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地球的DNA
|
热
|
|
水晶,地球的DNA |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hi.baidu.com/lightlove_%CC%BD%CB%F7/blog/item/2d381d3722744f3d0b55a9ea.html 点击数:124 更新时间:2011/4/18 文章录入:admin
]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水晶,地球的DNA
2010年04月02日 星期五 23:33
水晶是呈规则几何状的固体。 从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水晶便产生了,并随着地球的变化而变化。它们是地球的DNA,是进化的化学烙印,是微型的仓库,记录了地球几百万年的发展与变迁,保留了对将其塑造成形的那股强大力量的不可磨灭的记忆。它们或由于高压而出现,或生长于地底深处的岩洞,或形成于眼层中,或饱经风化侵蚀而成——各不相同的形成方式影响了水晶的属性与功能。但水晶不论是如何形成的,都具有吸纳、储存、汇聚与释放能量的功能,在电磁波中,这种特性表现得更是明显。 晶格结构 由于化学杂质、辐射、土壤、太阳辐射等外部条件的不同,生长方式各异的水晶各具特色。与矿物共生的水晶内部结构独特而固定,呈现出一种有序的原子排列。而且,同种水晶不论其大小如何,内部结构都是一样的——这在显微镜下很容易识别。 独一无二的几何晶体结构是辨别水晶的有效方法。有些水晶、如霰石,粗粗一看,其形态、颜色各异,但只要内部结构相同,就可把它们归为同类。 为水晶归类,最重要的依据是晶体结构,而不是其组成元素。有时候,同种水晶由于元素的细微差别,会出现色彩各异的情况。而同种元素又可能形成多种水晶,它们的晶体结构都有所不同。 水晶等结晶质矿物由若干平滑的晶面围成几何形体,形成一定的晶形,沿着轴心呈对称分布,包括等轴、六方、三方、正方、斜方、三斜等七大晶体,规则的表面正是其内在排序的外部反应。有两个相对的晶面有完全相同的角度。 水晶表面通常有下列7种几何形状: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些形状搭配组合,便形成了姿态万千的水晶,而水晶的属名,正式根据它们的内部形状而定的。顾名思义,六方晶系水晶的外观呈三维立体状,而正方晶系水晶则呈立方体,三方晶系水晶则截面呈三角状,外表面是长方形的水晶属等轴晶系,菱形则为斜方晶系。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表面是梯形的水晶属三斜晶系,平行四边形则为单斜晶系,可见,水晶的外观并不总反应其内部结构。 组成水晶的原子是动态的,由绕着 中心工作不停运转的微粒组成。也就是说,水晶看似静止,实际上内部活跃,其微粒以一定的频率在不停的振动——这正是水晶能量的来源。 形成过程: 地球就像一个布满尘埃的碗,四周是厚厚的大气团,后来渐渐坍缩成一个白色炽热的火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之后,充满熔融物质的薄层岩浆逐渐冷却形成地壳、地幔。地壳的厚度与地球相比,如同苹果皮之于苹果。在地壳中,含有大量矿物质的高热熔岩继续沸腾、冒泡、生成水晶。 有些水晶如石英,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过热,从地心向地表升腾,受到板块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的挤迫而渗透到地壳中,逐渐冷却凝固生成的。这一过程也许需要几百亿年的漫长时期,也许快而激烈。 如果这过程相对缓慢,或者期间有气泡产生,那么就会形成大块的水晶。反之,则生成小块水晶。如果这一过程断断续续,则可能生成幻想水晶。过快而未及结晶者,则生成玻璃状物,如黑曜石。 砂金石、橄榄石则是岩浆早期结晶的产物。其他如黄玉及碧玺等,则是气体渗透到相邻的岩石而生成的。 岩浆遇到水蒸气,逐渐冷却液化。在含有大量矿物质的溶液中,霰石和紫锂辉石产生了。当溶液渗入到周围的岩石缝里,溶液则会慢慢冷却形成。巨大的水晶和晶球,如玉髓、紫水晶。 像石榴石这样的水晶是那些处于很深的地层中的矿物由于高温高压而溶解并重新结晶后生成的。这些水晶的晶格结构会重新排列,属于变质岩矿物。 方解石及其他沉淀水晶是由于侵蚀作用而生成的。表面的岩石崩裂后,矿物水从石缝中渗出,经风蚀、或与矿物胶结在一起,生成沉淀水晶。这些水晶可见于岩床的岩层中,纹理柔和。 水晶一般附着在岩石上或与之溶为一体。这样的岩床又称为“母岩”。 |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