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类对月球表面的认识已大大超过以往的表面观测。然而在一个世纪以前,人们对月面的认识和记录却是现代社会濒临淘汰的铅笔,在爱好者的手中,月面的环形山摄影已司空见惯,然而在同一观测条件下,照相机的精度却不能与一双有敏锐洞察力的眼睛相比。
我从一九九三年开始,陆续为月球画了一些环形山的素描图,同时详细地了解了月面的地理情况,那时借助自制的42mm双胶合消色差折射镜,在皎洁的月光沐浴下,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夜晚。尤其在夏夜,不能不说是一种享受,在这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另一类艺术家能端着画笔在黑夜中摸索作画了!
就像大多的天文观测一样,给月球的画像首先必备的工具是一架天文望远镜,观测环形山并不需要一些高级的仪器,而是一双有绘图特长的手。文具商店里的速写本或素描簿是很好的选择,纸质结实,不易起毛;一块柔软的橡皮,及从2H~5B的绘图铅笔是此次观测的特色工具,其它如夜间照明、凳子之类相信很多同好都有准备。甚至泡一杯浓香的咖啡,或清香幽远的龙井,为枯燥的观测增添一些乐趣和轻松气息。
放大率从50倍到150倍之间是最理想的经验值,既能统揽全局,又能精致入微,太高的倍率会被狭小的视野和不精确的跟踪搞得头昏眼花,以及被变化多端的月面细节所困惑,不知该如何下手。最后的成像最好是正面像(不要加天顶镜)这样比较容易确认月面位置,虽然最后可以在电脑中反转图像,但我个人不太喜欢反像。如果有电跟赤道仪是最好的,那样就只需安心绘图了,不用费心拧一些螺母或调节镜筒。绘图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以1~3小时最合适,太短,还来不及画细节;太长,月影变化明显,整个绘图就得改变。艺术方面的学习将对这种观测活动起很重要的作用。有这种爱好倾向的同好们,可以先利用摄影作品作临摹,直到有足够经验,参与到月面现场绘图的俱乐部中来,或许,这个俱乐部成员还挺少。
开始阶段是先勾轮廓,先用低倍率的目镜在明暗交界线附近寻找一个比较感兴趣的目标,即可开始换用中等倍率的目镜,认真观测它的结构、比例、位置等参数,待有一定印象后,用HB铅笔轻轻勾出轮廓,这一步很重要,如不准确,以后的工作就是没有用的,如同观测恒星的位置一样,用几何比较法去确定外形的轮廓。花在这一阶段的时间可以占到一半时间。我的方法是先勾外圈轮廓,再添加详细结构图,进行到后面阶段,可以换上中高倍率的目镜。有了主体部分的准确骨架。才可以进行下一阶段。
有了骨架图,在画上明暗层次前,先在高倍率中检查绘图的结构准确性,同时擦去一些不要的草稿线条,此时,画面上所显示的是一张颇具吸引力的素描轮廓,就像一张静物速写。这一过程是最考验观测者眼力的时候了。在大气宁静的瞬间,捕捉月面结构的细节,远胜于照相底片或CCD的分辨率,这就是月面素描的乐趣所在。
当我们耐着性子结束了结构图的绘制,就可以拿起2B或4B之类的软铅笔,画上最感兴趣的明暗层次了。顺序可以从浅到深,也可以从深到浅。最好的办法是先涂上最深的地方,然后可以在剩下的位置按明暗层次去分配。细节部分将花去一些时间,也是光影变得最快的地方,建议先画这一些区域,最后画大块面的地方,注意铅笔平涂时要尽量避免深浅不一的线条,不然看上去不太准确 ,也不美观 。为防止人眼长时间观测的劳累,可以在大块面的地方,按0~10十个不同色阶来表示,回到室内时,再歇口气,喝口茶,在舒适的条件中将色阶复原成明暗灰度。
在描绘一些微小细节时,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橡皮,用尖角仔细地擦拭,和用2H的硬铅笔勾勒细节,这些地方是素描的优势所在,在高倍率的目镜下,它最大程度地反映了目视的观测精度,也是“画龙点睛”式的,它将使整幅作品显得更有生气。当然,这种绘图,不同于平常的素描,它是建立在准确、客观的基础上,不可因艺术的主观想法,人为的画蛇添足,它的最终目的,是记录一些正确的信息。
大作快收尾了,就如同书画还需署名一样,记录下你的观测仪器、时间、地点、月相、天气等相关状况,以便日后查阅比较。
为便于长时间的保存,不致于频繁的翻阅使用,导致铅笔粉的脱落、污染,可在图上贴一张塑料薄膜;或用清水与白胶的稀释液,比例大约为5:1,另外还有酒精与松香的溶液,将图平放在桌上,用大号羊毫轻轻地涂上一层,不要太多,薄薄的一层就够了。
在观测条件日益恶劣的现代都市,点点繁星正日益淹没在城市的亮化工程中,而明媚的皓月成了我们观测的宠儿。摄影技术的提高很大部分上是要有昂贵的设备为基础,而素描的应用,从某种程度上看,是最精细的体现了目视的结果。今年的火星大冲,虽然是万年难遇的珍稀天象,但在大多爱好者的底片上,拍到的仍然是一个模糊的圆面。我想仍然利用“眼睛”和“铅笔”的作用,最精细地表现出“铅笔下的火星”这一壮观!
(点击题头图观看月球素描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