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技术理论 >> 物理 >> 正文  
  论基本粒子与时空         
论基本粒子与时空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272642.html?from=like    点击数:121    更新时间:2011/3/15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论基本粒子与时空2009-10-01 16:21    论基本粒子和时空
      宇宙整体论(四)
柯易
前言:
千百年来,无数中外科学家们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一些“神秘”的课题,即:我们从哪里来?世界是怎样形成的?宇宙、太空、天地、万物又将进行怎样的发展和继续?虽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深对宇宙的观测,并得到充分的证据来证明我们对宇宙的各种猜想,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宇宙理论,比如说:宇宙永恒态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气泡理论、宇宙暴胀理论、宇宙循环理论、超弦理论等等。但是这些研究都仅从局部的角度解释了宇宙和太空,仅仅体现了宇宙存在的某个特征和现象。就象《盲人摸象》故事一样,摸到象腿,就以为大象是树干,摸到象耳朵,就以为大象是扇子……。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种理论或者假说能完整地阐述宇宙、太空的本源和其中所存在的规律,更不用说演示整个宇宙包括太空的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了。
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不懈的研究易学,发现中国的“易经”就是一道“万物公式”或者说“万物定理”,从整体上,已经对宇宙、太空、天地、万物的形成变化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们人类目前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只不过是对“易经”阐述进行证明的过程而已。而其实我们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和工具对易学进行剖析、研究和总结。然后将易学知识和理论应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同时还可以利用易学知识告诫人类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极大限度地延长我们人类文明存续的时空(因为根据易学观点,人类存在只是地球时空体系中一段事件而已)。
两仪生四象,四象并无奇;阴阳覆阴阳,道于其中立;
阳覆阳之上,太阳资始昌。阳覆阴之上,此乃为少阳;
阴覆阴之上,太阴资生广;阴覆阳之上,少阴得道象。
四象既已定,三态依道法。太阳意生发,太阴言消杀。
少阴与少阳,同体合一家。阴阳合而和,并举生与杀。
四象生八卦,八卦得道理。阴阳复又复,三代成物基。
八卦言八类,成物与天地。三态同四象,道同意可比。
八卦示八象,遐迩天地际;气候已大成,万物示生机;
八卦生八象,八象明卦意;时位若生变,八象亦相续;
八卦难穷尽,六四卦为继;析之一为万,万物可类比。
时维既已定,万物亦可依;命皆万物用,性形万物体。
时维度性命,万物有始毙。周而复有始,万物在更替;
道规已成形,万物遵循律。若溯其源头,终究归无极。
“变化”在无极世界既然能够发生,就不会自我停止,反而由于多米诺效应的作用,会不断加强,这就是“道”,就是“易”,也是我们生活着的太极世界的源头和永恒的主题。既然有“变化”,必然就有规律,这也是“道”,也是“易”,也是我们生活着的太极世界永恒的主题。
在《论阴阳能量和粒子》一文中,我们讨论了变化的“规律”就是太极的分化和阴阳的形成。阴阳形成的过程中会连锁反应带动周围的无极元之间相互作用,并且其速度会越来越快,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累积的能量会越来越多,能量的积累又会导致作用的进一步加强。这种积累是按几何级数形式增长。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阴阳在相互作用中有些相互中和,能量和粒子也在不断地消失和湮灭,但是其产生的量远远大于湮灭的量,所以阴阳得到不断地积累。积累的过程是量变,一旦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使“变化”产生质的变化,而质变的结果会导致量变的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宇宙大爆炸”,也就是说从量变到质变,质变又会影响量变,量变又会产生质变,不断循环。这也可以通过太极图中阴阳双螺旋上升作用的过程来表明。
为了说明这个模型,我们还是首先借助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进行比拟,大家都知道雷电:雷电形成初期,开始由于摩擦使云带有正负电荷,正负电荷在形成的过程中,也会相互作用,但这时的作用时间长,作用表象小,而在这期间由于云的运动,摩擦还在继续,正负电荷在不断增加,但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有些不断消失。这期间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正负电荷不断积累增加,能量得到不断地积累;另一种情况是作用导致正负电荷在相互作用不断减少消失。第二种情况不会产生雷电,我们只看第一种情况,一旦电荷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作用将会发生质的变化,作用快,表象大,时间短,这就形成了雷电。
虽然“雷电”不能完全模拟“太空大爆炸”模型,但是它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阴阳能量在作用的过程中可以分化,并能聚集;第二、能量的积累必然会导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宇宙物理学中被广泛的接受,并且被许多观测所证实,但是在“宇宙大爆炸”的能量来源方面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奇点”理论似乎备受推崇,“宇宙大爆炸”真的需要奇点吗?如果按照易学理论,这种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因为阴阳作用而引起的无极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能量以几何级数形式增长。这种增长必然会导致阴阳能量更加剧烈的作用。这就是“宇宙大爆炸”,其本质是能量的相互作用,但是另外还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第一、大能量的作用;第二、能量具有阴阳两个对立统一的性质。
其实,按易学的论述结构,整个宇宙从无极世界到太空、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渐进、质量互变的过程,但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抽象地表述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极而太极”,这个阶段明确了无极世界变的开始,太极世界的初步特征。第二阶段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阶段主要是描述阴阳粒子以及其他高阶粒子乃至基本粒子的形成过程,以及粒子形成过程中阴阳能量的产生。第三阶段是“八卦生64卦”,这个阶段是说明物质粒子和物质的产生以及生命的形成。其中第二阶段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其过程其实不可以分开。虽然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为了理解的方便,将太极生两仪这个阶段单独出来,但是大家需要明白,其实上一章和本章是一个连续融合的整体,是太极世界演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特点是粒子的产生以及时空的形成,所以在这一章接下来的内容里,我们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粒子的产生和时空的形成。
第一部分:粒子的产生。
刚才我们讨论过,阴阳出现以后会带来多米诺连锁反应,使能量得到不断积累并且致使阴阳作用不断增强而发生“宇宙大爆炸”,在这期间,阴阳粒子在大能量的作用下,相互作用会不断地继续和加剧。不但会继续产生新的阴阳粒子,释放阳阴能量,阴阳能量又会作用无极元而产生新的粒子,阴阳粒子之间还会发生作用产生高阶粒子----这就是两仪生四象。阳粒子和阳粒子结合为太阳粒子,易经里用“ ”表示;阴粒子和阴粒子结合为太阴粒子,易经里用“ ”表示;阴粒子和阳粒子结合为少阳粒子,阳粒子和阴粒子结合为少阴粒子,易经里分别用“ ”和“ ”表示。如果我们用我们习惯的物理学语言来表示阴阳能量和粒子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表示:P+P+ = P2+ ,P-P- = P2- ,P+P- = P-P+ =P+- 。所以第一代阴阳粒子的相互作用会产生四种第二代粒子,而这四种第二代粒子表现出来3中外显形式,我们称之为显阳性的阳性粒子、显阴性的阴性粒子和阴阳调和的合粒子。四种粒子产生以后,阴阳的作用还会继续,其作用的规律依然没有改变,还是阴阳与四象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新的八类更高阶粒子----八卦粒子: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在易经里八卦的符号分别是“ 、 、 、 、 、 、 、 ”,如图7先天八卦图。其实每一卦可以表示为一类粒子,我们可以分别称为“乾子、兑子、离子、震子、巽子、坎子、艮子和坤子”我们采取四象中的方法对粒子重新分类的话,这些粒子有些会表现出项类似的性质,这些粒子也可以用现代物理学符号表示   P+P+P+=P3+ ,P-P-P-=P3- ,P+P+P- = P+P-P+ = P-P+P+ = P2+-,P+P-P- = P-P-P+ = P-P+P- = P+2-。这是第三代产生的八类粒子有四种外显形式。这些经过三代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八类粒子具有巨大的能量,是难以分解的整体,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由于粒子是由无极元和能量的作用而构成的,所以它们会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 由于不同粒子是在不同阶段产生的,所以不同粒子具有的能量也不相同,高阶粒子具有低阶能量(密度),低阶粒子具有高阶能量(密度);2粒子内部存在能量,所以粒子表现出质量;3 第三代八种粒子是构成物质粒子和物质的基础,它们本身也是极其稳定的,难以分解的整体,因为第三代粒子三个第一代粒子两两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三个第一代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三角能量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很好理解的,这里不详细论述。)4 粒子内部具有能量,能量使粒子之间相互作用,所以粒子不但表现作为独立单位的粒子性,还表现为能量弦的波动性,所以基本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5 粒子间能量是运动的,由于粒子间有阴阳能量的作用,而阴阳能量具有不同的性质,所以能表现为我们物理学中所描述的自旋。
另外,如果根据阴阳作用的规律,我个人认为:第一代有阴阳两种粒子,第二代阴阳粒子的相互作用(作用也会分阴作用和阳作用)就会产生八种粒子,分别为阳阳(阳作用)、阴阴(阳作用)阴阳(阳作用)阳阴(阳作用),阳阳(阴作用)、阴阴(阴作用)阴阳(阴作用)阳阴(阴作用)。第三代粒子以此类推就是32种,因此所有正反粒子总共会有32+8+2=42种。这些粒子虽然都是由“无极元”参与构成的,但“无极元”不能算粒子,无极元是构成粒子的基本单位,只有与能量相互作用以后才生成粒子。由于粒子是由于能量作用无极元的结果,而能量有阴阳(正反)两种,所以粒子当然会有正粒子和反粒子,而且正反粒子各21种,但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是其中第三代16种正反粒子,其它第一和第二代粒子是构成第三代粒子的基本单位。这种理论在古人的研究中没有提到,所以以后的讨论中还是以三代产生八类粒子的说法进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老子的这句话极为精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用数字全面而又准确的阐述了宇宙、太空、天地、万物间的形成顺序关系以及万物存在的共性。“道”在这里不但指“变”及“变的规律”的含义,它还暗指无极,因为老子有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如果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是“0”,所以老子这句话也可以说成:“0生1,1生2,2生3,3生万”。易学上又说“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如果我们还是用数字对这句话进行归纳的话,无极是“0”,太极为“1”,两仪为“2”,那3呢?老子第二句话对3进行了阐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物质的三面性,和物质的三种状态。也是阴阳相互作用在四象阶段显示的三种粒子的状态---阴阳合。按老子的意思,任何物体都是阴、阳、合三种态。如果我们用日常生活中的正负电荷的方式来解读这种三态的话,太阳为正,太阴为负,少阳和少阴都不带电为合。所以任何物体都有上、中、下,任何时间都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如果引申到哲学范畴的话就是黑格尔提出的“正反合”,也是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
从这里我们利用老子的数字表述和易学里提到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结合起来看,在易学领域,数字被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这是任何一个文化都没有提到的。由于我们现在讨论的宇宙的整体观,所以不讨论易学中包含的数学成果。
    
        图6 太极四象图                       图7 先天八卦图
第二部分:时空的形成。
其实我们要想给时间和空间一个准确的定义非常不容易,因为在不同的领域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存在巨大差异。比如说哲学上把空间描述为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而时间描述为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间隔性的矛盾统一和物质运动状态的顺序性。在数学上,将空间的描述是一个多维量;时间描述为一个一维量。如果我们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时间和空间的话,它们都是描述事件的参数,时间用来描述事件发生和延续过程的一个参数,空间是用来描述事件存在的一个参数。易学里常用“体”和“用”来描述事件,但是体和用的关系(特别是用)却很难理解,所以邵子说:体可言表,用只意会。如果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体就是空间,用就是时间。空间是质,时间是能。
虽然说在不同的领域,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不论我们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在无极世界里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因为无极世界是“无”,是“空”,这里没有发生的“事件”,所以“时间”和“空间”都没有存在的意义。当无极世界转化为太极世界时,粒子形成的过程中无极元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这是无极元的空间,或者说是粒子内部的空间。虽然说这种距离的变化是粒子内部结构的变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我们认知的空间,但这是空间的雏形。另外,“空间”和“时间”是一对孪生兄弟,任何一方都不能独立存在,不存在没有空间的时间,也不会有没有时间的空间,所以空间和时间可以作为一个整理来描述事件,我们称为“时空”。无极世界向太极世界转化的开始就有了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我们就可以用快慢和大小来度量无极世界“变”事件。
在相对论里,爱因斯坦完整地整合了时间和空间概念,提出了用时间和空间四向量来描述事件(三维空间加上一维时间),被称为是一次飞跃。但是在易学里这种用时空整体来描述事件却被视为是易学基础知识。我们易学里经常用到的天干和地支,就是一种用时空综合体来描述事件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综合了时间和空间概念,还提出了时空循环理论,因为我们都知道用甲子计时是以六十为周期往复循环的。在中观世界里,我们大多数情况还是习惯于将时间和空间独立开来,经常用单独的时间和单独空间来描述事件,这种方法用于日常生活没有问题,但如果我们用在宏观和微观世界的理论研究,就会发生偏差,特别是我们进行量子理论研究时,如果将时间和空间作为分开的单位来讨论事件,量子研究将会受到极大的局限。
我们再回到时空形成的过程,太极世界在宇宙发生“大爆炸”的时候真正成形,而且由于巨大阴阳能量在极短时间内导致的巨大作用,无极元之间、低阶粒子之间的正负空间不断地、迅速地产生,低阶粒子之间由于阴阳能量的继续作用而产生高阶粒子,高阶粒子之间的正负空间也同时连续而迅速地产生,而高阶粒子间的距离(空间)就形成了我们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空间;而空间诞生的同时时间概念也就形成了。所以说时空也是能量作用的结果,其本质也是能量,我们也可以用能量的函数来表示时空,时空是能量的因变量,即ST=f(E)。同时,我们认识到能量是有阴阳的,必然会导致时空的阴阳,如果是阳能量作用的时空我们可以称为阳(正)时空 即ST+=f(E+);而阴能量作用所产生的时空为阴(负)时空,数学表达式为ST-=f(E-)。我们目前的太空就是由这个众多正负时空间组成的复合体,如果正负时空间完全中和,太空就消失了,那么太空就回归到零时空的无极世界。
到这里,我们基本了解了时空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一下时空一些基本特征:其一,太极图中描述的阴阳能量作用呈双螺旋式结构,而时空是能量作用的结果,所以时空不能是平直的;其二,能量有阴阳(或者说正负)两种,那么时空必然也存在阳(正)时空和阴(负)时空;其三,如果我们将所有的物质都换算为能量阴阳能量的总值必然是相等的,所以如果阴阳能量完全中和,时空也会消失,这就是无极世界的0时空;其四,太空中的时空体系是多维的,我们目前所建立的时空观,是以地球时空体系为主的、其他外延时空体系为辅的综合时空体系。其五,如果我们单独考察太空中每个独立的时空体系,其结构是不一致的,因为每个天体所构成的物质和能量大小、阴阳性质不一样,必然会导致时空的形态也不一致,所以在物理学中引入了时空体系曲率的概念,能量或密度越大的物体,其时空体系曲率也越大。
为了加深对时空整体概念的理解,我们来学习一下相对论里的光锥图。在相对论中有一个时空光锥图,如图8所示,其原点代表着现在事件,灰色部分代表着现在事件的相关事件,而白色区域代表着该事件的非相关事件。其实这个图应该是四维的,但由于我们的纸张是二维的,所以只能是一个示意图。途中横向表示空间,一个三维的空间;纵轴表示时间,下面部分表示事件的过去,上边部分表示事件的未来,由于在相对论里强调光速是速度的极限,一切事件的传导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所以我们可以假设现在事件为一个光源发光,随着时间的流动,光源发光影响的空间范围在不断扩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向上的发散区域,我们用灰色表示这个绝对将来的灰色区域,而绝对过去的灰色区域是绝对将来的镜像。所以灰色区域就能涵盖所以现在发光事件的所有相关事件,能够与现在事件之间产生因果关系;而白色区域是非相关事件,这个区域的所有事件对现在事件本身都没因果关系。
      图8 时空光锥图
如果我们将现在事件换成太阳消失事件,由于我们知道,如果太阳消失了,地球上就不能见到太阳的光芒,不能感受到太阳的引力,这是太阳消失事件的相关事件;另外,我们假设引力和光的传导速度相同,从太阳到地球的时间是8分钟。如果t=0时太阳消失了,在t=0~8分钟这段时间内,地球上的万物都不会知道太阳消失这个事实,因为没有一种传导方式能超过光速,将太阳消失这个事件在8分钟以内通知到地球。这段时间的地球上的所有事件和太阳消失事件都无关,没有因果关系;只有等到8分钟以后,地球上的生物才能感知到太阳的光和引力消失这个事实,这时的太阳消失事件与地球上的生物感受到光和引力消失事件就有了因果关系,是该时空体系中的相关事件。
这是用时空整体来描述事件的一个典型事例模型,我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对其中的分析大家似乎都能接受,并且不能反证。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刚才提到的时空的特点,似乎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
第一,时空体系是有结构的,不是平直的。如果我们将这个时空光锥图应用到中观世界是没有问题的,就像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我们日常活动测量地表上两点间的距离依然假想地表是平直的一样。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大宏观世界如:银河系和另外星系之间的相关事件,或者我们用来考察微观世界粒子之间的事件,电子或者夸克在原子中的运行模式,这个平直的光锥图就不能使用。
第二,太空中时空体系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不同能量作用体系会导致不同的时空体系,我们将不同时空体系的事件放在同一个时空坐标中讨论和分析,如果我们分析地球中的事件,应该以地球为中心,找出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几个天体组成的能量体系建立时空坐标系,如果我们要研究太阳系内的事件,我们就该分析太阳系能量体系建立时空坐标系。前面我们讨论过时空是能量作用的产物,物质也是能量和无极元作用的结合体,那么只要有能量存在的地方都会存在自己的时空体系。地球有地球时空体系,太阳有太阳时空体系,分子、原子、夸克乃至最低阶粒子也有自己的时空体系。我们经常使用的时空体系其实是以地球时空体系为主,以其外延时空体系为辅的综合时空体系,而当我们考察原子活动的规律时,应该建立以地球时空体系的内涵时空体系---该原子时空体系为主,以该原子时空体系的外延时空体系以及与该原子相邻并相互作用的其它粒子时空体系为辅的综合时空体系。我们以前讨论过,低阶粒子具有高阶能量(密度),高阶粒子具有低阶能量(密度),所以越是低阶粒子,自我时空体系的倾向越强,外延时空体系的影响相对越弱。
第三、时空体系是多维的。时空体系是能量作用的结果,而任何一个单个事件都是处在多种能量综合影响的体系中,越小单位内的事件,这种时空体系越复杂,因为其能量作用---场的环境更复杂。比如说:整个太空作为一个整体的话,它有自己的时空体系,而太阳系的时空体系不但受到太空时空体系的影响而且太阳系本身的时空体系对其单位内的事件影响更大,如果我们考虑粒子世界,它的能量作用主要来源于它周边的粒子能量影响,所以我们在研究它们时以粒子本身与周围粒子作用的时空体系为主要依据,以地球和太阳系的时空体系作为辅助。
第四,光速是极限速度这个命题值得继续讨论。相对论的其中一个假设是光速不变,并且将光速看成是一切速度的极限。
综上所述,我们在描述事件,特别是微观事件是不能单独的使用时间或空间作为参数,因为微观粒子能量(密度)非常大,所以其时空体系相对独立而且曲率大。否则就会发生偏差。另外,事件发生都有自己的时空体系,我们不能使用外延时空体系作为研究内涵时空体系中事件的参照系,否则就不能解释事件的本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量子学说中的“测不准原理”。
另外,我们建立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基本粒子和时空体系的形成过程理论已经被建立了。下面我们尝试用这些理论来讨论一个我们目前研究的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绝对零度的定义:绝对零度是物质不具备任何内能时候的温度。内能是指物质内部具有的能量,我们前面讨论过,物质是由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构成的,而粒子是由更低阶粒子在能量的作用下构成的,而最低阶的粒子是由无极元在能量的作用下构成的,如果说一个物体没有内能,就是没有一切能量,连无极元之间的能量也消失了。
如果我们假想一个实验,将一个物体降低它的内能,不管这个物体具有的是阴能还是阳能,我们都必须给这个物质施加相反的能量,即给具备阳能的物质施加阴能或者给阴物质施加阳能。首先随着能量的降低,分子的运动减小,然后分子停止运动,我们继续降低物质能量,使分子间失去能量而分离,继续降低能量让原子停止运动,接着原子间失去能量而分离,再继续,原子内部的电子,中子和质子停止运动并且分离,我们再继续降低能量,组成中子和质子的夸克停止运动,如果我们再继续,夸克之间因为失去能量而分离……,我们知道最小的阴阳粒子是由能量和无极元构成的,当物质内部能量完全不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绝对零度的时候,无极元间的能量也不会存在。我们得到的是无极元,而无极元没有质量、没有大小、没有空间、没有时间的构成“有”的基本单位,我们的太空里到处都是,所以结果我们得到的结果是---无。
我们再来看看量子力学和引力学之间的矛盾,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上世纪物理学取得的巨大成果。而这两个理论研究的方向是绝然相反的,广义相对论研究引力和大尺度结构的理论,而量子理论研究的是极小尺度结构的现象。而这两种理论完全不协调,在大尺度机构的研究中我们能准确地测量一个事件的位置和速度,而在量子世界,这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量子理论中最著名的“测不准原理”;也就是说一个事件(粒子)的位置越准确其速度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这与引力论中的相关定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从易经的角度,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科学难题到底有没有解,这两种理论到底能不能统一。
首先我们在以上章节讨论过,物质(包括粒子)是由能量作用在无极元的结果,而且太极世界的一切物质(粒子)和能量都是运动的,所以太极世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而在无极世界则恰恰相反,没有运动、可以说绝对静止(本质上说无极世界没有动、静的概念)。运动物体(或粒子)的规律主要来源于力的作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保持本身的惯性。而力的本质是能量,如果没有能量就不会有力。而能量具有另外一个重要特点:阳(正)能量永远向能量低的地方移动,阴(负)能量永远向能量高的地方流动,这样就形成了能量的双螺旋式结构,就像我们太极图2所表示的那样。
本章的开头我们又讨论过粒子形成的过程并有一个定理,高阶粒子具有低阶能量,低阶粒子具有高阶能量。如果我们用物体、分子、原子来形象的说明这个问题应该是这样的:物体间具有的能量<分子间能量<原子间能量。由阴阳能量共同作用的物体(粒子)都是在双螺旋式能量的作用下双螺旋式运动(我们看物体的运动好像是直线的,就像我们看到地球的表面是平坦的一样,如果在更大尺度的时空坐标系中物体的运动其实也是旋涡式的),而运动的能量不一样,所以,运动物体(粒子)的速度是不一样的。粒子必然具有高的运动速度,而太空中的大尺度结构天体运动速度相对较低。所以我们能够很容易的测量大物体运动的动量和轨迹,对于高速运动的极小尺度粒子,测量其运动的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两个理论本身没有本质的矛盾,只是研究的对象以及对象的表象不一样而已。由于大尺度结构和极微观粒子的时空坐标系是不同的,而我们使用同样的时空坐标系来对比两者间的关系,当然得到不同的结论。就像我们站在太阳系之外,和在太阳系里面来研究物体的运动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一样。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我们使用其本身的时空坐标系来研究微观粒子和大尺度天体的运动模式,它们是统一的,都遵循太极图中的双螺旋式运动结构,因为阳能向低处运动,阴能向高处运动的模式是一个不变的规律。时空坐标系是由能量决定的,所以如果能量发生变化,其时空观坐标也会发生扭曲。
参考书目
1        《易经》伏羲、周文王 孔子 网络电子版
2        《图解老子》老子、李英健、李克 万卷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二版
3        《皇极经世书今说》邵康节、阎修篆 华夏出版社 2006年3月第一版
4        《渔焦问对》邵康节 网络电子版
5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Stephen Hawking 网络电子版
6        《周易折中》 李光地 网络电子版
7        《从刘顿定理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方历之、褚耀泉 科学出版社 1987年2月第二版
8        《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霍金 网络电子版
  • 上一篇文章: 平行宇宙理论

  • 下一篇文章: 韧致辐射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48]

  • 2017 年 12 月 21 日委员会决定…[128]

  • 修订第 2019/1616 号实施决定 …[179]

  • SAE001[112]

  • Proe/Creo曲面渐消+倒角教学[7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56]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43]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713]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60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606]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550.78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