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天河二号”每秒33.86千万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之前的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美国能源部下属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泰坦”(Titan)的运算速度只有17.59千万亿次。“天河二号”的速度比第二名快近一倍,而且据说还没把实力完全展示出来,时隔两年继“天河一号”后再夺“世界第一”的名号。
再看一些具体参数,“天河二号”采用了累计32,000颗因特尔12核Xeon E5主处理器和48,000个Xeon Phi协处理器,共312万个计算核心。计算节点前端处理器为4096颗中国国防科技大学研发的FT-1500型16核心SPARC V9架构的处理器。处理器规模比起上一代的“天河一号”高出了一个数量级。此外,“天河二号”较之“天河一号”,效率也有大幅提升,和国外先进超级计算机的差距也有显著缩小。…[详细]
被“天河二号”超越的美国“泰坦”超级计算机
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个误解,在不少人看来,超级计算机就是 “堆芯片”,堆的数量级越大,计算速度也就越快。甚至在2010年超级计算机(SC2010)会议上,还有超级计算机供应商的高管开玩笑说:“将100,000台Android智能手机连起来,就能创造最快的计算速度。”
这样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理论上,在单个CPU性能相当的情况下,超级计算机采用越多的CPU,其运算速度越快。但实际情况并不是1+1=2,集群结构的超级计算机基于网络进行分布式计算,如果分布不合理,每个CPU的效能就不会充分发挥出来。打个比方,这就类似一个人领导50个人和5000个人的区别,如果不能合理管理,可能后者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会远低于前者。
研制一款超级计算机,其架构设计——即网络系统和软件系统,如何让所安装的上万枚CPU的性能尽可能发挥出来,也是十分核心的技术。以“天河二号”为例,在使用了比起“泰坦”多出一个数量级的CPU的情况下,核心越多,系统会越复杂,相互之间的协作就会越困难,瓶颈也会越多。
总结起来,“天河二号”在CPU核心达到百万数量级的情况下,还可以达到国外先进超级计算机的水平。这就说明我国超级计算机的核心技术已迈入世界领先行列。在超级计算机的架构技术上,中国已经和美日同处于第一梯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