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稀土贸易诉讼战白热化 我国酝酿绝地反击
2014年04月16日 00:59 经济参考报
WTO初裁我国限制稀土出口违规 日本多次放风中国已输
2014年03月20日:日媒称WTO将裁定中国稀土诉讼案败诉
稀土案一审“靴子落地” 中国不做楼下“听客”
中新社记者 石岩
一如此前日本媒体“预判”,世贸组织(WTO)26日晚间公布的稀土案专家组报告,认定中国对稀土等相关产品的出口税及出口配额管理措施违规。鉴于此案的复杂性及WTO相关仲裁程序,稀土案远未“尘埃落定”,一些国家指望藉此重温“以黄土价购稀土”的旧梦,也注定止于“单相思”而已。
纵观此案中日媒体的表现,颇耐人寻味。去年10月份,日本《读卖新闻》等媒体便“爆料”称WTO已裁决中国败诉,一度造成国际稀土市场动荡。本月20日,《日本经济新闻》再度称中国已输。
“作为原告方,日本有直接的利益,其选在裁决公布前违规报道,压低国际稀土价格、从中渔利的意图很明显。”中国商务部条约法律司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向中新社记者指出。该官员并透露,鉴于日媒此举已构成泄密,中方已向WTO交涉。作为回应,26日公布的专家组报告中亦对此行径进行了不点名谴责。
事实上,上述“小插曲”何尝不是此案的一个缩影。作为原告方,美欧日抬出WTO规则压制中国,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以最低的价格买到稀土。原告方所“选择性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一度无序的稀土私采乱挖已对中国多地环境构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稀土开采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已影响多个地区及重要水系,其中很多环境问题是无法修复的。”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张安文向中新社记者指出。张安文以重稀土产地江西赣州为例称,该地位于东江水系的源头,近年来却因稀土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初步估算,该地区恢复生态至少需要380亿元人民币(6.2233, 0.0013, 0.02%)。与此同时,轻稀土产地包头也曾因滥采导致水污染,威胁黄河中下游水质安全。
正是出于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中国政府对稀土等相关产品采取了征收出口税及出口配额管理措施。但专家组报告认为这些措施并不符合WTO相关规定及中国入世承诺。
“我们对于WTO的上述裁定深表遗憾。”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恒表示,“我会将对WTO裁决报告的具体内容进行研究,评估裁决结果对中国稀土行业和我会会员企业的影响”。
中新社记者注意到,在裁定中国违规的同时,专家组报告亦确认了资源主权原则,认可中国以可持续发展方式行使自然资源主权的权利,赞同中国实施了资源综合保护政策,并对中国在资源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予以肯定。
“专家组报告的这一表态有着积极意义,表明WTO并没有否定中国政府的初衷,没有否定中国政府保护环境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中国社科院国际法所国际经济法室主任刘敬东如是向中新社记者分析。
刘敬东注意到的另一个积极动向是,与此前WTO专家组裁定中国限制9种原材料违规“全票通过”不同的是,此次专家组三位专家中,一位专家组成员基本认可中国立场。刘敬东认为,这一细节差异表明了WTO对中国立场的逐渐认可。
普遍认为,2012年最终裁决的9种原材料出口案与稀土案很是相似,也正是受前案中国败诉的“启发”,稀土案才被美欧日诉至WTO。有鉴于此,中国各界此前已经对稀土案的判决做了“最坏的打算”,此次裁决结果亦在意料之中。
而今,“第一只靴子”已然落地,但显然不要指望中国如故事中楼下那位“听客”一样,躺在床上静候另一只“靴子”的响动。
“根据WTO相关规则,我们有权在60天之内就一审裁决进行上诉。”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杨国华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他同时称,目前正在评估专家组报告,尚未决定是否上诉。
事实上,早在稀土被卷入国际舆论的“风暴眼”之前,中国已行动起来。201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旨在促进稀土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并实施了稀土开采、生产、稀土专用增值税发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与此同时,中国已连续3年开展稀土开采、生产、环保、打击走私专项整治行动,使稀土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
“中国应加大稀土行业的整合力度,同时加强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推进资源的有效管理及可持续利用。”张安文说,“与此同时,中国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构建稀土的多元化、稳定和可持续的供应体系。”
显然,这一切都只是个开始。(完)
美欧曲解规则耍弄技巧对本国战略资源封而不采
我稀土遭美缠讼酝酿绝地反击
□记者 孙韶华 杨烨 北京报道
围绕着“稀土出口政策”的中美贸易诉讼战进入白热化。《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为了扩大胜利果实,让中方陷入被动,美方已于日前向WTO提交了上诉申请,与此同时,中方也正在积极备战,或将于近日提交上诉申请。
日内瓦时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理措施案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按照WTO规则,在专家组报告发布60天内,双方均可提出上诉。
“近期商务部已经几次召集律师和业内专家开内部会,研讨上诉的可能性和具体策略。业内普遍认为专家组报告存在歧视性裁决,支持上诉的占绝大多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而美国的上诉无疑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我们有些被动了。“我们必须马上交叉上诉,美方显然不愿给我们太多时间准备了。”上述人士对记者说。
中国稀土协会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稀土败诉以后,协会也组织企业和专家,对这个结果可能给行业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同时也和商务部进行多次研讨,准备应对措施。国内一家大型稀土集团高层在电话里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最担心的是,在稀土泡沫破裂后,稀土整个行业表现都比较低迷,出口情况也很疲软,一旦败诉引发稀土出口管控政策取消后,这一信号可能会引发稀土价格继续下跌,让行业雪上加霜。
然而,一个矛盾的现实是,欧美等西方国家这厢反诉中国出口限制,那边却堂而皇之对本国战略资源封而不采。有学者统计指出,有20多个国家在资源能源领域都采取了限制出口的各种措施。比如加拿大某州在木材出口上采取的“国内需求测试”,即只在国内、州内出售木材,满足内部需求之后才会考虑出口。再比如美国对天然气出口采取的“出口许可证审批”等。
对中国稀土的围剿,美欧等西方国家背后意图非常明显,是为了冲击中国资源保护体制。专家指出,美欧等西方国家常常凭着娴熟的技巧玩弄规则,即使那些本身公正的规则也常常能够成功地扭曲,反而给依据世贸规则初衷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扣上“违规”的帽子。在他看来,面对国外对我国资源产品的“主动出击”,我国也应该积极储备“反制措施”。此次中国稀土能否扳回一局?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室主任刘敬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专家组报告有两点值得商榷。一是关于出口税,中国政府能否利用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20条(关于环保的一般例外条款)进行抗辩。尽管我国入世协定书未直接援引20条,但仅因此就否定了中国作为成员国的基本的一项“不言自明”的权利,是不公平的。在稀土案中,专家组三位成员中有一位认可中方此项权利,巴西、俄罗斯等发展中成员也表示了认可。遗憾的是,其他两位专家组成员承袭了此前九种原材料案的观点,认为中方无权利用20条。
二是关于中国政府出口限制措施,专家组尽管支持认可中方保护环境的初衷,但认为出口配额等具体措施与WTO规定不一致。“有些具体的观点以偏概全了,未接受中方的抗辩。不能因为中方在措施执行中出现了效果未达预期的结果,就全盘否定措施本身。这也是有失公允的。”刘敬东说。
“在上述问题上中方仍有上诉空间。”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龚柏华也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他表示,WTO争端解决机制有一套其“说理”的机制,当事方需要按这套规则提供证据、解释条约。当然,我们可以认为专家组在运用这套规则时有偏差,客观上造成“不公正”,对此,就要让上诉机构来把关可能的“不公正”。另一个层面来看,无论上诉输赢,中国走完程序可以换来1至2年的政策调整的时间空间。
“我个人认为应该通过上诉进一步维护权利。”刘敬东表示,尽管上诉机构是“只审法律不审事实”,我们翻盘的可能性不大,但依然要通过行动争取基本权利,表明我们的态度。他表示,WTO不同于国内案例,其意义不只在于胜负本身,专家组报告只是初审,如果不上诉就代表服从,这是不同的观点,是有区别的。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中方应该继续抗争。没有人能保证一个官司的输或者赢,相比结果,中国作为负责任的贸易大国和成员国参与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具有意义的,既是一种维护自身权利的态度,也是厘清多边争端解决机制规则中的关键问题的责任。
一审败诉又遭美国上诉“追剿”,在案件本身诉讼程序之外,刘敬东表示,我国稀土案之所以败诉,也是因为国内的管理措施未达到预期目的,才会“授人以柄”。国内管理体制应该反思,立法要协调性统一性,中央与地方政策制定也要精细化。龚柏华也表示,我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地方利益与国家发展的整体利益;鼓励出口与出口管理的问题,这些都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