料,不让进行科研、实验,航空发动机科研受到冷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恢复,结合当时歼八发动机投人生产、装备部队,吴仲华领导的几个研究室与航空部有关研究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开展歼八发动机摸底、改型研究。正当科研工作开展之时,1964年又在这几个研究室开展了“四清运动”的试点,从上到下,人人检查,大批资产阶级思想、资本主义道路,上纲上线,连困难时期多吃了一个馒头,也被批得痛哭流涕,正常的谈恋爱,也要交待得清清楚楚,人人被整得灰溜溜的,三次检查才能过关。吴仲华作为领头人自然是首当其冲,又经历了一次运动的冼礼。运动结束后,大批研究人员下乡,去山西洪洞县参加四清工作队,前后两期三年整,等到回来,1966年就遇上文革冲击了,科研工作全面停滞,航空发动机的研究刚起步就夭折了。

    文革中作为学术权威,吴仲华自然受到不少批判,幸运的是由于周总理亲自领导、关注科学院的文革运动,相对于高校,吴仲华受到的人身冲击相对少些。当时军管队来自空军,体会航空科研的重要,比较掌握政策,吴仲华被象征性地在办公室隔离了几天,他也被抄家,一个工人打了他一下,事后这个工人十分内疚,但他早忘了,这都不是他最大的痛苦,他最难以忍耐的是科研工作完全停顿了。实在无聊,不吸烟的他只能玩起烟斗,学会吸烟了,可见他内心是多么无奈!他第三次经受了冲击。

    多次冲击并没有动摇他对祖国的热爱,也没有影响他对共产党的信念。这里应该提起杜若同志,她是一二九运动时参加革命的女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京西城区区长,曾陪同毛主席参加第一届人大代表大会选举,周总理也知道她,文革中受冲击,后任力学所党委书记,当时她全面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帮助吴仲华,极力支持吴仲华工作。吴仲华把她当成知己,加深了对共产党的认识,1980 年,吴仲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后李敏华也入了党,他们夫妇永远是那么志同道合。

    五、再次奋进,努力工作

    1971年,文革中他恢复工作后身体力行,积极在全国推广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他不顾当时被诬为“与工农兵上讲台唱对台戏”的危险,在中国科大举行了全国性的三元流动理论讲习班,亲自讲课,文革后又举办了一次,有国内近百位高级专家、教授参加。他将刚发展的应用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系统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计算程序包,全部无私地提供给国内研究所、工厂、高校等,但在与国外合作时,则坚决保密。当时美国空军的发动机主设计师要到他这里考察我国航空发动机设计方法,他予以拒绝。

    他长期去沈阳、西安航空发动机工厂工作,进行发动机改型设计、试验。他讲解三元流动理论、改型设计方法,为工厂、研究所培养了一批人才。他去工厂就住招待所,四人一间,吃食堂,唯一的“特殊”就是自己带了一瓶酱菜。他和技术人员、工人都建立了非常好的关系,因当时沈阳主副食供应不好,每次去沈阳要为他们带大量的肉、挂面,装满一吉普车。1976年唐山大地震,大家都住在操场地震棚, 而他却坚持在三楼办公室工作,劝他下楼,他不听,说:“年龄大了,不怕了”。这完全是托词,其实当时他还不到60岁,而是要坚持工作。因为损失的工作时间实在太多,难得的工作机会对他来讲实在太宝贵了。

    他亲自带领了一个调研小组,从东北到西北、西南、中南调研了航空发动机工厂、研究所等,得出结论:我国需要发展航空发动机,有关部门需要科研合作。确定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内组织力量,航空发动机科研重新上马。

    六、文革后百废待兴 迎来了科学的又一个春天

    周总理接见他的照片一直放在他的办公桌上,周总理勉励他们夫妇俩多为祖国科研事业做贡献的希望,他永远不会忘记。国家领导人也没有忘记他,文革结束后王震副总理主持国防工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礼贤下士,聘请他当顾问,邀请他一起视察我国航空工业,待为上宾。见他骑自行车上班和外出,亲自从三机部给他安排了专车。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引进了英国的斯贝航空发动机,由于国家计划变化,原计划研制的飞机下马,这样斯贝航空发动机就无处可用了,被称为“由于出身不好,斯妹嫁不出去了”。 引进时吴先生还未恢复工作,与他无关,可是后来因为英国方面说明了该发动机设计中应用了吴仲华的理论,有人就误传为是他要引进这发动机的,甚至认为他是英国留学生,人大常委会将他分在外事委员会英国组。他恢复工作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不避嫌疑临危受命,受王震副总理委托,为斯贝发动机找出路,积极地提出了斯贝发动机改为舰用、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等改型方案。他身体力行,投入我国改革浪潮,不要国家拨款,与有关工厂合作成立公司,将斯贝发动机核心机改型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装置,尽管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这项目没有长期运行下去,但他开拓了我国自行研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的先河。后来他动了大手术,住在上海医院时仍念念不忘,向有关领导写报告,建议我国要发展燃煤联合循环,当时没有笔记本电脑,就专门由学生每天来回在医院与学校之间,他写了手稿,学生回校打印后送医院定稿。他为祖国服务,呕心沥血。今日,发展燃气轮机总能系统已成为国际发展方向,在我国也已成人们共识并正在发展。如有天灵,吴先生也可以欣慰安息了。

    1978年,在吴仲华等建议下,国家科委成立了工程热物理学科组,吴仲华任组长,领导制订全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规划;成立燃气轮机专业组,吴仲华任副组长;我国要发展燃气轮机,适应国防、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同年,他创建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任第一任理事长。后又创办了工程热物理学报,任主编,极力在美国出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报。从此工程热物理学科有了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场所和平台。

    198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吴仲华任第一任所长,本来1963年就批准成立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因为四清运动、文革等被冲掉了。在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他先后建成了一批先进的实验设备。为了建压气机实验室,王震副总理派来了工程兵支援。建成后,国际专家参观时,都认为是国际一流的。1980年,他应邀在为中央书记处的讲课中,提出总能系统、合理梯级利用能源、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事后证明这些意见都是正确的、对能源合理利用具有指导性意义。他还为空军司令部讲解航空发动机的发展。

    作为课题负责人,他先后争取到联合国发展总署(UNDP)两次资助,每次数十万美元。他派出大量高中级科研人员出国考察,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如论文被国际高级学报接受,研究所资助出国参加会议费用;1978年起,培养了大批研究生成为新生科研力量。种种措施,目的都在于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在他的领导下,全所同仁们努力,刚成立不久的工程热物理所很快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工程热物理研究中心,很多国际一流专家纷纷来所访问。

    由于他杰出的贡献,他于1957年、1982年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7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87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金奖。1981-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1992年4月起任名誉主席;1963-1968年任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1988、1988-1992年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曾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航空学会、力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的确,科学春天又一次来临,是吴仲华回国以来工作最辉煌的时刻。

    七、加强国际交流,为我国树立国际学术地位

    由于他崇高的国际学术地位,国际学术界一直怀念他。1976年国际吸气发动机学会举行第三届学术会议时,专门到我国驻英大使馆邀请吴仲华参加学术会议。吴仲华应邀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吸气发动机学会会议,在会上发表了应用任意非正交曲线座标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大会主席在会议总结报告中评论道:这篇论文是会议的精彩之点,也只有三元流动理论的创立者才能贡献这么精彩优秀的报告。吴仲华在国际学术讲坛上重显了光辉。由于他这方面的成就,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P. Spalding教授提出要与他合作,Spalding教授希望在他经营的CHAM公司所开发的PHOENICS程序中吸收吴仲华的研究成果。

    1979年,吴仲华率领一个由中国科学院、航空部、八机部等人员组成的9人代表团访问美国。这是他携家回归祖国后第一次重访美国,参加了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燃气轮机大会,会议主席在几千人的欢迎大会上,专门提到了欢迎吴仲华教授参加大会;国际吸气发动机大会上我国代表发表了论文,国外代表认为吴仲华主持的叶轮机械设计方法是国际先进的设计方法。他率领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宇航局(NASA),空军、海军等研究所,一系列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工厂,MIT、Berkery、Stanford等名校。美国政府、有关工厂等都十分重视他的访问,美国空军专门派了一个5人小组,事前、事后关注他的访问,收集情报,连中国人爱吃鸡、花生都安排好了。美国GE公司专门派了两架6座总裁专机接送,升中国国旗欢迎,可见隆重之极,连正在研究的新发动机也允许他参观。在美国的华裔著名学者也十分热情接待,如林家翘、田长霖等教授、美国院士都在家中招待,在座谈中对祖国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这次访问收获甚大:了解了国际学术动向,结交了各方面人员,重新打开了国际学术交流之门。

    1985 年在北京香山饭店,吴仲华主持召开了第7届国际吸气发动机会议,与会专家400余人,其中国外专家200 名左右,连尚未与我国建交的以色列国也来了几位专家,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国际学术盛会,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学术威望。

    吴仲华是我国工程热物理学、航空发动机学术界杰出的国际代表。

    八、病魔缠身,念念不忘祖国科研事业

    因年龄缘故,1987年6月他退为名誉所长。年底,突然发现他患了肝癌,上下震动。1988年初转往上海治疗,由肝胆专家吴孟超教授亲自手术,手术很成功。术后养病期间,他仍念念不忘科研工作,病房成了他的办公室,在病房内不断地给各方写报告倡议在国内开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等总能系统的研究。

    他并没有停下工作。1990年他应邀赴美国讲学4个月,系统地讲解了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由美国宇航局(NASA)录像,出版专著,并作为他们的培训教材;他还访问了国际著名的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比利时的冯•卡门研究所(VKI)。

    不幸病魔转移到肺部,他积极配合治疗,但仍不停工作。吴孟超教授亲自主持,为他进行了介入疗法。1992年7月27日,他的学生、同事、同仁们在友谊宾馆与他们夫妇共同度过了他75岁生日。8月1日上午,他最后主持了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会。下午感到不适,送到北京医院住院,于1992年9月19日傍晚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76岁。各级领导、他的同仁、同事、学生们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

    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为他发了讣告,罗列了采用他的理论进行设计的一系列先进的航空发动机,称他为叶轮机械先锋。

    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出版在1993年,为美国宇航局NASA合同报告号 4496,共244 页,留下了他讲课的全部录像,离他1950 年的传世巨著NACA TN 2604(共70 页)相隔 43 年。

    他为祖国、世界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吴仲华的一生,是工作的一生!

    吴仲华的一生,是顽强奋斗的一生 !

    吴仲华的一生,是一个优秀科学家的一生!

吴仲华 - 个人年表
  1917年
  7月27日,出生于上海一个职员家庭,祖籍 江苏 苏州,祖上出过状元。在上海度过童年至16岁,曾就读于 格致中学。
  1933年
  转入 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简称 金陵中学)高中,直至毕业。
  1935年
  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北上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在大学一年级时,认识了航空系的李敏华,共同的奋斗目标与对摄影和音乐的共同爱好,使他们成为好友。
  1937年
  随校南迁至 湖南 长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在那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
  响应长沙临时大学国防工作介绍委员会(1月设立,并做出了学生从军可保留学籍等具体规定)的号召,申请报考了陆军交通辎重学校,一年多后毕业,在新建的机械化部队短期服役,因该部队不能直接参加抗日而失望。
  1939年
  返回学校(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迁至昆明,改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习。
  1940年
  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毕业后与李敏华分别在机械系和航空工程系留校任助教及教员。
  1943年 与李敏华结婚。在 昆明考取清华庚款留学生。
  1944年
  与李敏华一起途经 印度赴美,同时在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原想就读农业机械专业,因该校已不招此专业研究生而改学内燃机。
  1947年
  以优异成绩获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科学博士学位,其间他的“四冲程内燃机输入过程的热力学分析”研究成果被列入《当代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由MIT系主任推荐,任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 刘易斯喷气推进中心研究科学家,从事航空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
  1948年
  李敏华获MIT博士学位后也到NACA刘易斯发动机研究中心工作,在强度研究室任研究科学家。
  1950年
  冬,在纽约美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上宣读论文《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通用理论》。在NACA工作期间,对叶轮机械流动的理论做了深入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完整地建立了他独创的基于S1和S2流面模型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
  11月27日,在联合国会议厅聆听了新中国代表 伍修权在联合国会议上的发言,更坚定了回归报效祖国的决心。
  【著作发表】 Wu,Chung-Hua and Wolfenstein,L.. Application of Radial-Equilibrium Condition to Axial-Flow Compressor and Turbine Design. NACA TR 955,1950,pp: l-40.(《径向平衡条件对轴流式压气机和透平设计的应用》) Wu,Chung-Hua,Sinnette,John T.Jr.,and Forrette,Robert E.. Theoretical Effect of Inlet Hub-Tip-Radius Ratio and Design Specific Mass Flow on Design Performance of Axial-Flow Compressors. NACA TN 2068,1950. Wu,Chung-Hua. Formulas and Tables of Coefficients for Numerical Differentiation with Function Values Given at Unequally Spaced Points and Application to Solution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NACA TN 2214,1950. Wu,Chung-Hua. A General 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Turbomachines of Axial-,Radial-,and Mixed-Flow Types. ASME Paper Number 50-A-79. (《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通用理论》,正式出版于1952年)
  1951年
  为准备回国,夫妇同辞去在NACA的工作,转去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大学(PIB),吴仲华任机械工程系教授兼热工组主任。
  【著作发表】 Wu,Chung-Hua. A General Through-Flow Theory of Fluid Flow with Subsonic or Supersonic Velocity in Turbomachines Having Arbitrary Hub and Casing Shapes. NACA TN 2302,1951. (《任意轮毂和机匣形状的叶轮机械中亚声速或超声速流动的通用通流理论》) Wu,Chung-Hua and Brown,C. A.. Method of Analysis for Compressible Flow Past Arbitrary Turbomachine Blades on General Surface of Revolution. NACA TN 2407,1951. Wu,Chung-Hua and Brown,C. A..A Method of Designing Turbomachine Blades with a Desirabl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for Compressible Flow along an Arbitrary Stream Filament of Revolution. NACA TN 2455,1951. Wu,Chung-Hua and Costilow,E. L..A Method of Solving the Direct and Inverse Problems of Supersonic Flow Along Arbitrary Stream Filaments of Revolution in Turbomachines. NACA TN 2492,1951.
  1952年
  【著作发表】 Wu,Chung-Hua and Brown,C. A.. A Theory of the Direct and Inverse Problems of Compressible Flow Past Cascade of Arbitrary Airfoils. Journa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s,March,1952,PP: 183-196. Wu,Chung-Hua. A General Theory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 Subsonic and Supersonic Turbomachines of Axial-,Radial-,and Mixed-Flow Types. ASME Paper Number 50-A-79,ASME Transactions,November 1952,or NACA TN 2604,1952,PP: 1-90. (《轴流、径流和混流式亚声速与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三元流动的通用理论》) Wu,Chung-Hua and Brown,C. A.. An Approximat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Subsonic Flow in an Arbitrary Stream Filament of Revolution Cut by Arbitrary Turbomachine Blades. NACA TN 2702,1952. Wu,Chung-Hua and Curtis,A. et al.. Analysis of Flow in a Subsonic Mixed Flow Impeller. NACA TN 2749,1952. Wu,Chung-Hua. Matrix and Relaxation Solutions that Determine Subsonic Through-Flow in an Axial Flow Gas Turbine. NACA TN 2750,1952.
  1953年
  在对一篇论文的讨论中提出Rothalpy(转子焓)的建议,后为学术界广泛接受。
  【著作发表】 Wu,Chung-Hua. Subsonic Flow of Air Through a Single Stage and a Seven Stage Compressor. NACA TN 2961,1953. Wu,Chung-Hua. Discussion to Paper“A Practical Solu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Flow Problem of Axial-Flow Turbomachinery”,ASME Transactions,July 1953,PP: 802-803.
  1954年
  8月1日,趁星期日纽约机场的移民局办事处照例关门之机,全家(夫妻二人和两个孩子)离开美国,以赴欧洲旅游为名,取道英国、瑞士、 奥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和前苏联,绕过了大半个地球回到祖国。
  【著作发表】 Chung-Hua Wu and Wen Wu. Analysis of Tip-Clearance Flow in Turbomachines. Gas Turbine Laboratory,Dep.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Brooklyn,Technical Report,No.1,July,1954.
  1955年
  应清华大学副校长 刘仙洲先生聘请,任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教授兼系副主任。
  【著作发表】
  吴仲华.燃气的热力性质.机械工程学报,1955,3(2):141-159.
  1956年
  在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燃气轮机专业,任教研组主任。原热力发电设备教研组分成热电站及热网、锅炉设备、汽轮机三个教研组后,汽轮机教研组也并入燃气轮机教研组。
  在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指定 王补宣教授负责新建工业热工专业,1957年底改为工程热物理专业,1960年该专业转到工程力学系。
  创建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由中科院与清华大学共建,设于清华大学校内),任研究员和室主任,并积极制订规划,筹建动力研究室实验基地。
  当选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任《机械工程学报》编委(第2、3、4届,1956-1983)。
  年底起,赴苏联与 捷克等国考察燃气轮机教学、科研、生产情况及聘请苏联专家,并作学术报告。
  【著作发表】
  吴仲华.可压缩气体流过位于任意回转面上叶栅的解法和这种叶栅的设计方法. 机械工程学报,1956,4(1):21-46.
  1957年
  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
  邀请从美国回来的 吴承康、 吴文、 葛绍岩先生,从前苏联回国的 纪家驹先生到动力研究室工作。
  率先在 清华大学动力工程系招收学位研究生。
  提出并经中国科学院领导批准,从动力研究室派出首批八名留苏研究生。
  【科研与成果】
  完成“燃气轮机的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著作发表】
  吴仲华.透平机械长叶片气体动力学问题.力学学报,1957,1(1):1 5-48.
  吴仲华.燃气的热力性质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958年
  2月,参与制定1958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提出重点研究项目(交通运输)“运输工具用燃气轮机”,负责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动力研究室,吴仲华为负责人。该规划描绘了在中国研发工业燃气轮机的蓝图。
  结合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与对先进动力装置的迫切需要,建议研发自由活塞燃气轮机,研制的750马力自由活塞燃气轮机组经过性能试验,于1965年通过国家鉴定,作为中国科学院和交通部的一项重要成果上报。
  兼任动力研究室国防科研组(鱼雷动力,叶轮机械)组长,从事冲压发动机等国防项目的研究,在北郊筹建冲压发动机实验基地,后因国民经济进入困难时期,冲压发动机实验基地下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兼任物理热工系(设3个专业)主任,创建了工程热物理专业。
  在清华受到大字报批判,成为清华批判重点,两面大白旗之一。认为大跃进中某些做法不符合科学精神,被批为保守落后,思想右倾;强调基础,被批为理论脱离实际;要求学生努力学习,被批为白专道路。
  【著作发表】
  吴仲华.1958年重点研究项目说明书(交通运输)“运输工具用燃气轮机”部分.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1958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958.
  1959年
  清华大学校 党委正式为吴仲华平反。
  【著作发表】 吴仲华.不等距数值微分公式与系数表及其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上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59. 吴仲华.燃气的热力性质表【增订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吴仲华.《工程流体动力学(上册)》. 北京:内部出版,作为清华大学和 中国科技大学讲义,1959.
  1960年
  5月,中科院动力研究室与力学研究所合并,任中国 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并兼任第一研究室主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热工系与该校力学系合并,成立喷气动力热物理专业,仍主持该专业和任教。
  1961年
  7月28日,参加国家科委及科学院召开的“技术科学学科规划”会议,参加 钱学森、 张维主召的力学组。
  与钱学森、 郭永怀、沈元等人以极大的魄力和科学预见,在中国科学院组织“星际航行座谈会”。汇聚数、理、化、天、地、生、力及声、光、电、半导体、遥感、医学等多学科、多种 高新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专家,针对发展中国航天事业举行连续10余次的专题研讨活动,讨论的问题十分广泛,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生物空间实验、微重力影响等。
  作为总负责人,承担七机部五院马赫数3~7冲压发动机性能计算任务。下设三个组:进气道计算组,燃烧室计算组,燃烧室与尾喷管冷却计算组。任务完成预定目标,通过七机部五院验收。
  1962年
  【著作发表】
  吴仲华.燃气和空气的变比热超声速膨胀与压缩过程.机械工程学报.1962,10(4):1-44.
  1963年
  提出在中国科学院设立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获得批准而暂时未能实现。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63-1968)。
  提出了使用任意非正交速度分量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基本方程组。
  【著作发表】 W u,C h u n g-Hua. Basic Aerothermodynamic Equations Governing Fluid Flow in Turbomachines Expressed in Terms of Non-Orthogonal Curvilinear Coordinates. Research Notes,Institute of Mechanics,C. A. S.,1963.
  1964年
  研究室开展四清运动试点,从上到下,人人检查,上纲上线,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道路,吴仲华作为领头人在运动中受到冲击。
  1965年
  力学研究所在开展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第一研究室分成第一、三、五研究室,吴仲华兼任第五研究室主任。
  【著作发表】 吴仲华.静止与运动座标下的气动热力学基本方程-粘性力的作用与粘性项的物理意义.机械工程学报,1965,13(4):40-67.另见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in China,Vol. 1,No. 1.,Rumford Publishing Co.,USA,1980.
  1969年
  到410厂工作,任811丙压气机负责人。
  1970年
  在美国宇航局举办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有人在论文《吴氏方程的计算机解》中提出“吴氏方程”的说法;随后在 挪威和比利时相继召开的先进压气机国际会议上,与会科学家把吴仲华创立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更明确地定名为“吴氏通用理论”,理论中的基本方程则称为“吴氏方程”。
  1971年
  文化大革命受到冲击后恢复工作,和一个小组到沈阳410厂从事航空发动机改型设计与研制,为几个型号发动机改型做出了贡献。
  1972年
  负责在国内对各地有关航空发动机的科研机构进行调研,并由国家拨专款筹建超跨声速叶栅风洞和单双级轴流压气机试验台。超跨声速叶栅风洞1984年2月建成,1984年5月通过鉴定,单双级轴流压气机试验台1980年建成,1981年通过鉴定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74年
  3月下旬,率中国科学院动力热物理代表团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第二届国际空气发动机会议,并在英国考察燃气轮喷气发动机研究工作。回国后编写了报告,为报告中科学技术专题“发动机内部气动热力学”第二部分“叶轮机械(风扇、压气机、透平)气动热力学”编写了补充说明材料。
  【著作发表】
  中国科学院动力代表团(吴仲华执笔).关于简化径向平衡、轴对称流动、通流计算、s1和s2相对流面三维理论及计算机程序.北京:中国科学院技术情报研究所出版,1974,1-37。
  1975年
  为了尽快恢复科研工作的秩序,时任副总理的 华国锋按 邓小平的指示,于8月25日主持召开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参加的“百家争鸣”座谈会。会后,科学院受华国锋的委托,又连续召开了四次座谈会。当时在力学研究所的吴仲华提出,要重视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他认为科学院应搞基础性工作,搞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不同于国防和工业部门重点搞型号。
  筹建旋转叶栅试验台,任组长,1983年试运转,1985年建成。
  1976年
  秋季,率团出席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第3届国际喷气发动机会议,作了题为《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基本方程组及其数值解法》的报告。大会主席在会议总结报告中评论道:这篇论文是会议的精彩之点,也只有三元流动通用理论的创立者才能贡献这么精彩优秀的报告。
  【著作发表】 Wu,Chung-Hua. Three-Dimensional Turbomachine Flow Equations Expressed with Respect to Non-orthogonal Curvilinear Coordinates and Methods of S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ir-Breathing Engines,1976,PP. 233-252.(《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基本方程组及其数值解法》)
  1978年
  担任国家科委工程热物理学科组组长,领导制定了全国工程热物理学科发展规划。同时担任国家科委燃气轮机专业组副组长。
  10月,创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任理事长(1978-1992)。
  中国购买了英国Rolls-Royce公司的Spey发动机制造专利,受王震副总理之邀,率11人专家组赴西安,在丈八沟国宾馆工作。
  在201所主持全国性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学习班,国内近百位高级专家教授参加,将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下叶轮机械三元流动计算程序包无偿提供给国内有关的研究所、工厂和高校。
  【科研与成果】
  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
  完成“任意非正交曲线坐标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项目,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1979年
  3月,率中国工程热物理代表团赴美,参加国际燃气轮机和吸气式发动机会议。
  当选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1979-1983)。
  1980年
  4月15日,组织原力学所中部分工程热物理研究力量和其他人员,创建了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所长(1980-1987)。研究所的定位:航空、舰艇、工业用燃气轮机和能源利用等热物理研究,为设计高效率的热机和有效地利用能源提供科学依据。
  6月13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创办《工程热物理学报》,任主编(1980-1992)。
  8月14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举办的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上做《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的途径》报告,提出各种不同品质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对口供应,做到各得其所,提倡按照“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原则,大力发展各种联合循环与热电并供, 余能利用等总能系统。
  经中国科协批准,以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长身份与国际燃烧学会(The Combustion Institute)联系,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下设的燃烧分会(The China Section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参加该组织的活动。
  【著作发表】
  吴仲华.从能源科学技术看解决能源危机的出路.《红旗》杂志,1980,(17):31-43.
  吴仲华.从能源科学技术看能源危机的出路. 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二). 北京:知识出版社,1980年.(1996年再版)
  1981年
  2月13日,出任中国科学院首届学位委员会委员。
  2月,率团(陈乃兴、 黄兆祥等)赴印度参加国际吸气式发动机会议(ISADE)。
  5月11-20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学部委员大会(中国科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上被选为主席团执行主席(共3人:严济慈、 李昌、吴仲华)。
  6月18日,代表中科院领衔参加了三机部和 上海市在上海锦江俱乐部联合召开的“运十飞机论证会”,提出“研制工作不能停,队伍不能散,成果不能丢”的原则建议和进一步研制的具体建议。
  参与发起成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发起人:周培源、吴仲华、 蒋南翔、 王寿仁、黄芦、王景盛、 苏灵扬、 袁正光、程平等),任协会理事长。该协会经中国科协批准,在北京成立。
  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组织的讨论发展和应用燃气轮机问题的座谈会上,做《燃气轮机的发展及其在国防和能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的报告,全面阐述燃气轮机发展的趋势与重要性,提出中国发展燃气轮机的策略和具体建议。
  组织七单位联合完成北京东方红炼油厂燃用炼厂气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方案 可行性分析报告。10月,在中国科学院能源委员会组织召开的论证会上通过评议。11位专家(包括5位科学院学部委员)组成的评议小组给出肯定评审意见,指出联合循环在中国有着广阔前景,所提方案可使能源得到更有效利用,技术上可行,节能效果显著。
  参与国家机械委、国家科委、国务院国防工办领导的燃气轮机应用研究小组的组织与指导,在对国内外燃气轮机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发展地面燃气轮机的规划设想和应该“明确重点,缩短战线”,“打破部门界限,实行联合作战”建议。
  在全国能源标准化会议上(当时任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发表重要讲话,对中国能源标准与能源法规制定提出完整的指导性意见。
  11月15日,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工程热物理专业指导教师。
  【科研与成果】
  组织完成了航空部“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1980-1995)中的多个课题。
  1982年
  1月12日,给王震副总理、 薄一波副总理、国家计委 吕东、 范慕韩副主任发函,就斯贝发动机改型一事提出具体意见。
  2月,负责承担国家计委批准、中国科学院下达的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东方红炼油厂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供热试验装置”课题(1982-1992)。
  当选为 中国力学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82-1986)。
  3月,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创建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和四三厂联合成立的中华燃气轮机研究与发展公司(1982-2001,1990年改名为北京 钟华燃气轮机研究与发展联合公司),兼任董事长和总经理(1982-1990)。它是中科院体制改革的一个试点单位,为打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新局面进行尝试。
  受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李薰委托,和 师昌绪、 张光斗、 罗沛霖组成研究小组,提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建议,提出成立中国工程科学院的必要性和初步方案,上书党中央和国务院,又联名在《 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阐述成立中国工程院的必要。
  研究提出利用进口闲置的斯贝航空发动机改型,并实际实施了其中的三种方案:用核心机改装为联合循环发电装置(用于东炼工程),利用低压压气机切顶以及切顶加零级两种方案改装为船用发动机(拟用于舰艇动力)等。
  参加中美能源与环境学术会议(北京),以英文发表报告《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的途径》。
  【科研与成果】
  主持完成“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及其新发展”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持完成“跨声速单、双级轴流压气机实验装置”项目,获1983年度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著作发表】 吴仲华.《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的途径》.中美能源与环境学术会议,北京,1982.
  1983年
  3月,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83-1988)。
  4月,率团访问美国。与CIT校长田长霖教授组织了中美双方工程热物理学者在西安和 夏威夷的交流活动,还组织了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并争取到中国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科研经费支持。两次应 中共中央党校邀请演讲”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解决的技术途径”。
  组织实施 “燃烧与能源利用” UNDP项目(1983-1985)。
  【科研与成果】
  主持完成“S1和S2流面跨声速计算的新方法”课题。
  主持完成“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课题。
  【著作发表】 吴仲华,朱根兴. 去掉上、下游叶片排后“孤立”叶片排的叶栅实验和S1流面计算中、上、下游条件的确定. 工程热物理学报,1983,4(1):29-37.
  吴仲华. 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解决的技术途径∥《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1984年
  1月5-12日,中国科学院第五届学部委员大会上,再次被选为主席团执行主席(共5人:严济慈、吴仲华、 卢嘉锡、 武衡、钱学森)。
  被聘为 大庆石油管理局和 辽河油田管理局能源技术顾问,多次深入到油田现场做调研和讲课,为提高中国油田油气资源的梯级利用水平,建议推广应用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总能系统。
  【著作发表】 Wu,Chung-Hua,Wu,W.,Hua,Y.,and Wang,B.. Transonic Cascade Flow with Given Shock Shape Solved by Separate Supersonic and Subsonic Computations.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Turbomachinery,ImechE,1984,Paper No. C19/84,PP. 133-140. Wu,Chung-Hua and Wang,Baoguo. Matrix Solution of Compressible Flow on S1 Surface Through a Turbomachine Blade Row with Splitter Vanes or Tandem Blades. ASM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for Gas Turbines and Power,April,1984,Vol. 106,PP. 449-454.
  1985年
  应国家计委 科技局委托,组织撰写“关于发展国产地面燃气轮机的报告”,对如何发展中国民用地面燃气轮机提出许多重要建议。
  组织完成“高效率的注蒸汽燃气轮机发电供热装置可行性的初步分析”研究,为中国发展燃气轮机(特别是航机陆用的)注蒸汽技术提供新方案和理论支撑。
  【科研与成果】
  主持完成“工业用和舰船用斯贝燃气轮机机组的研制”项目,其中,“工业用与舰船用斯贝发生器性能实验机的气动热力设计”课题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四项首批国家能源标准的制定和宣贯”项目,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著作发表】 Wu,Chung-Hua. Contribution of Basic Research in the Gas Dynamics of Turbomachinery in the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7th ISABE,1985,PP:1-24. Wu,Chung-Hua,Wang,Jianan,Fang,Zongyi,and Wang,Qinghuan. L2F Velocity Measurement and Calcul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 an Axial Compressor Rotor. Proceedings of 7th ISABE,1985.
  1986年
  3月,被聘为 西北工业大学名誉教授。
  组织实施“叶轮机械与能源利用设备的研究与发展”UNDP项目(1986-1990)。
  【科研与成果】
  主持完成“斯贝航空发动机舰用化生产型样机研制”项目。
  【著作发表】
  吴仲华,华耀南, 王保国, 王正明, 张家麟,黄晓燕. 跨声速叶栅流的激波捕获-分区计算法. 工程热物理学报. 1986,7(3): 112-119.
  1987年
  卸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被聘任为名誉所长(1987-1992)。
  获中国机械学会金质奖章。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热物理中关键问题的研究”重大项目(1987-1991),并具体负责其中“热机气动热力学”部分的研究。
  【科研与成果】
  主持完成“航空发动机高性能推进系统”课题。
  1988年
  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1988-1992)。
  肝癌做手术切除后继续工作。
  组织出版《能的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一书,对能的梯级利用与总能系统做了全面阐述。并再次论述同时发展烧气烧油的联合循环装置和研究各种在燃气轮机中烧煤的方法的中国燃煤联合循环发展的“双管齐下”方针。
  【科研与成果】
  他的学生和他完成“求解叶轮机械S1和S2流面跨声速流动的新方法”项目,并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大庆油田莎中油气处理厂燃机电站热能梯级利用”项目,获石油工业部颁发的石油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完成“叶轮机械跨声速三元流动的S1和S2流面迭代解及流场激光测量实验工作”课题。
  【著作发表】
  吴仲华. 能源标准与能源法规(部分摘要). 吴仲华主编,能的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30.
  吴仲华. 燃气轮机的发展及其在国防和能源利用中的重要作用(摘要). 吴仲华主编,能的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31-48.
  吴仲华,张世铮. 燃气轮机总能系统.吴仲华主编,能的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系统.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49-71.
  1989年
  创办中科院下属北京科能能源与动力研究发展中心,进行在设备制造领域用市场推动研发的大胆尝试。又在该中心叶轮机械及CAD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市科能联合技术开发公司(后成为北京科能诺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科研与成果】
  主持完成的“15000马力燃气轮机低压压气机的研究改型设计与实验”项目获中科院颁发的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持完成“轴流式压气机实验方法,理论计算及其比较评价”课题。
  1990年
  应美国克莱森大学(NASA提议的)邀请,作为访问教授在美国讲学四个月,系统讲解了吴氏理论和这方面的近期研究工作。随后,由NASA出版了专著《亚声速和超声速叶轮机械中二元和三元旋转流动的通用理论》(NASA Contractor Report 4496,1993年出版)。同时,还在NASA刘易斯发动机研究中心和 辛辛那提大学作了两次短期讲课。
  应邀访问欧洲的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中心VKI(冯 卡门研究所)。
  12月30日,会同李敏华教授向国务委员、国家计委 邹家华主任呈报“中国要尽快开始建造一体化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装置”的建议报告。
  1991年
  组织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洁净煤发电技术的研究,派人到美国、日本等考察与进修,组织完成“简化煤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装置(简化IGCC)”可行性研究等。
  应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委托,组织完成“凝析油气田轻烃回收、循环注气、节能工程的概念设计”可行性研究。
  继续开展航空退役机陆用改型的技术途径和方案可行性的研究,对相关改型的指导思想、技术途径、可能方案以及成套问题等,提出有价值的意见。
  1992年
  4月,从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位置卸任,当选为主席团名誉主席。
  7月,再次会同 李敏华教授向中国科学院 胡启恒副院长等领导提出“中国开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方面工作的具体建议”的关键性报告。
  9月19日,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
  11月,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八届年会举行了专门的学术报告会,详细报告了在吴仲华指导、带动下和在他的理论启发下取得的科研成果。会后出版了《纪念吴仲华教授学术报告会论文集》。
  【著作发表】 Wu,Chung-Hua,Wang,Zhengming,Chen,Hongji. 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Flow in Transonic Turbomachines,Part I -Solution Obtained by Using a Number of Sl Stream Filaments of Revolution and a Central S2 Stream Filament. ASME J. of Turbomachinery,1992,Vol. 114,No.1,pp:138-49. Wu,Chung-Hua,Zhao,Xiaolu,Qin Lisen. 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Flow in Transonic Turbomachines,Part II -Full Three-Dimensional Flow in CAS Rotor Obtained by Using a Number of Sl and S2 Stream Filaments. ASME J. Of Turbomachinery,1992,Vol. 114,No.1,pp: 50-60.
  1993年
  【著作发表】 Wu,Chung-Hua. A General Theory of Two-and Three-Dimensional Rotational Flow in Subsonic and Transonic Turbomachines. NASA,Contractor Report 4496,1993,PP: 1-244.
  2002年
  12月,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出版《吴仲华论文选集》,收录他的重要著作17篇。
  【著作发表】 《吴仲华论文选集》编辑委员会.吴仲华论文选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吴仲华 - 学术思想
  吴仲华先生从1948年在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刘易斯 喷气推进实验室任研究科学家开始,至1992年去世,从事科研工作44年。他一生的学术成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方面:一、创立叶轮机械三元流动通用理论。二、创立工程热物理学科。三、参与国家能源动力战略研究与决策,倡导总能系统与能源战略构思。四、研究发展燃气轮机及联合循环。
  叶轮机械是在旋转的轮子上装上叶片,通过叶片与流体进行作功量交换的动力机械总称,属于这类机械的有:航空喷气发动机(燃气轮机)中的压气机、透平、蒸汽轮机、鼓风机、泵等,所以是量大面广、十分重要的动力机械,当时以航空喷气发动机中的压气机要求最严、技术含量最高为典型。
  吴仲华先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创立了国际公认的叶轮机械三元流动理论。我们试图分析他之所以成功的学术思想。
  工程热物理学是研究热、能、功转换与利用过程中的基本物理现象、规律的应用基础学科,它包括:工程热力学、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等分支学科。按其应用又可包括:能源利用、热机、流体机械、多相流动等。它研究各类热现象、热过程的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工程实践。所以这是关系到国防、国民经济所有部门和国民生活的重要学科。
  1980年拨乱反正后,吴仲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举办的科学技术知识讲座做《 中国的能源问题及其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的途径》报告中(当时全体中央领导除邓小平外都到会),从科学技术角度,提出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战略构思。提出各种不同品质的能源要合理分配,对口供应,做到各得其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把加快煤炭的开发摆在重要的地位,电力建设要逐步把水电开发放在重点上,在严重缺能地区还要建设核电站,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新能源等。提倡按照“温度对口、梯级利用”原则,大力发展各种联合循环与热电并供、余能利用等总能系统。指出能源工业很容易产生大量的各种污染,在发展能源的同时必须要很好地重视环保工作。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较大幅度地提高能源利用率提供了可能性,应该努力做好能源规划工作,大力加强能源的科学研究,掌握有关的先进科学技术,抓好能源开发,特别是要节约能源,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等。
  吴仲华先生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战略构思是基于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的科学用能思想。他提出的能的梯级利用原则已成为能源动力系统集成开拓的关键核心科学问题,他倡导的总能系统已成为能源科学发展的主流思想,对能源科学技术和能源学科、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吴仲华先生倡导能的梯级利用的总能系统已近30年。在这期间,世界能源动力系统开拓发展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蓬勃展开。从最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能源领域的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以及基础研究等的许多具体内容与发展思路,都可看到吴仲华的科学用能思想影响的痕迹和烙印。
  燃气轮机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动力机械。面向21世纪,以燃气轮机为核心的总能系统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动力:油、气燃料的火电主导动力;煤电发展的主要方向;冶金、石化等部门重要节能技术;海、陆、空现代交通的重要动力;环境保护的重要技术。为了提高效率,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联产系统等是方向。为了能烧煤,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流化床燃煤联合循环(FBCC)等至关重要。
  另外,吴先生还在燃气热力性质、冲压发动机等方面,也做出了优异的贡献。正如 美国加州大学Berkery分校校长 田长霖教授所评论的:国际工程热物理学界,吴仲华是中国的代表。

  • 上一篇文章: 姚期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8]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1]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38]

  • AGV综合选型[169]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7]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5]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480.47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