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增发股票的投资技巧
对于单纯想在公司公布增发公告后来参与的投资者来说,投资决策比较简单。我们认为只有增发价低于现价5%以上时才有参与价值,并且要控制总仓位还要关注当时大盘的整体形势(因为增发股要两周左右才能上市交易)。
这里,我们重点关注提前介入增发股票的投资技巧。由公开增发股票价格的确定依据我们看到了投资机会,那就是公司要想增发成功,增发价就要高于增发意向书前20日的均价(只高于前一日均价的极为罕见,可参阅附件)。我们经过几年的观察和实践总结出来的增发基本投资技巧是:在证监会通过(最好是核准)后,在总体控制仓位的情况下,在股票20日均价向上运行而当天的股价低于20日均价时,就是很好的买入时机(这与普通的技术分析完全不同,因为这家公司自己在密切关注该股票的走势,而不是象普通股票那样,没有任何根据的纯看K线图猜测)。最后的结果是不一定会参与公司的增发(即配售),当增发意向书公布时甚至只是在现价高于20日均价时就可择机卖出(很多股票在增发公告日当天就上涨5%以上,见附件)。
从更大的范围上来说,参与选择依据是:在牛市中积极参与(可能有人认为在牛市中几乎参与任何一支股票都赚钱,但能某一天开盘涨幅超过5%的可能性极小,而增发公告日这个涨幅的概率大大增加,具体见附件);在震荡时中,择机择股适量参与;在极度熊市中,坚决回避增发已经其他任何股票。至于怎么区分熊市和牛市等其他技巧,请关注我们春节前将发布的另一篇文章“寻找稳赚不赔的投资方法——在价值投资和投资价值中探寻稳定的盈利模式”。
公开增发股票的投资风险
参与公开增发股票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公司具体什么时候发行。我们上面说了以20均线作为基本的策略,但若公司股票的20均线掉头向下,而公司因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增发,那么投资者就可能面临亏损,并且是随着时间延长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出现像附件的极特殊案例,公司取消增发,那么参与增发还可能面临较大亏损。所以参与增发一定要严格控制自己总资金的参与比例,在出现与预期相反的趋势时,即使止损出局。
总之,增发股票毕竟还是股票,他只是比其他股票在这个时点多了一层保护而已!
附件:各类不同增发结果的案例。
以招股意向书前一日均价发行的案例
2007年12月6日,格力电器(000651)发布公开增发股票的公告。公司增发公告前20日均价为39.88元,前一日均价为39.16元,最后公司确定的增发价为39.16元。也就是说投资者本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以同样的价格买到这个股票,而没有必要参与增发,换句话说公司的增发可能失败,但最终的结果却增发成功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发行前公司与机构投资者进行了充分的“沟通”,机构投资者“情愿”以同样的价格从公司买并且要冻结两周左右,也“不愿”在二级市场随时买卖。这也给我们几个启示:机构们敢在明知道“划不来”的交易中参与,我们为什么不能而少量灵活的参与呢。此后该股走势也颇验证了机构的“英明”,在接下来短短三个月时间内上涨了50%,而同期大盘却下跌了15%以上!
这样的例子极为罕见,以前极少,以后也很难再出现——除非有我们不得而知的原因!
已核准却放弃增发的案例
桂林旅游(000978)2007年12月24日股东大会通过了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议案;2008年7月16日,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司公开增发股票不超过7,000万股,自批复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有效;2008年12月25日公司发布终止公开增发公告;2009年8月13日公司董事会提议非公开发行股票;2009年12月15日证监会通过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
我们强烈建议证监会遏制上市公司的这种再融资行为。首先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不但浪费人力物力等资源,也挤占的其他真正需要钱的公司再融资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公司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在股票低迷时放弃,在股市转好时再圈钱,对中国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极为不利。若公司放弃已经核准的再融资申请,那么证监会应该只少在未来的两年内拒绝接受该公司的任何再融资申请。
公开增发受到狂热追捧的案例
三房巷(600370)2007年5月31日发布公开增发公告后,股价连续两个涨停。
金发科技(600143)2007年7月19日公布公开增发公告,当天涨停价开盘,随后有所回落但全天仍红盘。厦门国贸(600755)2007年8月3日公布增发公告,当天以9%的涨幅开盘。
参与公开增发失败的案例
若投资者以20均价提前参与到正式发行时基本不会亏损。若出现亏损就是在介入后,公司迟迟不发布增发公告,结果被迫中途退出而出现亏损。
增发公告发布后以增发价参与而亏损的案例。中捷股份(002021)2007年10月10日以16.03元,而到29日上市时开盘价只有14.42元(事实上若提前介入,在前一日上涨5%以上的基础上,发布增发公告的当天仍高开1.7%)。栋梁新材(002082)2008年3月4日增发价为16.06元,3月21日上市开盘价为14.62元(当然大盘是势如破竹的下跌之势)。以上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恰恰印证了我们说的牛市积极参与,熊市回避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