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技术理论 >> 天文地理 >> 正文  
  现代天文仪器之十:多束接收系统         
现代天文仪器之十:多束接收系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bzhang.lamost.org/website/archives/modern_instr_multibeam/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1/24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一番折腾,现代天文仪器系列文章终于进入射电波段了。射电波段的内容其实不少,但因为本人对其不甚熟悉,写起来颇不顺畅,初步计划只写上两到三篇就了结,内容也从简。之后再介绍中微子、引力波和宇宙线的探测仪器,结束本系列。至于传统的天线和接收机,还请参阅相关书籍。

传统的射电望远镜每次只能观测天空中一个很小的区域,接收到的信号经馈源送入接收机(一般是超外差式)并进行放大。对单天线而言,如果做成像观测,只能进行扫描,而巡天的工作量和时间消耗更是大得惊人。这也是大型射电望远镜一度鲜少进行系统巡天的缘故。

解决策略也是有的。如SETI计划就设计了专用的接收机,永久性地悬在阿雷西博望远镜的焦点下方,随时接收来自任何观测目标的信号。这样只要望远镜的工作时间足够长,SETI的参与者就可以观测阿雷西博能够观测的所有天区。当然,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恐怕也只有SETI这样观测目标不明、时间不很紧迫,而结果又不大好预计的项目才能这样做。对于专门的射电巡天研究,更好的方案还是需要的。于是多束接收系统(Multi-Beam Receiver)应运而生。

阿雷西博望远镜的SETI专用馈线(右侧的针状物,图片提供:NAIC - Arecibo Observatory)

顾名思义,多束接收系统装有多个馈源,可以同时观测数个邻近天区,这样就把效率提高了数倍。这一概念相对较新,初见于1990年代中叶,早期多用于分辨率较高的毫米波观测,随着巡天的需要(如射电观测常用的21厘米波段),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厘米波乃至更长。据个人所知,第一台实用的多束接收系统是1997年初安置在澳大利亚的Parkes望远镜上的,有13个馈源,工作波段在21厘米左右。

澳大利亚64米Parkes天线的馈源安排(图片提供:ATNF)

多束接收系统的每个馈源都对望远镜轴心有所偏离,这样就可以接收来自不同目标的信号了。以Parkes望远镜为例,通常让馈源角度与扫描角度之间相差15度,而馈源角可以在正负60度的范围内变化。

这类系统的主要设计思想是,要尽量减少各馈源之间的波束耦合,并要保证制冷系统的体积。结合波束方向图对称的因素,馈源形状一般选为圆形。为保证效率,馈源直径一般选为与待测波长大致相同。BTW,Parkes的13个馈源工作波段略略不同,1号馈源的工作频率比其他12个更高些,未知个中原因。

Parkes天线1号(中央)馈源的波束方向图,外围馈源的方向图也是轴对称的样式,但对称性不如1号馈源(图片来源:Staveley-Smith et al. 1996)

至于接收机,与一般的射电接收机相同,要以低系统噪声为设计目标,设置专用的降温系统是常规手段。不过由于多束接收系统的体积较大,整体放入杜瓦瓶降温显得很不方便,需要各关键部件单独制冷。输出的多束信号会被送入多台单独的转换系统,作进一步的放大和滤波。

数据处理中的难点自然是各波束之间的重叠问题,对此不同的天文台有各自的方法。如Ruiz等人在2005年的论文中提出,根据他们的模拟结果,对于Effelsberg的多束接收系统来说,莱斯(Ricean)概率密度下的最大似然法可以较最小平方估计更为准确地估计出目标的尺度;而Parkes望远镜的工作人员则采用了最小中值平方估计而非最小平方估计。为确定不同算法的优劣,数值模拟如Monte-Carlo方法是需要的。

使用多束接收系统后,为了适应数倍于前的数据量,数据记录系统也要做相应的升级。现役的很多多束记录系统都可以同时记录所有波束两个偏振方向的数据。如阿雷西博的新型数据记录系统由主机、高速硬盘阵列、端口设备和磁带机组成,能同时记下7个馈源、两个线偏振方向的信号。作为比较,之前的系统一次只能记录一个波束一个偏振方向的信号。

多束接收系统对观测效率的改善还是很明显的。虽然馈源数目并不多,但也是几倍地提升效率。更且多束接收系统多为巡天设计制造,其落成后对大规模巡天的促进已经不止是效率问题了,更是便于申请观测时间。如阿雷西博望远镜的管理者在系统落成后将1/3的时间拨给了大大小小的巡天计划,这在之前是想都不敢想象的。

目前应用多束接收系统的射电望远镜包括澳大利亚的64米Parkes望远镜(13馈源)、阿雷西博望远镜(7馈源)、德国100米Effelsberg望远镜(7馈源)、英国76米Lovell望远镜等(4馈源)。需要使用这类系统的主要工作包括河外HI巡天、脉冲星巡天、太空垃圾监测、SETI搜索等。

多束接收系统的实物图。左上:Parkes的13馈源系统(图片提供:ATNF, CSIRO);左下:阿雷西博的7馈源系统(图片提供:NAIC - Arecibo Observatory);右:Lovell的4馈源系统(图片提供:Jodrell Bank Observatory)

 

参考资料:

[1] The Parkes 21 cm Multibeam Receiver, L. Staveley-Smith et al., Publ. Astron. Soc. Aust., 1996
[2] Algorithms for Multi-Beam Receiver Data Analysis, G. Ruiz et al., Proceedings of the 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Space Debris, 2005
[3] Multi-Beam Receiver Promises New Vistas for SETI Research
[4] The Jodrell Bank Multi-Beam Receiver

  • 上一篇文章: 现代天文仪器之十一:射电干涉仪与综合孔径望远镜

  • 下一篇文章: 引力葡萄GRAPE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6]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6]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8]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美男子自制仪器后花园拍宇宙星…[158]

  • 中国三大天文望远镜项目已进入…[107]

  • 2009年1-11月中国玻璃纤维出口…[193]

  • 美国耗资60万用玻璃纤维织物建…[132]

  • 澳大利亚一对夫妇设计出转动房…[152]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259.77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