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法规政策动向 >> 鼓励扶持 >> 正文  
  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公示         
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公示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sdstc.gov.cn/tztg/1000006913.htm    点击数:144    更新时间:2013/12/16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公示
发布时间: 2013-11-18 09:11:5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科技成果处   浏览次数:8826 
摘要:
      现将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评审委员会,山东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向社会公示。
      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人选,山东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人选和项目,山东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人选刊登在2013年11月18日的《大众日报》,全部人选和项目刊登在2013年11月19日的《科技信息报》,同时见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ndong.gov.cn)。
      根据有关规定,对公布的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如有异议,自公布之日起30日内向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处,地址:济南市高新区舜华路607号,邮编:250101)署名书面提出。
 
      附件:2013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
2013年11月18日

科学技术最高奖

序号
姓名
1
姓名  赵家军
工作单位  山东省立医院
推荐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简介    赵家军,男,1961年5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现任山东省立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内分泌学会主任委员,入选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和首批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并入选泰山学者二期建设工程。
    赵家军教授从事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工作30年,以内分泌系统常见疾病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为研究对象,以脂代谢紊乱在内分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重点,围绕着脂代谢紊乱与甲状腺疾病、脂代谢紊乱与糖尿病的相互关系,开展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突破传统理论束缚,在国际上创新性提出“TSH直接调控胆固醇代谢”和“干预脂毒性防治糖尿病”的观点,为临床防治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提供了新的策略。赵家军教授带领内分泌学科成为山东省首批临床医学中心、“泰山学者”岗位、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和山东大学“985工程”重点学科。
    赵家军教授曾主持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2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1项、山东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卫生部国际交流合作课题1项和中华医学会重点临床科研项目1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先后发表论文 276篇,其中SCI收录65篇(摘要10篇)。赵家军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60余名、博士后3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和山东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指导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山东省优秀论文和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
    赵家军教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突出贡献科学家、山东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十大名医。

自然科学奖
序号
奖励等级
1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1
项目名称  纳米功能材料在生物传感分析中的研究及应用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项目围绕当前生物传感研究领域中存在的若干关键性问题,利用电化学活性高、生物相容性好、比表面积大的纳米功能材料,开发了高灵敏、高选择性的纳米生物传感器,建立了一系列的生物传感新方法,拓宽了纳米功能材料的应用范围,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实现了相关肿瘤标志物如乳腺癌易感基因、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人免疫球蛋白、人绒毛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蛋白CA15-3和CA125、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等的快速、灵敏、特异性检测,研究了一些重要的生物识别分子的界面组装、识别特异性,建立了灵敏、稳定和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分析方法,实现了有序纳米界面生物分子的超灵敏分析,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重要成果。
围绕该项目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基金2项、省环保产业专项1项,国家重大水专项子任务1项;在研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超额完成预定计划;两项生物传感器研究通过省级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整体研究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专家董绍俊先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兰荪教授,分析化学专家鞠熀先、朱俊杰、唐点平、张书圣等教授在评价意见中充分肯定了我们的工作。
成果主要包括:
1. 首次报道了一种石墨烯和硫堇作为增强材料和电子媒介体(见董绍俊专家意见),并研制了多种生物相容性好、比表面积大、电化学活性高的新型纳米材料如纳米多孔金膜、哑铃型金-四氧化三铁、铂杂化介孔硅,结合电子媒介体、酶、离子液体的使用,合成了新型纳米功能化材料,成功实现了有序纳米界面生物分子的超灵敏分析;
2. 基于自组装、静电吸附、共价键合等作用,研究了抗体、酶、电子媒介体稳定、高效固定新方法,解决了传感器研究中稳定性差、生物活性分子易失活、电子媒介体易泄露等关键问题;
3. 利用所合成的新型纳米功能材料构建了新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平台,成功地用于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对癌症的早期预警、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该项目拓展了生物电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推动了分析化学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
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 10.179,一区,先进材料与传感领域最优秀的期刊之一) , Biomaterials(IF 7.404 一区,生物材料著名期刊)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 5.602 一区,生物传感器领域排名第一)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40余篇,两篇论文分别被SCI他引140次和145次。其中近期的8篇代表论文被SCI他引85次。董绍俊先生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IF 26.583)和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上评价了我们的工作;国际电化学分析领域影响力最高的著名学者之一,美国加州大学Joseph Wang教授在Electroanalysis综述中充分肯定了我们的研究。
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高灵敏、高选择性光电传感体系在生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生物分析中高灵敏探针的研究与应用”获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前者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食品污染物传感器方面的研究于 2012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和山东省突贡专家等荣誉称号。
 
候选人  1. 魏琴
本人在该项目中作为总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总体设计、研究和指导。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二)、(三)、(四)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该项目的研发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在本项目所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中,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篇(附件-1、2、4、6、7、8)。
2. 李贺
本人积极投身本项目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 (三) 和(四)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该项目的研发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在项目进展过程中,积极指导研究生工作,并指导课题组进行总结、归纳科研成果。在本项目所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中,发表相关论文8篇(附件-1、2、3、4、5、6、7、8)。
3. 杜斌
本人在该项目进程中对项目进行指导和方法设计。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二)和(三)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该项目的研发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项目进展过程中,积极协助课题组总结和完善本项目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本项目所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中,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篇(附件-1、4、5、7、8)。
4. 阳明辉
本人在该项目进程中对项目进行研究和传感方法设计。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三)、(四)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该项目的研发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在项目进展过程中,积极指导研究生工作和协助课题组进行总结和完善本项目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本项目所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中,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8篇(附件-1、2、3、4、5、6、7、8)。
5. 吴丹
本人在该项目进程中对项目进行研究和方法实施。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第(一)和(三)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投入该项目的研发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在项目进展过程中,积极指导研究生工作和协助课题组进行总结和完善本项目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本项目所取得的各项科研成果中,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附件-1、4、7、8)。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2
项目名称  氧化锌纳米结构材料与阵列的低温生长与荧光动力学研究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半导体物理与纳米材料科学交叉领域。以氧化锌功能纳米材料器件的集成和应用为目标导向,围绕氧化锌纳米结构及阵列的宏量低温可控生长关键技术、机理和氧化锌本征及缺陷发光动力学等基本科学问题,开展了十年系统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提出了两种宏量氧化锌纳米结构阵列的低温构筑策略,并阐明了其界面调控生长机理:a.利用界面层调控晶格失配原理,提出了纳米线阵列的无模板法电化学生长策略,获得了大面积、具有优异场发射性能的一维氧化锌纳米线阵列。b.利用界面层调控晶核选择性生长原理,提出了二维胶体晶体模板辅助电化学制备有序多孔薄膜策略,获得了大面积二维有序纳米孔阵列结构。相关研究结果已被写入由欧洲数十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欧洲光子学与纳米科技路线图(A European Roadmap for Photonics and Nanotechnologies)》;论文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PD Yang(杨培东)教授,氧化锌纳米材料专家、中科院外籍院士ZL Wang(王中林)教授及中科院院士田中群教授等研究组引用,代表性论文①-③累计他引159次。

发现了氧化锌纳米线三个典型荧光峰的不同温度依赖行为,阐明了带隙收缩与电子在缺陷能级上的局域化效应之间的竞争关系,揭示了氧化锌本征及典型缺陷可见发光的荧光动力学行为,确认了氧化锌纳米带受激发射的物理起源。该研究结果已被包括德国半导体物理学家Klingshirn教授(国际通用研究生教材《Semiconductor Optics》的作者)等在内的、许多国际同行的大量引用,代表性论文④已被作为氧化锌发光机制的主要理论依据他引118次。

拓展了纳米结构阵列的低温界面调控生长机理,利用缓冲层诱导薄膜外延和纳米线取向竞争策略,采用高温PLD生长技术,实现了氧化锌纳米线阵列生长密度大范围调控,并构筑了极化和非极化ZnO/ZnMgO纳米线量子阱,为研究量子限域效应和量子限域Strak效应提供了材料模型。所提出的生长方案被香港城市大学李述汤院士等研究组采用,代表性论文⑥相关研究结果曾在第十一届国际材料联合会亚洲材料大会上获“青年科学家优秀论文奖”(由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和国际材料联合会共同颁发,包括中日韩获奖者仅13人)。

利用低温化学沉淀制备技术,实现了氧化锌在热力学主导与动力学主导生长模式之间的转换,可控合成了具有优异紫外发光特性的二维氧化锌纳米片和一维纳米棒,揭示了表面束缚激子复合作为其紫外发光来源的荧光动力学机制。代表性论文⑦-⑧已累计他引114次,相关研究结果被美国Frost-Sullivan高科技咨询公司选为研究热点,并以“NANO SHOWS THE WAY: UV LIGHT SOURCE(纳米指明紫外光源之路)”为题加以报道。

基于上述成果,在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等出版的英文专著中撰稿2章,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已在AFM,APL,JMC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5篇,被SCI论文他引1305次;其中仅8篇代表性论文,影响因子大于4的论文5篇,最高影响因子10.1,8篇论文Google学术搜索他引399,SCI他引323次;第一完成人曾出任2010年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亚洲年会(2010 IEEE Conference in Asia) 氧化锌材料分会主席,并做邀请报告。

部分成果曾获2006年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和2012年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候选人  1. 曹丙强
项目负责人之一、90%实验工作量的第一完成人。提出了本项目的学术思想、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并实施了本项目实验,在氧化锌纳米线的无模板法低温生长、氧化锌纳米线材料的荧光动力学行为、氧化锌纳米线量子阱结构生长与荧光性能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对所有发现点均做出了直接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3、4、5、6、7、8的第一作者,同时还兼论文5、6、8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2的主要参与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2. 蔡伟平
项目负责人之一。提出了本项目的部分关键学术思想、技术路线和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了本项目的部分实验工作,指导项目第一完成人开展了氧化锌纳米线的无模板法低温生长、氧化锌纳米线材料的荧光动力学行为、氧化锌二维孔阵列的构筑等研究内容。对重要发现点(一、二、四)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2、3、4、7的通讯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3
项目名称  新型孤子激发模式的构造及其稳定性和传输特性研究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孤子理论作为一种非线性理论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俄罗斯的京茨堡教授曾将孤子理论研究列为二十一世纪重大自然科学问题之一。本项目涉及孤子理论、非线性数学物理及光纤通信等学科,属非线性科学领域,主要研究新型孤子激发模式的构造及相关特性。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对相关实验和理论研究有重要指导价值。主要发现点如下:
1.提出了若干解析求解高维非线性可积系统的新方法,构造出了多种新的(2+1)维和(3+1)维的高维孤子激发模式。本项目先后提出了广义的多线性分离变量法、双曲函数法、椭圆函数法和直接代数法,且将这些方法成功应用于高维非线性可积系统中,构造出了多种新的(2+1)维、(3+1)维的单值、多值高维孤子激发模式,并对其传输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实现了一种用于孤子通信的新中继原型,成功地解释了一些令人困扰的实验现象。
2.系统地研究了单值和多值高维孤子激发模式的相互作用行为,揭示了孤子裂变和聚变现象产生的机理,剖析了孤子可能蕴涵的分形、混沌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通过系统研究单值、多值孤子激发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碰撞性质,揭示了孤子裂变和聚变现象产生的机理,给出了诸多领域观察到的此类现象的理论解释;剖析了一些典型孤子所蕴涵的分形、混沌等非线性动力学行为,探讨了高维可积模型具有低维混沌和分形现象的初始条件(边界条件),从理论上完善或修正了人们长期认为孤波产生于可积非线性系统而混沌、分形只存在于不可积非线性系统的认识局限性,揭示了这些非线性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为在光波导中产生混沌孤子从而实现混沌孤子通信提供了理论依据。
3.建立了四波混频过程所满足的耦合模方程组,修正了光脉冲传输理论模型。首次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导出了包含四波混频系数、自相位调制系数、初始相位差、光纤损耗等参数的四波混频过程所满足的耦合模方程组,利用数值和解析的方法求解了激光光波所满足的方程,明确了产生四波混频逆过程的条件;修正了光脉冲传输理论模型,并通过分析波形、啁啾等变化,研究了光脉冲演化形成孤子、啁啾光脉冲的线性和非线性传输规律,并从实验上进行了验证,为光纤孤子通信系统及其关键光电子器件设计实用化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验依据。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被SCI收录87篇,被EI收录37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有21篇。据不完全统计,论文共被他引1009次,SCI他引668次,多项成果单篇他引突破50次。理论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被Phys.Rev.A、Phys.Rev.E、Appl. Phys. Lett.、Chaos Soliton Fract等国际知名杂志大量引用,论文被下载次数达1700多次。项目完成人还多次受到Phys.Rev.E、Chaos Soliton Fract.、Phys.Lett.A等著名杂志邀稿及多次国际重要会议的邀请。
 
候选人  1. 白成林
指导项目组成员开展工作,制定了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发现并定义了多种新型的(2+1)维和(3+1)维的高维孤子激发模式;首次实现了一种基于孤子实现通信的新中继原型;系统地研究了单值和多值高维孤子激发模式的相互作用行为;揭示了孤子裂变和聚变现象产生的机理及孤子可能蕴涵的分形、混沌等非线性动力学特性。本人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的第1、3、5、6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1、3、5、6、7、8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
2. 赵红
在本项目中率先将低维的非局域激发解作为高维非线性系统的特征函数,通过进一步发展和结合多线性分离变量法和形变映射法,构造出了丰富的具有周期性、准周期性特征,或具有混沌行为的传播孤子和非传播孤子。成功将线性系统中使用的行波法推广到非线性系统,发现了多种新型的孤子解和类孤子解。本人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的第1、3、5、6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3、5、6、7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3. 刘山亮
在本项目中系统研究了空间光孤子脉冲化后在反常群速色散的克尔非线性平面光波导中的传输特性和稳定性;首次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导出了包含四波混频系数、自相位调制系数、初始相位差、光纤损耗等参数的四波混频过程所满足的耦合模方程组,并给出了解析近似解;率先采用二次谐波频率分辨光学门技术研究了光脉冲演化形成孤子的规律;提出了利用啁啾孤子测量光纤非线性系数的方法。本人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的第2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2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4. 郑宏军
在本项目中首次利用二次谐波频率分辨光学门技术研究了拉曼放大对啁啾光孤子时域特性的影响,并率先采用分步傅里叶方法分析了啁啾双曲正割脉冲和双边指数脉冲的线性传输特性,提出了一种判断脉冲时域波形的有效方法。本人对推荐书《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的第4项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第4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本人在该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5%。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4
项目名称  新型环境功能材料及其与金属离子作用机理研究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围绕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与金属离子作用机理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主要研究内容:
1. 硅胶基环境功能材料及其与金属离子作用机理研究,分别采用端基保护法和功能化有机聚合物包覆法,以硅胶为基体制备了一系列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了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选择性能及其吸附机理。
2. 壳聚糖基环境功能材料及其与金属离子作用机理研究,采用发散法,以壳聚糖为基体制备了聚酰胺-胺(PAMAM)树形分子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了其结构与吸附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构建了其与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模型。
3. 研究了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在吸附金属离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行为及其结构与性质的变化,以及纳米金属颗粒的形成机理。
4. 聚丙烯腈基环境功能材料及其与金属离子作用机理研究,采用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和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技术合成了疏松多孔型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功能化聚丙烯腈;分别将其改性制备了环境功能材料,研究了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与选择性能。
发现点:
1. 将端基保护策略应用于硅胶键载多胺吸附材料的制备,并将杂环功能化的有机聚合物包覆在硅胶表面,得到了一系列功能基分布均匀且利用率高、对金属离子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选择性强的具有核壳结构的新型环境功能材料。
2. 将以壳聚糖为基体制备的PAMAM树形分子吸附材料应用于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发现以壳聚糖为基体时,其吸附量随着代数增加而降低,在1.0代出现最大值。
3. 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在吸附Au(III)等具有氧化性金属离子时,其分子链会因氧化还原反应而发生断裂与开环反应,致使链段运动加剧,结晶速度加快,同时金属离子会形成纳米颗粒。首次关注了高分子保护剂在原位法制备金属纳米材料时自身结构与性能的变化。
4. 采用悬浮态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疏松多孔型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发现改性后的共聚物对Hg2+的吸附量可达4.8 mmol/g。
5. 制备了功能化聚丙烯腈中间体,并改性得到环境功能材料,发现所制得材料对金属离子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选择性高,为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另辟新径。
科学价值:
环境功能材料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量和较高的选择性,在金属离子的分离与回收、冶金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本项目通过对环境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构效关系的研究,成功解决了功能基利用率低等难题,为制备吸附量大、吸附速度快、选择性强的新型环境功能材料提供了新思路;疏松多孔型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功能化聚丙烯腈树脂为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前驱体,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设计开辟了新途径,对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同行引用及评价:
本研究已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Polymer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5篇,被SCI收录53篇,其中一区论文7篇,已被Chemical Review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Polymer Review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权威学术期刊正面他引289篇次,出版《金属离子吸附材料 制备结构性能》专著1部,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候选人  1. 曲荣君
将端基保护合成策略应用到制备硅胶键载多胺吸附材料中,所得材料功能基分布均匀且利用率高;设计合成了壳聚糖键载PAMAM树形分子吸附材料,并建立了其结构与吸附性能间的关联模型,发现了树形分子代数与吸附材料吸附能力大小之间的规律;对壳聚糖包覆纤维素的合成方法进行改进,显著提高其中壳聚糖含量,使其利用率大大提高。对重要科学发现1、2、3、4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壳聚糖与氧化性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及功能基分布可控的聚丙烯腈基螯合吸附剂及其中间体的合成提出指导性意见。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5,以通讯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1、1-2、1-3、1-4、1-5、1-7。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 陈厚
设计合成了疏松多孔型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和功能基分布可控的聚丙烯腈基螯合吸附材料,将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技术应用于聚丙烯腈的合成,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化聚丙烯腈的合成工艺。对异相直接胺化法、均相直接胺化法、异相端基保护法、均相端基保护法等四种方法合成的胶键载二乙烯三胺吸附材料的吸附性能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了均相合成法的优越性。对重要科学发现1、4、6作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8,该论文被Chemical Review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Polymer Reviews等权威学术期刊正面他引;以通讯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6和1-8。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3. 孙昌梅
对硅胶键载多胺吸附材料、壳聚糖负载PAMAM树形分子吸附材料对各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包括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吸附模型;首次关注了高分子保护剂在制备金属纳米材料时自身结构与性能的变化,发现壳聚糖在还原金离子的同时,其本身会发生断裂与开环反应,致使链段运动加剧,结晶速度加快。对重要科学发现1、2、5作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7;以第二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5;以第三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1、1-4。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 殷平
以硅胶为基体,经过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偶联、聚苯乙烯包覆、表面功能化,分别制备了核-壳型磺基水杨酸功能化聚苯乙烯包覆硅胶微球和咪唑功能化聚苯乙烯包覆硅胶微球,用于吸附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克服了5-磺基水杨酸易溶于水不宜回收以及咪唑有毒且易溶于水的缺点,提高了吸附材料的吸附性;对壳聚糖负载PAMAM树形大分子吸附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重要科学发现1、2作出了突出贡献。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2和1-3。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 纪春暖
系统表征了硅胶键载多胺吸附材料、壳聚糖负载PAMAM树形分子吸附材料、壳聚糖包覆纤维素吸附材料、聚丙烯腈基螯合吸附剂的结构,并对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重要科学发现1、2、5、6作出了贡献。以第四作者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7和1-8,其他参与发表的代表性论文见附件1-1、1-4、1-5、1-6。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5
项目名称  一类复杂系统参数估计方法的研究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包含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3项省级项目的研究成果。工业过程模型化是自动化控制的基础,而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是研究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理论与方法。在控制对象存在非线性、不可测变量、有色噪声干扰、双率采样和多变量耦合等复杂因素的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理论与方法的前沿研究方面,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投入了大量精力以寻求根本性的突破。围绕这些基本科学问题,本项目开展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
(1)针对含不可测变量和有色干扰噪声的非线性系统,提出了基于辅助模型思想和过参数化辨识方法的模块化非线性系统参数估计方法(见代表性论文[1,2]),为变量不完全可测的非线性系统建模与辨识提供了新方法。
(2)针对线性输出误差系统,提出了基于辅助模型的多新息随机梯度参数估计方法,以提高参数估计精度,并进行了收敛性分析(见代表性论文[3])。针对模块化非线性系统过参数化辨识方法运算量大的特点,提出了模块化非线性输出误差类模型的基于辅助模型思想和关键变量分离原理的递推最小二乘和多新息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见代表性论文[4,5]),以避免过参数化辨识方法运算量大和需要进行参数分离的缺点。
(3)针对含不可测有色干扰噪声的CARARMA线性系统,利用滤波技术,用估计的噪声传递函数对输入输出数据滤波,提出基于滤波的递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算法。通过数据滤波,获得两个维数小的辨识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信息向量中不可测噪声项,用其估计值来代替,然后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辨识模型的参数。由于所提出算法的协方差矩阵的维数变小,算法的运算速度大大改善,与现存的其他算法相比,能够得到高精度的参数估计值和实现高速在线辨识(见代表性论文[6])。
(4)针对基于提升技术的双率系统和大规模耦合多变量系统辨识方法计算量大的科学问题,创造性提出了“递阶辨识原理”和多变量系统递阶辨识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一类双率以及复杂多变量系统参数估计算法计算量大的问题(见代表性论文[7,8])。
王冬青和丁锋在国际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6篇,SCI期刊他引2193次。37篇SCI收录论文列入ESI高被引论文全球前1%(国际顶尖论文)。8篇代表性SCI收录论文全为ESI高被引用论文,8篇论文的SCI期刊他引228次。有3篇论文入选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辨识领域国际著名专家Hamed Mojallali等在他们发表在《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1第4期)上的SCI收录论文中,引用了我们5篇论文,包括代表性论文[2,4,5],对我们提出的Hammerstein模块化非线性模型参数估计方法给予高度评价,评价为“几种无比珍贵的参数辨识方法”。
本项目成果可推广应用到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上,对复杂工业过程的建模和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候选人  1. 王冬青
为本项目的负责人。对于一类存在非线性、不可测变量、有色噪声、双率采样和多变量耦合的复杂系统,开展了建模和参数估计的研究。自2005年至今,申请人王冬青主要从事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占申请人工作量的85%以上。申请人对科学发现1、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提出了基于辅助模型辨识思想和过参数化方法的模块化非线性系统辨识方法;提出了模块化非线性系统的基于辅助模型思想和关键变量分离原理的递推辨识方法和多新息辨识方法;采用滤波技术,用估计噪声传递函数对输入输出数据滤波,提出了创新的、计算效率高的基于滤波的递推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
2. 丁锋
对于一类存在非线性、不可测变量、有色噪声、双率采样和多变量耦合的复杂系统,开展了建模和参数估计的研究。自2005年至今,申请人丁锋主要从事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占申请人工作量的85%以上。对科学发现1、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是3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提出了基于辅助模型辨识思想和过参数化方法的模块化非线性系统辨识方法;提出了模块化非线性系统的基于辅助模型思想和关键变量分离原理的递推辨识方法和多新息辨识方法;基于递阶辨识原理及其交互估计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变量系统和基于提升技术的双率系统的递阶递推和递阶迭代参数估计方法。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6
项目名称  纳米多孔金属的结构调控与催化性能研究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由去合金化法制备的纳米多孔金属,具有准周期的纳米孔道结构、高的比表面积以及独特的物理、化学、力学等结构性能,在催化、传感、能源、环境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作为本世纪初刚兴起的研究新领域,纳米多孔金属已成为国际纳米技术、金属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
在国家“863”(1项)、“973”(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和山东省各类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的资助下,项目组围绕纳米多孔金属的结构调控和催化性能,发展了多种材料合成与制备新方法,研制出数十种新型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及复合材料,揭示了一系列新颖的表界面催化和电催化特性,为相关新型多孔金属功能材料的研制和推动它们在催化、先进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本项目的主要发现如下:(1)发展了电化学辅助去合金化技术,研制出多种孔径可调的纳米多孔金属单质和合金材料,揭示了纳米多孔金属结构形成与调控中的遗传性,提出了一种高比表面积、管状双金属纳米多孔合金的通用合成策略;(2)实施了纳米多孔金多相催化研究,发现非负载纳米多孔金具有优异的低温一氧化碳催化氧化特性、甲醇电催化氧化活性、液相葡萄糖催化氧化活性、气相苯甲醇选择性催化氧化活性,揭示了催化活性的尺寸相关性,即纳米多孔金韧带表面台阶处的金原子是主要的催化活性位点;(3)结合去合金化、欠电位沉积、化学表面修饰等制备方法,提出了低铂高性能纳米多孔金属基电催化剂的设计新思路,成功制备出一类超低铂载量、高抗中毒性能、高稳定性的纳米电催化剂,与现有商业铂纳米电催化剂相比,其催化比活性提高了两个数量级。
截至2011年2月28日,本项目已在包括J. Am. Chem. Soc., Adv. Ma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8篇,其中影响因子9以上的论文3篇,6-9之间的4篇,3-6之间的35篇,共获SCI他引1261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456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46次,4篇论文入选Web of Science高引用频次论文。项目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相关成果被Science、Nature Mater.、Chem. Rev.、Chem. Soc. Rev.、Nano Today、J. Am. Chem. Soc.和Adv. Mater.等权威刊物广泛引用和评述。项目主要完成人应邀在美国材料学会年会(MRS)、美国化学会年会(ACS)、北美电化学年会(ECS)、中国化学会年会等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10余次,并曾在2012国际电化学年会(ISE)、世界黄金大会(Gold2012)上作40分钟主题报告(Keynote Lecture)。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19名,其中两名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两名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一名研究生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两名获得“唐敖庆奖学金”。项目主要成员获2009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名入选2012年“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2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候选人  1. 丁轶
主持整个项目,是代表性论文1-4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5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1-3做出突出贡献,旁证见代表性论文1、2、3、4、5。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 张忠华
是代表性论文8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3做出突出贡献,旁证见代表性论文8。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 徐彩霞
是代表性论文1、2的第一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1、3做出突出贡献,旁证见代表性论文1、2。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 马厚义
是代表性论文6的通讯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1做出突出贡献,旁证见代表性论文6。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5. 许效红
是代表性论文7的通讯作者,对重要科学发现1做出突出贡献,旁证见代表性论文7。 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7
项目名称  碳纳米管与石墨烯复合结构演变特征、奇异性质及物质充填行为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碳纳米管、石墨烯及其复合结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从而成为许多领域极佳的候选材料。深入研究碳纳米管与石墨烯的生长机制、寻找控制该类材料生长的有效途径、分析该材料奇异性质的本源是该领域长期追求的目标。
(1)本项目深入研究了碳纳米管成核过程中碳团簇的催化分解、扩散及聚集成核等关键步骤,分析了Fe催化剂促进碳原子在碳纳米管端口扩散和沉积的微观机理,提出了碳纳米管生长过程中驱动力和临界势垒的计算方法。揭示了螺旋位错和螺旋角在碳管生长中的作用,提出了碳纳米管生长速率正比于螺旋角这一学术论断并给出函数关系式,该预言与实验结果一致。发现碳纳米管的塑性变形是缺陷的“伪爬行”过程,提出了碳纳米管变形过程中缺陷产生的机理及“自修复”机制;实现了碳纳米管的有效填充,获得了碳纳米管复合结构,该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质显著提高。
(2)开展了石墨烯的结构和生长机制的研究。给出了石墨烯切割生长与变形机制,发现了一维碳链和二维石墨烯岛与石墨烯成核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利用过渡金属原子“裁剪”碳纳米管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发现了石墨烯的自卷曲包覆特性及其演化规律;研究了石墨烯的“水波效应”,发现C60撞击引起的石墨烯涟漪存在明显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理论预言了石墨烯嵌入碳纳米管能形成双螺旋结构,该预言与实验结果一致,分析了双螺旋结构的形成机理。研究了“三翼”石墨烯的力学稳定性和磁性质。
(3)本项目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了催化剂是实现碳纳米管连续生长的重要条件,提出的制备纳米管的新方法为实现碳纳米管的结构可控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过渡金属原子裁剪技术建立了碳纳米管与石墨烯之间的转化途径。明确了石墨烯生长过程中碳原子团簇转化为石墨烯的关键步骤,为利用晶种制备高质量的、大面积石墨烯提供了有效手段。石墨烯水波效应及其衍射和干涉现象的发现为实现涟漪的可控性、结构信息的表面传播、波动能的聚焦以及石墨烯表面缺陷的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石墨烯在碳纳米管中的双螺旋嵌入及自卷曲行为加深了对二维材料结构稳定性的认识。碳纳米管的有效填充为制备金属增强的纳米管复合结构提供了有效途径。本项目有助于深化对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生长机制及性质的理解,对特定结构碳纳米管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项目在国际著名杂志JACS,PRL,Nano lett 等共发表SCI论文105篇,最高影响因子13.198,其中有3篇被选为封面热点文章。参编专著3部,撰写评论1篇。影响因子大于7.0的有22篇,大于3的有76篇。论文总共被他人引用1032次,其中8篇代表作被他人引用124次。论文被权威杂志Nature网站作为研究亮点专题报道4次,论文被Science, Nature,Nano lett,PRL等著名学术期刊多次重点引用。国际专业媒体报道30余次。本课题组成员共参加学术会议50次,特邀学术报告23次。
候选人  1. 李辉
李辉对创新点1、2、4有贡献,代表论文1、5、7、8。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70%。
2. 丁峰
丁峰对创新点2、3有贡献,代表性论文2、6。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75%。
3. 刘锦茂
刘锦茂对创新点1、4有贡献,代表性论文3、4。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70%。
4. 何业增
何业增对创新点1、4有贡献,代表论文1、7。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75%。
5. 蒋妍彦
蒋妍彦对创新点1、4有贡献,代表论文1。在本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8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8
项目名称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及干预策略
推荐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项目简介     所属学科领域:基础医学-神经生物学-分子神经生物学;临床医学-外科学-头部及神经外科
   侵袭性垂体腺瘤( Invasive Pituitary Adenoma,IPA)是指突破包膜生长并侵犯邻近结构的垂体腺瘤,常向鞍外生长侵犯临近硬膜、颅骨、海绵窦和包绕颈内动脉,占垂体腺瘤的45% ~ 55%。IPA诊断缺乏特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手术风险大,难以全切。近年来随着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其疗效有所改善,且通常需要辅助其它药物或放射治疗,术后复发率仍居高不下。IPA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难题,因此,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和临床干预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对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寻找其相关通路的关键蛋白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课题通过对HGF、c-Met、CD147在各型IPA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MVD)、Ki-67表达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研究表明HGF的表达与MVD和Ki-67明显相关;CD147在侵袭腺瘤与非侵袭腺瘤中的表达分别为87.5%和47.1%,在复发的IPA中CD147、基质金属酶-2和Ki-67同时表达,而且Ki-67指数大于3%,可以推断CD147在IPA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可能作为一个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本课题组也在大宗病例中检测多个免疫组化指标包括:bFGF-2、MMP-9、TIMP-1、PCNA等在垂体卒标本中的表达情况。既往针对单一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不仅耗时费力,且难以全面揭示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蛋白质组学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分割式研究单个蛋白质的初级模式,对细胞或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建立起高通量、全面、快速的分析模式。本课题组利用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LCM)解决了IPA的“异质性”障碍,结合二维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联用分析了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蛋白表达谱以及尸体来源的正常垂体用于比较蛋白组学的可行性,这为在整体蛋白水平研究IPA侵袭分子机制奠定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本课题组通过在大宗病例中进行了临床回顾性分析,观察到:垂体卒中在不同激素类型IPA中都可发生,但男性和功能性垂体腺瘤病人更倾向于发生卒中;而无功能腺瘤因为缺乏典型的临床体征更容易压迫视交叉造成视力的损害先于其他症状;进一步对经鼻蝶手术后的男性泌乳素腺瘤病人激素、视力情况、缓解率,复发率以及其他预测因素进行了评估,发现术前高泌乳素血症和肿瘤侵袭是引起复发的主要因素,术后辅助性放疗对延缓和控制IPA生长非常必要;我们通过对大宗经蝶切除的IPA病例手术过程和预后分析总结,确定了临床影像学特征的“假包膜”对指导临床手术治疗的实践意义。
   本课题通过IPA血管生成相关通路、关键蛋白的验证以及对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多因素分析研究,探讨了IPA的发生机制,完善了临床相关干预策略。
   本研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杂志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9篇,SCI他引27次。本研究成果在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上海瑞金医院等三十余家医院、科研机构推广应用,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临床干预策略的制定,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疗效产生了积极效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候选人  1. 庞琦
1. 项目承担人,担负了从课题选题设计、基金申请、实验实施、数据分析整理和文章撰写发表的主要工作。是提出"HGF-cMet通路参与侵袭机制和发现影响IPA转归、预后的病理因素的主要贡献者。 2. 对本项目主要科学发现1~3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 作为责任作者发表本研究代表性论文5篇(旁证材料详见附件,“代表作目录”第1、2、3、6、7篇)。 4. 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
2. 徐广明
1.本项目的主要实验设计者及实施者,进行了大量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研究和临床病例随访,为完善临床治疗策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对本项目主要科学发现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 作为责任作者发表本研究代表性论文4篇(旁证材料详见附件,“代表作目录”第2、3、4、5篇)。 4. 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3. 曲元明
1. 对CD147作为新型IPA标记物的研究以及预测IPA的复发和卒中决定因素发现的提出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对本项目主要科学发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 发表本研究代表性论文3篇(旁证材料详见附件,“代表作目录”第3、5、8篇) 4. 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4. 刘英超
1. 参与项目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工作,并进行数据整理。 2. 对本项目主要科学发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 发表本研究代表性论文2篇(旁证材料详见附件,“代表作目录”第2、6篇) 4. 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5. 辛涛
1. 参与项目的IPA的分子机制研究工作,并进行数据整理。 2. 对本项目主要科学发现点1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3. 发表本研究代表性论文1篇(旁证材料详见附件,“代表作目录”第1篇) 4. 投入该项目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卫生厅
9
项目名称  人类附睾精子成熟整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推荐单位  专家推荐-刘以训
项目简介   人口与健康领域面临着两个严峻问题:一方面,全球人口在膨胀,对环境与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但生育控制方法离“高效、安全、可逆”的标准还相差较远;另外,据WHO 2001年公布,约15%的育龄夫妇不育,部分欧洲国家超过25%。男性精液质量和生殖力逐年下降,许多国家精子库先后“告急”。2012年加拿大多伦多精子库筛查青年自愿捐精者301人,仅1%符合“优质”标准,临床不育治疗出现一精难求。WHO预测,随着环境污染和性传播疾病等致病因素增加,不育将成为本世纪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关注人类生殖健康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
人类精子成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科学对此认识非常浮浅,靠单基因功能研究难以获得突破,为此本课题原创性的采用现代生物系统工程研究,以人类精子成熟为起点,全面进行人类附睾基因组学,附睾、睾丸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参与人类精子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基因、蛋白家族成员,各成员细胞表达来源与精子定位等生物学特性。通过不同精子定位和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功能,再进行系统功能研究。以研究人类附睾表达精子成熟蛋白的正常生理学特性,异常时引发男性不育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治疗以及调控生殖筛选靶标蛋白为目标。
为完成该课题我们于2001年组建了20余人专业高技术科研团队,建立了现代系统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历经10余年不懈努力(投资超过3000万元),完成原创性阶段性成果。后续研究工作还在深入进行,预计2017年之前完成人类精子健康系统分子评价、男性不育临床分子诊断,为有效防治男性不育和调控生殖提供新方法。
该项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人类附睾基因表达谱,附睾、睾丸蛋白表达谱,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表达谱,建立了相应蛋白抗体库(1030种),对每种蛋白组织细胞表达来源与精子定位进行了系统鉴定。揭示了人类附睾和睾丸表达精子定位蛋白317种,其中附睾分泌精子定位蛋白家族174种,通过科学、系统分类编号与命名,以本实验室命名注册于GenBank获得准入号。主要研究成果连续2篇发表在国际蛋白质研究领域顶级学术期刊《Mol Cell Proteomics》。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发现了48余种与精子运动、穿卵、获能、抗氧化和免疫防御等有关的重要蛋白。建立了人类精子成熟蛋白生物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实现国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领域著名科学期刊《Mol Cell Proteomics》、《DNA Research》、《Human Reproduction》《Mol Hum Reprod.》等发表14篇论文。提交的8篇论文总影响因子30.73,他引39次。
山东省科技厅2009年12月组织国内著名专家对该课题进行鉴定,认为具有原创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达国际领先水平。评审特邀国际著名男性生殖(WHO 2010年人精液质量标准制定首席)科学家Trevor G. COOPER对该课题评审;该研究完整地展示了正常人附睾、睾丸蛋白质组,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为系统地揭示人类精子成熟相关蛋白家族的工作,为男性生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有助进一步揭示精子成熟的分子机制,为男性不育症分子诊断与治疗以及避孕药物开发提供分子靶标,同时为评估男性生育力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候选人  1. 李建远
主持该项目的整体设计与组织实施。为1-5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率领研究团队解析了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表达谱、系统揭示和分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人类睾丸蛋白质组学及其与附睾和精子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精子成熟关键蛋白。 为国际专业顶级论文(代表性论文1-4)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第5、8篇文章的通讯作者,第6、7文章的参与者。投入本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2. 王海燕
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课题设计与计划实施工作。为1-5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解析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表达谱、系统揭示和分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人类睾丸蛋白质组学及其与附睾和精子的关系、揭示人类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精子成熟关键蛋白。 为代表性论文第1-5、8的作者。投入本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3. 刘芙君
该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骨干。为1-5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解析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表达谱、系统揭示和分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人类睾丸蛋白质组学及其与附睾和精子的关系、揭示人类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精子成熟关键蛋白。 为代表性论文第1-3的作者,第5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投入本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4. 刘新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骨干。为所列2、3、4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贡献。参与系统揭示和分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人类睾丸蛋白质组学及其与附睾和精子的关系、揭示人类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质的组成。 为代表性论文2、3、5的作者。投入本课题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5. 刘杰
人附睾基因组学研究骨干。为所列1、5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贡献。参与揭示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表达谱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精子成熟重要蛋白RNAase9。 为代表性论文第1、4的作者,第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投入本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项目名称  人类附睾精子成熟整体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推荐单位  专家推荐-刘以训
项目简介   人口与健康领域面临着两个严峻问题:一方面,全球人口在膨胀,对环境与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但生育控制方法离“高效、安全、可逆”的标准还相差较远;另外,据WHO 2001年公布,约15%的育龄夫妇不育,部分欧洲国家超过25%。男性精液质量和生殖力逐年下降,许多国家精子库先后“告急”。2012年加拿大多伦多精子库筛查青年自愿捐精者301人,仅1%符合“优质”标准,临床不育治疗出现一精难求。WHO预测,随着环境污染和性传播疾病等致病因素增加,不育将成为本世纪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关注人类生殖健康已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
人类精子成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科学对此认识非常浮浅,靠单基因功能研究难以获得突破,为此本课题原创性的采用现代生物系统工程研究,以人类精子成熟为起点,全面进行人类附睾基因组学,附睾、睾丸蛋白质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参与人类精子成熟过程中的表达基因、蛋白家族成员,各成员细胞表达来源与精子定位等生物学特性。通过不同精子定位和生物信息学预测其功能,再进行系统功能研究。以研究人类附睾表达精子成熟蛋白的正常生理学特性,异常时引发男性不育性疾病的分子诊断、治疗以及调控生殖筛选靶标蛋白为目标。
为完成该课题我们于2001年组建了20余人专业高技术科研团队,建立了现代系统生物技术研究平台,历经10余年不懈努力(投资超过3000万元),完成原创性阶段性成果。后续研究工作还在深入进行,预计2017年之前完成人类精子健康系统分子评价、男性不育临床分子诊断,为有效防治男性不育和调控生殖提供新方法。
该项研究首次系统解析了人类附睾基因表达谱,附睾、睾丸蛋白表达谱,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表达谱,建立了相应蛋白抗体库(1030种),对每种蛋白组织细胞表达来源与精子定位进行了系统鉴定。揭示了人类附睾和睾丸表达精子定位蛋白317种,其中附睾分泌精子定位蛋白家族174种,通过科学、系统分类编号与命名,以本实验室命名注册于GenBank获得准入号。主要研究成果连续2篇发表在国际蛋白质研究领域顶级学术期刊《Mol Cell Proteomics》。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发现了48余种与精子运动、穿卵、获能、抗氧化和免疫防御等有关的重要蛋白。建立了人类精子成熟蛋白生物信息数据库,通过网络实现国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领域著名科学期刊《Mol Cell Proteomics》、《DNA Research》、《Human Reproduction》《Mol Hum Reprod.》等发表14篇论文。提交的8篇论文总影响因子30.73,他引39次。
山东省科技厅2009年12月组织国内著名专家对该课题进行鉴定,认为具有原创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达国际领先水平。评审特邀国际著名男性生殖(WHO 2010年人精液质量标准制定首席)科学家Trevor G. COOPER对该课题评审;该研究完整地展示了正常人附睾、睾丸蛋白质组,是迄今为止国际上最为系统地揭示人类精子成熟相关蛋白家族的工作,为男性生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有助进一步揭示精子成熟的分子机制,为男性不育症分子诊断与治疗以及避孕药物开发提供分子靶标,同时为评估男性生育力提供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候选人  1. 李建远
主持该项目的整体设计与组织实施。为1-5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创造性贡献。率领研究团队解析了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表达谱、系统揭示和分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人类睾丸蛋白质组学及其与附睾和精子的关系、揭示了人类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精子成熟关键蛋白。 为国际专业顶级论文(代表性论文1-4)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第5、8篇文章的通讯作者,第6、7文章的参与者。投入本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70%。
2. 王海燕
协助课题负责人完成课题设计与计划实施工作。为1-5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解析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表达谱、系统揭示和分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人类睾丸蛋白质组学及其与附睾和精子的关系、揭示人类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精子成熟关键蛋白。 为代表性论文第1-5、8的作者。投入本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3. 刘芙君
该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骨干。为1-5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参与解析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表达谱、系统揭示和分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人类睾丸蛋白质组学及其与附睾和精子的关系、揭示人类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质的组成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精子成熟关键蛋白。 为代表性论文第1-3的作者,第5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投入本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4. 刘新
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骨干。为所列2、3、4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贡献。参与系统揭示和分析人类附睾蛋白质组学、系统研究人类睾丸蛋白质组学及其与附睾和精子的关系、揭示人类精子成熟微环境蛋白质的组成。 为代表性论文2、3、5的作者。投入本课题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50%。
5. 刘杰
人附睾基因组学研究骨干。为所列1、5项重要科学发现做出贡献。参与揭示正常青年人附睾基因表达谱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发现精子成熟重要蛋白RNAase9。 为代表性论文第1、4的作者,第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投入本课题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的65%。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专家推荐
2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1
项目名称  壳聚糖硫酸酯结构与抗氧化活性关系研究
推荐单位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多种疾病的发生与自由基有关,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海洋生物多糖可以清除自由基对生物体的伤害,在药物的开发与应用上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天然硫酸多糖和经硫酸化的多糖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因此寻找天然含硫多糖或对其进行硫酸酯化修饰已成为开发新药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以这种新药设计思路和方法,已开发成功了多个新药。为什么含硫多糖具有更强的生物活性?硫酸酯基在其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其结构与活性有什么样的关系?目前很少有人关注。因此我们以壳聚糖为研究对象,研究硫在多糖中的变化及其对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探讨不同结构特征与活性的关系,为糖类药物设计提供依据,也为多糖化学修饰与活性研究及构效关系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本研究通过微波辅助技术、基团保护技术对壳聚糖的C2-C3位、C2位、C6位等基团进行保护而对其他位点进行硫酸酯化反应得到7种不同位点的壳聚糖硫酸酯衍生物;首次将微波技术应用于制备壳聚糖硫酸酯,缩短反应时间近百倍,降低了能耗,节约了成本;经IR和13CNMR等检测手段鉴定了产物结构;本研究还首次发现壳聚糖硫酸酯具有抗氧化和降血糖等活性,结果表明:分子量和硫酸酯基所在的位置是决定壳聚糖硫酸酯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主要因素,低分子量壳聚糖硫酸酯的活性优于高分子量壳聚糖硫酸酯,3位、6位硫酸酯基和2位氨基是活性的重要基团,这些活性基团的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优于3位和6位羟基,且发现其具有降血糖作用与其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有关。本发现为含硫多糖衍生物用于药物方面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对深入开发利用甲壳质等海洋生物多糖资源,促进我国海洋生物新材料、生物制品及药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结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频繁引用,8篇论文的总引用达300次,其中“Antioxidant activity of differently regioselective chitosan sulfates in vitro”一文的引用率先后2次进入世界著名出版公司Elsevier评出的引用率前50的行列,即Most cited Top50,获得相关证书(见附件)。相关研究成果获得1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和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候选人  1. 邢荣娥
在该项研究中本人主要确定了基团保护技术和微波技术制备不同取代位置和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硫酸酯的制备工艺,并确定了这些衍生物的抗氧化、降血糖和调血脂活性,初步筛选出了具有降血糖活性的定位壳聚糖硫酸酯,并初步确定此壳聚糖硫酸酯的降血糖机理可能与其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并可升高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血清胰岛素水平有关。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第1、2、3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8,25-28],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2. 刘松
在该项研究中主要确定了壳聚糖硫酸酯金属配合物的制备工艺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壳聚糖硫酸酯铜配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强于壳聚糖硫酸酯锌配合物的抗氧化能力。本人对《重要科学发现》中第1、2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8,25,27],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3. 于华华
在该项研究中主要进行了不同取代位置和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硫酸酯的结构鉴定,并初步分析了抗氧化活性与各构型壳聚糖硫酸酯的关系。对《重要科学发现》中第1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见附件1,3,4,25,27],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4. 李鹏程
在该项研究中主要负责技术指导,为我们的各项试验的有序进行提供了可行性论证。对《重要科学发现》中第1-3项均进行了指导和可行性分析[见附件1-8,25-28],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
项目名称  浒苔繁殖途径、机制及其与绿藻门其它代表物种的比较分析
推荐单位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的范畴,是项目组历经10余年并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后研究成果的总结。
2008年春夏之交,青岛奥帆赛开幕前夕,黄海北部海域爆发了大规模“浒苔事件”。此后,几乎每年都有规模不等由浒苔引发的“绿潮”袭扰山东省境内的黄海海域。通过对由浒苔引发的“绿潮”的观察分析,我们认为首先需阐明单核多细胞物种——浒苔生物量快速形成的途径与机制;同时有必要对比分析绿藻门其它二类具有代表性的关键物种——多核单细胞藻和单核单细胞藻的繁殖途径。
为此,本项目以浒苔为重点,分别在繁殖策略、途径、机制以及光合作用的结构与功能等层面上深入研究浒苔的基础生物学问题。作为比较,本项目还分别选取绿藻门的多核单细胞类的藓羽藻和单核单细胞类的小球藻,研究其繁殖以及光合固碳过程,以便阐明浒苔生理生化特征,了解浒苔不同于其它光合生物的一些独特的繁殖策略,旨在掌握海洋绿藻的生物学规律,全面认识由浒苔引发的“绿潮”机制与途径。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首次阐明浒苔的7种繁殖和再生方式,5种发育模式,并明确了发育及分化的机理。(2)根据叶绿素含量不同,可以将漂浮浒苔分类3类,其中叶绿素含量较少的处于孢子囊形成阶段,约占90%左右,表明漂浮浒苔主要通过形成孢子囊进行无性增殖。(3)漂浮浒苔藻体碎片极易形成孢子囊,其形成比例与碎片大小负相关,表明漂浮浒苔在海浪、动物滤食以及螺旋桨等机械作用下所产生的碎片可以产生新的藻体,这可能是漂浮浒苔生物量快速积累的基本策略。(4)在由浒苔引发的“绿潮”爆发期间,根据浒苔生态位的不同,研究了漂浮海面的浒苔与沉入海底的浒苔光合生理特性,发现沉入海底的浒苔光合活性比水面的低,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很难恢复光合活性。(5)阐明了浒苔在逆境及复苏过程中光合作用的响应机制,发现由PSⅡ驱动的线性电子传递对逆境极为敏感,而PSⅠ驱动的环式电子传递即便在极为严酷的环境胁迫下仍能保持较高水平,对藻体的抗逆起着关键作用;在复苏过程中,PSⅠ的恢复速度显著高于PSⅡ,表明复苏过程中所需的能量由PSⅠ驱动的环式电子传递引发的跨膜质子梯度产生。(6)观察分析了藓羽藻原生质体团聚的全过程,完成了藓羽藻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测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小球藻具有多种增加生物量的途径,建立了检测单核单细胞绿藻油脂积累的简单、快速方法。因此,我们认为海洋绿藻门的繁殖方式具有多样性,营养细胞极易转化为繁殖细胞,适度的逆境条件可促进其转化,表现形式为:通过形成孢子囊(浒苔),原生质体分散后团聚再生(藓羽藻),进行细胞直接分裂(小球藻)。
本项目于2011年获得青岛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50篇,8篇代表性研究论文中影响因子4以上的有2篇。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查新结果,8篇代表性研究论文被论文被SCI论文引用178次,其中他引158次,单篇最高SCI他引107次。
候选人  1. 王广策
主要对重要科学发现2、3、4、5做出贡献,是代表研究论文2-8的通讯作者,本项目的工作量占90%。具体贡献如下: 系统比较分析定生浒苔和漂浮浒苔的生理和繁殖特征,发现漂浮浒苔有90%左右的藻体处于孢子囊形成阶段,并进行孢子繁殖。阐释了漂浮浒苔藻体的碎片极易形成孢子囊,且其形成比例与碎片大小呈负相关;追踪观察了浒苔单个营养细胞在经历了物质和能量的快速积累和转化后向孢子囊转化的全过程,发现了孢子囊形成时的空间效应以及受伤细胞对孢子囊形成的促进作用,明确了孢子附着、生理极性形成和萌发为成熟藻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浒苔在失水逆境条件下,诱导其PSI的环式电子传递活性的升高,并且在表较严重的干出状态仍处于活跃状态。
2. 沈颂东
主要对重要科学发现1做出贡献,是代表研究论文1的通讯作者,本项目的工作量占80%。具体贡献如下: 培养观察浒苔的生活史和繁殖特性。在国际上首次系统研究浒苔多样的繁殖和再生方式,发现了7种方式和途径,其中包括4种生殖方式(异配生殖、孢子生殖、单性生殖、丝状藻体断裂生殖)和3种再生方式(藻体片段再生、基部细胞直接再生和细胞团即类愈伤组织再生)。 对小球藻的分子遗传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小球藻物种间和种下的分子遗传变异进行了ISSR的研究,发现了其种下变异水平基本上达到种间的变异水平。
3. 林阿朋
主要对重要科学发现1、3做出贡献,是代表研究论文1和3的第一作者,本项目的工作量占80%。具体贡献如下: 系统进行了浒苔生活史和繁殖特性的观察,发现了7种浒苔繁殖和再生方式;根据叶绿素含量不同,将漂浮浒苔分类3类,其中叶绿素含量较少的处于孢子囊形成阶段,约占90%左右,进而发现漂浮浒苔通过形成孢子囊进行无性增殖。
4. 牛建峰
主要对重要科学发现3做出贡献,是代表研究论文4的第一作者,本项目的工作量占70%。具体贡献如下: 通过对浒苔基因组结构分析,发现3519 条非冗余基因簇,其中半数以上为新基因或种内特异性表达基因。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基因表达丰富,这可能与浒苔旺盛的光合作用有关。此外,还发现一些抗性相关基因,信号传导基因亦表达活跃。共得到具有全长开放阅读框的基因序列183条。
5. 刘志媛
本人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限300字) 主要对重要科学发现5做出贡献,是代表研究论文8的第一作者,本项目的工作量占70%。具体贡献如下: 发现分离的绿藻门小球藻既可以自养,又可以异养,尤其是可以在无氧或者微氧条件下快速生长。同时,深入研究了单核单细胞绿藻光合作用产物的优化与调控过程,发现Fe3+可以有效地使光合作用产物由糖类转化为脂类物质,同时建立了检测藻类单细胞油脂积累的简单快速的方法。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3
项目名称  三疣梭子蟹抗病选育的分子遗传学基础及其育种应用
推荐单位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本成果属农、林、牧、渔业领域。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已发展成我国海水养殖蟹类的主导种类,随着其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良种的需求日益强烈。然而,有关蟹类良种尤其是抗病品种的研究和培育极为少见。抗病力属于低遗传力性状,更需要分子基础研究例如分子标记辅助,才能有效加快育种进程。本项目系统开展三疣梭子蟹抗病选育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及其育种实践,丰富和发展了海洋蟹类育种的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
1、开展了三疣梭子蟹免疫功能基因不同亚型的研究,发现蟹类免疫因子适应性进化的分子基础。通过cDNA文库构建、EST测序分析等,获得三疣梭子蟹9058条EST序列,重点研究其免疫相关功能基因,发现5种免疫相关基因存在多种相应的蛋白亚型,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抗菌活性,包括抗脂多糖因子、Crustin、硫氧还蛋白、丝氨酸蛋白酶及其抑制剂,这些亚型的出现可能是梭子蟹的一种适应性进化,是梭子蟹特异性识别和防御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分子基础。
2、获得了三疣梭子蟹关键免疫功能基因SNP位点并解析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为抗病品系培育提供重要参考,对揭示蟹类免疫防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三疣梭子蟹抗脂多糖因子、Crustin、Hsp70、精氨酸激酶等基因中筛查到595个SNP位点,其中与抗溶藻弧菌相关的SNP位点有16个;以免疫组织血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组织眼柄cDNA文库为平台,确认某些基因同时参与生长与抗病性状的调控并表现出既协同又拮抗的表达特性,为蟹类功能基因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病害防控的新途径、新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3、评估了三疣梭子蟹育种基础群的遗传多样性并建立多元高通量分子标记系统,为种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信息对育种基础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估,指导科学使用杂交技术构建了三疣梭子蟹抗病品系;将三疣梭子蟹微卫星标记和线粒体标记相结合,首次建成多元高通量分子标记系统,用于育种过程中的家系鉴定和系谱追踪,成功解决了虾蟹等蜕皮类甲壳动物的标记问题。
本项目共发表论文31篇,其中SCI收录28篇,影响因子总和大于73,SCI引用次数超过110次;代表性论文“Multiple isoforms of immune-related genes from hemocytes and eyestalk cDNA libraries of swimming crab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2011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的国际学术论文”,是我国海洋生物方向唯一入选论文;代表性论文“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sequence divergence in some Chinese species of Charybdis (Crustacea: Decapoda: Portunidae)”被影响因子7以上的刊物引用;两项发明专利“一种三疣梭子蟹抗病品系的构建方法”和“一种三疣梭子蟹多元高通量遗传标记系统及遗传分析方法”已获授权;项目执行期间,培养硕士8名,博士1名,博士后1名,受邀参加第一届国际经济蟹类研讨会、第七届国际甲壳动物学大会、第九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第八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培育的三疣梭子蟹抗病品系“中宁1号”共组织5次现场验收和1次成果鉴定,由林浩然院士主持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研究成果与其它有关三疣梭子蟹技术成果一起,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候选人  1. 崔朝霞
为本项目第一、二、三重要科学发现做出重要贡献【附件1-4、7】。建立三疣梭子蟹多元高通量遗传标记系统及遗传分析方法,实施系谱追踪;评估中国海三疣梭子蟹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制定新品种选育技术路线;构建血细胞和眼柄cDNA 全长文库,测定EST 序列9058个;开展三疣梭子蟹关键免疫功能基因多种亚型的结构、功能及其SNP位点研究,筛选大量与抗逆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包括cSNP 标记和EST-SSR标记并在育种中得到实际应用,获得两项发明专利授权。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2. 李健
为本项目第二重要科学发现做出重要贡献【附件5-6】。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免疫相关基因,分析其序列特征,研究其时空表达规律,阐明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三疣梭子蟹应对入侵病原菌的快速应答因子;开展三疣梭子蟹非特异性免疫酶活规律的研究,揭示三疣梭子蟹在受到病原菌入侵时免疫基因免疫应答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作用。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
3. 刘媛
为本项目第一、二重要科学发现做出重要贡献【附件3-4】。以三疣梭子蟹血细胞和眼柄全长cDNA文库测定的EST 序列信息为平台,开展基因不同亚型的研究,发现5种免疫相关基因存在多种相应的蛋白亚型;克隆获得三疣梭子蟹7种抗脂多糖因子亚型,分析其序列特征,研究其时空表达规律,建立了适合三疣梭子蟹ALF基因的体外原核重组表达系统并研究重组蛋白功能活性;研究丝氨酸蛋白酶6种亚型的结构和功能,发现丝氨酸蛋白酶在三疣梭子蟹受到细菌和真菌刺激后呈现不同的时序表达模式。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4. 宋呈文
为本项目第一、二重要科学发现做出重要贡献【附件2-4】。建立了适合三疣梭子蟹Crustin和丝氨酸蛋白酶的体外原核重组表达系统,并研究其重组蛋白的功能活性;克隆获得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硫氧还蛋白等免疫相关基因,分析其结构特征,阐明这些基因在三疣梭子蟹受到病原菌刺激后的时空表达规律;筛查三疣梭子蟹精氨酸激酶、Crustin等功能基因的SNP位点,获得多个与三疣梭子蟹抗溶藻弧菌活性相关的SNP位点,为抗病选育提供参考。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5. 朱嘉濠
为本项目第三重要科学发现做出重要贡献【附件8】。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应用细胞核标记和线粒体标记进行甲壳动物种群遗传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运用线粒体序列COI基因,研究中国梭子蟹科4个种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发生关系,阐明中国海梭子蟹科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成功建立了利用线粒体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开展梭子蟹科系统发生和种群遗传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在本研究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4
项目名称  混杂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控制及应用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致力于混杂非线性动力系统控制及应用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混杂系统是国内外控制界的热点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于通讯网络、电力系统、机器人行走控制、电力电子系统和电能变换与电机控制等工程实践领域。结合控制理论经典的能控能达性问题,项目对混杂及切换系统中切换机制的分析和设计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研究,获得了以下创新成果:

1、建立了时连续和时离散切换系统能控能达性实现所需切换序列的构造性方法,此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来理解能控性问题中切换机制的作用原理,有助于深入认识此类系统中复杂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2、揭示了能控子空间实现所需切换的次数与能控子空间维数之间的关系,给出了能控性问题代数和几何判据的关系,进而提出了更为简洁的能控性代数和几何判据,对周期切换还证明了其所需切换的周期数至多不超过能控子空间维数这一事实。上述发现回答了能控子空间维数在所需切换设计中的作用原理,给出了能控性问题更为统一全面的认识,为后期系统镇定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3、给出了复杂多智能体系统能控性问题不仅在固定拓扑而且在切换拓扑下的代数充要条件,基于这些条件,首次给出了基于特征向量的领航者选取方法,同时提出了能控性的一种基于图论的特征刻画,突破了已有成果中关于对称性的要求。这给多智能体系统能控性的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为通过能控性来研究系统的队形控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4、研究了一类典型的交流传动混杂及切换系统,基于能量成形方法和端口受控哈密顿(PCH)系统原理,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PCH系统数学模型,给出了PMSM系统的反馈镇定原理,分析了PMSM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并设计了负载转矩恒定未知和已知情况下的控制器。此外,针对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系统的速度跟踪控制问题, 通过逼近系统中的非线性函数,构造了闭环传动系统的控制器并分析了它的稳定性。提出的控制器能够克服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及负载力矩扰动,实现了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系统的高品质控制。

围绕该项目共发表论文71篇, 其中在国际SCI专业期刊发表论文25篇,发表的期刊包括国际控制界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和《Automatica》,以及《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ust and Nonlinear Control》等知名期刊。被引总次数近900次,SCI引用175次,SCI他引149次。这些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与能控能观性相关的切换机制,在交流传动等混杂及切换系统上有良好地应用价值。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两项已圆满出色地完成。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类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青岛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项,先后获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机器人大赛奖项9项。项目负责人应邀担任了2012年度信息科学部中国首届优秀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小杰青)的会议评审专家,并入围了中国控制理论界的重要奖项“关肇直”奖。
候选人  1. 纪志坚
本项目的首要参研人,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研究技术方案,是第1至第6项重要科学发现的发现者,也是第1至6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系统提出了混杂线性系统能控、能达性问题中切换序列的构造性方法,建立了能控子空间维数与切换序列的关系,给出了能控性代数和几何判据的统一认识,回答了周期和非周期切换在系统能控性实现中所起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为深入理解混杂线性切换系统复杂性的成因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此外,建立了复杂多智能体系统分别在切换和固定拓扑下能控性的代数充要条件,并给出了系统能控的一种图论特征刻画,为多智能体系统能控性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2. 于海生
本成果的主要参研人,建立解决部分问题的技术方案, 是第7项重要科学发现的发现者,也是第7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建立了交流传动系统的PCH模型,并对PCH模型的能量平衡、耗散、无源、互联和阻尼等特性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给出了交流传动系统的PCH控制原理和状态误差PCH控制原理,确定了期望的哈密顿函数,分析了交流传动系统PCH控制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3. 于金鹏
本成果的主要参研人,建立解决部分问题的技术方案, 是第8项重要科学发现的发现者,也是第8篇代表性论文的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利用模糊逻辑系统来逼近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系统中非线性函数,克服了系统建模不充分和系统参数变化等不确定因素,应用backstepping方法构造闭环传动系统的控制器,利用二次型Lyapunov函数来分析闭环传动系统的稳定性。提出的模糊控制器保证了永磁同步电动机闭环传动系统所有变量的有界性和良好的速度跟踪效果,而且能够克服系统参数不确定性及负载力矩扰动,实现了永磁同步电动机传动系统的高品质控制。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5
项目名称  准一维纳米纤维的制备以及单根纳米纤维器件的电学性质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准一维纳米纤维的制备、理化性质和应用是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纳米纤维由于具有很小的直径、较大的长度-直径比和比表面积,从而表现出不同于大块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纳米光电子器件、工程复合材料、生物医学材料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以导电聚合物纳米纤维为例,它们是一类具有共轭结构的新型高分子纳米功能材料,通过调节掺杂浓度,其电导率可以在绝缘体和金属之间变化。纳米结构导电聚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在纳米生物/化学传感器、纳米发光二极管、电子纸、人工肌肉、纳米场效应晶体管等方面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为了实现纳米纤维的应用,目前在纳米纤维的优化制备、在单根纳米纤维器件的性能测试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模板法、无模板自组装法、静电纺丝法。我们实验室有自己组装的静电纺丝设备,通过改进电纺装置和收集方式,我们可以制备多种特殊形貌结构的高分子和无机化合物纳米纤维,大大提高了纳米纤维的产率、形貌和结构可控性。此外,通过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法国南特材料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单位合作,我们还制备并研究了模板法制备导电聚合物纳米纤维、以及水热法制备的锰酸钾、硫化镉等无机纳米纤维。为了深入研究单根纳米纤维器件在低温下的电学性质,我们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将单根纳米纤维分散在绝缘的硅衬底上,用聚焦离子束沉积技术给单根纤维加工金属铂微电极,然后测量单根纳米纤维从室温到低温的电导率、电流-电压特征曲线和磁电阻等。从而研究纳米尺寸、纳米纤维内部微观结构、温度等因素对纳米纤维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并观察到单根纳米纤维不同于大块压片或薄膜样品的新现象和新效应:例如,(1)“纳米接触电阻效应”——通过直接测量,我们发现单根导电聚合物纳米线本身的电阻远小于纳米管与纳米管之间的接触电阻;(2)“强库仑相互作用效应”——单根无机半导体纳米线和聚合物纳米线在低温下的电子-电子相互作用较强;(3)“纳米尺寸效应”——单根导电聚合物纳米线的电学性质强烈依赖于直径,即所谓的“尺寸效应”: 对于模板法制备的聚(3,4-二氧乙基噻吩)纳米线,随着直径减小,室温电导率增加,电阻率-温度依赖关系则表现出金属-绝缘体转变的绝缘区域行为-临界区域行为-金属区域行为-绝缘区域行为的转变;(4)“小磁电阻效应”——与大块样品相比,单根纳米纤维在低温强磁场下的磁电阻非常弱。有关实验结果在国际学术期刊(例如《应用物理快报》,《纳米技术》)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8篇代表作他引279次),被邀请在2010年2月欧洲出版的《纳米线科学与技术》一书中撰写第11章,还于2011年在国际权威期刊、影响因子24.1的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上撰写综述文章,并为后续工作—研制基于纳米纤维的传感器等电子器件打下了基础。
候选人  1. 龙云泽
  本项目主要完成人和负责人,提出了总体的学术思想,完成了大部分的实验工作,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发现并阐明了该研究的全部重要学术观点,撰写了主要论著。并指导研究生完成了部分实验工作和论文撰写。 本人为本项目所有重要科学发现做出了创作性贡献,是8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第2-8篇)或通讯作者(第1、2、3、4和6篇)。投入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2. 陈兆甲
本研究项目前期(2003-2005年)的主要负责人,对该项目的前期设计、顺利启动和深入开展做出了主要贡献,对重要科学发现创新点1、2和4有重要贡献,是代表性论文5、7和8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2、3、4和6的作者之一。投入在本项目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6
项目名称  基于纳米材料的新型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项目围绕当前生物传感器研究领域如何提高界面可控性及重现性的主要问题,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电学、催化特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发展化学可控、生物兼容性好、有利于界面传质与信号转换的生物传感界面。项目提出了多种新型纳米材料的简单制备方法,探索了纳米材料组装、固定及用于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方法,建立了性能优越的纳米生物传感界面。同时,丰富和发展了酶和蛋白质的多种稳定的固定化方法,阐明了新的检测原理,解决了生物传感方法学与技术方面的基础问题,为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新型生物传感技术与器件研究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依据,为解决疾病诊断、环境与食品监测、药毒物检测等相关重要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有:
(1) 为提高酶的负载量,及固定酶良好的微环境,提出采用模板法合成多种纳米线的新方法。系统研究了纳米复合体系之间的协同作用及促进电子传递过程,为大幅度提高电化学传感器性能提供了新方法。构建的葡萄糖传感器可以高效、简便、快速的测定病人的血糖浓度,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2) 创新性地发展了硅溶胶-凝胶电化学分步可控制备新方法。解决了传统凝胶膜厚度不可控制、易脆裂、与金属电极基底结合不牢固等缺点。用此电化学方法成功制备了生物兼容性好的超薄膜并用于在多孔金电极上血红蛋白的固定。成功实现了蛋白质在不平基底上高效、无损的固定,丰富和发展了蛋白质固定的新方法。
(3) 利用表面修饰羧基等功能团的碳纳米管作为电极材料,利用层层组装技术等,探索碳纳米管导电性能和小尺寸效应促进电活性分子的电子传递过程及在响应速率和可逆性等方面的影响。构建的生物传感器性能优良、响应快速,线性范围较宽,并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4) 创新性地将垂直排列的纳米线和纳米管阵列作为传感器件,保证了酶和底物之间尽可能大的接触面积,修饰电极可以看作是由数万个纳米电极组成的电极阵列。解决了吸附酶的催化位点会部分阻塞、底物和酶之间的接触会受到阻碍等问题。这种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能够较容易的扩展到基于氧化酶的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如葡萄糖、胆碱、胆固醇和乙醇传感器。进一步研究了垂直排列的三维纳米线用于血红蛋白的固定及金属蛋白质直接电化学行为。证明了金纳米线阵列能有效固定血红蛋白。探索了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过程,为了解蛋白质的结构提供了帮助。
(5) 合成了多种具有电催化活性的纳米颗粒。探讨碳纳米管和纳米颗粒催化性能的协同作用,构建了高灵敏的胰岛素、胆碱、胆固醇、葡萄糖、过氧化氢安培型生物传感器,有望用于人体内胰岛素、葡萄糖等生物活性分子的测定。开创了利用纳米材料协同作用进行电化学传感的新方向。
这些创新性研究工作拓展了生物电分析化学的应用领域,推动了分析化学与纳米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学科的交叉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候选人  1. 渠凤丽
项目负责人,创新性地提出了多种新型纳米材料的简单合成方法,丰富和发展了多种酶和蛋白质的固定方法,探索了多种生物兼容性好、有利于界面传质的纳米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方法,构建了若干有广泛实际应用价值的生物传感器,建立了葡萄糖、胆碱、牛胰岛素、过氧化氢等生理活性小分子的快速、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分析检测方法。是第1-4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2. 阳明辉
创新性地采用易于操作的电化学沉积方法,制备了可垂直排列的金纳米线阵列。详细研究了金纳米线阵列对蛋白质的固定以及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证明了此结构可有效增大蛋白质的固定量,同时使蛋白质得到更灵活的分布。提出通过模板法直接在玻碳电极上制备铂纳米线阵列的新方法。证明了每一根纳米线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微电极,修饰电极可以看作是由数万个纳米电极组成的电极阵列。发展了酶直接吸附到纳米结构上的方法,大大降低了检测下限,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分析物的低水平检测、现代医学,环境控制以及食品工业而言均有重要意义。本人是第5-8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教育厅
7
项目名称  汉族人群胃癌相关基因定位遗传学研究
推荐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项目简介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Hp 感染、环境及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共同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遗传易感因素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对胃癌患者系统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显示,胃癌患者一级亲属发生胃癌的风险增高2-3 倍。因此,遗传学研究成为探索肿瘤细胞选择性优势生长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的重要手段,我们在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基因、低分子量蛋白酶体(LMP)基因、T 细胞免疫球蛋白域和粘蛋白域蛋白-3(TIM-3)基因、X 线交错互补修复4(XRCC4)基因、人类着色性干皮病D(XPD)基因及人类着色性干皮病C(XPC)基因,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扩增阻滞突变系统-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等,在汉族人群中进行了较系统的与胃癌发病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发现:1.TGF-β1 基因多态性-509C/T、+869T/C 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TC(509T-869C)单倍体型是胃癌发生的较强危险因素,其增加胃癌发生风险约3.19 倍;2. CTLA-4 基因多态性+49A/G 、-1661A/G 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GAT(49G-1661A-1772T) 和AGT(49A-1661G-1772T)单倍体型是胃癌发生的较强危险因素,其增加胃癌发生风险分别约为2.002 和1.616 倍;3. LMP2 基因编码区codon60 和LMP7 基因编码区codon145 两个位点的多态性及单倍体型与胃癌发生无相关性;4. TIM-3 启动子区-574G/T、-882C/T 及-1516G/T 基因多态性对于胃癌的发生有着显著的易感关联,虽然该3 个位点的多态性纯合基因型存在形式极低,但结果依然提示对于胃癌的发生,TIM-3 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仍是一个重要的易感危险因素;5. XRCC4 基因多态性-1394G/T 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CG(247C-1394G)单倍体型是胃癌发生的较强危险因素,其增加胃癌患病风险约2.59倍;6. XPD 基因codon 312G/A 多态性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基因型GA、AA 和等位基因312A 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倍型AAA(156A-312A-751A)是胃癌发生的较强危险因素,其增加胃癌患病风险3.38 倍;而单倍型CGA(156C-312G-751A)和AGA(156A-312G-751A)可能对胃癌的发生起保护作用;7. XPC 基因rs2228000 位点和rs2228001 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与胃癌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单倍型AT、CT 与胃癌的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可分别增加胃癌患病风险2.62 倍和10.51 倍;单倍型AT 的男性、吸烟或饮酒者胃癌发生的风险均增高,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胃癌的风险也逐渐增高,而单倍型CT 的个体男性、吸烟及饮酒因素均可增加胃癌的风险。
我们的研究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首次揭示了胃癌发病与中国汉族人群中多种基因缺陷有密切关系,为探索胃癌发生的遗传因素提供了新的证据,对其高危人群预报,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最终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价值。
这项研究成果,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立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分别临床验证200余例,有很强的临床指导作用,有助于阐明胃癌发生的遗传因素,为胃癌的发病机制和诊治方法提供了新途径,对胃癌发生高危人群预报、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最终降低胃癌发病率具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个体化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
候选人  1. 徐昌青
本人作为本项目申请者,自2005年初开始对于本试验的初步设想及试验,承担本项目的整体设计、样本收集、人员管理、技术实施、数据分析、文章撰写、投稿及修改、课题结题等大量工作。在《重要科学发现》中第1、2、3、5、6、7、8项发现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在TGF-β1、XRCC4、XPC基因的相关研究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作为通讯作者发表第1、7、8篇代表性论文,并对CTLA-4、XPD、TIM-3基因的相关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同发表第2、3、4、5篇代表性论文。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其工作量的68%左右。
2. 陈自平
本人作为本项目主要成员,在本项目中负责试验的人员管理、技术实施和人才培养等,同时承担大量的统计学分析、论文撰写、投稿及结题鉴定等工作。在《重要科学发现》中第1、3、7、8项发现中做出突出贡献,尤其对CTLA-4和XPD基因的相关研究,作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第2、3、5篇代表性论文。在该项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左右。
3. 杨宏丽
该同志在本项目中参与本项目的整体设计,负责两部分研究的具体设计、路线图及实验操作,并在前期样本及资料收集,后期的数据分析、文章撰写、课题结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要科学发现》中第1、2项发现中做出突出贡献,尤其对于TGF-β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做出创造性贡献。在该项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5%左右。
4. 厚瑞萍
本人自2006年起参与本项目的研究,起初进行标本收集及数据整理工作,2007年底开始进行具体实验操作,主要研究内容为本项目中CTLA-4基因的相关研究及XPD的初步研究,完成相关实验内容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以第一作者发表代表性论文第2篇,并以第五作者身份发表代表性论文第5篇,对第1、3、7项《重要科学发现》有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约占本人工作量的55%。
5. 张传臻
本人作为项目的主要成员,承担部分试验的设计、技术实施、统计分析、文章撰写、投稿及修改、课题结题等工作,尤其对XPD、XPC、CTLA-4、TIM-3基因的相关研究。在《重要科学发现》中第1、3、5、7、8项发现中做出贡献,以第一作者发表代表性论文第5篇,第二作者身份发表代表性论文第3、7篇,第三作者身份发表代表性论文第2篇。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其工作量的55%左右。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卫生厅
8
项目名称  趋化因子CXCL16及其受体CXCR6在人早孕母胎免疫耐受中的调节作用
推荐单位  山东省卫生厅
项目简介  学科分类:生殖生理学。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70076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趋化因子CXCL16及其受体CXCR6在母胎界面主要结构细胞的表达
取人早孕妊娠组织,分离绒毛滋养细胞、绒毛外滋养细胞、蜕膜基质细胞(DSC)和蜕膜免疫活性细胞(DIC),Real-time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CXCL16、CXCR6的转录和翻译水平;连续培养早孕绒毛滋养细胞、蜕膜基质细胞、蜕膜免疫活性细胞,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CXCL16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蜕膜免疫活性细胞悬液中NK细胞(CD56brightCD16-NK细胞、CD56dimCD16+NK细胞)、T细胞、单核细胞、γδT细胞、NKT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XCR6的表达水平。
第二部分:CXCL16/CXCR6在胎儿滋养细胞的自分泌效应
以IFN-γ、TNF-α、IL-4、ADAM-10处理滋养细胞,ELISA法分析各种因素对其分泌CXCL16的调控机制;⑶ 3H-TdR掺入法和Western blot试验分析CXCL16以自分泌形式促进滋养细胞增殖及其可能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侵袭试验分析CXCL16以自分泌形式促进滋养细胞的侵袭效应。
第三部分:人早孕滋养细胞培养液对蜕膜免疫细胞的募集
分离和原代培养人早孕滋养细胞制备滋养细胞条件培养液,ELISA法检测条件培养液中趋化因子CXCL16的分泌浓度;收集人正常早孕妇女、健康妇女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四色标记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各免疫细胞CXCR6的表达水平;倍比稀释滋养细胞条件培养液,用作对外周及蜕膜免疫细胞的趋化试验,流式细胞术分类分析其对NK细胞、单核细胞、T细胞等的趋化能力。
第四部分:人早孕滋养细胞分泌CXCL16对蜕膜免疫细胞的募集、黏附和调节
趋化试验分别分析外源性和内源性CXCL16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蜕膜免疫细胞中各免疫细胞亚群的选择性趋化效应;ELISA试验分析CXCL16刺激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蜕膜免疫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 IL-6、IL-10的水平;Real-time PCR试验分析CXCL16刺激后蜕膜免疫细胞内IFN-γ、TNF-α、 IL-6、IL-10的转录水平。
发现点:
本课题研究了CXCL16/CXCR6对母胎界面胎盘形成、免疫状态的调节作用,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并且首次证明了CXCL16/CXCR6对滋养细胞增殖、侵袭的促进作用和对蜕膜免疫细胞的选择性趋化及免疫调节作用。
科学价值:
该项目揭示了其在早孕胎盘形成和母胎免疫耐受中的调控机制,为正常妊娠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丰富了早孕母胎界面的多重生物学信号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将为妊娠相关疾病如自然流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先兆子痫等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并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同行引用评价:
该研究发表的论文在2008年为Nature China引用,被认为为人母胎界面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视角和理论。另有多篇论文被国内外多次学术会议接纳为大会发言文章,并为国内外同行在论著中多次引用,尤其是在科学引文索引(SCI)中检索到被他引37次。详见附件中的论文引用检索证明。
候选人  1. 黄煜
完成人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提出总体的学术思想,制定研究方案,完成了大部分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发现并阐明了该研究全部的重要科学观点,撰写了主要论著,并指导研究生完成了部分实验室工作和论文撰写工作。投入该项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完成人为所有重要科学发现做出了创作性贡献,是所有8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2. 崔竹梅
完成人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制定部分研究方案,完成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工作,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并指导研究生完成了部分实验室工作和论文撰写工作。投入该项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完成人为重要科学发现(三)、(四)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第5、6、7篇的作者。
3. 马建华
完成人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完成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工作,对部分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参与论文的撰写工作。投入该项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完成人为重要科学发现(二)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第5篇的作者。
4. 刘玉涛
完成人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完成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工作,对部分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参与论文的撰写工作。投入该项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完成人为重要科学发现(三)、(四)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第5、6篇的作者。
5. 于洁
完成人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完成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工作,对部分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阐明了该研究的部分科学观点,参加撰写了部分主要论著。投入该项研究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5%。本人为重要科学发现(三)、(四)做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5、6、7的作者。
代表性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山东省卫生厅
技术发明奖
序号
奖励等级
1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1
项目名称  大直径4H-SiC单晶衬底材料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主要发明了大直径碳化硅(SiC)单晶生长及其衬底加工技术,涉及人工晶体材料、半导体材料学及半导体加工和封装技术学科,属于新材料技术领域。
本项目研究的SiC单晶采用升华法在2100度以上的高温下生长,先后历时十多年,完成了SiC单晶生长的温场设计与优化、单晶炉的国产化、单晶质量的持续提升,掌握了SiC单晶生长的基本规律,攻克了衬底加工技术难题,主要技术发明如下:1)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SiC单晶生长的温场设计,优化了单晶生长工艺,获得了耐温度冲击和高结晶质量的SiC衬底;通过研究原位掺杂技术,引入局部应力抑制了单晶生长过程中微管的延伸,降低了晶体的微管密度。2)利用硅粉和碳粉合成了高纯SiC粉料作为原材料;通过在生长过程中引入钒作为深能级杂质,并优化温场分布控制钒的释放速度,最终成功生长出高质量半绝缘SiC单晶。3)超硬大直径SiC单晶的切割及低表面损伤的衬底加工技术。发明了利用金刚石线切割大直径SiC单晶的技术,采用优化配方后的化学抛光工艺,得到具有原子台阶的SiC衬底表面。
该项目研究过程中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SiC衬底的研发成功和应用使我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国外的材料封锁,为国内研究和开发基于SiC材料的器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增强了我国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该项目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4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达3亿元。
候选人  1. 徐现刚
为本项目负责人,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研究工作中,负责研发了SiC单晶生长设备,提出了SiC单晶生长参数优化技术。通过选择籽晶的极性和成核温度,成功地控制了SiC单晶的晶型。通过对生长温度、温度梯度、生长压力等参数的优化,成功地生长出具有很高结构质量、低微管密度的SiC单晶。直接指导了SiC单晶加工的研究工作,SiC单晶衬底通过化学机械抛光后,可以直接用于相关器件的研制。 在该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5%。 对技术发明点一、二、三具有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专利: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2)论文:附件-5、附件-6、附件-7、附件-8、附件-9、附件-10、附件-11;(3)鉴定证书:附件-24。
2. 胡小波
为本项目的第二负责人。研究工作中,负责组织了高纯SiC粉料的合成工作。采用二次合成法,并使用高纯硅粉、高纯石墨粉,成功合成了具有高产率、高纯度SiC粉料,为高质量SiC单晶的研制奠定了材料基础。结合对SiC单晶结构缺陷的研究,提出了SiC单晶生长工艺改进措施,对SiC单晶结构质量的改进有重要贡献。 在该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对技术发明点一和技术发明点二具有重要贡献,参与指导了技术发明点三的工作。旁证材料:(1)专利: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2)论文:附件-5、附件-6、附件-7、附件-9、附件-10、附件-11;(3)鉴定证书:附件-24。
3. 陈秀芳
为本项目的重要成员,负责执行了SiC单晶衬底的超精密加工。研究工作中,配制出适合SiC单晶化学机械抛光的抛光液,降低了表面粗糙度,提高了衬底的表面质量,对SiC衬底的超精密加工有重要贡献。 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90%。 对技术发明点三具有创造性贡献。旁证材料:(1)专利:附件-3、附件-4;(2)论文:附件-9、附件-10、附件-11;(3)鉴定证书:附件-24。
4. 彭燕
是本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是SiC单晶生长技术执行者之一。在研究工作中,贯彻执行了SiC单晶生长工艺参数优化技术。通过优化生长温度、温度梯度、生长压力等参数,生长了高质量SiC单晶。对SiC单晶质量改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90%。 参与了技术发明点一和技术发明点二相关的研究工作。旁证材料:(1)论文:附件-5、附件-7;(2)鉴定证书:附件-24。
5. 高玉强
是本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是SiC单晶生长技术执行者之一。研究工作中,通过V掺杂技术结合温度场优化技术,生长出具有半绝缘特性的SiC单晶。对生长半绝缘单晶有重要贡献。 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80%。 参与了技术发明点一和技术发明点二相关的研究工作。旁证材料:(1)论文:附件-5、附件-7;(2)鉴定证书:附件-24。
6. 宗艳民
是本项目的一般成员,在本项目的中、后阶段,参与了与专利四相关的部分研究工作,为SiC衬底的清洗提供了设备,使SiC单晶衬底在化学机械抛光后,通过清洗,可以直接提供给外延单位使用,并负责了SiC单晶衬底的产业化。 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60%。 参与了技术发明点三相关的研究工作。旁证材料:(1)鉴定证书:附件-24。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一种生长具有半导体特性的大直径6H-SiC单晶的装置和方法
发明专利权 徐现刚; 胡小波; 王继扬; 王丽;蒋民华
山东大学
ZL200310114637.5 2006-11
中国
2
用于半导体单晶生长的高纯碳化硅粉的人工合成方法
发明专利权 胡小波; 宁丽娜; 李娟; 王英民; 徐现刚
山东大学
ZL200810016665.6 2010-03
中国
3
大直径SiC单晶的切割方法
发明专利权 徐现刚; 胡小波; 陈秀芳; 李娟;蒋民华
山东大学
ZL200510044587.7 2007-11
中国
4
大直径高硬度6H-SiC单晶片的表面抛光方法
发明专利权 徐现刚 ;陈秀芳;胡小波; 蒋民华
山东大学
ZL200610043816.8 2008-03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Raman spectroscopic study of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6H-SiC crystals grown by hydrogen-assisted physical vapor transport method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10-05
Yan Peng;Xiangang Xu; Xiaobo Hu;Kai Jiang;Sheng Song;Yuqiang Gao;Huayong Xu
2
半绝缘SiC单晶生长和表征
人工晶体学报
2012-08
宋生;胡小波;徐现刚
3
4H-SiC表面形貌和多型结构变化研究
人工晶体学报
2010-06
彭燕;宁丽娜;高玉强;徐化勇;宋生;蒋锴;胡小波;徐现刚
4
Vanadium-Doped Semi-Insulating 6H-SiC for Microwave Power Device Applications
J. Mater. Sci. Technol.
2009-01
Lina Ning; Zhihong Feng;Zhen Feng;Xiangang Xu
5
Birefringence Images of Micropipes Viewed End-on in 6H-SiC Single Crystals
Journal of Applied Crystallography
2008-08
NING Lina;HU Xiaobo;XU Xiangang;CHEN Xiufang;WANG Yingmin;JIANG Shouzhen;LI Juan
6
Anisotropy of 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 in silicon carbide substrate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B
2007-06
XiuFang Chen; XianGang Xu;XiaoBo Hu;Juan Li;ShouZhen Jiang;LiNa Ning;YingMin Wang;MinHua Jiang
7
Surface Polishing of 6H-SiC Substrates
J. Mater. Sci. Technol
2007-06
Xiufang CHEN;Xiangang XU;Juan LI;Shouzhen JIANG;Lina NING; Yingmin WANG;DeyingMA;Xiaobo HU; Minhua J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GaN HEMT微波功率器件 2009-01至2012-12 李忠辉/13813872026 0.00
中科院半导体所 GaN外延材料 2009-01至2012-12 王晓亮/13910513723 0.0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GaN HEMT微波功率器件 2009-01至2012-12 冯志红/13223466808 12000.00
西安能讯微电子有限公司 GaN HEMT微波器件 2011-01至2012-10 任勉/13511635323 3100.00
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蓝光LED外延、芯片批量研制 2009-01至2012-12 刘长江/13953151315 14988.00
应用情况概述:
 本着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单晶为本、需求牵引”的理念,SiC单晶采取边研发边用户试用的指导思想,在十五期间就开始积极与国内有关单位进行试用合作,先后送样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第五十五研究所等国内有关单位,送片数量已经累计多达4100多片。正是用户的检验推动了我们单晶质量的提升,通过用户试用,发现问题,逐步提升和改进产品质量,达到了目前可以取代进口SiC单晶衬底的水平。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采用山东大学提供的半绝缘SiC衬底在973课题比测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实现了从单晶衬底、薄膜外延到器件制备一条龙的国产化,突破了核心电子器件工艺技术,在高技术领域掌握了主动权。
山东浪潮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使用山东大学研制的SiC衬底用于半导体照明用的LED外延、芯片的批量研制,经过多年研发与市场开拓,基于SiC衬底的大功率蓝光发光二极管在350mA电流下,其输出功率达到460mW以上。使用结果表明,山东大学的SiC衬底可以用于GaN高效大功率发光二极管的生产,取代进口SiC衬底,大大降低了LED成本,用户希望进一步扩大单晶规模,保障供给,提供更高性价比的衬底,为半导体照明做贡献。
通过不断地与用户磨合和技术沟通,目前用户已经普遍认为我们的SiC衬底单晶质量高、表面加工质量好,均匀性和一致性高,已经达到进口的美国Cree公司产品的水平,用户单位已经把SiC单晶衬底纳入国家重大专项采购计划。因此SiC单晶衬底的成功研制为国内重要半导体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提高了国防建设能力。
详见附件应用证明材料。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直接经济效益由山东大学的SiC横向合作项目和山东天岳先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上表中新增利润一栏分别由山东大学合作项目经费和天岳公司的新增利润组成。
山大在与用户试用的过程中经历了样品、小批量过程,合作单位提供了SiC研究经费作为支持;天岳公司成立投产后批量供货转移到公司完成。
天岳公司近三年的销售额分别是:291、225、 1949万元,山大的项目经费1338万元,累计回款达到3803万元。
山大项目经费与天岳公司利润详见附件。
3.社会效益(限200字)
 美国把高质量的SiC衬底作为战略物资,限制客户的应用领域。山东大学SiC衬底的研发成功及其产业化,使我国从根本上摆脱了国外的材料封锁,为国内研究和开发基于SiC材料的器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加快了国内SiC器件的研究进展,增强了我国在大功率半导体器件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占领了技术制高点,提高了国防能力建设;同时制约器件发展瓶颈的单晶材料取得突破,使国内用户的研究开发工作得到材料的保障供给,并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山东省教育厅
2
项目名称  深部洞室围岩分区破裂分析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企业科技项目为支撑,历经7年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发明了深部地下工程模型试验的高地应力真三维加载技术、数控加压技术、模型位移测试技术和模型试验测试方法,建立了深部洞室分区破裂分析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发明创新成果如下:(1)发明了具有伺服控制、加荷量值大、加载精度高、稳压性能好、装置规模大、尺寸可调、可实施多通道独立真三维非均匀加载的高地应力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为有效模拟深部洞室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分区破裂非线性变形特征与破坏机理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技术手段。(2)发明了深部洞室试验模型的分层压实制作与切槽埋设仪器的测试方法以及新型模型相似材料,通过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成功再现深部洞室分区破裂的形成与破坏过程,为揭示分区破裂的力学成因与破坏机理奠定了坚实的试验基础。(3)在分区破裂机制模型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深部洞室开挖卸荷动力学模型和围岩稳定性计算方法,提出了分区破裂的启裂判据和形成判据,揭示了分区破裂的破坏机理与形成机制,建立了分区破裂数值仿真方法,有效模拟出分区破裂的破坏过程。(4)建立了分区破裂支护能量判据,提出了分区破裂的控制理念,形成了分区破裂锚注一体化综合控制技术体系,实现了深部洞室围岩分区破裂的有效控制。
项目研究成果解决了埋深近千米高地应力深部洞室围岩的非线性变形破坏与控制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深部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提升了我国地下工程的建设水平,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了深部地下工程学科的发展,在土木、矿山、交通、水电等工程领域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
本项目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46篇,其中 SCI 收录1 篇、EI 收录125篇、ISTP收录20篇。项目整体技术在淮南矿业集团、兖矿集团的高地应力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控制中得到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9277亿元。
候选人  1. 张强勇
项目总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研究工作,对发明创新点1、2、3、4均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包括:①发明了深部洞室高地应力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装置、数控加压控制系统和位移测试系统;②发明了深部洞室试验模型分层压实制作与切槽埋设仪器方法以及分区破裂试验方法;③提出了分区破裂的启裂判据和形成判据,揭示了分区破裂的形成机理与破坏机制;④建立了分区破裂支护能量判据,提出了分区破裂的控制理念。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旁证材料:①专利:附件-1~附件-6、附件-9~附件-12;②软件著作权:附件-16;③专著:附件-17、附件-18;④论文:附件-19~附件-25;⑤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35~附件-37;⑥其他证明:附件-40
2. 王汉鹏
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对发明创新点1、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包括:①发明了模型试验柔性和复合式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②建立了深部巷道分区破裂现象的现场观测方法,研制了深部围岩锚固性能多功能试验机,参与研制了组合式地质力学试验台架装置和让压型异形梁锚索桁架巷道支护系统;③提出了让压锚索梁协调耦合的应力转移技术和提高围岩强度的分区充填注浆技术。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旁证材料:①专利:附件-2、附件-7、附件-8、附件-14、附件-15;②论文:附件-23、附件-26~附件-29;③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35~附件-37;④其他证明:附件-40
3. 李树忱
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对发明创新点2、3、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包括:①发明了固液耦合模型相似材料,参与完成分区破裂现场监测;②建立了分区破裂开挖卸荷动力学分析模型,提出了分区破裂数值方法,有效模拟出分区破坏过程;③提出了提高法向约束控制分区破裂的锚杆增韧止裂技术。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旁证材料:①专利:附件-13;②论文:附件-26、附件-30~附件-32;③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35~附件-37;④其他证明:附件-40
4. 林春金
作为技术骨干,对发明创新点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包括:①参与完成了分区破裂室内模型试验的制作、测试与分析研究工作;②参与完成了分区破裂控制技术在现场的试验和应用研究工作。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旁证材料:①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35~附件-37;②其他证明:附件-40
5. 薛俊华
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对发明创新点2、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包括:①协助完成了淮南矿区丁集煤矿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化现象的现场监测与分析研究;②提出了针对淮南矿区深部岩巷分区破裂控制的总体思路及对策,推动了项目整体技术在淮南矿区的推广应用。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旁证材料:①论文:附件-26;②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35~附件-37;③其他证明:附件-40
6. 阮国强
作为项目技术骨干,对发明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主要包括:①协助完成了技术成果在兖矿集团赵楼煤矿现场的试验测试和应用研究工作,优化和完善了深部洞室分区破裂的控制技术;②促进了项目整体技术在兖矿集团深部巷道中的推广应用。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旁证材料:① 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附件-35~附件-37;②其他证明:附件-40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高地应力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李术才;向文;陈旭光;马国梁;王保群;林波
山东大学
ZL200810016641.0 2010-08
中国
2
组合式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台架装置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李术才;朱维申;尤春安;郭小红;马国良;陈继光;王汉鹏;李勇
山东大学
ZL200510045150.5 2009-05
中国
3
三维梯度非均匀加载结构模型试验装置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李术才;贾超;刘健;陈旭光;张宁;刘德军
山东大学
ZL200910020538.8 2010-11
中国
4
地下工程模型试验三维加载导向框装置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李术才;向文;陈旭光;林波;刘德军;张宁
山东大学
ZL200910014636.0 2012-02
中国
5
模型试验数控加压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李术才;贾超;陈旭光;刘健;张宁;刘德军
山东大学
ZL200910256022.3 2011-06
中国
6
数控气压柔性加载实验装置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陈旭光;李术才;贾超;刘健;张宁
山东大学
ZL201010201304.6 2012-03
中国
7
适用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
发明专利权 王汉鹏;李术才;王琦;李为腾;张庆松;李智
山东大学
ZL201010589467.6 2012-03
中国
8
适用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的复合式柔性均布压力加载装置
发明专利权 李术才;王汉鹏;张庆松;王琦;李为腾;李智
山东大学
ZL201010589495.8 2012-03
中国
9
用于模型试验的柔性传递式内置微型多点位移测试系统
发明专利权 朱维申;李勇;孙林峰;张强勇;张鲁春
山东大学
ZL200810138975.5 2010-12
中国
10
制作地质力学模型的分层拆卸压实实验装置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李术才;陈旭光;张宁;贾超;刘健;段抗
山东大学
ZL201010502838.2 2012-05
中国
11
地质力学模型分层压实风干制作与切槽埋设测试仪器方法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李术才;陈旭光;张宁;贾超;刘健;段抗
山东大学
ZL201010503227.X 2011-10
中国
12
软弱岩土材料的单轴压缩蠕变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发明专利权 张强勇;李术才;刘德军;张宁;贾超;刘健
山东大学
ZL201010201305.0 2011-07
中国
13
一种用于固流耦合模型试验的相似材料
发明专利权 李树忱;冯现大;李术才;李利平;李国莹;许振浩;袁超
山东大学
ZL200910017549.0 2012-10
中国
14
深部围岩锚固性能多功能试验机
实用新型专利权 王汉鹏;李术才;张庆松;李海燕;李建明;李为腾
山东大学
ZL201220157553.4 2012-12
中国
15
让压型异形梁锚索桁架巷道支护系统
实用新型专利权 李术才;王琦;王汉鹏;李智;李为腾;江贝
山东大学
ZL201120125024.1 2011-12
中国
16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信息管理与监测数据分析网络系统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张强勇
山东大学
2007SR03159 2007-03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岩土工程强度与稳定计算及工程应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06
张强勇
2
地下工程模型试验新方法、新技术及工程应用
科学出版社
2012-06
张强勇;李术才;李勇;陈旭光
3
高地应力真三维加载模型试验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
岩土工程学报
2010-10
张强勇;陈旭光;林波;刘德军;张宁
4
新型组合式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台架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01
张强勇;李术才;尤春安;郭晓红
5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09
张强勇;陈旭光;林波;刘德军;张宁
6
基于光栅传感的模型测量系统应用研究
岩土力学
2012-05
陈旭光;张强勇;段抗;刘德军;张宁
7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现象的试验与现场监测对比分析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
2011-01
陈旭光;张强勇;杨文东;李术才;刘德军;王汉鹏
8
高应力深部洞室模型试验分区破裂现象机制的初步研究
岩土力学
2011-01
陈旭光;张强勇
9
高地应力深部巷道开挖锚固特性的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
土木工程学报
2011-09
陈旭光;张强勇;刘德军;张宁;李术才
10
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化现象现场监测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08
李术才;王汉鹏;钱七虎;李树忱;范庆忠;袁亮;薛俊华;张庆松
11
Study on design and test of flexible uniform pressure loading device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1-03
Hanpeng Wang;Shucai Li;Xiaolei Yue;Qi Wang
12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过程中关键技术研究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6-06
王汉鹏;李术才;张强勇;李勇
13
岩石峰后注浆加固前后力学特性单轴试验研究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7-02
王汉鹏;高延法;李术才
14
深部岩体工程围岩分区破裂化现象研究综述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06
钱七虎;李树忱
15
深埋隧道开挖过程动态及破裂形态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10
李树忱;钱七虎;张敦福;李术才
16
深部岩体分区破裂化现象数值模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07
李树忱;冯现大;李术才;袁超;李文婷;孙倩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兖煤菏泽能化有限公司 项目整体技术 2010-01至2012-12 雷静/15805308190 9157.00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整体技术 2009-01至2012-12 吴志坚/18055462166 20120.00
         
         
         
应用情况概述:
 本项目建立的“深部洞室围岩分区破裂分析方法与控制关键技术”在淮南矿业集团、兖矿集团的高地应力深部巷道围岩稳定控制中得到推广应用,应用该整体技术成果4年来,巷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掘进支护和维修的巷道稳定状况良好,未出现后续维修情况,保证了矿井人员和设备安全,改善了劳动环境,提高了生产效率,支护和维修综合成本平均降低10%以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9277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见附件-33、附件-34)。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本项目发明了模型试验高地应力真三维加载、数控加压和位移测试技术以及分区破裂模型试验测试方法,建立了分区破裂分析方法与深部洞室围岩稳定控制技术体系。项目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发明成果先后在淮南矿业集团、石家庄铁道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石油廊坊分院等单位得到技术转化,近三年发明成果的技术转化费用累计达1298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直接经济效益(见附件-39)。
3.社会效益(限200字)
(1)技术成果解决了分区破裂分析与控制的关键技术,为深部围岩稳定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推动了地下工程学科发展。
(2)发明成果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2 部,发表论文146篇,产生了较大的行业和学术影响。
(3)整体技术应用于淮南矿业集团、兖矿集团深部巷道稳定控制,避免了工程事故和人员伤亡,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累计创造经济效益2.9277亿元。

 
山东省教育厅
3
项目名称  耐磨蚀结构功能材料及涂层可控制备技术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开展了金属间化合物(IMC)、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出采用等离子控制原位反应技术制备结构形态可控的多孔材料和梯度复合涂层材料,应用于耐腐蚀、磨损的结构功能件和梯度涂层。
主要技术发明包括:(1)耐冲蚀梯度IMC/陶瓷过滤材料及合成技术。将分层模压成型与等离子反应合成技术相结合,获得大孔-小孔-微孔相结合的多尺度梯度孔结构,NiAl包覆Al2TiO5骨架的微观组织提高了多孔材料的强韧性、再生性能、过滤精度和过滤效率。(2)抗热震壁流式IMC改性SiC过滤体及成型技术。在SiC基体中原位合成 NiAl、FeAl等IMC强化相,获得壁流式直通孔与壁面微孔相结合的组合孔型微结构,在提高了SiC陶瓷过滤体壁面强度、抗热震性的同时,又提高了壁面孔隙率、过滤效率及过滤精度。(3)等离子束熔凝定向结晶和精密熔铸技术相结合,在耐热合金和IMC基体中原位合成 WC、TiB2、TiC强化相,在表面获得细密的枝晶组织,提高材料的红硬性、抗高温氧化性和耐冲击性。(4)IMC--陶瓷梯度涂层及高能等离子分层熔射的微变形控制技术。在细长薄壁零件上成功制备出金属间化合物-陶瓷梯度过渡复合涂层,解决了细长薄壁零件上耐磨陶瓷涂层的制备技术难题。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发表被SCI、EI收录论文50余篇次,培养研究生100余名;项目成果已在国内30余家大中型企业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32亿元。项目成果及应用对推动石化、电力、汽车、冶金、矿山机械等行业关键零部件表面强化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候选人  1. 崔洪芝
提出针对机动车尾气净化,开发金属间化合物-陶瓷过滤材料和制备技术,获得国家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支持;对该项目第1项技术发明“耐冲蚀三维连通式梯度IMC/陶瓷过滤材料及合成技术”和第2项技术发明“抗热震壁流式IMC改性的SiC陶瓷过滤体及成型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所占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作为首位完成人研究成果通过省级鉴定3项,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
2. 孙宏飞
对该项目第2项技术发明“高能等离子分层熔射的微变形控制技术,获得高耐磨、高韧性适合细长薄壁件的梯度复合材料”做出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所占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首位完成人研究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项。
3. 李惠琪
对该项目第4项技术发明“高耐磨、抗冲击IMC/ WC、TiB2+TiC等陶瓷复合材料等离子束梯度冶金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所占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完成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项,作为首位完成人研究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项。
4. 郅立鹏
对该项目第1项技术发明“耐冲蚀三维连通式梯度IMC/陶瓷过滤材料及合成技术”和第2项技术发明“抗热震壁流式IMC改性的SiC陶瓷过滤体及成型技术”做出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所占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70%。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
5. 王灿明
对该项目第2项技术发明“高能等离子分层熔射的微变形控制技术,获得高耐磨、高韧性适合细长薄壁件的梯度复合材料”做出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所占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作为第二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作为首位完成人通过省级鉴定1项,第二完成人通过省级鉴定1项。
6. 王淑峰
对该项目第4项技术发明“等离子冶金梯度金属间化合物及金属陶瓷高强韧截齿类刀具成套技术与装备”做出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研究中所占工作量占本人总工作量80%。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一种离心等离子冶金高红硬性活塞环的方法”。作为第三位完成人研究成果通过省级鉴定1项。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多孔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催化剂载体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崔洪芝;吴杰
山东科技大学
ZL200810138309.1 2010-09
中国
2
具有组合孔型的TiB2-TiC-TiN-NiAl多孔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崔洪芝;曹丽丽;吴杰等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110109771.0 2011-10
中国
3
NiAl-TiB2-TiC-Al2O3多孔膜及等离子加热反应合成方法
发明专利权 崔洪芝;曹丽丽;吴杰等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10109816.4 2012-10
中国
4
多孔NiAl/Al2TiO5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崔洪芝;曹丽丽;葛传良等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110109774.4 2011-04
中国
5
一种冷热式吸脱附装置及其吸脱附方法
发明专利权 郅立鹏;陈继朝;王占义等
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ZL200910018225.9 2012-01
中国
6
涂布刮刀耐磨涂层喷涂方法及其喷涂装夹具
发明专利权 孙宏飞;王灿明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010210317.X 2011-08
中国
7
一种耐热钢细长盲管的铸造方法及模型
发明专利权 孙宏飞;王灿明等
山东科技大学
ZL200810157496.8 2011-07
中国
8
一种成型梯度刀具的原位冶金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惠琪;李惠东;李扬
山东科技大学
ZL200910206244.4 2011-07
中国
9
镁合金表面Mg17Al12涂层及其熔覆工艺
发明专利权 崔洪芝;孙金全;肖成柱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110053944.1 2011-07
中国
10
一种离心等离子冶金高红硬性活塞环的方法
发明专利权 王淑峰;迟静;李敏等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010552802.5 2012-04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Unique microstructure of porous NiAl intermetallic compound prepared by combustion synthesis(SCI收录)
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
2012-04
崔洪芝;曹丽丽等
2
Synthesis of porous Al2TiO5 ceramic by reaction sintering method(SCI收录)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
2012-08
崔洪芝;徐国刚等
3
Open-celled porous NiAl intermetallics prepared by replication of carbamide space-holders(SCI收录)
Trans. Nonferrous Met. Soc. China
2011-08
吴杰;崔洪芝;曹丽丽等
4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nctionally graded coating fabricated by plasma transferred arc centrifugal cladding(SCI收录)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11-06
陆峰;李惠琪;姬强等
5
Improving microstructure and wear resistance of plasma clad Fe-based alloy coating by a mechanical vibration technique during cladding(SCI收录)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10-11
王淑峰;李惠琪;陈翔等
6
Properties of Fe-based Cr3C2 Coatings Produced with a High-Velocity Arc-Spraying Process(SCI收录)
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
2009-03
王灿明;孙宏飞;宋强等
7
Microstructure and wear resistance of Fe-based coatings formed by plasma jet surface metallurgy(SCI收录)
Materials Letters
2006-05
陈灏;李惠琪
8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coatings with rare earth formed by DC-plasma jet surface metallurgy(SCI收录)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6-04
陈灏;李惠琪;孙玉宗等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 耐磨蚀结构功能材料及涂层可控制备技术 2010-01至2012-12 丁立伟/15106371336 9958.00
兖州华勤爱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耐磨蚀结构功能材料及涂层可控制备技术 2010-01至2012-12 周勇/13954711799 12500.00
青岛海纳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 耐磨蚀结构功能材料及涂层可控制备技术 2010-01至2012-12 李惠琪/13370801099 19300.00
青岛华世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耐磨蚀结构功能材料及涂层可控制备技术 2010-01至2012-12 梁鹏/13678890728 21420.00
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 耐磨蚀结构功能材料及涂层可控制备技术 2010-01至2012-12 孙西英/0632-2368180 10046.00
应用情况概述:
 本项目成果在汽车、石油化工、电力、冶金、矿山机械、水泥等行业30余家企业获得广泛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1.32亿元,有效促进了国内环保材料、耐磨耐蚀材料、矿山机械装备等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关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1)石油化工行业
在化工领域,该项目开发的金属间化合物-陶瓷材料过滤系统、催化剂载体等系列产品化学稳定性好,孔结构设计独特,比表面积大,耐腐蚀磨损性能优异,有效满足了化工行业废水、废气处理,催化剂载体等不同需求。相关产品在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兖矿国泰化工、青岛惠成石化、上海三美化工、淄博怡仁化工等10余家公司广泛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2亿元。
(2)汽车行业
开发出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改性SiC陶瓷过滤体和成套过滤系统,在兖州华勤爱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应用, 2011年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生产。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实现年产10万套生产能力,远期规划具有年产50万套的生产能力,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汽车尾气净化设备制造商之一。自2010年投产至今,累计新增产值1.25亿元,新增利税3400余万元。公司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宁、济宁等地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柴油车尾气合作治理工作,并开展了与玉柴、潍柴、上柴等国内主要柴油机生产厂家的欧四发动机匹配工作,产品市场占有不断增大。
(3)电力行业
本项目开发的金属间化合物、金属/陶瓷复合涂层技术、特种高温耐冲蚀热电偶等产品目前已经在已在山东华聚能源股份公司、兖矿集团济三电厂、济二电厂等集团公司的10余家电厂应用,市场份额还在不断扩大;本技术使用以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1.6亿元。
(4)冶金行业
本项目成果金属间化合物-陶瓷材料耐磨复合材料在兖矿科澳铝业成功应用,用于铝锭模、吸铝管、电解铝耐磨打壳锤头等生产设备关键零部件的表面复合处理,产品质量大幅度提高,使用寿命延长3-4倍,生产效率高。自2010年应用至今,累计新增产值9958万元。
(5)矿山机械、水泥等行业
本项目成果青岛海纳等离子、山东华弘机电、烟台山水水泥等国内十余家企业应用, 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4.2亿元。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本项目成果在青岛海纳等离子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应用:
1、新增利润:采用该技术后新增产值乘以利润率,包括耐磨蚀金属间化合物-陶瓷载体技术、过滤体技术及耐磨蚀金属间化合物梯度复合涂层技术在企业应用所创造的利润。
2、新增税收:包括各企业新增产值部分所创造的税收及其他附加税费。
3、节支总额:主要是节约电费、材料费,因生产率提高节约的人工费及零件的再修复和表面强化节约的原材料成本。
3.社会效益(限200字)
 本项目成果在环保、石油、电力、煤炭、水泥等行业的30余家企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性价比明显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其中,在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兖州华勤爱科环境技术有限公司、泰安正方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华聚能源股份公司、山东华弘机电公司、烟台山水水泥有限公司七家单位应用,自2010年累计实现间接经济效益超过7.25亿元,并且减排、节能、节材、降耗等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

 
山东省教育厅
2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1
项目名称  制革下脚料资源化利用及高性能产品研发关键技术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项目属轻工业科学技术中的毛皮与制革工程领域。

中国的皮革产量世界第一,每年产生制革下脚料200万吨,是制革工业的主要固废污染源。制革下脚料的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是珍贵的天然资源,其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有着显著的环境效益。

在国家自然基金、教育部科研计划重点项目、山东省科技计划、浙江省重点攻关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针对制革下脚料深度开发利用中的基本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潜心研究十多年,获得一批原创性学术成果,就相关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研发与省内外多家企业联合攻关,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胶原基新产品。部分技术已经推广应用,并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通过创新性改进范斯莱克测定仪,建立了胶原多肽伯氨基含量的准确测定方法,在胶原蛋白水解度控制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解决了制革下脚料资源化利用中胶原多肽结构难以掌控的共性难点。
2、在系统研究胶原-Cr(Ⅲ)配合物与小分子有机酸交换反应的基础上,开发出含铬下脚料的常温原位脱铬技术,解决了传统脱铬方法带来的胶原过度水解,结构破坏严重的问题,为含铬下脚料的深度开发利用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3、利用单端环氧聚硅氧烷(PDMS-E)、环氧有机硅季铵盐等新型功能单体的接枝改性制备的胶原多肽新材料,开发了多组分微相分离梯度膜制备技术,是高分子材料研究领域的重要创新,依托于该技术,研发了兼具有机硅和蛋白质膜材料优良性能的新型蛋白涂饰剂,克服了传统酪素蛋白涂饰剂耐湿擦性差、外加抗菌剂、成本高等固有缺点。
4、 分别以线型多酚大分子单体、多元羧酸-NHS酯等活性单体改性胶原多肽,开发了反应型蛋白填料(LB)和(LS),解决了传统蛋白填料结合力差,吸收率低的问题;研究胶原多肽/纤维素混合还原重铬酸盐技术,开发出兼具鞣性和填充功能的无机-有机复合蛋白填料。
5、开发了浸碱-粒面包酶、过氧化氢分散、稀酸浸提等多步预处理技术,解决了生皮组织活性胶原提取中纯度低、收率差、难以大量生产,以及灰碱皮下脚料的Ca2+致酶中毒问题,实现了化妆品和医用生物活性胶原的产业化。

本项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项;在Colloids and Surfaces B : Biointerfaces(IF 3.456)、J. Chem. Technol. Biotech. (IF 2.168)、Food Chemistry(IF 3.655)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33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43篇。培养硕士研究生36人,博士研究生8人。培训企业技术人员900多人。

自2006年来,利用本项目技术生产的新型蛋白涂饰剂和多功能蛋白填料,以及医用、化妆品用活性胶原陆续在山东、四川、广东等10多家企业产业化。多功能蛋白填料已取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编号:2011TJ607002)。多个产品已建立企业标准:Q/320281HNC01-2009(皮革复鞣专用蛋白填料)、Q/78010185-6.01-2009(低抗原活性胶原)、Q/73238735-1.1-2009(胶原蛋白面膜纸)。截止2012年底,实现销售收入170309万元,新增利税102152万元。
 
候选人  1. 李天铎
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的整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项目的实施和推广应用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60%,具体有以下贡献: (1)技术发明1:发明了一种高精确度的伯氨基测定仪,使伯氨基转化率的测定精度显著提高。 (2)技术发明1:以改进后的范斯莱克仪精确测定胶原多肽的伯氨基含量,建立伯氨基含量与胶原多肽水解度的关系,解决了胶原蛋白的水解度控制这一制约制革下脚料资源化利用的 关键难点问题。 (3)技术发明3:发明了环氧硅氧烷、环氧有机硅季铵盐改性胶原多肽的技术,建立多组份微相分离梯度成膜技术,开发了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型蛋白涂饰剂。 见附件目录1, 16-23,34, 35,38,40。
2. 崔月芝
参与本项目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对创新技术的主要贡献如下: (1)技术发明点1:建立伯氨基含量与胶原多肽水解度的关系,解决了胶原的水解度控制这一制约制革下脚料资源化利用的关键难点问题 (2)技术发明点3:揭示了表面活性剂体系中胶原多肽自组装机制,开发了缩水甘油改性胶原多肽制备高强韧性蛋白涂饰剂的制备技术 (3)技术发明点4:研究了多酚型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及与胶原多肽的接枝技术,开发了高反应活性的蛋白填料。 见附件目录17-18,28,35,38。
3. 付丽红
参与本项目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对创新技术的主要贡献如下: (1)技术发明点2:揭示了有机酸、无机酸的酸性脱铬机理,开发出了皮革蓝湿皮及其下脚料的常温原位脱铬技术。 (2)技术发明点4:建立了由纤维素与胶原多肽共混还原铬鞣剂的生产工艺,开发出了兼具鞣性和填充性的多功能复合蛋白填料产品。 (3)技术发明点5:以提取的活性胶原与植物纤维结合,制备出了胶原蛋白面膜纸,使功能物质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见附件目录2,5-10,25,36。
4. 李国英
参与本项目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对创新技术的主要贡献如下: (1)技术发明点4:开发了由制革灰碱皮渣为原料制备高反应活性的新型复鞣蛋白填料技术。 (2)技术发明点5:开发出了从灰碱皮渣及新鲜动物皮中提取活性天然胶原的最佳工艺,获得了与天然胶原标准品结构性能一致的低抗原活性胶原。 见附件目录11-15,26-27,29,32,37,39。
5. 白清泉
参与本项目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对创新技术的主要贡献如下: 技术发明点3:有机硅改性胶原多肽蛋白涂饰剂的中试和工业化生产的条件研究,实现了产品的产业化。 技术发明点4:进行了多酚-胶原多肽蛋白填料(LB)的中试和工业化生产的条件研究,实现了产品的产业化。 见主要附件目录28, 34-35。
6. 许静
参与本项目的工作占本人工作量的50%以上。对创新技术的主要贡献如下: (1)技术创新点1:发明了一种高精确度的伯氨基测定仪,使伯氨基转化率的测定精度达到0.5%,远远高出传统范斯莱克仪的测量精度(7%)。 (2)技术创新点3:首次使用疏水性高分子环氧聚硅氧烷(PDMS-E)接枝改性胶原多肽涂饰剂,建立了多组分微相分离成膜技术,制备了兼具有机硅和蛋白质膜材料优良性能的胶原多肽膜,开发的新型蛋白涂饰剂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一代产品。 见附件目录1,17-21,35。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伯胺基测定仪
发明专利权 李天铎;唐晓龙;姜青伟;许静
山东轻工业学院
CN 102393466A 2013-03
中国
2
皮革蓝湿皮及其下脚料的常温原位脱铬方法
发明专利权 付丽红;齐永钦
山东轻工业学院
ZL200710016916.6 2007-08
中国
3
含季铵基团的有机硅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俊英;宋增峰;李天铎;杨鹏飞;张萌
山东轻工业学院
ZL200710013423.7 2007-01
中国
4
胶原蛋白面膜纸及其制备
发明专利权 付丽红;齐永钦;张强;舒予斌;张铭让
山东轻工业学院
ZL02113697.1 2002-05
中国
5
一种以制革废皮渣为原料的蛋白基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国英;覃伟;杨维;刘文涛
四川大学
ZL201110212022.0 2012-10
中国
6
一种以制革废灰碱皮边角料为原料制备制革用蛋白填料的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国英;刘文涛;黄海光;王海霞
四川大学;佛山市南海兆福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ZL200810044318. 4 2011-05
中国
7
利用含纤维素的有机废物制备铬鞣剂的方法
发明专利权 付丽红;齐永钦;张铭让
山东轻工业学院
ZL 00129406.7 2000-12
中国
8
动植物纤维共混还原铬鞣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付丽红;张铭让;齐永钦
山东轻工业学院
ZL02113662.9 2002-04
中国
9
一种多功能鞣剂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付丽红;齐永钦;张英林
山东轻工业学院
ZL200610068491.9 2006-08
中国
10
一种两性碳酸钙填料及其制各方法
发明专利权 付丽红;齐永钦
山东轻工业学院
ZL200710014643.1 2007-05
中国
11
水溶性未变性天然胶原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国英;石碧
四川大学
ZL200410040487.2 2006-12
中国
12
一种从制革废皮边角料中提取未变性天然胶原的方法(牛皮)
发明专利权 李国英;李东; 赵帅;李洋
四川大学
ZL200710300903.1 2010-06
中国
13
一种从制革废皮边角料中提取未变性天然胶原的方法(猪皮)
发明专利权 李国英;赵帅;李东;李洋
四川大学
ZL200610022188.5 2009-08
中国
14
未变性鱼鳞胶原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国英; 刘文涛;来国莉;张敏
四川大学
ZL200610022187.0 2008-04
中国
15
未变性天然鱼胶原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国英;石碧
四川大学
ZL200410040486.8 2006-08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蛋白酶水解铬革屑所得胶原蛋白产物分子量的研究
中国皮革
2003-05
李天铎;崔凤霞;侯同刚;李俊英;张庆思
2
Studies on the reaction of allyl glycidyl ether with gelatin by Van Slyke method
Asian J Chem
2013-02
Tianduo Li;Xiaolong Tang;Xiaodeng Yang
3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butyl-v-{3-[(2,2-dihydroxymethyl)- propionyloxy]}propylpolydimethylsiloxanes
Chinese Chem Lett
2009-11
Meng Zhang;Jun Ying Li;Guo Wei Zhou;Yuan Juan Wu;Yong Mei Xia;Tian Duo Li
4
Effect of aggregation behavior of gelatin in aqueous solution on the grafting density of gelatin modified with glycidol
Colloid Surface B
2012-03
Jing Xu;Tianduo Li;Xiaolong Tang;Congde Qiao;Qingwei Jiang
5
Micro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PDMS-E grafted gelatin polymers induced by SDS and SDBS
Colloid Surface B
2013-01
Jing Xu;Tianduo Li;Qingwei Jiang;Congde Qiao;Jinyong Cheng
6
Novel Sample Preparation Method of Polymer Emulsion for SEM Observation
Micro Res Tech
2007-11
Jing Xu;Zhaosheng Hou;Tianduo Li
7
SEM-EDS technique employed in evaluating the aggregation behaviors of amphiphilic ABC-type triblock copolymers in mixed solvents with tuned polarities
Micro Res Tech
2011-12
Jing Xu;Zhaosheng Hou;Xinde Tang;Jinyong Cheng;Tianduo Li
8
环氧型有机硅季铵盐的合成及性能
功能材料
2010-12
李俊英;宋增峰;柴淑玲;强明明;李天铎
9
Interaction study in homogeneous collagen/chondroitin sulfate blends by two-dimensional infrared spectroscopy
Carbohyd Polym
2012-03
Huilin Tian; Yihui Chen;Cuicui Ding;Guoying Li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佛山市南海兆福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灰碱皮下脚料生产蛋白复鞣填料 2007-05至2012-12 刘旭/13902282628 21564.00
山东天庆科技有限公司 由灰碱皮渣生产蛋白涂饰剂 2009-03至2012-12 王福平/13869220888 15680.00
成都新际生物活性胶原开发有限公司 生物活性胶原提取技术 2006-08至2012-12 杨信诚/13908092078 30548.00
山东力厚轻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制革废弃物生产蛋白复鞣剂和蛋白涂饰剂 2006-05至2012-12 白清泉/15806865666 34360.00
         
应用情况概述:
 自2006年起,本项目的多项技术在山东、四川、广东等10多家企业投产,生产出一系列新型蛋白涂饰剂、多功能蛋白填料、医用、化妆品用低抗原活性胶原产品等产品,新增产值170309万元,新增利税102152万元。主要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如下:

1)山东力厚轻工新材料有限公司
由制革下脚料多功能蛋白复鞣填料及新型蛋白涂饰剂的技术分别于2006年和2008年在山东力厚轻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始进行产业化生产。截止到2011年底,达到年产蛋白填料2000吨,蛋白涂饰剂5000吨的产能,实现总销售收入4.5亿元,新增利税34360万元。

2)山东天庆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由灰碱皮渣制备蛋白涂饰剂项目在山东天庆科技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生产各类蛋白涂饰剂总量为3000吨左右,截止2011年底,已累计生产近1万吨,新增产值22805万元,新增利税15680万元。

3)成都新际生物活性胶原开发有限公司
2006年起与成都新际生物活性胶原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利用水溶性未变性胶原的制备技术进行生物活性胶原的工业化生产项目,成功获得了活性胶原的大量提取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截至2012年2月,已累计生产医用、化妆品用活性胶原溶液(4mg/ml)15000公斤,医用胶原冻干粉450公斤,累计新增产值 48642万元,新增利稅30548万元。

4)佛山市南海兆福皮革制品有限公司
2007年起,佛山市南海兆福皮革制品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研发由制革灰碱皮边脚料制备制革用蛋白填料技术,建成年产300吨多功能蛋白填料的生产线,每年处理1500吨左右的灰碱皮渣,环境、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截至2012年2月底,累计生产该产品12000吨,新增产值53862万元,新增利税21564万元。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09
2010
2011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以 2010年度的生产为例:
2010年,生产各类蛋白填料858吨左右,每吨蛋白填料售价平均2.5万元,每吨产品的原材料消耗平均5000元,人均工资管理等费用1000元,能源消耗350元,厂房、设备等折旧平均200元,则蛋白类填料的新增利税 = 858*(25000-5000-1000-350-200)=15830万元。同上计算可得,生产蛋白类涂饰剂5155吨,新增利税=5155*(22000-3500-1100-320-200)=8703万元。生产各类活性胶原3300公斤,新增利税= 3300*(20000-2000-1000-400-200)=5412万元,则2010年共新增利税=23985+13186+8200=29945万元, 其中,新增利润22458万元,新增税收7486万元。
3.社会效益(限200字)
 本项目建立了以制革下脚料为原料的一系列高附加值的胶原基功能材料的制备技术,实现了制革用蛋白涂饰剂及蛋白填料的国产化,节省了大量外汇;获得了活性胶原的大量提取技术,打破了高端化妆品和医用胶原依赖进口的局面。本项目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解决了制革企业废铬渣的环境污染问题,促进了皮革工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平。

本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博士8人、硕士36人和企业骨干900余人,为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山东省教育厅
2
项目名称  锂云母氟化学法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
推荐单位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锂云母氟化学法提锂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项目属于稀有金属冶金领域成果,针对钽铌尾矿锂云母—低品位锂矿石资源提锂难度大、能耗高等迫切问题,开展的低品位锂矿石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主要技术内容:
利用矿物中氟转化的氟化氢独特的破坏氧化物的特性,改变含锂云母矿物的物质形式与结构,而氟化氢在破坏矿物结构后进一步转化,循环回收利用,生产碳酸锂,混合铵明矾和氟化盐等产品。
(1)研究低品位锂矿石—锂云母(Li2O 4%)为原料的氟化学提取锂盐的产业化关键技术,极大拓展矿石提锂资源范围;
(2)研究建立氟元素在矿石提锂盐工业及多晶硅等其他工业中的高效循环利用机制,充分挖掘了氟元素的潜在价值;
(3)研究低品位锂矿石选矿分离及综合回收产业化利用的关键技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4)研究碳铵沉锂法制取碳酸锂,实现高纯度电池级碳酸锂一次性制备,提升产品价值,节约能源资源。

技术经济指标:
在锂矿石Li2O含量4%情况下,提锂的收率:锂≥85%;锂矿石及过程原料中铝、硅、氟、铵等的分别为用来联产高附加值无机盐产品,利用率分别为:铝≥85%、硅≥50%、氟≥85%、铵≥85%;形成过程管理、工艺条件、工艺控制、专用设备设计与加工的全套技术。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情况:

项目实施期间已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另有4项发明专利正处于实质审核阶段。培养硕士生6人,本科毕业12人。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项目2010年投产,2011年1月达到年产2000吨碳酸锂设计生产能力,电池级碳酸锂、工业级碳酸锂、氟化氢铵等产品迅速得到市场认可,产品销往山东、河南、上海、天津等地,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亿元,为下游客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560万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候选人  1. 旷戈
在该项目中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3、4部分做出了重要贡献: 1、负责项目方案的策划制定、启动、组织实施; 2、全程负责整条生产线安装调试,制定工艺控制指标,优化生产工艺; 3、本项目三项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法从矿石中提锂的生产工艺》、《锂云母氟化学提锂工艺》、《锂云母浸取液除杂工艺》的知识产权完成人; 4、在该项目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90%。
2. 李吉山
在该项目中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部分做出了重要贡献: 1、负责项目方案的组织实施; 2、全程负责整条生产线设备选型、安装; 3、本项目一项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法从矿石中提锂的生产工艺》的知识产权完成人; 4、在该项目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65%。
3. 王占前
在该项目中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3、4部分做出了重要贡献: 1、负责项目方案的启动、组织实施; 2、生产线工艺技术控制,优化; 3、本项目三项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法从矿石中提锂的生产工艺》、《锂云母氟化学提锂工艺》、《锂云母浸取液除杂工艺》的知识产权完成人; 4、车间操作员工的培训; 5、在该项目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90%。
4. 王明悦
在该项目中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2、3部分做出了重要贡献: 1、项目总指挥; 2、全程负责整条生产线安装调试,制定工艺控制指标; 3、组织生产开车; 4、本项目一项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法从矿石中提锂的生产工艺》的知识产权完成人; 5、在该项目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60%。
5. 李勇
在该项目中主要科技创新中第1、3、4部分做出了重要贡献: 1、负责项目方案的启动、组织实施; 2、全程负责整条生产线安装调试,组织生产; 3、本项目三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应用于含氟硫酸体系的石墨搅拌器》、《用于锂云母提取锂反应的回转窑》、《一种沉锂液抽滤真空缓冲罐》的知识产权完成人; 4、负责5000吨/年碳酸锂生产线的建设; 5、在该项目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80%。
6. 马纯超
在该项目中主要科技创新中第3、4部分做出了重要贡献: 1、生产线工艺技术控制,优化; 2、本项目一项发明专利《一种低温法从矿石中提锂的生产工艺》的知识产权完成人; 3、车间操作员工的培训; 4、在该项目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其工作总量的90%。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一种低温法从矿石中提锂的生产工艺
发明专利权 王明悦;旷戈;李吉山;王占前;马存超;张礼德;陈晓阳;李勇
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
ZL201010564914.2 2011-11
中国
2
锂云母氟化学提锂工艺
发明专利权 旷戈;林诚;王占前;叶长燊;林荣英
福州大学
ZL201010235150.2 2010-08
中国
3
锂云母浸取液除杂工艺
发明专利权 旷戈;林诚;臧运凯;李彦虎;陈志斌;兰方青;王占前;叶长燊
山东明瑞化工集团
ZL201010561193.X 2012-04
中国
4
一种应用于含氟硫酸体系的石墨搅拌器
实用新型专利权 杨超;辛丕滨;李勇
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
ZL201120448396.8 2012-07
中国
5
用于锂云母提取锂反应的回转窑
实用新型专利权 旷戈;李吉山;张华
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
ZL201120448322.4 2012-09
中国
6
一种氟硅酸计量泵入口管道过滤器
实用新型专利权 李勇;胡传水;杨超;陈衍民
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
ZL201120448332.8 2012-09
中国
7
一种钾明矾与铵明矾混合矾结晶槽
实用新型专利权 张华;李吉山;辛丕滨
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
ZL201120448342.1 2012-09
中国
8
一种沉锂液抽滤真空缓冲罐
实用新型专利权 杨超;李勇;张华;胡传水
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
ZL201120448307.X 2012-07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山东连云铝业有限公司 氟化氢铵 2011-01至2012-12 魏光营/0634-6072718 2800.00
临沂杰能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电池级碳酸锂 2011-01至2012-12 石迪辉/0539-6015577 1750.00
上海欧金实业有限公司 工业级碳酸锂 2011-03至2012-12 蒋纯杰/021-57197059 830.00
济宁市无界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级碳酸锂 2011-03至2012-12 徐福献/0537-3866781 2200.00
临沂福德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工业级碳酸锂 2011-01至2012-12 张强/0539-2361190 980.00
应用情况概述:
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采用锂云母氟化学法低温矿石提锂技术基于“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低品位锂矿石高效提锂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锂云母氟化学提取法年产2000吨碳酸锂技术项目”(20112046)和公司的资金支持下,针对针对钽铌尾矿锂云母—低品位锂矿石资源提锂难度大、能耗高等迫切问题,开展的低品位锂矿石资源综合利用研究。
生产的主要产品电池级碳酸锂、工业级碳酸锂、氟化氢铵等产品自推向市场以来,产品质量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给下游客户创造直接经济效益8560万元。截止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亿元,利润2100万元。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1
2012
0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项目数据以山东瑞福锂业有限公司财务数据和审计部门审计后财务数据
新增利润 = 销售额 - 主营生产成本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营业外收入 - 所得税
3.社会效益(限200字)
项目自2010年投产以来,产品销往山东、河南、上海、天津等地,为下游客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560万元。针对锂云母的特点,独创了锂云母氟化学提锂生产工艺,实现锂云母多金属回收,提高了碳酸锂的回收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三废处理合理。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丰富了锂冶炼生产工艺,对推动低品位锂矿的综合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公司地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山东肥城市,项目的建设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3
项目名称  可动力换档多档自动变速器研制
推荐单位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该“可动力换挡多挡变速器”是国际车辆自动传动技术的前沿技术,于2011年11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授予“中国专利金奖”,基于此技术发明完成了世界首款前置前驱乘用车8挡自动变速器(简称8AT)的研制及投产,同时可以基于此技术方案灵活实现5AT/6AT/7AT/9AT和混合动力自动变速器。(旁证材料:附件25)
一、 项目背景
自动变速器是集机械、电子、液压和控制于一体的精密部件,也是最复杂的汽车核心部件。欧洲的乘用车自动变速器搭载率已超过50%,日本超过80%,美国超过90%。随着节能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消费者对驾驶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自动变速器挡位数已经由最初的3挡逐步发展到6挡、7挡、8挡。全球知名汽车公司均把自动变速器技术作为核心技术所掌握和垄断。而我国的自动变速器技术已经成为乘用车工业发展的最大软肋,自动变速器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控制。
二、 主要技术内容
该可动力换挡多挡变速器采用创新的4自由度行星齿轮传动布置结构方案,双轴布置,仅仅使用3对直齿轮、3个简单行星排、5个换挡元件实现了8个前进挡和至少1个倒挡,是世界上首款前置前驱8AT。与传统5AT外形结构比较,该自动变速器外形尺寸更为紧凑,挡位数更多,换挡逻辑更简单和灵活,怠排损失更低,传动效率更高,可比5AT节油10%,并可基于同一平台,灵活实现5AT/6AT/7AT/9AT和混合动力5AT/6AT/7AT/8AT/9AT。
该可动力换挡多挡变速器集成应用了国际先进的换挡控制理论、软件开发、整车匹配标定和结构优化等设计和工程化技术,集方案原始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于一体,为国际先进技术。
三、 授权专利情况
已授权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可动力换挡多挡变速器(ZL200810084676.8)、一种多挡位动力换挡行星变速箱(ZL200810238564.3)、多挡位动力换挡行星变速箱(ZL200810238563.9)。另有11项发明专利正在受理当中。(旁证材料:附件1、2、3、38、39)
四、 技术指标
最大输入扭矩:300Nm,最大输入转速:6000rpm,变速器重量:83kg (含自动传动液重量),轴向尺寸:370mm,适用发动机:1.8L-3.0L,适用车型:B、C级轿车/SUV/MPV等。
五、 推广应用情况
搭载江铃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陆风汽车:目前完成了8AT搭载陆风SUV整车的高温、高温、高寒试验及20万公里整车耐久试验,搭载整车JX6460L已进入国家公告,实现全球首发上市,完成8AT小批量装车,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 2013年江铃陆风市场订单1.2万台,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旁证材料:附件18)
搭载海马汽车:8AT搭载的海马骑士汽车试运行成功,换挡品质良好,2013年,将完成海马汽车的“三高”试验及耐久试验,2014年上半年上市销售。(旁证材料:附件19)
其它客户:已与长城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汽车、广州汽车、东风汽车达成合作意向。
六、 社会效益
掌握自动变速器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在高端自动变速器领域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实现国内自动变速器的自主创新,推动我国汽车特别是乘用车产业的技术进步;为国家培育一条完整的自动变速器产业链,使我国自动变速器产业具备了加速推进的条件。
候选人  1. 徐向阳
徐向阳教授对创新点1、2、3做出创造性贡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6%。徐向阳教授是该项目的原始发明人之一,是该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也是合作方北航方面的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前期论证、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负责技术组织和实施,负责与国外合作伙伴的技术交流等。是多档位可动力换挡变速器方案优选理论和方法,双轴布置、四自由度行星齿轮机构,可实现5AT/6AT/7AT/8AT/9AT的平台化布置方案,以及液压控制系统的原理设计和仿真,电子控制系统软件开发和标定等的主要贡献者。在该技术领域,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自动变速器技术》一本,发表SCI收录论文3篇,EI收录论文10多篇。旁证材料:附件12、13、14、15、16
2. 王书翰
对本项目创新点3、4、5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在改技术领域,发表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8篇,SAE收录1篇。撰写和参与撰写专著2部,另外5项发明专利正在受理中。在创新点3中,提出了变速器启停功能实现方案、5AT、8AT、9AT及中混和深混方案。在创新点4中,提出了电控系统模块化建模方案,提出了全新的换挡控制算法。在创新点5中,提出全新的主油压和流量控制系统的控制理论;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安全回家换挡液压控制原理,实现了车辆在电控系统失效下继续安全行驶,提出了使用一个液力变速器控制阀实现了液力变矩器闭锁离合器的控制以及对整机的润滑冷却控制。旁证材料:附件12、14、15、16、17。
3. 苏成云
对主要技术发明内容中的创新点1,2,3,6项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6%。创新性优化自动变速器机械传动系统的布置方案,完成8AT自动变速器行星排,离合器,齿轮等零部件的结构设计;制定了自动变速器机械传动系统零部件的技术规范和试验规范,其中《8AT-300自动变速器总成技术条件》已在潍坊市标准化局备案;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项,还有3项发明专利正在审查中。参与变速器的样机的制作,装配及试验,探索出自动变速器机械传动系统试验故障分析方法,并为结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建议。旁证材料:见附件9、10
4. 于新涛
对本项目创新点5液压系统设计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2项发明专利在审查中。创新性提出采用新型的流量控制系统、变矩器控制系统以及电控出现故障时的安全控制系统,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此液压系统实现了对换挡的精确控制,并对换挡的舒适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证了车辆在电控出现故障时能够实现一个倒档和前进挡。采用了较少的液压零部件件实现了较多档位的控制,节省了制造成本。制定了一系列AT液压系统设计规范、关键零部件的试验标准。设计完成了AT液压系统关键零部件试验台,作为对创造性设计的支持,已投入使用。旁证材料:见附件4、5、6、7、8。
5. 鲁曦
对主要技术发明内容中的创新点4做出了突出贡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在国际级刊物发表英文文献3篇(均为第一作者),其中1篇SCI检索(影响因子0.364),2篇EI检索。创造性的提出变参数PID修正加前馈控制方法,对液力变矩器闭锁滑摩过程控制进行了优化,提高了闭锁过程的燃油经济性;设计了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原理的离合器特性曲线的自适应优化方法和下线检测方法;提出了CAN信号校验、换挡离合器接合过程安全设计、基于油温的变速箱限扭保护、防止离合器误接合及跛行回家挡控制等安全策略。旁证材料:见附件11、14。
6. 戴振坤
对创新点4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占本人工作总量的90%,发表EI/SCI论文7篇。主要负责电子控制和自动变速器标定方面的工作,先后承担了传感器选型、电子控制器技术分析和定型、离合器控制模块的研发、自动变速器的性能标定等工作,负责并带领盛瑞标定团队完成了两轮高温\高原\高寒试验和一轮耐久试验。在8AT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稳定运行、自动变速器经济型、舒适性等的提升、自动变速器可靠性考核等方面,为本项目的成功运转作出了最大的努力。旁证材料:附件11、14。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可动力换挡多挡变速器
发明专利权 皮特谭伯格
潍坊盛瑞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ZL200810084676.8 2010-09
中国
2
多档位动力换档行星变速箱
发明专利权 皮特谭伯格
潍坊盛瑞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ZL200810238563.9 2010-08
中国
3
一种多档位动力换挡行星变速箱
发明专利权 皮特谭伯格
潍坊盛瑞动力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ZL200810238564.3 2010-08
中国
4
一种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中的流量调节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专利权 刘祥伍;周立亭;宋廷彬;李卫强;梁健;郭明忠;于新涛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ZL201020136765.5 2011-02
中国
5
一种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失效时的液压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专利权 刘祥伍;周立亭;于新涛;宋延彬;郭明忠;李卫强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2010201367918 2011-05
中国
6
一种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中的变矩器控制系统
实用新型专利权 刘祥伍;周立亭;李卫强;于新涛;郭明忠;宋廷彬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2010201368018 2011-06
中国
7
一种自动变速器用换挡油路
实用新型专利权 刘祥伍;张广瀚;于新涛;宋廷彬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201220309711.3 2012-12
中国
8
一种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手动控制阀
实用新型专利权 刘祥伍;周立亭;于新涛;宋延彬;郭明忠;李卫强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ZL201020136805.6 2010-12
中国
9
一种自动变速器用齿轮传动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权 刘祥伍;魏文书;苏成云;刘肖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201120404489.0 2012-07
中国
10
一种自动变速器行星架
实用新型专利权 刘祥伍;苏成云;高晓光;魏文书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201120404488.6 2012-07
中国
11
8挡自动变速器电子控制系统软件V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2012SR038285 2011-03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自动变速器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07
徐向阳;刘艳芳;王书翰
2
Analysis of the Oil Pressure Rule During the Shift Process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EEE FSKD
2010-08
徐向阳
3
Application of clutch to clutch gear shift technology for a new automatic transmissio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12-10
鲁曦;王书翰;刘艳芳;徐向阳
4
Design of system pressure valve of 8-speed automatic transmission
ICCASM 2010
2010-10
唐鹏翔;王书翰;徐向阳
5
The pplication of multidomain physical system simulation method in the study of
2009WRI World Congress on Soft ware Engineering
2009-05
戴振坤;刘艳芳;徐向阳;王书翰
6
Modeling the unbalanced rotor system with a continuous viscoelastic shaft by frequency-dependent shape functio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09-06
王书翰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可动力换档多档自动变速器 2011-01至2013-03 曾越海/0898-66820063 10.00
江铃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可动力换档多档自动变速器 2010-11至2013-03 张福河/0791-83806666 1300.00
         
         
         
应用情况概述:
可动力换挡多挡变速器实现了在国内的投产,搭载的陆风汽车燃油消耗低于手动变速器样车,打破了自动变速器整车油耗高于手动变速器的传统认识,圆满完成高温、高原、高寒试验及4.5万公里(等效20万公里)整车耐久试验,通过国家试验检测,成功进入国家工信部公告,并实现全球首发上市。(旁证材料:附件18)
可动力换挡多挡变速器搭载的海马骑士汽车试运行成功,换挡品质良好,2013年,将完成海马汽车的“三高”试验及耐久试验,2014年上市销售。(旁证材料:附件19)
已与长城汽车、北京汽车、比亚迪汽车、广州汽车、东风汽车达成合作意向,正在进行技术洽谈。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2
2013
0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2012年,8AT实现销售收入1310万元,其中江铃陆风汽车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一汽海马汽车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0万元。
2013年,8AT将建成年产10万台自动装配生产线,根据年度市场订单需求,2013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利税7800万元。
旁证材料:附件37
3.社会效益(限200字)
(1)实现了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
(2)带动和提升一批国内自动变速器零部件配套企业的研发制造能力,为国内培育一条完整的自动变速器产业链。
(3)为国家培养一批自动变速器领域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方面的高级人才;
(4)装有8AT 的汽车比装有4AT 的节油16%,8AT 项目2015 年将达到40 万台产能。对此,每年节省1.28 亿升汽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1.86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生成30.72 万吨。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4
项目名称  基于复杂原料的细晶铸铁材料与高性能球墨铸铁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推荐单位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铸铁应用广泛被誉为制造业之基石。铸铁品质的基础取决于所使用铸造原料(生铁)的质量,而铸铁的综合性能则取决于铸造技术,因此铸造原料品质与铸造技术标志着一个国家该领域的整体水平。2011年我国铸铁产量4150万吨,连续12年居世界首位,但在该两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
世界废钢资源充足,仅我国每年产生废钢约8000万吨,但几乎只用于炼钢,在铸铁生产中仅用来调节碳硅量。利用来源复杂成份难以控制的全废钢直接生产铸铁,同时又使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现有水平是世界性的难题。这对于我国铁矿普遍存在品级低,而铁矿粉主要依赖进口同时冶炼过程能耗高污染严重的铸铁生产大国,则更加凸显出其特殊的意义。全废钢直接生产铸铁主要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
1、废钢中易形成强碳化物的合金元素含量高,铁水很难按稳定系凝固,极易造成铸件白口化。
2、废钢来源广合金成份与含量差异大,熔铸时成份波动大合金化难以控制。
3、现有球化剂与热处理技术,渣铁难以分离、石墨球畸变和晶粒粗大。
4、缺乏与实际应用状态吻合的可靠性全面评价体系,无法提供特殊关键核心部件应用依据。
本项目发明了全废钢短流程熔制铸铁技术和新型高性能球墨铸铁,有效地解决了上述核心技术难题,构建了具有完全独立知识产权的熔制铸铁和铸造技术体系,提高了我国该领域整体技术水平。
主要发明点如下:
1、发明了全废钢短流程熔制铸铁技术。针对全废钢直接熔制铸铁极易白口化,发明了一种碳化硅基高效无污染复合预处理变质剂及控制技术,建立了共晶度控制数学模型,避免了白口组织的产生及生铁的遗传性危害,实现了全废钢短流程熔制高质量铸铁。
2、发明了高性能球墨铸铁材料。针对废钢中合金元素及含量差异大的特点,建立了铜当量控制数学模型,发明了锰镁系无稀土球化剂并结合超细晶无偏析热处理技术,解决了合金化、渣铁分离等难题,实现了球墨铸铁材料的创新。
3、发明了与实际应用状态吻合的可靠性全面评价方法与评价装置。针对目前国内外可靠性分析中扭转疲劳与实际应用脱节的现状,发明了可靠性全面评价方法与整体扭转疲劳试验装置,并为提高产品性能提供了有效途径。
发明的全废钢短流程熔制铸铁技术,铸件夹杂缺陷降低40%,材料强度提高11%;发明的高性能球墨铸铁,在同样强度下塑性指标提高150%,低温与常温冲击韧性提高70%,疲劳极限超过传统最高强度球墨铸铁28%且高于普通碳素钢。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鉴定委员会认为“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发明成果的实施,使企业形成3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近三年获得经济效益1亿多元。吨铸件平均可减少能源消耗350-400千克标煤,减少废气排放80%以上,减少废水废渣排放70%以上。
产品应用于锡柴、潍柴、上柴、重汽等著名发动机厂,成功实现了高速增压柴油机曲轴的以铁代钢,采购成本降低20%以上。生产的高速列车制动件、机械传动件、重载荷支架等高端铸件已成功为世界500强的卡特彼勒、菲亚特及其它知名企业供货,取代进口并进入国际高端市场。
候选人  1. 丛建臣
1、本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方案的评审、制定、论证以及设计、制造和试验的实施; 2、对本项目中的创新点(1)全废钢短流程熔制铸铁技术、创新点(2)高性能球墨铸铁(QT900-5)材料、创新点(3)与实际应用状态吻合的可靠性全面评价方法与评价装置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3、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 4、旁证材料:发明专利《一种合金球铁曲轴及其热处理工艺》见附件1、《一种球铁合金曲轴》见附件2、《曲轴整体扭转疲劳试验夹持激振装置》见附件3、《免紧实成型冷铁》见附件4;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油孔结构的球墨铸铁曲轴》见附件5、《无级螺旋随流孕育装置》见附件6。
2. 丛红日
1、本项目中的创新点(2)高性能球墨铸铁(QT900-5)材料的具体实施者,负责图纸及其工装的设计和整个项目的数据收集和项目协调; 2、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3、旁证材料:发明专利《免紧实成型冷铁》见附件4。
3. 邵诗波
1、对本项目中的创新点(2)高性能球墨铸铁(QT900-5)材料、创新点(3)与实际应用状态吻合的可靠性全面评价方法与评价装置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2、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3、旁证材料:发明专利《曲轴整体扭转疲劳试验夹持激振装置》见附件3。
4. 孙海涛
1、对本项目中的创新点(1)全废钢短流程熔制铸铁技术、创新点(2)高性能球墨铸铁(QT900-5)材料、创新点(3)与实际应用状态吻合的可靠性全面评价方法与评价装置作出了创造性贡献; 2、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5%; 3、旁证材料:发明专利《一种合金球铁曲轴及其热处理工艺》见附件1、《曲轴整体扭转疲劳试验夹持激振装置》见附件3;实用新型专利《无级螺旋随流孕育装置》见附件6。
5. 姜涛
1、负责本项目中的创新点(1)全废钢短流程熔制铸铁技术的研发; 2、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3、旁证材料:发明专利《一种合金球铁曲轴及其热处理工艺》见附件1。
6. 戴学忠
1、负责本项目的图纸及其工装的设计 ; 2、本人在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发明专利:一种合金球铁曲轴及其热处理工艺
发明专利权 孙海涛;丛建臣;于建波;姜涛
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
ZL 2008 1 0015372.6 2011-04
中国
2
发明专利:一种球铁合金曲轴
发明专利权 丛建臣;于建波;孙军;李首锋
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
ZL 2009 1 0015601.9 2012-08
中国
3
发明专利:曲轴整体扭转疲劳试验夹持激振装置
发明专利权 孙海涛;丛建臣;孙军;邵诗波
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
ZL 2011 1 0190623.6 2011-10
中国
4
发明专利:免紧实成型冷铁
发明专利权 丛建臣;丛红日;李首锋
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
ZL 2009 1 0304894.2 2012-08
中国
5
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新型油孔结构的球墨铸铁曲轴
实用新型专利权 丛建臣;孙军;徐承强
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
ZL 2011 2 0137231.9 2011-11
中国
6
实用新型专利:无级螺旋随流孕育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权 丛建臣;孙海涛;李首锋
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
ZL 2010 2 0668722.1 2011-08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高强度高韧性球墨铸铁曲轴铸造技术
现代铸铁
2011-06
杨思一;丛建臣;孙海涛;于海明;慈惟红
2
高强度高韧性QT900-5新材料及在大功率高速增压柴油机曲轴上的应用开发
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
2010-08
丛建臣;孙海涛;邵诗波;于海明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 基于复杂原料的细晶铸铁材料与高性能球墨铸铁 2009-07至2013-03 黄成海/13951589526 6902.00
道依茨一汽(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 基于复杂原料的细晶铸铁材料与高性能球墨铸铁 2009-05至2013-03 杨仲明/18698691956 5839.00
一拖(洛阳)柴油机有限公司 基于复杂原料的细晶铸铁材料与高性能球墨铸铁 2008-06至2013-03 刘国柱/13503888132 8927.70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复杂原料的细晶铸铁材料与高性能球墨铸铁 2009-03至2013-03 苏电华/15977942085 16884.00
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复杂原料的细晶铸铁材料与高性能球墨铸铁 2009-01至2013-03 黄勇/18019287909 8179.00
应用情况概述:
 本项目已推广到公司所有球墨铸铁、灰口铸铁的生产,年产量3万多吨,年可为本企业降低生产成本2000多万元。依托该项目研发的高性能球墨铸铁,为一汽锡柴、潍柴、玉柴、上柴、一拖、重汽等著名发动机厂高端车用及船用发动机配套,成功实现了高速增压柴油机曲轴的以铁代钢,采购成本比锻钢曲轴下降20%以上,年可为主机厂降低采购成本4000多万元,发动机重量减轻,振动减小。
该项目打破国外在高强韧球铁生产方面的技术垄断,满足了国内市场对高品质球铁需求。通过项目的实施,为企业培养了多名技术骨干,其中5名荣获省、市十大杰出工程师称号,全面提高了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生产的高端铸件已替代进口并批量出口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附件38】,实现了我国球铁产品由低端到高端的跨越,对我国铸造行业具有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该系列铸造技术可推广到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风力发电、大型机床、机器人等行业的大型及高强度铸件生产,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拓宽铸铁件的应用范围。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1)新增利润:公司采用该技术后新增产值乘以平均利润率。
2)新增税收:公司采用该技术后新增产值部分所创造的税收和附加税费之和。
注:2012年新增税收应为2207万元,由于本年度采购技改设备抵扣进项税额较多,实缴税收1012万元。
3)创收外汇:公司采用该技术的铸件出口所获得的外汇总和。
4)节支总额:主要为以全废钢电炉熔炼代替生铁铸造所降低的原材料及熔炼成本。
【附件39-40】
3.社会效益(限200字)
 1)废钢是再生资源,可无限循环使用。采用本技术,平均吨铸件可节约铁矿石近1.6吨,减少能源消耗350-400千克标煤,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排放80%以上,减少废水、废渣排放70%以上,节能环保效果显著。
2)本项目吨铸件可降低成本约764元。我国年产铸件约4000万吨,若全部采用全废钢熔制铸铁技术,年可降低成本约305亿元,经济效益巨大。我国年产球铁约1000万吨,若全部采用锰镁系球化剂进行球化处理,可节约稀土约4600吨。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5
项目名称  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人工湿地具有基建及运行费用低、管理方便、可美化景观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优点,在发展中地区流域污染治理中具有突出的应用优势,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污水、暴雨径流、污染河水、垃圾渗滤液等的处理。但是,当前人工湿地技术还存在自然复氧能力弱、污染物去除效率低、冬季运行效果差、秋冬季植物枯萎腐烂易造成二次污染等诸多问题,这为人工湿地的持续运行带来了很大困难。研发能显著提高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率,维持人工湿地长期可持续稳定运行的技术,是当前人工湿地工程应用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针对当前人工湿地可持续运行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从增加系统溶解氧水平、增大碳源利用效率、提高冬季运行效果和提升湿地植物经济附加值等角度入手,开展了近十年的技术研发,突破了人工湿地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技术,显著提高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和运行的稳定性。取得如下主要发明:
(1)发明了嵌套式增氧和分段进水等技术,显著提高了系统内部的溶解氧水平,增强了进水中的碳源利用效率,促进了生物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实现了氨氮和总氮的同步高效去除,氨氮和总氮去除率较常规潜流人工湿地分别提高了约38%和20%。
(2)发明了嵌套混合流人工湿地技术,通过潜流和表面流结构形式的嵌套式连接,优化了人工湿地的结构形式和水力条件,在水力停留时间不超过10d的情况下,系统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可提高35%和28%。
(3)发明了人工弓棚和季节性湿地植物混合配置等技术,通过人工湿地系统内部温度的提高和冬季适用性湿地植物的生长等综合作用,将冬季氨氮的去除率提高到70%以上,解决了冬季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的稳定运行难题。
(4)发明了湿地植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利用湿地维管束植物茎叶多孔的特征,制备生物质活性炭,显著提升湿地植物的经济效益,推动湿地植物的有效综合利用,避免了冬季湿地植物枯萎和腐烂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
本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8项;发表论文2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关于湿地植物资源化的SCI收录论文入选工程领域ESI高被引论文,单篇SCI最高他引54次,在国际人工湿地技术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本项目获得的专利技术在淮河、海河和山东省半岛流域治污工作中得到了大规模应用,其中,在南四湖、东平湖流域指导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15项,面积7万余亩,年削减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3100吨和390吨;在武河指导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占地面积为1.3万亩,净化水量达30万吨/d;支撑建成微山湖、武河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第五批),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候选人  1. 张建
发明了嵌套式增氧、分段进水、嵌套混合流等技术,优化了人工湿地的结构参数,提高了湿地污染物去除效率;研发了弓棚人工湿地技术,提高了北方地区冬季人工湿地的运行稳定性;发明了湿地植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推动了湿地植物的有效综合利用,避免了冬季湿地植物腐烂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指导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 对创新点1、2、3、4 做出了贡献(附件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投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2. 徐景涛
参加了嵌套式增氧技术的研发,优化了人工湿地的结构参数和植物配置方案,提高了冬季人工湿地的运行稳定性;参加了湿地植物资源化技术的研发,提高了湿地植物的经济价值;参加了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技术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创新点1、2、4做出了贡献(附件1、5、24)。 投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3. 张成禄
参加了嵌套式增氧、分段进水、嵌套混合流等人工湿地技术的研发,优化了人工湿地的结构参数和植物配置方案;研发了冬季人工湿地的稳定运行技术;参加了湿地植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的研发,提高了湿地植物的经济价值,推动了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的顺利进行。 对创新点1、2、3、4做出了贡献(附件1、2、3、4、5、6、7、8、9、10、11、12、13)。 投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4. 范金林
参加了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体系的构建,主要研发了人工湿地复氧能力强化技术,通过间歇充氧、分段进水以及景观化研究,在基质内部实现了良好的大气复氧效果,与常规湿地相比,在达到较高的COD、氨氮、总氮去除效率的同时,实现了人工湿地较高的景观化水平。 对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附件1、2、3、4、14)。 投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5. 贾文林
参与了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的研发与体系构建。参与研发了能够显著提高系统溶解氧水平的人工湿地强化技术,通过对溶解氧、出水水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综合评价了人工湿地的强化运行效果,并对分段进水比例及时间等参数进行了优化。 对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附件4、15、26)。 投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6. 李聪
参加了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体系的构建;主要研发了嵌套混合流人工湿地;在南四湖流域长期开展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日常维护以及优化运行等工作,为技术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对创新点1、2做出了贡献(附件1、4、27、28)。 投入项目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嵌套式增氧景观化垂直流人工湿地
发明专利权 张建;范金林;张成禄;李一冉;徐景涛;张金勇;李聪
山东大学
ZL 200910212190.2 2007-07
中国
2
递减曝气潜流人工湿地
发明专利权 张建;李一冉;张成禄;范金林
山东大学
ZL 200910229775.5 2007-07
中国
3
垂直流人工湿地高效强化脱氮运行方式
发明专利权 张建;范金林;张成禄;李涛
山东大学
ZL 201110043547.6 2012-11
中国
4
嵌套混合流人工湿地
发明专利权 张建;李聪;张成禄;范金林;胡振;王丽;贾文林;李一冉
山东大学
ZL 200910229876.2 2011-07
中国
5
螺旋槽环流式潜流人工湿地
发明专利权 张成禄;张建;张波;徐景涛;史倩倩;陈素红;赵冉;关小满;程文静
山东大学
ZL 200810140289.1 2010-10
中国
6
弓棚快速渗滤床及其处理污水的方法
发明专利权 张建;张成禄;王晶;廖理;刘璇
山东大学
ZL 200610070039.6 2008-10
中国
7
水枝锦秸秆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张成禄;任小花;张建;高春芳;代嫣然
山东大学
ZL 200710015673.4 2010-04
中国
8
菱角皮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张成禄;张建;韩福眷;史倩倩;王丽;李超
山东大学
ZL 200810016234.X 2010-06
中国
9
红蓼秸杆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张建;张成禄;代嫣然;李燕;高春芳
山东大学
ZL 200710015677.2 2009-07
中国
10
水葱茎杆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燕;张建;张成禄;史倩倩
山东大学
ZL 200710015676.8 2009-07
中国
11
活性杞柳根炭的炭化及造孔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张建;曾琴文;张成禄;冯洋洋;靖玉明
山东大学
ZL 200610069488.9 2008-10
中国
12
活性荻炭的制备工艺
发明专利权 张建;聂玮;张成禄;史倩倩
山东大学
ZL 200710015526.7 2009-10
中国
13
蒲绒活性炭纤维的制备工艺
发明专利权 张成禄;张建;丁瑾;史倩倩;李燕;邹红艳
山东大学
ZL 200710116225.3 2010-01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Enhanced organics and nitrogen removal in batch-operated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by combination of intermittent aeration and step feeding strate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2-12
Jinlin Fan; Shuang Liang; Bo Zhang; Jian Zhang
2
Effect of intermittent operation on contaminant removal and plant growth in vertical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A microcosm experiment
Desalination
2010-12
Wenlin Jia; Jian Zhang; Juan Wu; Huijun Xie; Bo Zhang
3
水深对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染河水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环境工程学报
2012-12
张金勇;张建;刘建;刘道行;吴海明;谢慧君
4
潜流人工湿地污染河水处理系统中的填料堵塞问题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7-12
靖玉明;张建;张成禄;邵文生;高宝玉
5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冬季运行及升温强化处理研究
环境科学
2006-12
张建;邵文生;何苗;胡洪营;高宝玉
6
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持续性运行研究
环境科学
2006-12
张建;何苗;邵文生;胡洪营;高宝玉
7
人工湿地中脱氢酶活性及其与污染物去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环境工程
2008-12
靖玉明;张建;张成禄;邵文生;高宝玉
8
Adsorption of 2;4-dichlorophenol on Mn-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from Polygonum orientale Linn
Desalination
2011-12
Li Wang; Jian Zhang; Ran Zhao; Chenglu Zhang; Cong Li; Ye Li
9
Adsorptive removal of Cr (VI) by Fe-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prepared from Trapa natans husk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12
Weifeng Liu; Jian Zhang; Chenglu Zhang; Yifu Wang; Ye Li
10
Equilibrium and kinetic studies of methyl orange and methyl violet adsorption on activated carbon derived from Phragmites australis
Desalination
2010-12
Suhong Chen; Jian Zhang; Chenglu Zhang; Qinyan Yue; Yan Li; Chao Li
11
Adsorption of Neutral Red onto Mn-impregnated activated carbons prepared from Typha orientali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12
Jian Zhang; Qianqian Shi; Chenglu Zhang; Jingtao Xu; Bing Zhai; Bo Zhang
12
Prepa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based iron-containing adsorbents for enhanced Cr(VI) removal: Mechanism study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2-12
Weifeng Liu; Jian Zhang; Chenglu Zhang; Liang Ren
13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from surface flow and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microcosms: Effect of feeding strategie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12
Wenlin Jia; Jian Zhanga; Peizhi Li; Huijun Xie; Juan Wua; Jinhe Wang
14
Application of using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for removal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and ammonium in polluted river water
Desalin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2012-12
Haiming Wu; Weijiang Li; Jian Zhang; Cong Li; Jinyong Zhang; Huijun Xie
15
Nitrogen transformations and balance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for slightly polluted river water treatment using different macrophyt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3-02
Haiming Wu; Jian Zhang; Rong Wei; Shuang Liang; Cong Li; Huijun Xie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临沂市环境保护局 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 2010-01至2012-12 袁佐栋/18660106556 0.00
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 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 2009-01至2012-12 靖玉明/18653118109 0.00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 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 2007-01至2012-12 郭琦/13791065998 0.00
北京远浪潮科技有限公司 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 2009-01至2012-12 王跃昌/13601373275 8896.00
山东省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 2007-01至2012-12 相福亮/18660810202 0.00
应用情况概述:
 本项目研发的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显著提高了人工湿地的水质净化效果和长期运行稳定性,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湿地系统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本发明一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和分散生活污水的处理,实现污染物总量减排;二是应用于入湖库污染河水的处理,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和集中式水源地;三是用于流域生态修复,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本发明在南四湖、东平湖、沂沭河、海河等流域治理工作中大规模广泛应用,为山东省流域水环境改善及生态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附件29)。
2008年,在南四湖流域的新薛河入湖口指导建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第一个规模化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实现了对COD、氨氮、总氮和总磷良好的去除效果,出水主要水质指标达到了国家地表III类水标准,显著提高了新薛河入湖口的生物多样性,该工程已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截止2012年,在南四湖、东平湖流域共指导建成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15项,面积7万余亩,年削减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3100吨和390吨,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附件30)。
2010年,在淮河流域的武河指导建成全国最大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临沂市兰山区和罗庄区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深度处理,水质净化规模达到30万吨/天,年平均处理出水COD和氨氮浓度分别达到20.88和1.26mg/L,综合发挥着改善水质、涵养水源、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和生态风景观赏等功能,并于2012年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附件32)。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按照近3年应用本项目研发技术的北京远浪潮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增工程项目合同计算。该企业原以游泳池的设计和建设为主营业务,现以本项目的专利技术为支撑,成功转型为以人工湿地、生态修复为主营业务的高科技环保企业。近三年该企业新增人工湿地项目额8896万元,新增利润517万元,新增税收393万元(附件33)。 
3.社会效益(限200字)
 可持续运行功能强化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在淮河、海河和山东省半岛流域治污与生态修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工程建设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支撑建成微山湖、武河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工程推广应用区域人工湿地植物高价值资源化的潜在经济效益达2.4亿元/年,同时,还显著提升了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区的生态旅游价值,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旅游经济收入。

 
山东省教育厅
3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1
项目名称  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系列产品
推荐单位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一、项目背景
  天然头层皮革具有很好的梯度感,即表皮层和底层在密度上具有较大的差异,表皮层密度高、泡孔小,底层密度低、泡孔大,而超细纤维合成革上下层密度一致、泡孔均匀,达不到天然头层皮的效果。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项目就是在超细纤维合成革工艺基础上进行的技术创新,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一代高仿真合成革,不但具有天然皮革所固有的透气透湿性,而且在耐化学性、物理性能、防霉变性、加工适应性等方面都超过了天然皮革,最重要的是其表皮层和底层在密度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表皮层密度高、泡孔小,底层密度低、泡孔大,微观结构更加接近天然皮革。
  二、项目主要内容
  该项目是在普通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工艺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全新工艺配方,生产出的产品真正能取代真皮,满足沙发革、箱包革和鞋革材料的要求。采用PA6/PE或聚酯/PE不定岛海岛纤维或者PTT/PE定岛海岛纤维,通过针刺技术制成具有三维网络状结构的无纺布,用高固含量的聚氨酯浆料对无纺布的一表面进行涂刮,用低固含量的聚氨酯浆料对无纺布进行含浸,含浸后将无纺布通过二甲基甲酰胺的水溶液,使聚氨酯凝固并形成泡孔,制得合成革半成品,将合成革半成品通过甲苯,将海岛纤维中的海组分低密度聚乙烯分离出来,使海岛复合纤维剥离为超细纤维,经沸水洗去甲苯,烘干后便制得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基布。将得到的基布经过柔软、磨毛、染色、抗菌、防臭、防水、阻燃、干法造面等一系列的深加工,制成风格各异、种类繁多的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系列产品。
  该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纤维细度细,梯度感强,手感丰满,表面折纹细腻,弯折后韧性强等优点,完全体现了真皮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形态,在减少污染、动物保护、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三、知识产权情况
  该项目应用获得3项知识产权,分别为一种熔融共混海岛纤维及其生产方法、一种定岛型海岛纤维及其生产方法、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的制备方法,详见主要附件目录1、2、3。
  该项目立项后,通过公司采取加强创新教育理念培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健全人才引进体系等措施,培养出3名在职研究生,10名工程师,若干名优秀的助理工程师,并提高了员工的在线操作水平。
  四、推广应用前景
  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属于高端产品,尤其在微观结构、物性指标、环保性能等方面均超过天然皮革,是普通合成革产品及常规超细纤维合成革无法比拟的。
  该项目的成功研制,成功代替天然皮革进入沙发革、箱包革和鞋革市场,使超细纤维合成革加工技术得以本质性的提升,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自批量投入生产以来,市场销售形势看好,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可观。
候选人  1. 王乐智
王乐智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投入到该项目的工作量达到其总工作量的55%,主要负责对项目进行整体的协调和指导。特别是组织相关人员针对项目重点、难点进行论证和反复试验,有效地推进了项目的进程,为攻克技术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分别为ZL200910016465.5、ZL2009100184975.9、ZL201110213331.X。
2. 郑永贵
郑永贵为本项目的主要技术人员,投入本项目的工作量达到其总工作量的53%,主要负责对项目实施方案、技术工艺参数等进行制定及实施,重点解决了项目的技术重点及难点,解决了无纺布缠结性能、染色固色、高温压花等难题,为项目顺利完成起主要作用。 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分别为ZL200910016465.5、ZL2009100184975.9、ZL201110213331.X。
3. 王吉杰
王吉杰为该项目的研发工程师,投入到该项目的工作量达到其总工作量的52%,主要负责对项目进行整体的在线试验指导和操作。特别是组织相关车间操作人员进行设备调试、工艺调整等,有效地推进了项目的进程,为攻克技术难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授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201110213331.X。
4. 马丽豪
马丽豪为本项目的研发工程师,投入到该项目的工作量达到其总工作量的40%,主要负责专利方面的技术工作,并对该项目使用的海岛纤维进行试验指导,对纤维方面的技术难点攻克起到了重要作用。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分别为ZL200910016465.5、ZL2009100184975.9、ZL201110213331.X。
5. 张丰杰
张丰杰为本项目后工序负责人,投入到该项目的工作量达到其总工作量的30%,主要负责重点工序,主要解决产品印刷、压纹、水揉及高吸湿整理等难题,为本项目顺利完成起到重要作用。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的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权 刘利坤;王乐智;王吉杰;郑永贵;马丽豪;郝盈博
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ZL 201110213331.X 2013-02
中国
2
一种熔融共混海岛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发明专利权 王乐智;马丽豪;董瑞华;刘利坤;苑浩亮;郑永贵
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ZL 200910016465.5 2011-09
中国
3
一种定岛型海岛复合纤维及其生产方法
发明专利权 王乐智;董瑞华;马丽豪;刘利坤;苑浩亮;郑永贵
山东同大海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ZL 200910018497.9 2012-12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点击查看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西班牙MORON GROUP 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产品 2010-01至2012-12 JOSE/13573681038 3000.00
意大利FUTURE.S.R.L 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产品 2010-04至2012-12 ENIO/13475698764 1600.00
广州市宝红贸易有限公司 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产品 2010-05至2012-12 康雪英/13710970402 1050.00
温州市瓯海郭溪爱尔迪豪皮鞋厂 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产品 2011-01至2012-12 李丕宗/15868721901 700.00
         
应用情况概述:
  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目前已经进入批量生产中,生产稳定,主要用于沙发革、箱包革和鞋革领域,属于高端产品;产品在微观结构、物性指标、环保性能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是普通超细纤维合成革产品无法达到的。
  目前该产品主要出口西班牙和意大利,替代天然皮革,属于高档产品;国内市场很多订单近几年也开始批量使用,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推广广泛。从目前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可以看出,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自批量投入生产以来,市场销售形势看好,产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可观。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一、成本核算:
原材料总消耗成本 43.4元/米
水电及公用工程总消耗成本 17元/米
二、各年度经济效益计算如下:
2010年:新增利润=3000-2412-88=500万元;
新增税收=88+49+10+3=150万元;
创收外汇=15.8美元/米*15万米=225万美元;
2011年:新增利润=5000-4060-140=800万元;
新增税收=103+140+15+2=260万元;
创收外汇=15.0美元/米*23万米=345万美元;
2012年:新增利润=7000-5500-330=1170万元;
新增税收=330+140+15+2=487万元;
创收外汇=15.0美元/米*40万米=600万美元; 
3.社会效益(限200字)
该项目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升超细纤维合成革行业发展技术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超细纤维高仿头层皮合成革是真皮的最佳替代品,减少了动物的饲养和屠宰,在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表率;同时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人员就业率,培养了若干技术人才,提高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操作技能。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2
项目名称  500吨/年本体沉淀聚合合成反式异戊橡胶工业试验装置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反式异戊橡胶与天然橡胶是同分异构体。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者严瑞芳发明用硫化方法将TPI变成弹性体,大大拓宽了TPI在橡胶领域的用途。但是,国际市场TPI的价格约为NR的十倍以上,成为TPI橡胶应用的障碍。
青岛科技大学有关科研人员发明了用负载型TiCl4/MgCl2催化异戊二烯本体沉淀聚合合成TPI的新方法,该法效率高、流程短、投资少,能耗物耗低,因此合成成本能大幅降低。从1991年至2000年,项目连续得到了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两项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支持,从实验室小瓶聚合,到3-10升小聚合釜扩试,放大到100升聚合釜模试,并将所合成TPI进行结构、性能和应用研究,特别是轮胎中应用研究。进展顺利,结果良好。项目“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合成及应用开发”(100升聚合釜模试装置)1997年9月通过原化工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价为国际领先;项目“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在高速节能轮胎中的应用”2000年5月通过中国石化局(原化工部)组织的专家鉴定,评价为国际先进。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1999年度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2000年度技术发明二等奖。
但是,实验室发明成果并不能等于工业化成果。要使实验成果产业化,很重要一步就是工业中试。2005年7月,青岛科技大学决定以上述TPI成果技术并斥资159万元人民币占股65%,另外社会集资245万元占股35%,注册资金七百万元,成立青岛科大方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建设500吨/年合成TPI工业试验装置。其目的有二:第一,检验实验室成果能否工业放大?如何工业实施?摸索放大数据和设计资料;第二,能得到一定量的产品开发市场,特别是轮胎市场,能满足批量试验的要求。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设计建设了第一套500吨/年合成TPI工业试验装置。2006年12月建成,一次投料开车成功,打通了流程,生产出合格产品粉状TPI。500吨/年合成TPI工业试验装置在建设过程中,还得到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山东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计划、青岛市中小企业培育专项培育计划的支持。装置特点可以总结为:
(1)采取本体沉淀聚合合成橡胶,在合成橡胶历史上,属于首次;(2)效率高,催化效率可达5万倍以上,因此无须后处理也能达Ti含量50ppm和灰分0.5%以下。(3)工艺流程短,投资省;(4)能耗低,较溶液聚合可节能2/3或更多;(5)环境友好,无废水、废液、废渣排放,少量废气也能达到排放标准。
因此,合成成本不仅要比国外TPI低的多,而且应比同样采用异戊二烯溶液聚合的通用异戊橡胶IR更低,为TPI成为通用橡胶一员奠定了基础。
至今,中试装置已运行6年多,生产了数百吨产品,为杭州中策橡胶公司,青岛赛轮轮胎公司,美国固特异轮胎公司等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数以吨计的试验用料,协助他们进行轮胎等橡胶制品的应用研究,取得一批有积极意义的成果。同时,也开展了TPI在医用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结论是:TPI完全可以部分替代天然胶的应用市场,而且能起到降低滚动阻力、提高耐磨性和抗疲劳性的效果,是一种有工业化前景的新型合成橡胶材料。
候选人  1. 黄宝琛
本项目的技术专利“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新合成方法”的首位发明人,在本项目中承担了全套装置的设计安装施工现场指导及试车全过程的指导,对装置的建设和运行起了决定性作用。历经实验室小试,5升聚合釜扩试,100升聚合釜模试,到4500升聚合釜的工业试验,延伸到正在建设的30000T/a工业化装置。20余年不遗余力努力工作,虽年事已高仍不停步,为反式异戊橡胶工业化,为轮胎橡胶工业增加一种新材料做出贡献。参与了《主要技术发明》中的各项工作,本人在此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佐证材料为:(十)知识产权证明所列发明专利权1、2、3、4、5; (十一)论文证明材料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 赵志超
原青岛科技大学科技处科技公司经理,2005年青岛科大方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后受学校委任到公司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负责TPI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推广等工作,为项目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了《主要技术发明》中的各项工作,本人在此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佐证材料为:(十)知识产权证明所列发明专利权3、4、5; (十一)论文证明材料2、3、4、5、6、7、8、9
3. 姚薇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合成团队的主要成员,从反式异戊橡胶研究开发早期、小试、模试阶段便参与了工作,在本项目“500吨/年本体沉淀聚合合成反式异戊橡胶工业试验装置”作技术服务,并负责产品TPI的性能指标测试以及TPI的应用开发等。为项目的完成做出重要贡献。参与了《主要技术发明》中的各项工作,本人在此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佐证材料为:(十)知识产权证明所列发明专利权2、3、4、5; (十一)论文证明材料1、2、10、11、14、15、16、17
4. 李建中
原青岛助剂厂(本项目“500吨/年本体沉淀聚合合成反式异戊橡胶工业试验装置”所在地)生产副厂长,青岛科大方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成立后受聘于公司,在项目建设期协助现场建设安装工作,在项目建成后的试车及运行中一直负责生产管理等工作,负责制定了青岛科大方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标准,为项目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参与了《主要技术发明》中的各项工作,本人在此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100%。佐证材料为:(十三)青岛科大方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5. 邵华锋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合成团队的骨干成员,本项目中作技术服务及应用开发工作。参与了《主要技术发明》中的各项工作,本人在此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佐证材料为:; (十一)论文证明材料16、17
6. 杜爱华
青岛科技大学反式异戊橡胶研究开发项目的长期合作者,主要负责TPI的结构与性能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参与了《主要技术发明》中的各项工作,本人在此项技术研究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佐证材料为:(十)知识产权证明所列发明专利权2、3、4、5;(十一)论文证明材料3、7、8和9。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新合成方法
发明专利权 黄宝琛;贺继东;宋景社;唐学明
青岛化工学院
ZL95110352.0 2000-01
中国
2
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和高乙烯基聚丁二烯并用的轮胎胎面胶料
发明专利权 黄宝琛;张文禹;王名东;杜爱华;姚薇;宋景社
青岛化工学院
ZL01104025.4 2004-02
中国
3
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工业合成方法
发明专利权 黄宝琛;赵志超;姚薇;赵永仙;杜爱华
青岛科大方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ZL200610043556.4 2009-06
中国
4
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工业合成方法美国专利
发明专利权 黄宝琛;赵志超;姚薇;赵永仙;杜爱华
青岛科大方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US7,718,742B2 2010-05
美国
5
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工业合成方法俄罗斯专利
发明专利权 黄宝琛;赵志超;姚薇;赵永仙;杜爱华
青岛科大方泰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2395528 2010-07
其他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合成橡胶工业手册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9
虞乐舜;黄宝琛;丁永涛;姚薇
2
反式-1,4-聚异戊二烯/乙炔黑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性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姚薇;徐福勇;陈利;赵志超;黄宝琛
3
TPI/NR并用胶在全钢子午胎胎肩垫胶中的应用
世界橡胶工业
2010-04
齐立杰;赵志超;黄宝琛
4
硫黄用量对TPI和IR胶料性能的影响对比
橡胶工业
2010-06
宋红梅;杜爱华;赵志超;黄宝琛
5
用于全钢子午线轮胎胎侧胶的反式-1,4-聚异戊二烯/天然橡胶/顺丁橡胶并用胶的性能
合成橡胶工业
2010-03
齐立杰;赵志超;黄宝琛
6
TPI/NR并用胶在全钢子午线轮胎胎面胶中的应用
弹性体
2010-02
齐立杰;赵志超;黄宝琛
7
TPI/IR并用胶的性能
弹性体
2009-06
宋红梅;杜爱华;赵志超;黄宝琛
8
增粘树脂对TPI/N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橡胶工业
2009-10
齐立杰;杜爱华;赵志超;黄宝琛
9
TPI和不同硫化体系下硫黄用量对TPI/NR/BR并用胶性能的影响
橡胶工业
2009-06
齐立杰;杜爱华;赵志超;黄宝琛
10
合成反式-1,4-聚异戊二烯的硫化与性能
弹性体
1995-08
姚薇;宋景社;贺爱华;左文波;贺继东;黄宝琛
11
反-1,4-聚异戊二烯的结晶行为
合成橡胶工业
1996-06
姚薇;贺爱华;宋景社;贺继东;于善普;黄宝琛
12
高反式-1,4-聚异戊二烯合成的新方法
高分子学报
1992-02
黄宝琛;贺继东;徐玲;唐学明
13
Progress of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Trans-1,4-Polyisopren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1-02
宋景社;黄宝琛;于东升
14
SBR/TPI并用胶硫化体系的研究
橡胶工业
2004-12
孟凡良;黄宝琛;姚薇;于涛;盛海波
15
交联对反式聚异戊二烯结晶及结晶速率的影响
合成橡胶工业
2001-01
马祖伟;姚薇;黄宝琛;宋景社;王名东
16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Low Realtive Molecular weight Trans-1,4-poly (isoprene)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07-10
邵华锋;姚薇;黄宝琛
17
低相对分子质量反式-1,4-聚异戊二烯蜡的合成
应用化学
2003-02
邵华锋;姚薇;黄宝琛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青岛赛轮股份有限公司 轮胎胎面胶反式聚异戊二烯橡胶 2008-01至2013-03 徐静/18678988669 35.00
青岛第派新材有限公司 30000t/a合成反式异戊橡胶工业装置 2011-01至2013-02 朱毅/18678956816 1000.00
         
         
         
应用情况概述:
项目“500吨/年本体沉淀聚合合成反式异戊橡胶工业试验装置”的目的有两个:1.合成技术开发2.应用市场开发,因此试验成功后的应用也包括两方面:
1.合成技术已转让给青岛第派新村有限公司建设30000T/a规模的工业化装置。现已完成I期15000T/a两条线的安装工程。2013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2.应用市场
第派公司成立了开发中心,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还成立了“杜仲橡胶研究院”,全面开展了反式异戊橡胶的应用市场研发工作。除了惯常的医用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研究推广外,重点开展了轮胎应用市场的研发(因轮胎用胶占全部橡胶50%以上)。如赛轮、固特异等橡胶公司。已取得一批有意义成果。以上几家轮胎企业都是国内外最有影响的轮胎企业,他们带头,必然好推广,市场扩大,又必然推动反式异戊橡胶的发展。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2
0
0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截止2012年7月31日,青岛科大方泰公司500T/a本体沉淀聚合合成反式异戊橡胶工业试验装置累计生产反式异戊橡胶约270吨,销售TPI产品170余吨,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6万元,累计缴纳增值税及附加税14万元。
本套装置是 “工业试验装置”,其任务是①开发技术②开发市场,现已基本完成,转让到青岛第派新材有限公司兴建30000T/a工业装置技术和装置总评估作价3695.98万元(青天评报字【2010】第18号)。综合来看,总体技术发明的应用经济效益为3000多万。增值明显。
3.社会效益(限200字)
(1) 合成方法的创新,使反式异戊橡胶从原来是天然橡胶价格十余倍只能作特种橡胶(如医用材料)使用,下降至与NR价格差不多,可作为通用橡胶用于轮胎等橡胶制品,是一大进步。而且合成过程能耗降低2/3,无污染。
(2) TPI作为橡胶使用有滚动阻力小、生热低、耐磨耐疲劳等特点。实验证明,在半钢轮胎胎面胶中以20份TPI替代丁苯胶可降低汽车燃油消耗2.5%左右。在全钢胎面胶中以20份TPI替代NR,可使轮胎使用寿命提高50%,且有节油效果。

 
山东省教育厅
3
项目名称  900MPa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不预热组合焊接技术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高强度脆硬材料的焊接。
低合金调质高强钢和金属间化合物以其高强性能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电力、压力容器、矿山机械等制造领域,而焊接是影响调质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应用至关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抗拉强度900MPa高强钢的工程应用对焊接方法、焊接材料和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类高强钢合金系复杂,淬硬性大,有明显的冷裂纹倾向,在焊接中会出现冷裂纹和热影响区脆化和软化。因此,这类高强钢焊接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防止焊接裂纹;二是在保证满足高强度要求的同时, 保证焊接接头区域的冲击韧性。生产中,高强钢焊接一般采用焊前预热、焊后热处理的工艺措施。
1. 主要技术内容
本课题采用焊材强韧性匹配和高效组合焊技术攻克了不预热条件下强度级别高于900MPa高强度异种钢的焊接难题,解决了高强钢焊接裂纹、焊接热影响区脆化等一系列技术难关,提出最佳的焊接参数和与之相匹配的焊材。研究焊接参数和填充合金对高强异种材料焊接裂纹敏感性的影响,分析接头区微观组织、硬度及接头强韧性匹配,为高强异种材料焊接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可靠的技术保证。
2. 授权专利情况: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有很强的创新性,推动了异种高强脆硬材料焊接应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1) 900MPa高强钢不预热组合焊接方法(国家发明专利ZL200910019599.2)
(2) 800MPa高强度钢的不预热焊接工艺(国家发明专利ZL200610070181.0)
(3) 一种电焊机安全节能装置(国家实用新型专利ZL200820017231.3)
3. 主要技术指标
采用焊材强韧性匹配和组合焊接技术实现900MPa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的不预热焊接,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不低于高强钢抗拉强度的9 0%,焊缝金属的冲击吸收功(AKV)大于90J(0℃),接头区显微硬度不大于560HM,不存在明显的淬硬区和软化区,焊接接头综合性能提高一倍以上。
4. 应用与推广情况
采用焊材强韧性匹配和不预热组合焊接技术将900MPa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进行焊接制成的复合结构,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材料各自的性能优势、提高结构和设备的使用寿命,可应用于煤矿机械、工程机械、电力等工程结构。该项技术已在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滨州市正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济南新吉尔机械有限公司、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使用,主要用于重型锻压设备、煤矿液压支架、大型数控金切机床等高强度结构的焊接,取得良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
5.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采用该项技术生产的高强度焊接结构大幅提高了相关构件的使用寿命,符合轻量化战略方向。以900MPa高强钢煤矿机械液压支架为例,与原有600MPa高强钢焊接产品相比,装备减重30%,使用寿命提高3倍以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亿多元。同时,还降低了运输成本,节省了能源消耗,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候选人  1. 李亚江
拟定总体研究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不预热条件下采用组合焊接技术实现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拟定焊接工艺性试验并组织实施,探索出焊接工艺参数和填充合金成分对焊接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3项创新都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1篇,撰写著作1部,见附件1,2,4-15。
2. 王娟
针对高强钢异种材料焊接接头形成的复杂组织,提出了高强钢异种材料焊接接头的微观结构与组织性能的控制措施,建立了接头裂纹的数值分析模型,总结了影响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焊接工艺参数的最佳范围和填充材料的合金组成。 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3项创新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1篇,见附件1,2,4-11, 15。
3. 沈孝芹
具体负责高强钢接头裂纹分析及控制,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2项创新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见附件2。
4. 刘强
负责研制高强钢专用高效节能焊接设备。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2项创新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 参编著作1部,见附件3, 15。
5. 马海军
对高强钢焊接区域组织和形成的微观结构与接头强韧性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并取得创新性进展。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3项创新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发表论文2篇,见附件8, 9。
6. 夏春智
采用有限元区域法计算高强钢异种材料熔合区扩散氢分布和应力分布取得突出效果,本人对该项目《主要科技创新》中所列的第3项创新中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30%,支持本人贡献的旁证材料为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排名第四)。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900MPa高强钢不预热组合焊接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亚江;王娟;蒋庆磊
山东大学
ZL200910019599.2 2011-07
中国
2
800MPa高强度钢的不预热焊接工艺
发明专利权 李亚江;王娟;沈孝芹
山东大学
ZL200610070181.0 2008-08
中国
3
一种电焊机安全节能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权 刘强;杨福涛;童刚;李良;侯振;徐柏程;孙元新;王汝敬
王汝敬
ZL200820017231.3 2009-03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Effects of Mn and Ti on microstructure and inclusions in weld metal of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9
Jiang Qinglei;Li Yajiang;Wang Juan;Zhang Lei
2
Characterization on strength and toughness of welded joint for Q550 steel
Bulletin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1-01
Jiang Qinglei;Li Yajiang;Wang Juan;Zhang Lei
3
Effects of inclusions on formation of acicular ferrite and propagation of crack in high strength low alloy steel weld metal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10
Jiang Qinglei;Li Yajiang;Wang Juan;Zhang Lei
4
Microstructure and phase constituents near the fusion zone of Fe3Al/Cr-Ni alloys joints produced by MAW
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07-01
Haijun Ma;Yajiang Li;Gerasimov S A;Juan Wang
5
Division of characteristics zones and elements distribution of Fe3Al/Cr-Ni alloy fusion-bonded joint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07
Haijun Ma;Yajiang Li;Juan Wang
6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in weld joint of high nickel austenitic alloy and Cr18-Ni8 Stainless Ste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12-05
Na Wu;Yajiang Li;Juan Wang
7
Q550高强钢焊接接头强韧性匹配
焊接学报
2010-10
蒋庆磊;李亚江; 王娟
8
焊接热输入对Q690高强钢热影响区组织和韧性的影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11-02
李亚江;蒋庆磊;暴一品;王娟;张蕾
9
液压支架用Q690+Q550高强钢焊接接头裂纹分析
焊接技术
2010-06
张蕾;李亚江;蒋庆磊;徐宗林;付金良
10
坡口角度对低合金高强钢接头性能的影响
现代焊接
2010-11
蒋庆磊;李亚江; 王娟;张蕾
11
Q690高强钢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和性能研究
现代焊接
2011-06
李亚江;暴一品;蒋庆磊;马群双
12
高强钢的焊接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1-01
李亚江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不预热组合焊接技术 2010-01至2012-12 高光启/0536-6237889 5670.00
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 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不预热组合焊接技术 2010-01至2012-12 尹继承/85974222-6361 2500.00
济南市压力容器厂 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不预热组合焊接技术 2010-01至2012-12 任永伟/0531-87560682 1570.00
滨州市正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不预热组合焊接技术 2010-01至2012-12 林志雷/0543-2290568 2110.00
济南新吉尔机械有限公司 高强钢与金属间化合物不预热组合焊接技术 2010-01至2012-12 崔凯/13553159858 4458.00
应用情况概述:
 900MPa高强钢和金属间化合物由于性能优异和经济效益显著,在重要焊接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受到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用高强钢及配套工艺研制符合国际先进标准的焊接结构是影响我国机械装备水平的关键因素。但钢材强度越高,焊接难度越大。本项目采用高效Ar+CO2气体保护焊,通过焊材强韧性匹配、组合焊技术、严格限制焊缝扩散氢含量在超低氢水平(≤5ppm/100g)和控制焊接热输入等工艺措施,攻克了长期以来焊接900MPa高强钢为防止冷裂纹必须焊前预热的难题,实现了在不预热条件下对900MPa高强钢和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对促进高强钢焊接结构的应用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该项技术已在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滨州市正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济南新吉尔机械有限公司、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使用,主要用于重型锻压设备、煤矿机械液压支架、大型数控机床等高强度结构的焊接,取得良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采用该项技术生产的高强度焊接结构大幅提高了相关构件的使用寿命。以900MPa高强钢煤矿液压支架为例,与原有600MPa高强钢焊接产品相比,焊接结构减重约30%,使用寿命提高3倍以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3亿多元。同时,还降低了运输成本,节省了能源消耗,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3.社会效益(限200字)
 该项技术实现了在不预热条件下对900MPa高强钢的焊接,主要用于重型锻压设备、煤矿液压支架、大型数控机床等高强度结构的焊接,取得良好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益。与原有高强钢焊接产品相比,焊接结构减重约30%,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节能和环境保护,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该技术在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的新增利润达1.2亿元。

 
山东省教育厅
4
项目名称  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技术
推荐单位  山东省教育厅
项目简介   磁悬浮支承技术涉及机械、电磁、控制、材料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具有非接触、无磨损、高精度、不需要润滑和密封等一系列优点,在航空航天以及高速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大关键技术。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磁悬浮支承技术在航空航天以及民用高速系统等高技术领域已得到了成功应用。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对我们国家是封锁的,在高技术工业领域对我国是限制的,成为制约我国高技术发展的重要瓶颈。
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是采用永磁偏置加电磁控制的一种支承方式,由永磁力承担主要的承载力,电磁力提供调节力,可以大大减小控制电流,降低损耗,特别适用于航空航天装备中的陀螺、飞轮等对功率消耗有严格限制的设备;永磁加电磁控制磁悬浮支承技术在高速电机、高速涡轮机、高速离心压缩机等工业高技术设备中可以降低功耗、提高效率、减小体积、降低温升等,提高设备性能并拓展其应用范围。
本项目针对混合磁悬浮支承的特点,以工业用的高速电机等为应用对象,研究适用于不同要求的永磁偏置混合磁悬浮支承。在理论研究上,通过对磁悬浮支承的结构特点分析以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不同低功耗磁悬浮支承的设计方法和控制方法;在应用研究上,采用不同形式的永磁偏置主动型磁悬浮支承,将其应用于高速电机,为发展实用的低功耗磁悬浮支承奠定工程基础。
主要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永磁偏置混合磁悬浮支承结构及设计方法,以磁悬浮支承位移刚度与电流刚度为出发点,以最大承载力、转子转速、偏置磁感应强度等为约束条件,给出了径向磁悬浮支承主要参数(永磁体尺寸等)的设计方法与选取原则,发明了双气隙、上吸下斥等多种新型磁悬浮支承结构;
(2)改进了基于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技术,构建了基于数字控制器DSP为核心的全数字控制系统,利用其能够逼近复杂的非线性函数和自学习能力等特点,实现了对系统的噪声抑制作用及非线性补偿,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3)提出了一种新的高速转子穿越弯曲临界转速的振动控制技术,采用主动电磁阻尼器对转子穿越临界转速下的多阶振动模态进行抑制,通过增加电磁阻尼,降低转子过临界转速的振幅,抑制转子系统振动,使转子系统安全穿越弯曲临界转速。
本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EI收录10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测试,该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等特点,转子的径向跳动量约0.01mm,远小于磁悬浮支承的径向间隙0.5mm;在不同转速下转子稳定悬浮。
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技术突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基于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技术研发的磁悬浮高速永磁电机,具有能量密度高、结构尺寸小、效率高等优点,对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候选人  1. 肖林京
对创新点1、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开展工作,提出了新型低功耗永磁偏置混合磁悬浮支承结构,以永磁力克服转子重力,节省系统功耗(创新点1);提出增加电磁阻尼的振动主动控制方法,克服转子穿越临界转速时的共振问题(创新点3)。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主要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 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4篇。
2. 韩邦成
对创新点2、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磁悬浮支承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提高控制系统鲁棒性、稳定性和快速性的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技术(创新点2),研究磁悬浮反作用飞轮系统模态分析,提出振动主动抑制控制技术(创新点3),落实并开展有关实验和应用研究。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主要旁证材料:授权发明专利3 项,发表相关论文4篇。
3. 刘虎
对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对新型低功耗永磁偏置混合磁悬浮支承结构(创新点1)、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技术(创新点2)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完善,进行了磁轴承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开展了实际应用工作。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0%。 主要旁证材料:作为发明人之一的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相关论文3篇。
4. 丁鸿昌
对创新点3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究磁悬浮转子支承特性及其动力学特性,完成了磁悬浮转子的动力学建模,进行了转子模态和临界转速的分析,对转子穿越临界转速的振动控制策略(创新点3),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主要旁证材料:发表相关论文4篇。
5. 孙传余
对创新点1、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研究新型“上吸下斥”的低功耗磁悬浮支承结构,采用以永磁力克服重力的方法,降低磁轴承功耗(创新点1),将基于RBF预测模型的神经网络PID控制算法应用到磁悬浮支承系统中,以RBF模型预测为基础,加快收敛速度,改善控制系统对磁悬浮支承的响应特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自适应性(创新点2),落实并开展有关实验和应用研究。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主要旁证材料:作为发明人之一的授权专利5 项,发表相关论文1篇。
6. 于志豪
对创新点2做出了创造性贡献。提出了闭环控制系统的实现方案;以功能需求为基础,完成电流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电路的设计,给出了模拟量通信的调节与定标方法;开发了计算机数据监测程序,研究了基于H桥的主功率电路拓扑,完成了主要功率电路和控制电路的设计与性能分析,为验证和实现系统奠定了基础。 本人在该项技术研发工作中投入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主要旁证材料: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技术。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一种永磁上吸下斥结构的低功耗内转子径向磁轴承
发明专利权 肖林京;孙传余;李鹏;高峰
山东科技大学
ZL200910206289.1 2011-06
中国
2
一种低功耗单稳态零重力作用径向磁轴承
发明专利权 肖林京;孙传余;李鹏;武洪恩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010111199.7 2011-06
中国
3
一种永磁上吸下斥结构的低功耗混合式磁轴承
发明专利权 肖林京;孙传余;李鹏;武洪恩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010110709.9 2012-02
中国
4
一种具有冗余结构的低功耗轴向磁轴承
发明专利权 韩邦成;房建成;刘刚;孙津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ZL200710098751.1 2009-05
中国
5
一种具有冗余结构的永磁偏置内转子径向磁轴承
发明专利权 韩邦成;房建成;孙津济;魏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ZL200710063270.7 2009-01
中国
6
一种具有冗余结构的永磁偏置外转子径向磁轴承
发明专利权 韩邦成;房建成;孙津济;刘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ZL200710063271.1 2009-01
中国
7
一种基于FPGA的高精度数字在线动平衡检测装置
发明专利权 房建成;韩辅君;刘虎;刘刚;李建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ZL200710063642.6 2009-01
中国
8
一种磁悬浮反作用飞轮转子转速和转动方向的检测装置
发明专利权 房建成;刘虎;刘刚;孙津济;王志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ZL200610011960.3 2007-08
中国
9
一种新型磁悬浮风力发电机
实用新型专利权 肖林京;高峰;武洪恩;孙传余;张绪帅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020250127.6 2011-01
中国
10
一种磁悬浮飞轮离心式鼓风机
实用新型专利权 肖林京;孙传余;张康;郭海
山东科技大学
ZL201120389314.7 2012-06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Analysis of Radial Magnetic Bearing Used in Magnetic Suspension Wind Power Generat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product, e-service, and e-entertainment
2010-11
Xiao Linjing; Sun Chuanyu; Li Peng
2
Study on stiffness and damping characteristic of hybrid magnetic bearing for high-speed electrical machin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10
Linjing XIAO; Hongchang DING
3
Dynamic Magnetic Force Analysis of the New Low-power Radial Magnetic Suspension Bearing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2-11
ChuanYu Sun; LinJing Xiao; ShuPing Wang
4
基于ANSYS和iSIGHT的磁悬浮轴承结构优化设计
轴承
2012-05
肖林京;张绪帅;常龙;郭海
5
永磁偏置混合磁轴承刚度与阻尼特性研究
制造业自动化
2011-12
丁鸿昌;肖林京;陈毕胜
6
新型永磁偏置轴向磁轴承的磁力特性
机械工程学报
2010-04
刘虎;房建成
7
基于磁悬浮动量轮微框架能力的卫星滚动—偏航姿态稳定控制研究
宇航学报
2010-04
刘虎;房建成;刘刚
8
在轨条件下磁悬浮动量轮磁轴承系统稳定性研究
宇航学报
2009-03
刘虎;房建成;刘刚
9
基于滑模扰动观测器的磁轴承主动振动控制
光学精密工程
2012-03
韩邦成;崔华;汤恩琼
10
磁悬浮反作用飞轮系统模态分析及试验研究
系统仿真学报
2008-02
韩邦成;张姝娜;房建成;赵丽滨
11
磁悬浮风力发电机转子系统的研究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06
肖林京;李鹏;高峰
12
高速永磁电机转子护套过盈配合量计算及应力分析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1-10
丁鸿昌;肖林京;张华宇;孙传余
13
Dynamic analysis of rotor system for magnetic levitation high-speed electrical machin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2011-04
Ding Hongchang; Xiao Linjing; Zhang Huayu; Yang Qianming
14
The strength analysis of rotor sleeve and PM for high-speed electrical machine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1-10
Ding Hongchang; Xiao Linjing
15
基于自锁原理的磁悬浮飞轮电磁锁紧机构
光学精密工程
2009-10
韩邦成;刘强
16
不平衡质量对磁悬浮CMG转子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及实验
宇航学报
2008-03
韩邦成;房建成;郭家富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北京海斯德电机技术有限公司 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技术 2010-01至2012-12 马健/18612330816 2175.60
北京泰熙沂泽科技有限公司 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技术 2009-11至2012-12 洪势/010-82338701 1685.10
         
         
         
应用情况概述:
 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技术具有无接触、无磨损、高转速、高精度、长寿命、低振动不需要润滑和密封等一系列优点,可应用于高速电机、高速离心压缩机等民用工业高技术领域。
高速电机和普通电机相比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尺寸小、动态响应快、效率高等优点。磁悬浮高速永磁电机转子采用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取代了传统的机械轴承。高速电机的混合磁悬浮支承的静态悬浮电流接近零,实现了不同转速下转子的稳定悬浮。该技术满足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对高速电机的现实需要,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约3800万元,将其应用于高速离心机以及高压风机可有效节能,且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3.社会效益(限200字)
社会效益:
(1)该技术成果既有助于突破制约高速、高精度轴承转速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瓶颈,也直接关系着我国机电产品快速挤占世界高端市场。
(2)项目进行过程中,培养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6人。
间接经济效益:
采用低功耗混合磁悬浮支承的高速电机,可解决现有高压风机、压缩机等受电机转速限制的问题,近三年累计新增利润2603.1万元,新增税收1257.7万元,节支总额137万元。

 
山东省教育厅
5
项目名称  高频脉冲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
推荐单位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一)所属科学技术领域
石油、天然气科学技术
(二)主要技术内容及取得的成果
项目研究了油水乳化液高频电破乳、聚结、脱水机理,建立了高频脉冲电聚结油水分离理论,研发了高频脉冲脱水电源,开发了高频聚结分水装置、高频脉冲脱水装置及老化油处理装置,形成了高频脉冲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
1、高频脉冲电聚结油水分离理论
建立了油水乳化液液滴在高频脉冲电场中受力变形的动力学模型,揭示了脉冲频率与乳化液液滴变形、破裂以及聚并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了破乳聚结最佳频率的计算方法。
2、大功率高频高压脉冲电源发生及传输技术
根据油水乳化液的伏秒导电特性和固有振动频率,以及高频脉冲电磁传输理论,研发了100kVA、5kHz-300kHz 的高频脉冲电源发生器、高频变压器及传输系统,实现了脉冲电源频率和占空比随乳化液性质变化而自动跟踪调节及大功率高频电能较远距离输送。
3、高频聚结分水技术
高频电场空间聚结、机械聚结和材料表面物理聚结相结合,研发了高频聚结分水技术及装置。首次实现了高含水、高粘重质原油乳化液的零加热深度分水处理。
4、高频脉冲脱水技术
根据油水乳化液的击穿伏秒特性及高频电源频率自动跟踪调节,研发了高频脉冲脱水技术及装置,解决了复杂原油易短路击穿问题,形成了电-化学二段高频聚结脱水工艺。
5、老化油处理技术
集成旋流离心分离、水洗破乳和高频脉冲聚结技术,研发了落地油和老化油处理装置,开发了联合站落地油、老化油的单独处理工艺,解决了落地油和老化油对原油系统的污染及循环处理问题。
(三)创新点
1、揭示了脉冲频率与破乳聚结效率的关系,建立了乳化液液滴在高频电场中的受力变形数学模型,为高频脉冲电破乳聚结油水分离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2、研发了专用大功率(100kVA)高频脉冲发生及传输装置,大幅降低了高频变压器的电感量(mH级降至μH 级),实现了脉冲频率、占空比自动跟踪调节及大功率高频能量远距离输送。
3、将高频电场空间聚结、机械聚结和材料表面物理聚结相结合,形成了高频复合聚结技术和电-
化学二段聚结脱水工艺,首次实现了高含水采出液的静电聚结深度脱水处理,在常温条件下将含水95%的采出液含水降至10%。
(四)授权专利情况
项目运行情期间,授予发明专利4 项,授予实用新型专利4 项,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 篇。
(五)技术经济指标
1、高频聚结分水技术在常温下可将含水95%以上的采出液油中含水降至10%,水中含油300ppm以下,降低加热能耗60%,节约处理时间80%。
2、原油经高频脉冲脱水装置处理后,油中含水降至2%以下,水中含油500ppm以下。
3、老化油、落地油经老化油处理装置处理后,油中含水降至2%以下,水中含油800ppm以下。
(六)推广应用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高频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在胜利油田河口、胜利及孤东采油厂推广应用,大幅缩短了工艺流程,为复杂原油油水分离提供了技术支撑,单套处理装置平均每年节约成本290 万元以上,预计可为胜利油田年节约费用约2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候选人  1. 张建
项目负责人,项目总体思路设计,技术总结审定。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和第五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75%。 1、负责了乳化液高频脉冲破乳微观机理的研究,建立了乳化液在高频电场中的破乳变形数学模型,为高频脉冲电破乳聚结油水分离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负责了高频脉冲电源研制开发工作,开发了100kVA 高频电源,实现了高频电源频率及占空比自动跟踪调节功能。 3、提出了电场聚结与机械材料聚结相结合的复合聚结技术。 授权的专利见附件1-7,发表的论文见附件10-20。
2. 李清方
技术首席,项目技术方案制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技术总结审核。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二项、第三项和第五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1、负责高频脉冲变压器的开发,提出了变压器绕组的电容补偿技术,大幅降低了变压器的电感及分布电容量。 2、提出了电容自动切入补偿方式,解决了系统相位同步问题。 3、负责高频能量传输的研究,开发了大功率高频能量输送系统。 4、负责高频复合电极开发。 授权的专利见附件2、3、4、6、7,发表的论文见附件22。
3. 张新军
具体方案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室内及现场试验。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三项和第五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 1、负责了现场电场与离心场作用的油水分离技术研究。 2、负责开展了离心破乳分水技术研究部分。 3、负责高频聚结装置结构研究、高频聚结电极工业化研制及内部流场分析试验。 授权的专利见附件2、4、7。
4. 刘东杰
具体方案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室内及现场试验、项目总结编写。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三项和第四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50%。 1、负责高频脉冲脱水装置研制,现场试验及推广应用。 2、负责高频聚结装置结构研究、高频聚结电极工业化研制及内部流场分析试验。 3、负责完成了项目总结。 授权的专利见附件1、2、6、7、8,发表的论文见附件9、23。
5. 郭长会
关键技术攻关,室内及现场试验。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一项和第三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 1、开展了电场作用下,油中水滴分裂、聚并的试验分析,研究了电磁油水聚结的理论; 2、开展了现场电场与离心场作用的油水分离技术研究。 授权的专利见附件2、3、4、5、7,发表的论文见附件18、20。
6. 赵忠杰
关键技术攻关,室内及现场试验。对该项目《主要技术发明》栏中所列第二项和第五项发明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40%。 1、负责了老化油、落地油高频脉冲处理技术及装置研究。 2、负责开发了高频复合电极。 授权的专利见附件1、2、3、5、6、7、8,发表的论文见附件9、21。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高频脉冲原油电脱水装置
发明专利权 赵忠杰;张忠良;王凤巢;刘东杰;张建;纪国庆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
ZL01114971.X 2004-10
中国
2
油田采出液电磁聚结预处理装置
发明专利权 王增林;张建;李清方;刘东杰;赵忠杰;朱幸;赵守明;郭长会;张新军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ZL200710016658.1 2011-04
中国
3
电场与离心场结合的原油脱水装置
发明专利权 冯永训;张建;赵海培;郭长会;赵媛媛;赵忠杰;赵守明;于殿强;祝威;李清方;朱幸;王利君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ZL200910015543.X 2010-10
中国
4
一种落地原油脱水处理装置
发明专利权 李清方;赵海培;张新军;张建;于殿强;朱红彬;祝威;刘海丽;宋辉;赵守明;郭长会;孙志英;张宁宁
胜利油田胜利工程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ZL200810157776.9 2012-01
中国
5
离心脉冲电场破乳分离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权 王奎升;冯永训;张扬;张建;王永伟;郭长会;赵媛媛;赵忠杰;赵守明;朱幸;王利君
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
ZL201020213639.5 2010-12
中国
6
老化原油净化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权 李清方;张建;朱幸;王凤巢;赵忠杰;林玉兰;刘东杰;赵守明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规划设计研究院
ZL02256305.9 2003-12
中国
7
高频脉冲原油脱水电源
实用新型专利权 张建;李清方;赵忠杰;刘东杰;赵海培;陈树华;张新军;郭长会;赵守明;孟凡营
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赛瑞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ZL201020152622.3 2010-11
中国
8
高频谐振感应聚结油气水脱除器
实用新型专利权 孙志英;陈海军;刘海丽;刘东杰;赵忠杰;张福民;吴鲁宁;朱红彬;庞会中;张宁宁;尚明华;陆诗建
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赛瑞石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ZL201220281382.6 2013-01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高频脉冲原油电脱水供电装置的研制及应用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6-03
刘东杰;朱红;王凤巢;赵忠杰
2
高频脉冲电场作用下乳状液液滴动力学模型
化工学报
2007-04
张建;董守平;甘琴容
3
用一次回归正交设计研究高频脉冲电破乳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6-02
甘琴容;张建;董守平
4
脉冲电破乳中液滴变形的研究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6-03
张建;甘琴容;董守平
5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设计研究高频脉冲电脱水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6-02
张建;甘琴容;董守平
6
高压电场中乳状液液珠运动变形与聚结研究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6-01
张建;王德国;李振林;沈登海
7
高频脉冲电场下乳状液中液滴运动行为研究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6-01
甘琴容;张建;董守平
8
高压脉冲直流电场影响原油乳状液破乳的机理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4-01
张建
9
电场破乳分散相液滴内外流场静压差研究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11-11
王亮;董守平;周建平;张建;张明明;余忠俊
10
电场破乳分散相液滴行为研究
实验流体力学
2010-02
王亮;冯永训;董守平;张建;郭长会;余忠俊
11
电场破乳分散相液滴形变力学初探
石油化工设备
2009-05
王亮;童新华;董守平;张建;周建平
12
新型离心-脉冲电场联合破乳装置的设计
流体机械
2009-11
王永伟;张杨;王奎升;冯永训;张建;郭长会
13
复合驱采出液电脱水技术研究
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2-04
王凤巢;赵忠杰;余一刚
14
集中处理站老化油处理工艺的探讨
石油规划设计
2003-06
赵守明;李清方
15
胜利油田原油脱水现状探讨
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9-05
刘东杰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厂 高频脉冲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 2010-01至2012-11 王飞/13705465308 877.50
         
         
         
         
应用情况概述:
 “高频脉冲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于2010年至今在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期间高频聚结分水装置运行稳定,处理效果良好,含水95%以上的来液在不加热的条件下直接进入高频聚结分水装置,经装置处理后油中含水在10.0%左右,水中含油小于300mg/L。与常规分水设备相比效果明显。
“高频脉冲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 对三采采出液的处理效果显著,技术成熟,工艺配套。该技术应用后大幅缩短了联合站脱水系统的处理流程,减少了来液在站内的处理时间,解决了高含水采出液的分水难题,降低了联合站处理能耗。在应用期间,为采油厂共节约燃料费约877.5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以2012 年为例:
联合站内传统三相分离器出口含水约75%(进一级加热炉含水),高频电聚结装置出口含水大约为10%,单台高频电聚结装置处理液量按7200m3/d(含水95%),站内一级加热炉温升按35℃计算。
原油含水为75%时,每天消耗的热量为:
Q1=cm△T=3.675×(1440×1000) ×35=185.2GJ
使用高频电聚结装置后原油含水降为10%,每天消耗的热量为:
Q2=cm△T=2.31×(400×1000) ×35=32.3GJ
节约的能耗Q1-Q2=185.2-32.3=152.9GJ,热量销售按单价60.0 元/GJ(不含税)计算,
一年节约加热费为:60.0×152.9×365=334.9(万元)
2010—2012年共节约费用约877.5 万元。
3.社会效益(限200字)
 目前处理三采液的联合站前端三相分离器分水效率变低,进入联合站一级加热炉原油含水过高,加热炉85%以上的加热负荷消耗在水中,大幅增加了热量消耗。常规电脱水器因电极间短路而无法稳定运行,导致处理流程增长、处理时间增加,油气损耗加大。
高频脉冲电聚结油水分离技术是油田油水分离领域的一次技术突破,该技术可大幅缩短目前联合站处理流程,减少热量消耗及油气损失,节省加热成本达60%以上,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6
项目名称  新型调钙产品研发及苦痘病防治的研究与应用
推荐单位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项目所属领域为农业生物工程、土壤施肥技术和高效、优质栽培技术,本项目研制出一种新型的调钙叶面肥-痘丽净,用于防治苹果苦痘病等缺钙病害。该产品与现行产品不同,可将叶片中的钙转移到果实中,对套袋苹果的缺钙病害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钙是植物细胞壁形成的重要元素之一,缺钙病害是果蔬重要的生理病害,仅以苹果而言,我国因缺钙造成的苦痘病等缺钙病害发病率达20%~30%,每年经济损失上千亿元。由于钙为难移动性元素,新根形成后根部吸钙受阻,地下施钙无法吸收,只能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补钙。但是目前现有的国内外叶面补钙产品多是将含钙量高的产品直接喷施在叶片、果面上,在苹果套袋后,不能直接喷施在果面上,而从叶片到果实的钙移动又受阻,传输到果实中的钙很少,因此长期以来苹果套袋后膨大期的钙无法补充,苦痘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本项目产品痘丽净创新性地提出用专一性酶法生产的壳寡糖为主要成分来防治苹果苦痘病,与传统补钙产品在配方成分上和补钙方法上绝然不同。传统产品都是以钙为主要成分,而本产品起作用的主要是生物活性成分。传统产品是直接补充外源的钙,而本产品注重内部的“调”,可将叶片中的钙转移到果实中。采用该产品在苹果套袋后仍可通过叶面喷施达到补钙的目的,从而做到全程补钙。可使苹果苦痘病等缺钙病害发生率从20-30%平均降到2%以下,个别严重地块也可控制在5%以内。
本项目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壳寡糖具有调节钙的吸收和运转的新机理。该机理经原子吸收光谱分析验证并得到钙同位素示踪试验证实,是国内拥有专利权的第一个“调钙”产品,已经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被列为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该新型理论的创立不但解决了苹果缺钙的问题,对各种果蔬缺钙病害的防治效果也非常显著,并对其它中微量元素的缺素症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痘丽净建立了完善的田间应用技术,形成了新的苹果缺钙病害防治规范,对实际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应用规范已被纳入由烟台市农业局、烟台市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实施的《绿色食品--苹果生产操作规程》中。
本项目已取得农业部肥料登记证,经过六年的推广应用,目前在山东、陕西、山西、新疆、河北、辽宁等主要苹果产区,对不同土壤、不同树龄、不同树势、不同气温、不同光照等不同条件进行了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除此之外该产品已用于其它果蔬缺钙病害防治,以及其它作物缺素症防治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近三年本项目产品生产销售收入6420万元,累计推广面积300多万亩,增加农民收入61.7亿元。
候选人  1. 常大勇
产品配方的研究提出,技术总负责人,对三个创新点均作出很大贡献。发明专利:一种叶面钙肥,专利号:ZL200810159730.0,(详见附件1-7)。 1、用专一性内切酶法生产壳寡糖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国内外首次提出将酶法制备壳寡糖应用于生产调钙产品,防治苹果苦痘病。 3、国内首次提出,苹果套袋后,通过叶面喷施,可将叶片中的钙转移到果实中,达到防治缺钙病害的目的。 4、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70%。
2. 王惠芹
本人负责该项目的工艺研究、配方筛选、产品试制以及肥效试验等工作,对三项创新点均做出很大贡献。 1、对专一性内切酶法生产壳寡糖工艺做出很大贡献,该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筛选获得了专一性强、活力高的内切甲壳质酶,酶活力达102u/ml。 3、在该酶的作用下,得到的寡糖聚合度在4-8之间,分子量在1000-3000的范围内;壳寡糖的降解率≥90%,寡糖成品的获得率≥70%。 4、对调钙产品(痘丽净)的配方筛选优化工作作出很大贡献,包括配方的组成、筛选、试验方案、产品的试制以及肥效试验等。(详见附件鉴定证书31-34) 5、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3. 徐桂凤
本人主要负责产品的推广应用以及果实品质和产量的评价,对创新点3做出很大贡献。 1、果实产量评价,果实品质检测。 2、产品肥效示范推广。(详见附件鉴定证书31-34) 3、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4. 刘传德
本人负责该项目的机理研究和指标检测,对创新点2和3做出很大贡献。 1.国内首次提出用调钙方法防治苹果苦痘病的独特机理。 2.国内外首次提出可将苹果叶片中的钙转移到果实中。 3.通过Ca同位素及原子吸收光谱测定,验证和总结了钙在果树体内的运转和传输,从而为新的机理提供了有效依据。 4.发表论文《果树补钙新产品—痘丽净》,(详见附件8)。 5.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60%。
5. 曹新芳
本人主要负责肥效试验和技术推广,对创新点3做出很大贡献。 1、大田试验设计与安排,为苹果苦痘病防治提出了新的管理技术规范,可望指导苹果产业的发展。 2、参与技术推广和培训,为果农传授苹果种植新技术。(详见附件鉴定证书31-34) 3、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6. 周先学
本人主要负责产品的肥效试验和技术推广,对创新点3做出很大贡献。 1、大田试验设计与安排,为苹果苦痘病防治提出了新的管理技术规范,可望指导苹果产业的发展。 2、参与技术推广和培训,为果农传授苹果种植新技术。(详见附件鉴定证书31-34) 3、本人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30%。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一种叶面钙肥(发明专利证书)
发明专利权 常大勇
常大勇
ZL200810159730.0 2011-07
中国
2
一种叶面钙肥(权利要求书)
发明专利权 常大勇
常大勇
ZL200810159730.0 2011-07
中国
3
一种叶面钙肥(技术说明第一页)
发明专利权 常大勇
常大勇
ZL200810159730.0 2011-07
中国
4
一种叶面钙肥(技术说明第二页)
发明专利权 常大勇
常大勇
ZL200810159730.0 2011-05
中国
5
一种叶面钙肥(技术说明第三页)
发明专利权 常大勇
常大勇
ZL200810159730.0 2011-07
中国
6
一种叶面钙肥(技术说明第四页)
发明专利权 常大勇
常大勇
ZL200810159730.0 2011-07
中国
7
一种叶面钙肥(技术说明第五页)
发明专利权 常大勇
常大勇
ZL200810159730.0 2011-07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果树补钙新产品—痘丽净
西北园艺
2007-04
王忠和;刘传德
2
防治果树缺钙症的新技术
瓜果菜
2006-08
王忠和;宋珍;杨晓岩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烟台市牟平区果树站 苹果苦痘病的防治 2007-05至2012-12 李康/0535-4212675 7900.00
辽宁省果蚕管理总站 苹果苦痘病的防治 2009-05至2012-12 宣景宏/18202426677 20345.00
菏泽市蔬菜生产办公室 蔬菜缺钙病害的防治 2009-01至2012-12 陈伟/15550122686 9612.00
烟台市果树工作站 苹果苦痘病的防治 2006-05至2012-12 马德功/18660536111 29420.00
文登市果业技术指导站 苹果苦痘病的防治 2009-05至2012-12 王洪强/13806315907 1450.00
应用情况概述:
 调钙产品“痘丽净”主要用于防治苹果因缺钙导致的苦痘病等生理病害,该产品优点是能将叶面上的钙调运到果实里,叶面喷施不受套袋限制,彻底解决了套袋后苹果的补钙问题。
2006年开始在烟台威海地区的苹果产地进行试验,用于防治苹果缺钙病害,主要在苹果套袋前后进行叶面喷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后逐步扩大规模在全国主要苹果产区包括陕西、山西、新疆、辽宁、河北、甘肃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得到广大种植户的的认可。施用痘丽净可使苦痘病发病率由原来的20%左右降到5%以下,由于该产品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采收后的作物含钙量高,耐储运,在各苹果产区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带来了收益。
该产品还用于防治其它水果、蔬菜的缺钙病害,包括核果类的桃、浆果类的葡萄、草莓等的缺钙病害以及大白菜的干烧心、甘蓝和芹菜的心腐病、番茄和甜椒脐腐病等病害,蔬菜缺钙症的发病率较往年减少了9%,已在山东和海南等蔬菜产地推广使用,为农民创造可观的效益。
以2012年为例,年产痘丽净900吨,可施用的苹果面积150万亩,平均亩产以2500千克计,共产苹果375万吨。发病率从20%降到5%,全年减少病果56.25万吨。套袋苹果价格以4.0元/千克计算,发生苦痘病的病果价格以0.6元/千克计算,两者相差为3.4元/公斤,由此计算出2012年可减少苦痘病造成的损失19.1亿元。从2006年至今,该项目研制的新型调钙产品在苹果和蔬菜上累计为农民增加了61.7亿元的收入,下一步将在全国各地继续扩大推广范围,让更多的农民通过使用该产品获得收益。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2010
2011
2012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一、新增利润
采用项目净利润计算新增利润,具体公式如下:
新增利润=项目产品销售收入-项目产品成本
以2012年为例,项目产品销售收入2785万元,产品成本2330万元,新增利润455万元。
二、新增税收
新增税收(本项目部分):所得税+增值税+附加
以2012年为例,项目累计所得税36万元,增值税83.5万元,附加税1.4万元,新增税收共计120.9万元
3.社会效益(限200字)
 (1)对防治苹果苦痘病等缺钙病害,发展高效、优质苹果栽培管理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该产品已建立了完善的应用技术规范,产品应用至今累计增加农民收入61.7亿元。
(2)利废、节能、降耗。该项目的最初原料是水产固体废弃物—虾、蟹壳。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废弃物重新利用,且减少能耗。
(3)发展无公害产品,生物高效农业,符合国家政策。该项目产品无毒环保,采用生物技术,对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具有积极的意义。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7
项目名称  鼠尾藻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推荐单位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海藻苗种生产技术领域。
鼠尾藻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褐藻,除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在医药、保健、水产养殖及化工等行业中也具有许多可开发的潜力。近年来,作为海参、鲍等海珍品的优良饵料,其产品供不应求。自然资源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因而国内已有多家单位相继开展了鼠尾藻繁育生物学及育苗技术研究,但其仅限于实验室规模,且存在幼苗规格小、不能形成直立枝、出苗率极低、海上培育脱苗严重等技术瓶颈问题,无法为鼠尾藻规模化生产提供合格苗种。
本项目“鼠尾藻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系统解决了困扰鼠尾藻规模化生产的苗种问题,建立了基于有性繁殖的鼠尾藻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利用“鼠尾藻种菜人工促熟技术”提前育苗,解决了鼠尾藻种菜成熟不同步的技术难题,克服了北方海区传统采苗时间的限制,提前采苗,并将室内培育时间缩短为10天;发明了马尾藻类海藻受精卵(孢子)高效采集装置及采集方法,使受精卵采集实现了清洁及高效;结合优化的海上苗帘悬挂培育模式、水层调节技术以及有效的杂藻防除技术,突破了较小幼苗下海后大量脱苗的技术瓶颈,使附苗率达到80%以上,最终提前50天规模化繁育出大规格鼠尾藻苗种,经3个月海上培育,幼苗直立枝达到4cm以上,分枝4-6支,创立了“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本技术可广泛应用于鼠尾藻大规格苗种的规模化繁育,并可用于海区生态净化和环境修复领域,同时对鼠尾藻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
本项目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鼠尾藻种菜人工促熟技术;马尾藻科海藻受精卵高效采集装置及采集方法;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 本研究还建立了鼠尾藻人工苗种海上及池塘越冬、栽培模式,实现了鼠尾藻全人工养殖;发明了马尾藻科海藻受精卵高效采集装置,创新了采集方法;创新优化了鼠尾藻苗帘海上悬挂模式;将人工幼苗不经夹苗直接养成为商品藻体;将潮间带大型海藻成功引入池塘并栽培成功,创立了鼠尾藻池塘栽培模式。拓展了鼠尾藻作为生物修复材料,用于修复池塘水质、改善海区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实现了规范化规模化的鼠尾藻人工增养殖,为经济海藻养殖增添了新品种。
项目“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于2010年5月通过成果鉴定,专家评价该研究建立了鼠尾藻规模化苗种有性繁育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2012年,在威海荣成海区、青岛即墨神汤沟海区等地,进行了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累计繁育鼠尾藻大规格苗种2万帘,累计总产值达1052万元。鼠尾藻养殖可与其他经济海藻养殖相结合,实现海区多种大型海藻全年轮养。利用鼠尾藻独特的养殖周期和养殖特性,在养殖海区筏架空闲时养殖鼠尾藻,这样既提高了海区利用率,又增加了养殖产量。鼠尾藻作为近海海洋生态修复的优良工具海藻,可与增殖型鱼礁结合投放,修复近海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生态化推广。
本项目已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篇。
候选人  1. 李美真
1、撰写开题报告、主持项目、制定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撰写结题总结报告。 2、创造发明了“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的技术方法。为第一发明人。(见附件2、附件4) 3、创造发明了“鼠尾藻种菜人工促熟”的方法。为第三发明人。(见附件1) 4、创造发明了“马尾藻科海藻高效采集装置及采集方法”。为第二发明人(见附件3)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百分比:80%。
2. 詹冬梅
本人研究了鼠尾藻繁育生物学(附件5),种菜提前促熟技术中的种菜资源地的选择、种菜暂养期间光照及温度控制方法、种菜提前促熟方法、孢子大规模收集方法(见附件1,2,3)。研究了采苗后提早下海促进幼苗的生长,以及必须的海上管理技术,达到早出苗、出大规格苗的目的(附件2,附件4)。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到本人的工作量的70%左右。
3. 丁刚
1、 创造发明了“一种鼠尾藻种菜人工促熟条件控制方法”,为第一发明人。(见附件1:专利发明证书;论文: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 2、 创造发明了“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的方法”,为第三发明人。(见附件2:专利发明证书;附件4,论文: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 3、 创造发明了“马尾藻科海藻高效采集装置及采集方法”,为第四发明人(见附件3)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到本人的工作量的60%左右。
4. 刘玮
本人参与完成了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完成尾藻科海藻高效采集装置设计及采集方法的研究,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因细菌的侵染水质不能得到充分保障、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密集等问题,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见附件3)。协助完成育苗等相关生产性工作,并协助完成相关试验资料,整理了相关文本材料。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到本人的工作量的50%左右。
5. 吴海一
本人参与完成了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完成了部分实验室研究工作,论文见附件7,附件9,并协助完成相关试验资料,整理了相关文本材料。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到本人的工作量的50%左右。
6. 王翔宇
本人研究了鼠尾藻种菜提前促熟技术中的种菜选择、种菜暂养时环境条件控制方法、苗种提早下海促进生长,以及海上管理技术,包括及时去除杂藻等技术内容,最后达到能够提前育出大规格苗种的目的,研究了孢子采集技术(附件3),及鼠尾藻对营养盐的吸收能力的研究(附件8)。本人在该项技术研究中工作量占到本人的工作量的40%左右。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序号 知识产权名称 知识产权类别 发明人 知识产权人 知识产权号 取得日期 国(区)别
1
一种鼠尾藻种菜人工促熟条件控制方法
发明专利权 丁刚;詹冬梅;李美真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ZL 2007 1 0112922.1 2010-01
中国
2
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的方法
发明专利权 李美真;詹冬梅;丁刚;于沛民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ZL 2008 1 0015835.9 2010-06
中国
3
马尾藻海藻受精卵高效采集装置及采集方法
发明专利权 刘玮;李美真;王志刚;丁刚;詹冬梅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ZL 2011 1 0157062.X 2012-08
中国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
论文、论著目录 
支撑技术发明点的主要论文、论著目录
 
 
序号 论文(论著)名称 发表刊物(出版社) 发表(出版)时间 作者
1
北方海区鼠尾藻大规格苗种提前育成技术
渔业科学进展
2009-10
李美真;丁刚;詹冬梅;于波;刘玮;吴海一
2
鼠尾藻有性繁殖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
海洋水产研究
2006-12
詹冬梅;李美真;丁刚;宋爱环;于波;黄礼娟
3
人工藻场的生态作用、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渔业现代化
2007-01
李美真;詹冬梅;丁刚;李翘楚
4
鼠尾藻对重金属锌、镉富集及排放作用的研究
海洋科学
2010-01
吴海一;詹冬梅;刘洪军;丁刚;刘玮;李美真
5
大型海藻吸收氮磷营养盐能力的初步研究
渔业科技进展
2011-04
王翔宇;詹冬梅;李美真;徐智广
6
鼠尾藻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0-01
吴海一;刘洪军;詹冬梅;李美真
7
我国沿海鼠尾藻遗传资源RAPD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11-04
刘玮;李美真;吴海一;詹冬梅;丁刚
8
荣成沿海潮间带习见藻类分布规律探讨
烟台大学学报
2009-09
丁刚;李美真;詹冬梅;刘玮;吴海一
9
利用地下海水进行鼠尾藻幼苗培育的初步研究
齐鲁渔业
2012-12
丁刚;吴继法;赵艳芳;王飞;李美真;王翔宇;刘玮
10
光反应器培养条件下不同生态因子对鼠尾藻吸收NO3--N和PO43-P的影响
烟台大学学报
2009-09
于沛民;李美真;丁刚;詹冬梅;孙建民;刘玮;吴海一
应用情况、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推广应用情况(限1页) 单位:万元
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
威海长青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鼠尾藻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 2010-07至2012-12 卞大鹏/0631-7656678 93.90
山东高绿水产有限公司 鼠尾藻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 2010-09至2012-12 陈兵/0631-7661251 390.00
青岛夏德鲁海产品养殖有限公司 鼠尾藻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 2010-05至2012-10 冯彩雨/13792465939 80.00
山东俚岛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鼠尾藻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 2010-09至2012-12 李俊辉/0631-7669999 462.00
         
应用情况概述:
 在山东荣成地区首次实现了鼠尾藻海上养殖,为当地养殖经济海藻增添了新品种。2010~2012年,先后在即墨神汤沟海区、胶南市大场镇水产养殖基地、威海荣成海区及浙江洞头等地,进行了该成果的应用与推广,累计繁育大规格鼠尾藻幼苗2万帘,总产值达1025万元,推广养殖面积达到1445亩。幼苗经海区养殖3个月后体长可达到4cm以上,分枝4~6个。幼苗生长健壮、色泽浓褐、无病害发生。利用本研究技术培育的苗帘除可直接养成外,还可作为潮间带藻场的构建组成部分,市场需求广阔,生态效益良好,极具应用推广前景。

 
2. 经济社会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
项目总投资额 回收期(年)
年度 新增产值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万美元) 节支总额
0
0
0
累计
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200字)
 
3.社会效益(限200字)
 鼠尾藻人工养殖有利于缓解市场需求压力,恢复鼠尾藻自然资源,保护海藻资源多样性,净化水质,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同时鼠尾藻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本项目在山东荣成、及青岛地区推广后,为当地养殖经济海藻增添了新品种,2010-2013年累计经济收益达到1025万元。鼠尾藻的规模化养殖将带动形成新的海藻保健品、海藻药物等相关产业链,有望形成新兴海藻产业,具有重大社会效益。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科技进步奖
序号
奖励等级
1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1 山东省教育厅
2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3 山东省教育厅
4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5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6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7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8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9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0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11 山东省教育厅
12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13 山东省教育厅
14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5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6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7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8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9 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20 山东省卫生厅
21 山东省教育厅
22 山东省卫生厅
23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24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25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2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1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3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4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5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6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7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8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9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10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1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2 山东省教育厅
13 山东省教育厅
14 山东省教育厅
15 山东省教育厅
16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
17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
18 山东省科学院
19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0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21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22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3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24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25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26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27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28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29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30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31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32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33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34 山东省科学院
35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36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
37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38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39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40 莱芜市科学技术局
41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42 山东省教育厅
43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44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45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46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47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48 山东省教育厅
49 山东省教育厅
50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51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52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53 济南铁路局
54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55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56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57 莱芜市科学技术局
58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
59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60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61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62 山东省地震局
63 山东省气象局
64 山东省科学院
65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66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67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68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69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70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71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72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
73 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
74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75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76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77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78 日照市科学技术局
79 聊城市科学技术局
80 山东省教育厅
81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82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83 山东省教育厅
84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85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86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87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88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89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90 山东省教育厅
91 山东省教育厅
92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93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94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95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96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97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98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99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00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01 莱芜市科学技术局
102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103 山东省教育厅
104 山东省教育厅
105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06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07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08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09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10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11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112 山东省教育厅
113 山东省林业局
114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15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116 山东省水利厅
117 山东省水利厅
118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19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20 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
121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122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23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24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25 山东省教育厅
126 山东省教育厅
127 山东省教育厅
128 山东省教育厅
129 山东省教育厅
130 山东省教育厅
131 山东省教育厅
132 山东省教育厅
133 山东省教育厅
134 山东省卫生厅
135 山东省卫生厅
136 山东省卫生厅
137 山东省卫生厅
138 山东省卫生厅
139 山东省卫生厅
140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41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42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43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44 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145 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146 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147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148 山东省教育厅
149 山东省卫生厅
150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51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52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153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154 山东省卫生厅
155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56 山东省教育厅
157 山东省教育厅
158 山东省教育厅
159 山东省教育厅
160 山东省教育厅
161 山东省卫生厅
162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6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64 聊城市科学技术局

 

3
序号
项目名称
推荐单位
1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3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4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5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6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
7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8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9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10 山东省教育厅
11 山东省教育厅
12 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
13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14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15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6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17 枣庄市科学技术局
18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9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20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21 莱芜市科学技术局
22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23 山东省教育厅
24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25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
26 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管理中心
27 山东省科学院
28 山东省科学院
29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30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31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
32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33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34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35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36 枣庄市科学技术局
37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38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39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40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41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42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43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44 滨州市科学技术局
45 山东省教育厅
46 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协会
47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48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49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50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51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协会
52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53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54 枣庄市科学技术局
55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56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57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58 莱芜市科学技术局
59 山东省监狱管理局
60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61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62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63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64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65 日照市科学技术局
66 山东省教育厅
67 山东省教育厅
68 山东省教育厅
69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70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71 聊城市科学技术局
72 山东省交通运输厅
73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74 济南铁路局
75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76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77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78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79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80 莱芜市科学技术局
81 莱芜市科学技术局
82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83 聊城市科学技术局
84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85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86 山东省冶金工业总公司
87 山东省体育局
88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89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90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91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92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93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94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95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96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97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98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99 聊城市科学技术局
100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101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102 山东省教育厅
103 山东省监狱管理局
104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105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106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07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108 山东省教育厅
109 山东省环境保护厅
110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111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112 东营市科学技术局
113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114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115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116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17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118 枣庄市科学技术局
119 枣庄市科学技术局
120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121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122 莱芜市科学技术局
123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24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25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26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27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28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29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30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31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
132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33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34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35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36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37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38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139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140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141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142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143 泰安市科学技术局
144 日照市科学技术局
145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146 菏泽市科学技术局
147 菏泽市科学技术局
148 山东省教育厅
149 山东省教育厅
150 山东省教育厅
151 山东省农业厅
152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153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154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155 山东省教育厅
156 山东省林业局
157 山东省水利厅
158 山东省水利厅
159 山东省水利厅
160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161 威海市科学技术局
162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163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64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65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66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167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168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169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170 聊城市科学技术局
171 山东省教育厅
172 山东省教育厅
173 山东省教育厅
174 山东省教育厅
175 山东省教育厅
176 山东省教育厅
177 山东省教育厅
178 山东省教育厅
179 山东省教育厅
180 山东省教育厅
181 山东省教育厅
182 山东省教育厅
183 山东省教育厅
184 山东省教育厅
185 山东省卫生厅
186 山东省卫生厅
187 山东省卫生厅
188 山东省卫生厅
189 山东省卫生厅
190 山东省卫生厅
191 山东省卫生厅
192 山东省卫生厅
193 山东省卫生厅
194 山东省卫生厅
195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96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97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98 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199 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200 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201 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202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03 山东省教育厅
204 山东省卫生厅
205 山东省卫生厅
206 山东省卫生厅
207 山东省卫生厅
208 山东省卫生厅
209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10 淄博市科学技术局
211 潍坊市科学技术局
212 聊城市科学技术局
213 临沂市科学技术局
214 山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15 济南市科学技术局
216 山东省教育厅
217 山东省教育厅
218 山东省教育厅
219 山东省教育厅
220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21 山东省科学院

 

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序号
姓名
1
姓名  金民基
国籍  韩国
工作单位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青岛市科学技术局

 

2
姓名  阿塔纳斯·斯托亚诺夫·布拉高夫
国籍  保加利亚
工作单位  保加利亚农业研究所
合作单位  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推荐单位  烟台市科学技术局

 

3
姓名  宫田久之
国籍  日本
工作单位  日本BNC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  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4
姓名  哈尔弗.劳西诺
国籍  德国
工作单位  德国威那豪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  山东普利森集团有限公司
推荐单位  德州市科学技术局

 

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

  • 上一篇文章: 关于申报2013年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政策引导类项目)的通知

  • 下一篇文章: 关于做好2013年度科技成果登记与统计工作的通知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6]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6]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关于申报2013年山东省科技发展…[110]

  • 美国科技发展计划(规划)综述…[71]

  • 技术预见通讯第七期[76]

  • 技术预见通讯第六期[61]

  • 技术预见通讯第五期[8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69.14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