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未知之谜 >> 正文  
  白色两极         
白色两极
[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8-12/01/content_10437725.htm    点击数:79    更新时间:2009/12/3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白色两极
http://book.monternet.com 2008-05-23 18:22:36
南极和北极,地球上两个非常神奇美妙的地方。它们离我们生活的地方很遥远。一提到南极、北极,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纬度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但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却有不同的动物群。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冰天雪地”这个词。那儿的动物、植物,还有人,是如何生存的……
  南、北极的自然地理环境有明显不同。北极是被大陆围绕的洋盆,处于欧亚大陆、北美洲大陆中间的北冰洋中心。北极的陆生哺乳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与其周边的大陆生物和海洋生物,在生物史上有密切联系,形成呈环北极分布的动物区系。
  南极则完全不同,南极洲是一个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的大陆。在3亿年前,即石炭纪末和二迭纪初,整个地球的陆块曾经组合为两个联合古陆。大约距今2亿5千万年前的古生代末,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到了至今6000万年前,南极洲便完全与周边大陆分离,从此成为独立的大陆。
  探索南北两极的秘密,发现无穷乐趣。
南极简介
1.南极的历史
  南极是根据地球旋转方式决定的最南点。它通常表示地理上的南极区域,有一个固定的位置。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南纬66.5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
  字面上,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而实际上又有南极洲、南极点、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南极圈等多种涵义。而地理学上的南极为南地极和南磁极。
  南极的自然环境,可以概括为5个最: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摄氏度;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大陆冰盖体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贮藏了世界总冰量的90%,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极点的年降水量不到3毫米;南极是世界上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年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最大风速达每秒80~100米;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000米,是其他大陆平均海拔的3倍。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查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
  南极大陆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人类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考察内容包括气象学、冰川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及医学等几十个科目。
  1772年开始南极探险之后,不少国家对南极洲提出领土权,1959年12月,由12个国家签订了《南极条约》。对各国的领土要求权冻结30年。许多国家对南极洲领土与资源开发的斗争仍很激烈。不少国家在南极洲设有考察站。中国在乔治岛设有长城站,在东南极洲普里兹湾设有中山站。
  其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在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废物,冻结对南极的领土要求等。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加入了《南极条约》。
  1912年,德国科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认为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印度半岛和南极洲,在很久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古老大陆,被称为冈瓦纳大陆,后来由于大陆的漂移,冈瓦纳大陆分裂、解体,才变成现在地球海陆分布的模样。南极大陆的岩石和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南极的陨石储藏量大、类型丰富,能保持完好的原状,是人类研究太阳系资料的宝库。
  在全球6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於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5。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仅有的被海洋包围的2块大陆,其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临时居住和工作。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普托卡比宫,保存着16世纪奥斯曼帝国海军司令赖斯绘制的地图,时间在1513年至1528年,赖斯在附记中写到:“为绘制这幅地图,我参照了20幅古地图……”专家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地图绝对精确,从地中海到死海,从南美到北美,甚至连南极的各大山峰河流都准确无误地标明在地图上,可是历史记载,南极大陆是在1820年才被证实存在,最令人惊奇的是,地图上的山脉直到1952年才被科学家发现。今天的南极大陆一片冰天雪地,既无河流也无海湾,然而,人们却从1532年奥龙基。菲斯绘制的南极地图标出的河流海湾位置真的发现了深藏于冰雪下的冰河。专家推断这些地图应绘制于南极大陆还未被冰雪覆盖的年代,时间为距今6000年至15000年以前。
  在南极的千年冰封下,肯定隐藏着很多秘密等待人类发现。二战以后,南极开始引起历史学家的关注。20世纪初,著名的俄国布洛克郝斯和埃佛伦百科大词典里提到了在南极洲的水中栖息着多种多样的海藻和海洋动物。
  有一个假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一万年,地球上就存在人类文明,在航海、绘图、天文等方面都不低于18世纪的水平。南极洲那时气候温和,随后也传到了非洲大陆的东北部。这个古老文明的消失原因,大约是在公元前一万年后开始,南方大陆渐渐结冰。可能是当地长期的洪水泛滥,毁了几乎所有的史前物质文明。其中有一部分被厚厚的南极坚冰覆盖,典型的史前文明幸存了下来,有可能传给了埃及人和闪族人。
  这一假说似乎得到印证。据俄罗斯《真理报》11月14日报道,地球人类的文明可能源于万年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
  爱因斯坦认为,一万多年前,南极不在南极点上,而位于温带地区。那个时候,温度气候均适宜的南极大陆也许曾孕育了一种高度发达的古文明。之后,南极漂移到了冰天雪地的南极点,气候突然异常寒冷,大陆被冰雪覆盖,南极文明也就随之消失了。
  1840年,伊斯坦布尔国家博物馆馆长哈利勒艾德海,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找到一张奇特的古代地图。这张古地图是18世纪初发现的,是一份复制品。地图上,除了地中海地区画得十分精确,其余地区如美洲、非洲都严重变形。
  后来,科学家们终于找到这张地图的原件,这张由土耳其帝国舰队的海军上将皮尔雷斯1513年绘制的地图,几乎在南极洲被发现的两百年前就把这块神秘的陆地标出来了。
  当科学家们对古地图做进一步深入研究时惊讶地发现,这张古地图其实是一张空中鸟瞰图。令人惊奇的是,古地图上还绘出了南极洲冰层覆盖下的复杂地貌,同南极探险队在1952年用回声探测仪对南极冰下地形的探测图毫无二致。
  1532年,制图家奥伦提乌斯费纳乌斯根据史料绘制的世界地图又绘制了一张地图,并在地图上注明了南极上的各个河床。1949年,一支探险队到达南极罗斯海,发现了地图上所标明的河床,在河床里还有很多由河流带到南极并沉积下来的中纬度细粒岩石以及其他沉积物。
  后来,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对这些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它们已有6000多年了。也就是说,在6000年前,南极曾处于冰川前期很温暖的时候,百川奔流,草木葱茏,充满了生机。费纳乌斯地图显然也证实了一个惊人的观点:在冰雪完全覆盖之前,南极洲曾被人类探访甚至定居过。若真是如此,那么最初绘制南极洲地图的人,就应该是生活在极为远古时代的南极人。
  这是一片尚未被人类占领的净土,纯净的空气,洁白的冰雪,可爱的生物,都还是人类到来之前的模样。
  南极并非一片不毛之地,尽管严寒让人类无法生存,但这里其实也是一片野生动物的天堂,只不过这里的动物很多都是我们不熟悉的罢了。这里是企鹅、海豹、南极磷虾、南极海鸟和众多珍稀无脊椎冷血动物的家园。因为少有人类打扰,它们也许是地球上生活得最快乐的动物。
2.南极的气候
  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再加上冰雪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等,使得南极大陆成为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区,其平均气温比北极要低20度。南极大陆的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5度。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零下17~20度左右;而内陆地区为年平均温度则为零下40~50度;东南极高原地区最为寒冷,年平均气温低达零下57度。到现在为止,地球上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摄氏零下89.6度,这是1983年7月在新西兰南极观测站“万达”记录到的,在这样的低温下,普通的钢铁会变得像玻璃一般脆;如果把一杯水泼向空中,落下来的竟然是一片冰晶。
  南极的寒冷首先是与它所处的高纬度地理位置有关,由于高纬度地理位置,导致了在一年中漫长的极夜期间没有太阳光。同时,与太阳光线入射角有关,纬度越高,阳光的入射角越大,单位面积所吸收的太阳热能越少。南极位於地球上纬度最高的地区,太阳的入射角最小,阳光只能斜射到地表,而斜射的阳光热量又最低。再者,南极大陆地表95%被白色的冰雪覆盖,冰雪对日照的反射率为80%~84%,只剩下不足20%到达地面,而这可怜的一点点热量又大部分被反射回太空。南极的高海拔和相对稀薄的空气又使得热量不容易保存,所以南极异常寒冷。
  南极不仅是世界最冷的地方,也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那里平均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有300天,年平均风速19.4米/秒。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82米/秒。法国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风速达100米/秒的飓风,这相当于12级台风的3倍,是迄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风速。南极风暴所以这样强大,原因在于南极大陆雪面温度低,附近的空气迅速被冷却收缩而变重,密度增大。而覆盖南极大陆的冰盖就像一块中部厚、四周薄的“铁饼”,形成一个中心高原与沿海地区之间的陡坡地形。变重了的冷空气从内陆高处沿斜面急剧下滑,到了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的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南极没有四季之分,仅有暖、寒季的区别。暖季11月至3月;寒季4月至10月。暖季时,沿岸地带平均温度很少超过零摄氏度,内陆地区平均温度为零下20至零下35摄氏度;寒季时,沿岸地带为零下20至零下30摄氏度,内陆地区为零下40至零下70摄氏度。1967年初,挪威在极点附近测得零下94.5摄氏度的低温。据估计,在东南极洲上可能存在零下95至零下100摄氏度的低温。
  通过观察那里每年所结冰层的厚度可以了解地球大气层的污染情况。因为环绕南极洲大陆的强烈西风阻绝了臭氧层与外界交流平衡的机会,臭氧层在此地区冬春之交因阳光乍现促使空气中氟氯碳化物与臭氧分子结合,分解臭氧层,因此特别稀薄,紫外线强烈。自1980年代世界各地工业大量排放氟氯碳化物後情况加重。但一些学者另有看法,既然西风阻挡,工业国又主要在北半球,氟氯烃何以南极最多,而认为是地球磁场变弱和太阳风的杰作。
3.南极的地势
  地球上最高的大陆是南极大陆。地球上其他几个大陆的平均海拔高程为:亚洲950米,北美洲700米,南美洲600米,非洲560米,欧洲最低,只有300米,大洋洲的平均高度还不甚清楚,估计也不过几百米。然而,南极大陆,就其自然表面来说,其平均海拔高程为2350米,比其他几个大陆中最高的亚洲还要高得多。但是,如果把覆盖在南极大陆上的冰盖剥离,它的平均高度仅有410米,比整个地球上陆地的平均高度要低得多。
  横贯南极的山脉将南极大陆分为两部分。东南极洲,面积较大,为一古老的地盾和准平原,横贯南极山脉绵延于地盾的边缘;西南极洲面积较小,为一褶皱带,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西两部分之间有一沉陷地带,从罗斯海一直延伸到威德尔海。南极洲大陆平均海拔2350米,是地球上最高的洲。最高点伯德地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大陆几乎全部被冰雪所覆盖,冰层平均厚度有1880米,最厚达4000米以上。大陆周围的海洋上有许多高大的冰障和冰山。全洲仅2%的土地无长年冰雪覆盖,被称为南极冰原的“绿洲”,是动植物主要生息之地。“绿洲”上有高峰、悬崖、湖泊和火山。罗斯岛上的埃里伯斯火山是著名的活火山。
  南岛也叫帕默尔半岛”或“格雷厄姆地”。位于西南极洲,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南纬63°)的大半岛,东西濒临威德尔海和别林斯高晋海,近海有宽广的大陆架,东侧有菲尔希纳陆缘冰,有深400~600米的大陆架,宽度在550米以上。西侧为别林斯高晋海,大陆架也宽广。有的常年冰封。北为与南美洲相距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南接埃尔斯沃斯高地,是崎岖的山地与高原。北隔970公里的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南接崎岖的山地和冰雪高原。南极半岛属于新生代褶皱带,基岩起伏不平,海拔5140米的文森山是南极洲的最高峰。海岸曲折呈峡湾形,近海岛屿很多。为多山半岛,东岸更为陡峭高峻,山地冰川发育。通过海底山脉可将南极半岛?D?D南奥克尼群岛?D?D南桑德韦奇群岛?D?D南乔治亚岛?D?D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连成一蟠龙式的连续相接的山系。南极大陆原为一称作刚瓦纳大陆块的一部份,它是个多岩石的陆地,其最古老的岩层,可达约30亿年以上.有数个知名的无冰地区极富科学研究价值.
  文森峰南极大陆埃尔沃斯山脉的主峰,海拔4897米,是南极洲最高峰。位于南纬78度35分、西经85度25分,位于西南极洲,文森峰山势险峻,海拔高度不算高,相对高差比较大,山峰陡立、拔地而起。西南极洲的绝大部分地区的基岩表面的海平面以下,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交通困难,夏季气温在零下40度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88℃。没有生命,没有人烟,所以被探险家称为“死亡地带”。文森峰是七大洲最高峰中最后一座被登顶的山峰。
4.南极的资源
  人们对南极及其陆架区矿产资源了解得并不多,原因很简单,面积巨大,厚达几千米的冰盖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了科学家的调查,但是通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工作,已经在南极发现矿床、矿点百余处。美国地质调查所把南极大陆划分出三个主要的成矿区:安第斯多金属成矿区,主要为铜、铂、金、银、铬、镍、钻等矿产;横贯南极山脉多金属成矿区,有铜、铅、锌、金、银、锡等矿产;东南极铁矿成矿区,除大量铁矿外,尚有铜、铂等有色金属,并发现金伯利岩。一般认为查尔斯王子山铁矿和横贯南极山脉区的煤矿规模最大;罗斯海、威德尔海、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等海盆油气远景最大。
  尽管南极大陆及其陆架的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开发难度颇大,但随着其他大洲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的日益减少和枯竭,将迫使人类向海洋、南极洲或其他地方寻找出路。至于人们担心矿产资源开发可能造成的环境、生态的破坏和污染,人类也会从科学技术进步中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但在目前,南极禁止一切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全世界已查明的铁的蕴藏量是相当可观的,但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富铁矿床就不是那么乐观了,所以近几十年来,地质学家们又逐步把寻找铁矿远景资源的目光投向南极洲。
  南极洲蕴藏的矿物有220余种。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铂、铀、铁、锰、铜、镍、钴、铬、铅、锡、锌、金、铜、铝、锑、石墨、银、金刚石等。主要分布在东南极洲、南极半岛和沿海岛屿地区。如维多利亚地有大面积煤田,南部有金、银和石墨矿,整个西部大陆架的石油、天然气均很丰富,查尔斯王子山发现巨大铁矿带,乔治五世海岸蕴藏有锡、铅、锑、钼、锌、铜等,南极半岛中央部分有锰和铜矿,沿海的阿斯普兰岛有镍、钴、铬等矿,桑威奇岛和埃里伯斯火山储有硫磺。
  铁矿是南极大陆所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矿产,主要位于东南极。1966年,苏联地质学家在查尔斯王子山脉南部的鲁克尔山北部发现了厚度约70米的条带状富磁铁矿岩层,称为条带状磁铁矿层或碧玉岩。矿石平均含铁品位为32.1%,最富可达58%。整个岩系厚度达400米。他们在1971~1974年调查,确定了该地区磁铁矿和硅酸盐中铁的品位可以与澳大利亚西部的哈默斯利盆地、北美洲的苏必利尔湖区、加拿大的谢弗维尔地区和苏联的克里沃?罗格地区的铁构造相比。航空磁场调查资料表明,铁矿集中区在冰体下长120~180千米,宽5~10千米。1977年,美国的霍夫曼和里瓦齐等人,根据航磁异常报道了在鲁克尔山西部的冰盖下的两个磁异常带,其宽度为5~10千米,延伸达120~180千米,他们初步认为这是鲁克尔条带状含铁层的延续,如果这两个磁异常带确为铁矿所引起的推理得到进一步证实,那么,该地区的铁矿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这就是目前一些南极地质学家所声称的“南极铁山”,其铁矿蕴藏量,初步估算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毫无疑义,南极洲鲁克尔山条带状含铁层的发现,已经在关心南极矿产资源的地质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
  南极洲拥有世界最大的煤田。早期南极探险家,在露岩区采集标本时,经常发现煤,而且用它做饭、取暖。时至今日,在南极大陆上发现的煤很多,而且许多煤层直接露出地表。目前发现的煤田主要分布在南极横贯山脉沿罗斯海岸的一段,还有西南极洲的埃尔斯沃思山区也有煤田露出。南极横贯山脉的煤田,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据估计,南极大陆冰盖下蕴藏的煤超过5000亿吨,是南极洲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有色金属在国防工业、机械制造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其中许多又是贵重金属。南极洲地域广阔,与地质构造和地质历史相似的其他大陆比较,可能潜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南极大陆面积的95%被巨厚的冰盖所覆盖,因此地质调查工作十分困难。目前的地质调查仅限于无冰区和南极大陆沿岸。根据各国的地质调查资料估计,南极洲可能有矿床900处以上,其中在无冰区有20多处。已发现的矿床、矿点100多处。除铁和煤之外,有南极半岛的铜、钼以及少量的金、银、铬、镍和钴;南极横贯山脉地区的铜、铅、锌、银、锡和金;东南极洲的铜、银、锡、锰、钛和铀等有色金属。
  1973年执行深海钻探计划的美国钻探船“格洛玛?挑战者”号,在罗斯冰架外的大陆架区4个站住上进行钻探,那里的沉积物厚度达3000~4000米。钻这4个孔的目的是为了研究那里沉积物的沉积史。因此,所选的钻探站位故意避开过去从海洋地球物理研究角度认为沉积地层可能有合油构造的区域。然而,这4个钻孔中有3个仅钻到45米深时就喷出了大量的天然气。使人推测罗斯海可能储有重要的天然气资源。
  根据科学家近年来在南极大陆周围海域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的资料,认为在南极大陆周围海域可能潜在油气资源的沉积盆地有7个。它们是,威德尔海盆、罗斯海盆、普里兹湾海盆、别林斯高晋海盒、阿蒙森海盆、维多利亚地海盆、威尔克斯地海盆、罗斯海盆。在上述沉积海盆中,最有含油气远景希望的是罗斯海盆和威德尔海盆,特别是罗斯海的大陆架面积最大,约77.2万平方千米。
南极奇观与灾难
  1.乳白天空
  “乳白天空”是极地的一种天气现象,也是南极洲的自然奇观之一。它是由极地的低温与冷空气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当阳光射到镜面似的冰层上时,会立即反射到低空的云层,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细小的雪粒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散射开来,再反射到地面的冰层上。如此来回反射的结果,便产生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乳白色光线,形成白蒙蒙雾漫漫的乳白天空。这时,天地之间浑然一片,人和车辆、飞机仿佛融入浓稠的乳白色牛奶里,一切景物都看见,方向难以判别。人的视线会产生错觉,分不清近景和远景,也分不清景物的大小。严重时还能使人头昏目眩,甚至失去知觉而丧命。
  乳白色天空是极地探险家、科学家和极地飞行器的一个大敌。若遇到它,那是很危险的,正在滑雪的滑雪者会突然摔倒,正在行驶的车辆会突然翻车肇祸,正在飞行的飞机会失去控制而坠机殒命。这样的惨痛事件,在南极探险史和考察史上是屡见不鲜的。1958年,在埃尔斯沃恩基地,一名直升飞机驾驶员就因遇到这种可怕的坏天气,顿时失去控制而坠机身亡。1971年,一名驾驶LC?D?D130大力神飞机的美国人,在距离特雷阿德利埃200公里的地方,遇到了乳白天空,突然失去联系,一直下落不明。
  乳白天空虽然对人类在南极的活动构成危险,但只要事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有安全防范措施,也是可以避免的。一旦遇到它随即绕道躲开;正在野外活动的人和车辆则应呆在原地不动,注意保暖,耐心等待乳白天空的消失,或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2.极昼极夜
  极昼与极夜是南极的奇观之一。它给人们对这块神秘的土地以更丰富的遐想。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这种现象也叫白夜;所谓极夜,就是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在南极洲的高纬度地区,那里没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没有一天24小时的昼夜更替。昼夜交替出现的时间是随着纬度的升高而改变的,纬度越高,极昼和极夜的时间就越长。在南纬90°,即南极点上,昼夜交替的时间各为半年,也就是说,那里白天黑夜交替的时间是整整一年,一年中有半年是连续白天,半年是连续黑夜,那里的一天相当于其他大陆的一年。如果离开南极点,纬度越低,不再是半年白天或半年黑夜,极昼和极夜的时间会逐渐缩短。到了南纬80°,也有极昼和极夜以外的时候才出现1天24小时内的昼夜更替。如果处于极昼的末期,起初每天黑夜的时间很短暂,之后黑夜的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全是黑夜,极夜也就开始了。而在南极圈(南纬66°33’),一年当中仅有一个整天(24小时)全是白天和一个整天全是黑夜。中国南极长城站(南纬62°13’)处在南极圈外,在12月份的深夜一二点钟,天空仍然蒙蒙亮,眼力好的可以看书写字。极昼和极夜的这种自然现象在地球的另一极北极也同样出现,不过它出现的时间同南极正好相反,北极若处在极昼,则南极为极夜,反之变然。
  极昼与极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时,还绕着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而造成的。,原来,地球在自转时,地轴与其垂线形成一个约23.5°的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转时便出现有6个月时间两极之中总有一极朝着太阳,全是白天;另一个极背向太阳,全是黑夜。南、北极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是其他大洲所没有的。
  3.南极火山
  如果说水火不相容的话,那么冰火就更不相容了。然而在南极洲,冰川和火山却同时存在,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南极大陆共有两座活火山,那就是欺骗岛上的火山和罗斯岛上的埃拉波斯火山。欺骗岛火山在1969年2月曾经喷发过,使设在那里的科学考察站顷刻间化为灰烬,直到0现在,人们仍然对此心有余悸。
  4.南极绿洲
  南极大陆终年被冰雪覆盖,寸草不生,何以会有绿洲呢?这确实有些蹊跷。
  所谓“绿洲”,并不是人们常见的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之地,而是指南极大陆上那些没有冰封雪盖的露岩地区。由于南极考察人员长年累月生活、工作在冰天雪地的白色世界里,单调、乏味、枯燥的环境使他们非常向往多彩世界,当他们发现没有冰雪覆盖的地方时,不禁倍感亲切,于是便将这些地方称为南极洲的绿洲。南极绿洲约占南极洲面积的5%,含有干谷、湖泊、火山和山峰。以班戈绿洲、麦克默多绿洲和南极半岛绿洲最为有名。
  关于绿洲的起源与成因,科学家们认为,由于绿洲的位置都在火山活动区,故与火山有关,如麦克默多绿洲就在著名的埃里伯斯火山附近,火山喷发及伴生的地热活动,是形成绿洲的重要原因。当然,绿洲的形成还与太阳辐射和岩石的颜色有关,如南极半岛绿洲地处极圈外,日照时间长,气温较高,加上这里基本是赤褐色的火成岩区,有形成绿洲的最佳条件。绿洲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宝贵窗口,它对提示这块神秘的大陆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5.雪盲
  在南极大陆有一种神奇的“白光”。这种白光曾使不少勇敢的探险家丧失生命。据有的文章透露,当人们看到这种强烈的白光时,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结果使疾驰着的滑雪者因失明而摔倒在雪面上,车辆或飞机的驾驶员每每造成事故,甚至车覆机毁。
  1958年,在南极埃尔斯沃斯基地上空,一架直升飞机的驾驶员突然遇到这种白光,眼睛顿时失明,飞机失去控制,坠毁在雪原上。智利的南极探险家卡阿雷?罗达尔,有一次外出工作,不慎没有戴墨镜而遇到白光。他感到有一个光的实体向他移动,先是玫瑰红的,接着变成肉色的。这时眼睛疼痛极了,仿佛有人往他眼里撒了一把石灰,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幸亏同伴找到了他,把他带回基地。过了三天视力才恢复过来。
  在高山冰川积雪地区活动的登山运动员和科学考察队员,稍不注意,忘记了戴墨镜,也时常被积雪的反光刺痛眼睛,甚至暂时失明。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雪盲症”。
  雪盲是人眼的视网膜受到强光刺激后而临时失明的一种疾病。一般休息数天后,视力会自已恢复。得过雪盲的人,不注意会再次得雪盲。再次雪盲症状会更严重,所以切不能马虎大意。多次雪盲逐渐使人视力衰弱,引起长期眼疾,严重时甚至永远失明。
  那么,雪盲症的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原来就是积雪对太阳光的很高的反射率。所谓反射率,是指任何物体表面反射阳光的能力。这种反射能力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比如说某物体的反射率是45%,这意思是说,此物体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中,有45%被反射了出去。雪的反射率极高,纯洁新雪面的反射率能高到95%,换句话说,太阳辐射的95%被雪面重新反射出去了。这时候的雪面,光亮程度几乎要接近太阳光了,肉眼的视网膜怎么能经受得住这样强光的刺激呢?
  在南极辽阔无垠的雪原上,有些地方的积雪表面,微微下洼,好象探照灯的凹面。在这样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白光。出现白光的雪面,当然要比普通雪面所反射的阳光更集中更强烈了。在一般情况下,雪面并不象镜子那样直接把太阳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而是通过雪面的散射刺激眼睛的。人眼在较长时间受到这种散射光的刺激后,也会得雪盲症。因此,有时候即使是在阴天,不戴墨镜在积雪地上活动久了的人,眼睛也会暂时失明。
  6.奇寒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堪称“世界寒极”。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寒季时可达零下80摄氏度。
  南极没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只有暖季和寒季之别。即使是11月到次年3月的暖季,南极内陆的月平均温度也在零下34至零下20摄氏度之间。至于每年4月到10月的寒季,南极内陆的气温一般在零下40至零下70摄氏度之间。
  如此寒冷的天气对人类和一切生命都是可怕的威胁。在南极,因寒冷而冻伤致残的事例是经常发生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为南极考察队员专门编写的《南极生存指南》特别警告:“如今的南极作业,面部冻伤(组织冻伤)是最常见的,而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也会冻伤。”
  对南极的奇寒,一丝一毫也不能麻痹大意。南极为什么会这样寒冷呢?这是由于南极冰盖犹如一面巨型反射镜,把太阳辐射的热量的90%反射回宇宙空间的缘故。在南极的寒季,太阳几乎很少露面,南极的大地吸收的热量微乎其微,但是到了暖季,虽然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徘徊,可是,雪白的冰盖表面又拒绝接受太阳的热量,结果南极终年是九天寒彻、大地封冻的荒凉景象。
  7.杀人风
  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流传一句: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南极的风能杀人。风能杀人,这话听起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有那么严重吗?你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可是那些领教过暴风厉害的人,无不谈风色变。
  南极沙侵世界的“风极”,有人称南极是“暴风雪的故乡”。而寒冷的南极冰盖则是孕育暴风的产床,它像一台制造冷风的机器,每时每刻都用冰雪的躯体冷却空气,孕育风暴。由于南极大陆是中部隆起向四周倾斜的高原,一旦沉重的冷空气沿着南极高原光滑的表面向四周俯冲下来,顿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场可怕的极地风暴便大施淫威了。这时,雪冰夹带着沙子从滑溜溜的冰坡铺天盖地滚来,简直像一道无形的瀑布,像一股飞奔而来的洪流,人在暴风中不过像迅猛流水中的一片叶子和一粒石子,休想站住脚。日本的一位考察队员就在暴风雪中被吹得卡在冰柱中失去了生命。
  那么南极的风究竟有多大呢?我们通常所说的12级台风,风速达到32.6米/秒,够大的了吧?可南极的狂风常常超过12级台风。在南极半岛、罗斯岛和南极大陆内部,风速常常达到55.6米/秒以上,有时甚至达到83.3米/秒!
  在南极的各国科学站,都经常遇到暴风袭击的情景。尤其是寒冷而黑暗的冬季,呼啸的狂风,将房屋摧毁,推倒通讯铁塔,卷走车辆,甚至将一座科学站变成一片废墟的事时有发生。因此,为了考察人员的安全,南极各国科学站都有严格规定,大风时绝对禁止外出,一切室外活动都是不能允许的。平时外出一定要两人结组同行,并给每人一个登山包,里面装高频电话、食品、鸭绒睡袋、海绵垫、铁铲等物品,以维持个人的生存。在各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周围,都建有大小不一的“避难所”。里边备有食品、饮料、燃料、通讯设备、小型发电机、取暖炉、睡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外考察的科学家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一时又赶不回站的,均可就近躲进避难所。避难所的门是不上锁的,也不分国籍,“南极人”可以进任何国家的避难所食宿,离去时只需留字致谢。
  为了保障考察人员不致迷失方向,科学站的主要建筑物之间的道路上,必须埋设标桩,拉上粗粗的绳子。遇上暴风雪时,队员们可以扶着绳索行走,以防被暴风雪刮走。所以南极考察队员把这些绳索叫做“南极救命绳”。
  8.冰缝
  我们的星球在茫茫宇宙中是一颗蔚蓝色的行星,神奇的生命之水赋予它最美丽的容貌。可是,水在地球两极却不堪忍受极地的奇寒,凝成一片白色的世界。
  如果我们有机会坐飞机越过南极上空,将会发现,南极大陆是一个中部隆起的、向四周缓缓倾斜的高原,巨大而深厚的冰层如同一个银铸的大锅盖,倒扣在南极大地上面,所以又称南极冰盖。南极冰盖的厚度相当惊人,平均厚度2000米,最厚的地方有4800米,尤其是在南极冬季降临时,大陆冰盖与周围海洋中的固定海冰连为一体,形成3300万平方公里的白色冰原,面积超过整个非洲大陆。
  由于南极冰盖如此之大,如此之厚,它的质量当然也相当可观。在广阔无垠的冰原上,除了少数高耸的山峰露出一点尖峰陡岭,大部分陆地都埋在深深的冰层下面。实际上,南极大陆的地壳不堪重压,竟然下沉了600~1000米。
  南极冰盖的最高点大约在南纬51度、东经75度一带,在海拔高度4200米,由此向四周倾斜。由于重力作用,冰盖向弧底的运动令冰层开裂,冰原上便密布着无法尽数、隐藏在白雪下肉眼无法看见的冰缝。
  这些在平原上纵横密布的冰缝比暴风雪更恐怖。这些深达千米,由白色渐变为蓝色的冰缝冒着白色气体,像被打开的魔瓶,考察队员们把它们叫做“地狱之门”,即掉下去就万劫不复,救都没法救。最危险是有的冰缝上有一层称为冰桥的薄冰层,冰上的人根本看不到下面是否有冰缝,只有人或车辆经过时,才会发生崩塌。
  在对格罗夫山的取样监测考察过程中,两名队员骑着雪地摩托车外出。行驶中摩托车突然往下一沉,在后座的队员急忙用双脚一撑冰面,前座的队员则下意识地一轰油门,当他们刚冲上冰面,身后便塌陷了一个比车身还宽的冰缝。面对着身后的这个冒着白气的森然洞口,两位在生死间打了个转的考察队员在南极零下30度的寒风中出了一身冷汗。
  9.白色的沙漠
  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你也许会觉得不可理解,南极大陆到处是冰雪覆盖,大陆周围是辽阔的海洋,怎么会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呢?
  不同于撒哈拉大沙漠高温少雨的典型热带沙漠气候。南极大陆的干旱却是因为低温寒冷造成的。据观测记录,整个南极大陆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5毫米。降雨量的多少从沿海向内陆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沿海地区,冷暖气流的交汇,降水量较多,每年可达300~400毫米,但这些降水量较多的地区都处在南极大陆的边缘。南极大陆由干覆盖广袤的冰原,它的上空常年为高压冷气团控制,从海洋上吹来的暖湿气流根本无法进入南极内陆,而且在寒冷冰原上空的冷空气异常干燥,含有的水蒸气极少,所以越往南极内陆,降水的机会越少。年平均降水量只有30毫米,南极点附近只有5毫米,几乎没有降水现象。
  由于气候寒冷,南极大陆降下来少量的水,也不是液态的雨水,而是纷纷扬扬的雪花或雪粒。除了南极半岛北端以及较低纬度的一些岛屿,在暖季有降雨现象,整个南极大陆实际上看不见降雨。到南极大陆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最明显的感觉是空气干燥,在最初的头几个星期,差不多所有的人嘴唇都会干裂。
  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南极大陆称作白色的沙漠。极度的干燥,使各国科学站对防火视为性命攸关的大事。因为他们知道,干燥,加上风大,哪怕有一点点小火星,都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澳大利亚在南极大陆东部濒临纽康姆湾的凯西站,就曾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
  为了防御可能发生的火灾,各国科学站的房屋都注意保持一定的间隔,对易燃物品如木料、油桶的存放尤其小心。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各栋房屋之间都保持相当距离,贮存燃料的油库特意建在距离站区很远的海滨高地,这都是预防火灾的措施。此外,各国出十分重视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中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一个科学站?D?D长城站,室内的天花板、四面的墙壁采用的是石膏板,室内地板、房门和地毯也经过防火处理,目的都是为了杜绝大灾事故。有“南极第一城”之称的美国麦克默多基地对防止火灾也很重视,不仅对每个新来乍到的人反复进行防火教育,基地还有一支专职的消防队,所有的电话机上都标有火警的电话号码,以防万一。
  南极的各国科学站如此重视防止火灾,不是没有原因的,这不仅是因为南极是地球的风极,大风的天气会容易酿成火灾,而且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又缺乏水源,一旦着火,必定造成可怕的灾难。
  10.移动的岛屿
  在南极周围的海洋?D?D南大洋中,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冰山,其体积之大,数量之多,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冰山和浮冰不同,浮冰是海水冻成的海冰,冰山却是从南极冰盖分离出来的。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冰山从陆缘冰的边缘分裂出来,飘浮在海上,形成瑰丽多姿的冰山,成为南极海域独具特色的象征。据统计,南大洋的冰山大约有218300座,平均每个冰山重10万吨。其中最普遍的是平顶台状冰山,它起源于陆缘冰和冰舌,此外还有圆顶型、倾斜型和破碎型的冰山。
  南大洋的冰山一般长几百米,高出海面几十米。大的冰山长度达到170公里。有的台状冰山高出水面达到450米。1956年美国人观测到一座罕见的大冰山,长333公里,宽96公里。这样巨大的冰山,难道还不是移动的岛屿吗,实际上,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大洋中的一些小岛。像1987年10月初,罗斯冰架断裂出一座冰山,长140公里,宽约40公里,高出水面225米,它的面积达到6400平方公里!
  冰山,在海上看起来似乎是静止的,实际上它在移动,随着海流的方向移动。由于南大洋的冰山体积大,海面温度低,一般寿命可以维持10年左右才会慢慢消融,而北冰洋的冰山平均寿命仅有2~4年。南大洋飘泊的大量冰山,虽然美丽壮观,给大洋增色不少,但是对于航行在海上的船只来说,冰山始终是可怕的威胁。尤其是在大雾迷漫、能见度很差的天气,或者是夜航期间,船只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开冰山。现代化的考察船和其他船只,配备了雷达装置,能够及时发现冰山,因而减少了和冰山相撞的危险。
第二篇  南极传说
1.化石
  美国科学家曾经宣布,他们在南极洲发现了两种新种恐龙化石,一种是移动迅速的食肉恐龙,一种是大型食草恐龙。
  发现的食肉恐龙生活的年代大约距今7000万年,相关化石已经在南极洲海底沉睡了数千年。另一块100英尺长的食草恐龙化石是在一座山顶上发现的。这两种恐龙生活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南极洲,当时那里的气候温热潮湿。
  这只食肉恐龙体长约6英尺,是在距离南极半岛海岸不远的詹姆士.罗斯岛上发现的。据帮助发现这些恐龙化石的加州圣.玛丽学院的朱迪.凯斯分析,这种尚未命名的恐龙可能是死亡后漂到海里的,最后沉入威德尔海的一块浅水区后沉入海底。从这只恐龙的骨骼和牙齿可以看出,它是食肉恐龙的一种,随着气候变化,其他恐龙迁往地球的其他地区,而这种恐龙仍在南极洲生活了很长时间。凯斯在一份声明中说:“不管什么原因,他们一直呆在南极洲却是事实。”
  第二个研究小组由伊利纽斯州罗克岛奥古斯塔纳学院的威廉.哈默率领,发现距今约2亿年的食草恐龙化石,地点是在一座比尔备莫冰河附近的13000英尺高的山顶上。科学家们现在都知道,这一地区曾经是湿软的河床。哈默和他的同事从90年代起就在这一地区寻找化石,当他们发现其他一些新物种化石后,在随后的日子里经常到这里来,终于发现这些珍贵恐龙化石。
  这个小组中有一位名叫皮特.布拉多克的山地安全向导,哈默在一份声明表示:“我跟他开玩笑说:‘眼睛要向下看,你没准会在岩石上发现超自然的东西呢!’他真的发现了好几种自认为很怪的东西,包括一些化石树根。但我意识到,这些东西中包括骨骼化石:一块是骨盆,一块是髂骨。”
  哈默说:“这个地点连科学家都极少涉足。我们发现的显然是南极洲的新种恐龙。与其他大洲相比,我们在南极洲发现的恐龙非常少,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南极洲发现的任何种类的恐龙化石对科学家来说都是新的。”
2.飞碟出没之迷
  南极洲无疑是地球上飞碟出现最频繁的地区,设置在南极的各科学考察基地均有多项飞碟目击报告记录在案。
  西班牙UFO研究专家里维拉的《十二个神秘的死亡三角地区》一书中记载:1965年7月3日,南极,“幽灵”在夜幕降临、闪着月亮光的情况下出现了。它进行Z字形飞行,然后在一个地方静止不动了。10分钟后,消失在高空。闪着红光,时而又闪着黄光和绿光。
  1965年智利海军秘书处的《情况通报》第1765期称,当那个不明飞行物飞过的时候,两台正在工作的可变电感器受到了磁场的干扰都在频带上显示出来了。
  与此同时,英国、阿根廷等国的南极基地工作人员也有类似的报告?D?D这是当时最为轰动的UFO事件。
3.淡水湖之迷
  英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们宣布:在南极洲发现一个大小与安大略湖相仿?p存在已有100万年的淡水湖泊。
  其实,在南极有淡水湖已不是新闻。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pUFO学家莱恩?奇尔德就曾从美国宇航局公布的南极卫星照片上,发现一个被命名为“韦德尔湖”的?p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的淡水湖泊。
  美国国家宇航局的专家说,如此大面积的淡水湖泊在滴水成冰南极存在,实在令人费解,是违反自然界法则的。
  前苏联当时也拍到了“韦德尔湖”的照片,于是美苏联合考察队赶到南极洲,并找到了“韦德尔湖”。
  考察队发现,滚烫的间歇泉涌出水面,湖水污染严重,但周围并无火山活动。专家们认为,“韦德尔湖”的奇异现象,“只有未知因素能解释”。
4.臭氧空洞之迷
  80年代末,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大洞,这就是“臭氧空洞”。
  臭氧是地球的“天然屏障”,虽然宛如一层轻纱,却保护人类免受太阳中的紫外线损伤,同时还会避免引起“温室效应”,避免因此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人们一直认为臭氧层的减少,是工业污染和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的结果。然而,在南极洲,5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人迹罕至,何来污染?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前苏联的一位科学家奥杰科?奥杰科夫指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出现,是外星人从地球外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的结果。
5.动物冰雕之迷
  探险家们发现,在南极洲的对岸、接近印度洋之处有许多巨型冰雕,系海豚、海狮等多种动物造,这些动物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连睫毛、爪子也清晰可辨高的有50多米,矮的也有20多米,在海面上四处漂浮。
  南极动物冰雕,究竟是天然形成,还是人工斧凿,目前依然是一个谜,人们尽可大胆想象。
6.纳粹基地
  南极是人类最后的一片净土,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希特勒看上了这片土地,他亲自布置了对南极的远征行动,企图在南极建立纳粹军事基地。
  20世纪30年代,鲸油是当时德国国内生产人造黄油和肥皂最重要的原料,为此德国不得不每年从挪威进口约20万吨左右的鲸油。挪威在南极的捕鲸站使一些纳粹官员分外眼红,他们向戈林等人建议要在南极建立德国捕鲸站,但并未得到纳粹高层的认可。直到1938年一支德国捕鲸舰队从南极顺利返回后,这一建议被提交给希特勒。当时,希特勒正在密谋发动世界大战,在南极建立基地正好符合他的战略目标,因此希特勒决定秘密向南极派遣一支远征队。
  经过层层挑选,33名身强力壮并忠于纳粹的人被选中组成了南极远征队,德军总参谋部任命阿尔弗雷德?利切尔为远征队总指挥。在纳粹高层的关照下,一艘名为“施瓦本兰登”的货船被用于运载远征队员前往南极,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货船,它能搭载和起落飞机,颇有些“准航母”的气势。随后,盖世太保对入选的队员进行了仔细审查,最终只有24名船员被允许登船。盖世太保还警告他们,谁要是泄露这一最高机密,他们留在德国国内的家人将被送往集中营。1938年12月,“施瓦本兰登”号在远征队总指挥利切尔的率领下从汉堡出发前往南极。
  1939年1月,纳粹远征队抵达了挪威宣称拥有主权的南极毛德皇后地,并开始制作该地区海图。接下来的几周,从“施瓦本兰登”号上起飞的2架飞机在近6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进行了15次飞行,拍下了超过1万多张照片。随后,纳粹德国宣布吞并东经20°至西经10°的南极毛德皇后地,并将该地重新命名为“新斯瓦比亚”,3面纳粹旗帜被插在了海岸边,另有13面纳粹旗帜由飞机空投到内陆。
  远征队员在海岸登陆后,留下了表明主权的标记,他们建立了一个临时性基地,以便进一步深入内陆点。据远征队的报告说,他们驾机在南极内陆发现了温泉,温泉周围奇迹般地长有植物,远征队将该温泉称为“施摩尔绿洲”。由于气候因素,在完成预定使命后,“施瓦本兰登”号于1939年2月搭载远征队员返航。
  远征队首轮行动的成功使希特勒十分兴奋,他计划在1939~1940年和1940~1941年再对南极进行两次远征,希特勒希望通过这两次远征,建立固定的南极基地,更重要的是,能将纳粹德国的版图扩展到南极。然而,纳粹对南极的首次远征结束仅7个月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后两次大规模远征南极只好暂时作罢。
  1940年6月,法国战败投降,希特勒再度对南极产生了兴趣。他命令德国海军总司令埃里希?雷德尔元帅研究建立南极基地的可行性,因为希特勒希望德国海军能通过南极基地控制南大西洋、印度洋和德雷克海峡。1940年圣诞节期间,德国海军巡洋舰“亚特兰蒂斯”号抵达南印度洋上的克尔格伦岛,补充淡水和修整,不久德国海军便以此为基地,往南攻击南极附近的盟国舰只。1941年1月,德军海上突击部队在南极毛德皇后地以北海域俘获了2艘挪威商船,第2天又俘获了3艘商船。此时,希特勒觉得建立南极基地的时机已然成熟,他直接授权潜艇部队司令卡尔?邓尼茨负责此事,邓尼茨觉得在南极拥有基地更可发挥其“狼群战术”的威力,不过他也承认在自然条件如此恶劣的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盟军破译了纳粹德国可能在南极建军事基地的情报,由于担心纳粹潜艇利用南极大陆作为补给基地,英国皇家海军“百慕大女王”号在1941年摧毁了挪威在南极的捕鲸站,并加强了在南极附近的海军巡航力量。邓尼茨认为德国海军此刻不宜冒险到南极建立基地,就向希特勒表示还需等待时机,随着欧洲战事越来越激烈,希特勒建立南极基地的计划就这样被搁置了。
  但传闻还是说纳粹曾在南极建立了“雅利安城”,1946年12月,美国海军部长詹姆斯?福雷斯特尔派遣了一支由40艘舰船组成的大型舰队和飞机前往南极,寻找所谓的纳粹“雅利安城”。这支特种部队总共有1400多名海员和水手,船上还载有3个专门在冰天雪地中行走的狗拉雪橇队。
  海军上将理查德?伯德的小组负责6架R-4D飞机的驾驶和勘测工作,每架飞机上都装备有间谍照相机和一台磁力追踪仪。他们的任务是在南极的夏季测量大部分南极大陆,记录磁场数据。如果南极冰层表面下存在神秘“空洞”,这种仪表就能立即将其显示出来。
  据事后披露,在“高空降落”行动中,发生了一系列的“怪事”:
  首先,一组勘察人员在300平方英里的南极冰原上发现了3个巨大的湖泊及无数的小湖泊,湖水十分温暖,水中长满了红色、蓝色和绿色的藻类,勘察人员灌了一瓶水带到基地进行研究,发现湖水有咸味,显然这些湖泊与海洋相连,也就是说潜水艇很容易从大海进入南极冰层深处。有报道称,美军在这些湖泊旁发现了一些神奇的事物,但具体是什么,外界不得而知。
  此外,在最后一次“勘测行动”中,6架4-4D飞机同时出动,每架飞机都按预订的路线勘测了磁场数据后返回。但奇怪的是,尽管它们的飞行线路差不多一样长,但海军上将理查德?伯德的飞机却比其他飞机晚了3个小时回来,并且飞机上象被洗劫过一样。据称,伯德将军的飞机在飞行途中发生了“引擎障碍”,为了保持飞行高度,只好靠滑翔返回“小美洲”基地。为此,他不得不扔掉机上除胶卷之外的所有东西。
  此后,据伯德称,在南极执行任务时,他曾看到某种物体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从他的飞机前掠过。
  美军南极“高空降落”行动在种种神秘猜测中突然结束。当时,所有有关南极的数据和照片都成了美军的“最高机密”。不久后,发起这项“南极探险”行动的美国海军部长詹姆斯?福雷斯特尔退休。
  退休后的一天,福雷斯特尔突然“精神失常”,向朋友们说起“胡话”来,他的谈话包括南极洲地下存在着秘密的“雅利安城”等。1949年5月,“精神出了问题”的福雷斯特尔被送往贝塞斯达的海军医院精神病房。不久,福雷斯特尔试图用床单吊死自己时,不慎掉到窗外摔死,美军军方将他的死因定性为自杀,此案就此不了了之。
7.生命奇迹之谜
  美国两位玛雅文化研究专家曾经指出:南极洲在过去并非全部冰层覆盖,曾经是“适于人类生”人在地球上生活的第一个基地。
  在南极洲的冰层下,“可能还遗留着他们所用和工具”,“甚至还会找到玛雅人的遗体”。而且美国和俄罗斯的人造卫星也发现过,在南极洲的冰原下,竟然隐藏着一个城市。
  专家们介绍说,这个城市位于南极冰原下约1英里,直径有10英里长,市内有位于高楼大厦,并且有移动交通。
  据称,“冰城”建筑在一个圆拱形空间内,城市使用某种类似核能的能源,足以容纳2000人居住。
  太空专家们称:这些生命代表的文化,已有5万年至于10万年的历史,那时,人类尚处于穴居和茹毛饮血的洪荒时期。
  而美国航空及宇宙航行局的科学家们进一步推测:“冰城”内的生命,可能是宇宙中一个已经消失的文化人群的后代。
南极探险家
1.斯科特
  世界最南的站?D?D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每年有30人左右在这里越冬。
  阿蒙森?斯科特站建有4270米长的飞机跑道、无线电通讯设备、地球物理监测站、大型计算机等。可以从事高空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地球科学、冰川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冰层以每年平均10米的速度向南美洲方向移动,所以考察站的实际位置已偏离了南极点。为此美国制定考察站重建计划,现已完成了新油库和机场跑道工程,整个计划预计5年完成。这里的气象站就是岛上的气象中心,各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汇集到这里,然后再发到世界气象中心。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军官,原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雷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率领探险队乘“发现”号船出发远航,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中罗斯岛的一个山谷里越冬,从而适应了南极的恶劣环境,为他后来正式向南极点进军打下了基础。斯科特攀登南极点的行动虽比挪威探险家阿蒙森早约两个月,但他却是在阿蒙森摘取攀登南极点桂冠的第34天,才到达南极点,他的经历及后果与阿蒙森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虽然他到达南极点的时间比阿蒙森晚,但却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南极探险家。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日,斯科特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经从罗斯冰障的鲸湾向南极点冲刺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向目的地进军。因为天气太坏,虽值夏季但风暴不止,又几个队员病倒了,所以直到10月底,斯科特便决定向南极点进发。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从营地出发。每天冒着呼啸的风雪,越过冰障,翻过冰川,登上冰原,历尽干辛万苦。当他们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初,应该是南极夏季最高气温的时候了,可是意外的坏天气却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他们遇到了“平生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令人寸步难行,他们只得加长每天行军的时间,全力以赴向终点突击。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阿蒙森先于他们到达南极点,对斯科特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雷,一下子把他们从欢乐的极点推到了惨痛的极点。
  此刻,斯科特清楚地意识到,队伍必须立刻回返。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后方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处找到了保存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的尸体,并就地掩埋,墓上矗立着用滑雪杖作的十字架。
  斯科特领导的英国探险队的勇敢顽强精神和悲壮业绩,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历经艰辛,艰苦跋涉,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为了让人们永远地纪念他们,美国把1957年建在南极点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D?D斯科特站。
  斯科特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斯科特虽然成功地到达南极点,却没能够平安归来,最后全军覆没,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几条。首先,斯科特非常迷信人拉雪橇的优越性,但对使用爱斯基摩狗有偏见,因而他选择攀登南极点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西伯利亚矮种马和3辆履带式拖拉机。拖拉机只走了几天注油系统就坏了,只得作为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由于马西伯利亚矮种马不能适应南极高原恶劣的环境,体力不支,斯科特他们只好在崎呕的冰原上用人力拖着笨重的雪橇步行前进,消耗了队员大量体力,也影响了行进速度。其次,他们返回在罗斯冰架上预设的补给仓库时发现,装在油桶里的煤油神秘地流光了。后来人们才知道,焊锡在低温下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第三,坏天气不断困扰着斯科特一行,原本应该是相对较好的天气却变成少见的狂风暴雪,使斯科特他们无法前进,最后,尽管离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了,但这居然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2.阿蒙森
  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世界上第一个征服南极的人,是挪威科学探险家阿蒙森。还在童年时代,阿蒙森就被南北极的探险事业所吸引。
  1872年7月16日,阿蒙森出生在有一半国土是在北极圈以内的挪威,他在少年时期就定下了征服北极的雄心壮志。1897年,他中断了医学院的学业,以大副身份加入比利时船队赴南极考察,并在那里越冬,这更增加了他对两极探险的兴趣。1899年回到挪威之后,他便把注意力转向了北极。
  1911年1月,挪威人阿蒙森乘着“弗拉姆”号船,经过半年多的航行,来到了南极洲的鲸湾。阿蒙森在那里建立了基地,准备度过6个月漫长的冬季。同时,阿蒙森也着手南极探险的准备工作,他率领3名队员,带着充足的食物,分乘3辆雪橇。从南纬80度起,每隔100千米建立一个食品仓库,里面放置了海豹肉、黄油、煤油和火柴等必需品,仓库用冰雪堆成一座小山,小山上再插一面挪威国旗。这样,在茫茫雪地上,很远就能发现仓库的位置。阿蒙森一共建立了3座食品仓库。
  当阿蒙森回到鲸湾的时候,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也到了,两个竞争对手进行了友好的互访。阿蒙森看到斯科特带的西伯利亚小马和摩托雪橇。而他自己率领100多条爱斯基摩狗组成的雪撬队探险,阿蒙森坚信,爱斯基摩大狗有着比西伯利亚小马更惊人的耐寒能力,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0月20日,阿蒙森带领4名队员,分乘4辆由爱斯基摩狗拉的雪橇,正式向南极进发了。斯科特在11月1日,也踏上了南极探险之旅。两支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展开了一场争夺光荣与梦想的竞争。
  阿蒙森前进的速度很快,他用了4天时间就赶到一号仓库。在到达南纬85度时,出现在他面前的是连绵起伏的南极高原。阿蒙森下令,把较为瘦弱的24条狗杀掉,用18条强壮的狗牵拉3辆雪橇,带足60天的粮食,轻装上路。这时,南极地区天气异常恶劣。暴风雪连续刮了5天5夜,为了抢先赶到南极,阿蒙森他们顶风冒雪,艰难的前进。12月15日,阿蒙森终于率先到达了南极。
  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好给斯科特他们带去了灾难的探险队带来了,他们西伯利亚小马部在探险途中全部冻死。虽然斯科特在1月18日也到达了南极,但由于他们的体力衰竭,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在归途中相继倒下了。8个月后,营救人员发现了他们的遗体,和斯科特留下的一本日记。
  挪威的两位伟大极地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和罗阿尔?阿蒙森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是历史的巧合之一。阿蒙森1872年出生于挪威南部的萨普斯堡,比南森年轻11岁。他放弃了原来计划的医生职业,决定献身于极地研究。作为一名合格的海员,他曾经在一艘航行于北极海域的商船上工作过。后来,他以大副的身份参加了1897至1899年“贝尔吉克号”在南极首次越冬的探险。
  在以往航行中获得的经验,为阿蒙森提供了充足的信心。他决定挑战困扰航海家达300年之久的“西北航线”。探险家们长久以来一直意识到北美大陆以北有一条连接欧亚的航道,但是从未有任何一条船能够完成全部航程。阿蒙森购买了排水量45吨造型坚固的“格约亚号”。船上装备有风帆和一个13匹马力的引擎。“格约亚号”于1903年夏季从奥斯陆峡湾缓缓驶出,六名船员准备在布满坚冰的“西北航线”水域完成航行。
  “格约亚号”于1906年8月突破最后一段航线成功地完成了航行。水手们在航行过程中还收集到了宝贵的科学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有关地磁和北磁极准确位置的观测。此外,他们还积累了有关“西北航线”沿途爱斯基摩人的人种学资料。
  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下,阿蒙森将注意力转向北极。他计划在白令海峡北部让自己的船冻结在浮冰上。然而,他无法得到必要的经济资助。1909年9月传来了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和弗雷德里科?库克抵达北极的消息。阿蒙森遂决定推迟探索北极,并同时争取在罗伯特?法尔康?斯科特之前抵达南极,而这时斯科特已经率领一个大型远征队出发了。
  阿蒙森于8月份驾驶由南森提供的“前进号”向南出发。当时,船只为了通过白令海峡必须绕道合恩角。因此,当“前进号”驶向南方时,没人猜测他已经改变了计划。
  当船只在马德拉岛停泊时,阿蒙森通知探险队员他们将继续向南,而不是向北航行。斯科特收到一份电报,得知挪威探险队正在向南极进发的消息。那之后的戏剧性竞赛至今仍然吸引着读者。
  阿蒙森在鲸湾安营扎寨。这里与斯科特的出发地点麦克默多海峡相比距离南极更近。不过,鲸湾与南极之间的地形尚无人知晓,而斯科特却可以沿着他的英国同胞沙克尔顿1908年标明的路线前进。阿蒙森与四名伙伴、四部雪橇和五十二条极地犬于1911年10月19日离开营地。阿蒙森的目标只有一个:尽快到达南极。这项任务在两个月之后完成,比斯科特和他精疲力竭的队员们提前5个星期。斯科特抵达南极时发现了阿蒙森的旗帜和帐篷。
  挪威国旗于1911年12月14日在南极上空冉冉升起。为了抵达一个冰川交错的高大山脉的脚下,挪威探险队曾穿越遍布危险的罗斯屏障。在当时看来,继续前进的征程上充满了风险。然而,由于他们技术娴熟和运气较好,探险队员们奋力登上了海伯格冰川,翻越了山脉,并最终抵达了通往南极的高原。
  对于像阿蒙森这样的探险天才已经不存在挑战了。然而他还想做一件事情:在空中探索北冰洋。他和探险队于1925年乘坐“N25号”和“N26号”水上飞机冒险远征。飞机在北纬88度被迫在冰上着陆。但探险队成功地使其中一架飞机重新起飞,于三星期后返回斯瓦尔巴德群岛。
  美国人林肯?埃尔斯沃思资助并和阿蒙森共同参加了这次飞机探险。翌年,阿蒙森、埃尔斯沃思和意大利人安贝托?诺比尔共同领导了从斯瓦尔巴德群岛乘“挪威号”飞艇飞越北极前往阿拉斯加的探险飞行。这些探险家飞越了此前人所未知的地域,填补了世界地图上最后一个空白点,白色的荒原。
  阿蒙森为极地探险而生,并为极地探险而死。当诺比尔两年后乘坐“挪威号”的姊妹飞艇“意大利号”进行第二次北极飞行时,探险队失踪。阿蒙森参加了前往寻找飞艇的搜救队。另外一只搜救队发现了飞艇和仍然活着的诺比尔。但是,阿蒙森与他的伙伴却再也没有回来。
  1928年6月20日,挪威极地探险家罗阿尔?阿蒙森的水上飞机在斯匹次卑尔根岛附近试图抢救一艘坠落的意大利飞艇时坠毁,阿蒙森不幸身亡。
  富于讽刺意味的是在阿蒙森的飞机坠毁时,意大利飞艇的艇长翁贝托?诺毕尔和五名船员已被另一架援救飞机找到。阿蒙森和他的伙伴勒内?吉尔班德两天前为援救飞艇从挪威的特罗姆瑟起飞。几小时后,他们的电台信号消失。经调查,人们对他们命运的提心得到了证实?D?D他们已遇难。
3.库克船长
  詹姆斯?库克是英国的一位探险家、航海家和制图学家。他由于进行了三次探险航行而闻名于世。通过这些探险考察,他给人们关于大洋,特别是太平洋的地理学知识增添了新的内容。他还被认为在通过改善船员的饮食,包括增加水果和蔬菜等来预防长期航行中出现的坏血病方面也有所贡献。库克船长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他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
  库克于1728年10月27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18岁时,他在一家船主那里找到一项工作并且到波罗的海作了几次航行。当英法战争爆发时,他作为一名强壮的水手应征到皇家海军服役。不到一个月他被提升为大副。四年之后升为船长。1759年,他授权指挥一艘舰船参加了圣?劳伦斯河上的战斗。1763年,战争结束之后,库克作为纵帆船“格伦维尔”号的船长承担了新西兰、拉布拉多和新斯科舍沿岸的调查工作。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他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后来由英国政府予以发表。
  1768年8月26日,库克率领“奋进”号启航去调查太平洋中维纳斯航道并考察该海区的新岛屿。伴随他的有一名天文学家,两名植物学家和一名擅长博物学的画家。他先向南航行,后向西转弯,绕过好望角,于1769年4月13日到达塔希提岛。调查了维纳斯的航道之后,于6月3日他的调查船驶向新西兰。在那里他逗留了六个月的时间并把两个岛屿标绘在海图上。后来他沿着澳大利亚的东海岸航行。他把澳大利亚取名为新南威尔士,并宣称所有权属于英格兰。
  航行到爪哇之后,他穿过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之间的海峡,取道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返回英国。他到达英格兰的时间是1771年6月12日。在1772年7月13日,库克再次从英格兰启航。他这次航行的目的是想去验证“在南方还存在着一个大陆”的报道。他乘“探险”号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到达好望角附近,开始横跨大西洋。至1773年1月,在大西洋上兜了一个圈子,却没有发现“南方大陆”。后来则向新西兰航行。从那里出发,他考察了新赫布里底,把复活节岛和马克萨斯群岛标进了海图,并且访问了塔希提和汤加群岛。另外,他还发现了新喀里多尼亚和帕默斯顿、诺福克及纽埃诸岛。于1775年7月29日他返航到英国。
  库克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航海是在1776年7月12日从英格兰启航的。这次的目标是考察北太平洋和寻找绕过北美洲到大西洋的航道。绕过好望角之后,库克横渡印度洋到达新西兰。从那里又航行到塔希提岛。后来他们继续航行。在圣诞节前夜他们看到了一个岛屿。这个岛屿他命名为“圣诞节岛”。进一步向北航行,他发现了夏威夷群岛。1778年2月他们看到了现今的俄勒冈海岸并且返回朝北航行,穿过白令海和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后来,因没有找到向东的航道而又返回夏威夷。在那里,于1779年2月14日他被当地的土著人杀死。
4.沙克尔顿
  欧内斯特?沙克尔顿,英国南极探险家,出生于爱尔兰的基德尔郡,在10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以带领“猎人号”船1907~1909年向南极进发和1914~1916年带领“持久号”船的南极探险的经历而闻名于世。
  10岁时,沙克尔顿举家迁往英国。11岁时他在伦敦南部才第一次到学校上学,13岁时被送到达利奇学院上学。15岁后他宣布要到海上去生活,在父母的帮助和鼓励下,他获得了一个体面的船舱服务员的职位。1890年开始了他的海上生活。在海上他度过了4年的学徒生活。1898年他24岁时获得了船长执照,这样他就有资格担任任何一艘商船的船长。1904年他与伦敦女孩艾米利?多尔曼结婚。
  1901年的国家南极探险队经历:1899年,沙克尔顿加入皇家地理学会。1900年皇家地理学会和另外一个科学团体皇家学会决定英国出资组建一个国家南极探险队,沙克尔顿申请加入。1901年初他被录取。探险队由罗伯特?斯科特领导,南极探险船为“发现号”。1901年7月23日,“发现号”启程,船上共有38人,沙克尔顿在船上协助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他还能鼓舞船员士气,并发明各种新东西供大家消遣,他甚至编了一份船上出版物《南极时报》。出发后的第二年,“发现号”到达麦克默多海峡。
  1902年前往南极点的尝试:1902年11月,罗伯特?斯科特挑选沙克尔顿和船上的医生爱德华?A?威尔逊跟他一起准备走1600英里到达南极点后返回。他们的南极探险经验不足,以为个人毅力可以克服种种困难。他们使用了狗,但却不能熟练的驾驭它们。出发后到了圣诞节,3人都出现了坏血病的症状,威尔逊医生还出现了雪盲症,沙克尔顿情况最严重。最后他们被迫在那一年的最后一天返回。这时他们距离南极460英里(约850多公里)。1903年2月3日,3个受尽折磨的人回到船上。1903年3月,斯科特强行将沙克尔顿遣送回家,并把去南极点的失败归咎于沙克尔顿的病。
  1907~1909年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沙克尔顿自己组织并领导了英国南极探险队(1907~1909)。这次行程受到了英国皇室的注意,国王和皇后接见了沙克尔顿,皇后赠给他一面英国国旗,让他插在南极。
  探险船“猎人号”出发后到达南极海岸,船员们在南极海岸建起了营地。沙克尔顿把营地变成了一个温暖的家。沙克尔顿和他的3个伙伴于1908年11月3日出发向南极挺进,到了11月26号,他们已经打破了“发现号”探险的纪录了。由于当年和斯科特的南极探险使用了狗运输没有成功,沙克尔顿这次使用了一种中国东北种的小马来运输,结果证明是不成功的。在挺进南极的过程中,最后4匹小马掉进了一冰窟窿里,还差点把一个伙伴也拽进去。这个事件几乎排除了他们到达南极的可能性。他们又艰难的走了一个月,1909年1月9日,他们向南极作最后的冲刺,最后把皇后赠的国旗插在了南纬88度23分(88°23\'S),此地距南极只有97英里(大约180公里)。大家已经精疲力尽,他们4人不得不日夜兼程往回赶,以便在饿死前赶回船上。4人个个染上了严重的痢疾。为防止船等不及他们而开走,沙克尔顿和另一个较强壮的伙伴先出发,把另两个人留在一个储备丰富的补给站。出发的伙伴在3月1日获救。刚上船的沙克尔顿坚持亲自带队去接人,两天后他们带着两个掉队者回到船上。
  沙克尔顿作为一个英雄返回英国,立刻被授予爵士称号。他的队伍比任何人在当时都更接近南极,因次他享誉全世界。许多地方竞相邀请他去演讲,他在意大利,德国,俄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巡回演讲。他经常请人把演说词翻译成当地语言,然后把它念出来,尽管口音不标准,但却很受欢迎。据他自称可以用中文演讲。对于他没有到达南极,他自己评论说活着的驴要好于死去的狮子。
  1911年挪威的阿蒙森抵达南极,这是人类第一次抵达南极。沙克尔顿发了封电报,上面写:“最衷心的祝贺。伟大的成就”。当他为自己未来的“持久号”探险写计划书时,阿蒙森写道:“如果你出色的计划取得成功,你一定做到了你应做的事,而且还将会在勇敢而富有进取心的英国探险家们赢得的华丽王冠上添上一颗最漂亮的宝石。”从1910年到1913年夏天,沙克尔顿一直努力组织横贯大陆的“持久号”探险。
  1914~1916年的帝国穿越南极探险队:“持久号”于1914年8月1号从伦敦出发。全体船员一共28人。这次探险的目标是徒步横穿南极大陆。事实上,这次又没成功。在行进过程中,浮冰将“持久号”团团围住,使它寸步难行。沙克尔顿和船员不得不弃船搬到浮冰上,在10个月后于1915年11月船沉入海底。此时,沙克尔顿只有一个愿望:把全体船员一个不少的活着带回去。在随后的5个月里,他们28人登上了一块巨大的浮冰,这块浮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碎裂,并慢慢的变小了。1916年4月9日,浮冰彻底碎裂了,3艘来自“持久号”的救生船被迅速推到海上。在海上经历了7昼夜的危险之后,他们登上了荒无人烟的大象岛。他们没有坐以待毙,沙克尔顿随后和另外5个人乘上最大的救生艇,横渡大约800英里,来到了南乔治亚岛,这一史诗般的航行在气候极端恶劣的海上持续了16天。上岸后,沙克尔顿不得不徒步翻越南乔治亚山脉,去寻找捕鲸站以寻求帮助。1916年5月20日下午3点,沙克尔顿和他的两个伙伴挣扎着走到最近的一个捕鲸站。在晚餐时分,挪威捕鲸人向他们表示了敬意。到达捕鲸站的3天后,他们登上了一艘捕鲸船,开始了解救围困在大象岛上的同伴的行动。在8月30号,经过第4次的尝试,他终于找到了一条从浮冰上穿过的路,发现他的所有的22个同伴都安然无恙的留在岛上。每个人都从南极获救了。
  1917年春天沙克尔顿返回英国,一战还在继续,他到作战部门工作。到20世纪20年代初,他又得以专注于极地探险。
  1921年最后的探险:沙克尔顿又进行了一次极地探险,此次探险的目标是环游南极洲以绘制其海岸线图。探险船“探索号”于1921年9月18日离开英国。探险船于1922年1月4日到达南乔治亚岛,1月5日凌晨,沙克尔顿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应他妻子的要求,他被安葬在南乔治亚岛上的Grytviken地区。
  一位英国探险家说过一段有名的话来评价南极的探险者:“若想要科学探险的领导,请斯科特来;若想要组织一次冬季长途旅行,请威尔逊来;若想组织一次快速而有效率的探险,请阿蒙森来;若是你处在毫无希望的情景下,似乎没有任何解决办法,那就跪下来祈求沙克尔顿吧!”
5.詹姆斯?克拉克?罗斯
  詹姆斯?克拉克?罗斯?D?D约翰?罗斯的侄子,是一名航行于北冰洋经验丰富的海员。他曾跟他的叔叔前往北极地区,并到达了北磁极。
  罗斯有着丰富的地球磁场方面的知识,因此被选派率领探险队于1839年启程去寻找南磁极。为了抵御浮冰,他的两艘船?D?D“埃列巴土号”和“特罗尔号”被特别加固了一番。
  1841年1月5日,罗斯的船不畏困难,强行驶进新西兰以南的南极冰洋。他们破冰开辟出一条通到外海的航道,成为首批通到外海的航道,成为首批通过大片浮冰海船只。该海域后来被命名为罗斯海。
  罗斯在第二次远航探险时,和队员们到达了比以前更南面的地方,但仍然没有到达南极。1814年~1849年,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率领一支北极探险队,去查明约翰?富兰克林爵士和他所率人员的遭遇。罗斯用两艘新船在格陵兰西海岸寻找,但因时值冬季被冰困在兰开斯特海峡。虽然罗斯已接近了富兰克林的探险路线,但他没在发现富兰克林的踪迹。罗斯冰架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冰筏,几乎塞满了南极洲海岸的一个海湾。它宽约800千米,向内陆方向深入约970千米,是最大的浮冰,其面积和法国相当。
  该冰架是詹姆斯?克拉克?罗斯爵士于1840年在一次定位南磁极的考察活动中发现的。他们在坚冰中寻觅途径,来到外海时便碰见一座直立的、高出海面50~60米的冰崖。该冰崖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一部分海岸线是一条连续不断的悬崖线,在其他地方则是有海湾和岬角。冰的厚度在185~760米间变化。罗斯冰架像一艘锚泊很松的筏子,正以每天1.5~3米左右的速度被推到海里,部分原因是由于冰川从陆地流出之故。大块的冰从冰架脱离,形成冰山后浮去。
  1911年挪威和英国两个国家的探险队竞赛最先到达南极,罗斯冰架是此举的起点。罗尔德?阿蒙森率队从鲸湾出发,而罗伯特?法尔孔?斯科特则从罗斯岛出发。冰架在罗斯岛与大陆连接,离南极约100千米远。结果阿蒙森获胜,他比斯科特先一个月到达南极。
第四篇  南极动物
1.海豹
  海豹是鳍足类中分布最广的一种大型哺乳类海洋动物,从南极到北极,从海水到淡水湖泊,都有海豹的足迹。寿命大约30年,4岁或5岁成熟,世界上所有海豹的躯体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头部圆圆的,貌似家犬,前肢短于后肢。全身被毛,皮毛短而光滑,具有极强的抵御极地疾风酷寒能力。它们既可以在水中生活,又可以登陆栖息,以海洋生物为食。
  海豹体粗圆呈纺锤形,体重20~30千克。全身被短毛,背部蓝灰色,腹部乳黄色,带有蓝黑色斑点。头近圆形,眼大而圆,无外耳廓,吻短而宽,上唇触须长而粗硬,呈念珠状。四肢均具5趾,趾间有蹼,形成鳍状肢,具锋利爪。后鳍肢大,向后延伸,尾短小而扁平。毛色随年龄变化:幼兽色深,成兽色浅。
  海豹是肉食性海洋动物,哺乳动物。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海豹有一层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并提供食物储备,产生浮力。海豹大部分时间栖息在海中,脱毛、繁殖时才到陆地或冰块上生活。海豹分布于全世界,在寒冷的两极海域特别多,食物以鱼和贝类为主。海狮、海象是海豹的近亲,它们有耳壳,后肢能转向前方来支持身体。
  海豹的前脚较后脚为短,覆有毛的鳍脚皆有指甲,指甲为5趾。耳朵变得极小或退化成只剩下两个洞,游泳时可自由开闭。游泳时大都靠后脚,但后脚不能向前弯曲,脚跟已退化与海狮及海狗等相异,不能行走,所以当它在陆地上行走时,总是拖著累赘的后肢,将身体弯曲爬行,并在地面上留下一行扭曲的痕迹。主要分布在北极、南极周围附近及温带或热带海洋中,目前所知10属,19种。海豹分布于全世界,在寒冷的两极海域都有,南极海豹生活在南极冰源,由于数量较少。南极海豹已被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栖息于南极辐合带以南的海豹有6种,即锯齿海豹(食蟹海豹)、象海豹、豹型海豹、威德尔海豹和罗斯海豹。个头最大的是象海豹,数量最多的是锯齿海豹。在这6种海豹中,锯齿海豹、豹型海豹、威德尔海豹和罗斯海豹是南极地区特有的。南极地区的海豹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沿岸、浮冰区和某些岛屿周围海域。
  锯齿海豹:锯齿海豹又叫食蟹海豹,体长2.5米左右,体重200多公斤,雌性躯体大于雄性。其体色从银灰色到深灰色,有时呈淡红色,背部的色泽比腹部深。锯齿海豹口腔中长有成排尖细的牙齿,上下交错排列,很像锯齿,由此得其名。它以磷虾为食,把它称为食蟹海豹是一错觉,因为南极的蟹类极少,不足供其食用。85%的锯齿海豹身体有伤痕,这是遭受虎鲸的侵袭而造成的,有些是争夺配偶时留下的。
  雌性锯齿海豹2年性成熟,怀孕期9个月,在海冰上生殖,每年一胎,每胎产一仔。暖季,锯齿海豹组成繁衍的家庭:一头雌海豹领着几个儿女,有时也有一头雄海豹临时加入,栖息在海冰上。其他季节,它们分别活动在浮冰的边缘。有时也见有三四十头的小群体,但大群体很少见。
  锯齿海豹是南极海豹中数量最多的一种,约3000万头,占南极海豹总数的90%以上,也是世界海豹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占世界海豹总数的85%。据说,它也是当今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动物。
  象海豹:象海豹又叫象形海豹,是个头最大的海豹,雄性体长4~6米,体重2~3.5吨;雌性小于雄性,体重为雄性的一半,大夫小妻,极易区别。其数量约70万头。
  象海豹所以得其名,是因为它的嘴唇上方长着一块别致而富有弹性的肌肉,形状很像大象的鼻子,平时松软下垂,发怒或殴斗时,鼓得很高,伸得很长,有时长达50厘米。象海豹的皮毛呈灰黄色,有时呈灰白色,随年龄和季节的变化,体色略有差异。象海豹相貌丑陋,行动笨拙,以磷虾、乌贴为食,喜欢群居,在陆地上繁殖,每胎产一仔。
  豹型海豹:豹形海豹体长3~4米,雌性体格大,体重也较重,约有300~500公斤,但雄性体重仅有200公斤。豹形海豹全身带有花斑,貌似金钱豹。它性情凶猛,行动灵活,游泳速度快,牙齿锋利,嗅觉灵敏,善于进攻猎物,经常出其不意地袭击企鹅群。它的食性比较广泛,除了捕食磷虾、鱼和头足类外,还吞食企鹅、飞鸟和小的锯齿海豹。它被称为海中强盗,其他种类的海豹望而生畏,远而避之。豹形海豹的数量仅22万头,在水中交配,在冰上繁殖,每胎产一仔。
  威德尔海豹:威德尔海豹体长3米左右,体重300多公斤,雌性略大于雄性。它背部呈黑色,其他部分呈浅灰色,体侧有白色斑点,其数量约75万只。它在冰上繁殖,每胎产一仔,乳汁脂肪含量高,幼仔显得格外肥胖可爱。威德尔海豹出没于海冰区,并能在海冰下度过漫长黑暗的寒冬。它靠锋利的牙齿,啃冰钻洞,伸出头来,进行呼吸,或钻出冰洞,独自栖息,少见成群现象。雌性多栖于冰面,雄性多在水中,二者在水中交配。威德尔海豹是长潜和深潜的优胜者,以鱼类、乌贼和磷虾为食。
  罗斯海豹:罗斯海豹生活于人们难以到达的浮冰区,至今人们对其了解甚少。它身长2米左右,雌性大于雄性,小脑袋,大眼睛,又叫大眼海豹。其数量约25~50万头。它喜欢单独活动与栖息,少见成群现象,以深水乌贼为食。
  南极海豹适应性强,人工饲养比较容易,它不像企鹅那样,对生活条件,特别是对温度要求严格。因此,许多国家的科学家早已进行了南极海豹的人工饲养工作。他们把南极海豹饲养在海洋公园里、水族馆里,甚至研究所里。其目的有两个,一是供游人观赏;二是作为研究材料,后者更为重要。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海豹的生活习性和生理功能。饲养的种类主要是象海豹和威德尔海豹,也有锯齿海豹和其他种海豹。研究较为深入的是威德尔海豹,因为它是游泳的能手,潜水的冠军。特别是对威德尔海豹潜水的生理功能的研究已卓有成效,揭示了它能够深潜和长潜的奥秘。
  众所周知,北极巨无霸?D?D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具代表的、个体最大且最凶悍的哺乳动物,处在北极生物链的顶端。北极熊的主要食物就是海豹,由此可见,海豹在北极生物链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在南极地区,海豹是能上陆地和冰架最大的哺乳动物,它的分布和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南极磷虾、鱼类和头足类海洋生物、企鹅及海豹种群和数量的改变,也是南极生物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因此,对海豹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在全球海洋、特别是两极生态系统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可充分利用海豹的潜水特性和擅长游泳的本领来进行海洋科研工作;就是在海豹身上安装带有记录仪的红外线摄像机或海洋探测传感器,来帮助科学家获取许多重要的海洋科学信息和资料,如海水的温度、盐度及海豹在水中猎食和交配的情况。
  可以说,海豹浑身都是宝,其肉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毛皮和丰盈的油脂是皮革、机械和油脂工业的良好原料,鉴于此,也给海豹带来了厄运乃至灭顶之灾。早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就有大批的海豹捕猎者,怀着去南极发大财的强烈欲望,纷纷驾船南下疯狂地猎杀豪无反抗能力的海豹,并在南极的许多岛屿上建立了海豹加工场,以获取大把大把的金钱,特别是毛皮华贵的毛海狮和罗斯海豹,更是海豹捕猎者们猎捕的主要目标,大有灭顶之灾的厄运。由于这种无序的狂捕滥杀,使南极的海豹数量急剧减少,据统计,仅南极乔治亚岛上,从1780~1880的100年间,就有约120万头的南极毛海狮被杀掉,一时间,南极毛海狮几乎在南极绝迹。到了20世纪,由于全球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对南极海豹的生存有一定的反应。例如,南极马阔里岛是南极象海豹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生物学家们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观察到象海豹的减少,尤其是在象海豹的繁殖季节里,科学家们在岛上的海滩上常常看见象海豹、多数为幼体的尸体。据统计,在过去的10多年中,岛上的象海豹从原来的20多万只锐减到10万只左右,近于减少了一半。1998年,瑞典科学家报道,由于受到病毒的感染,曾造成北欧沿海海域的1.8万头海豹死亡。由此可见,天灾也是海豹无法抗拒的厄运。
  为拯救南极地区的海豹和有效的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于1972年,南极条约协商国共同签定并通过了《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并于1978年的4月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对保护南极生态系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条约规定,对罗斯海豹和毛海狮要加以特别严格的保护,对于其它几种南极海豹,也严格的限制了每年的最高捕获量,例如,对威德尔海豹的年最大捕获量不得超过5000头。这就很有效的保护了南极海豹以及整个南极生态系统。
2.企鹅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称为南极的象征,当之无愧。
  企鹅的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现已发现南极地区约有1亿多只企鹅,占世界海鸟总数的1/10,南极大陆的沿岸及亚南极区的岛屿上都有它们的踪迹。凡是登上南极陆地的人们,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成群结队、满山遍野的企鹅,企鹅给南极洲这个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带来了生机;企鹅的长相令人喜爱,特别是它那种道貌岸然、彬彬有礼、绅士般的风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企鹅世世代代在南极同甘苦,共命运,锻炼和造就了一身适应南极恶劣环境的硬功夫?D?D耐低温的特异生理功能;企鹅的独特生活习性,如雄企鹅孵蛋和雏企鹅幼儿园等,早已被人们传为佳话和趣谈;企鹅是寒冷的象征,一看到企鹅,人们油然想到世界寒极?D?D南极洲。难怪世界冷饮行业的产品常以企鹅作为商标,在盛夏,一看到企鹅,会给人一种清凉、爽快之感。
  正是南极洲这个神秘的世界孕育了这样奇特的“居民”。南极企鹅和北极熊一样,已成为人人皆知的代表性动物。南极企鹅的老家是在什么地方?企鹅的祖先会不会飞?企鹅是由什么进化来的等等有关企鹅起源问题,是生物学家正在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迄今为止仍是一个谜。
  然而,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极洲的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的一种会飞的动物。大约距现在2亿年以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解体,南极大陆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会飞的动物在海洋的上空飞翔,它们发现了漂移的南极大陆这块乐土,于是它们盘旋着、观看着、卿卿喳喳地“议论”着,最后它们决定降落到这块土地上。开始它们在那里过得十分美满,丰衣足食,尽情地追逐、狂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大陆的南下,越来越冷了,它们想飞也无处飞了,四周是茫茫的冰海雪原,走投无路,只好安分守己地呆在这块土地上。不久南极大陆到了极地,日久天长,终于盖上了厚厚的冰雪,原来繁茂的生物大批死亡,唯有企鹅的祖先?D?D一种会飞的动物活下来了。但是,它们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会飞变得不会飞了,由原来宽阔蓬松的羽毛变成了细密针状羽毛,原来苗条细长的躯体也变得矮胖了。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抗低温的能力增强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纪的更替,它们终于变成了现代的企鹅,成为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
  上述说法虽然有些离奇,但是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多少也有一些科学根据。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曾经发现过类似企鹅的化石。分析结果认为,当时的这种类似企鹅的鸟类具有两栖类动物的某些特征,高1米左右,重9.3公斤,也许这就是企鹅的前身。
  皇帝企鹅,简称帝企鹅,是现存企鹅家族中个体最大的,是企鹅世界中的巨人。一般体高在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公斤。在亚南极岛屿,有一种企鹅以前被认为是最大的企鹅,英语名称是“KingPenguin”,“King”意即国王,译成中文,名为王企鹅。后来,在南极大陆沿海又发现了一种大型企鹅,比王企鹅还高一头,于是给它取名为“EmperorPenguin”,“Emperor”意即皇帝,这就是“帝企鹅”得名的来历。
  帝企鹅身披黑白分明的大礼服,喙赤橙色,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泽协调。在南极冰川,成群的帝企鹅聚集在一起,热闹非凡,而又秩序井然。金色的太阳将碧蓝的“宫殿”照耀得辉煌壮丽,千万只帝企鹅好像神秘国度的臣民,一个个穿着全黑的燕尾服和银白色的衬衣长裤,脖子上再系一个金红色的领结,精神饱满,举止从容,一派君子风度。
  帝企鹅个个都长得很健壮,这是因为大海里的鱼虾和头足类动物取之不尽,使帝企鹅们都能够“丰衣足食”。帝企鹅的游泳速度为6.4~9.6公里/小时。平均寿命19.9年。帝企鹅在南极冬季严寒的冰上繁殖后代,雌企鹅每次产1枚卵,由雄企鹅孵卵。主要敌害有豹海豹、虎鲸等。
  帝企鹅分布在南极大陆位于南纬66~77度之间的许多地方,例如靠近威德尔海的科茨地和靠近罗斯湾的维多利亚地,都有相当数量。不过,帝企鹅现存数量也仅有十万只。
  在南极的夏季,帝企鹅主要生活在海上,它们在水中捕食、游泳、嬉戏,一方面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一方面吃饱喝足,养精蓄锐,迎接冬季繁殖季节的到来。
  4月份,南极开始进入初冬了,帝企鹅爬上岸来,开始寻找“安家立业”的宝地了。它们一边走,一边追逐、嬉戏,谈情说爱,寻找配偶。帝企鹅的爱情生活颇有一番风趣,“三角恋爱”和“情场风波”等也时有发生。假如两只雄企鹅同时爱上了一只雌企鹅,为了争夺恋爱对象,它们常常斗得面红耳赤,遍体鳞伤。败者夹着尾巴,灰溜溜地扫兴而去;胜者则洋洋得意,手舞足蹈,迅速奔到恋人身边,嘴对着嘴,胸贴着胸,紧紧依偎在一起。如果两只雌企鹅为了争夺一个丈夫,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
  企鹅的婚姻制度究竟是什么样子,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或是“多夫一妻”制,迄今似乎没有确切的研究和考证。不过,从帝企鹅的求偶行为来看,说它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似乎容易被人们接受。
  帝企鹅经过上述一段爱情生活的波折后,情投意合的伴侣选择好了,繁殖地也找到了,于是,它们的爱情生活便产生了一个飞跃?D?D开始交配、怀卵、产蛋、孵蛋和抚养雏企鹅的家庭生活了。
  雌企鹅怀卵2个月左右,在5月份左右便开始产蛋。帝企鹅每次产1枚蛋,呈淡绿色,形状像鸭蛋,但比鸭蛋大得多,重约半公斤。
  雌企鹅在怀卵期也产生妊娠反应,食欲大减,反应严重的长达1个月不进食。雌企鹅产蛋后便完成任务了,孵蛋的重任由雄企鹅承担。
  在庞大的动物世界中,雌性生儿育女似乎是一种本能和天职,人们对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早已习以为常了。然而,帝企鹅却打破了常规,创造了雄企鹅孵蛋的奇迹,这不能不说是动物界的一大壮举。
  雌企鹅在产蛋以后,立即把蛋交给雄企鹅。从此,雌企鹅的生育任务就告一段落了。事隔一两日,雌企鹅放心地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跑到海里去觅食、游玩和消遣了。因为它在怀孕期间差不多1个来月没有进食了,精神和体力的消耗十分严重,也该到海里去休息一下,饱餐一顿,恢复体力了。
  雄企鹅孵蛋,的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企鹅的生殖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企鹅的生殖期选在南极冬季,是因为冬季敌害少一些,能提高繁殖率,同时,到小企鹅生长到能独立活动和觅食时,南极的夏天就来临了,小企鹅可以离开父母,过自食其力的生活了。这也是企鹅适应南极环境的结果。
  在孵蛋期间,为了避寒和挡风,几只雄企鹅常常并排而站,背朝来风面,形成一堵挡风的墙。孵蛋时,雄企鹅双足紧并,肃穆而立,以尾部作为支柱,分担双足所承受的身体重量,然后用嘴将蛋小心翼翼地拨弄到双足背上,并轻微活动身躯和双足,直到蛋在脚背停稳为止。最后,从自己腹部的下端耷拉下一块皱长的肚皮,像安全袋一样,把蛋盖住。从此,雄企鹅便弯着脖子,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掌上明珠,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一直到雏企鹅脱壳而出.它才能稍微松一口气,轻轻地活动一下身子,理一理蓬松的羽毛.鼓一鼓翅膀,提一提神,又准备完成护理小企鹅的任务。
  刚出生的小企鹅。不敢脱离父亲的怀抱擅自走动,仍然躲在父亲腹下的皱皮里,偶尔探出头来,望一望父亲的四周,窥视一下四周冰天雪地的陌生世界,很快就把头缩回天了。雄企鹅看到那初生的小宝贝,露出了幸福美满的笑容。一周之后,小企鹅才敢在父亲的脚背上活动几下,改变一下位置。在这期间,小企鹅没有食吃,只靠雌企鹅留给它体内的卵黄作为营养,维持生命,所以经常饿得喳喳叫,甚至用嘴叮啄雄企鹅的肚皮。然而,小企鹅哪里知道,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父亲所受的苦难和付出的代价:冒严寒顶风雪,肃立不动,不吃不喝,只靠消耗自身贮存的脂肪来提供能量和热量,保证孵蛋所需要的温度,同时维持自己最低限度的代谢。在孵蛋和护理小企鹅期间,一只雄性帝企鹅的体重要减少10~20公斤,即将近体重的一半。
  雌企鹅自从离别丈夫之后,在近岸的海洋里,玩够了,吃饱了,喝足了,怀卵期的损耗也得到了弥补,又变得心宽体胖,精神焕发。一想到它的宝贝快要出世了,便匆匆跃上岸来,踏上返回故居之路,寻找久别的丈夫和初生的孩子。然而,此时此刻,雌企鹅可曾想到,它的家庭成员是祸还是福,是凶还是吉?
  雄企鹅孵蛋的孵化率很难达到100%,高者达80%,低者不到10%,甚至有“全军覆没”的惨象发生。这倒不是由于雄企鹅的“责任”事故,也不是由于它孵蛋的经验不足,技术不佳,主要是由于恶劣的南极气候和企鹅的天敌所致。
  造成灾害的气候因素有两个,一是风,二是雪。企鹅孵蛋时若遇上每秒50~60米的强大风暴,就难以抵挡,即使筑起挡风的墙也无济于事。可以想象,强大风暴能刮走帐篷,卷走飞机,使建筑物搬家,把一二百公斤重的物体抛到空中,更何况小小的企鹅呢!遇到这种天灾,只能落得鹅翻蛋破,幸者逃生。特别是雪暴,即风暴掀起的强大雪流,怒吼着、咆哮着、奔腾着,横冲直撞地袭击着一切,孵蛋的企鹅不是被卷走就是被雪埋,幸存者屈指可数。
  企鹅的天敌也有两个,一是凶禽──贼鸥,二是猛兽──豹形海豹。虽然,企鹅选择在南极的冬季进行繁殖,是为了避开天敌的侵袭,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企鹅也有旦夕祸福。冬季偶尔也会有天敌出没,万一孵蛋的企鹅碰上这些凶禽、猛兽,也是凶多吉少,不是企鹅蛋被吞,就是蛋碎。这种悲惨景况,时有发生。
  初生企鹅的幼儿阶段,是在雄企鹅的脚背上和身边度过的,雄企鹅既是父亲又是保育员。尽管初生的企鹅样子不怎么好看,浑身毛绒绒的,灰黄色,瞪着一对带内圈的小眼睛,走起路来,东歪西斜,但雄企鹅对它仍然十分疼爱。小企鹅出生后,有时会饿得喳喳直叫,雄企鹅又心疼,又着急,便抻几下脖子,试图从自己的嗓囊里吐出一点营养物来,填充一下小企鹅的肚子。然而,这种努力失败了,一点东西也吐不出来了。可以想象,自从孵蛋以来,雄企鹅差不多有3个来月没有进食了,自己的嗓囊早已空空如也,哪里还能挤出什么东西来呢!它这样做,只不过是对小企鹅的一种安慰罢了。因此,雄企鹅焦急地等待着雌企鹅的到来。
  凭着生物的本能和鸟类特有的磁性定位测向的功能,雌企鹅准确地回到了它生儿育女的栖息地。凭着雄企鹅的叫声──企鹅通讯和交流感情的语言,雌企鹅又准确无误地认出了它的丈夫,找到了它的孩子。此刻,雌企鹅,除了与久别重逢的丈夫亲热之外,所想到的就是它的宝贝。它给它的宝贝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一顿美餐。小企鹅见到了妈妈,本能地张开了嘴巴,雌企鹅把嘴伸进小企鹅的嘴里,从自己的嗓囊里吐出一口又一口的流汁食物,这是小企鹅出生以来的第一顿饱餐,也是它第一次享受到母爱。
  从此,小企鹅就由雌雄企鹅轮流抚养。雄企鹅把小企鹅交给妻子之后,也跑到海里去觅食,此时它已显得消瘦,筋疲力尽。
  由于父母双亲的精心抚养,小企鹅长得很快,不到一个月,就可以独立行走、游玩了。为了便于外出觅食和加强对后代的保护和教育,企鹅父母便把小企鹅委托给邻居照管。这样,由一只或几只成体帝企鹅照顾着一大群小企鹅的“幼儿园”就形成了。在幼儿园里,阿姨像照顾自己的子女一样,精心地照顾所有的孩子。小企鹅也乖乖地听阿姨的话,在那里过得很开心,等它们的父母回来,才把它们接回去。幼儿园的小企鹅偶尔也会遭受凶禽、猛兽的侵袭,此刻,阿姨们便会发出救急信号,招呼邻居,前来增援,对来犯之敌,群起而攻之。
  尽管小企鹅在家庭和集体的精心抚养和照料下,不断成长、健壮,然而,由于南极恶劣环境的压力和天敌的侵害,小企鹅的存活率很低,仅占出生率的20~30%。小企鹅出生3个月左右,南极的夏季来临了,它们跟随父母下海觅食、游泳。当南极的盛夏来临时,它们已长出丰满的羽毛,体力也充沛了,于是它们脱离父母,开始过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
  • 上一篇文章: 三星堆千年未解的五大谜团

  • 下一篇文章: 星系银河系与“史密斯云”急速的接近 可能导致一个全新星系形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星球大战:完全载具图解 STAR …[72]

  • 浅谈液压同步 转发自亿美博杨世…[52]

  • 浅谈聚氨酯滚轮与地面的摩擦系…[86]

  • 轨道钢承重计算公式及应用[245]

  • 详谈麦克纳姆轮[92]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19]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03]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682]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578]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583]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12.50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