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准备金率调至历史最高点 加息可能性仍存在
2010/11/20 07:19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发表评论
本文导读:距离上一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9天,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到历史上最高的18%,自11月29日起开始实行。此番上调之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8.5%的历史高位。这也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全面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在防止信贷泛滥,收缩流动性的同时,也给百姓的通胀预期降温。 (新华)
已达18%,这是10日内第二次上调
加息可能性依在,股市振荡或加剧
■新快报记者 罗率
距离上一次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仅9天,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达到历史上最高的18%,自11月29日起开始实行。
此番上调之后,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已经高达18.5%的历史高位。这也是央行年内第五次全面提高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准备金率。
料可冻结3000亿元
央行表示,此次上调意在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粗略估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后,央行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3000多亿元。
专家分析认为,通货膨胀的压力过大、物价上涨速度超出预期、10月份信贷投放较高以及货币持续高增长引起的流动性泛滥,是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管理层希望以此回收流动性,更以此向市场表示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
在此之前,市场一直传言央行可能将在周末加息,昨日央行的举动部分符合了市场的预期。
货币紧缩仍会持续
有分析师表示,央行未按预期加息,而是选择了上调准备金率,有可能是考虑到连续加息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也担忧连续加息会使热钱的流入压力加大。但有专家表示,此次央行上调准备金率,并不排除央行会在12月份继续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如果通胀的压力得不到缓解,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国内的A股市场自本月12日起出现连续大跌局面,一周之内跌幅近500点。昨日收市A股出现小幅反弹,上证综指收于2888.57点,比上个交易日上涨23.12点。有市场人士认为,昨日央行宣布上调准备金率可能会对刚刚露出企稳反弹苗头的股市产生利空,短期内振荡的可能性加大。
今年来的历次货币政策调控
时间 措施 调整后
1月 18日 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6%
2月 25 日 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6.5%
5月 10 日 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7%
10月13日 上调六家银行准备金率 0.5个百分点 17.5%
10月20日 加息0.25个百分点
11月16日 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8%
11月29日 上调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8.5%
注:表中数据为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执行标准
即时反应
美元指数上扬
昨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国际市场迅速反应,美元指数上扬,高息货币纷纷回吐此前升幅,但跌势短暂,之后又再度回升。
有分析师表示,昨日央行的举措再次显示出收紧其货币政策来抑制国内通胀以及经济过热的意图,因此会对国际金融市场产生持续影响。昨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消息公布后,澳大利亚元首当其冲,盘中兑美元短暂急跌,但随后快速反弹;欧元兑美元短暂下探后已恢复上行。
市场人士认为,随着央行短期加息风险释放,市场将重新关注爱尔兰债务危机进展以及美联储弱势美元政策的延续。
专家看法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
加息才能解决问题
目前通胀已经处于危机状态,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是缓兵之计,最终还是要加息,而且加息越早越好,其他的动作都不能解决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
没必要频繁调整
不希望看到这么频繁的调整,可以适当地观察一段时间再做决定。这对股市的波动幅度不会很大,但对银行股来说是一个利空,直接影响会更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
对抑制通胀作用不大
相对于加息来说,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效用相对较小,对抑制通胀作用不大,对股市影响也不大。
相关新闻:央行决定19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北青网快讯:央行为加强流动性管理适度调控货币信贷投放,决定从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背景资料:央行历次货币政策调整一览
2010年11月29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11月16日,央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0年10月20日 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除活期存款利率未调整外,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
2008年11月27日 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
2008年10月29日 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下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下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2008年10月8日 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9月15日 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从2008年9月2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
2008年6月7日 从6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6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5月12日 从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5
2008年4月16日 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3月18日 从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8年1月16日 从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7年12月20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9月15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8月22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7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7年5月19日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
2007年3月18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6年8月19日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上调0.27%。
2006年4月28日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调0.27%,提高到5.85%。
2005年3月17日提高了住房贷款利率。
2004年10月29日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上调0.27%。
1993年7月11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9.18%上调到10.98%。
1993年5月15日各档次定期存款年利率平均提高2.18%,各项贷款利率平均提高0.82%。
央行再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显控制通胀决心
为控制市场过于泛滥的流动性,央行再度出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央行昨晚宣布,从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依9月末的70.09万亿存款余额估算,此次调整将冻结人民币资金超过3500亿元。
如果算上一个月前对6家银行所进行的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已是我国今年以来对主要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第五次上调。今年以来,我国分别于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分3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央行于10月13日还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商、民生等6家银行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相关银行准备金率达到18%的历史高位。
>>解读
主要目的是遏制通胀
在10月份经济数据即将公布之际“出手”,分析师认为这一时点的选择凸显央行控制通胀预期的决心。从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看,通胀势头明显升温,农产品(24.38,0.48,2.01%)、食品、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迅猛。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11月9日表示,估计今年的CPI要比3%稍微高出一点,而此前国家发改委多次强调“今年物价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没问题”。
通过冻结资金遏制通胀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为控制信贷进而控制通胀。因为目前国内通胀压力比较大,特别是美国实行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以后,国内通胀预期又在不断增强。他分析,目前全社会存在货币总量偏多的情况,所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一部分资金,来遏制通胀预期。
>>影响
股市或短期调整中长期上涨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表示,上调准备金率属数量型控制,对银行股偏负面,但银行股目前估值较低,投资者不必对银行股过于悲观。他表示,大盘由于涨幅过高,此次上调准备金率将使大盘短期震荡调整,需要一定时间的消化,但A股中长期向上趋势不会改变,投资者不必过于恐慌。
>>预测
年内至少还有一次加息
对于年内是否还会加息,郭田勇表示,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10月宏观经济数据,预计CPI会创出年内新高,很可能达到4%及以上,所以央行近期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加息幅度可能是25到50个基点,可能同步上调,也可能是非对称加息。
他预计,年内至少还有一次加息,现在还要观察11月经济数据,如果通胀水平继续上行,也不排除年内还会加两次息。
准备金率有200基点上调空间
美林美银亚太区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直接动因是抑制流动性,而在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影响下,我国的通胀压力继续加大,热钱流入仍会加剧。因此,扩大的流动性与信贷增长之间的差距将提供更多的准备金率上调空间,其中大型银行准备金率有100-200个基点的上调空间。
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年内二次加息几乎无悬念
本报记者 付碧莲 发自上海
通胀高企、热钱肆虐,中国货币政策何去何从,着实考验着货币当局。昨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决定再次加大了市场对年内二次加息的预测。
年内再度加息已无疑?
昨日,央行决定年内第四次统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记者注意到,10月份中国近三年来的首度加息,就是伴随着央行要求六大商业银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来。另外,央行在10月9日的公开市场操作中,提高了一年期央票的收益率。基于以上种种举措,市场猜测,今日公布的CPI增幅可能超过4%,央行也将在年内再度加息。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10月份CPI增幅可能向上冲破4%到4.2%,这样一来,年内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就很大。”
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则预测,除10月CPI持续上涨,11月、12月CPI增幅也将维持在3%以上。在他看来,央行可能在12月再次加息,而不是11月。“全年CPI破3%已无悬念,不过,决策层对于加息与否仍需进一步观察:一方面观察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程度;另一方面观察国际经济的走势。”
但渣打银行指出,未来决策当局面临的一个风险是,如果未来6个月经济迅速放缓,加息作为一种调控资产价格的政策工具可能被认为力度过大。
不过渣打银行也认同第四季度央行再次加息的说法。
“未来几个月经济可能逐步放缓,但这不足以影响到当局将抑制房产泡沫作为首要任务的方针。货币决策部门已将利率政策与房地产问题战略性地挂钩,而决策当局将会以提高利率和出台更多房地产调控措施来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涨势。”
利差扩大非热钱涌入主因?
无论是通胀的不断高涨,还是房地产调控的需要,都在预示着加息的必要,然而一旦再度加息,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利差的进一步扩大将加剧已日显严峻的热钱流入态势。
“防通胀和防热钱,是中国当局面临的"两难"。一旦无法有效阻挡热钱流入,在中国大肆炒作农产品等商品,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通胀。”潘正彦指出。
不过,鲁政委认为,中美利差的扩大并非热钱流入的主因,“今年以来,中美利差一直是稳定的,但4-6月国际资本是流出的,外汇占款从此前的2000多亿元一直下降到1100亿元;而7-9月份外汇占款则逐月增加,从1700亿元迅速增加到接近3000亿元。在前后的反差之间,惟一发生变化的是6月19日人民币汇改重启。它点燃了市场的升值预期,造成国际资本流入速度加快。因此,国际热钱流入的主要动力,是升值预期而非加息。”
鲁政委认为,如果加息后,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放缓,即加息带来的升值预期弱化,反倒有助于抑制热钱的流入。渣打银行表示,在美联储推出二次量化宽松政策的形势下,且明年可能还会推出更多宽松政策的预期下,中国央行愿意加息的幅度有限。“不过,在担忧更多热钱流入前,央行还有75个基点的加息空间。”渣打进一步预测,明年上半年央行仍会有两次加息举动,分别在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
相关新闻:存款准备金率提至18%将冻结银行三千亿资金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昨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若算上央行上月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商、民生等六家银行进行的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此次已是今年以来对主要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第五次上调。上调后,相关银行准备金率将达到18%的历史高位。据初步统计,此举将可一次性冻结银行三千亿元资金。分析人士表示,在一个月内,央行一次加息、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体现了对当前通胀的忧虑。
央行可能有后续调控动作
今年以来,我国分别于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央行于10月13日还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商、民生等六家银行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之后,相关银行准备金率达到18%的历史高位,其他银行的准备金率也高达17.5%。
10月20日央行刚刚加息,而时隔不足一个月,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都是货币政策工具,但与加息不同,央行采取数量型工具回收流动性与此前提高央票利率类似,主要目的是对冲流动性。粗略计算,此次大概能冻结银行可贷资金3000亿元。
几天前,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下一阶段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在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的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中国央行副行长马德伦11月9日在国际金融论坛上也表示,央行不会放任通货膨胀的出现。因此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并不意外,更多经济学家更是预测年内仍有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的可能。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年内至少还有一次加息。现在还要观察11月经济数据,如果通胀水平继续上行,也不排除年内还会加两次息。加息幅度可能是存款利率上调25到50个基点,可能同步上调,也可能是非对称加息,如果采取非对称加息则可能存款利率会有更大幅度上调。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表示,不能期待单次货币调控对CPI产生明显作用,央行将继续推出连续调控政策。按照目前的节奏(10月份加息一次;11月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看,12月份即有可能还将进行一次货币调控,不排除加息的可能。
上调之举对股市影响恐有限
昨天10月贸易数据出炉,今天还将公布其他经济数据。央行昨晚的举动使市场认为,今天公布的数据很可能都将超出预期。10月CPI超过4%已成为市场共识。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昨天对媒体表示,目前市场方面存在着三个超预期:第一,贸易顺差扩大超预期;第二,CPI数据超预期;第三,10月份信贷数据可能超预期。这三方面因素导致央行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措施来对冲流动性。
澳新银行昨晚最新报告指出,由于贸易顺差不断上升,中国国内的流动性也将因此上升,这也将对国内已经较为严峻的通胀形势造成更加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相信由于经济基本面表现良好,“同时明天公布的通胀数据可能远超预期,中国官方将不断收紧货币政策,紧缩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标仍在于控制通胀预期。美联储推行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国内农产品价格高涨均增大了通胀预期。”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昨天表示,此次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为控制信贷进而控制通胀。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会对股市有大影响吗?对于这个普通投资者关心的问题,专家普遍给出“否定”的答案。
李迅雷表示,目前经济回升势头以及流动性的环境都是非常好的,而提高准备金率此前市场早有预期,在这种良好的背景下,提高准备金率是不会影响宏观经济及市场走势的。虽然对银行放贷能力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相对而言,加息对于银行业的影响会大一些。此次提升准备金率对于银行未来的业绩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招商证券、中银国际等券商的分析师均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股市影响不大。长期来看,在充沛的流动性支持下股市仍会上涨,中间有短期的波动很正常,更何况大盘已经提前调整了两天。
今年内已五调
存款准备金率
1月18日、2月25日和5月10日分三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10月13日,央行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商、民生等六家银行差别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1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11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宣示政府控通胀决心
在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即将公布的前夜,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物价上涨超预期
业内专家认为,当前物价快速上涨超出预期,以及10月份信贷投放可能居高不下,是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原因。管理层希望借此回收流动性,更以此向市场宣示当局控制通货膨胀的决心。
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机构均预测,10月份CPI将突破4%,而全年物价上涨幅度很可能突破3%的通货膨胀控制目标。按照目前70多万亿元的存款数量计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回笼了3500亿元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10日表示,货币超发等四大原因导致物价上涨过快。而此前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亦表示,中国目前广义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广义货币存量和GDP的比重已经超过200%,创世界纪录。
■为了对冲外汇占款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对冲外汇占款。现在整个市场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不论是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还是国内的通胀压力,都使得境外资本大量流入国内。
“面对不断涌入的货币之‘水’,央行的数量政策真正能够回笼货币流动性的,目前只有两种工具:一是公开市场操作,另一个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刘煜辉说。
■防更多热钱流入国内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王志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美国二次量化宽松以及国内货币超发的情况下,极易推升资产泡沫。管理层必须发出“收缩”信号,以防更多热钱流入国内。
专家认为,央行之所以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非加息,也是颇费苦心。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未来中国经济走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而在美日“零利率”政策环境下,我国持续加息也可能进一步增强对国际热钱的吸引力。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