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保健 >> 正文  
  王长松《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         
王长松《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
[ 作者:王长松    转贴自: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457062.html?from=like    点击数:200    更新时间:2011/3/15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伤寒杂病论》养生智慧:健康书

作者:王长松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健康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不生病却需要后天的学习,只要洞悉了疾病的奥秘,拥有了不生病的智慧,每个人都能成为妙手回春的神医,身怀绝技,长命百岁。

继《寻找疾病的根源》后,名医王长松又为天下黎民献上了一部健康养生宝典。与前一本书从生活方式入手探寻疾病根源为众生输送洪福不同的是,本书从排寒养生的角度继续追寻疾病的根源,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困扰炎黄子孙体内的疑难杂症。在书中,他根据龙的传人的特殊体质、人体五脏六腑、自然阴阳平衡、天地日月精气,从《伤寒杂病论》的治病方法入手,结合《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历代中华神医治病绝学以及个人多年精研医易悟出的不传之秘,总结出了一套驱逐寒气增寿添福的特效保养大法,适用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简便有效,任何人一学就会,一招致胜,让老百姓在使用中逐渐领悟医理、医趣,切实解决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健健康康,尽享身轻体健、长命百岁、其乐融融的人间至乐。

失眠成头痛之后神经科门诊第二大疾病

洋葱切成片放在枕边能催眠

快报讯(记者 张星)昨天是“世界睡眠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王长松来到快报参加江苏都市网的视频访谈时介绍,在我国失眠已成为继头痛之后神经科门诊的第二大疾病,我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且有上升趋势。此前,快报开通热线寻找失眠时间最长、失眠程度最重的“失眠人”,连日来,不断有深受失眠困扰的读者打进电话来倾诉。对于部分失眠程度较重的读者,王长松也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王长松说,要想找回丢失的睡眠,首先要知道你的睡眠是如何丢失的。临床上常见的导致失眠的原因有这么几个,就是刚开始发生失眠的时候,特别是女同志是在家里面人际关系不协调的时候,比如说生气以后就会导致睡眠不好,从此以后容易恶性循环,这时候要想办法保持心情舒畅。另外就是开夜车或者熬夜,每天晚上都睡得比较迟,按照中医的说法,晚十点半前应该睡觉,而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做不到这一点,时间长了生物钟就紊乱了,中医的说法,长期阴阳不协调,就会导致失眠。另外,生活压力过大也会导致失眠。

对长期失眠的患者,他还介绍一些实用的偏方。国外很早就发现洋葱有催眠的作用,可以把洋葱切成薄片,泡在葡萄酒里面,每天晚上喝两三杯;或者把洋葱切成片用纱布包起来放在枕头边,这样洋葱的气味会起到催眠的作用。苹果和橘子芳香味比较浓,有促进睡眠的作用。有一些食物或者中药也有助眠作用,比如说中药里面有酸枣仁,可以到药店里面买酸枣仁然后用开水冲,睡前服用;柏子仁也可以起到治疗失眠的作用。睡前喝一杯牛奶也有助于睡眠。

——2008 年3月22 日《现代快报》
1.不少朋友为了家庭、工作、学习,不得不疲于奔命,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一次性读完全书。因此,建议这些朋友可先读完第一章,在了解为什么寒气是“万病之根”的基础之上,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随意跳读。

2.一人得病,全家人紧张,这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懂得如何判断自己或亲人身患何病所致。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看面色和舌苔的方法,便能诊断一些常见病症,也就可以不再为生病而惊慌。所以,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请您读读《为身体嘘寒问暖》。

3.想必许多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某一段时间免疫力特别低,一不小心就感冒了,或者感到特别累,做什么事都有心无力。其实,这是气血损耗过多,人体能量不足,寒气乘虚而入所致。这时,就需要补充气血,增添能量。如果您不知道如何补足气血,就很有必要阅读《充实人体的气血之源》。

4.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人生在春去秋来中慢慢变短,忽然某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小便无力、夜尿频多、性事冷淡,或者未老先衰,三四十岁的人,看上去像五六十岁。这是什么原因呢?说到底,是肾阳不足。那么,怎样才能补足肾精呢?《巩固人体的先天之本》会告诉您。

5.现代社会,空气污染严重,呼吸系统的疾病常常在我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空降”而来。您的抵御寒邪入侵人体的第一道屏障是否安全?您的肺还好吗?您是否在为肺病烦恼?假如您有这些疑问,敬请关注《养护人体的中央空调》。

6.也许,有不少朋友经常感到双足冰凉,但总以为很正常,对此不以为意。其实,“寒从脚生,病由足起”,很多疾病都是由足部受寒引起的。因此,保护足部不受寒气侵袭,就成为维护健康的重要措施。在《强壮我们的行走之根》部分,王教授将告诉我们怎样通过保护双足来祛除疾病。

7.常常听到不少人感叹 :看病难,看病贵。确实,这是当代人的一大苦恼。殊不知,人体自有仙药,何必医院四处跑?倘若您耗费了不少财力、物力,不仅于病无补,还弄得身心疲惫,请接过我们为您准备的《萃取人体的灵丹妙药》。

8.尽管现代医学高度发达,但人们总还是被感冒、冠心病、高血压等一些疾病缠扰。假如您或您身边的朋友一直被这些难题困扰,请翻开书,找到《彻底把寒气驱出体外》一章。在这部分,王博士针对常见疾病,将传授给您一些简便、高效的方法,让您亲手掌握自己和亲友一生的健康。

9.女性朋友过了30岁,总觉得自己老得快,皮肤粗糙、黯黑,无光泽……用了很多化妆品,却总是效果不佳。如果您想切实有效地解决肌肤问题,如果您想变得人比花美,如果您想浑身都散发着魅力,请一定不要错过《暖女人,最漂亮》。

10.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却越来越不健康。而不良的生活方式使得寒气乘虚而入,摧残我们的机体,诱发多种疾病。该当如何,才能让我们四季安康?请您泡一杯茶,慢慢翻开第十章。这里,没有长生不老的秘诀,却有延年益寿和不生病的智慧,只要您信奉遵行,日久必有所得。
第一章 寒气是万病之根

1.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从《伤寒杂病论》的命名谈起

●寒气是很多病的根子

●寒气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寒气和其他病因里应外合

2.为什么现代人“寒气逼人”?

●寒气最喜欢人体的哪些部位

●受寒受风与空调综合征

●熬夜内耗气血,是寒气入侵的内应

●冰冷的饮料和寒凉的食物,使寒邪直接伤胃

●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会内生寒湿

●疾病最伤正气,不可姑息养奸

●用药不当,是损伤阳气的罪魁祸首

●产后的女人更需要关心

3.祛寒事不小,温度定死生

●人之将死,其体必冰

●别拿感冒不当病——从“天下第一方”桂枝汤说起

●不生病的诀窍就是无寒一身轻

●从根本上维持健康要从保护阳气着手

第二章 为身体嘘寒问暖

1.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您必须懂得看面色和舌苔

2.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冷不冷”是判断有无寒气的最简法则

3.一摸手和脚,就能发现寒气的蛛丝马迹

4.做贼心虚,寒积发渴

5.大小便也是健康的晴雨表

6.阳气虚不虚,梦中露玄机——奇特的析梦诊病法

第三章 充实人体的气血之源

1.气血不足,寒气就会乘虚而入

●气血决定温度

●气血不足必然导致风寒内侵

●气血不畅,会让体内的垃圾堆积如山

●揭秘引起气血不足的五大因素

2.补足气血从健脾开始

●温中健脾

●益气健脾

●燥湿健脾

●健脾养胃

●健脾开胃

●疏肝健脾

3.超级补血英雄

●要健康,喝驴汤——十全大补的阿胶

●当归无敌——每个家庭都该常备的大药

●黄芪——真正属于老百姓的补药

●紫丹参——为全家老小保驾护航

●常食枸杞,寿与天齐

●立竿见影的止血神药——仙鹤草

●每天一颗枣,一生不显老

●花生可以在治病中大显身手

●羊肉这么大补的美味谁能拒绝呢

●补血神品——猪肝

4.一见钟情的家庭补血良方

●姜糖苏叶饮

●五味枸杞饮

●黑芝麻粥

●枸杞叶粥

●黄芪人参粥

●天麻猪脑羹

●花生小豆蒸鲫鱼

●木耳红枣汤

●红枣花生衣汤

●黄芪鳝鱼汤

●韭菜炒核桃仁

●黄花熘猪腰

●泥鳅炖豆腐

●归地烧羊肉

●良姜炖鸡块

●附子炖狗肉

●蜜饯黄精

●饴糖豆浆

●山药汤圆

●丹参酒

●芝麻核桃阿胶膏

第四章 巩固人体的先天之本

1.肾是生命不息的原动力

2.寒为阴邪,最易伤肾

●熬夜是肾的大敌

●劳欲最伤肾精,寒气不请自来

3.撒一泡尿就能照见肾的影子——快速判断肾是否健康

●小便不利

●小便无力

●小便不禁

●夜尿频多

●小便发白

●小便清而长

●小便泡沫多

●小便分叉

●小便后腰酸

●小便后头昏

●小便中出现血尿和蛋白和糖

4.保肾就是保命

●给您的肾“装”上“净化器”——温肾排毒真法

●用科学的饮食巩固我们的先天之本

●这些食物可以让您虎虎生风

●补肾和经络按摩结合起来最有效

●耳朵是肾的门铃——一学就会,一拧就灵

●六味地黄丸不是补肾的万灵丹

●与肾水有关的病可用肾气丸

第五章 养护人体的中央空调

1.形寒饮冷则伤肺

●肺是人体的中央空调

●肺是寒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关节的病变多与肺有关

2.呼一口气就能判断肺是否受寒

●呼口气可辨寒热

●咳出的痰是稀是稠,对判断寒热至关重要

3.健肺一点通

●呼吸系统的大多数疾病都从治肺入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管好鼻子,寒气不侵

●许多过敏性疾病都可能与肺有关

第六章 强壮我们的行走之根

1.寒从脚下起

●足部是寒邪入侵的通道

●头凉足暖利于眠

●让脚瞬间就暖和起来的6种妙法

2.脚是人体的温度计

●常见疾病的足部信号

3.人体的大部分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足部解决

●泡脚治百病

第七章 萃取人体的灵丹妙药

1.经络穴位是我们人体自带的天然药库

●从《伤寒杂病论》看疾病的经络疗法

●温经通络是祛寒排毒的不二法门

●灸法可去百病

2.简便有效的经穴疗法

●按压肺经,可以缓解各类咳嗽

●刺激胆经,能够排泄积存的垃圾

●按摩涌泉,激活肾经

●胃经上的重要滋补穴位——足三里

●膀胱经是驱寒外出的主通道

●打通小周天,畅通任脉和督脉

●护好神阙穴,把寒邪拒之门外

第八章 彻底把寒气驱出体外

1.这样治风寒感冒,省钱又省时

2.咳嗽——送您咳速停的法宝

3.用这两个穴位,孝敬身患哮喘的长辈

4.冠心病,从此不再是心病

5.高血压,路往“下”走

6.低血压,再也不敢作祟

7.天旋地转成为过去——眩晕的高效疗法

8.天啦,我的衣服又瘦了——高血脂和肥胖这样治有奇效

9.糖尿病也可以简简单单治好

10.从此不再挥汗如雨——自汗、盗汗的速效疗法

11.头痛,赶快请这四个穴位帮忙

12.五分钟深睡眠

13.让心永远不再“感冒”

14.胃炎、胃溃疡,康复有奇方

15.治疗胃下垂的特效验方

16.呃逆从此去,痛苦不再来

17.排出脾胃虚寒——慢性腹泻治疗最强法

18.寒尽“便”来——清除便秘的不二法门

19.痢疾,您也能自己治愈

20.呵护好我们的将军之官

21.让女人尖叫的秘密武器

22.让遗精永远不再是难言之痛

23.生南瓜子——前列腺的保护神

24.腰腿疼痛去,仙福永相享

25.猪蹄冬青汤,保佑关节天天无恙

26.手足皴裂——内外兼治保平安

27.今年,让手足安心过冬

第九章 暖女人,最漂亮

1.心中无冷病,不怕热上身

2.人比花美的关键在于阳气丰沛

3.好肤质,多温肺

●养肤的关键是温肺

●想不想肤如凝脂——杏仁让我们的肌肤永远18岁

●好吃又养颜的五色食物

4.发誓不做冷若冰霜的美人

●气血充足才能气质高雅

●女人以肝为本

5.经络一通,万毒无踪

●血海才是女人的蓝颜知己

●没吃过逍遥丸,就不知道什么叫快乐女人

●温经汤,寒性痛经的克星

6.养好精气神,岁月也饶人

●祛除黑眼圈,有好吃的木耳猪肝汤

●白芷,养一张小俏脸

●做女人挺美——女性胸部保健大法

●展现女人魅力,让臀部曲线流畅无比

第十章 让我们的身体永远四季如春

1.学会与身体切磋

●不要以忙碌为借口忽略身体的承受能力

●静下心来,倾听身体内在的声音

2.不生病的吃法

●病从口入不是信口雌黄

●别拿吃饭不当回事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了解您身体真正的需要

●有时候,忌口也很重要

3.家和万病灭

●许多病是气出来的

●家是温暖的港湾,不是论争的战场

●多陪陪家人,就能换来健康

●孝敬老人是健康之本

参考书目

附录 卫生部对我国居民膳食的建议
第一章

寒气是万病之根

寒气是现代社会极少使用的一个名词,感冒及其所带来的痛苦感受则为每一个人熟知。寒气是感冒的真正罪魁祸首之一,看似毫不起眼,然而贻害无穷,为许多疾病埋下了伏笔。古往今来,真正的名老中医都非常重视寒气的防治,著名的中医典籍《伤寒杂病论》虽然包罗世间疾病,却以“伤寒杂病”统之,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保持人体健康,就得从排寒扶阳入手,寒气是万病的根子。

1.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寒气引起的。换句话说,寒气是许多病的根子。分析这些疾病的症状,就能找到寒气的影子;祛除寒气,就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进步了,为什么癌症患者朋友反倒越来越多?为什么近年来因心脑血管疾病而英年早逝的人越来越多?原来多不为人所知的奇怪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等,怎么一下子多起来了?

这些疾病,大部分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有关。现代人吸烟、酗酒、无节制地熬夜和缺少体力活动,过分贪凉饮冷、营养的不均衡以及药物滥用等,都是引起免疫力下降、寒气入侵,导致多种慢性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寒气,绝不仅仅只是引起感冒、腹泻这样的寻常小病的诱因,而是一种致病广泛、杀伤力很强的致病邪气。有的朋友可能知道,肾为先天之本,属水,性寒。如果寒气侵入肾,两寒相遇,就如同雪上加霜,肾阳最易受损。一旦肾阳受损,就动摇了先天之本,会出现怕冷、肢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苔白质淡、脉沉无力等情况。轻者使人重感伤寒;重者引起阳气暴脱,致人非命;急者则使得血脉闭塞,诱发冠心病和中风 ;缓者则使寒气慢慢沉积体内,形成许多慢性疑难病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寒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

从《伤寒杂病论》的命名谈起

学中医的人,都知道一部叫做《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医学著作。这部书在中医学领域有着极为特别的地位,它创制了中医最值得骄傲的特色和优势——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医临床的指导意义,远远胜于大家所熟知的《千金方》、《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历代医家都尊其作者张仲景为“医圣”。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黄煌教授等,曾对全国330位当代名医的学术情况进行调查,这些名家无一例外都指出,《伤寒杂病论》是医家必读的经典著作,甚至有人认为,不学仲景,不学《伤寒》,就难以进入中医的门径。

虽然,对于百姓而言,研究《伤寒杂病论》有些勉为其难,但了解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对日常的养生保健,维护我们的健康,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伤寒杂病论》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我们还得从它的书名谈起。

《伤寒杂病论》,顾名思义,就是论述“伤寒杂病”的一部专著。大家普遍认为,人类的疾病虽然千变万化,但可以根据发热与否,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不发热的,归属于杂病;以发热为特征的,归属于伤寒。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一个伤寒,一个杂病,就把所有的病包括进去了。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病因学的角度来分析本书的书名。《伤寒杂病论》,说的就是人们在感受寒邪之后,所发生的各种病症:包括外感、内伤,包括伤寒,也包括杂病。这里,强调了寒邪这一特殊病邪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伤寒杂病论》,实际上讨论的就是“寒伤”的问题,它研究在正气内虚的前提下,感受寒邪引起的病变规律,以及此类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寒气是很多病的根子

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疾病,都是由寒气引起的。换句话说,寒气是许多病的根子。分析这些疾病的症状,就能找到寒气的影子;祛除了寒气,就能达到治病治本的目的。

寒气是一种阴邪,最容易损伤人的阳气。而阳气是生命的能量之源,正常的生命活动都需要阳气的推动。一旦寒气损伤了阳气,就会造成温煦的“柴草”和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不足。温煦不够,就不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因而怕风怕冷,风一吹就打喷嚏,打寒战。动力不足,各种代谢机能就有所减退,表现出低血压、甲减、消化不良等病症。总之,所有伴有手脚冰凉、怕风怕冷症状的疾病,都可能是寒气引起的。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外表的筋脉收缩,表现为大小腿转筋、静脉曲张;冠状动脉收缩,则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细小的血管收缩,可引起冠脉综合征或者中风。

不仅如此,许多疾病,什么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脂肪肝、肩周炎、肿瘤、风湿、类风湿等,大多数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不算什么,要命的是寒气和其他病因里应外合

朋友们可能要问,您上面说的这些疾病,可都是些疑难杂症啊!如果病因是寒气,喝点生姜水,喝点酸辣汤,被子焐一焐,发发汗,寒气一散,不就可以好了吗?

这话说得好!有些疑难病症,知道了它的根本原因,治疗起来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困难。也有些病症,虽然寒气藏得比较深,但通过刮痧、灸法、熏蒸、拔罐,结合食疗、运动,也能得到根治。对于中医而言,寒气不算什么,一般都能除去。但要命的是,寒气会和其他病因结合起来,使疾病深痼难疗。

寒气会引起气血的凝滞,形成淤血,寒和淤又可以结合起来,使疾病复杂难治。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和中风,就有寒和淤的双重特征。对于这些病症,如果您只知道活血化淤,不祛除寒气,就只能暂时缓解症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寒气会和湿邪结合起来,形成寒湿。许多风湿和类风湿性疾病就是如此,肌肉关节疼痛不适,发热怕冷反复发作,关节又肿又痛。这就既要除湿,又要驱寒。

寒气久郁在里,也可能化热。有些疾病,表面上是上火,比如口腔溃疡、痤疮,内里却是冰凉怕冷,喜欢暖和。许多医生被假象迷惑,用清热泻火的方法,使疾病越治越重。

如果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再感受寒气,治疗起来就比较棘手。因此,要想健康,最聪明的办法,当然是不要生病。而要想不生病,就要弄清寒气最容易从哪里入侵,什么情况会招致寒气伤身。
2.为什么现代人“寒气逼人”

敌人从哪里入侵,我们就从哪里把它驱逐出境。同样,寒邪入侵的途径,也就是寒邪排出的途径。弄清了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自我保健,防止寒邪的侵入,做到未病先防,而且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 自疗。

寒气最喜欢人体的哪些部位

敌人从哪里入侵,我们就从哪里把它驱逐出境。同样,寒邪入侵的途径,也就是寒邪排出的途径。弄清了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有重点地进行自我保健,防止寒邪的侵入,做到未病先防,而且还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自疗。

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部位。而寒邪容易侵袭人体的阳气,因此,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有的朋友在户外行走,突然遭遇大雨,头部就会感受寒湿。加上头部阳热气盛,毛孔常处于开张状态,寒邪就更容易侵入。大多数朋友如果因感受风寒而感冒,都会有头痛、头昏、头部沉重的感觉,这就是寒气入侵的反映。假如寒气长期从头部侵入,就会形成顽固性头痛、偏头痛。

从养生角度讲,保护好头部使其不受寒气侵袭尤其重要。出门在外,特别在寒冷或多雨的季节,一定要注意携带雨具,下雨时及时把头部保护起来。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一定要用干毛巾擦干或者用吹风机吹干,以防寒气入侵头部,引起头痛。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当地老农喜欢在头上戴个白羊肚手巾,就起到了保护头部不受寒气入侵的作用。

背部:人体背部有膀胱经和督脉循行,也是阳气旺盛、容易感受寒气的部位。背部受寒,日久渐积,可以引起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以及慢性腰腿痛。而从背部排除寒邪,就可以根治这些病症。拔火罐、刮痧、针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常选择背部作为治疗部位,就是这个道理。

口鼻 :口是饮食进入的第一关,冰冷的饮料、寒凉的食物,都可以通过口把寒气带入胃部。鼻是空气进出的通道,寒气可以随呼吸侵入肺部。恶心、呕吐、咳嗽、吐痰、鼻塞、打喷嚏等,都是口鼻受寒的表现。而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流行时,人们戴上口罩,就是为了防止寒气的侵入。

肚脐:小孩和老人的腹部,特别是肚脐,也是寒气容易侵入的通道。夜间睡觉,不小心蹬开了被子,腹部受凉,寒气就会从肚脐进入,引起腹痛、腹泻。有经验的老年人,会给孩子做个兜肚,戴在腹部以保护肚脐,能预防受凉所致的腹泻。如果在兜肚中加入合适的中药材,还能治疗许多疾病。

毛孔:全身的毛孔张开时,若不注意保护,寒邪会乘虚而入。剧烈活动后大汗淋漓的人,如果遭遇暴雨、空调冷风,最容易得病,甚至得重病。及时喝生姜红糖水,使寒气从毛孔排出,可以防止这些疾病。

脚底:脚底的涌泉穴也是容易受风寒的地方。长期在冰冷潮湿的地方行走、鞋袜潮湿后不及时更换、睡觉时脚底正对着空调吹,都可以招致寒气的入侵。经常按摩足底,用热水浴足,则可以将寒气从足底排散出去。

前后二阴 :迎着寒风大小便,性生活之后吹空调,此时寒邪就可以从前后二阴悄然入侵。这是许多男性疾病的根源所在,值得引起注意。

总之,寒气是“无孔不入”,要防止寒气入侵,就得保护好我们的五官和这“九窍”。
受寒受风与空调综合征

南京的天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阳光普照,突然间便起风了,接着便是大雨倾盆。路上的行人行动很快,迅速拿出随身携带的雨衣、雨伞。一眨眼工夫,各色雨衣、花伞便开满了大街小巷。

我没有准备,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弄得惊慌失措。待找到避雨的地方时,衣裤全被打湿了。刚才还浑身出汗,现在一下子就变得凉凉的。

不知那场大雨淋病了多少人,反正我是感冒了。回家后,便头痛、身困,发低烧。

淋雨受风是寒气侵入人体的常见方式。特别是在您出汗后,毛孔大开,一身大热,再突遇冷风暴雨,寒气便会长驱直入,侵入人体。

寒气虽然是冬天的主气,但一年四季皆可受寒。三九隆冬寒气凛冽,春寒料峭秋风凉,都会引导寒气入里。炎热的夏季,本来属于阳热外散的季节,但家里、办公室、商场,到处都是空调,人们又习惯于把空调温度开得很低,从暑气逼人的室外一进入室内,凉气“嗖嗖”直透入骨。这样一热一冷,也最容 易受寒。

以下几种情况,也容易受寒。

剧烈运动、强体力劳动之后,大汗淋漓,阳气随汗而外泄,寒气可乘虚而入。这时,最忌受风寒。

进行比较复杂的脑力劳动时,需要耗费心血。凝神静思之时,心血暂亏,抵抗力下降。这时空调不宜过低,风扇不宜过猛,因为风寒可能在您不知不觉间侵入机体。

洗浴之后,特别是蒸桑拿、洗热水澡之后,汗孔张开,不宜对着凉风直吹,也不宜马上进入空调房间。此时,风寒入内的通路已经打开。

有的女性朋友洗头后,不注意把长发吹干,湿漉漉的头发贴在头部、肩后,就迫不及待地进入梦乡。而睡眠中,人的阳气内敛,抵抗力会下降,寒湿之气很容易侵入。

性生活之后,周身放松,体表卫气暂时虚弱,也不宜吹电扇空调。否则,风寒会悄然侵入。

老年人、体质虚弱的人、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是寒气侵害的主要对象。睡觉时一定要注意避风保暖,不要把头和脚正对着空调、电扇。足部特别怕冷的人,睡觉时不妨穿上短裤和袜子,小孩则可以用兜肚护住肚脐,避免腹部受凉。

青壮年常自恃身体壮实,不易受寒,其实不然。那些长期工作在空调办公室的白领阶层,平时可能并没有感冒受寒的症状,但时间久了,体内积存的寒气就会以空调综合征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困顿、疲乏,失眠,胸闷,不会出汗;女性朋友还会发生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这样的寒气比较深,祛除较难,因而更应当注意防微杜渐。较为可行的办法,就是不要把空调开得太低,一般比外面的温度低两三度即可。同时,在办公室最好备一件外套,凉时及时穿上。

一旦感受了风寒,即使有轻微的症状,也要迅速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熬一碗生姜红糖汤,趁热大口喝下,再蒙头睡一觉,发点汗,便可以把寒气祛除。最忌讳的是,一见感冒,就不分青红皂白,用抗菌素,用消炎解热药,用清热解毒药。这些药物虽然可缓解一时的症状,却会使寒气进入体内的更深处,埋下健康隐患,必须慎重。

熬夜内耗气血,是寒气入侵的内应

广州人有吃夜茶的习惯。每天从晚上8点左右开始,一直到午夜,甚至到凌晨,各家茶楼和酒家,都是顾客盈门。在这里,人们除了品茶、吃点心外,还可以吃炖品、海鲜、山珍,闲聊神侃,可谓别有情趣。
其他大城市的年轻人,也很少在11点以前睡觉。夜幕降临之后,他们常呼朋唤友,在迪厅、歌厅、酒吧和茶社消遣,一直到深夜。

看来,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只能在农村找到了。然而哥哥嫂子从老家来,带来的消息却是——农村现在也变了。吃过晚饭后,人们要么串门聊天,要么打麻将。遇有红白喜事,更是饮酒猜拳,直到深夜不醉不散。

家里有中学生的朋友,都曾经为孩子的健康而担心。繁重的作业逼着孩子挑灯夜战,第二天早上又不得不早早起床。年轻的父母都感到很累,孩子吃得消吗?

有的朋友说,熬夜是年轻人的专利,因为年轻人精力过剩呀!不是说“20岁的人下班后想玩一玩,30岁的人下班后想歇一歇”吗?仔细想想却不是这样,我所认识的40岁上下的中年朋友,都有熬夜的习惯——查资料、写标书、做论文……常常忙乎到子时。

老年人也有喜欢熬夜的。有的朋友喜欢看韩剧,而韩剧剧情感人,故事冗长,不把您拖到深夜它绝不会结束,许多老年人还因此得了失眠症。

观察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人不管自愿还是被动,经常熬夜却是事实。夜生活在丰富我们人生的同时,也在悄悄伤害着我们的身体。

夜间的活动,不管是耗力气的还是动脑筋的,都是以气血为物质基础的。各种活动后,人会感到劳累,头晕晕的,有点思维不清,那是由于消耗之后,气血供应不上的缘故。熬夜偶一为之倒不会有什么不适的感觉,但时间久了,就会引起各种紊乱症候:时间节律的紊乱、睡眠周期的紊乱、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紊乱,以及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等。

熬夜,本身就是一个损耗气血的过程,而且又占用了人体营造气血的时间,因此气血的耗散远远大于白天。本来,到了夜里,劳累了一天的身心该休息了,睡眠中,身体能得到休整,气血会得到补充。睡好后,第二天才会精力充沛。而现在,该休息时不休息,却在疯狂地活动,必然会导致体内气血人困马乏,军心涣散。气血亏虚了,寒气便会乘虚而入。有熬夜经验的人都有类似的遭遇,一到凌晨三四点,就会手脚冰凉,发冷,脑子不听使唤,这就是过多损耗气血、人体热量流失的结果,这时寒气就极容易入侵。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老朋友相聚时,狂欢了一夜,次日就病倒了。这就是熬夜内耗气血,寒气入侵、阻塞经络的结果。经络不通,自然就会生病了。

冰冷的饮料和寒凉的食物,使寒邪直接伤胃

昨天在超市,看到有推销员将清肠茶推荐给小孩品尝,被孩子的母亲大骂了一通。

留意一下,您会发现,现在的饮料中有很多都是清一色的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凉茶。表面上,现在的人好像特别容易上火,冰凉的饮料喝下去,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本来热烘烘的胃,一下子变得清爽起来,痛快、过瘾!然而,从保健的角度讲,这是不利于健康的。冰冷的饮料最容易伤胃。一杯冷饮下去,可以使成千上万的胃黏膜细胞“为国捐躯”。细胞死亡过多,必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有的朋友喝了冰凉的饮料后,会立即胃痛、腹痛,甚至拉肚子。有的朋友长期饮用冰冷的饮料或者吃寒凉的食物,积寒郁中,导致脾胃虚寒,胃里面凉凉的,像灌了冷水,一吃凉的东西就不舒服。一检查,是胃炎,甚至是萎缩性胃炎。
有一些食物,本身的温度并不像冰块、冷饮一样低,但却是凉性的,甚至是大寒的,能够伤胃。比如,螃蟹、梨、柿子、西瓜以及所谓的凉茶等,吃多了,就会引起脾胃虚寒。比如,吃了柿子又喝凉水,引起肠梗阻,在农村屡见不鲜;月经期间吃西瓜、吃梨,引起痛经、闭经,也很常见;长期服用寒凉的中药大黄、决明子、黄连等,引起肠道黑变病的病例也不少见。

为了健康,您必须警惕冰冷的饮料和寒凉的食物,它们是导致寒邪伤胃的直接原因。因此,建议您少喝冰冷的饮料,包括碳酸饮料,喝凉茶要适可而止;必要时咨询一下中医,不能不加辨证地清热泻火;适当喝些暖性的饮料,比如红茶、生姜汤、红枣汤,有利于温暖脾胃;饮料适当加热饮用,如牛奶、杏仁露等,可减少其寒性……总之,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痛快,丢掉了一生的健康。

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会内生寒湿

只要稍一留意,就会发现我们周围有两类体质不佳的人。一类人形体肥胖,动不动就气喘吁吁,精力不充沛,懒洋洋光想睡觉,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另一类人则面黄肌瘦,气短乏力,抵抗力很差,容易伤风感冒,甚至一天到晚病容满面。如果考察其营养状况,则会发现,第一类人营养过剩,第二类人则往往是营养明显不足。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都可以导致体质下降,容易患上慢性病。

所谓营养过剩,主要是脂肪、蛋白质等高能量物质的摄入过多,超出人体所需。营养不足,则是指钙、铁、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的缺乏,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营养缺乏,主要是由于追求过分精致的食品、不注意营养均衡而引起的。

营养过剩和营养缺乏,都会导致气血亏虚,内生寒湿。营养缺乏造成内生寒湿倒不难理解,可是为什么营养过剩也会造成寒湿内生呢?原来中医历来强调“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不仅过量的饮食可以导致脾胃损伤,而且“肥甘厚味”摄入过多,也会给脾胃造成极大的负担,久则损伤脾胃。脾胃一伤,其化生气血的能力便大打折扣,其转运水湿淤浊等代谢产物的能力也明显下降,造成痰湿滞留,何况“肥甘厚味”本身就是助湿生痰之物。而营养缺乏时,生成气血的原料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气血因生化乏源而亏虚,造成抵抗力下降,无力排出寒邪。

总之,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是造成内生寒湿的重要原因,也是各种慢性病患病率上升的原因。看看我们的身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骨质疏松、肥胖、高脂血症等病人越来越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不过,我们也没必要惊慌,只要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均衡,就能从根本上解决营这些问题。

疾病最伤正气,不可姑息养奸

同事小李大病初愈,人整整瘦了一圈,说话也不像以前那样中气足,走起路来还有点颠簸,一副少气无力的样子。

小李得的是脑梗死,不过发现和治疗都很及时,所以没有留下什么严重的后遗症,真是万幸。不过,这样的一场大病,免不了会损伤正气,完全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不管什么样的病,都会损伤人的正气。人有病时感到少气无力,一走路便气喘吁吁,动不动就出汗,耐力很差,就是疾病伤了正气的缘故。俗话说,“好小伙抵不住三泡稀屎”,意思就是像拉肚子(现代医学称为水土不服或急性肠胃炎)这样的小毛小病,都能把一个壮小伙搞垮,疾病伤人威力的巨大由此可见一斑。一些急危重病,包括外伤、大失血等,对正气的损伤更快更重。而一些慢性病,则会通过经年累月的慢性损耗,使人的正气日渐消弱。
疾病最伤正气,而正气损伤的人,更易招致寒气的侵袭,引发新的疾病。中医有“因病致虚,因虚致病”的说法,体虚与疾病,两者常互为因果。

知道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对所谓的寻常小病置之不理、姑息养奸,而应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防微杜渐,在病后、手术后做好防护,防止寒气的侵入。

用药不当,是损伤阳气的罪魁祸首

学术会上,从北京来的老同学谈起了这样一个病例。一个20多岁的女孩,因白血病在一家知名大医院住院两个多月,低热不退。经治疗,病情不仅没有得到控制,而且又增加了拉肚子的毛病。这可不是一般的拉肚子,她拉得非常厉害,每天都在20次以上,并且日夜不停,全是稀水便。拉得她气息奄奄,连坐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在朋友的介绍下,她来找中医,看看有没有办法,说是死马当做活马医。女孩面色苍白,体质很弱,当时天气并不很冷,她却穿着很厚的衣服,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老同学诊脉看舌,详细询问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得知这位患者朋友此前的两个月内,一直在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医生认为发热、腹泻都可能是细菌感染,因此便变换着花样,把各种抗生素都用到了,最后没有效果,才答应患者朋友找中医诊治。老同学叹了口气,这是明显的脾肾阳虚。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固然与患者朋友的体质和疾病有关,但抗生素的长期不当使用,也是损伤阳气的罪魁祸首。根据辨证,老同学给她开了3剂四逆汤,用到了附子、干姜、炙甘草等。二诊时,症状就明显减轻,一天大便的次数减到了七八次,并且感觉有些力气了,晚上也能够睡一会儿觉了。半个月下来,腹泻基本上控制,体力明显恢复。

四逆汤

【药物组成】甘草2两(炙),干姜一两半(生用,去皮,破8片),附子1枚。

【方剂主治】四逆汤是著名方剂,来源于《伤寒杂病论》。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死、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煎服要点】可用水3 000克,煎剩至1 200克左右汁液,去滓,分温再服。

在对中药疗效的神奇感慨之余,我们更关注的是这个病例所揭示的医疗上的一种不良倾向。西医过分依赖,甚至滥用抗生素,基层医生一见发热动辄用激素。一些中医动不动就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活血化淤。这种思维固化,不求医理的倾向,使病人雪上加霜,身体越来越虚,越来越寒。可以这样说,临床上虚寒证越来越多,与用药不当有很大关系。

大量服用清热解毒中药导致阳虚,在肿瘤患者朋友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有些中医不会辨证,一见肿瘤,便不分寒热、阴阳,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清热解毒药堆砌到处方上,还给学生讲解,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这些中药能够抗癌。其实,常年这样服下去,患者朋友阳气受损而不自知,难免终有一天倒下。

痤疮、口腔溃疡、便秘、鼻炎等,许多人一有这些病症,都认为是“上火”,自己会买一些清热解毒的药来吃,什么牛黄解毒片、黄连上清丸、板蓝根冲剂,反正这类药有的是。没有效果了,去医院找医生,大部分医生也认为是上火,又是清热解毒。结果,越清寒气越重,越清气血越是凝滞不通。于是,这些小毛病由此也成了疑难杂症。
现代人似乎很喜欢输液。有了病,不管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不管是肠炎痢疾还是胃肠功能紊乱,不管是刺激性的咳嗽还是呼吸道感染,不管是风湿还是类风湿——清一色输液治疗。各个医院的急诊输液室,每天都有大量挂水输液的病人。当然,这里面有许多是应该输液的,但也有许多是不需要输液的。冰冷的液体进入体内,对于有些人而言,是有可能损伤阳气的。有学者指出,输液引起寒气入里,相当于《伤寒杂病论》里面所说的“直中三阴”,是很严重的一种情况。

输液不是万能的,也不一定是最佳的用药途径。特别是寒性体质的人,输液更要慎重。

产后的女人更需要关心

派出所李警官带她母亲来看病。这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说自己比别人怕冷,一年四季都不会出汗。近两年来,四肢关节开始疼痛,并且有加重的趋势。李妈妈还告诉我,她的病根是在几十年前落下的。那时家里比较穷,也没有朋友帮忙,所以,她生过小孩没出月子就要起来劳动,做饭洗衣洗尿布,过早接触了凉水。

李妈妈的经历很有代表性,许多体质虚寒的女性朋友,都有产后调理失当、过早接触凉水,或者受了风寒的病史。

产后的女人,身体处于一个特殊时期。老百姓有“产前一笼火,产后一块冰”的说法。分娩是一个耗气伤血的过程,就如同从母亲的体内分一笼火出来。婴儿出生之后,妈妈又要用大量的气血来生产乳汁。日夜照料孩子又引起睡眠不足,还会影响气血的生成。所有这些因素,使产后的女人处于气血相对亏虚的时期,阳气不足,很容易受寒。所以,我曾不止一次地对准爸爸们说,产后的女人更需要关心。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产后的补、养、调三个字。

首先是补。产后气血亏虚,阳气不足,虚弱怕冷,正是需要进补的时候。补什么?当然是补气补血补阳气。小米红枣粥、花生大枣炖猪手,能补气血,通乳汁,很适合产妇食用。

第二是养。尽量想办法让产妇睡眠充足,不要太过劳累,不要过早接触凉水,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温补的食物。只有这样才能养足气血,避免寒气的侵袭,以免落下病根。

第三是调。由于产后内分泌的变化,母亲此时的心理、情绪不太稳定,加上孩子吃喝拉撒,夜间哭闹,影响睡眠质量,很容易烦躁、忧郁,患上产后抑郁症。这时,做丈夫的一定要注意多替妻子着想,帮助其调节心理情绪,做到宽容大度,不要惹她生气。许多男性朋友不了解这一点,凡事仍要争个您高我低,结果伤了感情,也伤了妻子的身体。

总而言之,产后的女人气血多有不足,寒气容易侵袭而留下病根。此时的调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忌劳累、受寒、生气。
3.祛寒事不小,温度定死生

阳气是生命的原动力,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想办法让体温提高1℃,我们的免疫力就会增强5~6倍,许多疾病将离我们远去。

寒气侵入人体之后,会损伤阳气,导致其温煦不足,抵抗力下降。阳气不足的客观指标,就是体温的下降。日本著名的健康养生专家石原结实指出,近50年中,我们的体温降低了近1℃。体温的降低,妨碍了体内脂肪酸、尿酸等废弃物的燃烧、排泄,引起高血脂、糖尿病、痛风和高血压的发生。

阳气是生命的原动力,没有阳气就没有生命。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想办法让体温提高1℃,我们的免疫力就会增强5~6倍,许多疾病将离我们远去。

人之将死,其体必冰

我们可能读过一些名医的故事,羡慕他们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其实,他们之所以有回天之术,就在于他们善于找到起死回生的一些征象。比如,虽然四肢已经冰凉,但心口窝还有热气——这是心跳未停的征兆 ;虽然久久没有动静,但鼻孔尚有一丝气息——这是呼吸未停的标志 ;虽然已经收殓入棺,但滴出来的血液却是鲜红的——这是血液还在循环的征兆……有了这些征象,名医才敢断定,病人并未真正死亡,因而才能用针法、灸法等,将病人从鬼门关拖回来。

说到底,还是阳气的作用。心口的热气,鼻孔的气息,鲜红的血液,都是阳气一息尚存的征象。如果人真的死了,只会剩下阴冷冰凉的肉体。老百姓把死亡叫做“断气”,叫“命归阴”,就是这个道理。

阳气是我们的命根子,人有阳气则生,阳气绝则亡。及时驱寒,保护阳气,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

别拿感冒不当病——从“天下第一方”桂枝汤说起

《伤寒杂病论》隆重推出的第一个方子,其实是非常简单的桂枝汤,只有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和红枣五味药组成。但这个方,配伍严谨,“为仲景群方之魁”,被誉为天下第一方。

这是个调和营卫、祛除寒气的方子,主要适用于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感受风寒,有头痛、发热、出汗、怕风等症状者。但《伤寒杂病论》对本方的论述极为详尽,除了分条论述其各种适应症外,对本方的服用方法也有详细介绍。药煎取汁之后,要“适寒温”,要求药汁的温度适当,不热不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服药后喝一点热汤,来帮助养胃、促进发汗排寒,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同时“温覆令一时许”,要求盖上被子一段时间,避风助汗,使其遍身微微出汗,以达到最佳的发汗效果。服药后,如果汗出病愈,剩下的药就不用再吃了。没有效果的,可以再“服至二三剂”。服药时,禁食生冷、黏腻、酒肉、臭恶等物。

《伤寒杂病论》还特别论述不同病情服用桂枝汤的加减方法,以及桂枝汤的禁忌症。

现在来看,桂枝汤绝不仅仅是治疗体虚感冒的一般方子,它对于病后、产后体质虚弱、亚健康状态,以及不明原因的低烧、多汗症、胃肠功能紊乱、妊娠呕吐、多形性红斑、冻疮、荨麻疹等,都有很好的效果。

从对桂枝汤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医圣的张仲景,对于风寒侵袭肌表这种看似轻浅的小病,是非常上心的。因为这是祛除寒气的最佳时期,一旦处理不当,或失去治疗机会,寒气就会迁延入里,疾病发生传变,产生合并症,甚至变为重病。
当代人对感冒似乎并不重视,认为不用处理,反正过几天就能自愈。有的朋友甚至自恃身体强壮,有明显症状还硬抗着,坚持工作学习、熬夜拼搏。殊不知,许多疾病便由此产生。

我常劝朋友们,千万不要拿感冒不当病。有了感冒,要停下工作,及时休整,保护阳气不受侵害。同时,采取措施,把寒气祛除体外,以免留下后患。

不生病的诀窍就是无寒一身轻

既然寒气是诸多疾病的根源,那么,排出寒气,不让寒气滞留体内,是否就能治愈疾病?如果平时能多加防范,避免寒气侵入人体,是否就能维护健康?回答是肯定的:无寒一身轻,这是维护健康的秘诀所在!

遗憾的是,不管是患者朋友还是医生,对寒气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凡病清热解毒,已成思维定势 ;动辄使用抗生素、挂水输液,从大医院到小诊所,极为普遍……寒气的危害越来越大,越来越普遍。说重一点,此风一日不除,国人就一日不能得到健康。

观念的转变是关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您知道了排出寒气的重要性,如何排出寒气,便在举手之间。我曾系统总结过排出寒气的方法,简单易操作的大体有以下几种:

药物排寒法 :通过服用具有温热发散性质的中药,来温补阳气,疏通经络,排出寒气。这是驱寒的主要措施,既能祛除入侵肌表的新寒,又能祛除淤积在脏腑、经络的陈寒。

食疗排寒法 :用美味可口的药膳,来增加体能,补益血气,排出寒气。

针灸排寒法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激发经气,或用艾条、艾绒直接温灸某些穴位,驱散寒气。

推拿按摩排寒法 :与针灸原理一样,通过推、拿、揉、搓、点、按等手法,刺激穴位,激发经气,排出寒气。

刮痧排寒法 :用刮痧板在人体某些表面按照一定方向进行反复刮,使皮肤出现红色斑点或淤血斑块,以此来舒经活络,活血化淤,祛寒排毒,激发正气。这是打开寒气排出通路的有效方法。

拔罐排寒法 :以罐为工具,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然后将其吸附于俞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从而产生吸力,使局部皮肤充血,以达到舒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目的。

熏蒸排寒法 :通过体表的熏蒸,使毛孔开放,肌表温煦,血气循环加快,从而排出寒气。

运动排寒法 :散步、慢跑、登山、游泳等,可以使气血畅通,汗孔开放,直接祛除寒气。

音乐排寒法:音乐既可以调节情绪,稳定心境,又可以调节神经和内分泌功能。而且,音乐透入人体后,可以激发潜能,增加能量,促使寒气的排出。

从根本上维持健康要从保护阳气着手

阳气是排寒的根本动力。寒气侵入体内,能否及时排出,与阳气关系很大。阳气不足,单靠外力,寒气是很难彻底排出的,而一旦养足了阳气,再通过合适的方法,就能把陈寒排出,达到健康的目的。

没有阳气就会失去生命。《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失去阳气,人就会折寿而短命。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他把人体的阳气比作是太阳。没有阳光,万物就会失去生机;没有阳气,人便会失去生命。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这个阳气。有人把《伤寒杂病论》的核心思想概括为“扶阳气,存津液”,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维持健康,也要从保护阳气着手。

怎样才能保护阳气呢?首先是要防止寒气的侵袭。寒气最容易损伤阳气,一旦发现寒气的蛛丝马迹,就要及时祛除。其二是要补足气血。气血充足了,阳气的生成便有了物质基础。第三是要保证睡眠充足,使阳气得到养护。第四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常熬夜、纵欲过度、喜食冷品等,都会耗散阳气。若从脏腑的角度考虑,保护阳气,重点在于养护好

肺、脾、肾三脏。这些,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第二章

为身体嘘寒问暖

祛除寒气,不要等身体出现了症状才开始处理。我们需要随时根据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为身体嘘寒问暖。必要时,还得掌握一些养生的技巧,排寒扶阳。要想落实到实处,必须得回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上来。这世间有什么灵丹妙药,能比得上顺应自然、合乎天道呢?

1.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您必须懂得看面色和舌苔

只要您掌握了疾病的规律,学会望诊方法,懂得如何看面色和舌苔,就能诊断一些常见病症,为家人和朋友节省一笔诊断、检查费用。

中医诊断疾病,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四诊中望诊排在第一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诊法。“望而知之谓之神”,意思就是说,面对一个人,如果您一看就能知道他身体是否健康,气血是否充实,阴阳是否平衡,哪一脏腑有病,甚至是什么病,那您的诊断水平绝对是一流的,就是“神医”。

其实,只要您掌握了疾病的规律,学会望诊方法,懂得如何看面色和舌苔,就能诊断一些常见病症,为家人和朋友节省一笔诊断、检查费用。这里告诉大家的,就是根据面色和舌象来判断是否阳虚,体内是否有寒气的简单方法。

首先说面色。我们黄种人正常的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的。当然,由于遗传、体质、年龄、职业的不同,正常面色也有所差别,有的偏红,有的偏黄,有的偏白,有的偏黑……但总以明润含蓄为特点。明润是指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 ;含蓄是指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象征。当您发现自己或亲友的面色与平时有较大改变,在排除了正常的外来影响因素之后,就要考虑疾病或亚健康的可能。

以下几种面色,往往提示阳虚而有寒气。

面色白 :由于面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中医认为,这大多为虚寒或失血所致。面色白而虚浮,属于气虚、阳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属于血虚。气血不足,内里必有虚寒,多见于久病体虚、大出血、慢性肾炎、呼吸系统疾患以及有贫血倾向的人。

面色萎黄:面色萎黄,没有光泽,常提示脾虚、气虚、血虚,也见于寒湿内停。

面色青:面部青筋显露,或整个面色发青,见于受寒、惊风、气血淤滞、剧烈疼痛等,都提示体内有寒气。

面色嫩红:一般来讲,面色红赤代表有热,但也有的朋友整个面部浮白,而颧骨周围嫩红,往往是内寒深重、阳气浮越的表现。

面色黑:肾虚有寒、淤血水饮停积的人,往往面色发黑。严重者如尿毒症晚期患者朋友,轻浅者如熬夜后眼圈周围发黑、状如熊猫的朋友,都有血淤寒积的表现。

再说舌象。舌诊内容很多,分别包括舌质和舌苔的神、色、形、态等。正常的舌象,是淡红舌,薄白苔。具体说来,淡红舌是指舌色淡红,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鲜明润泽,不胖不瘦;舌苔薄白,则透过舌苔,可以隐约看出淡红的舌底,并且舌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不黏不腻。

以下舌象,表明阳虚有寒气。

舌色淡白或嫩白:这种舌头的颜色比正常的淡红舌要浅淡,甚至是明显地泛白色,往往是血气不能充盈舌部的表现,见于气血亏虚、阳虚寒积之人。

舌色青紫:舌头颜色发青,或带有紫气,或紫色,同时舌头润泽而不干燥,甚至水滑欲滴涎水,是阴寒内盛的表现。

舌苔白:白厚而腻的舌苔,提示寒湿或痰湿内停。特别是白滑而润泽者,提示寒饮水积。

另外,不管舌苔的颜色是黄是白,是灰是黑,只要舌面润泽,口不干渴,甚至口水难禁,水滑欲滴,都说明阳虚而有寒气。

对于面色和舌象而言,语言的描述往往不及真实的形象更加生动。因此,课堂上我建议学生,购买一些相关图谱和视频材料,反复观看,经常演练。

观察面色、舌象是诊测人体是否健康的重要方法,熟练掌握并应用这个方法,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这点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还是值得的。
2.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冷不冷”是判断有无寒气的最简法则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您的身体状况如何,阳气虚不虚,有没有寒气,您自己最清楚。医生所做的,就是帮您发现这些征象。而判断体内有无寒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一问“怕冷吗”。

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您的身体状况如何,阳气虚不虚,有没有寒气,您自己最清楚。医生所做的,就是帮您发现这些征象。而判断体内有无寒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一问“怕冷吗”。

无论是在医院给患者朋友看病,还是在家里接受亲友咨询,我都会问:“您平时怕冷怕热?”时间久了,连女儿都会笑我:“您这个中医也太简单了,凡是病人都问怕不怕冷怕不怕热。”

这绝不是客套的嘘寒问暖。怕不冷怕不热,对于判断是否有寒气,至关重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患者朋友的冷热,恰恰反映了体内阴阳盛衰的状况。怕冷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阳气亏虚,体内“燃料”不足,温煦机体的热度不够,这就是“阳虚则寒”;另一类是外来阴寒之气入侵,损伤了人体的阳气,导致怕冷,这就是“阴盛则寒”。总之,只要感觉怕冷,就表明阳虚有寒气。

我遇到过许多怕冷的患者朋友。有的是全身怕冷,稍一吹风,稍一受凉,就会感冒流涕,甚至有的朋友大热天穿着棉衣来找我看病,还冻得瑟瑟发抖。有的晚上必须穿着毛裤、袜子才能睡着,否则冻得不行。当然,这只是极端的例子,很多人只是比别人怕冷,比别人容易受凉。全身怕冷反映整体阳气亏虚,体内有寒气。

局部怕冷,则反映相应的脏腑气血不足,内有寒气。比如,有的朋友背部特别怕凉,背部中间有像手掌大小的一块地方,总是冰凉冰凉的,非常难受,到处求治而不能解决。其实,这正是阳虚有寒、水气不化、水饮停积的表现。在《伤寒杂病论》里对这早有定论,“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至于治疗,也非常简单,“当以温药和之”。我喜欢用《伤寒杂病论》中的苓桂术甘汤:茯苓30克,桂枝30克,炒白术30克,炙甘草15克,水煎20分钟服用,三五剂就可见效。有的朋友常说自己胃部冰凉,像一个冷水袋放在里面,甚至有时还咕咕作响,这是脾胃阳气虚、寒气结聚于胃脘的表现,多见于胃溃疡患者朋友,只需要温中散寒就可以缓解症状。而有些医生不知道这些,一见是胃溃疡就清热养胃,往往是越治越重。还有的朋友腹部怕冷,特别是有些女性朋友,月经期小腹部冰凉冷痛,这肯定是寒气凝结的表现,千万不要一味地活血化淤。有的朋友腰部怕冷而疼痛,这是肾经有寒。有的朋友头痛而怕风怕冷,这是寒气伤了头部血脉。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怕冷这一症状,中医有恶寒和畏寒的区别。如果您感到怕冷,但给您加件衣服、多盖床被子、用个电热毯就能有所缓解,那就是畏寒,提示阳气亏虚、内里有寒。如果这些措施都不见效,通常还伴有发热、寒战,则是恶寒,是外来邪气侵袭人体,邪气在表的反映。

另有一些特殊征象,也可以看做是怕冷,提示有寒气的存在。一种是病人身上热乎乎的,但又总想添衣加被,说明他内里有寒。另一种是病人虽然怕冷不显,但总体来说比较喜暖,身体局部发冷的地方,总想用手或者暖水袋焐一焐才觉得舒服,这也是寒气的特征。

对于阳虚,轻者可经常喝一点生姜红糖汤,或者用第三章介绍的药膳,也可补足气血,排出寒气。严重的,就要用中药汤剂来进行调理了。

我常告诫学生,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了解患者朋友的冷暖。这不仅是医德的要求,也是辨析寒热、提高医术的重要环节。对于读者而言,知道了判断自身寒气的最简法则,就不会一见口腔溃疡就去喝凉茶清火,也能避免被那些不问寒热、不辨阴阳的庸医所误。

寒热极为重要,在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十问歌》里,它是列在第一位的。“一问寒热二问汗”,可惜在好多中医那里都没有得到重视。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后人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为: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解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歌》内容言简意赅,可作问诊的参考。但在实际问诊中,还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询问,不能千篇一律地机械套问。
3.一摸手和脚,就能发现寒气的蛛丝马迹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阳气之末。也就是说,人的四肢是阳气灌溉的终点。只要手足温热,阳气就比较充足。四肢温度不够,则提示阳气不足,内有寒气。

买葡萄有经验的人,要想知道葡萄甜不甜,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挑整串葡萄最顶端的一个尝一尝,如果这个葡萄是甜的,那整串葡萄就应该没有问题。有经验的中医师,要想知道患者朋友阳气虚不虚、体内有没有寒气,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摸一摸他手足的温度。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阳气之末。也就是说,人的四肢是阳气灌溉的终点。只要手足温热,阳气就比较充足。四肢温度不够,则提示阳气不足,内有寒气。

医生用手感知出来的手足温热程度,一般分为手足不温、手足冰凉和手足厥冷三个层次。手足不温,指的是手足的温度比正常温度低,感觉不暖和,这往往是阳气亏虚的先兆,可能有轻微的寒气 ;手足冰凉则是指手足温度明显降低,摸起来凉凉的,有时还伴有湿湿的手汗、脚汗,这是阳气明显亏虚的征象,表明体内寒气很重 ;手足厥冷则是手足温度极低,没有一丝热气,甚至未触摸到手足便感觉到丝丝凉气,有的人肘关节、膝关节之下都是冰凉冰凉的,这是阳气极度亏虚、阴寒极盛的表现,往往见于心绞痛、休克等急危重症。

也有一些手足心发热的人,虽然手脚温热甚至发烫,总想摸住凉的东西才觉得舒服,但其人特别怕冷,容易出虚汗,这也是阳虚有寒气的表现。因为他的阳气太虚了,不能回纳,反而浮散于外,手脚便出现虚热的假象。

当然,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分辨。比如,有些容易生气的女性朋友,平时打嗝、嗳气,生气后会突然昏厥,或者突然腹痛,马上就要大便,便后疼痛缓解。这类朋友也会伴有手足冰凉甚至厥冷,但没有怕冷、精神委靡等阳虚寒气征象,这是肝气郁结、阳气不能通达四肢的表现,不属于内有寒气的范畴。
4.做贼心虚,寒积发渴

口渴不渴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口不渴,或者口渴而不想喝水,或者想喝热水,都提示我们体内阳气不足,寒气内存。

“嘴巴干不干,想不想喝水,想喝热水还是凉水?”中医看病时常会这样问。也许,您会感到奇怪:我不是糖尿病,不是尿崩症,也不是干燥综合征,怎么医生尽问一些不相干的症状呢?

其实,对于中医而言,了解患者朋友口渴不渴,对于判断机体的气化状态极为重要。

气化,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名词术语。在中医学中,气化指的是人体内气机的运行变化和升降开阖,如脏腑功能的实现、气血津液的输布、经络的流注等。气化,还可以专用于概括某些器官的特殊功能,如三焦对体液的调节称“三焦气化”,膀胱的排尿功能称“膀胱气化”等。

我们都知道,人体内有大量的水液,这些水液只有不停运动,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一旦停止运行,就会形成水肿、积液、痰涎等。而水液运行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要在阳气的温煦作用下,化成水气。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肾阳的作用,称为肾的气化。

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天热、干燥的时候,容易感到口渴,而在冬季,一般不易口渴。因此,如果您生病时不感到口渴,往往提示您阳热不盛,甚至寒气内停 ;体内气候不热,所以您就不渴。如果您感到口干,但又不想喝水,或者只是想用水润一润口唇,并不想咽下,也提示有寒,或者是淤血阻滞。这是因为有寒气,水不能化,因而拒绝更多的水进入体内。如果口渴想喝水,则又分为两种情况 :想喝凉水者,提示热盛阴虚 ;想喝热水,甚至滚烫的水,那是体内阳气虚竭、寒气太盛的表现。因为体内阳气不足,不能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液化为水气,水就不能向上运行到口腔,起到滋润作用。对这种口渴一定要注意,不能补水,而应该补火——及时温经回阳,祛除寒气。

概括一下,口渴不渴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态。口不渴,或者口渴而不想喝水,或者想喝热水,都提示我们体内阳气不足,寒气内存。我曾遇到过一些干燥综合征患者朋友,口很干渴,但却喜欢喝热水,怕冷也比较明显,其他医生用滋阴的方药没有获得效果,而我判断为阳虚有寒,通过温阳散寒,最后就药到病除。
第三章

充实人体的气血之源

阳气是排寒的根本动力,否则,单靠药物,是很难将脏腑和经络里雪藏的寒气排得干干净净的。而阳气的生发主要依赖气血的濡养,因此,必须先补足了气血,把每个脏器喂得饱饱的。这样人体才能储藏足够的能量,促成阳气的生存,把寒气从我们的身体里彻底驱逐出去。

3.超级补血英雄

可能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朋友脸色苍白、唇色无华、头发干枯,年纪轻轻就有了鱼尾纹,触其手足,冰凉冰凉的。其实,这就是血虚的症状,是身体在提示我们的五脏六腑已有衰老的迹象。怎么办呢?得赶快邀请阿胶、当归、红枣等补血超级英雄来帮忙。一旦气血充足,我们就能又恢复年轻的容光。

要健康,喝驴汤——十全大补的阿胶

经常见到一些血虚的女性朋友,她们平时脸色发黄,缺少血色,嘴唇总是淡淡的,不涂口红就没法出门,并且月经量少,手脚总是冰凉冰凉的,特别怕冷。尤其是在月经期后,面色更差,头晕乏力明显。对于这些女性朋友,我常建议她们服用阿胶来调养。

阿胶是一味补血良药,它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更称它是“圣药”。

阿胶的功效以补血为主,此外还具有滋阴、润燥、止血、安胎、调经等功能。生活中,它既能治病,又能强身,并能美容、养颜,至今仍是中医治疗血虚的首选药物。

阿胶性质平和,安全无毒,主要成分是各种蛋白质、氨基酸和钙。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阿胶能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形成,改善血钙平衡,改善骨髓细胞的造血功能,防止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说起阿胶的补血功效,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从前,山东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夫妻,男的叫阿铭,女的叫阿桥,两人靠贩驴为生。阿铭和阿桥成亲五年后,阿桥有了身孕。不料,阿桥分娩后气血损耗,身体极度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药,也不见好转。阿铭听老人说驴肉能补,便让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吃,一锅驴肉不大一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这下,煮肉的伙计慌了,拿什么给女主人吃呢?无奈,他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用大火煮,熬了足有半天才把皮熬化了。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汤冷后,竟凝固成黏糊糊的胶块。阿桥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只觉得喷香可口,没几顿便把一瓦盆驴皮胶全吃光了。几日后奇迹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事隔年余,那位伙计的妻子也分娩了,产后气血大衰,身体十分虚弱。伙计想起阿桥吃驴皮胶的事,便向阿铭、阿桥夫妻借了头毛驴,把毛驴宰了,将驴皮熬成胶块给妻子吃。没过几天,他的妻子也气血回升,肤肌红润,大有起色。自此,“驴皮胶大补,是产妇良药”的说法,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

阿胶调节月经的功能十分突出。据史书记载,清朝咸丰年间,慈禧太后(时为贵妃)患有“血症”,月经不调,子宫出血,经御医长期治疗始终不能见效。户部侍郎陈宗妫奏告咸丰皇帝,建议用东阿阿胶治疗。慈禧便试着服用阿胶,没过多久,血止住了,病也慢慢好了,之后还顺利产下一个男婴,这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慈禧因此对阿胶情有独钟,终身服用,阿胶也由之被誉为御用品。
阿胶善于补血养颜,改善肤色。唐代美女杨贵妃皮肤极好,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这里的“凝脂”,说的就是杨贵妃的皮肤细嫩光滑。那么,杨贵妃有什么美肤秘诀吗?当然有!唐代的诗人肖行澡说出了杨贵妃美肤的秘密,原来她“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为了皮肤细嫩光滑,杨贵妃每天都吃一道叫做“阿胶羹”的药膳。

阿胶并不是女性的专利,对于体质虚弱的男性朋友,同样适用。曹操的儿子曹植曾经做过“东阿王”。据说,他初到东阿的时候,体质虚弱,骨瘦如柴。后来常食阿胶滋补,身体日渐强健。曹植感慨万千,作《飞龙篇》说:“晨游泰山,云雾窈窕。忽逢二童,颜色鲜好。乘彼白鹿,手翳芝草。我知真人,长跪问道。西登玉堂,金缕复道。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此诗中所说的仙药,就是东阿的阿胶。

阿胶养血滋阴,强身健体,还能延缓衰老。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非常孝敬他的母亲,他在一封家书中劝母亲,“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为上。少食勤餐,果蔬时体。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寥寥数语,孝心跃然纸上。明代名人何良俊作诗《恩生》,这样说道:“万病皆由气血生,将相不和非敌攻。一盏阿胶常左右,扶元固本享太平。”现代研究表明,阿胶中含有明胶原、骨胶原、蛋白质及钙、钾、钠、镁、锌等,其所含有的蛋白质水解后,能产生18种氨基酸。这些成分,就具有营养人体、防止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

作为一种性质平和的补血良药,阿胶的适应证极为广泛。有四类人特别适合服用阿胶:一类是血虚的人,见于贫血、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者。这类朋友面色苍白或者萎黄,缺少血色,经常头晕心慌,疲乏无力,手脚冰凉,怕冷。第二类是出血的病人,如吐血、鼻子出血、咳嗽咯血、大便下血等。第三类人是阴虚的人,比如肺阴虚或者肝肾阴虚,表现为体型瘦弱,经常感到腰酸背痛,膝盖无力,口咽干燥,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干咳无痰,或痰中带有血丝,手脚心烦热等。第四类是月经不调的女性朋友,表现为月经经常延迟,月经过少或者过多,经间期出血,以及怀孕时胎动不安,有出血症状,分娩后体质虚弱等。从疾病的角度讲,患有贫血、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朋友,都可以服用。

也有些人不适合服用阿胶。比如,有的朋友脾虚,长期腹泻,服后不容易消化,还有加重腹泻的可能 ;有的朋友胃弱,服后会呕吐、腹胀;有的朋友舌苔厚腻、痰湿较重,不适宜进补,应当忌用;感冒、急性咳嗽、月经来潮时,也应停服阿胶,待病愈或经停后再继续服用。

对于血虚需要进补,服用阿胶又腹胀不适的患者朋友,可以搭配一些调理脾胃的中药,以促进阿胶的消化吸收。比如,将白术15克、橘皮10克、鸡内金10克,煎汤与阿胶同服。或者服用阿胶前吃点开胃的酸菜、山楂糕、山楂条等。需要注意的是,补气血不能单纯依赖阿胶,要想气血充足,还必须有充足而均衡的营养,良好而足够的睡眠。
阿胶的服用方法很多,除遵照医生的嘱咐服用外,还可以选用以下的方法。

烊化法:这是最正规、最常用的服用方法。将阿胶砸碎,放在汤盆中,加黄酒或清水适量,浸泡12小时。取冰糖适量,加水化成冰糖水,滤去渣后倒入泡软的阿胶中。然后,将盛有阿胶与冰糖水的容器放锅中,蒸1~2小时,取出放凉后服用。一般一天服用20~30克,分2~3次吃。

泡酒法:用阿胶250克,打碎,浸泡1~2天后,加入冰糖或白砂糖、水各100克,连容器一起放在较大的锅内,隔水加盖蒸2~3小时,待其全部溶化后取出即可。每日1~2次,每次服10~20克。

打粉法:先将阿胶打成小块,再用豆浆机打成细粉,直接用开水冲服。也可以取3克阿胶细粉,慢慢冲化到热牛奶杯中,边加入边搅拌,使阿胶粉充分溶于牛奶,趁热服用。这样的阿胶牛奶口感香甜绵软,非常好喝。

当然,如果您还嫌麻烦,也可以到市面上买一些成品的阿胶制剂,如驴胶补血颗粒、复方阿胶浆、阿胶软胶囊等,按说明直接服用,比较方便。

当归无敌——每个家庭都该常备的大药

当归是名副其实的补血圣药,历代许多传统的中药方剂中,都配有当归,因此,我国古代医药典籍中有“十方九归”之说。

当归是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药用部分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

当归的功效很多,包括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等,而最突出的是它的补血调经功能,因而历来被认为是妇科的良药。《本草纲目》说,“当归调血,为妇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我的患者朋友中有许多月经不调、月经前小腹凉痛的,我常选用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的名方——当归芍药散进行治疗,效果非常好。嫌煎药麻烦的,我会建议她在月经来之前的3~5天,用当归5克,加开水300克,浸泡30分钟,当茶饮用,一天1~2次,有调经止痛的良好效果。对于那些气色不佳、明显虚寒、手凉怕冷、经常头晕乏力、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的女性朋友,我会建议她们冬天服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进补,能显著改善虚冷症状。

现代研究发现,当归主要含有挥发油和生物碱,能兴奋子宫肌、镇静大脑、保护肝脏,对防治维生素缺乏,治疗痛经等有很好的效果。

黄芪——真正属于老百姓的补药

在种类繁多的补益药物之中,黄芪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补药。它价格低廉,味道甘美,既能补气,又能生血,是一味祛病健身的良药。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白领,年纪轻轻,却总感到精力不足,说话声音低低的,少气无力,动不动就感冒,抵抗力很差。我经常向他们推荐,用生黄芪20克,开水冲泡30分钟,当茶饮,最后可以把黄芪嚼嚼吃掉。许多人反映很好,特别是那些经常需要长时间说话的老师、演员和生意人,原来说话费力、嗓子容易嘶哑,饮用一段时间的黄芪水后,声音变得清朗了,不容易嘶哑了。有老师告诉我,讲课之前,先呷几口黄芪水,就能够精力倍增,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中气很足。

黄芪的主要作用是补气。它能补一身之气,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卫气虚等,只要是气虚,都可以使用。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它能够提高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抗疲劳、抗氧化,增强耐受性。对于体质虚弱、亚健康、疲劳综合征,以及贫血、浮肿、体虚多汗、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蛋白尿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黄芪有许多别名,如绵芪、口芪、北芪等。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当时叫“戴糁”。古时候,“芪”字写作“耆”,因此古书中的“黄芪”写作“黄耆”。《本草纲目》解释说:“耆,长者。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说明黄芪是补药中的佼佼者。

《旧唐书·方伎传》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 :唐肃宗继位不久,太后突发急病,昏迷过去,牙关紧闭,水药不能入口,文武百官一筹莫展。肃宗十分焦急,情急之下,忽然想起黄芪有益气功能,便对御医说,太后既然口禁不能服药,宜把黄芪煮汤,用汤气治疗,药入皮肤,可望治好。御医赶忙煮了几斛黄芪汤,放在太后榻下,顿时,满屋子药味弥漫。没过多久,太后就苏醒了。

说黄芪是补血英雄,也绝非虚言。在中医理论中,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终始不能分离的。气是血的统帅,气足则能造血,推动血液的运行,保证血液在血管之内而不出血。血为气之母,气溶于血之中,血液是气的载体,并能为气提供营养。因此,补血离不开补气。著名的补血方剂归脾汤,就有黄芪。最有意思的是另一功效卓著的补血名方,方名叫做当归补血汤,一看就知道当归是本方的主药,而实际上本方只有黄芪和当归两味药物,方用黄芪30克、当归6克,黄芪的量是当归的5倍。在这里,就是重用黄芪来补气生血。黄芪不仅是补气的要药,还能通过补气来生血,具有良好的补血之功。本方益气补血,生血的效果比四物汤还要好。

正因为如此,民间常用黄芪煨大枣、黄芪炖母鸡、黄芪煮黑豆等药膳,对气血亏虚者进行调补。这些药膳,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确属补益上品,经常服用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色,荣颜润肤,延年益寿,特别适用于妇女产后、年老体弱以及病后体虚者服用。

虽然,黄芪是一味很好的强壮补益药物,一般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但因其性质温补,易于助火。所以,感冒发热、胸腹满闷者,不宜服用;肺结核病人,有发热、口干唇燥、咯血等症状者,不宜单独服用黄芪 ;孕妇也不宜长期大量服用。

紫丹参——为全家老小保驾护航

我出生在豫西山区,家对门就是伏牛山,山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中药。我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人上山,认识许多种中药,比如柴胡、连翘、金银花、桔梗、茵陈、地榆、紫花地丁等。但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种开着紫蓝色、像蝴蝶一样美丽的小花,小花又聚成穗状的中药,它的根是紫红色的,嚼一嚼有种甘甜的味道,煎煮以后则熬出红色的汤汁。老人说这是一种补血的药,叫血参根。遇到血色不好、体质虚弱的人,就可以煎煮血参,里面再打个荷包蛋给他。

后来知道,血参根就是著名的中药丹参,又叫紫丹参。它的主要功效就是补血,对于血虚者,表现为面色蜡黄、口唇指甲色淡、头昏失眠多梦的,效果很好。并且单独一味药煎煮,或做成药膳,就能起到作用。因此,古有“丹参一味,功同四物”的说法。四物指的是补血的基本方四物汤,由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四种药组成,而一味丹参,就能抵上四物汤,可见其功效之卓著。

紫丹参也是活血调经的妇科用药。相传在很久以前,东海边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他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在江边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有一年,阿明的母亲得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能治愈。当阿明一筹莫展之时,有的朋友告诉他说,东海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开紫蓝色花朵、根呈紫红色的药草,这种药草能治其母亲的病。但是,去无名岛的海路暗礁林立,水流湍急,以前想上岛的人十有九死,就像过“鬼门关”一样。但阿明救母心切,他不怕艰难险阻,毅然决定上岛采药。凭着高超的水性,他绕过一个个暗礁,冲过一个个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药草,终于挖了一大捆,带着药返回了渔村。回来后,阿明每日熬药侍奉母亲,母亲的病真的就痊愈了。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他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念转了音,便成为“丹参”了。
紫丹参不仅能补血调经,其活血化淤的功效也非常显著。读研究生时,我曾经返乡给乡亲们义诊,治疗过一个70多岁的老太太。她胃堵胃痛、吃不下饭、疲乏无力,已经一个多月,打点滴、吃中药西药都没有效果。我摸了一下她胃脘的部位,她直往后躲,说痛;看其舌苔暗紫,有淤滞之象,因而判断为血淤。于是,我便开了这样一个方子:紫丹参30克,檀香5克,砂仁5克,服3剂。老太太拿到药后,见只有小小的3包,便有些疑惑,说我的病是不是不能治了,您怎么开这么少的一点药打发我呢?我解释说,您是来看病的,又不是来吃药的。要吃药,这里有的是;要治病,就不在乎药多药少,有效才是硬道理。三天后,老太太又来复诊,面带喜色,说一服药下去,胃痛就减了大半。其实,我给他开的,就是专治心胃诸痛的化淤名方丹参饮。有歌诀为证 :“丹参饮中用檀香,砂仁合用成妙方。血淤气滞两相结,心胃诸痛用之良。”

紫丹参的常用量是15~30克,很少有毒副作用。可以用水煎服,也可以打粉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服丹参时,忌食牛奶和黄豆,不然,会降低药效。

常食枸杞,寿与天齐

枸杞子又叫杞果,是老百姓非常熟悉的补益中药。《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疲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枸杞的药用价值备受医家推崇,临床应用广泛,可以治疗肝肾亏虚,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等。

枸杞的一身都是宝,它的嫩茎和嫩叶可作蔬菜,叫做枸杞菜或枸杞头。春天,枸杞开始长出嫩芽的时候,可以像掐豌豆尖一样取其鲜嫩的枝叶,用沸水稍煮后,加入适量调料拌匀,作为凉拌菜食用,有补虚明目的功效。枸杞的根皮就是地骨皮,能清虚热,退骨蒸。生活中见到有的儿童阴虚,经常手脚心发热,其热像从骨头里面蒸发而出一样,因而心烦,夜间睡眠不实,常有盗汗……对这样的孩子,我会建议用地骨皮30克,煎成药汁,然后放入一个搅拌好的鸡蛋,煮熟后加红糖适量,让孩子吃蛋喝汤,一周就可以见效。

当然,最具药用和保健价值的还是枸杞子。枸杞子突出的功效是养血、美容、明目、抗衰老。相传在战国时,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他娶妻杞氏,杞氏勤劳而贤惠。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奉养老母,倒也能勉强度日。后来,狗子被召戎边,归来时已是满脸皱纹。他路见家乡田园荒芜,正闹饥荒,路人讨吃,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们嗷嗷待哺。狗子非常担心,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待到家时,见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甚感惊讶。妻子告诉他,“去今之年,蝗灾涝害,颗粒无收,吾采山间红果与母充饥,方免其饿”。母亲也说,“吾若非尔媳采红果食之,命已殒矣”。狗子高兴得哭了,对妻子也更加疼爱。邻居听说了,也都争相采食。后人发现狗子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遂采之入药,改名“枸杞子”,专门治疗阴血亏虚所致的疲乏无力、头晕耳鸣、遗精不孕、视力减退、面色萎黄等症。

枸杞子味道甘美,色泽鲜艳,是药膳食疗的常用中药。我曾留意南京流行的一些美食,诸如酸菜鱼、肚四宝、毛血旺等,汤汁中都有红色椭圆形的枸杞子。通常,人们喜欢用枸杞子泡水、泡酒或煲汤服用,而实际上,枸杞子直接嚼着吃效果更好。这是因为,用枸杞子泡水或煲汤时,由于受水温、浸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枸杞子中只有部分有效成分能释放到水或汤中,而直接嚼食,可以更加充分地吸收其营养成分。
最适合吃枸杞子的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的人。近视、远视、弱视等视力不佳的青少年,以及气色不佳的女性朋友,也适合吃枸杞子来明目美容。枸杞子一年四季均可服用,但每次服用量不宜过大。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每天20克比较合适。若用于治疗,每天可用30克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子性质偏温,因此,感冒发烧、身体有炎症期间,不适合食用。枸杞滋阴润燥,脾虚便烂者也不 宜用。

立竿见影的补血神药——仙鹤草

许多中药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仙鹤草也不例外。

古时候,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要经过一片沙滩地带。当时正是炎炎夏天,烈日当空,烤得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突然,一个秀才鼻子出血了,在这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急得他们又是用土块塞,又是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仍然血流不止。恰在这时,一只仙鹤从头顶飞过,嘴里还衔着一根草。他俩便羡慕地喊起来:“仙鹤,仙鹤,把您的翅膀借给我们,让我们飞出这个鬼地方!”仙鹤听到叫喊,吓了一跳,嘴一张,衔着的野草便掉了下来。流鼻血的秀才一见,便把野草放在嘴里嚼了起来。片刻,他感到嗓子不干了,口也不渴了。更奇的是,没多久他的鼻血也止住了。后来,他们中了进士,当了七品县官,就派人到山上找那种野草。经医生辨认、证实,这种野草确实有止血的功效。为纪念送草药的仙鹤,就把它取名叫“仙鹤草”。

仙鹤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山坡林下、路旁、沟边。在江浙一带,这种草比较多见。当地老百姓有个经验,在田间从事重体力劳动之后,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许多体质不佳的人会感到极端乏力,疲惫不堪,甚至大汗淋漓。此时,赶快用仙鹤草30克,用水煎煮,加入红糖适量,搅拌均匀,喝下去就可以马上缓解症状,恢复体力。因此,仙鹤草又叫“脱力草”。

仙鹤草补血养血,用治脱力劳伤、干呕,血虚面色萎黄,可单用煎服,或与大枣同用。治月经不调,与当归、白芍配伍;用治痈疮,与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配伍;用治跌打损伤肿痛,则与苏木、桃仁、大黄同用。用量是每次15~30克,水煎服。

每天一颗枣,一生不显老

从事中医临床之后,我几乎每天都要用到红枣。给病人开处方之后,经常会叮嘱:放几片生姜,放几枚红枣。在中医处方里,红枣极为常用,它性质偏温,味道香甜,有温中健脾,养血安神的效果。特别是它的补血功效,稳定而突出,一直被医家所称道。

许多人都知道,妇女生小孩之后体质是偏于虚寒的,用小米红枣粥就能起到补养身体的效果 ;剖腹产的妇女,喝温热的红枣汤有助于排解麻药的毒性,保护肝脏,减轻手术后的疼痛 ;女性朋友常喝红枣汤,对于经血过多引起的贫血有效,并能改善面色苍白和手脚冰冷的症状 ;大枣对贫血患者朋友有十分理想的效果,对病后体虚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红枣是一种营养佳品,被誉为“百果之王”。民间有“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天天吃红枣,一生不显老”的说法。药理研究证实,红枣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降低胆固醇,保护肝脏;红枣中含有抑制癌细胞、促使癌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的物质;枣中富含的钙和铁,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和贫血有重要作用,因而特别适应于中老年人、更年期妇女和正在成长的青少年食用;枣所含的芦丁,能够使血管软化,从而使血压降低,对高血压病有防治功效;枣还可以抗过敏、除腥臭怪味,有宁心安神、益智健脑、增强食欲的作用。
当然,也有的朋友不适合红枣进补。比如,月经期间眼肿脚肿的女性朋友,体内痰湿偏重,不适合服食红枣。因为红枣味甘,多吃易生痰生湿,加重水肿。体质燥热的女性在经期服食,可能引起经血过多而伤害身体。外感风热而引起的感冒、发烧者,容易腹胀气滞者,也不宜进食红枣。红枣糖分丰富,也不适合糖尿病患者朋友食用。

花生可以在治病中大显身手

花生是人们熟知的补血滋养佳品,有延年益寿的作用,民间称之为“长生果”。它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因而被誉为“植物肉”,并有“素中之荤”之美誉。

花生滋味香甜,性质平和,不温不凉,功善养血补虚,健脾理气,对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贫血出血、产妇乳少等病症,都有很好的效果,是大病重病之后、手术病人恢复期、妇女孕期产后进行食补调理的上好食物。

花生特别适合于以下人群——

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花生中钙含量很高,而钙是构成人体骨骼的主要成分,多吃花生,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花生蛋白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能提高智力,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能促进细胞发育,增强大脑记忆能力。

体质虚弱的老年人 :花生中含有的儿茶素具有很强的抗老化的作用,赖氨酸也能防止早衰。此外,其中含有的维生素E和锌,有增强记忆、延缓脑功能衰退和滋润皮肤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常食花生,有助于延缓衰老。

产后乳汁短少的妇女:花生有补血通乳的作用。因其含有大量脂肪油和蛋白质,营养丰富,所以对产后乳汁不足的女性朋友,有良好效果。一般可与大枣、猪手一起炖煮食用。

气色不佳、体型肥胖的人:花生补血,养颜美容,滋润肌肤;花生属于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吃花生后能引起明显的饱腹感,因而能够抵抗饥饿,减少对其他食物的需求,降低总热量,达到减肥的效果。

各种出血贫血患者朋友 :花生衣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K有止血作用,对多种出血性疾病都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花生中还含有增强骨髓制造血小板功能的物质,因而对引起出血的原发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慢性肺病和便秘患者朋友 :花生能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这主要与花生中含有的丰富脂肪油有关,它可以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久咳气喘、咯痰带血的肺病患者朋友。

冠心病患者朋友及有冠心病倾向的人 :花生油含有大量亚油酸,而亚油酸能使体内的胆固醇分解成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避免胆固醇的沉积,防止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发生。花生富含的叶酸、膳食纤维、精氨酸等,也都能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肠癌患者朋友及有肠癌倾向的人 :花生含有的可溶性纤维被人体吸收后,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液体和其他物质,之后膨胀成胶带体。在其通过肠道、与许多有害物质接触时,能够吸附某些毒素,随粪便排出体外。这样就减少了有害物质在体内的积存,从而减少肠癌的发生几率。此外,花生中的微量元素硒和生物活性物质白藜芒醇也可以防治肿瘤类疾病。

花生的用量,每天80~100克即可,生吃熟吃都可以,但以炖吃最佳。这样既能避免营养素破坏,同时又易于消化。而花生炒熟或油炸后,性质偏热,多食容易上火。如果将花生连花生衣一起,与红枣配合,加米煮粥,既可补虚,又能止血,对于血虚体虚者,效果更佳。
当然,花生也不是人人适用。比如,痰湿较重、容易腹泻者不适宜多吃花生,因花生含脂肪较多,有滑肠作用;有胆囊疾病的人不宜食用花生,因花生含有的油脂,在消化时需要消耗胆汁,有可能诱发胆病加重;有血栓和血黏度高的人不宜食用花生,因花生能增进血凝,促进血栓的形成。

此外需要注意,花生容易受潮发霉,产生致癌性很强的黄曲霉菌毒素。发现霉变花生,千万不要吃。

羊肉这么大补的美味谁能拒绝呢

在徐州地区,有一个特别的饮食文化节——伏羊节。节日里,徐州人集中在各个酒店、饭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汤,故曰“吃伏羊”。

伏羊节在每年夏天从初伏之日开始,持续一个月。众所周知,羊肉是热性的食物,冬天吃热腾腾的羊肉,能够驱寒散邪,是再好不过的美食。但徐州人却在最热的伏天吃羊肉配辣椒,是不是吃反了?其实不然,分析起来,这是与中医的养生理论相符的。夏季,阳气蒸蒸,向上向外散发,因而,虽然天气十分炎热,但内在的阳热反而虚少,因而人在夏季“阳气在表,胃中虚冷”,加上天气炎热,往往贪凉饮冷。过食寒凉、空调过冷过久,都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这时吃羊肉,正可以温运脾阳,排汗排毒,将冬春季节郁积在体内的寒气、湿气祛除。

羊肉温补气血的功效十分显著。《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疗虚劳、补肺肾气、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等多种作用,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对于肺结核、气管炎、哮喘和贫血,表现为虚寒的患者朋友,特别具有益处。

羊肉虽然好吃,但也不是百无禁忌。风热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发炎,以及有痔疮、便秘、小便不畅、容易上火的人,应当注意少吃为佳。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道名为黄芪建中羊肉汤的药膳 :羊肉250克,洗净切成块。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纱布包好。生姜5片,大枣10枚。将其共同放入煲中炖煮,将熟时加入适量食盐、调料。吃肉喝汤,每周1~2次。本方健脾益肾,主治虚寒胃痛、慢性腰腿痛以及前列腺增生、夜尿频多。

补血神品——猪肝

中国民间有个特别的说法,叫做以脏补脏。吃鸭心可以补心血,安心神;吃羊腰可以补肾气,壮肾阳;吃猪肺可以滋肺阴,补肺气……实践证明,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

猪肝,就是一种能够补肝、养血、化淤、明目的食物,用于治疗气血亏虚引起的面色萎黄、浮肿、夜盲、脚气等症效果显著。猪肝铁质丰富,是补血食品中最常用的食物,能改善贫血病人造血系统的功能。猪肝中的维生素A超过奶、蛋、肉、鱼等食品,因而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生殖机能,保护眼睛,防止眼睛干涩疲劳,还能改善肤色,有利于美容。

猪肝性质平和,一般人都可食用。特别适应于贫血患者朋友,经常需要熬夜动脑的知识分子,以及肤色不佳、有黑眼圈的中青年女性朋友,但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和痛风的患者朋友不宜食用。

需要注意的是,肝是动物的解毒器官,里面可能遗有毒素,因此,买回的新鲜猪肝应先放在自来水龙头下冲洗10分钟,然后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烹调时间不能太短,至少应该用急火中炒两三分钟,使肝完全变成灰褐色,看不到血丝为宜。当然,也不能烧得过老,以免破坏营养。

在治疗贫血时,常将猪肝与菠菜、黑木耳、红枣相配,以增强疗效。

鸡肝、鸭肝、羊肝、牛肝等,与猪肝有同样的功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用。
4.一见钟情的家庭补血良方

评价一道药膳的优劣,需要从色、香、味、形、器、能6个方面进行考虑。这里献给大家的21道药膳,则主要考虑效果明显、味道可口、简便易行这三个方面。

评价一道药膳的优劣,需要从色、香、味、形、器、能6个方面进行考虑。这里献给大家的21道药膳,则主要考虑效果明显、味道可口、简便易行这三个方面。其一是效果明显。通过药膳来调补气血,增进体质,养生防病,这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其二是味道可口。药膳首先是食品而不是药,所以一定要美味可口,才能使人坚持食用。如果药膳很难吃,那还不如直接吃药。其三是简便易行。所选的材料,包括食物、药物、调料等,都是日常所见,随手可得,价格低廉,因而非常适合普通老百姓。

这21道药膳,由笔者精挑细选而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也可以交叉变换,避免单调。坚持一段时间,您的体质定会有所改观。

姜糖苏叶饮

原料:生姜3克,红糖15克,紫苏叶3克。

制法 :将生姜洗净,切成细丝,与苏叶一起放入瓷杯内,再加红糖,用开水冲泡,盖上盖温浸10分钟后,趁热服用。

功效:温经解表散寒。

评介:生姜是大家熟知的调味品,也是一味常用中药。味辛辣,性质微温,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健胃等多种功效,历来备受养生家和医家重视,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说。紫苏叶也属于温性,能够解除肌表的寒气,且有和胃安胎的功效。红糖性质平和,是补血良药。三味合用,能温通经络,散除寒气,养血和胃,常用于受凉受风之后周身怕冷明显的风寒感冒。此外,咳嗽气喘伴有怕冷者、怀孕期间恶心呕吐者、吃了鱼蟹之后腹痛恶心者、偏正头痛怕风怕凉者、小儿肚子受凉呕吐腹泻者,都可以用本方治疗。在遭受暴雨、冰雪、寒风侵袭后,饮用本汤,能加快血液循环,驱散寒邪,防止疾病的发生。

五味枸杞饮

原料:五味子50克,枸杞子50克,白糖20克。

制法:五味子用小纱布袋装好,枸杞子剪碎,一起放入沙锅内,加净水1500毫升,用文火煎沸10分钟后,滤出药液,倒入杯中,加白糖20克,搅匀,分次饮用。

功效:健脾胃,补肝肾,养心血,生津止渴。

评介:五味子酸而性温,有补气生津、止泻安神等多重功效。药王孙思邈很重视五味子的补益作用,认为人在夏季五月间,经常服用五味子,可以补五脏之气。特别是夏天困乏无力的人,用它与黄芪、人参等一起煎汤服用,能使人精神倍增。五味子与枸杞子合用,补肝肾作用更加突出,适用于五脏虚亏,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疲乏无力、面无血色、腰膝酸软、心慌失眠等症。

黑芝麻粥

原料:粳米30克,黑芝麻20克,盐2克。

制法:将黑芝麻洗净,炒香后,加食盐少许,研碎待用。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沙锅,加适量清水,煮至成粥后,调入芝麻,即可食用。

功效:补益肝肾,通利大小肠。

评介:黑芝麻能润五脏,强筋骨,益气力,经常食用可强壮身体,益寿延年。它还有美容功效,能使皮肤保持柔嫩、细腻光滑。有习惯性便秘的人,肠内存留的毒素会损害肝脏,造成皮肤粗糙,而芝麻能治疗便秘,因而有保肝润肤的作用。黑芝麻反复蒸晒,连同黑枣肉混合成药丸服用,可令白发变黑。此药膳制作简单,特别适应于体虚便秘者食用。
枸杞叶粥

原料:新鲜的枸杞叶100克,粳米200克,豆豉汁、小葱、五香调料各少许。

制法:枸杞叶洗净切碎,粳米淘洗干净,小葱切细。将枸杞叶和粳米一起放入沙锅,加水用武火烧至沸腾后,改用文火熬煮至粥稠时,加入豆豉汁、葱花、五香调料等即成。早晚趁热食用,可长期服用。

功效:补虚清热。

评介:枸杞叶又名天精、枸杞头、枸杞菜,是枸杞的鲜叶和嫩茎,性凉味甘,味道佳美,具有滋补肝肾、祛风明目、清热止咳等功能。叶内除含有维生素外,还含有钙、钴等11种矿物质,16种氨基酸,有益于人体健康。特别是其含有的锗,能提高人体巨噬细胞的吞噬力,能有效防癌抗癌,增加免疫力,延缓衰老。枸杞叶粥滋味独特,特别适应于经常发低烧、手脚发热、体虚盗汗的人。

黄芪人参粥

原料:炙黄芪40克,人参5克(或党参3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法:将黄芪、人参切成薄片,冷水浸泡半小时,放入沙锅内煎沸,改用小火煎成浓液。倒出浓液后再加冷水,如上法煎取出其药液,去渣。将两次所煎药液合并,分成两份。每日早晚各用一份,同大米50克一起煮成稀粥,加白糖,稍煮即可服食。每日2次,5天为一疗程。

功效:益气健胃。

评介:黄芪、人参均能补气生津,味道甘美,作粥食用,效果显著,便于坚持。适用于脾气虚弱,经常腹泻、气短乏力、胃下垂、脱肛等症。

天麻猪脑羹

原料:天麻15克,猪脑髓50克,食盐、调料适量。

制法:天麻泡软,猪脑髓冲洗干净,一起放入煲中,加水适量,以小火煮炖一小时以上,成稠厚羹汤,加入食盐、调料即可。喝汤吃猪脑髓,一日食用3次。

功效:平肝祛风,补虚止痛。

评介:天麻能补虚而息风定惊,历来被用于治疗头晕眼黑、头痛、肢体麻木以及小儿惊厥等症。《神农本草经》说,久服天麻能益气力,长阴,肥健。猪脑髓不仅肉质细腻,鲜嫩可口,而且钙、磷、铁的含量高于猪肉,能补骨髓、益虚劳、健脑益智,民间有吃脑补脑的说法。天麻猪脑羹善治头疼,且能补虚,适应于体质虚弱、神经衰弱,经常感到头昏头痛、眩晕耳鸣者。

花生小豆蒸鲫鱼

原料:花生米200克,赤小豆120克,鲫鱼1条,料酒、食盐各适量。

制法:将花生米、赤小豆分别洗净,沥去水分。鲫鱼剖腹去鳞及肚肠洗净后,三者一起放入大碗中,加料酒、食盐各适量。用大火蒸20分钟后,改用小火蒸至花生、赤小豆烂熟即可。

功效:健脾和胃,利水消肿。

评介:鲫鱼肉质细嫩,肉味甜美,其蛋白质含量仅次于对虾,且易于消化吸收,经常食用能够增强抵抗力。中医认为,鲫鱼有健脾利湿、活血通络、和中开胃、温中下气的功效,常作为脾肾亏虚、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和糖尿病患者的滋补食物。妇女产后食鲫鱼,可以补虚下乳。这道药膳,鲫鱼与补血的花生、清热利尿的赤小豆配合,能起到健脾和胃、利水消肿的作用,特别适用于营养不良所致的浮肿,以及慢性肾炎、小便不利等病症。

木耳红枣汤

原料:红枣10枚,黑木耳15克,冰糖适量。

制法:红枣洗净,清水浸泡约2小时后捞出,剔去枣核。黑木耳清水泡发,择洗干净。把红枣、黑木耳放入汤盆内,加适量清水、冰糖,上笼蒸约1小时即成。每日早、晚餐后各服一次。
功效:补虚养血。

评介:这道药膳制作简单,却有补虚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血虚体质以及贫血者食用。无病者食之,可起到养血强壮的保健作用;女士常食,可以驻颜祛斑、健美丰肌。有湿痰积滞者不宜多食。

红枣花生衣汤

原料:红枣50克,花生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法:红枣洗净,用温水浸泡,去核。花生米煮15分钟,冷后剥去花生衣。将红枣和花生衣放在锅内,加入煮过花生米的水,再加适量的清水,用旺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焖煮半小时左右,捞出花生衣,加红糖溶化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止血。

评介:临床证实,花生与大枣配用,能增强补血止血的效果,对于脾虚血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有一定疗效。本方用花生衣,补血效果更佳。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胃呆食少、短气乏力及各种出血病症。

黄芪鳝鱼汤

原料:黄芪20克,鳝鱼1条,红枣10个,食盐、生姜、大蒜、植物油各适量。

制法:黄芪、红枣洗净,蒜切片,姜洗净切丝,鳝鱼宰杀后去肠杂,洗净切块备用。锅内放油烧热,放入鳝鱼块、姜丝,炒至鳝鱼半熟,将红枣、黄芪放入锅内,加清水,大火煮沸后,用小火炖1小时,加盐、蒜调味即可。

功效:补益气血,养血安神。

评介:鳝鱼是补血佳品,红枣可养血安神,黄芪补气。气足则血旺,诸药合用,滋补功效大大加强,适应于所有气血亏虚的人士。

韭菜炒核桃仁

原料:韭菜200克,核桃仁50克,食用油、生粉、麻油、食盐各适量。

制法 :核桃仁用开水浸泡,剥去皮备用。韭菜择洗干净,切成段。将油烧热,放入去过皮的核桃仁,不断翻炸,待核桃仁炸至焦黄时,捞出沥干油。锅中再放少许油,烧热,再将韭菜放入,翻炒。到七八成熟时,放入刚才炸好的核桃仁,再加一些生粉、麻油,大火翻炒均匀即可。佐餐,随量食用。

功效:补肾助阳。

评介:韭菜和核桃仁都有补肾助阳的作用,韭菜的作用更强。其中,核桃仁温肾而收涩,韭菜温阳而发散,两者配伍,收散同用,既补肾助阳,又不耗散阳气。这道药膳黄绿相间,味道鲜美。其所用原料虽是寻常之物,价格不贵,但效果却是明显 的:特别适用于中老年朋友,平常腰膝冷痛、阳痿、性功能不佳者;对于经常感到手脚冰凉、浑身怕冷、小肚子凉痛的女士,也可以用这道药膳。需要注意的是,韭菜炒熟了以后不能久放,否则其含有的硝酸盐会变成亚硝酸盐,食后会使人头晕恶心。因此,制作时要注意韭菜用量,做好即吃,不要吃剩下的韭菜。

黄花熘猪腰

原料:猪肾500克,干黄花菜50克。植物油、葱、姜、蒜、盐、白砂糖、芡粉各适量。

制法:将猪腰切开,剔去筋膜,洗净,切成花状。黄花菜用水泡发,撕成小条。葱、姜、蒜切末。油烧热后,先煸炒葱末、姜末,再爆炒猪腰至变色,加入黄花菜、盐,煸炒片刻,勾芡,至汤汁明透,撒上蒜末即可。

功效:养血平肝,补肾通乳。

评介:黄花菜又名健脑菜,是集美食、营养、保健于一体的绿色产品。它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具有健脑、益智、抗衰老、降低胆固醇、止血止痛、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作用,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常吃黄花菜还能滋润皮肤,增强皮肤的韧性和弹力,可使皮肤细嫩饱满、润滑柔软、皱褶减少、色斑消退。这道药膳,将黄花菜与补肾的猪腰同炒,补肾功效增强,适用于肾虚腰痛、耳鸣、产妇乳少等。平时痰多的哮喘病患者朋友,不宜食用。
泥鳅炖豆腐

原料:泥鳅500克,豆腐250克,鸡汤1 000克,葱、姜、蒜、胡椒粉、盐各适量。

制法:将泥鳅剖洗干净,豆腐切成小方块,葱切段,姜切片,蒜剁成碎末。锅里放入少量油,待油温热后放入蒜末,煸炒出香味后,将鸡汤倒入锅里,放进葱段、姜片和泥鳅。待煮开后,放入豆腐,加适量的盐。约30分钟后,加入适量的胡椒粉,这道泥鳅炖豆腐就做好了。佐餐食用,吃泥鳅、豆腐,喝汤。每日1次。

功效:健脾益气,延年益寿。

评介:泥鳅补中益气,清热利湿;豆腐滋阴润燥,益气和胃。这虽是一道普通的家常药膳,但对脾胃气虚、妇女产后阴亏乳少者,都有不错的效果,特别适用于中老年人。

归地烧羊肉

原料:鲜羊肉500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大枣10克,生姜、熟猪油、白糖、酱油、盐、味精、料酒、清汤、水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羊肉洗净,切成细长条,入沸水中烫一下,捞出用温水洗净。当归、生地洗净,大枣用水浸泡后,用温水洗净。姜洗净,切丝。锅内加入少许猪油,用中火烧至五六成热时,用姜丝爆锅后,放白糖炒化,加羊肉煸炒一会儿,加入料酒,注入清汤,放入酱油、盐、当归、生地、大枣等。用旺火烧沸后,再改用小火烧约1小时,拣去当归、生地,淋入水淀粉勾芡,加味精,翻匀即成。

功效:温经散寒,增重丰体。

评介:这道药膳,肉烂,鲜香微甜,稍有中药味。其中羊肉甘温,能够暖中补气,滋阴驱寒,生肌健力。当归、生地、大枣合用,养阴生津,与羊肉一起炖煮食用,对人体补养效果更佳。经常食用,能使人肌肉健美,皮肤红润光泽。对于体质消瘦的女士,有强健丰满作用。

良姜炖鸡块

原料:公鸡1只,良姜6克,草果6克,陈皮3克,胡椒3克,大葱、酱、食盐各适量,醋少许。

制法:将公鸡宰杀,去毛除内脏,洗净切块,大葱切段。将鸡肉块放入锅内,加入良姜、草果、陈皮、胡椒、葱、酱、盐、醋爆炒片刻后,加水适量。用大火烧沸后,再用小火炖至鸡肉熟烂即成。

功效:健脾益气,散寒温中。

评介:公鸡有很强的温补作用,良姜、草果、陈皮、胡椒,既是调料,也是温中暖胃、散寒除湿的常用中药,与公鸡肉一起炖煮,散寒温中的效能更为明显。这道药膳适用于消化性溃疡,其表现为胃部隐痛、有凉感,食后痛可略减,喜欢用手捂按,呕吐清水,大便溏薄,面色偏白,神疲乏力。

附子炖狗肉

原料:熟附子30克,生姜100克,狗肉1500克,大蒜、生姜、食盐各适量。

制法:将狗肉洗净,切成小块,大蒜拍碎,生姜切片。将熟附片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清水煎煮约1小时,然后将狗肉、生姜、大蒜、盐放入,再加水适量,炖至狗肉烂熟即成。

功效:壮阳补肾散寒。

评介:附子温阳散寒,是治疗阳虚有寒气的主药,因有一定毒性,需购买熟附子,并且要先煎1小时。但正因为它辛热峻猛,温阳散寒的作用才非常明显。狗肉、生姜和大蒜,也都是暖性很强的食物,配合应用,能增强散寒的力量。同时,生姜和大蒜既可以消除狗肉的腥味。服之后,会感到周身温暖,对血气亏虚、脾肾阳虚所致的怕风怕冷、手脚冰凉、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夜间小便频多、大便溏泄等症,都有显著效果。可作为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性功能低下等肾阳虚患者的辅助治疗。
蜜饯黄精

原料:黄精100克,蜂蜜200克。

制法:将黄精放在锅内,加水适量浸泡发透,再以小火煎煮至熟烂。水干后,加入蜂蜜,煮沸后调匀即可。待冷,装瓶备用。每日食用3次,每次一小汤匙。

功效:补益精气,强健筋骨。

评介:这道药膳味道香甜独特,很受儿童欢迎。主要用于治疗小儿下肢痿软无力症,表现为走路不稳、脚力不足、筋骨不健等。食欲不佳、身材矮小的孩子,也可以经常服用。

饴糖豆浆

原料:饴糖20克,生豆浆500克。

制法:将生豆浆用大火煮开,然后加入饴糖,改用小火熬10分钟,并不断搅拌,至饴糖完全溶化即可。

功效:滋阴养肺,温养脾胃。

评介:饴糖温补脾胃,《伤寒杂病论》名方建中汤中就有饴糖。豆浆甘甜,有润肺止咳、消火化痰的功效。这道药膳特点是浆香微甜,既养阴又温补,既润肺又健脾,适应于肺阴咳喘,以及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本方空腹服用效果更佳。

山药汤圆

原料:糯米500克,山药50克,白糖90克,胡椒粉1克。

制法:将山药捣碎成粉,蒸熟,加白糖、胡椒粉,调成馅备用。糯米泡后,磨成汤圆粉(也可直接从超市买回等量的糯米汤圆粉,加适量的清水调匀),分成若干小粉团。将山药馅与糯米粉团制成汤圆,放入沸水中煮熟即成。当做主食,早晚食用。

功效:补脾益肾。

评介:糯米营养丰富,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缓解作用。糯米性质收涩,对尿频、盗汗也有较好效果。山药性质平和,上能润肺,中可健脾,下则补肾,是病后康复食补的佳品。这道药膳口味清香,适用于外科术后,以及慢性肾炎的调理。无病者常食,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此外,因山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热量又相对较低,且几乎不含脂肪,所以有很好的减肥健美的功效。

丹参酒

原料:丹参200克,米酒1 000克。

制法:将丹参粉碎,用米酒浸泡半个月,早晚服用,每次15毫升。

功效:活血化淤。

评介:丹参补血活血,中医有“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的说法。米酒性偏温,用其浸泡丹参,不仅有助于有效成分的滤出,还能增强丹参温经活血的作用。服用前,略微加温,效果更佳。本方特别适用于女士血淤闭经、痛经,伴有腹部发凉者,也可以作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保健药酒。

芝麻核桃阿胶膏

原料:阿胶150克,冰糖250克,黄酒350毫升,黑芝麻、核桃仁各150克。

制法:将阿胶砸碎,放入黄酒中浸泡一周,待阿胶呈海绵状时捞出,加适量清水炖化后盛出,加入黑芝麻、核桃仁、冰糖,上笼蒸1小时后,趁热拌匀,然后再蒸10来分钟即可取出,冷却即成冻膏。每天早晚各一至两匙,温开水冲服。

功效:益肾补血。

评介:阿胶是补血效果最佳的中药,但有时味道不佳,用冰糖则可矫味,使本方滋味香甜。黑芝麻、核桃仁滋补肝肾,黄酒温经助阳。特别适用于肝肾阴血亏血虚、阳气也显不足的人。这类人常有腰酸怕冷、耳鸣眩晕、失眠多梦等症状。
第四章

巩固人体的先天之本

肾是中医里特别重视的一个脏器,被称为人体的先天之本。肾所藏的肾精是人生长、发育、生殖及其他脏器活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父母的先天精血。倘若过度疲劳,极容易受到寒气的侵袭,造成身寒畏冷,命门火衰。

1.肾是生命不息的原动力

人的一生就是保护生命之火不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护我们的肾不受寒邪侵袭是首当其冲的大事。

在人体五脏之中,肾是非常重要的一脏,被称为先天之本。肾中藏有的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是人体的能量库,五脏生理功能的发挥以及气血的运行,也都是以肾中的精气为能源、为动力的。

有意思的是,肾的这个能量库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一方面,人的成长、发育、动手、动脑,都是需要能量的,是耗能的过程 ;另一方面,五脏,特别是肾和脾,在进行生理活动时,又会产生精气。这些精气被贮存在肾中,以补充肾的能耗,这样,使先天之精得到了后天之精的滋养培育。这样一来,肾中的精气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各种生命活动的需要。但是,肾精的永续利用是有前提条件的。这个前提条件,就是要顺应自然,起居有常。顺应自然,便能防止寒气等六淫邪气的侵袭,六淫就不能伤肾;量力而行、不妄劳作,就不会过度损耗肾精 ;起居有常,就能保证生成精血的原料和时间的充足,从而将足够的能量补充到能量库。这样,肾中的精气才能够泉源不竭。

肾精在提供能量、提供动力时,会表现出温热而有活力的特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肾阳。肾阳是体内燃烧的火种,就像奥运的圣火。奥运圣火熄灭,意味着体育比赛已经结束;肾精一旦耗竭,肾火熄灭,生命即告终结。因此,可以这样说,人的一生就是保护生命之火不熄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保护我们的肾不受寒邪侵袭是首当其冲的大事。
2.寒为阴邪,最易伤肾

风属于木,肝也属于木,风就最容易伤肝,肝也最容易动风;热属于火,心也属于火,热就最容易扰动心神;湿属于土,脾也属于土,湿气就最容易困脾;燥属于金,肺也属于金,燥邪最容易伤肺;寒属于水,肾也属于水,寒邪最易耗伤肾阳。

中医理论有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按照一定的规则,将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以及大自然的气候、季节、方位、颜色、声音等,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同一系统的事物之间,往往最容易发生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如风、热、湿、燥、寒,这五种气候致病因素:风属于木,肝也属于木,风就最容易伤肝,肝也最容易动风 ;热属于火,心也属于火,热就最容易扰动心神 ;湿属于土,脾也属于土,湿气就最容易困脾;燥属于金,肺也属于金,燥邪最容易伤肺;寒属于水,肾也属于水,寒邪最易耗伤肾阳。肾阳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肾阴不足,则咽干口燥,头晕耳鸣,疾病随之而生。

熬夜是肾的大敌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哪一段时间由于工作、生活或其他事情的影响,就不能按时睡觉,需要熬夜,几天下来您就会感到精力不足,白天头昏脑涨,哈欠连连的,不能自制。甚至思维不灵活,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能力下降。这个时候,再遇风吹雨淋、吃进不洁食物,十之八九就会病倒。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熬夜是肾的大敌!

熬夜的人,一般都是在处理一些劳心伤神的事情。做计划报表,写标书论文,定计划,做总结,整理资料,酝酿重要事情……无不需要绞尽脑汁、呕心沥血。这些都是最能耗损精血的活动,会大量动用我们的能量库存,造成肾精的损伤。

或许您会问,有的朋友熬夜只是打牌、打麻将,应该没有大碍吧?其实不然,这也是最需要动脑算计的活儿。夜间的麻将桌上,曾有多少悲剧发生!有的朋友熬得眼睛发绿,第二天就住进了医院;有的朋友输了钱,一激动,肾虚肝旺,中风发作了;有的朋友赢了钱,一高兴,精气耗散,肾气虚脱,当场就倒在麻将桌上了。

还有的朋友会说,许多年轻朋友,熬夜并不动脑,只是和朋友在茶楼聊天,在KTV唱唱卡拉OK、在酒吧喝喝酒、在迪厅蹦蹦迪,这样应该没问题吧?这样做短时间确实可能没有什么不适,但时间长了,就会引起体质下降。体质下降、免疫力降低,可不仅仅是容易感冒这种小烦恼。免疫力的下降会造成体内警示系统失灵,导致肿瘤的发生。长期熬夜,体能不足,就不能将垃圾及时排出体外,还会造成血管堵塞,脂肪沉积,内分泌紊乱,形成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

总之,过度熬夜会损伤我们的肾精,导致能量储备下降。一旦生命之火缺少原料,就会造成早衰——肾虚是早衰的根本原因。

劳欲最伤肾精,寒气不请自来

几年前曾读过一篇报道,说是深圳某一外企的工人,由于长期超负荷劳动,身心受到极大摧残。报纸还配发了照片,一名工人目光无神、精疲力竭的形象震撼人心。中医说,过劳伤气。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需要动力的,而动力的源泉,就是肾精。因此,过度的劳累不仅伤气,最终还导致肾精的亏虚。

性生活的过度,可以直接损伤肾精。毋庸置疑,适度的性生活能够调节心理情绪,疏通经络血脉,提高免疫力,增加生活乐趣,对人类的生殖繁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连圣人都说,“食色,性也”。但是,过度的性生活,则会耗气伤精。长时间纵欲之后,许多人都会出现精神委靡、头昏目眩、腰酸腿软等症状。这是由于精气流失,人的能量库动用过度,造成肾的损伤,因而形成虚损病症。在女性,还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月经紊乱等。

还有一种情况更值得引起注意。有的朋友在性生活之后,会全身放松,转而呼呼大睡,这时一定要注意避风避寒。否则,寒气会在您劳欲之后,气血亏虚、毛孔张开之机,乘虚而入,由此留下许多后患。因为寒邪在侵袭肌表的同时,影响到少阴肾,形成“太少两感”。这种类似感冒的病症,用一般清热解毒发散药物会越治越重,难以治愈。更有甚者,寒邪可以直中少阴,出现危重病情。如果每次进入体内的寒气不多,暂时也不会发病,但会一次次积累起来,最终会来一次爆发。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劳欲过度,损伤了肾精,导致体内能量不足,精血亏虚,寒气便不请自来!
3.撒一泡尿就能照见肾的影子

——快速判断肾是否健康

肾主持着水的代谢,小便的生成和排泄,都离不开肾的作用。小便的量、色、次数,排尿感觉及伴随症状,往往能反映肾气的盛衰和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因此,建议朋友们平时关注一下自己的小便情况,以此来判断肾是否健康。

“撒泡尿照照自己的影子!”小时候,常听人们吵架时说这句话,意思是您自不量力、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贬人的话,有时候能把人气得浑身发抖,怒发冲冠。但要说,“撒一泡尿,照一照肾的影子”,还真有道理。

肾主持着水的代谢,小便的生成和排泄,都离不开肾的作用。小便的量、色、次数,排尿感觉及伴随症状,往往能反映肾气的盛衰和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因此,建议朋友们平时关注一下自己的小便情况,以此来判断肾是否健康。

健康的肾,能主持生成足够的小便。每次排尿量约为200~400毫升,每天小便次数2~6次,一昼夜24小时的尿量,应该在1500~2500毫升。当然,这与饮水量、饮食、天气都有关系。正常的小便一般呈淡黄色,饮水多者会略浅,饮水少者可能略深。肾气充足时,夜尿一般不超过3次,并且平时排尿顺畅,没有分叉、无力和过久的尿等待,没有热涩刺痛的感 觉 ;小便之后,神清气爽,而不会有头昏眼花、腰酸疲乏等感觉。反之,如果肾气不足,则会出现以下问题。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就是自己感觉小便不畅通、不利索、尿不尽,伴有小腹拘急不适。也有的表现为小便量减少,排尿困难,或者完全闭塞不通。当然,这些常见于比较严重的病症。

肾虚是小便不利的主要原因。小便不利,如果再兼有疲乏无力、四肢冰凉、怕冷明显、腰酸膝软等症状,则是肾阳亏虚,气化不利的表现;如果小便不利并伴有尿痛、尿频、尿急的,属于肾虚而膀胱湿热 ;如果小便不利是发生在大量出汗、大出血、呕吐腹泻之后,则是体内水液缺乏、原尿生成减少所致。

小便无力

有一位22岁的男性朋友,说他感觉小便没有劲,以前的尿可以尿出很远,现在却没有力气,尿得很近,就在自己的脚边。除此之外,他还发现勃起困难,以前每天早晨起来自己就会勃起,现在却不行了。还有位朋友说,他上厕所,排尿需要等待十秒钟以上才能排出,小便排得慢且无力。

按照西医的说法,小便无力多见于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如果从中医角度分析,则是肾气亏虚的典型表现。

小便不禁

有一位50多岁的女性朋友,小便难以控制,说尿就尿,完全不给她准备的时间。有时刚要出门,有时在路上,突然就要解小便了。更要命的是在公交车上,在大商场里,经常尿在裤子上。遇到紧张,稍一惊吓,小便就出来了。为此,她天天都要穿着尿不湿,但这又导致尿路感染的反复发作。

小便的排出是由膀胱控制的,膀胱功能正常,则小便可以自控,一时忍便也不会尿湿裤子。但膀胱的功能,则依赖于肾气。肾气虚,膀胱就容易失去约束,从而导致小便不禁。

夜尿频多

夜里起来小便一两次,不算病态。但是,如果刚要睡着,就要小便,一夜小便五六次,或者只是夜尿的次数比较多,但每次都小便一点点,都属于夜尿频多。

夜尿特别多的朋友,要到医院检查一下,是不是有糖尿病、尿崩症、甲亢等疾病,男性朋友则主要与前列腺病变有关。
中医认为,夜尿频多也是由肾虚所致。肾气不固,膀胱失约,则小便次数增加。夜间阴气盛而阳气虚,本来肾阳虚的人,阳气则更虚,因而不能约束小便,导致夜尿频多,小便清长。

小便发白

正常的小便呈淡黄色,而有的人则小便发白,像淘米水,像牛奶,白而且浑浊。有这种情况的,要检查一下小便常规,加上乳糜尿试验,看是否有蛋白、脂肪、白细胞等,以便有利于病情的判断。小便白而没有明显疼痛的,中医一般都认为是肾虚所致,有时还兼有湿浊下注。一般来说,肾虚是小便发白的根本原因。

小便清长

有的人小便很清,没有颜色,像白开水,并且小便量多,一泡尿会尿很长时间。喝了大量的水、有憋尿的人,小便清长属于正常。经常小便清长,伴有小腹拘急,四肢冰凉,腰酸背痛,则是肾阳亏虚的征象。

小便泡沫多

常常有患者朋友问:“我早上起床小便后,在马桶内看见好多泡沫,要不要紧?”也有的朋友问:“排尿到末段的时候,肉眼就可以看到有浑浊,是不是肾出了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小便有泡沫是正常现象,只有极少数人,小便的泡沫可能是蛋白尿的表现。其实鉴别的方法很简单,到医院做一个尿常规,看看蛋白是否为阳性就可以了。

如果小便泡沫多,伴有腰酸、疲乏等明显症状的,即使尿蛋白阴性,也要考虑肾虚的可能性。

小便分叉

“我每次小便的时候,小便都会分叉,是不是肾虚,对性生活有影响吗?”许多男性朋友都有这样的疑问。

需要说明的是,小便分叉不一定就是有病。一般说来,出现小便分叉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偶发的,或一时性的。比如,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尿,由于一整夜间尿积存于膀胱内,膀胱内压力大,尿排出时力量大,使尿道口形态暂时改变,因而尿有分叉,这大多与疾病无关。另一种,为经常的或长期的排尿分叉,则需要考虑与疾病相关。比如,尿道口狭窄、慢性炎症瘢痕、急性尿道炎、前列腺炎、包皮过长、包茎、尿道结石等,应及时检查,尽早确诊。

小便后腰酸

大小便是排出体内代谢废物的过程,大小便之后,一般都会感到神清气爽,非常轻松。而身体不适的人,大小便之后往往会伴有症状,而这些症状对于判断疾病情况是有意义的。《金匮要略》有这样的话,“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这里,就是根据小便之后的不同症状,判断体内的气血阴阳,从而预测疾病的痊愈时间。

门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本来就容易腰酸,站坐时间稍久,腰酸就会加重。而小便之后,更是腰部酸软,像折了一样,不能支持身体。这是肾虚的表现。中医认为,肾藏于两腰,腰为肾之府。小便由肾气主持,需肾气推动。因而,肾虚的人小便之后,就会腰酸。这样的患者朋友,一般还有记忆力减退、小便无力、淋漓不尽、阴囊潮湿、阳痿遗精等症状。

小便后头昏

有这样一个病人,他在早晨小便时,出现头晕恶心,继而逐渐加重并开始浑身冒汗,回去喝了点白开水,20分钟左右减轻,一个小时后恢复。但是,此后经常出现小便后头昏头晕,甚至还晕倒过一次。

现代医学认为,这种情况是由于排尿后腹压减低,腹腔脏器充血,大脑灌注不足引起的,其晕厥称为排尿性晕厥。

如果您也有类似情况,小便后眼黑、头晕,不扶墙就会倒地,要注意,您的肾亏虚了,而肾阳虚的可能最大。

小便中出现血尿、蛋白和糖

小便常规化验,小便中出现潜血或红细胞,称为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感染、肾炎、结石、肿瘤等;尿蛋白阳性,常见于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出现尿糖,则有可能是糖尿病。不管西医如何诊断,中医都要考虑肾虚的问题。至于是阴虚还是阳虚,则需要根据具体症状,结合舌脉进行分析。
第五章

养护人体的中央空调

肺位于五脏之颠,像一把大伞,为五脏六腑遮风挡雨。肺是人体的中央空调,朝百脉,主皮毛,通过宣散肃降,排出废液,调节人体温度,维系生命的正常新陈代谢。倘若寒气入侵,就会造成肺气的损伤,影响人体和大自然进行正常的交换,甚至危及生命。因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而丧命的大有人在,绝非故意夸大其辞、危言耸听。

1.形寒饮冷则伤肺

一呼一吸有节律地进行,保证了气体出入的正常有序。但是,如果自然之气过于寒凉,或者过于干燥,或者过于潮湿,都可能造成肺气的损伤,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人和天地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五脏当中,肺是与天气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肺是人与自然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吸气时,大自然的清气经鼻、气管进入到肺,呼气时,肺将体内代谢产生的浊气排出体外。一呼一吸有节律地进行,保证了气体出入的正常有序。但是,如果自然之气过于寒凉,或者过于干燥,或者过于潮湿,都可能造成肺气的损伤,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肺系统是抵抗外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也是调节体内温度和湿度的中央空调。为了健康,我们要养护好自己的肺。

肺是人体的中央空调

空调的主要作用是调节温度和湿度。炎热的夏季,空调把室内的温度降下来,使人感到凉爽;寒冷的冬天,空调把室内的温度升起来,让人感到温暖;空气湿度大时,人们会感到胸闷头昏,这时还可以用空调除湿……其实,人体也有自己的中央空调,那就是肺。

中医所说的肺,不是一个单独的脏器,而是包括鼻、皮肤、毛孔在内的一个系统。天气热时,肺通过宣发而使毛孔张开,通过出汗把多余的热量带出体外。天气凉时,则使毛孔闭合,减少散热,起到保暖的作用。干燥的空气进入肺内,肺可以使其湿化。肺对温度和湿度的调控,还可以通过对水液的调节来实现。肺是水的上源,有通调水道的作用。水道畅通,就相当于涵养了水源,而有活水就不难有凉爽的气候。

临床上会遇到一些汗出异常的病人,有的是很容易出汗,白天稍一活动就汗出如雨,天热时更加明显。还有一类人不会出汗,不管天气多热,就是不会出汗。从中医角度分析,这些都是肺系统出了问题。前者需要敛降肺气,用五味子、浮小麦、龙骨组方治疗;后者则需要宣发肺气,用麻黄、杏仁、干姜等治疗。特别怕热或者特别怕冷,也往往是体内的空调运行失常,而调理肺就是一条可行的治疗思路。

肺是寒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

肺开窍于鼻,肺主皮毛。肺这个系统,还主要包括鼻子和皮肤毛孔。

鼻孔是自然清气进入人体的第一道关口,也是寒气入侵的第一道关口。因此,天气突然变冷时,人们受寒的首发症状,就是鼻塞、流涕、打喷嚏。

皮肤毛孔分布于人的体表,构成了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风霜雨雪所带的寒气,也会首先侵犯皮毛,引起恶寒、汗出不畅、全身肌表不适、打寒战等症状。有的朋友从游泳池出来后会起鸡皮疙瘩,这些都是受到寒气的表现。

五脏之中,肺在体内的位置最高。寒气从鼻子、皮毛入侵,首先会影响肺的功能,引起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因此,中医说风邪上受,首先犯肺。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呼吸系统感染、老慢支、哮喘以及许多传染病等,在初期都会表现出肺系的症状。如果及时调肺,就可以驱邪外出,防止病邪的入里变化。

关节的病变多与肺有关

许多老年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要变天时,就会感到关节疼痛不适,比天气预报还要准。

肺虚的人对气候也很敏感。肺气虚弱的人,呼吸气短、动辄出汗,稍有寒气就会感冒。

有关节病的人对气候敏感,肺虚的人也对气候敏感,两者有没有联系呢?当然是有的。黄帝内经说,肺主气,主治节,合起来理解,就是主治节气。节气是什么?一年的24节气,就是气候变化的转折点。人与自然界相应,要与自然界的节律一致,要靠谁?就要靠肺的主气、治节功能。肺气一虚,不能赶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步伐,因而天气一变,就会生病。我们知道,一年有12个月24个节气,人体的大关节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双侧正好也是12对,共24个关节面。这个关节的“节”与节气的“节”,确有密切的联系。这个关节的病变,就与节气相应,与天气相应,与肺有密切的关系。中医临床上治疗关节的病变,也往往从治肺入手,对关节冷、疼痛等症状,就有极好的疗效。
2.呼一口气就能判断出肺是否受寒

肺为华盖,为娇脏,最容易受伤。肺受损伤之后,就会出现咽痒、咳嗽、咯痰、气喘等症状。但究竟是受了风寒还是风热,我们呼一口气就可以知道。

呼口气可辨寒热

口鼻呼出来的气是凉是热,是辨别寒热的重要线索。感冒、发烧身体不舒服时,将手背贴近口鼻,呼气时如果能明显感觉到气是热乎乎的,多属于热证、上火、感受了风热。相反,呼出的气如果是凉凉的,则表明肺内有寒气,属于寒证虚证,这时候即使是高烧、咳嗽痰黄,也不能轻易使用清热泻火的药。

呼气辨寒热,对于小儿疾病的辨证更有实用意义。小孩子不能确切描述自己的症状,特别是不会说话的幼儿,要问清症状是不可能的。遇到这类情况,用手背测一测孩子呼气的凉热,就能判断肺内是寒是热。如孩子咳嗽、哮喘,如果所呼之气热,一般都可用清热化痰的中药治疗。如果所呼之气冷,则应该选择小青龙冲剂等热药,这样才不至于把药用错。

呼气辨寒热不仅适用于感冒、发烧和呼吸系统疾病。实际上,几乎所有外感内伤疾病都可以通过口气辨别寒热。已故的云南名医吴佩衡先生曾总结了阴阳寒热辨证的十六字诀,其中谈道:口气不蒸手,提示有阴证、寒证;口气蒸手,提示有阳证、热症。不少同行都据此作为救治危重大症的辨证依据。

咳出的痰是稀是稠,对判断寒热至关重要

判断肺的寒热还有一种简单方法,就是观察咳出来的痰是稀是稠。清稀的、白色泡沫状的痰,甚至像清水一样的痰,一般属于寒。稠厚的、黏黏的、黄而不易咯出的痰,一般属于热。特别提醒朋友们,当您感冒发烧、支气管炎发作时,如果咳出的痰是清稀、色白、泡沫样的,千万不要滥用清热止咳化痰药,那会使您的病情雪上加霜的。此时,抗生素也要慎重选用,根据我的临床经验,抗菌素对这样的病症效果往往不理想。
第六章

强壮我们的行走之根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有60多个穴位,六大经络,众多反射区,与我们的五脏六腑紧密相连。人之有脚,犹如树之有根,树枯根先死,人老脚先衰。脚对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很容易成为寒邪攻击的对象。俗话说,寒从脚下起。人感到冷,首先是从脚开始的。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生命之根的保暖,让寒气无机 可乘。

3.人体的大部分疾病都可以通过按摩足部解决

人的双脚合起来,正是人体组织器官立体分布的缩影。当体内脏腑器官的功能或结构发生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痛点、结节出现。刺激这些区域,就能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加速气血的运行,促进毒素和废物的排出,激发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最终使脏腑器官的功能恢复。

脏腑器官在足部的反射区,分布很有规律。人的双脚合起来,正是人体组织器官立体分布的缩影。当体内脏腑器官的功能或结构发生异常时,其足部反射区就会有痛点、结节出现。刺激这些区域,就能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加速气血的运行,促进毒素和废物的排出,激发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最终使脏腑器官的功能恢复。

足部按摩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类病症。

第一,内科疾病中的消化道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糖尿病、高血压、失眠等,通过足部按摩都有不错的疗效。

第二,外科疾病中的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前列腺疾患等,也适合足部按摩治疗。

第三,妇科疾病中的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征、子宫肌瘤等,辅以足部按摩,效果更好。

第四,儿科疾病中的大脑发育迟缓、脑瘫、儿童抵抗力下降、反复性呼吸道感染、消化功能不良、厌食症、注意力不集中等,足部按摩能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第五,神经官能症和各种神经痛,足部按摩有理想效果。

第六,各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足部按摩有辅助作用。

第七,各种炎症,如乳腺炎、喘息性气管炎、淋巴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脉管炎、皮炎等,足部按摩能改善症状。

当然,足部按摩绝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法,以下病症,就必须禁忌。

各种出血,如脑溢血、子宫出血、消化道出血、支气管扩张出血、各种内脏出血等,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心、肝、脾、肾功能衰竭等,不宜用足部按摩的方法解决。

一些外科疾病,如急性阑尾炎、骨折、关节脱位;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结核、流脑、乙脑、伤寒及各种性病;各种中毒,如煤气中毒、药物中毒、食物中毒,毒蛇、狂犬咬伤等;各种严重精神病患者朋友,这些病症病情急危,必须立即去医院救治,但足部按摩可以在康复期间起辅助治疗作用。

泡脚治百病

近一个月来,电台有一档养生节目,专门讲老年人的养生保健。其中的一位专家就推荐了这个花钱不多、安全有效的防病治病方法。每晚临睡前,将50克艾叶和20克红花,用几大碗水浸泡15分钟,再用大火烧开,改小火煮20分钟左右,带药渣一起倒入脚盆内,待水温合适时,双脚放进去,一边浸泡一边揉搓按摩30分钟左右。水凉时,再续加温水。许多老年人使用这个方法,缓解了不少病痛。

也许,许多医生会对于这样的雕虫小技不屑一顾,但这还真是一个适合普通百姓的保健方法。这里,只列举常见的几类病症。
失眠 :浴足的温热刺激能够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使中枢的兴奋和抑制有序,因而夜间能促使人入睡,提高睡眠质量。我常向睡眠不好的朋友推荐 :每晚睡前30分钟,在半盆温水中加白醋150克左右,泡脚半小时,用干抹布擦干后上床睡觉,往往可以迅速入眠。

亚健康状态 :温水浴足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神经紧张,缓解疲劳状态,使人容易放松,有利于恢复体力。

心脑血管疾病 :浴足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双脚的血液循环状态。双足处于人体最低位置,离心脏距离最远,双足末梢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保暖功能不强。而通过中药药液的温热刺激和透皮吸收,可以使足部血管扩张,血流阻力降低,血液的流速和流量得到提高。这样,就改善了全身的血液循环,因而对心脑血管疾病有显著效果。合理的浴足能协助降压,对高血压也有疗效。这是因为,中药浴足改善了全身的血液循环,机体循环畅通,小静脉回流加强,阻力降低,因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若改变浴足的药方,则对低血压也有调节作用。

免疫力低下所引起的各种病症 :中药浴足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同时,也改善了淋巴液的循环。淋巴液循环加快,就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泡脚对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疾病有效。

骨关节疾病:浴足能舒筋活络,祛寒除湿,活血化淤,因而对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疼痛、麻木肿胀等,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可选用当归、五加皮、黄芪各20克,川芎、桃仁、红花、巴戟天各10克,制附子、川草乌、肉桂、连翘各12克,细辛7克,煎水浴足。

足跟痛:可选用制川乌、制草乌各20克,艾叶30克,五灵脂、木瓜、红花各30克,煎水浴足。

踝关节扭伤:可用伸筋草30克,五加皮、三棱、苏木各20克,乳香、没药各20克,煎水浴足。

痛经:浴足能畅通气血,温通经络,因而对虚寒、气滞、血淤导致的痛经,都有良好效果。对于最常见的虚寒型痛经,表现为下腹冷痛、热敷痛减、手脚发冷的女性朋友,可以选肉桂10克,丁香5克,乌药15克,当归30克,川芎15克,干姜30克,小茴15克,吴茱萸6克,花椒10克,食盐少许,煎水泡脚。

浴足方法简便,但每次要坚持30分钟以上,持续3个月左右,效果才能显著。泡脚之前可先用热气熏蒸一会儿脚部,等水温适合时再开始。泡洗过程中可加热水,最好能使全身微微出汗。泡脚时,脚可在药水中不停活动,让足底接受药渣的刺激。若配合用手擦揉足部反射区,效果更好。

让脚瞬间就暖和起来的6种妙法

冰天雪地里,只穿着一双解放鞋,里面没有袜子,双脚麻、木、凉、痛,加上凉风从裤口往里灌着,从足心到小腿,再到全身,被冻得瑟瑟发抖。这是我30年前曾有的经历,现在想来,更能体会“寒从脚下起”的意思。

现在的朋友很少能体会冻脚的感觉了,但还是有脚凉的时候的。如果不采取合适的措施,可能一夜都暖不热双脚——这可是不利于保健的。以下介绍的,是能够让您的脚瞬间就暖和起来的6种方法,看起来简单,却是很有效的。

踏步法:做原地踏步动作,脚落地时稍用力,只需5~10分钟,双脚就会暖和。注意选择地点,尽量不要在卧室,以免惊动楼下的邻居。

顿足法:同时抬起双脚跟,脚尖着地,再迅速顿下脚跟,反复50~60次。此法对便秘也有一定作用,但老年人不宜。

按摩法:脱去鞋袜,蜷坐在床上,两足掌相对,用双手摩搓足背,以及小腿。然后再搓足心,到温热为止。睡前按摩足部,更能改善血液循环,起到安神镇静、促进睡眠的作用。

浴足法:用温热水泡双脚,边浴足边揉搓按摩。也可以在热水中少加食盐溶化,有消炎作用。有灰指甲、脚癣等足病的,可以用苦参30克,白藓皮30克,苍术30克,枯矾10克,煎水泡脚,既能暖足,又能治病。

姜汤法 :脚凉,全身又觉得有寒气的,可以熬一碗姜汤,趁热喝下,再覆被取暖。特别是涉水淋浴后,脚部受寒的,更适合用本法。

举腿法:仰卧床上,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将两条腿缓缓举起,垂直于身体,稍作停留后,再缓缓放下,如此重复数次。本法还可以锻炼腹肌,有助于减肥。
第七章

萃取人体的灵丹妙药

我们生了病,总将希望寄托于药物。殊不知,人体本来百药齐全,最好的灵丹妙药就长在我们的身上。一旦我们懂得了萃取人体的大药,就可以万病不求人。

1.经络穴位是人体自带的天然药库

当脏腑功能失常时,通过刺激体表相应的穴位,就能调节脏腑功能,达到缓解症情、治疗疾病的目的。当脏腑功能正常时,刺激特定穴位,就能够强化脏腑功能,取得养生保健的效果。

我们可以把人体看成一个网络系统,这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隐藏在体内的脏腑器官,比如心、肝、脾、肺、肾,以及大小肠、膀胱、胃、胆等。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是完成各项生理活动的主体。

第二部分则是分布于体表的穴位,这些穴位就像一个个指示灯一样,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体内脏腑的工作状况。

第三部分就是经络。一方面,经络像网线一样,把内在的脏腑和外在的穴位连接起来。正是有了这样的连接,体内脏器的信息才能传输到体表的穴位。因此,通过诊察穴位就可以推测体内脏腑的状况。另一方面,经络的连接使穴位和脏腑之间能够相互感应。当脏腑功能失常时,通过刺激体表相应的穴位,就能调节脏腑功能,达到缓解症情、治疗疾病的目的。当脏腑功能正常时,刺激特定穴位,就能够强化脏腑功能,取得养生保健的效果。全身的经络纵横交错,分布的穴位有近千个,有些穴位具有明显的防病治病效果。可以这样说,经络穴位的调节功能,是维护人类健康,攻克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经络穴位,既能养生治病,还能减少吃药打针之苦。

从《伤寒杂病论》看疾病的经络疗法

到医院看过病的朋友都知道,医院是分科的,以内科为例,就有消化科、呼吸科、心脏科、肾科、风湿科、内分泌科、血液科等。中医院也分科,比如脾胃病专科、脑病专科、肾病专科。每一个专科针对一个系统的病症,明显有脏腑辨证体系的痕迹。

在《伤寒杂病论》里面,中医的病证体系却不是这样的,它是以六经为分类纲领的。这个分类方法,非常重视经络的辨证。不管是什么样的病,都可以归属到六经里面。比如您得了颈椎病,脖子和背部僵硬疼痛,很不舒服——熟悉《伤寒杂病论》的医生,会辨别出您得的是太阳病。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于颈背部,您的症状表明,是这个地方的经络出了问题。怎么办呢?想办法让它通畅,把入里的寒气祛除。用桂枝加葛根汤或者葛根汤,大多数一剂药见效,七剂药就治得差不多了。如果不从六经辨证,一看是颈椎病,局部血流不畅,用活血化淤的方法(大部分医生都会这样做),不是不见效,但没有十天半月不会有大的效果。这就是与经络相关的六经辨证的魅力。

从《伤寒杂病论》一书可以看出,医圣张仲景是十分重视经络疗法的。临床上能够根据病情的需要,有的先用针刺的方法,疏通经络,打开通路,再服中药祛除病邪;有的则针、药同时应用,提高治疗效果;有的则在相应穴位,用灸法、熨法。选取穴位少而精,针对性很强,对于一些特定穴位,有特殊功效的,更是善于取而用之。

有人总结了《伤寒杂病论》经络疗法的特点,很有见地。第一是阳证用针法,阴证用灸法。阳证多热,用针法可以疏通经络,解郁清热;阴证多寒,用灸法则能温通经络,驱散寒气。第二是既重视治疗,更重视预防。有些病症有传变的可能,可以针刺相应的穴位,截断病邪传导的通路,达到防止疾病迁延、恶化的目的。第三是针、药不可偏废,针灸与药物并用相得益彰。看看现在的中医,会针灸的不会开中药,会开药的又不会针灸。这也是当前中医治病临床疗效欠佳的原因之一。
温经通络是祛寒排毒的不二法门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网络系统,必须保持畅通,人的各项生理活动才能正常。一旦出了差错,经络不通了,人就会生病,感到痛苦不适。中医常说,“不通则痛”,大凡疼痛不适,都是由于不通所致。而中医治病的目的,很多时候就是要找到这个不通的地方,通过各种方法使它畅通,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引起经络不通的原因很多,寒气是其中最常见的。我们看汉字“疼痛”的造字,就能品出一定的道理。“疼”、“痛”均以“疒”为偏旁,说明疼痛与疾病有关,许多疾病都会使人疼痛。“痛”里面是一个“甬”字,“甬”是道路的意思,提示痛的原因是“道路出了问题”,不通畅了。“疼”里面是一个“冬”字,提示疼的原因与“冬”季有关,冬季的主气就是寒气,它是造成经络不通、发生病痛的主要原因。

临床上也发现,以寒气为主因的病证越来越多,因而温经通络、祛寒排毒,是防治疾病、特别是疑难病证的不二法门。

温经通络的具体方法有多种,我最喜欢用的是温经驱寒的中药方剂,比如麻黄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桂附理中汤等,这些方药应用得当,就能祛除深在的寒气,并有温补阳气的作用。

中药熏洗或熏蒸也是常用的方法。对于寒邪淤滞在体表、风寒湿侵袭关节的病变,比如肩周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性肥胖等,效果不错。

灸热贴和中国灸,是一种能够发热的膏药,可以贴敷在疼痛的局部,或者相应的穴位,能起到温通经络的作用。我们曾用灸热贴治疗痛经:将两张分别贴在两侧膝盖内上方的血海穴,一张贴在小肚子上的关元穴,可以防治小腹凉痛、手脚冰凉为主症的痛经。

灸法可祛百病

那天到针灸科,看到邢医生正在为一位面瘫患者朋友进行灸法治疗。这是一位20多岁的女大学生,一个月前晨起刷牙时发现口角流口水,一照镜子,看到自己口眼向左边偏斜。当时她被吓坏了,到医院看医生,诊断为面神经麻痹。经过一个月的针刺治疗,仍没有获得满意效果。

邢医生介绍说,临床上有一些顽固面瘫,针刺有时候不起作用,这时可以用灸法。邢医生一边说着,一边在女孩的人中、迎香、地仓等穴位上,放上薄薄的姜片,然后把艾绒捏成小小的圆锥状,放在姜片上,用火柴点燃,并让实习医生照看着,等艾锥燃尽,再换上新的点燃。半个小时之后,治疗完成,女孩的症状已有明显好转。

说到针灸,人们马上想到的是在穴位上针刺。实际上,针灸包括两类治疗方法,上面所说的灸法是其中的一类。这类方法主要是用点燃的艾绒或其他药物,在特定的穴位烧灼、温熨,借助火的温热力量,以疏通气血,祛除寒气,激发机体的抗病、祛病能力,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外治方法。

临床上,针法和灸法有各自的适宜病症,具有相辅相成之妙。《黄帝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代医学家李梃进一步指出,“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的主要作用是温阳起陷、行气活血,因而特别适应于阳虚有寒的沉痼之疾。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冠心病、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肠功能紊乱、消化性溃疡、失眠、痛经、不孕不育症等,在服用中药的同时,配合灸法,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考虑到安全的因素,在家里我们可以选择温灸器灸、电热灸、敷药灸等,作为日常保健、祛除寒气的重要措施。不管什么病症,只要感到比较怕冷,手脚容易凉,都可以用灸法治疗。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穴位——关元穴。关元属于人体任脉上的一个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的地方。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在肚脐到耻骨上方的前正中线上画一条直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的地方,就是关元穴。这个穴位的主治病症非常广泛,如遗尿、尿频、尿潴留、遗精、阳痿、痛经、闭经、月经不调、肥胖、内分泌失调、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慢性胃炎、失眠、荨麻疹、亚健康状态等,因此,中医有“针必三里,灸必关元”的说法。

历史上,有许多医学家善用灸法治大病、重病。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朋友治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柱,许多病就能当场痊愈。晋代著名的女医生鲍姑,更是擅长用灸法。她的丈夫葛洪受其影响,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录有99条灸方。药王孙思邈幼时多病,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以至能年过百岁还精力充沛。灸法是一种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的医疗技术,在当今社会尤有重要价值。一人学会灸法,一家的健康便有了保证。
第八章

彻底把寒气驱出体外

寒是万病之根,寒是阳气煞星,寒是阴邪之神,寒是蛇蝎美人。要想百病不侵,莫若排寒养生。

1.这样治风寒感冒,省钱又省时

感冒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风寒。患风寒感冒时,不管是否发热,都感到特别怕冷,伴有头痛和颈背部的僵滞不适;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白痰。此时,可用食疗药膳排寒祛疾。

受风了、着凉了,就会发生感冒。这种常见的病症,症状并不完全相同。有时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有时表现为头痛、怕冷,甚至发热;也有的时候,仅仅是感到全身轻微的不适。

感冒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风寒。患风寒感冒时,不管是否发热,都感到特别怕冷,伴有头痛和颈背部的僵滞不适 ;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白痰。此时,可用食疗药膳排寒祛疾。

糯米50克,葱白20克,生姜末6克。将糯米煮成粥,起锅前投入葱白、姜末,加盖焖片刻即可。食粥后盖被静躺,促使汗出。或将面条煮熟后,加醋、辣椒、葱花、生姜末、食盐调味,成为酸辣面条,服后避风保暖,促使微微出汗。

我经常把这方子推荐给一些朋友、患者,大家试过后,都觉得既省却了数十元甚至上百元医药费,又省去了排队看医生的麻烦,更重要的是,效果很好,还没有副作用。
2.咳嗽——送您咳速停的法宝

对于寒性咳嗽,最简单的是用温开水冲服小青龙冲剂,每次服1~2袋,每日3次。

呼吸系统的许多疾病都有咳嗽症状,而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中,风寒占多数;内伤中,以虚寒或寒湿多见。寒性咳嗽有以下特征,其一是怕冷明显,手足冰凉,甚至呼出来的气都是凉的;其二,咯痰清稀色白;其三,舌头颜色浅淡,舌苔白腻而润。

对于寒性咳嗽,最简单的是用温开水冲服小青龙冲剂,每次服1~2袋,每日3次。对不喜欢药物的朋友来说,我推荐一个绿色无污染的食疗方:生萝卜150克,葱白6根,生姜15克,煮汤。趁热喝后,盖被子睡一觉或静躺以出汗。每日2~3次。

也可以用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咳嗽。取大蒜数瓣,捣烂成泥,敷于足底前1/3中间凹陷处的涌泉穴,外贴伤湿止痛膏,每晚更换。连用3~5天,即可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用这两个穴位,孝敬身患哮喘的长辈

如何治疗,才能轻松地解除“吴牛望月而喘”的烦恼呢?用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各30克,共研成粉,取其少量,加姜汁拌成糊,敷于天突、肺俞两个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

中医所说的哮喘,分为哮和喘两种。其中哮是一种发作性的疾病,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而困难,甚至喘息而不能平卧。而喘则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哮和喘的鉴别,主要看其有没有哮鸣音。

寒气是导致哮喘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寒性的哮喘表现为:呼吸急促,胸膈满闷,面色晦滞带有青色,或者是苍白无华,痰少色白难咳,或者痰多而稀白,天冷或者受寒时发病,全身怕冷,手脚冰凉,口不干渴,不想喝水,或者想喝热水。这些症状,让不少朋友,尤其是中老年人很是烦恼。

如何治疗,才能轻松地解除“吴牛望月而喘”的烦恼呢?用生半夏、生南星、白芥子各30克,共研成粉,取其少量,加姜汁拌成糊,敷于天突、肺俞两个穴位上,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天突穴位于胸骨上端的凹陷处,肺俞穴在第三胸椎下旁开1.5寸处。临床验证表明,此法对寒气导致的哮喘具有不错的疗效。

现在,我把方法教给了大家,请大家将其教给更多的朋友,特别是长辈,让他们都能摆脱病魔的缠绕。孝心无价——有时候,送健康就是送上最大的孝心!
4.冠心病,从此不再是心病

冠心病一般以心慌或胸部闷痛为主要表现,阳虚寒凝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这种类型的患者朋友,感到心慌不安,胸闷胸痛,受寒后容易发作,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并且特别怕冷。对这种冠心病的治疗,不能一味强调活血化淤,而应该从源头上补足阳气。

冠心病一般以心慌或胸部闷痛为主要表现,阳虚寒凝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这种类型的患者朋友,感到心慌不安,胸闷胸痛,受寒后容易发作,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并且特别怕冷。对这种冠心病的治疗,不能一味强调活血化淤,而应该从源头上补足阳气。

心痛时按掐膻中、内关两穴,每穴3~5分钟。膻中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中点,女子可从第四、第五肋间平齐计算。内关穴在手臂内侧,从腕横纹向上两横指的两筋之间。心慌心跳时,选择内关、太溪两穴,用指端按压穴位,以感觉酸痛为度,每穴3~5分钟。太溪穴在足内踝骨后缘到跟腱缘之间的中点。

平常还可以用食疗的方法防治,如猪心1只剖开,塞入人参5克,丹参10克,麦冬6克,煮食。

一般来说,只要病程不是很长,病因不是很复杂的冠心病,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予以防治。
5.高血压,一路往“下”走

贴敷涌泉穴,可以补肝肾,扶阳气,具有降血压的功效。

患高血压的人,有时没有明显症状,但通常表现为头痛和眩晕。高血压的发生,与先天阳气不足和后天失调有关。人的头部是阳气会聚的地方,中医称为诸阳之会。一旦肝脾心肾的阳气过于亏虚,就会导致浊阴之邪盘踞高巅,这样一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就发生了高血压。治疗高血压,不能单纯针对血压采取打压措施,而应该设法扶助阳气,把浊阴疏散,把障碍扫除,这样才有可能把高血压治愈。

贴敷涌泉穴,可以补肝肾,扶阳气,具有降血压的功效。用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克,共研为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涌泉穴,7天为1疗程,连用3~4个疗程,被高血压纠缠的苦恼就会随风而散。

6.低血压,再也不敢作祟

低血压的根源,在于阳气亏虚。对于阳气亏虚引起的低血压,可用温阳祛寒的方法来治疗。

成人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即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引起眩晕、乏力等症状,导致工作能力下降。也会发生晕厥、跌倒、骨折等意外事故,引发心情压抑、忧郁等精神症状,诱发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心肌缺血,以及听力、视力障碍。

低血压的根源,在于阳气亏虚。对于阳气亏虚引起的低血压,可用温阳祛寒的方法来治疗。当然,简便有效的方法,我以为还是食疗。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食疗方子:母鸡1只,板栗80克,熟地40克。母鸡洗净切块,与栗子、熟地一起,加清水适量,煮熟后放适量盐、味精。食肉饮汤,每天1次。

母鸡具有滋补的作用,板栗有益于助肾阳,熟地补血滋阴,三者同用,可以极大地补气温阳,让低血压束手就擒。

在此,再向朋友们推荐一个经临床验证效果不错的单方:桂枝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红参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此方温阳散寒,适用于阳气亏虚引起的低血压。
第九章

暖女人,最漂亮

青春短暂,红颜易老,昨日还是亭亭玉立、娇肌嫩肤的少女,转眼间就已经人老珠黄。光阴不能永驻,留住青春的容颜却不是难以企及的梦想。只要气血充足,阳气丰沛,远离寒毒,就能拥有流畅无比的曲线和月光一样的肌肤。

1.心中无冷病,不怕热上身

“心中无冷病,不怕热上身”,动不动就容易上火的女性朋友,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内里有寒气的存在。如果在上火的同时,伴有怕冷怕风,四肢冰凉,面色苍白,疲乏少力,就需要温补阳气,益气养血。

不少女性朋友,都为脸上频频光顾的痘痘烦恼。这些痘痘,颜色暗红,有时还会化脓,有白色分泌物溢出。严重时会连成片,破坏肤质,使整个面部惨不忍睹。看中医,多认为是淤热火毒,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的药吃了一大堆,稍稍有所缓解,就是不能根治。吃药时间长了,还增加了痛经和腹泻的毛病。

有的女性朋友,口腔经常溃疡,平时有口臭的毛病,都不敢靠近别人讲话,害怕影响形象。都说是上火,饮食要清淡,但吃了大量的水果蔬菜,却没有一点改观。

有的女性朋友,大便干结难解,有的甚至五六天才能大解一次,每次如厕都痛苦不堪。医生开了清热通便的药,效果却不理想。

有的女性朋友,尿路经常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尿黄。吃抗菌素能管一时,吃清热利尿的凉茶也有效果,但就是反反复复,不能除根。

…………

这些病症,表面看起来是上火,实际上却是内里虚寒。《伤寒杂病论》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些病人表面上身上很热,但却还是想多加衣被,说明他的热只在皮肤,寒却在骨髓。反之,病人外表十分寒冷,却又不想穿衣加被,说明他的寒只在皮肤,内里骨髓却是热的。这实际上是中医辨别寒热真假的纲领和秘诀。是寒是热,辨别的关键是看病人的喜恶。那些喜欢吃瓜子炒货,吃辣的、烫的才觉得舒服的女性朋友,虽然表面上是上火,实际上也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其实质是内在的阳气不足,寒气太盛!“心中无冷病,不怕热上身”,动不动就容易上火的女性朋友,需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内里有寒气的存在。如果在上火的同时,伴有怕冷怕风,四肢冰凉,面色苍白,疲乏少力,就需要温补阳气,益气养血。
2.人比花美的关键在于阳气丰沛

女性朋友的容颜也与阳气有关。经过合理的调理,气血旺盛了,阳气充足了,气色就会变好,口唇红润,手脚不再冰冷,就变成了更加漂亮的“暖女人”。

有许多女性朋友,虽说不上国色天香,但眼睛、鼻子、嘴巴、身材,似乎都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仔细一看,又总感到有点美中不足:脸总是黄黄的,缺少血色。嘴唇呢,颜色淡淡的,不是那么红润。除了气色不佳之外,这类女性朋友还普遍比较怕冷,手脚一年四季都是凉凉的,一个人睡时,一夜都暖不热被窝,像“冰山上的来客”。同时,还感到活力不够,一天到晚总是懒洋洋的。

这些女性朋友之所以变成了“冷美人”,都是由于阳气不足。

女属于阴,男属于阳。女性朋友应当以阴柔为美,男性朋友才应有阳刚之气。为什么女的也需要补阳气呢?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阳气都是最为重要的。阳气是生命力,是推动、温煦、防御的能量所在。阳气亏虚时,人的健康就会出问题。轻度亏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亏虚时,就会生病,甚至是大病。人一旦没有阳气,生命也就终结了。老百姓称死亡叫“断气”,命归“阴”,意思就是没有阳气,人就没命了。

女性朋友的容颜也与阳气有关。经过合理的调理,气血旺盛了,阳气充足了,气色就会变好,口唇红润,手脚不再冰冷,就变成了更加漂亮的“暖女人”。
3.好肤质,多温肺

对于内有虚寒所致的皮肤病,应该从肺入手,温肺散寒。真正的养肤诀窍,是温肺。把肺保养好,补足肺经的阳气,排出肺经的寒气,解除肺经的郁滞,皮肤就会一天天变好。

妈妈带着女儿来看病,我发现两人的皮肤差别很大。妈妈四十多岁,皮肤却依然细腻光洁;女儿十七八岁,皮肤却黯黑粗糙,额头、鼻尖、下颚都布满了痤疮。除此之外,女儿每次月经来之前,都会发生痛经。妇科的医生说她是内分泌紊乱,建议找中医调治。

正好有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跟着我实习,我就问他们,这样的病证应该从哪里入手?有的同学说,应该清热解毒吧!面部的痤疮,不就是热毒的表现吗?我们见过许多治疗痤疮的方子,一般都是清热解毒的。还有同学说,这种病可能还需要活血化淤,这样既能治疗痤疮,还能调经。

我一边诊脉,一边询问她的病情,痛经时肚子凉不凉,平时怕不怕冷,喜欢吃凉的还是热的。她回答说,月经来之前,肚子凉痛,伴有手脚冰凉;冬天手脚也凉,从小喜欢喝冷饮,比较贪凉的;最近比较怕冷,寒风一吹就容易感冒。

分析她的症状舌苔和脉象,我知道这又是一例虚寒的患者朋友。对于内有虚寒所致的皮肤病,应该从肺入手,温肺散寒。于是,我便开了一个叫做麻黄加术汤的处方。同学们看到这个方子,都认为不容易理解 :病人又有淤又有热,清解还怕无效,用这些热药,不是火上浇油吗?

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杏仁9克(去皮、尖),白术12克。

【用法】上五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覆被取微汗。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苔白腻,脉浮紧者。

一周后,患者朋友来复诊,说面部的痤疮都发出来了,但有的已经消退,颜色逐渐转淡了。我说是好现象,又将处方稍作调整,前前后后服了一个多月,月经来时没有腹痛,痤疮基本消退,皮肤也变得平整,不那么粗糙了。

养肤的关键是温肺

我常常对同学们说,学中医千万要记住整体观念这一原则;分析病情,要以中医的五脏为中心。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个女孩,主要是两类症状,一类是皮肤粗糙、面发痤疮,毛孔也较粗,属于皮毛的病变。皮毛的病变属于哪一脏呢?肺主皮毛,皮毛有病,当然要考虑肺的问题。第二类症状是痛经。痛经一般从肝论治,但有时也要考虑肺。我们都知道,肺主治节,就是说节律的问题归肺管。一月一次的月经,节律非常明显。因此,调月经,有时就要调肺。综合起来,那个女孩的病就是肺经的问题。肺经虚寒,肺气郁滞,表现在皮毛就是“郁则为痤”;寒气凝结,不能治节,月经就不能顺时而下,因而发生痛经。而其肺经虚寒,与其吃冷饮、贪凉,长期受寒气侵袭有关。

肺经虚寒,肺气郁滞,在当代女性患者朋友中非常多见。这除了与女孩多喜欢吃冷饮有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孩子爱美,为了彰显身材,穿得比较少,甚至冬天也不例外,穿得很暴露。我们常开玩笑说,现在的女孩子都是美丽“冻”人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寒气的侵袭。此外,为了苗条而过度节食,造成气血生化缺少“原料”,正气虚弱,寒气就更容易侵袭。
本来是为了美,结果却适得其反。不是吗,环顾四周,您会发现,那种天生丽质的女孩子并不是很多,许多女性朋友不用化妆品皮肤就很难看。究其原因,就是寒气伤了肺,肺虚寒了,皮肤就变粗,变得不润泽了。

我常对朋友讲,再高级的美容护肤品,解决的都是一时问题。从外滋润、濡养、增湿、美白,那叫“粉饰太平”,并且会使您越来越依赖这些产品。其实,真正的养肤诀窍,是温肺。把您的肺保养好,补足肺经的阳气,排除肺经的寒气,解除肺经的郁滞,皮肤就会一天天变好。

怎样温肺呢?麻黄加术汤,是很好的温肺处方。但其中的麻黄有小毒,不能随便用,必须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有没有简便易行而又安全的办法呢?当然是有的。

简化杏苏散有奇效。杏苏散出自《温病条辨》一书,原用以治疗深秋季节,寒凉干燥的空气侵袭入肺导致的凉燥证。我根据临床体会,将此方化简,成为简化杏苏散。其配方是:杏仁10克,紫苏叶10克,生甘草3克,桔梗6克,生姜3片,大枣3枚。用水煎服15分钟,当茶饮用。此方安全无毒,口感良好,非常适用于肺经有寒,怕风怕凉、轻微咳嗽、鼻流清涕、咽喉干燥的女性朋友饮用。其中的杏仁、桔梗,都有美白作用。

此外,温肺美容,还要注意保暖,少吃凉饮,才能使得气血旺盛,寒毒排泄顺畅。

想不想肤如凝脂——杏仁让我们的肌肤永远18岁

我经常向女性朋友们介绍杏仁露,说它有美白肌肤的作用。

杏仁为什么能够美白呢?

杏仁,性质偏温,可以调节肺和大肠的功能。《本草纲目》总结杏仁的功效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是润肺。杏仁对肺有滋养、润泽作用。肺又主皮毛,所以,肺润泽了,便能够宣发畅利,不会聚湿贮痰,皮肤也就光洁白皙,不生痘痘。第二是消积食。杏仁能促进消化,促进排便。消化功能好了,气血的生成就会充足,面部气色就能够红润有神。第三是散滞气。杏仁有利于体内废气浊气的排出。大肠中浊气排出,则能通便养颜 ;血脉中滞气排出,则血脉通利,代谢废物就可以及时清除,不至于积存于皮下。这样,就能有效防止痤疮、黄褐斑、老年斑以及肥胖的形成。

用杏仁美白,内服外用均可。用法如下:

取杏仁15克,水煎,当茶服用,每天一次。如果口干、咽喉干,表明有郁热,可以与麦冬15克,同煎饮用。

超市购买的杏仁,可以像嗑瓜子一样慢慢嚼服,每天20粒左右。

超市购买的杏仁粉适量,倒入杯中,随个人喜好加入热水或牛奶,冲泡后饮用,一天1~2杯。

杏仁露,略微加热饮用,每天一罐。

用杏仁粉制成面膜,涂于面部,每天一次,能有效去除角质,使肌肤光润白皙。

好吃又养颜的五色食物

美容的食物很多,这里介绍的,是功效显著的五色食物。

嫩豌豆:豌豆性味平和,含有维生素A原。维生素A原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而维生素A可以润泽皮肤。生活中,嫩豌豆最适于那些气虚面色不佳,或者面部有黑斑、黄褐斑,或者面部皮肤干燥的女性朋友。

嫩豌豆的吃法很多,可以和大米一起煮粥,可以煮熟后凉拌,可以和玉米等一起清炒……豌豆尖的营养价值与豌豆基本相同,且鲜嫩清香,最适宜做汤,也可作蔬菜炒食。需要注意的是,多食豌豆会腹胀,一般以每天50克为宜。

红樱桃 :我们常把妙龄少女红润的嘴唇称为樱桃小口,是因为鲜嫩的樱桃总能给人以美妙的感觉。中医认为,樱桃味甘,偏于暖性,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常食可以滋养肤色,使面色变得红润光洁。需要注意的是,樱桃可以常吃,但每次应少吃,多吃会使人恶心呕吐,发虚热,诱发溃疡。

黄小米 :小米性平微温,具有滋阴养血,健脾和胃的功效。气血充足,脾健胃和,自然会让肤色很好。

白萝卜:白萝卜化痰止咳,通利肺气,具有美白润肤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白萝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常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减少皮肤色素沉积。白萝卜也能消食化积,促进消化和排便,能防止毒素在体内的蓄积,防治痤疮。如果肠道不通,肠内的大肠杆菌就会分解蛋白质,产生有毒的氨类物质,这些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加速机体老化。此外,其健脾的作用还有助于营养的吸收,间接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

黑芝麻 :黑芝麻能够补肾抗衰老。其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补肝肾,对于肝肾亏虚所导致的头晕眼花、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等症,有一定效果;其二是益精血,对精血不足导致的脱发白发、头发干枯、面色不佳有效果;其三是润肠燥,适应于经常大便干燥的人。

在美容方面,黑芝麻能润泽肌肤,改善气色,抗皱防衰,润肠通便。经常食用黑芝麻糊,皮肤会变得光洁,少皱纹,红润白净。黑芝麻中含有防止人体发胖的蛋黄素、胆碱、肌糖等,因此有助于减肥。

或许大家注意到了,嫩豌豆、红樱桃、黄小米、白萝卜、黑芝麻,分别应于五色的青、赤、黄、白、黑。青色疏肝,赤色养心,黄色健脾,白色润肺,黑色补肾,这就是我经常向亲朋好友推荐的五色食物美容法。
第十章

让我们的身体永远四季如春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长生不老只是一种梦想,健康无病却可以做到。如果您羡慕那些历经风雨,却仍能健健康康活到天年的朋友,请牢记 :一定要让自己的身体四季如春。

1.学会与身体切磋

人体内储藏的能量是有限的,人体所需的气血更是需要及时补充。因此,我们不要以忙碌为借口,忽略了身体的承受能力,而应该抽出时间休息,倾听身体内在的声音。

不要以忙碌为借口忽略身体的承受能力

“失去了健康,一切都没有意义”,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然而,生活中有许多人是在生病之后,甚至临近生命的尽头时,才悟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

我在门诊上,遇到的许多病人都是被累垮的。特别是知识分子、白领阶层,这种情况更为多见。他们往往年轻力壮,家庭、工作的担子很重,整日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劝他们休息,总说没有时间——有那么多事情需要处理,哪有时间休息呢?甚至有的人每天休息的时间不足5小时。这样,短时间还感觉不出有什么不适,时间一长,就会腰酸背痛、精神疲惫,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香。如果此时还不注意,继续劳作,终有一天会病倒,甚至还会被查出患有严重的疾病。

今天腾不出时间休息的人,明天一定会抽出时间来患病。人体内储藏的能量是有限的,人体所需的气血更是需要及时补充。我们虽然不能像医生一样将人体的生理规律了解得十分清楚,但最起码应当对自己的身体有所敬畏。要知道,身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该休息时就休息,千万不要等到身体垮了,才空自后悔。

静下心来,倾听身体内在的声音

许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名利,不惜疲于奔命,以致心力交瘁。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体没有了,名利又有何用?正气亏虚了,气血不足了,便没有了抵御病邪的能力。一旦受到病邪感染,得了严重的疾病,才猛然醒悟,后悔莫及。

爱惜自己的身体,需要我们经常静下心来,与身体交谈,倾听身体内在的声音,及时捕捉身体发出的信号。

如果您经常感到疲劳,做事力不从心,口干口渴,比平时爱喝水,要及时检查一下血糖,这有可能是糖尿病的征兆;如果有一段时间,特别是在感冒之后,精力不能恢复,疲劳乏力,气短,胸闷,心慌,情绪不稳,应及时检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因为有心肌炎、心肌梗死的可能 ;如果疲乏无力而伴有情绪低落,以往感兴趣的事情不再感兴趣,早上总是早早醒来,甚至有自杀的想法,要到精神心理科就诊,以防抑郁症。

夜深人静是感知身体信息的最佳时机,特别是人在入睡后,机体基本处于休息状态,传到大脑的兴奋信息大大减少,因而,此时病灶发出的病理信息比在觉醒状态更容易引起大脑的知觉,大脑对疾病早期的微弱刺激也变得敏感起来,有时候就以梦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梦是窥视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窗口,是您与身体交流的方式之一。如果您在睡眠时多次出现类似情节的梦境甚至噩梦,梦后又有不适的感觉,就应当注意,要及时进行全面的检查。

经常梦见自己从高处坠落,心中恐慌而紧张,没落到地上就被惊醒,就有隐匿性心脏病的可能;梦见被人追赶,却怎么也跑不快,想叫又叫不出来,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梦见身体歪斜扭曲,伴有窒息感,之后突然惊醒,惶恐不安,可能为心绞痛征兆 ;梦见有洪水泛滥,或自己陷入水中,提示肝胆疾病;经常梦见吃进不干净、腐败变质的食物,引起腹痛,提示有胃病;经常梦见自己腾云驾雾,看见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提示循环或消化系统病变 ;经常梦见大火燎原,自己身陷火中,被火灼伤,提示高血压;经常梦见自己两手麻痹,有可能是中风前兆;经常梦见自己被关在暗室中,胸部受压,呼吸不畅,提示有呼吸系统疾病;经常梦见自己被人从后面踢伤或刺伤,醒后仍然腰痛,提示腰部或肾脏有隐患;经常做梦,醒后记忆清楚,但头昏困倦,提示体质虚弱,或神经衰弱;经常做噩梦,提示过度劳累,焦虑紧张,处于亚健康状态,必须及时休整;经常反复地做一些内容大致相同的噩梦,往往是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早期信号;经常梦见与人吵架,发怒,提示心情郁愤;梦见旅游,野外游玩,暗示厌倦工作,需要休息;睡眠中磨牙,梦见争吵怒骂,提示有寄生虫病。

其实,判断健康与否的方法也很简单,关键是您要在没有发生大病之前,舍得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自己的身体对话,问一问自己的生理功能,是否有所变化:听力有否下降,有没有耳鸣困扰?视力有否下降,有没有眼干眼胀、视物变形?嗅觉还灵敏吗,有没有别人都能闻到而您却无法闻知的气味?是否鼻干鼻塞?口中是否有酸、甜、苦、辣、咸等特殊的味道?吃饭能感知饮食的滋味吗?嘴巴干不干,唾液能否足够滋润口腔?食欲是否正常,进食食物时咽下通利吗?有否胸闷胃胀,有否腹胀腹痛?大小便是否通利,排便时有无异常感觉?大小便的颜色是否正常,有无异物?头颈腰背四肢,有哪个地方经常疼痛不适吗?

静下心来,倾听一下身体内在的声音,关注一下身体缺少什么,需要怎样的调整,从而及时休养生息,防止疾病的发生。

静下心来,倾听一下身体内在的声音,尽早发现疾病的信号,做到有病早治,及时恢复健康。
2.不生病的吃法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然而,就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们认真地对待过吗?为了我们和家人的幸福未来,请别拿吃饭不当回事!

病从口入不是信口雌黄

有很多病,其实都是吃出来的,尤其是饮食不节是很多疾病诱发的因素。饮食不节会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气血化生,进而引起抗病能力的下降,导致寒气入侵,诱发许多疾病。

比如,急性胃肠炎:哪一天吃了不干净、变质的食物,难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浑身不适,就会得急性胃肠炎 ;胃肠型感冒:吃得过多过饱,胃里饮食不消化,再加上受风受寒,便会发热、怕冷、身痛、拉肚子,便患上了胃肠型感冒。病从口入,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吃饭的时间不规律。不按时进食,饮食的节律便被打破。该吃饭时不吃饭,身体按时分泌的消化酶便会损伤消化道黏膜 ;不该吃饭时又去进食,食物没有足够的消化酶消化,便会滞留胃肠,增加肠胃的负担。

其次表现为食量无节制,饥饱无常。许多成年人像小孩子一样,不能控制自己的嘴巴。遇到可口的饭菜,则饱餐一顿 ;遇到不好吃的,则忍着饥饿,甚至饿得头昏。胃肠的舒张和收缩极不规律,体内养分的供应也不能如常,日久必生病患。

再次表现为饮食有偏嗜。有的朋友特别喜欢吃咸的,口味很重——盐的摄入过多,会形成高血压 ;有的朋友特别喜欢吃甜的,每次都吃大量的糖,这样会损坏牙齿,造成消化道细菌的过度滋生繁衍,糖尿病的形成与这也有关系 ;有的朋友特别喜欢吃油腻的,一顿不吃肥肉就感到不舒服,这样的人容易得高脂血症、动脉硬化;有的朋友则嗜烟酒,这样的危害更大。

第四种表现是饮食不全面。正常的饮食结构应该是“谷肉果菜”,合理搭配。长期偏食的人会造成某些营养素的不足,比如维生素、矿物质的缺乏,会导致营养不良。

此外,不注意饮食前后的养生保健,也会影响健康。不注意饭前洗手,就会给细菌、病毒、寄生虫的入侵创造机会。饭后立即运动或工作学习,消化道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会造成消化不良。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基本上都与饮食不规律,吃生冷、煎炸、油腻食物有关。高脂血症、脂肪肝,都是由于摄入过量的肥甘厚味,加上运动不足引起的。高血压也与饮食有关:有人口味较重,长期摄入过量的食盐,如果遗传有高血压的基因,便会发生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也是由于嗜食肥甘,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他如过量饮酒引起胃出血,引发脑中风;长期抽烟引发肺癌、肠癌;长期饮食单调引起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甚至贫血;进食过快、过于肥腻,导致肥胖等。

因此,要想健康,就要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

别拿吃饭不当回事

当我告诉患者朋友,“您的病实际上就是因为不重视吃饭引起的”时,他们常常都会感到不解:“不会吧,您可能不知道,我平时很注意进补的。什么鸡鸭鱼肉,经常买来吃,从来没有吝啬过。一日三餐,没有哪顿不丰盛的。现在生活好了,又不是吃不起,谁还会不重视吃饭呢?”

“您说的我都相信,但关键是,您认认真真地吃过饭吗?”
生活中不把吃饭当回事的人还真不在少数,细分则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把吃饭等同于应酬。现代人忙,什么谈工作,做生意,同学聚会,答谢朋友……都希望在饭桌上解决。吃饭,不再是自然的一种进食过程,而成了一种应酬 ;吃饭不再是吃“饭菜”,而是讲排场,吃“面子”:表面上看来您在吃饭,实际上注意力却放在其他事情上。心情高兴时,不自觉就会酒食过量。事情不顺利,即使面对山珍海味也难以下咽。有时候,一顿饭能吃好几个小时。当您不专心吃饭时,您的大脑便不会及时发出消化的信号,消化酶就不会及时分泌,饮食就会积滞。久而久之,脂肪肝、肝硬化、胃炎、胃溃疡便会寻上身来。

二是将吃饭当做应付。一边吃饭,一边忙着做其他的,如看球赛,上网聊天……吃饭反倒成了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就有这样一位朋友,每次吃饭,他都不由自主地狼吞虎咽,一碗面条两分钟不到就全进了肚子。他自己也说,吃饭就像猪八戒一样,吃了人参果却全不知滋味如何。这样吃饭,身体吸收不到充足的营养,即便是进食高营养食物也相当于垃圾食品。长此以往,气血的生化便没有源泉,气血自然难免日渐亏虚。正气不足,寒气滋生,生病是早晚的事情。

三是吃饭时不能“专一”。有家长喜欢在饭桌上教育孩子:平时一家人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晚饭时聚到一起了,便逮住机会唠叨起来。殊不知,孩子是很烦这时说教的。这时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使大家都不能安心吃饭。一着之差,全家身体受损,真是得不偿失。更多的家庭,晚上喜欢边看电视边吃饭,完全是心不在焉,这样更不利于健康。

四是吃饭随心所欲。没有养成定时定量吃饭的习惯,该吃时不吃,不该吃时乱吃。有时进食不够,随便找点东西填饱肚子,有时又吃得过饱。至于饮食的寒、热、温、凉,更是一概不予考虑。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饮食无节”。

五是不重视早餐。现代人夜生活丰富,夜猫子多,熬到深更半夜才睡觉,早上起不来,一起来便匆匆忙忙,根本不吃早餐。这样,身体就会缺少能量,不能集中精力做事。长此以往,各种慢性病就可能上身。

不重视吃饭是许多疾病的根源。一旦您学会了静下心来专心吃饭,学会了放慢速度细嚼慢咽,懂得了“早餐是宝要吃好”的道理,并践行之,您的健康状况将随之改观。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有位妈妈带着一个骨瘦如柴的8岁男孩前来看病。其病是由营养不良造成的,我告诉她。一听这话,孩子妈妈急得眼泪都快掉出来了:“这孩子,说吃得不好,可真的亏心了,什么好吃,想吃什么,都满足他,结果还是这样。我还有什么办法呢?”

“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我解释说,“您孩子的问题,不是吃得不好,而是吃得太好了。饮食过于精细,饮食过偏,有些营养素就会缺乏。”

《黄帝内经》非常重视饮食营养的平衡,强调“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就是说谷类、肉类、果品和蔬菜,要合理搭配,不可偏废。这是饮食养生的真谛。具体说来,则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五谷”为“麦、黍、稷、稻、豆”,就是小麦、玉米、高粱、大米和豆类,俗称五谷杂粮,其所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脂肪含量不高。以五谷为主食,符合中国人的体质特点。我们强调,主食一定要吃,绝不可缺少。有的女性朋友为了减肥,仅吃蔬菜或水果,久而久之,就会因营养缺乏而面有菜色。五谷中还包括粗粮,其中含有丰富的有益的营养成分,应该常吃。
“五果”为“李、杏、枣、桃、栗”等多种鲜果、干果和坚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植物蛋白质。鲜果生吃,能保证维生素不被烹调破坏;鲜果加工成干果后,便于运输和贮存,虽然水溶性维生素有损失,但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反而因脱水而增多;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等,所含的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

“五菜”为“韭、薤、葵、葱、藿”,泛指各类蔬菜。这些能补充营养,补益脏腑之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的补充更加丰富。“五菜”能补充“五谷”的不足,辅助谷气,疏通壅滞。少数蔬菜性质温暖,还能起到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作用,是排寒的主要食品。

“五畜”为“鸡、羊、牛、马、彘”,泛指畜、禽、鱼、蛋、奶类动物性食物。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不足。

总之,合理的营养结构应当是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果品为辅助,以肉类和蔬菜为补充。常言道,“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这是符合养生原则的。

了解您身体真正的需要

合理的饮食,除了讲究营养均衡,五味调和之外,还应当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选择暖性或凉性且针对性更强的食物进行调理。

中医将常见的体质分为八种,分别是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血淤体质、痰湿体质和阳盛体质。这八种体质各有特点,有时可能会相兼互见。

气虚体质。这类朋友的特点是经常感到气短乏力,容易倦怠,说话都嫌累,动不动就出汗,舌头颜色淡白,脉虚弱无力。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不能耐受体力劳动,稍重的活儿,一干就会气喘吁吁。当病情加重时,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有的朋友会咳喘无力,有的朋友会大便溏泄,有的朋友会脱肛、子宫脱垂,有的朋友会心慌心跳、精神疲惫,有的朋友会腰膝酸软、小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

这类朋友的饮食,要以补气养气为主。其中,肺、脾、肾是调补的重点。食物中,能够补气的包括:粳米、糯米、小米、大麦、荞麦、山药、马铃薯、大枣、胡萝卜、香菇、豆腐、鸡肉、鹅肉、鹌鹑、兔肉、牛肉、狗肉、青鱼、鲢鱼等。常见补气中药则有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山药、茯苓、白术等,可以选择其中的一至两味,制成药茶、药粥、菜肴食用。

血虚体质。这类朋友由于缺血,身体各部位失去了血液的濡养,因而呈现黄白之色,而缺少血色。比如面色苍白,没有光华,或者面色萎黄,嘴唇、指甲颜色浅淡,没有“小太阳”,下眼睑色淡等。血虚的人特别不耐受脑力劳动,容易失眠,会感到记忆力下降,思维变得迟钝。让其做个计划,写份标书,作份总结……只要是动脑筋的事情,都感到难以胜任。

血虚体质的调养要点是补血养血。食物中能够补血的,有红枣、花生、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萝卜、猪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鱼、海参、鳝鱼等。常见补血中药,如阿胶、当归、熟地、白芍、紫丹参、仙鹤草等,都可以适当选用,配制成药膳。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特点是成形体偏瘦,容易口干舌燥,容易心烦口渴。有的朋友会说自己手脚心发热发烫,晚上睡觉要把脚伸到地板上才觉得舒服,手也想抓一个凉东西;大便比较干,不容易排出;舌头颜色红,舌苔少,甚至没有舌苔,患病时,以上这些症状更加明显。若是肺病,则伴有干咳少痰、潮热盗汗;心病则心慌健忘、失眠多梦;肾病则腰酸背痛、眩晕耳鸣;肝病则两胁疼痛、视物昏花。
阴虚者应当补阴清热,滋养肝肾。要注意多吃一些滋阴清热、滋养肝肾的食物,食宜清淡,少吃肥腻厚味和辛香燥烈之品。常见的滋阴食物,有黑芝麻、黑豆、黑米、糯米、蜂蜜、牛奶、羊奶、鸡蛋、桑葚、甘蔗、百合、螃蟹、河鱼、鳖等;常见滋阴的中药,包括枸杞子、生地、黄精、山萸肉、麦冬、女贞子、何首乌、白芍药等,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配药膳。

阳虚体质。体质特点是形体白白胖胖,面色偏淡白,常感到疲乏少力,比别人怕冷,手脚暖不热,甚至手脚冰凉,大便稀溏,口不干渴,不喜欢喝水,舌淡胖,脉沉而无力。患病时容易出现虚冷的征象,如喜欢将身体蜷起来,无精打采,总想睡觉。有的伴有腹痛,大便稀薄,总想弄个暖水袋焐一焐肚子;有的全身浮肿,小便不利;有的腰脊冷痛,大便清稀如水;有的胸背疼痛,咳喘心慌;有的夜尿频多,小便失禁;男性阳痿滑精,女性则长期不孕。

阳虚体质的调养要点是扶阳祛寒,温补脾、肾。常见的温阳食物有羊肉、狗肉、鹿肉、鸡肉、蚕蛹、桂圆、生姜、花椒、韭菜、薤白、核桃、板栗等。常见的温阳中药主要包括黑附子、干姜、肉桂、桂枝、吴茱萸、大小茴香、高良姜、砂仁、白豆蔻、肉豆蔻、肉苁蓉、鹿角胶、仙灵脾等,可以从中选配制作成药膳。

气郁体质。这类朋友体质特点是性情急躁易怒,有时忧郁寡欢,情绪低落,胸闷不舒,总想叹气,舌淡红,苔白,脉弦。患病时,有的胸胁胀痛、窜痛;有的乳房小腹胀痛,月经不调,痛经;有的咽中梗阻,如有异物;有的颈项有瘿瘤;有的胃脘胀痛,泛吐酸水,打饱嗝儿;有的腹痛肠鸣,大便泄利不爽;有的气往上冲,头痛眩晕。

气郁体质的调养重在解郁疏肝。可以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多食行气的食物,如橙子、柑、荞麦、韭菜、茴香菜、大蒜、白萝卜、大麦芽、萝卜籽儿、刀豆、玫瑰花、月季花、茉莉花、桂花等。常见的理气中药,包括柴胡、枳壳、佛手、香附、乌药、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可以选配制成药膳。

血淤体质。体质特点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干燥,舌紫暗或有淤点,脉细涩。有的朋友的眼眶暗黑,皮肤像松树皮;有的头、胸、胁、少腹或四肢等处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倾向,如吐血、便黑等;有的腹内有积块等。心血管疾病或肿瘤的人常见这种体质。

饮食调养是多吃活血、化淤、养血之品。其常见食物,有山楂、桃仁、油菜、山慈姑、黑大豆、酒、醋、黑木耳等。活血中药,有三七、红花、穿山甲、桃仁、丹参、川芎、当归、鸡血藤、益母草、地龙等,可以选配制成药膳。

痰湿体质。其体质特点是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喜欢吃肥甘食物,身体困倦,人发懒,总想睡觉,口中黏腻不清爽,舌头胖,舌苔白腻而滑。患病时,有的胸脘痞闷不适,咳喘痰多;有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有的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有的头身重困,关节疼痛,肌肤麻木不仁;妇女则白带过多,黏滞不清。

痰湿体质的调养要点是化痰除湿,健脾益胃。饮食上注意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吃饭不宜过饱。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枇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常见化痰除湿中药,有陈皮、半夏、茯苓、天南星、石菖蒲、竹茹、桔梗等,可以选配制成药膳。

阳盛体质。体质特点是形体壮实,面色红赤,容易发怒心烦,说话声高气粗,喜喝冷饮,特别怕热,暑天常袒胸露背,大便干结,小便热赤。发病容易出现高热,且易突发重病、急病。

阳盛体质的调养宜以清热泻火,养阴清热,疏肝平肝为主,忌食辛辣燥烈之品,如辣椒、姜、葱等。对于牛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宜少食用。而凉性的水果、蔬菜,如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莲藕等,可经常食用。常见的清热食物,还有白菜、芹菜、紫菜、海带、竹笋、茭白、马齿苋、淡豆豉、冬瓜、黄瓜、甜瓜、梨、荸荠、甘蔗、槐花、田螺、猪肠等。常见的清热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地骨皮、生石膏、茵陈、大黄、生甘草、竹叶、金钱草、白茅根、车前草等,可根据自己情况,选配制成药膳。

有时候,忌口也很重要

经常有患者朋友问我,这个病需要忌口吗?确实,中医有忌口之说。患病服药期间、妇女孕期产后,有些食物是需要禁食的。

患病期间的饮食禁忌,一般因病症性质的寒、热、虚、实而有不同。寒证不宜吃凉性食物,热证不宜吃暖性食物,虚证不宜清泄太过,实证不要吃补性明显的食物等。

一般而言,服用中药期间,要忌食生冷、黏滑、油腻、腥膻的食物。

生冷食物是指冷饮、冷食、生蔬菜、水果等;黏滑食物包括糯米、大麦、小麦所制的米面食品等;油腻食物包括荤油、肥肉、油煎油炸食品和乳制品;腥膻食物是指海鱼、无鳞鱼、虾、蟹、羊肉、狗肉、鹿肉等。

中医尚有发物一说。发物是指能引起旧病复发,新病加重的食物,包括腥膻辛辣食品,以及一些特殊食物,如荞麦、豆芽、芫荽、苜蓿、鹅肉、鸡头、鸭头、猪头、驴头肉等。患有哮喘、中风、皮肤病和肿瘤的人,尤其需要注意。

妇女怀孕期间,一般处于阴虚阳亢的状态,饮食应当以甘平、甘凉为主,禁食辛辣、腥膻;怀孕期间,恶心明显的,应避免进食油腻之品;妊娠后期,容易气滞,荞麦、高粱、白薯、芋头等胀气涩肠的食物,应当少吃 ;产后阴血亏虚,淤血内停,可适当进补甘平、甘凉的粮食,畜肉、禽肉、乳蛋类食品等,慎食或忌食辛辣伤阴、寒性生冷的食品。

  • 上一篇文章: F·巴特曼:水是最好的药II:水这样喝可以治病

  • 下一篇文章: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26]

  • SAE001[93]

  • 高光谱成像基本原理[68]

  • 蒸汽火车解剖图[79]

  • 星球大战死星解剖图集 star wa…[8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40]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17]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9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91]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96]

  •  
     相 关 文 章
  • 孙星衍:神农本草经[177]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163]

  • F·巴特曼:水是最好的药II:水…[174]

  • F·巴特曼:《水是最好的药》[191]

  • 曲黎敏:黄帝内经 胎育智慧[14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210.94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