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从实战中走来原本都是很实用的武技,是融合健身、防身、适用于一体的,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元清两代政府对民间武术的压制以及文革的破除四旧,使得众多中国的优秀传统功夫失传或是传人很少,或是有传人,很多也是远不如前辈的水平,我国著名的武术家自然门传人万籁声老先生曾经说过“我与杜心五师傅的功夫相比,尚不如其九牛之一毛而已,可见武术承替之难”,虽然此话有些夸张,但也在情理之中。新中国成立后为发展体育运动重新使武术有了活力,后来为了适应竞技比赛的需要而去掉了武术中真正实用的招数,而有了竞技武术。
传统武术多为击人要害,使人致伤、致残、取人性命,没有规则限制,是无数武术前辈在实战中总结的经验,是最切合街头实战的打法(当然,这只是传统武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与人交手便要使其致伤、致残、致死,这是因情况而定的。当然练武术更重要的是修“德,对此就不阐述了)。而竞技武术是有规则限制、绝对不许击要害、化剑为犁的交手对抗的搏击体育运动,也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打斗。
许多人热衷于探讨泰拳与散打,或跆拳道与空手道哪个更厉害,是忘记在什么规则下交手的前提,我们可以把泰拳理解为规则限制更少的、适合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搏击运动。
制定竞技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参赛运动员的安全、公平公正的、最大限度的发挥运动员的技术、体现体育运动的特点。不同规则的武道类运动项目之间的交手,背离了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安全的起码准则。
拿跆拳道来说,也是和武术一样,原本都是很适用的,被称为武道,后来为了擂台竞技的需要,去掉了本身一些真正适用狠毒的打法,而产生了大家所看到的竞技跆拳道,或称武道运动,跆拳道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武术,有说与中国的少林武术有关,也有说受日本空手道影响,据古籍中搜寻摘句,引经据典,从文物、古代壁画中,发现跆拳道起源于朝鲜的三国时代,甚至最早可追诉到原始社会的徒手搏斗。在朝鲜古典籍中没有跆拳道一词,各种徒手技击的名称是手搏、跆肩、角抵、唐手等,也说明跆拳道的产生、发展、演变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岁月。
防身时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如公文包、手机砸对方头部,用钥匙夹在指缝中挥击,迅速解下腰带向其头颈猛抽等等,以增加杀伤力。拳击运动员打架没有必要带上拳套,跆拳道运动员防身也没有必要光着脚进攻,应抓住宝贵时机运用身体的各关节部位为武器,向其要害部位猛击,而这些是竞技武术所学不到的。
比如在坚硬易滑狭窄的地面上搏斗,跆拳道的踢法下劈、腾空后旋踢、旋风腿、双飞踢、高横踢应避免使用,可能因为使用这类踢法而摔伤,反被对手所制。而且暴徒的身体姿势很少会以赛场中对手的姿势而出现,其动作毫无规律。
防身术的踢法高度一般不过心窝,进攻对手裆部、膝关节、胫骨、腹部、两肋这些部位。横踢这个技术对打开髋关节、速转支撑脚、身体平衡要求很高,但横踢除了进攻柔软的部位如软肋、腹部以外实际格斗中用处不大,因为容易踢中对方坚硬部位,反而是自己脚背骨骼受伤。因此世界所有格斗术的踢法一般为前踢、后踢、侧踹、正蹬这四种。
竞技武术容易普及,适合年轻人练,实用性强,可以很快出成绩,特别是在中华武术很快走向国际体坛的今天,竞技武术易于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使正在探讨的武术技能实施段位制管理成为可能。但竞技武术文化积淀不足,缺少了武术内在的修习,正像其他很多项目一样,过渡的体力透支和伤痛易给身体带来隐患。
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个体育项目,更不是单纯的技击,它是一门大学问,它集传统文化思想于一身,集成百家之学术,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应该呼吁人们对它的重视,去挖掘、整理、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武术的真谛是什么。当然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更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