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物理 >> 正文  
  中国量子光学先行者:在国内反对声中震惊世界         
中国量子光学先行者:在国内反对声中震惊世界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news.qq.com/a/20131016/003292.htm    点击数:50    更新时间:2013/10/17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中国量子光学先行者:在国内反对声中震惊世界
军事要闻中国科学报2013-10-16 07:42我要分享 585


资料图:郭光灿

见习记者 赵广立

郭光灿在中国科技大学修读无线电专业的时候,量子力学是基础课。当时全校参加量子力学这门课考试的有200多人,一半人考不及格。

郭光灿考了满分5分。

但是他还是不懂。“量子世界太神秘了,很陌生,但又很诱惑我。”从那时起,郭光灿就盘算着要研究量子光学。

“我这个人就是有这样的兴趣,我不了解的,就想弄明白。”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郭光灿30岁时,国内对激光的理论研究,大概分为全经典、半经典和全量子理论三种。当时看来,经典理论已经成熟,半经典也趋于完善,足以解释几乎所有的激光现象,都认为没必要再去搞量子。当郭光灿决定要去研究“量子光学”的时候,听到的几乎都是反对和质疑声。

“完全是一种好奇,我大概是国内第一个认为,这可能很有趣——我有对奥妙的追求。”他想都没想前途的事。

他开始去旁听理论专业研究生的课程,却还是不太清楚玄妙的“量子”。

1981年,他被公派到加拿大访问学习。在多伦多大学郭光灿才发现,国际学术界开展量子光学研究已20多年。

1983年,第五届国际量子光学会议在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召开。参加那次会议的中国人只有8名。会后,几个中国年轻人,血气方刚,畅谈直至凌晨两点多。聊中国科研落后,甚至没人懂量子光学!他们觉得应该把祖国在量子光学领域的科研搞起来。他们相约:谁先回国,谁就来组织国内的队伍。

郭光灿先回国。第二年,他在安徽琅琊山醉翁亭,召集了全国量子光学会议,当时仅有50多人参加——大家是来瞧新鲜的。

郭光灿不馁:总算有人知道量子光学了。

震惊量子光学界

毕竟国外20年前就开始做了。跟着做想赶超?太难。上世纪90年代初,郭光灿接触到一个新词:量子信息。他想,这可能是个突破口。

可他连“经典信息”都不清楚。于是他请来中科大信息学院的教授,从“0101”开始学编码。他们找了一个题:量子编码。

“量子性很容易受干扰而被破坏,有人提出用编码的办法,保护信息不受干扰。但是很难为量子编码。国际上,一开始是11个码编1个,后来9个编1个。有人证明至少5个编1个。”

“这个领域刚刚开始,遍地是黄金。”郭光灿坚信。

后来证明他是对的。当时所做的编码、量子比对,都是独立的消相干,“我们来一个集体消相干会怎样?”

还真算出了名堂。“集体消相干”更省事:他们把不会消相干的特殊量子态称为“无消相干子空间”,只在需要的时候再把会消相干的量子编码到这个态上,来避免出错。在国际上,人们称之为“量子避错编码”。

“量子避错编码”成为三种不同编码原理之一。

1997年,郭光灿的该文章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震惊了国际量子光学界:中国居然在量子光学上有这样的成果。

“中国人是能够超过他们的”

一个量子信息不能克隆成两个一模一样的量子信息,叫做量子不可克隆。

有人就说,克隆不成功也可以。对一个量子信息进行克隆,克隆出的信息与原信息的相似程度叫保真度。保真度小于1,就不一样;保真度等于1,就完全一样。

“我们就提出一个新的克隆原理。克隆机成功克隆一个信息,留下来;不成功的丢掉,成功的最大的效率是多少?”郭光灿说。

郭光灿课题组算出来这个极限,并命名为“段—郭界限”。这个界限不可逾越,否则违背量子力学,也称为“段—郭界限不可逾越”。

这是他们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的第二篇高水平文章。此时,郭光灿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2000年,郭光灿研究组凭借“利用光腔制备两原子纠缠的方案”研究再次引起世界瞩目。后来,法国科学家沙吉·哈罗彻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他在实验成功之后给郭光灿发了一封邮件说:我们祝贺你,我们在实验上把你的方案做成了。

沙吉也没想到,十年之后,他借此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同领域的一名国际审稿人惊讶于郭光灿课题组的成果,感慨:“我们怎么就没想到?”郭光灿回应道:“我们中国人是能够超过他们的。”

中国的声音

量子信息方兴未艾,对国家来说,仅靠一个研究组是不行的。中国的量子光学要尽快步入世界前列、实现赶超,是一直萦绕在郭光灿脑海中的问题。

“我想了各种办法,去吸引国内更多年轻人从事这个领域,让领导和学术界能够更了解这个领域。”著述《量子光学》教程,在《物理》发科普论文,参加会议……郭光灿奔走呼告。

1998年,郭光灿组织量子信息香山科学会议。他致信钱学森,提出我国应该以“两弹一星”精神推动量子信息的发展,抢占先机。

“这个领域太新太小,当时我还挺天真,就想找全国最牛的,邀请钱老做香山会议的主席。”郭光灿回忆说。

是年,钱老已离不开轮椅。但他很快回了信,“你说的都很重要,我很支持你”。

郭光灿后来找到王大珩。王大珩专于经典光学,但他触类旁通,马上意识到了量子光学研究的意义,欣然同意。他说:“中国人必须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声音”。

这话落在郭光灿心窝里,眼眶一热。

彼时,恰逢香山会议五周年纪念。在五周年庆祝会上,会议主持人张焘邀请了18人作报告,前17人是政要和院士,第18个是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郭光灿。

报告效果非常好——与会的大家从没有听过量子信息,听完他的报告,大家很吃惊:还有这么个领域?

燃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自1998年,郭光灿开始申请“973”项目。他认为,“973”瞄准的是“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而将来量子信息、量子密码都是国家需要的,应该得到资助。

然而第一年、第二年把材料送到科学院,杳无音讯。当时专家组的部分专家认为,经典信息尚未研究清楚,还搞什么量子信息?

直到2001年,当时国际上量子信息已经比较火了,国内也逐渐意识到其重要地位。郭光灿在第四次申请之后终于拿到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第一个“973”项目。

“其实一个国家在这个领域整体水平提高了,个人才能更高,没有这个背景,孤军奋战不会有大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郭光灿说,“我就是要把整个领域带起来。”

他把国内“想要做的、有可能做的”主要队伍都拢了起来。1个“973”项目,8个课题,十几个单位,50多位研究人员。

五年后项目结题时,成绩斐然。这个成绩,不仅是取得一批杰出的研究成果,更在国内建立了若干科研阵地,尤其是培养了一支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该“973”项目中的4名课题组长也被评为院士。

“这支队伍将在以后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郭光灿很满足,“如果当时就我一个队伍,别人都不发展,那也不会是现在这种局面。我现在很高兴看到我国在这个领域的蓬勃发展。”

  • 上一篇文章: 科学家试图在空间站进行“量子纠缠态”实验

  • 下一篇文章: 中国完成世界第一个存储单光子形状的量子存储器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48]

  • 2017 年 12 月 21 日委员会决定…[128]

  • 修订第 2019/1616 号实施决定 …[179]

  • SAE001[112]

  • Proe/Creo曲面渐消+倒角教学[7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56]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43]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713]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60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606]

  •  
     相 关 文 章
  • 140年物理谜题获突破,IBM从半…[69]

  • 时间晶体和马约拉纳粒子携手跨…[52]

  • 推翻时间箭头:量子计算机或将…[60]

  • 量子计算机芯片的核心材料已被…[56]

  • 量子计算机芯片研发得到突破,…[6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98.44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