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航空航天 >> 正文  
  直11直升机首开中国造国际先进水平旋翼系统先河         
直11直升机首开中国造国际先进水平旋翼系统先河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military.china.com/news/568/20140228/18367186.html    点击数:158    更新时间:2014/5/9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直11直升机首开中国造国际先进水平旋翼系统先河

2014-02-28 11:38:18  中国航空报

    旋翼国产化研制验证了对外合作成果。当时,旋翼国产化面临着国内材料性能偏低且不稳定、大型钛合金制造困难、某型材料没有技术基础、大型复合材料制造等难题,而这其中任何一个难题解决不了都意味着无法完成任务。邓景辉带领旋翼技术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以精巧的设计弥补了材料、工艺等不足,圆满完成了旋翼国产化研制任务,确保了装备列装部队。
    登攀旋翼技术新高度
    进入21世纪,邓景辉把眼光瞄向了倾转旋翼、智能旋翼等前沿技术,开始了新的探索研究。“十五”以来,他带领旋翼技术队伍开展了一系列先进技术预先研究,进一步推动了旋翼领域新技术的发展。
    国际上每个直升机大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旋翼翼型,这是研制先进旋翼的基础。而我国长期缺少自己的旋翼翼型,使用的都是国外翼型。翼型的基础数据不全,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根本上是由于该领域的气动基础技术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十一五”期间,作为该项目技术首席,邓景辉带领科研人员开展了国防项目“直升机旋翼气动基础技术”研究,摸清了旋翼气动机理,解决了翼型气动转捩等关键技术,设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旋翼翼型,填补该领域技术空白。2013年,邓景辉撰写的旋翼技术专著《直升机旋翼气动基础技术》出版发行。
    今天,国产直升机终于站在了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的舞台,这是直升机科技工作者共同播种的理想之花,其中也饱含邓景辉的心血。在直升机科研的征程中,邓景辉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为中国直升机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出了可贵贡献。

AC311直升机(资料图)
    自1986年大学毕业以来,邓景辉在直升机科研领域耕耘了近28个春秋。他领衔的直升机型号在旋翼系统技术、动力系统技术、传动系统技术、全机动力学匹配性、飞控技术、振动主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推进国产直升机的跨越发展再立新功。
    近三年里,他两次获得中航工业“航空报国金奖”一等奖,被总装备部授予“装备预先研究先进个人”称号。
    型号研制收获跨代硕果
    在新机研制至关重要的一年,邓景辉带领研发团队提早策划,科学组织,攻克技术难关,圆满完成了关系型号成败的重大试验。在邓景辉的带领下,研发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出具有先进气动布局和大实度设计的旋翼系统,这一成果可有效提升旋翼性能,降低旋翼气动噪声,同时提升旋翼部件寿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新飞控系统在国产直升机上为首次应用,为攻克这项关键技术,邓景辉与研制团队开展艰苦的技术攻关,最终在控制律及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也填补了国内直升机一项重要的技术空白。
    在邓景辉的蓝图规划中,首要的是做好顶层策划,加强项目管理,着力技术创新,为此他针对研发模式、技术难点和研制风险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充分论证。在信息化建设和型号运用中,他率先提出采用基于MBD技术的数字化协同研制手段,构筑了面向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协同体系,搭建了设计与制造相贯通的协同平台,实现研制的高效协同。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创造了全新型号从立项到完成全部工程设计仅用20个月的新纪录。
    开创先进旋翼设计技术先河
    邓景辉担任旋翼系统设计员之时,我国的直升机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旋翼更是一大技术瓶颈。此前,我国从未自行研制过直升机旋翼系统,只有金属铰接旋翼的零星技术和经验,而当时国外已经在发展和应用星形柔性、球柔性和无轴承旋翼了。上世纪80年代,邓景辉承担了星形柔性桨毂核心部件“星形件”设计分析任务。在没有复合材料辅层设计软件、缺乏结构设计模型的条件下,他一方面查阅国外的技术资料,一方面编制相关软件,经过不断调试,最终形成了直升机所第一个复合材料桨毂设计分析软件。该技术在直11型号研制中得到成功应用,为我国掌握先进旋翼设计分析技术开创了先河。
    邓景辉担任桨毂专业组组长时,带领组里的年轻人认真梳理关键技术,针对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向国内不同专业的专家学习,从国外的技术文献中寻找理论依据,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套球柔性桨毂,标志我国取得了先进球柔性旋翼设计的关键技术,使我国旋翼设计技术跨上了新台阶。
    这套由我国首次自行研制的第三代旋翼系统,荣获了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该系统应用于AC311轻型通用直升机上,展现了优越的性能。
    国际合作再写创新华章
    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启动了某型号研制任务,为加快研制进程,减少风险,旋翼研制采取了对外合作。当时已是旋翼研究室主任的邓景辉,深感机会来之不易,更敏锐地觉察到旋翼对外合作对直升机所,特别是旋翼专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为提高对外合作效率,他一方面带领年轻同志苦下工夫,突破语言关;一方面全面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消化已有技术,分析国外公司的技术特点。中方技术人员学习效率高,工作效果好,得到外国专家的高度称赞。在合作过程中,邓景辉对已经掌握的技术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和转化,不断完善技术体系。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学生研发小型无人机 销量占全球一半

  • 下一篇文章: 一飞院首次实现MBD技术应用 达到波音787水平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48]

  • 2017 年 12 月 21 日委员会决定…[128]

  • 修订第 2019/1616 号实施决定 …[178]

  • SAE001[112]

  • Proe/Creo曲面渐消+倒角教学[7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56]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43]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713]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60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606]

  •  
     相 关 文 章
  • 成功试飞“高高原” 国产直升机…[65]

  • 中国涡轴16曝光2014美国直升机…[159]

  • 中国掌握第三代直升机旋翼系统…[208]

  • “管杀不管埋”的无人直升机[138]

  • 美军MQ-8C无人直升机已做好首飞…[125]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656.25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