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技术 >> 环保类 >> [专题]低碳经济 >> 正文  
  低碳经济:无可回避的资源分配和政治博弈         
低碳经济:无可回避的资源分配和政治博弈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news.qq.com/a/20091203/001701.htm    点击数:253    更新时间:2009/12/6    文章录入:谢川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如果说几个世纪以来对疆土的分割已经结束,对环境资源的分配和政治博弈才刚刚开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在近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工程管理论坛·2009”上说。

傅志寰认为,气候变化已演变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气候谈判的实质是分配稀缺的温室气体大气容量资源。面对目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态势,傅志寰指出,我国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魏复盛在指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则认为,由于过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我国的环境污染排放总量已超过环境的承载力。我国必须实施环境——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其中包括走低碳经济之路。

一场国际政治博弈

气候变化无可争议。在过去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气候变化造成冰川退缩、海平面上升、洪水泛滥、农业减产。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全球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等温室气体浓度已明显增加。目前大气中CO2的浓度已由工业化前的280ppm增加到385ppm。

目前,各国都在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如欧洲各国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视低碳产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在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发展新能源,计划用3年使新能源产量增加一倍。日本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增加到25%。巴西目前在生物燃料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也在积极努力投资风能和太阳能,扩大绿化范围。

更引人注目的是,“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手段。”傅志寰说。欧盟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大的外交政策,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施压者出现;美国调整了布什政府的原有政策,声称要成为领导清洁能源发展的国家;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既遭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又必将增加能源消费,承受着很大压力;岛屿国家担心海平面上涨,导致从地图上消失,呼吁制定更为严格的减排目标。

面对这场激烈的国际政治博弈,各国争议最多的是,谁应该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傅志寰认为,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

傅志寰说,从工业革命开始到1950年,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发达国家占了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仍占到总的排放量的77%。从1850年到2004年150年历史里,从主要国家历史累计排放情况看,美国排放的CO2是其他国家的好几倍。因此,减排是发达国家的主要责任。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尽可能采取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不只是环境问题,也涉及发展问题。”傅志寰认为,没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无法实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还会影响世界的繁荣与稳定。现阶段要求他们承担强制量化减排义务,既不现实也不公平。与发达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优先目标应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同时要降低排放。

傅志寰建议,应按照人均累计排放量确定各国的责任比较合理,因为它能同时考虑到历史和现实因素。

低碳经济是必然趋势

在谈到如何减排时,傅志寰与魏复盛都提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魏复盛说,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全国GDP增长约60倍,然而,污染物排放COD(化学需氧量)、SO2、总汞也达到了世界第一,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如果以不变价计,我们付出了过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代价,大量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我们成了世界的工厂——出口的是资源和环境,留在国内的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排放总量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魏复盛指出。因此,我们必须实施环境—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节能减排,包括发展低碳经济。

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针对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气候变暖的一种经济形态。”傅志寰说。与低碳经济有共同之处的两个词是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不过,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经济模式,它包容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相比之下,低碳经济则突出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重点,或者是有利于集中力量抓住战略机遇,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同时更能体现我国直面气候变化的态度。对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非常有用。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傅志寰认为,低碳经济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

有人提出,“低碳经济”有可能是西方国家设下的陷阱。傅志寰则认为,排放量直接对应的就是经济发展权,制定的新规则将更加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低碳经济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是否会落入发达国家设下的陷阱,不在于名称,而在于我们的头脑是否清醒,既要留心它的弊端,同时要迎难而上,加快我国发展的步伐。”傅志寰说,在今后的10至20年,有可能发生一场绿色技术和产业的革命。一旦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就有可能从代内扩大到代际,我国现有的大量装备就面临很快过时淘汰的危险,巨额投资可能变成沉没成本。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目前仍然在负重爬坡。哪怕有一点松懈,就可能再度落后。因此,必须抓紧行动,不能错过机遇。”傅志寰说。

抓好三个环节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尽管作为发展中国家,无须履行强制减排义务,但我国仍主动采取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在过去15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年均减少4.9%,而美国、德国为1.7%和2.7%。按照我国政府的“十一五”规划,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可以节能6.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15亿吨二氧化碳,在各国减排计划中力度是最大的。

不过不得不承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傅志寰说,一方面,从我国的能源禀赋来看,“贫油、少气、多煤”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走低碳发展路子有很多困难。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人均能耗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排放总量中很大一部分是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生存排放,减少的空间小。此外,由于高能耗产品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向发达国家出口。我国承受着国际排放转移压力。

傅志寰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有三个重要环节:能源供应环节,主要是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能源需求环节,主要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缓能源消费;末端治理环节,主要是推动植树造林,发展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加强碳汇建设。

魏复盛则提出应发展低碳产业,主要是信息产业、微电子产业、耗能小的第三产业等。其次,通过植树造林、种草固碳,1立方米木柴储量的森林每年可吸收CO2 1.83吨,释放O2 1.62吨。碳汇交易价约30欧元/吨。目前,我国森林已由14%增长至18%,到2020年将达到23%;此外还要发展高科技利用CO2,如稀土催化生产CO2共聚物,代替塑料。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时代到来不可逆转,低碳发展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积极行动起来,迎接新的挑战。”傅志寰说。

绿色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http://news.qq.com/a/20091202/002812.htm

9月11日,在大连举行的2009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经济展望”分论坛就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经济危机是否已经结束等话题进行讨论。中国银行集团常务副行长朱民、黑石集团大中华区高级执行董事梁锦松、巴林经济发展署行政长官Khalifa、摩根斯坦利亚洲主席Roach、庆英义塾大学全球安全研究院Takenaka等重量级经济人物的出席,吸引了众多参会者的兴趣。中新社发 杜洋 摄

绿色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新引擎?

达沃斯在引导大家思考,世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增长?

本刊记者/杨正莲(发自大连)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开始缓慢、曲折的复苏,人们看到了曙光。”

9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第三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上再次传递信心,“我们遏制住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素有“经济联合国”之称的世界经济论坛,因为每年1月都在瑞士的达沃斯小镇召开,故而又称“达沃斯论坛”,至今已有35年的历史。达沃斯年会旨在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被认为是“非官方的国际经济最高级会谈”。2007年9月以来,夏季达沃斯在中国已经连续召开了三届。

去年天津举行夏季达沃斯年会时正是金融危机的高峰,华尔街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倒台,很多公司损失惨重,没人知道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到底会持续多久。一年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名政商学界精英相聚中国大连,试图探讨复苏之路。

此时,全球主要股市从3月份已开始反弹,全球主要经济体二季度经济出现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合组织)日前发布一份报告说,全球经济衰退即将结束。

即使主流观点认为最糟糕的时刻已经过去,世界经济前景仍不明朗。“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温家宝在达沃斯开幕式上说,“我们不能也不会在不适当的条件下改变政策方向。”

这不只是中国官方的观点。在9月上旬结束的G20峰会上,与会各国表示目前还不能撤退各种经济刺激政策。英国国际个人理财公司董事长克里斯托弗罗德里格斯,也在中国大连表示:“我们认识到衰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然在欧美持续。”香港黑石集团大中华区高级执行董事梁锦松则认为:“现在的信用市场几乎平稳了,股市也有所反弹,但在实体经济当中,还没有真正的反弹。”

新增长点

如何重振经济?为期三天的夏季达沃斯年会上,绿色经济成为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与会的内蒙古阿拉善生态协会秘书长杨鹏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的背景下,达沃斯把“绿色”作为会议的一项议题也是引导大家思考,世界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增长。

作为对绿色经济的响应,本届夏季达沃斯年会用车选用了257台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大连市内公交线路也将投入当地生产的3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

此前,在金融危机的困扰下,各国政府已经开始把绿色经济作为出路,试图创新生产和消费模式。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核心政策行为就是“绿色”,英国首相布朗也以低碳经济战略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而韩国政府计划在2012年前向“绿色经济”投入350亿美元。有调查显示,89%的德国人支持政府发展绿色经济走出困境。

中国也明确了要把绿色经济作为新的增长点之一。科技部部长万钢11日在夏季达沃斯年会上表示,新的增长点会发生在能源、生物、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这四个领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考虑到中国生产能力的大量过剩问题,短期的经济增长需要调整生产能力。“我把中国的产能过剩形容为‘黑色生产力’,因为他们是一种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力。如果未来能被绿色生产力置换出来,取而代之的是节能减排和节能减碳的经济,这就是一个增长点。”

普华永道、上海美国商会在达沃斯年会上联合发布了《中国绿色科技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绿色经济市场潜力巨大,预计未来每年可高达1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中国2013年预测GDP的15%。中国将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之一。

所谓“绿色经济”,尚无明确定义。一般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这个概念自2008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被首次提出后,目前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个国际会议的议题当中。

本次夏季达沃斯年会上,很多与会专家认为,绿色产业、绿色投资、绿色增长是世界经济的一种发展趋势。

为什么是它

“绿色经济”是对世界能源资源日益枯竭的直接回应,也是对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双重压力之下,试图转换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重振经济的现实选择。

如今,环境危机和金融危机一起,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主管经济和社会事务,他在达沃斯年会上透露:“经事部目前正面临两个危机,第一个是金融危机,另外一个是气候变化的危机。”美国LRN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赛德曼也认为:“目前全球面临金融和环境两大危机。”

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反思经济增长模式,而环境危机部分源自人类的经济行为,并将深刻影响经济增长。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表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幅度,已经超过了近65万年以来的自然变化范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也在百年间上升了0.74摄氏度。

该报告同时认为,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摄氏度,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摄氏度,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

“日益增多的气候变化证据为整个地球加剧了悲观色彩。”普华永道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市场服务主管、合伙人格莱德希尔表示,“今年7月,G8集团的领导者们同意全球变暖必须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立即采取减排措施。否则,我们将面临更为剧烈的温度变化和严重的、不可挽回的气候影响。”

“转换为低碳经济需要很大的投入。为了确保温度变化在2摄氏度内,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今后20年中将要为此投入900亿美元。”格莱德希尔认为,气候变化给商业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但也创造了巨大的机会,特别是在绿色科技领域。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目标,短期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从长远来看,则可以提高竞争力。”

中国企业家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绿色经济中的商机。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对企业来说,越绿色就意味着越持续,否则就会被淘汰掉。”

11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在论坛结束之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民营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已经是主力军了。”他认为,在新技术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过程中,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不光因为它对于某一个产品市场的敏感度高,还因为它对这种需求的反馈更及时。”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http://news.qq.com/a/20091201/002595.htm

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这完全是误解。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成本问题。化石能源除了排放二氧化碳,还可能造成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环境负荷就非常低。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

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环境友善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

(摘自《绿叶》2009年第5期《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一文,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 上一篇文章: 儿童漆细分涂料市场

  • 下一篇文章: “绿”与“金”的正相关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109]

  • 【选型】如何为变频器选取阻值…[82]

  • AIS2023参展厂商名录[343]

  • AGV综合选型[170]

  • APIE 2023第4届亚太国际智能装…[13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05]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494]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67]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77]

  •  
     相 关 文 章
  • 新闻分析:风电产业是否存在产…[139]

  • 清洁煤技术产业化尚缺政策护航…[135]

  • 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市场潜力大…[118]

  • 国特高压 世界新高度[152]

  • 建筑节能:两头热中间冷[134]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273.44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