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地理 >> 正文  
  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十五)论争后记和赠书通告         
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十五)论争后记和赠书通告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1667&do=blog&id=309018    点击数:111    更新时间:2011/3/17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

(之十五)论争后记和赠书通告

                         池顺良

1)论争的实质

09125日到今年41日,我在科学网上贴出“板块说的缺陷与地学的贫困”、“摒弃板块说的理由”(1-6)等24篇博文,对板块说提出批评和质疑,并提出了自己对全球大地构造运动机制及动力来源的认识。

不出所料,前十篇博文一发表就招来板块说支持者的规劝、嘲笑甚至讽刺。如:

FighterOne传统的板块构造有一些的改进和发展空间,您要有精力,作些这方面的事,而不是把生命浪费在全盘否定板块构造上。

[游客]hehe赫赫,又一个民科,,

Trigger博主自以为挑战这理论、颠覆那理论,其实什么也不是。厚积薄发吧,多学习,从头开始吧。

 

经过一番交峰后,批驳意见逐渐停止(论争中的交锋,详情参见我的博文“对批评者的答复-关于柯石英与大陆深俯冲问题的再讨论(上、下)”及“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1)”)。

之后,总算有了某种共识:板块说需要找到驱动动力机制并进一步改进、发展;不同驱动机制的新观点也可努力探索。

在阐明了反对板块说的理由之后,接着发出“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1-14)”14篇博文阐述自己的新地球观

提出“新地球观”,我是作好了当“丑媳妇”, 接受众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但224日发出第1篇到41日发出第14篇,将近一个多月时间里,活跃的“科学网”上竟然没有人对新地球观运动机制及动力机制提出批驳或质疑。看来一下子挑不出什么毛病,还可以慢慢地接着挑。

从第1篇,根据伽利略号探测器和夏威夷岛上Keck II望远镜观测到木卫一表面的火山活动,提出地球和类地行星(卫星)构造运动的潮汐动力说;到根据地球内外能源环境,提出只有两类全球构造动力学理论,进而提出地球自转在全球构造运动中的作用;再依据地槽运动现象提出莫霍面的自激波动……无论木卫一上的火山活动还是分层介质分界面上的内波,没有一项是池某人的发现或创造,实在没什么好反对和质疑的。我只是用一条红线将它们合理地串在了一起而已。

也许会有人说,你研究你的新地球观,批判板块说干什么?没办法,如果板块说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个完美的理论,我干吗要另起炉灶。

再说,我已公开声明,欢迎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你挑出大毛病,将新观点批倒,板块说还可以独霸天下呀。你不挑,那就没办法了。

其实,有一个反对派存在,有两种或多种理论竞争是挺好的事。无论对板块说还是对中国的地球科学,都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不同的理论观点,终究都是在同一条战壕里的,因为目标都是一个。

其实,地球科学有欢迎外来学者的传统。尽管一开始排斥,但最后都是热烈欢迎的。

这段时间,发生的“柯石英”之争,其实质是对“大陆动力学”过程存在分歧看法。除柯石英外,近年发现一系列超高压矿物,这些矿物的形成压力高达1015GPa,按深俯冲的思路,俯冲深度要达到350km以上。又该如何解释?再冲到350km!以更快的速度折返?

矿物晶体相变既是地质学问题,从微观上看更是凝聚态物理学问题。“凝聚态物理学是关于自由度数目巨大的系统的物理学,它向人们提出了多方面的智力挑战。探索概念上、数学上及实验上切实可行的途径,以便找出这类系统的本质特征,需要高度的创造性,而严格处理这类系统则是不可能的”。[1]

象矿物高压变质这类问题,只有尽量贴近真实高压变质环境的实验才能给出接近真实的结论。

从地壳深部出露到地表的高压变质岩大都经历了强烈的流变。我们现在有能力模拟地壳深部温度、压力,流变(哪怕是“稳态流变”)环境下的实验吗?看来变质地质学的发展路途还很漫长。

地壳运动理论属于综合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综合性基础理论本身专业色彩不浓,欢迎各方人士参与。科学史上屡次出现,新的科学事实已被大量、充分地揭示,但新的综合性理论却迟迟建立不起来。“这只有用当时在自然科学中已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分工来说明,它使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局限在自己的特殊部门,只有少数人没有被它夺去全面观察问题的能力……以至于不是一个职业的科学家,而是一个英国律师的格罗沃,仅仅凭着整理物理学上已经达到的各种结果,就证明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2]

银河系旋涡结构的密度波理论是学科相互渗透的又一例证。瑞典天文学家林德布拉德正确地认识到,星系漩涡结构起因于星系盘中恒星轨道与引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应该用恒星动力学来进行研究。他的这一观点当时几乎无人响应;在他逝世时,大部分天文学家都相信漩涡结构是由星际磁场产生的。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种磁场太弱不足以产生漩涡结构。林德布拉德未能解决星系漩涡结构起因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不掌握有效的解析方法。著名力学家林家翘和徐遐生意识到可以把恒星盘中的漩涡结构看作为一种密度波,这是在星系盘中传播的一种波状振荡,其传播方式与提琴弦或海洋表面波的传播非常相似。作为力学家,他们用波动力学中许多有用的数学工具推演较差自转恒星盘中密度波的性质,终于建立了银河系旋臂结构的密度波理论。[3]

现在的全球构造理论,不重视“地槽”活动中已揭示出的波动运动特征的地质事实。现有的全球构造理论不包含“波动力学”成分。“莫霍面内波说”将“波动力学”引入全球构造理论,会有怎样的结果难道不值得一试吗?

 

2)网友的评论与莫霍面内波说今后的打算

24篇博文发出后,得到部分网友支持。如:

 

Boxcar将您的文章推送到析万物之理

[游客]贾洞:我认为池老先生的第3观点是重中之重,找不到地球板块运动的最根本性动力来源,是当前地学研究的最大障碍,而地球自转与地球动力学的关系,确实没有被上升到应该具有的高度,而地球自转可能恰恰就是地球动力的最基础来源。当然,由于地球自转的动力来源问题本身都丝毫没有被解决,与之的相关问题就更无法谈及了,池先生的问题,也就成为一个根源性的基础物理大问题了。

[游客]贾洞:地球自转在全球构造运动中的主导作用这种说法,应该被得到足够的重视,其中的能量转换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zhaowanfu科学需要发展,更需要质疑。"僵化""奴化"某些"理论"只能阻碍科学的进步!人类目前对地球科学的认识只是一点皮毛,还差得很远!

[游客]en (杜乐天)先生的很多见解非常独到。

Boxcar科学研究,就应该多些这样的学术讨论。

Tswczgl我是搞洋中脊玄武质岩浆活动的。你用地槽理论中重力失衡解释岩浆的形成,有些令我感到新鲜啊。其实,国际上早已普遍认可洋中脊岩浆的减压熔融形成机制。大洋玄武质岩浆绝大多数还是减压熔融成因的,当然,在沟--盆地区的岩浆活动主要由俯冲水分的加入引起,加热熔融的观点在大洋岩浆作用中本来就鲜闻啊。

 [游客]jikha看了10个小时,发现这个理论很牛。呵呵。地球屋里嘛,就是在屋里研究地球,哈哈,是个需要想象力的活。
地槽学说、板块学说做的是地壳表面数公里、数十公里的学问,仅应用于地球。地质力学和地球物理潮汐波学说做的是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的上地幔、下地壳之间的模糊面的学问,是关于类地行星的普遍学问。
板块学说的伟大,在于以整个地球表面为地质研究对象,而不是区域性的研究。研究深度限制在地壳表面。
地质力学的伟大,在于将地质学家的目光引向了地球运动、地球自转,研究深度为地壳深度。地质力学的模型那是相当的不错。但是缺失地壳垂直运动动力来源;水平动力来源,自转速度的变化原因来源也是不确定。
潮汐、潮汐波的高明之处在于,眼光看到更深处--上地幔的模糊面,看到更远处--太阳、月亮。远处的太阳、月亮提供了地壳、地幔的垂直运动力来源,这是毋庸置疑、容易理解的;更高明的是,运用万有引力+地球自转,产生了潮汐波假说,巧妙地将垂直力分解出水平力。
地槽--》板块学说,将地球表面作为整体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二维空间研究的扩展和整合;地质力学--太阳月亮地球潮汐说,是地球径向研究的扩展和信息整合,不但为地槽、板块学说提供了深层基础支持,还解释了地槽、板块的宏观地质现象,将来更有可能由里至表地具有说服力地解释深源地震机制。
哈哈,拍个小马屁。要是没有新的假说,这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还有意思了吗?还是热热闹闹的好。

[游客]jikha如果模拟获得成功,就制作一个3D虚拟演示视频,作为您的理论的开头。那多有说服力啊,简单、直观、震撼。呵呵。

Hhuang地球科学的革命马上就要开始了,大家请耐心等。

 

上述网友的评论,对新地球观给了初步的肯定和鼓励,如果注意到前面讨论中,出现过网友如下的评论:

FighterOne涌动构造说、新地球膨胀 是真正的学术垃圾。

 

可见,网友们学术审美观品位是很高的。连美国著名石油地质学家迈耶霍夫费了毕生精力提出的“涌动构造”说及多位国内外学者提出的“新地球膨胀”说在网上也只得到如此的评价(谁说我们只会盲目崇洋!)。对我这粗糙的作品有此评价,真的感到十分欣慰。

 

大地构造,全球构造理论属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天、地、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提出的这一资用假说,虽属粗糙,但至今无人揭发我是从某某洋人的某篇文章中抄袭来的。可以初步断定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洋人还没有往这里想呢!问题是这个虽属原创却仍是个草稿的东西有可能生长成一颗大树,成为中国人创立的一个基础科学理论吗?

全球大地构造这样的大问题实在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需要多方人士参与才能推进。

现在的科学研究已是一种产业。需要申请到资金,立上项才有可能开展。作为退休人员已没有申请项目的资格。但我作为一名普通公民,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建议支持这一研究方向。我更欢迎对此资用假说感兴趣的研究团队向上申请项目,进行研究。我不会提出任何异议。

如果没有研究团队对此问题感兴趣,我就自己筹点钱,按jikha的建议,做个地槽沉降及回返(短波过程)的3D模拟(如力量不够就做个2D的)。算是有个交待。(在“板块内部动力学”中,至今也未能解释清楚,地槽如何能沉降万米之深的。)

 

近日在科学网刘锋先生博客上看到网友一段关于“创新”的评论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8690

[游客]l.jhi;oj 创新往往等于砸别人的饭碗革很多人的命啊!创新难其实就难在这里,是利益问题:就算你是对的,如果你的正确是否定了我,那还了得,和你拼命,呵呵


  
 谢谢提醒。看来,要做有点创新的事,不能太书生气十足了。

 

2002年我和骆鸣津研究员合作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阐明我们的新观点。因新华书店不给代销,此书我手头还剩有一些。对此问题有兴趣想要此书者,只要告诉我姓名、单位、电话和邮寄地址、我会寄去书籍(Emailchisl@263.net

存书不多,索书者请速来函。

 



 

参考文献:

[1](美)物理学评述委员会,凝聚态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942页。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11页。

[3] 詹姆斯.宾尼、斯科特.特里梅因,星系动力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1页。

 

[17]侯振宇  2010-10-14 20:54
答池先生:
20页图1-11,我以为只是注重高度变化,您的书中的【是我们海军潜艇驾驶员最主要的海底深度指南。】字样或许说明一些东西。


水盆的盆壁高度?大洋系统与水盆实验间存在巨大差异,同比之下大洋系统的深度、及其岸高应该比实际高多少?

对于洋壳与大陆地壳的演化过程的不同在化学成分反应的很强烈,两者有巨大的差异。我认为这对板块学说是支持。


【我相信,不用太多时间会发现洋底和陆壳同样古老。打个赌吧(一桶西瓜子),5年内会有这方面的消息。】我真心希望届时能够向前辈奉上一桶西瓜子!

 [16]侯振宇  2010-10-13 21:57
关于1-5b的评论续 :对于该区域的磁异常解读的困难我是理解的。过分复杂的区域。与复杂区域拉开距离,另选对象,把问题简化或许能让事情得到较清晰的结果。

对于池顺良先生,我是很尊敬的!
在此,我把对池顺良先生个人的敬意化为对《海陆起源》的评论!
不妥之处,请池顺良前辈予以谅解和指正!
博主回复:很高兴侯先生的质疑。我和骆鸣津合著的“海陆的起源”一书提出对板块说的质疑,用壳幔界面(莫霍面)上的内波生长(由地球自转和潮汐作用引起)尝试解释全球构造。
地球上海陆的起源、山脉、地震、火山的成因是个大问题。这不是一、两个人的能力能解决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
 [15]侯振宇  2010-10-13 21:49
20页“海军.....”文中的深度并没有说明具体什么事项,作为反对作用证据太牵强。
35页:对波多黎各海沟的人工地震探测发现海沟区不是受到压缩作用,而是受到拉伸,在阿留申海沟也发现类似情况。
我的看法是海沟处(俯冲带)地震(非人工)震源分布情况与以上是冲突的。如果是处于拉伸状态,震源分布应该是规则的舒展。事实上!

85页5.2.4大洋中脊系统的内波波节线成因机制 水盆 细沙 振动沙脊
不能说明大洋中脊问题
因为两者有很大差异
一地壳系统拥有很大刚度,不是缺乏链接的无刚度细砂系统。
二水盆中的沙中脊之形成,除了盆底有贡献外,盆壁的约束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大洋系统无水盆壁的约束作用!

8页图1-5b的复杂,用板块学说的解释就是变化——不同时期,力的作用随客观条件变化的反应。

我认为板块学说最无法抹杀的就是普遍性的大陆地壳的古老与大洋洋壳的年轻!
博主回复:20页“海军.....”文中的北大西洋海图和板块说海图的明显差别是不难看出的:没有东西向断裂(转换断层)。
您说:“水盆中的沙中脊之形成,除了盆底有贡献外,盆壁的约束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大洋系统无水盆壁的约束作用!”--厚陆壳的大陆边缘就起了盆壁的作用,只是水盆壁向上围着水体,陆缘向下围着莫霍面。
关于古老的陆壳和年轻的洋壳,我的看法是:我们对洋底的了解还很少。仅几十年时间,已经发现洋底有古陆块了。原因是洋底没有(或非常微弱)大气剥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所以总是新地层盖在老地层上。如果发现了洋底有不少的古老地层,海底扩张说就会被否定。海底扩张一倒下,板块说也就是多米诺骨牌了。
我相信,不用太多时间会发现洋底和陆壳同样古老。打个赌吧(一桶西瓜子),5年内会有这方面的消息。

 [14]侯振宇  2010-10-13 21:28
池先生《海陆起源》读后:

1、内波作用: -热软-流态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2、重力、热、地球转动是重要因素
3、地球的排球作用,至少有相当成分是来自地球表层物质
4、关于地槽运动,并不是只有重力因素可以导致竖向位置变化。水平力的作用、运动也可以产生同样的变化。例如用手在一本书两侧向内施加压力,书本产生弯曲。
5、关于18页鲍尔德山我缺乏了解,是否可以考虑为残块?如果磁异常相对它们是更为大量、广泛的,那么残块这个解释就容易被接受。
博主回复:欢迎侯先生评论和质疑。
 [13]X2643341  2010-10-8 21:33
池老师,我的详细地址是:四川省南充市油院路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学生宿舍3幢502。
联系电话:13890409047
博主回复:书已快递寄出。  [12]X2643341  2010-9-27 11:39
池老师,您好,我是一位对地质学非常感兴趣的大学生,我将来就打算去考地质方面的研究生,同时,由于我在学习地质的过程中也觉得现有的板块构造学说有许多解释不清楚的地方,看了你的文章后,我觉得你的观点很新颖,因此,我想要一本《海陆的起源》(如果还有的话),谢谢!

我的名字:王义军
邮寄地址: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学生宿舍3幢502
博主回复:很高兴您发现“现有的板块构造学说有许多解释不清楚的地方”。说明您不是“照单全收”式的同学。真要做学问就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您说你‘是一位对地质学非常感兴趣的大学生’,有兴趣就好,努力探索,地学有许多宝藏等你去发掘呢。
书还有,很快就给您寄去。但请告诉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送邮件的要)。  IP: 218.28.13.*   [11][游客]gkyzxg  2010-4-30 12:45
虽然还没有看到池先生的书,但看过池先生的有关应力应变方面的研究文章,很受鼓舞。
对于玉树地震,钻孔应变资料(特别是玉树台和格尔木台)异常情况及预报关注情况,期待池先生文章发表
 [10]Jikha  2010-4-27 14:25
5、北太平洋东侧壳块上的极其规律的七、八条平行剪切痕迹线的解释。壳块的西向移动速度差异说法,可以解释。
6、“板块学说”主张海洋板块在洋中脊增长扩张,在俯冲陆地板块时消融。但是大西洋以及多数海陆板块交界地带(除了太平洋西、西北部)都没有海洋板块俯冲现象,如何解释呢?潮汐波假说可以解释得更好。潮汐波假说解释地球壳块的运动时,可以解释俯冲,但是不完全依赖俯冲。南美陆地壳块西向运动速度快于非洲陆地壳块,这两个陆地壳块的拉张,形成了大西洋。大西洋、大西洋洋中脊的形成,是这两个陆地壳块拉张的结果,而不是恰恰相反--海洋板块推挤陆地板块。地球壳块的运动,大体看来,是陆地壳块的运动,决定了海洋壳块运动,陆地壳块运动强势于、主动于海洋壳块,这是潮汐波假说与板块学说的之间的一大差异(注:这段话,未请示老师同意,呵呵)。
7、同纬度情况下,地球最初陆地壳块“西向运动速度”大于原始海洋壳块的解释。不暴露秘密了。呵呵,想听听“板块学说”、“地幔对流”学说的解释。

读了老师的《海陆起源的书》,心得颇多。潮汐波假说,为“板块现象”、“地幔物质对流假说”的动力来源提供了合理解释。窃以为,潮汐波假说,确实找到了地壳运动最基本的动力,是解释、修正“板块假说”、“地幔物质对流假说”的假说,某种意义上讲,是地壳运动的“统一场论”。
博主回复:谢谢关注。要做的工作和难题还很多,共同努力!  [9]Jikha  2010-4-27 14:25
潮汐波假说确实不错,能够简单明了地解释其他假说不能解释的现象。地壳下方的潮汐波,潮汐流,的的确确是地壳运动的最基本动力。我的想法如下:
1、从最初原始地壳的出现,原始地壳裂缝出现,论证潮汐波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动力。熔融的地球形成最初原始地壳的时候,在地壳下方流体潮汐的作用下,原始地壳发生破碎,这很容易理解,也很直观,说明从地壳、地壳裂缝形成的初期,潮汐波就是地壳运动的动力。估计这点,没有人反对。呵呵。
2、两极地震少的解释。潮汐波,赤道最大,壳块运动激烈;两极最小。
3、陆地壳块向西移动的解释。潮汐波峰、潮汐波峰质点运动方向向西,潮汐波对地球壳块的作用向西。这里用“壳块”而不用“板块”概念,一是怕反对“板块理论”的先生不高兴,二是自己觉得“壳块”概念更精准,不愿意与“板块”概念混淆,其实两者含义差不许多。希望“壳块”的概念能够流行。哈哈。壳块西向移动现象,不做赘述,因为“板块学说”说明得清清楚楚,只是没有说明西向运动的原因和动力。
4、赤道附近壳块最破碎、构造最复杂的解释。这个现象,看看google卫星地图的印度尼西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伊朗-沙特-苏丹-东非裂谷-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地区,一目了然。原因无外乎,赤道潮汐波最大。
5、壳块的西向移动速度差异,两极壳块慢,赤道壳块快的解释。这个现象包括:从北极向南,非洲陆地壳块-美洲陆地壳块-大洋洲陆地壳块之间分裂距离逐渐加大,好像这三个陆地壳块是以北极为原点向西旋转的“旋臂”似的,比如澳大利亚-智利-南非陆地壳块之间距离最大。当然,还有更多的具体的细微的壳块西向运动速度差异现象。解释:潮汐波峰运动,可以简化成潮汐波峰质点运动,该质点运动方向持续水平向西,形成“潮汐波峰质点流”,有些像水平运动的地幔物质流。质点流运动的力度赤道最大、两极最小。同样的、漂浮于岩浆之上的陆地壳块,由于所处纬度不同,所受推力不同,显现出西向移动的速度、角速度差异。估计,这种差异与引潮力、地球自转速度成正比,与地壳厚度、质量等成反比。这段解释,好像漏洞多些,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嘿嘿。


 [8]purplelab  2010-4-7 20:39
也许我们这一代的努力方向是努力原创,然后让外国学习中国话.
而不是努力学习外语.

地质学如此,水文也如此,我很想在水循环动力学方面大胆探讨.
博主回复:这样的世界就更公平了。

  • 上一篇文章: 关于地幔柱大辩论

  • 下一篇文章: 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十四)全球构造运动莫霍面内波说回顾与小结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6]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6]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科学家称地球内部有隐藏海洋 是…[122]

  • 太阳系“隔壁”发现超级地球:…[70]

  • 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一)全…[117]

  • 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二)洋…[130]

  • 重新认识我们的地球(之三)地…[11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230.47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