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8月6日闭幕的第2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刘欣然凭参赛作品“老人跌倒监测和定位报警装置”获得三等奖。正是爷爷被三轮车剐蹭跌倒的遭遇,促使这位石家庄第二中学高二女生用一年半时间投入到这一发明中。她表示,发明的初衷只是尽自己所能帮助跌倒的老人。面对“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议论之声,17岁的她用行动给出答案。
“老人跌倒监测和定位报警装置”是由三轴加速度计、GPS接收模块、GSM通信模块、微处理器、声光报警指示等七部分组成的比烟盒略大的“白色小盒子”。老人把它带在身上,遇到危险时可以手动发送自己的位置信息到子女手机,并可以和子女通话。装置还可以在老人跌倒无法手动报警的情况下自动将自己的位置信息发送给子女或附近医院,以获得及时救助。子女也可通过发送信息的方式主动获知老人的位置信息。
刘欣然告诉记者,2011年9月,刘欣然的爷爷骑自行车在自家小区转角处被一辆三轮车剐倒。时值中午,附近没有路人,“爷爷在地上躺了一会儿后才慢慢走回家。”到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股骨头骨折。而当时,“彭宇案”正引发人们“老人跌倒扶不扶”的议论。于是,喜欢钻研、热衷发明的她开始考虑如何利用自身所学让像爷爷一样跌倒的老人及时得到救助。从2012年寒假开始,刘欣然开始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找资料、做实验。经过一年多时间,她终于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成功通过各项检测,制作出“老人跌倒监测和定位报警装置”。今年3月,在第28届河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刘欣然的发明获得了一等奖。之后又从57个一等奖中脱颖而出,入选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比赛的11件作品。
虽然刘欣然已就“老人跌倒监测和定位报警装置”向国家专利局提交了专利申请,不过开学就要升入高三的她表示,还要等高考之后对发明再进行一些改进,加入测量脉搏、血压、体温和呼吸的模块,让功能完善后再投入市场。在这位17岁的高中学生看来,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当然要“完美”。
文/《 中国青年报 》 记者樊江涛
供图/《中国青年报》
新闻背景
自南京彭宇案之后,老人摔倒而无人敢伸手帮助的事件屡发:辽宁抚顺、浙江杭州、河北邯郸、江苏兴化、云南永昌、江苏南京、广东深圳……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人助人为乐的道德传统都消失了。
2010年7月30日,《扬子晚报》“老人骑车摔倒街头15分钟无人管 围观市民怕被讹”的报道引起民众关注。该报道称,“在江苏兴化市阳山大桥,一名老人骑三轮车下桥时不慎摔倒。摔倒的老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左侧眉骨处有血渗出,且估计小便已经失禁,因为短裤湿了。但前后15分钟无一路人伸出援助之手。更有人在现场提醒其他人:不能扶他起来啊,会‘沾’在手上。事后也有网友表示,如果自己在现场,也只会打电话报警。据介绍,老人躺在马路中央约15分钟后,被120急救车接走。”
2010年8月13日六点,广州黄埔区长洲安新街深井码头附近,一位老伯撑着伞独自在雨中行路。或许是身体不适,老人在路边坐了一下之后起身继续行路,但没走几步突然倒下。这期间不时有路人经过,但没有人过去扶一把。等到120救护医生赶到时,老人已经没有了呼吸。据了解,事发地点前后20米内的几家店铺都关了门,稍远一点的店铺老板说,他也一早就看到这名老人在雨中摔倒,“确实是怕惹麻烦上身,被反咬一口,这种事情是说不清楚的。”
类似事件也发生在福州。2010年12月29日,福州市六一北路与湖东路交叉路口附近,一位8旬老人摔倒在人行道上。围观的五六个人,没人伸出手。就在两名女子试图将老人搀扶起来的时候,旁人那样一句“善意提醒”,让她们缩回了手,两个女孩起身,拨打120、110,当医护人员赶到时,老人已经没了呼吸。老人躺在冰冷的马路上,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几分钟。
文/实习记者刘丹
专家说法
在一个健康社会,帮人即帮己本该是基本的人伦观念。可是,何以中国社会进步了、文明了,却出现了与进步和文明背道而驰的此类现象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焦若水教授。焦老师告诉记者,老人摔倒而无人敢伸手帮助的事件之所以屡次发生,首先是因为市场化大潮给人们带来物质生活改变的同时,也对人类固有的精神追求和传统道德产生了强烈冲击。随着各种通讯方式的便利,遇到老人摔倒时,打电话和报警成为多数人的首选。彭宇案件和孕妇骗女孩回家供丈夫性侵事件的发生,让大家对见义勇为不寒而栗。
焦若水说:“其实,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道德滑坡现象,以及人人自保的生存哲学甚嚣尘上,早已经超出了道德甚至超出了法律的范畴,成为一个牵连到社会制度保障体系、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文化风气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文/实习记者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