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技术 >> 医药保健 >> 正文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
[ 作者:佚名    转贴自:网上    点击数:87    更新时间:2010/2/8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阴阳五行理论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四方: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

  五行生克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火: 火旺得水, 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强火得土, 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 金多火熄; 金弱遇火, 必见销熔。

  火赖木生, 木多火炽;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水: 水旺得土, 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强水得木, 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 火多水干; 火弱遇水, 必不熄灭。

  水赖金生, 金多水浊;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土: 土旺得水, 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强土得金, 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 水多土流; 水弱逢土, 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 火多土焦; 火能生土, 土多火晦。

  木: 木旺得金, 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 火多木焚; 强木得火, 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 土多木折; 土弱逢木, 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 水多木漂; 水能生木, 木多水缩。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病因,就是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古代中医病因学将致病因素分为三种:即外因(如六淫、疠气等),内因(如七情)和不内外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等)。痰饮和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发生多种病证,故又属致病因素。其实,中医的所谓“不内外因”,有的即是外因,如外伤等;有的则是内因为主,但常结合外因而致病的,如饮食不节、劳逸损伤等皆属此类。没有一种致病因素既不属于内因,又不属于外因的,充其量是某一致病因素,可能由内因与外因的协同作用形成,因而严格说来,中医所认识的病因是内因与外因两大类。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的。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下,生理活动异常,气血阴阳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导致“阴阳失调”,出现各种症状,便发生了疾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总其大要,不外关系到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方面。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以大体部位言:阳――上部、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五脏。
  阴――下部、体内、腹部、四肢内侧、六腑。
  以生理功能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
  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称为卫阳。
  具有化生血液、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为营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色泽、声音、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
  (1)色――阳:黄、赤     泽――阳:鲜明
  阴:青、白、黑      阴:晦暗
  (2)声音――阳:宏亮高亢、呼吸有力
  阴:声低气怯、呼吸微弱
  (3)症状――阳:热躁动为主要表现
  阴:寒润静为主要表现
  (4)脉――阳:洪、滑、数
  阴:沉、迟、细、涩
  (5)病变部位――阳:在表、外、上
  阴:在里、内、下
  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
  阳――表、实、热
  阴――里、虚、寒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2、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药物性能由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
  药性――阳:温、热
  阴:寒、凉
  药味――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
  升浮――阳
  沉降――阴

  • 上一篇文章: 中医五行学

  • 下一篇文章: 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48]

  • 2017 年 12 月 21 日委员会决定…[128]

  • 修订第 2019/1616 号实施决定 …[178]

  • SAE001[112]

  • Proe/Creo曲面渐消+倒角教学[7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56]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43]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713]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60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606]

  •  
     相 关 文 章
  • 为何瑞德西韦倍受追捧,中医特…[55]

  • 治疗咳嗽、感冒的食疗秘方[55]

  • 针对小儿感冒时各种症状的解决…[65]

  • 预防小儿感冒大全[57]

  • 饮食疗法降血压[46]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64.01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