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分析仪器发展现状分析
仪器信息网 2011/06/27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秘书长闫增序的办公桌上放着两份报告。一份是协会工作人员提交的调研报告,其中写道:“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共约44.8万家,很多企业检测能力落后,企业对分析仪器的巨大需求成为一个潜在的大市场。”另一份统计报告的内容是:“2010年整个仪器仪表行业的进出口逆差继续扩大,达到14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分析仪器是逆差‘大户’,进口31.88亿美元,出口只有7.09亿美元,逆差数额达24.79亿美元,占全行业逆差的17%。而且,进口仪器基本垄断了高端产品市场,并向中低端产品扩张。”
一边是广阔的市场前景,一边却是被国外产品垄断的现实。“这就是我国分析仪器行业面临的现状。”闫增序有些无奈地说。
“我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市场需求很大,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对科学检测、分析技术与仪器提出迫切要求,但遗憾的是,我国自主品牌分析仪器并不能满足目前市场的检验检测需求。”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院教授汪燕说。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工作人员郑增德曾参加了一次《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专项规划》的调研,考察了部分地区质检部门县级检验机构和基层口岸实验室的能力、装备和建设情况。在调研报告中,郑增德写道:“在这些检测机构中,装备主要是分析仪器,约占80%~90%。主要仪器为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产品。”通过调研,郑增德发现,这些检测机构装备的都是国际上的知名品牌,仅有原子荧光光谱仪是国产的。
天津检验检疫局动植物与食品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许宏坦言:“由于检测的产品主要是出口,必须以进口国家相关标准为依据配备实验室装备。而高端的分析仪器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灵敏度、稳定性与国外知名品牌存在很大差距。”许宏介绍,在该检测中心,价格在百万元以上的高端分析仪器有9台,全部是国外知名品牌。“国内产品最大的问题是稳定性不好。我们每天检测的样本量达300多件,每个样本需要检测的项目又多达几十项。如此繁重的检测任务要求仪器设备必须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否则,就会导致前后检测结果不一致。”
许宏说,以前,他们也曾使用过国产仪器设备,但稳定性让人很失望。“有时开机后需要几个小时才能稳定下来,显然不能适应任务急、时间紧的需求;有时仪器本身不够稳定,直接影响到出具检测报告的公正性。”
山东省安丘市是我国蔬菜出口大市,全国出口蔬菜的1/4都是经过设在这里的国家蔬菜质量检验中心检测后出口的。该中心配备的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高端检测设备总价值约为800万元,均为国外品牌。安丘市质监局局长张立民认为,国产分析仪器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出口产品必须符合进口国家相关标准,这就对检测设备的精度要求比较严格,国产设备现在还很难达到这些标准,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国外知名品牌的产品。”
在国家级检测检验机构唯一能见到的“中国制造”,就是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这是一款具有我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用于检测元素的分析仪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适合中国国情,目前还没有国外厂家生产,它的性能和质量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并且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闫增序有些激动地说,但是,在被安捷伦、岛津、日立等国外品牌重重包围的分析仪器高端产品市场,国产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只是一个孤单单的代表,显得那么可怜和微不足道。
正如郑增德在调研报告中所写的:“质检部门对仪器的稳定性、可靠性、准确度要求很高,国家、省、市(地级)实验室均不太可能采购国产仪器,仅限于县级单位采购、使用。国产仪器要进入国家、省、市(地级)实验室,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我国的分析仪器行业在上世纪60、70年代也曾有过一段发展的辉煌时期。那时候,国产仪器在国家的很多重大项目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当时的企业数量不多,但基本能满足国内对分析仪器的需求。
但改革开放后,我国仪器仪表企业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期,运行机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个行业甚至一度萎缩。“以前,我们总认为是国家对自主品牌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够,总是呼吁国家给予行业更多的支持。现在,特别是在对检测检验实验室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后,我们发现,以前的想法太片面,国内分析仪器高端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最重要的原因是行业中长期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缺乏从宏观上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长期发展策略。所幸的是,这一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认同。”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秘书长闫增序发自肺腑地说。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专家指出,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原有科研体系被打破,但新的体系和渠道却没有建立起来。老企业技术人员流失,产品老化,虽然经营方向有所改善,但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够。而一批已经改制、运行灵活的民营企业虽然正在成为新的亮点,但多半尚未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科研力量薄弱,创新成果鲜有能与国外大公司抗衡的。与国外在分析测试仪器领域的高投入和高回报相比,我国仪器行业研发力量薄弱,大多数企业投入科研力量和经费不足,人力和财力都无法支持足够的长期的技术创新投入。在与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国外产品的较量中,国内的分析仪器行业不得不败下阵来。有人甚至认为,与上世纪80年代比,我国仪器行业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目前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拉大。
“分析仪器行业是高投入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本土的企业从一诞生就意味着要与同行业的国际知名品牌进行面对面的竞争。但商场如战场,市场等不及你研制出更好的产品,在性能优、精度高、稳定性好的国外产品与尚属成长中的国内产品之间,市场当然会选择前者。这样,留给国内企业的机会少之又少。”天津大学的汪燕认为市场的培育至关重要。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农业仪器应用技术分会常务副理事长蒋士强认为,我国分析仪器企业技术基础薄、新产品研发力量弱,都挤在少数品种上,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又缺乏行业内良性竞争的规范,为求生存,不得不降低仪器的性能、竞相压价,造成恶性争斗,难以提升仪器性能和质量。
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宏斌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市场在扩大,机会在增多,企业关键要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品质的提升、品牌的建立,都需要企业对研发的长期积累和投入,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回报。特别是在基础研发上更需要一步一步地走,不可能一下就跨越人家几十年的积累。”
中国仪器仪表协会的专家王家龙和邓爱群介绍,以我国实验室仪器生产企业为例,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仅有5家,缺乏综合实力超过10亿元的旗舰企业。外国科学仪器公司的开发投入约占销售的10%,而我国仅占2%到3%。总体上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与应用结合不多。高等院校关于仪器的科研成果不少,但实用性较差,特别是研究深度和力度都不够,所以二次开发工作量大,费用也高,造成仪器科技成果转化比较低。
闫增序举了一个例子,国内一家老牌的分析仪器生产企业,曾投入1000万元用于研制一种高端的分析仪器。4年后,完成的两台样机只能检测40多种指标,而国外同类产品的检测指标则为15万种。国内技术水平与国外水平的差距可见一斑,要赶上国外发展几十年的技术水平,中国分析仪器行业任重道远。
“有的仪器我们的技术水平并不差,问题出在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上。”闫增序介绍,原材料和加工制作等环节的限制,也影响了我国分析仪器产品的质量。“经常是样机质量好,但一旦批量生产后工艺就不达标,质量水平也下降。”
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彤对此也深表同感。“虽然分析仪器行业是一个小行业,但与机械、光学、电子、材料等行业都紧密相关。比如,我们的产品需要使用一种不锈钢316L的原材料,但国内符合我们要求的产品很少,我们要选到质量好的原材料非常困难。”
“中国科学仪器的大发展,是我们期盼了几十年的事情。”80多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曾动情地说。
谈到未来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的发展规划,闫增序认为,必须瞄准高端产品,不能再在低端进行恶性竞争,这样只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很多国内企业已经认同了我们的这一观点。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瞄准高端市场,甚至已经研制生产出了车载便携式质谱仪等高端产品。我们鼓励企业这样做。”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还主动积极寻求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新途径。“近年来上市的分析仪器企业增多了,有的企业还走出国门,收购国外的高技术企业;有的正准备将研发中心建到欧洲;更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产品的应用研究,建立了应用实验室,让产品更适合市场的需求。”
天津大学的汪燕则认为,国家对分析仪器行业的投入是促进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在借鉴、跟进国外技术,研究生产替代产品的同时,国家更应该鼓励原理创新,加大对生物传感技术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汪燕认为,只有这样的原始创新才能让我们最终摆脱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更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安全。
大连依利特的李彤虽然认为行业的发展很艰难,但他依然表示“有信心和国外产品面对面竞争。”“我们的所有产品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从依利特创立至今,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对技术的研发。现在,已经研发生产了4代产品,第5代产品的研发工作已经启动。”
而近年来,仪器仪表行业多年的呼吁也正在得到政府的回应。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重点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锁定航空、航天、高速铁路、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五大领域,会陆续出台很多政策予以倾斜,“其中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主要就是包括仪器仪表行业”;去年,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六部委试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外,我国在今年4月启动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试点工作,也将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研制,着力支持原创性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工作。
闫增序这样描述分析仪器行业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现在,国内产品在分析仪器高端市场只占有不足5%的市场份额,我们希望通过全行业的努力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到‘十二五’末,能够将这一比例增加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