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技术理论 >> 天文地理 >> 正文  
  现代天文仪器之九:焦面光纤定位         
现代天文仪器之九:焦面光纤定位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bzhang.lamost.org/website/archives/modern_instr_fiber_plate/    点击数:86    更新时间:2010/1/24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再次道歉吧,原先的计划是,《望远镜的桁架设计》是系列中关于光学/红外/紫外仪器的最后一篇文章,之后就开始介绍亚毫米波和射电设备。不过考虑了一下,光纤定位系统还是值得一写的,毕竟这是当代大规模巡天的利器,加之7月有幸听了赵永恒研究员关于LAMOST的报告,了解了不少此方面内容,趁着自己还没完全忘掉,记一笔好了。

焦面光纤定位系统是在大型数字化光谱巡天兴起之后广泛利用的。它是在望远镜焦面处安置数十、数百乃至数千根光学纤维,每根光纤对准一个待测天体,将其光线引入多天体光谱仪中。这样就可以一次性获得大量光谱。

著名的例子是斯隆数字巡天。斯隆的光纤定位说来有些“笨”,光纤要逐一手工插接在预先钻好孔的铝板上,再安装到望远镜上。其实这类光纤定位板是应用最为普遍的,名为插接式光纤板(plug-plate)。早些年,威廉·赫歇耳望远镜(下左,图中为近年的新设备)和杜邦望远镜(下右)都采用过这样的设备。

CIRPASS Las Campanas Redshift Survey

图片来源:左:Bunker et al. 2005;右:SDSS

总的说来,焦面光纤定位方法分为三类,一是前述的插接式;二是所谓“池边渔夫”(Fishermen Around the Pond)式,用许多独立的机械装置同时放置多根光纤;三是只用单一的机械逐一放置光纤。当然,大规模光纤定位的前提是对待测天区天体的位置有较精确的了解。

斯隆数字巡天的光纤定位板可以算是插接式定位板的登峰造极之作,由华盛顿大学承制。由于光纤插接是靠手工完成的,为方便更换且避免浪费时间,斯隆共准备了9个光谱仪模块,每个模块内装一组定位板连带光纤,观测期间轮番准备。为保证光纤顺利定位,每根光纤的插入端都设有精密的不锈钢头。比较特殊的一点是,由于斯隆望远镜焦面的入射光线与垂直方向之间有1.8度的夹角,钻孔也要作相应的倾斜。此外为配合望远镜的曲面焦面,钻孔时也是将定位板固定在弯曲的夹具上的。

SDSS

斯隆巡天的光纤定位板(图片提供:SDSS)

不消说,插接式光纤板的最大缺点就是准备工作烦琐。大量的钻孔工作也是很浪费金属材料的,而且倘或钻错,也难以弥补。譬如斯隆的望远镜视场是3度,第一期巡天面积是8000平方度,准备了差不多3000块光纤板,算得上一项极其浩大的工程了。

SDSS

为斯隆巡天的定位板插接光纤(图片提供:Thomas Nash)

BTW,很多介绍文章都说斯隆每次观测的天体数目上限是640个。其实这是不准确的。640根光纤倒是不假,但根据资料来看,其中只有592根是用于观测科学目标的,另有16根用于观测校准星,还有32根用于天空背景测量。

池边渔夫式光纤定位法出现不算晚,1980年代中叶就已在Steward天文台应用,在1990年代初又用到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3.6米望远镜上。这是在望远镜的焦面周围排列一圈光纤定位臂(可参见下图),每条臂的覆盖范围是一个扇型区域。Steward天文台2.3米望远镜的MX光谱仪和欧南台3.6米望远镜的MEFOS(默东-欧南台光纤光学系统)都是用每个定位臂控制两根光纤,其一观测天体,其二观测天光背景。这一方法的缺陷是,一次性可观测的天体数一般较小,MX一次只能观测32个天体,而MEFOS只能观测30个。

MEFOS

MEFOS的光纤定位系统,周围一圈都是定位臂,一共30个。“池边渔夫”倒是很形象的描述。(图片来源:Guerin et al. 1993)

英-澳天文台的2度视场星系红移巡天(2dFGRS)是当下使用4米级望远镜的巡天计划中最大的一个,它使用第三种方式准备光纤板。2dFGRS的每根光纤都装有稀土磁扣,可以用一台专门的机械将其固定到不锈钢焦面定位板上。不锈钢板也无需逐一钻孔,而是让装有光纤的一面朝向英-澳望远镜的主镜以接收反射的天体辐射。为克服这种方法准备时间过长的缺陷,2dFGRS备有两块钢板,观测的同时,另一块可以在焦面上方做准备,更换观测目标时只需把两板对换即可(由专门的翻转机构完成),基本不存在无效时间,因而大大提高了观测效率。2dFGRS最多可以同时获取400个天体的光谱(也就是有400根测星光纤),另外还设有4根导星专用光纤。

2dFGRS的观测设备结构,紫色部分即为对调光纤定位板的转轴。(图片提供:K. Taylor, 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

在2dFGRS光纤的入射端,还配备有高折射率玻璃制成的92度棱镜。每根光纤的放置范围是从焦面边缘到焦面中心附近,较斯隆巡天要灵活许多。

2dFGRS的光纤结构(图片来源:Lewis et al. 2002)

顺便说说光纤问题。2dFGRS和斯隆的光纤都特别强调了蓝端的透过率,2dFGRS的相关文献更是明确指出,这样做是以牺牲部分红端透过率为代价的。本人不熟悉巡天工作,故对如此做法的理由并不清楚,还望指教。

中国在建的LAMOST望远镜光纤定位系统的设计则相当大胆,与前述三种类型有所不同:4000根可以独立定位的光纤遍布整个球面焦面,每根都有各自的定位系统,且覆盖区域彼此交叉,这样就可以把光纤放置到望远镜视场的任意地方。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单元驱动分区定位设计,不需要准备大量的光纤板,调整速度也较快,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材料、资金和时间,因此广受好评。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LAMOST的每个光纤定位单元都是双回转系统,由两台步进电机驱动两根定位臂。其中一臂一端为固定转轴,另一臂一端连接在前一臂的活动端上,另一端连接光纤,这样一组装置可以覆盖一个圆形区域。今年2月底,由250个光纤定位单元连带控制电路组成的小系统以40微米的定位精度通过了验收,并于3月初开始在兴隆观测基地安装。期待着大系统早日完工吧……

LAMOST的19个光纤定位单元(图片提供:LAMOST计划)

当然,用焦面光纤板一次性获取大量天体的光谱也是有不足之处的。除却这类光谱分辨率大多较低外,还因每根光纤的覆盖视场有限(角秒量级),对于展源,往往只能获取中心部分的光谱,影响探测结果。印象里clearskies的早期科研内容包括斯隆巡天的星系光谱改正,不知道做得如何了?

 

参考资料:

[1]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Mapping the Universe
[2] Documentation for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3] Plug-plate drilling for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
[4] Groups in the Las Campanas Deep Redshift Survey: A First Look, Tucker, D. L., ASP Conference Series, Vol. 70, 1995
[5] Deployment of the MX spectrometer, Hill, J. M.; Lesser, M. P., Instrumentation in astronomy VI, 1986
[6] Multi-Object Spectroscopy with Optical Fibres at the ESO 3.60m Prime focus in a One Degree field: The MEFOS Instrument, Guerin et al., Fiber Optics in Astronomy II, 1993
[7] The Anglo-Australian Observatory’s 2dF Facility by Lewis et al., astro-ph/0202175

  • 上一篇文章: 引力葡萄GRAPE

  • 下一篇文章: 现代天文仪器之八:望远镜的桁架设计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6]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6]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美男子自制仪器后花园拍宇宙星…[158]

  • 中国三大天文望远镜项目已进入…[107]

  • 2009年1-11月中国玻璃纤维出口…[193]

  • 美国耗资60万用玻璃纤维织物建…[132]

  • 澳大利亚一对夫妇设计出转动房…[15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207.03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