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行业研究 >> 天体物理 >> [专题]末世预言 >> 正文  
  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的准确位置及其运行轨道         
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的准确位置及其运行轨道
[ 作者:王锡玉    转贴自:http://www.sea3000.net/wangxiyu/zhong5.php    点击数:214    更新时间:2009/12/3    文章录入:admin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太阳系是铜河星系中的一颗星系,它是围绕其星系核中心——天狼星公转运行的。这个理论学说我已经在 1979 年 6 月 12 日寄给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宇宙物质成因学》(第一卷)手稿中正式提出。随后,又于 1981 年 3 月,在自费印刷,免费赠送的论文集 《新的能源——天然超密脉冲中子能的开发利用》中重新肯定。但是,对于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的准确位置及其轨道运行参数,却一直未加具体计算。如今,在解决近年来所提出的若干理论课题中,又遇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兹将分析计算结果,作为若干地球物理的天文因素的基础,先期发表如下:

一. 太阳系是银河星系中的一个次级星系——铜河星系中的一颗子星系。它围绕其星系核中心——天狼星公转运行的。太阳系同比邻星系(南门二)一样,都是铜河星系中的姐妹星系。

二. 太阳系围绕铜河星系核中心--天狼星运行一周的时间,约为 25800 地球年。

三. 在地球上观测天狼星,它在天球上的位置是逐年移动的,每一地球年移动0°01396,每 100 年移动 1°396,每 2150 年移动 30°。

四. 太阳系目前在天球的准确位置,相对于天狼星它是天鹰座的一颗 1 等星,具体位置如下。

目前太阳系相对天狼星在天球上的准确位置:[图1]

图1. 目前太阳系相对天狼星在天球上的准确位置

图释:

1. 图为地球上目视的秋夜星空图。

2. 太阳系相对天狼星它是天鹰座的一颗1等星。

3.  图中赤道、黄道和红道的交点,按赤黄交角它是春分点;然而,要按赤红交角它则是秋分点。这是因为,地球沿黄道运行方向同太阳系沿红道运行的方向是反相的。

4. 目前太阳系正以大约 647 公里/秒的速度沿红道向武仙座α星的方向前进。

五. 天狼星在25800地球年期间的视运动路线,在天球上是一个大圆,我把它称为“红道”(或称“铜道”。红道、黄道以及赤道三者并不重合。但是,红道、黄道同赤道的交点却是重合的。然而,红赤和黄赤之间的春分点和秋分点是反相的。红道周天所经过的十二个星座,也可叫作红道(铜道)十二宫,每宫长度为 30°,每一太阳季是 6450 地球年,每太阳季天狼星经过三宫。在一个太阳年周期中天狼星所在星座如下:

所在星座如下:(以目前太阳系所在星座作为起点)

天鹰座   武仙座     牧夫座    室女座 

六分仪座 麒麟座  大犬座    天兔座

波江座   双鱼座     飞马座    海豚座

六. 太阳系在其运行轨道上相对天狼星的位置及其在天球上的变化,以公元 1985年作为时间坐标起起点,其时空间位置如下:

1. 公元 1985 年太阳系在轨道上的位置是天鹰座,目前正朝武仙座方向奔驰。天狼星目前是处于大犬座α的位置,它正朝天兔座方向移动。

2. 当 2150 年后,太阳系将到达武仙座,继而朝牧夫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将变成天兔座的一颗亮星。

3. 当 4300 年后,太阳系到达牧夫座,又会朝室女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将变成波江座的一颗亮星。

4. 当 6450 年后,太阳系到达室女座,又会朝六分仪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将变成双鱼座的一颗亮星。

5. 当 8600 年后,太阳系到达六分仪座,便会朝麒麟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又将变成飞马座的一颗亮星。

6. 当 10750 年后,太阳系到达麒麟座,又会朝大犬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就将变成海豚座的一颗亮星。

7. 当 12900 年后,太阳系到达大犬座目前天狼星的位置时,又会朝天兔座方向奔驰。届时的天狼星就将处于现在太阳系所在的位置上,而变成天鹰座的一颗亮星。

8. 当 15050 年后,太阳系到达天兔座,又会朝波江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将是武仙座的一颗亮星。

9. 当 17200 年后,太阳系到达波江座,会再朝双鱼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又将是牧夫座的一颗亮星。

10. 当 19350 年后,太阳系运行到双鱼座,又将朝飞马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将是室女座的一颗亮星。

11. 当 21500 年后,太阳系到达飞马座,又会朝海豚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将是六分仪座的一颗亮星。

12. 当 23650 年后,太阳系运行到海豚座,再朝天鹰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就将是麒麟座的一颗亮星,继而朝大犬座方向移动。

13. 当 25800 年后(即公元 27785 年),太阳系再次运行到今天所在的天鹰座,继而再朝武仙座方向奔驰,那时的天狼星才又重新回到现在大犬座α附近的位置上。太阳系也就完成了一个公转运行周期。

地球围绕太阳及太阳系围绕天狼星的公转运行轨迹图:[图2]

 

图2. 地球围绕太阳及太阳系围绕天狼星的公转运行轨迹图

图释:

1. 此图原本是中国出版的《天文爱好者》杂志每月所公布的天象图。现以公元1996 年 1 月天象图作底衬,加上了太阳系围绕天狼星公转的红道轨迹。

2. 处于黄道上双子座的地球向巨蟹座运行,相对于人马座的太阳则向摩羯座位移。九大行星除冥王星接近于赤道以外,都规则地运行在黄道附近上。只有月球的轨迹反常,它不在赤道上而是跑到了黄道之上,天文学家是否注意了这一现象呢?它同冥王星脱离黄道接近于大赤道又有什么联系呢?

3. 处于红道上天鹰座的太阳系正向武仙座运行,这与现代天文观测事实相吻合,只是欠缺科学上的公认。相对于大犬座的天狼星则随之向天兔座移动。这是太阳系外场的天象运动图。读者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小宇宙而言,时而把自己融于地球;时而又将自己融于太阳系;时而又可把自己融入天狼星系。当您走出地球系,又走出太阳系的内场,而是站在三层宇宙场的铜河星系再向浩繁的宇宙外场望去:“满天星斗依旧在,只是足下高三分” ,因为您站在天狼星上看宇宙,这同站在地球上看宇宙就完全不同了。那时,按场的极性而言,北天极就是现在南红极了。

七. 太阳系距离天狼星约为 56 万天文单位。太阳系运行轨道的半径约 83 万亿公里,其轨道圆周长约为 526 万亿公里。太阳系的轨道运行速度约为 647 公里/秒。由天狼星的自转所形成的铜河星系的磁场周期约为 22.27 地球年。太阳系在其运行轨道上,每 22.27 年就要经历一次外层空间磁场的正—负转换。

八. 现在从地球上观测:地球的北天极是在小熊座α的位置;太阳的北黄极是在天龙座的一个点上;而天狼星的红极则是在鹿豹座的一个点上。

目前地球北天极、太阳北黄极和天狼星红极在天球上的位置: [图3]

图3. 目前地球北天极、太阳北黄极和天狼星红极在天球上的位置

图释:

1. 图为地球上目视的夏夜星空图。

2. 太阳系位于天鹰座沿银河边上的一个位置。它相对于天狼星目前正朝武仙座方向运行。图中赤道、黄道和红道的交点处是秋分点,按赤红交角则是春分点。

3. 以“秋分点”作标,小熊座α(即北极星)就是目前地球的北天极。地球以此作轴每周天不停地在自转。以“秋分点”作为联线,在天龙座的一个点上,即目前太阳的北黄极。太阳以此作轴也在不停地自转。地球又是以此作为轮轴一年四季在不停地公转着。[参见图 4 以“秋分点” 作为联线,在鹿豹座的一个点上,即目前天狼星的南红极,[注意! 在地球上可视为北红极,因为我们是以地球作为视向坐标的。然而,要按照力场的磁极性而言,这个点相对于天狼星它则是 S 极。] 天狼星则是以此作轴每 22 地球年一个周期不停地在自转着。

九. 由于太阳系内含其行星在公转轨道上以 647 公里/秒的速度飞奔,所以,地球的北天极也就会以相对应的速度,于 25800 年期间的视运动路线,必然在天球上要围绕着北黄极形成一个小圆,呈逆时针旋转。目前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当 6450 年后,北极星就将由仙王座α取代;到 12900  年后,天琴座α(即织女星)就将变成北极星;到 19350 年后,天龙座α又将成为北极星;直到 25800 年后的今天,小熊座α才会再次成为北极星。

北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移动路线:[图4]

 

图4. 北天极和春分点在天球上的移动路线图

图释:

1. 太阳的北黄极是在天龙座的一个点上。围绕着北黄极在天球上形成有一个小圆圈呈逆时针旋转。它们是小熊座α─→仙王座α─→天琴座α─→天龙座α,再回到小熊座α,从而形成一个周期。目前我们地球的北天极(即北极星)是小熊座α,它将沿着这个小圆在天球上移动,于 25827 年后再回到小熊座α附近的一个点上(即公元 27785 年)。

2. 图中 A、B、C、D  4 个座标,A 是目前的春分点,在双鱼座;C 是目前的秋分点,在室女座;B 是目前的人马座,D 是目前的双子座。地球上的北天极是围绕着太阳的北黄极形成一个小圆;而地球上的春分点则围绕着天球上的这个小圆形成有一个大圆圈,也呈逆时针旋转。它们是双鱼座人马座室女座双子座,再回到双鱼座从而也形成一个周期。目前我们地球上的春分点是在双鱼座,它将沿着这个大圆在天球上退行移动,也于 25827 年后(即公元 27785 年)再回到双鱼座的一个点上。在天球上北天极的移动和春分点的移动是同步的,是完全吻合的。

3. 图中的春分点 A 同北天极的小熊座α有一条联线;春分点 A 同目前处于天鹰座的太阳系也有一条联线;人们站在太阳系中的地球上同北极星之间又有一条目视联线。这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坐标系。此动彼动,此移彼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

4. 依据中国史书记载,在距今 2150 年前的中国汉代,那时的春分点是在白羊座。而如今的春分点是在双鱼座。到公元 4135 年春分点即将移到宝瓶座。每年移动

0°01396 ,每经过 2150 年它就在天球上后移 30°。图 4 就是春分点在天球上的移动同太阳系在红道上实际运行的一张星座对照表。以公元 1985 年时间坐标,公元 8435年 春分点将移向人马座,太阳系相对于天狼星将运行到室女座,那时的北极星是仙王座α;到公元 14885 年春分点将移到室女座,而太阳系就要占据目前天狼星位置,运行到大犬座,那时的北极星就是天琴座α(即织女星);到公元 21335 年春分点将移到双子座,此时太阳系将运行到双鱼座,那时的北极星就是天龙座 a ;而到了公元27785年春分点再回到双鱼座,此时的太阳系才重新回归到目前的天鹰座,北极星也随之回归到小熊座α附近。从而经历一个三重系的完整周期。

5. 地球上所观测到的春分点后移物理现象,和北极星围绕北黄极呈逆时针运动的物理现象,实际上,这些都是太阳系围绕其外场质量中心天狼星在红道上公转运行的物理反映。太阳距离天狼星约为 56 万天文单位。约合 83 万亿公里,25827 年运行一个周期,其轨道运行速度约为 647公里/秒。这同春分点每 2150 年后移 30°是正相吻合的。它也必然是同北天极每 6450 年逆时针向前移动 90°完全一致的。

6. 以鹿豹座“红极”点作为联线,在黄道上人马座的中心点就是银河星系核的所在。它同铜河星系的中心核天狼星是处于相对的位置。1.25 亿年后二者互换位置。

十. 由于铜河(天狼)星系内含太阳系及其姐妹星系,以大约 250 公里/秒的轨道速度,在2.5 亿年期间围绕银河系的星系核运行一周,所以,北黄极也同样要以相对应的速度,于 2.5 亿年期间的视运动路线,也必然在天球上要围绕着北红极形成一个小圆,呈顺时针旋转。而天狼星系相对于银心在 2.5 亿年期间的视运动路线,在天球上所形成的大圆,那就是“银道”。银道周天所经过的十二个星座,也就是银道十二宫。太阳系在天狼星系的怀抱中,每 6250 万年在银道上要跨越三宫,因此,从地球上观测天狼星,它必然要在 69 万年后偏离目前的运动轨道 1°。这也就是说,再经过 27 个太阳年,目前在大犬座的天狼星才会偏离其运行轨道 1°。

铜河(天狼)星系天象定位图:[图5]

图5. 铜河(天狼)星系天象定位图

图释:

1. 运行在“红道”上的天狼星,即铜河星系的中心质核。

2. 从地球上看“红天极”(即天狼星的极轴)它是鹿豹座的一个点。目前太阳的北黄极是在天龙座的一个点上,它在天球上围绕着“红极”呈顺时针运动。我们以公元 1985 年作为时空坐标起点,那么,在 6250 万年后北黄极就将移到仙女座;12500万年后又将移到金牛座;18750 万年后又将移到大熊座附近的一个点上;25000 万年后才又回到目前天龙座的位置,从而完成一个周期。

3. 以“红天极” 作轴,“黄天极” 围绕它在天球上形成一个小圈。而目前在“红道”上的天狼星相对于银河星系核又要形成一个大圆。它就是宇宙中铜河(天狼)星系核围绕银河星系核公转运行的真实轨道——即“银道”。其经天的 12 星座即银道十二宫。每 6250 万年经过三宫。目前的铜河(天狼)星在大犬座,银心在人马座(请参看图4)。到距今 12500 万年后,银心即将移到大犬座,而铜河(天狼)星系就将移到目前银心所在的人马座。届时在地球上再观测太阳的“北黄极”,它已经是在金牛座了。这是地球围绕太阳 365.2422 平均地球日作周期运动;太阳系又围绕天狼星 25827 年作周期运动;铜河(天狼)星系又围绕银河星系核 25000 万年作周期运动的真实的天体运动综合物理反映。

4. 图中铜河(天狼)星系通过“红极” 的那一条联线,即是相对于银心的方向。

十一. 地球赤道面与其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是 23°26′21″,黄赤两个交点一个是春分点,另一个是秋分点。太阳赤道面与其公转轨道面的交角大约是 40°。地球赤道面与太阳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是 16°33′39″。在天球上,红、黄、赤三者的两个交点是重合的。

天球上的红道、黄道和赤道:[图6]

图6. 天球上的红道、黄道和赤道

图释:

1. 在天球上以地球为观测点定标,地球围绕北天极呈逆时针自转。图中的虚线为天赤道。

2. 图中的地球在黄道上以 365.2422 地球日围绕图内中心点的红色(太阳)呈逆时针公转运行。图内地球的轨道运行位置正处于黄道上的双子座,这是公元 1985 年 1月的天象。此时地球相对于中心点的红色(太阳)。太阳是处在人马座。地球向巨蟹座运行,太阳则朝摩羯座移动。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每季在天球上移动三宫,每年一个周期为黄道十二宫。从地球上观测天球上的这种物理变化,正是地球在其公转轨道上以 29.8 公里/秒运行的物理反映。

3. 地球是寓居在太阳系之中的,太阳是以黄极为轴呈逆时针自转,又带领九大行星围绕图内中心点的黄色(天狼星)在红道上呈顺时针公转运行,其公转周期为 25800 年。图内太阳系的位置以公元 1985 年为时空坐标,它正处于红道上的天鹰座,其相对应于中心点的黄色(天狼星)。天狼星是处在大犬座。太阳系向武仙座运行,天狼星则朝天兔座移动。太阳系和天狼星的位置每太阳季 6450 年在天球上移动三宫,一个太阳年即 25800 地球年移动红道十二宫。这种天象变化正是太阳系在其轨道上以 647 公里/秒运行的物理反映。

4. 以地球自旋轴在天球上形成的天赤道定标(见图内虚线),黄道与赤道的交角为 23°26′21″。其交点一个是春分点,目前在双鱼座,另一个是秋分点在室女座。而红道与道道的交角为 16°33′39″,其交点与黄赤交角是重合的。然而,由于太阳系在红道上是呈顺时针公转的,所以,在地球上观测:黄赤交角的春分点在红赤交角就是秋分点了,而秋分点又变成了春分点。这是由于天体系统内场和外场磁极性不同的缘故。

5. 以天狼星为中心内含太阳系所形成的铜河星系又以红极为轴整体呈顺时针反自转。它只带领着太阳系、南门二及其他姐妹星系围绕图内中心点的兰色(银心)在银道上以 2.5 亿年的周期公转运行。目前铜河星系在红道上处于大犬座的位置,它相对于银心通过 16°33′39″的夹角,银心的位置正处于黄道上的人马座。这些都是同现代的科学观测事实相吻合的。

十二. 在地球上观测:每经过 2150 年,春分点在天球上就会后移 30°(见图4),这正是太阳系在宇宙空间围绕其质量中心天狼星轨道运行的真实反映。现在的春分点是在双鱼座,距今 2150 前的春分点是在白羊座,而距今 2150 年后的春分点又将移向宝瓶座,其每年移动的距离是 0°01396,这也正是太阳系以 647 公里/秒的速度在宇宙空间一地球年之内运行 204 亿公里的真实反映。同时,这也就是现代天文学上所谓地轴进动的真正物理成因。

最后给出太阳系天道运行纪年盘,可作为工具使用。

太阳系天道运行纪年盘:[图7]

图7. 太阳系天道运行纪年盘

图释:

1. 图中心是太阳的北黄极点,它在天龙座的一个点上。

2. 太极点是一个太阳系,另一个是天狼星内含的太阳戏对应质点(视为天狼星)。

3. 太极四象限为北天极的视运动对应点。

4. 红道上的十二宫为太阳系的实际运行路线。

5. 黄道上的十二宫为地球的实际运行路线和地球上春分点后遗移的对应位置。

6. 图的最外圈为北天极位移、地球春分点位移以及太阳系实际运行三者同步的前推和后推的纪年(以公元 1985 年为起点)。

以上,就是我在 1979 年《宇宙物质成因学》(上卷)手稿中,附带的一个研究结果。敬望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界的专家、学者检验和校正。

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至今已经 4 个多世纪了。这个学说曾以布鲁诺被送上火刑场和伽利略被判处终身监禁作为残酷代价而经历了几百年的磨难,直到 19 世纪中叶,才最后被公认为科学真理。

今天,我自认为是发现了科学真理,并以定性、定量的理论、数据和参数,直言不讳地论述了铜河(天狼星)中心说,这恐怕不会招来灭顶之灾吧。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

(1985年12月27日)

────────────────────────────────────

※ 本文曾载于 1988 年作者自费出版的《宇宙元素周易经络图》一书第 101—110页。这里作了重要订正和补充。原文中误将太阳系在“红道” 十二宫的运行方向搞颠倒了,现予以更正并以此为准。其运行轨迹图也采用了 1996 年 1 月的天象。特此说明。

(附录一)列举并注释一些天然实验和天文观测数据资料

http://www.sea3000.net/wangxiyu/zhong33.php

太阳系彗星

1.彗核爆发裂变和多核彗星磁暴分离的观测实例:

1846 年 1 月 13 日比拉彗星爆发裂变为两颗,并逐渐分离。

1868 年 5 月 14 日布罗尔森彗星出现 4 个独立彗核。

1889 Ⅴ 彗星爆发分裂为 5 颗小彗星。

1882 Ⅱ 彗星更爆发分裂为 7 颗彗星。

1965 Ⅷ 多核彗星于 1965 年 10 月 20 日过近日点后不久,即发生磁暴裂变为 3 颗。

 [ 这些就是太阳系的类星体爆发,以及双类星体,同质同步、同质异步多类星体族 。]

2.彗核脉冲中子星的超强辐射和电离粒子辐射的观测实例:

1858 年多纳提彗星,在 10 月 10 日临近地球时达到最大亮度。它 10 月 3 日曾由彗核脉冲窗口发射出 1 条超强脉冲束射线,10 月 5 日 2 条,10 月 9 日竟出现 5 条。这些射线束虽然很细,但它在太阳风的强烈冲击下并不发生丝毫弯曲。[ 这是彗核脉冲中子辐射的实证]

1973 年 12 月 1 日有的国家射电天文台曾在 3 毫米波段观测到 1973f 彗星上由于超密中子核脉冲电离的甲基氰分子的射电;同时,另一个国家天文台又在 18 厘米波段发现了羟基分子的电离射电。[ 这是彗核中子星脉冲辐射的间接观测证据。直接脉冲周期有待进一步的射电观测证实。]

3.彗核脉冲中子星超强破坏实验实例:

1680 年大彗星是天文史上最亮的彗星,负 18 等,比满月还亮 100 倍。它在 1680 年12 月 8 日以 530 公里/秒的高速度安然穿过具有 1 百万摄氏度高温和超高压、超强磁场的太阳辐射带——日冕区。

1843Ⅰ彗星更以 550 公里/秒速度轻俏地几乎从日珥中通过。

此外,还有1880Ⅰ、1945 Ⅶ、1965 Ⅷ,等等。

[ 这证明彗核脉冲中子星公转轨迹附近存在着比太阳日冕区更高的超高温、超高压、超强独立磁场。]

4.彗核脉冲中子星的爆发逃逸实例:

塔特尔—贾科比尼—克雷萨克彗星是一颗周期不稳定、脉冲中子核连续大爆发和脉冲中子星剥离逃逸的典型实例。它的周期是在4—6年之间。1973 年 5 月 27 日发生一次大爆发,其亮度突增 10 个星等(即 1 万倍)。8 天后,逐渐复原;7 月 7 日又一次大爆发,亮度再次突增 9 个星等(9 千倍)。

[ 这颗彗星爆发的能量释放,对天文学家来说是可以屈指计算的,这里不多赘言。这就是太阳系里的“超新星爆发”。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颗彗星经过连续大爆发之后,它的周期肯定又变化了。这颗彗星的裂变脉冲核已经剥离逃逸,于1980 年 9 月 8 日 13 时 24 分击中太阳,造成了太阳西南象限的一次 4 级大耀斑,并伴有 400 公里/秒的大量抛射物质流。地球上自 1980 年 5 月以来的诸多反常情况,都与这颗陨灭彗星有关,预计今后 30年之内地球上必遭特大流星雨的袭击,届时方知言之不谬也 。]

5.彗星陨灭全过程的实例:

1772 年 3 月 8 日比拉彗星就被观测到了,周期是 6.6 年。1845 年 11 月观测发现彗核有一个突出部分。[ 脉冲中子星主核同副核之间发生磁场碰撞 ] 1846 年 1 月 13 日突然爆发分裂为两颗。[超强电磁暴]  分裂出去部分最初又暗又小,不久就越来越亮 。[ 这是分离脉冲中子核重新积聚和电离周围粒子的增体发光过程] 28 天之后(即 2 月 10 日),两颗分离 24 万公里。到 1852 年 9 月当这一对母、子类星体回归时,它们已相距 240 万公里了。从此以后,尽管天文学家把轨道数据计算的很准确,但都未能发现它们再回归。[彗核脉冲中子星已再次爆发剥离逃逸了]  可是,事隔 20 年的 1872 年 11 月 27 日,当地球经过原比拉彗星轨道时,地球大气层落下了满天的暴流星雨。夜空中以十万计的灿烂流星,从当晚 19 时直陨落到第二天凌晨 1 时。 [ 彗核脉冲中子星爆发加速剥离逃逸后,初始天体爆发外壳的岩石碎片就脱离了彗核超强外围磁场的束缚,于是,很自然地就松散飘移在原彗星轨道上了。]  1885 年 11 月 27 日 [ 好! 很准确。由原来的有核 6.6 年周期衰变为无核 13.2 年(半衰期的倍演数)松散漫游周期了。]  地球上再次发生了大流星雨,以数万计的流星象节目焰火一样又释放了 5 个小时。至此以后,再无大的流星雨了,但以后每年的 11 月 27 日总还有一些流星从仙女座降落,逐年减弱至今。[ 这就是一个彗星的陨灭。不论距地球多远的类星体,其最终的归宿无不都是如此。]

6.太阳系彗星吊挂的观测实例:

1957 Ⅲ 彗星于 1957 年 4 月 8 日刚过近日点之后,就发生了彗星整体电磁交变场的开放现象——即现代正统天文学所谓的反常彗尾。 4 月 25 日,当时地球正经过这颗彗星的轨道平面,人们在六、七天之内都可以肉眼看到这种径直冲向太阳的“反常”彗尾。它开始为短粗扇形,4 月 27 日即成为钢针形的空心螺旋管状太空吸积吊鼻,[ 这种情况是由于太阳表面局部地区有超强放电而引起的。这就是太阳上的太空吊挂,亦即太阳系宇宙空间的开放飞碟。这个吸积吊鼻中心为超低压,它快速吸积大量太空中的太阳风粒子流和太阳表面局部地区的带电粒子,从而形成星际空间局部和太阳局部地区的强龙卷。]  这个开放吊鼻的视长度约 15°(合 4800 万公里),直径小于 1 弧分(不到 1 万公里)。[ 吊鼻直径对应于彗核脉冲中子星在彗头中的公转轨道直径]  随后,又恢复成一个短而宽厚的扇形状,最后复原。

[ 这是一个太阳系空间轨道上运行中的飞碟,从合圆——到开放——再到复园的全过程,也就是一次太空吊挂的形成全貌。可以肯定:在这颗彗星吊鼻全部延伸开放的六、七天时间内,它必然对应于太阳表面上的一个局部地区,因而彗星同太阳的自转速度处于同步。如果此时在这个 4800 万公里长、1 万公里直径的“针尖”底下有一艘 1 亿吨重的宇宙飞船经过,那么,它肯定会如同 1981 年 1 月 2 日南斯拉夫万吨货轮“多瑙河号”在太平洋野岛崎三角自然失踪一样,会立即在太空发生爆炸,碎片连同飞船上的灰尘都将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被全部吸到彗星的外部磁场环带中去,变成为这颗彗星头所携带的一些“陨体”碎片。由此,就可以容易地理解地球上“自然失踪案的魔影”了。]

银河系脉冲中子星

1.脉冲中子星是 1967 年 7 月被英国剑桥大学24岁女青年研究生乔丝琳·贝尔第一次用波长 3.7 米特大射电望远镜发现的。

2.脉冲中子星存在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度、超强磁场、超强辐射。

3.脉冲中子星的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1 亿吨到 10 亿吨。

4.脉冲中子星的辐射能量为太阳的百万倍以上。

5.脉冲中子星的内部温度为 60 亿度,内部压力为 1 万亿亿亿个大气压。

6.脉冲中子星的外部磁场强度为 1 万亿至 20 万亿高斯。

7.中子星的脉冲周期,据现在已发现的在 0.033 秒至 3.745 秒之间,最短的一个是0531+21,周期为 0.03309756505419 秒,最长一个是 0525+21,周期为 3.7454934468秒。

8.脉冲中子星的运动速度,自 1975 年以来已先后测得 1133+16 等 6 颗脉冲中子星的横向运动速度为每秒 50 公里至 500 公里。

9.脉冲中子星的存在和分布,现已到的一百多颗剥离逃逸脉冲中子星都是在几百光年到 5 万 5 千光年之间,其中 82% 是分布在银道面两边各 10°以内。其中对 0531+21的观测最准确,已在射电、红外、光学、X 射线和γ射线波段都测到了它的脉冲现象。

1974 年 7 月又发现 1913+16 是一颗主核带动着一颗副核绕转的母子剥离逃逸脉冲中子星。

[ 现代天文学的这些重大发现是极其重要的。但超密脉冲中子星在5万5千光年以外是否就没有了呢?不是。那么,是否在几百光年直至地球大气层以内就没有了呢?更不是。问题只是“未识庐山真面目”罢了。地球大气层以内的天然超密脉冲中子源多得很呢!人类一天不去驾驶利用它,它就会成心地一味捉弄人们。]

河外星系类星体

1.类星体的发现。是 1960 年用光学望远镜首先在河外星系中发现了 3C48,1963 年射电望远镜又发现 3C273 之后才被正式确认。目前已发现有几百颗。 1979 年 3 月又发现了双类星体。

2.类星体同地球的距离。现已发现的类星体都在几十亿光年到一百多亿光年之间。

3.类星体的巨大红移速度。按照哈勃定律和多普勒效应,河外正常星系的红移值都不超过 0.6。而绝大多数类星体都超过 0.6,最大的红移值已发现有 3.53。

例如,3C273 的红移值是 0.158,这是光速的 1/6(47400公里/秒)。

OQ172 的红移值是 3.53,这和银河系的相对运动速度是光速的 3 倍(退行运动速度是光速的 91%,等于 27 万公里/秒)。

4.类星体的巨大光亮度。已发现的类星体都在几十亿光年之外,(1 光年相等于 10万亿公里)但其光亮度却是惊人的,连一般的光学望远镜都可以看见。

以距地球 20 亿光年的 3C273 为例:其星等是 12.8,光度等于太阳的五千亿倍。如果同整个银河系相比,银河系的发光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大100倍)。

5.类星体的巨大释放能量。一个典型的类星体,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辐射的功率就达1047 尔格/秒,这比活性星系(如银河系)大 1 千倍。在射电波段其辐射功率可以比活性星系大程100 万倍。可是,类星体的直径仅为活性星系的十万分之一至百万分之一。如此小的天体竟能释放出这样大的能量,这已成为现代正统能源理论上的一道难题。[此题并不难解]

6.类星体的超强辐射。类星体是超高能的致密射电源。射电观测表明:类星体射电源表现有两种,一是爆发活动射电源;二是宁静稳定射电源。

[ 两种类星体射电源的区别,是由彗核脉冲中子星的稳定衰变和激变爆发所决的。]

一个普通宁静类星体射电源的辐射能量可高达 1047 尔格/秒, 这比通常星系高出一千倍。在紫外波段和红外波段以及无线电波段其辐射能量都是很强的,光谱中有很宽的发射线。类星体射电源的紫外辐射极强,颜色很兰。有些类星体在存在发射线的同时,还存在一条或多条吸收线。[ 存在吸收线的类星体即开放彗星。吸收线即河外太空吊挂的延伸吸积吊鼻。正统天文学所说的“黑洞”,并不是什么魔鬼天体,它只不过是超密彗核脉冲中子星的公转轨迹形成的超强吸积吊鼻的吸孔而已!剥离逃逸脉冲中子星的整体磁场如果开放,它的吸积鼻孔就会是天文学上所说的“白洞”了。其实,问题很简单,都是脉冲中子星在表演,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上的自然失踪案也可以说是被“黑洞”吸去了。]

还发现:有的类星体存在着巨大的物质喷流。[ 这是彗核中子星脉冲窗口喷发辐射造成的 ]

7.双类星体。双类星体是 1979 年 3 月为英国和美国的天文学家所发现。距地球 100亿光年。退行速度是光速的 2/3(20万公里/秒)。两个类星体具有相同的光谱和相同的速度,两者之间仅距 15 万光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还分辨出其中之一有两股物质喷流。[ 这是一颗多核金河彗星近期发生了爆发,分裂出去一个核而形成的。其母核的两股喷流表明,它还将继续爆发分裂。这一对双类星体决不会是一个宁静射电源,它们正处于爆发激变之中。]

8.同一类星体的“多重红移”。观测发现:在有些类星体中,吸收谱线红移与发射谱线红移值不同,而且不同的吸收谱线也有各不相同的红移值,这就是天文学上所谓的“多重红移” 现象。同一个天体,怎么会有不同的速度呢?这是多普勒效应难以解释的。[ 其实,这是一个多核彗头中的几个不同质量的脉冲中子星核公转运行的不同脉冲喷发和不同极区吸积的自然反映。]

9.头尾类星体的发现。近几年在河外星系团中发现了一种头尾射电源。它有一个非常亮的射电头和一条拖得很长的暗尾巴。最典型的就是英仙座的 NGC1275,它的强度很大,是个爆发活动很强的射电源,也是个 X 射线源。[ 这是一颗主核金彗星 ] 后来发现有两个致密头尾天体 NGC1265 和 IC310,它们的尾巴都背向 1275, 还有一个尾巴是朝向 1275 的 。[ 这3颗都是由主核 1275 爆发分裂出去的子彗星。前两颗已脱离母体,由于主核强脉冲粒子风的剥离,所以它们的尾流都是背向的。后一颗是分离出去尚未完全脱离母体电磁交变场的子核,它的独立超强磁场还受主核局部超强电场的影响,所以其吸积吊鼻(非反常彗星)朝向 1275,变成为 1275 的一个金河太空同步吊挂。它迟早还是要完全分离的,到那时它摆脱了 1275 的同步轨道,有了自己的自行速度后,其背向主核的彗尾就自然出现了。请注意观测 。]

10.致密射电源结构的新发现。 70 年代以来,由于采用综合孔径和甚长基线干涉仪,对河外类星射电源结构的观测比较清楚了。 许多河外射电源呈扁长形状,(盘状)结构比较简单,当中具有一个约为千分之一角秒的致密核 ,[ 实际上是脉冲中子星的公转轨迹] 外围是一个弥散的包壳。可是,通常这种射电源却都包含有两个致密源,也有 3 个致密源和更为复杂的多源结构。如半人马座 NGC 5128 就是由一个主核带动另一个副核的双源。[ 类星体大部分都是多核彗星 ]

银河系彗星及其爆发

1.现代天文观测已发现银河系中存在大量的“巨星”、“超巨星”、“红巨星”。它们的体积很庞大,虽然表面温度不高,但却能辐射出巨大的能量。例如,一个 M 型巨星就比一个 M 型主序星 (活性) 要亮 10 个星等。 M 型超巨星的光亮度还要大百倍。参宿四(猎户座α)是一颗红超巨星,它的星体比太阳系的火星轨道还要大。[ 这全部都是类星体,是银河系里的彗星 ]

2.超新(巨)星爆发。

据科学家计算:太阳每秒钟辐射的能量达到 3.826×1033 尔格。这相当于每秒钟在太阳上爆炸了 910 万万颗百万吨级的氢弹。

一个“巨星”可以比太阳亮几十万倍。一个“超巨星”爆发瞬间释放的能量,可相当于1018 颗氢弹的当量,它比太阳要亮几万万倍。一个超新星爆发,亮度可以在几天之内猛增几千万到几亿倍。

    据中国史书记载:1054 年金牛座超新星(即银彗星) 爆发,“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就是以后暗下来,还可以肉眼观测近两年。这颗距地球 6500光年的银彗星爆发,在经过了九百多年之后,至今爆炸物质云仍以每秒 1000 多公里的速度在膨胀着。1901 年英仙座银彗爆发的膨胀速度是 1200 公里/秒。1918 年天鹰座银彗爆发则达到 1700 公里/秒。

1969 年天文观测在 1054 年金牛座爆发的遗址——蟹状星云中,终于找到了当年爆发剥离逃逸的彗核脉冲中子星。它就是 PSR 0531+21。目前对这个致密射电源的观测是所有观测中最精确的,它的稳定周期准确值已达到小数点以后 14 位数,超过了目前最稳定、最精确的铯原子钟。近几年通过航天观测,发现它除发出可见光和射电辐射外,还发出各种频率的 X 射线和γ射线 。[ 这就是银河系的致密射电源、X射线源和γ射线源 ] 而所有这些辐射,从γ射线一直到射电波段,全部以相同周期发出脉冲。[ 一切彗核脉冲子星(包括飞碟),都是致密射电源、X 射线源、γ射线源,无一例外。同时,又都有各自的稳定衰变周期和不稳定的激发跃迁率 ]  0531+21 的衰变率是每 24 小时变长 3.6×10-8 秒。

3. SS433 之谜。1979 年 3 月天文学上出现一大新闻,即在银河系以内,超新星爆发遣迹 W50 的中心附近,同 X 射线源 A1909+04 的光学体相对应,同时又和一个致密射电源(1978)571 相对应,发现了一颗所谓奇特的天体 SS433。

在 SS433 的光学谱线中,发现了空前的大红移和大兰移。而且它的巴耳末发射线是三重态的,中间一条的波长没有变化,而另两条红移谱线和兰移谱线和位置是随时间变化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其变化周期为 164±3 天。红移和兰移谱线对应的多普勒速度——红移为 5万公里/秒,兰移为 3 万公里/秒。红移和兰移变化的位相是相同的。对于如此大的红移和兰移同时出现在一个天体之中,立即就成了一个自然之谜。

[ 其实 SS433 是一颗银河系彗星。在任何宇宙层次中的任何一颗多核彗星以内,全部都存在着红移和兰移视向谱线。这是因为彗核脉冲羁绊中子星沿其公转轨迹旋转运行一周必然要出现两个视向运动——一个是红移,另一个则是兰移。如果是多核彗星,还将会发生多条红移和兰移谱线交错并存的局面。周期当然就是公转轨道的耦合了。]

太阳开放彗星——黑子

1.太阳黑子数的盛衰和黑子磁极极性的变化存在 22 年周期。

2.太阳黑子限于太阳纬度±45 度之间。

3.太阳黑子的大小相差可达几十倍,小的直径有 2、3 公里,寿命几天甚至几小时;大的直径超过 10 万公里,寿命可维持几个月。

4.太阳黑子具有很强的磁场。大的黑子中心强度可达 3—4 千高斯。[太阳表面普遍磁场只有 1 高斯。太阳黑子如果没有一个相对应的强电场,就不能维持这种几千高斯的强磁场。这种太阳黑子的强射电源,就是黑子中心公转轨道上运行的衰变脉冲中子星核,这是太阳黑子巨大释放能量之源。]  黑子的磁场从中心向外逐渐衰减。

5.在单色照片上,太阳黑子呈旋涡形状。[ 这与地球上台风的卫星照片相同。] 强磁场中的光谱线出现分裂状态。

6.在太阳黑子中心,磁力线垂直于日面;而在黑子边缘,磁力线则平行于日面。[与地球上的台风相同]

在日面上没有出现黑子的地方,往往也可测出强磁场,表明那里即将生成黑子或黑子刚刚消失。[ 据此也可以预测地球大气中的剥离超密脉冲中子源 ]

7. 95% 以上的太阳耀斑是伴随着黑子群产生的。一个耀斑的寿命历时几分钟至 1 小时左右不等,爆发的总能量达 1033 尔格,这相等于 100 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当量。当太阳出现耀斑时,[ 彗核脉冲中子星裂变爆发]  太阳射电突增几百万倍,不仅发出很强的无线电波,还发射大量紫外光、X 射线、γ射线,并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流。这些爆发带电粒子喷流能以 1—2 千公里/秒的速度冲击到地球电离层,致使短波通讯立即中断。[太阳黑子即太阳表面台风]

8.“日珥” 是常见的太阳激发活动现象之一。它有着巨大的物质喷流由太阳表面垂直升腾而起,其高度可达几万公里乃至百万公里,然后物质块沉降落回日面,气体云团逐渐扩散于太阳大气层中。 [ 日珥即剥离脉冲中子星核轰击穿透太阳固体外壳表层引起火山爆发的物理现象]  日珥的表现也有不同,有的变化缓慢,生存期可延续几个月,气流上升速度约为 10 公里/秒左右 ;[ 这是太阳火山喷发的表现 ]  而有的则表现很剧烈,生存期较短,升腾气流的速度竟达到每秒几百公里以上。[太阳火山爆发的表现]  这在日食观测中已有许多例证可考。

地球落地彗星——台风和龙卷

1.地球上台风数的盛衰和台风磁极极性的变化有 365 天周期。每年高峰出现在 7、8、9、10 月的 4 个月内,称为台风季。

2.台风限于地球纬度 ±5°至±45°之间,多出现于 15°至 20°之间。[ 与太阳黑子相同 ]

3.台风的大小(指大于 32 米/秒风速)直径可相差几倍至 10 几倍。一般的 150公里左右,大的可达 1000 公里以上。寿命有几天,平均 8—9天,长的可达 1 个月之久。

4.台风中心有明显的空中放电。气象雷达经常可观测到台风前锋有一条或几条非常明显的按风暴方向运动的强雷暴线。当台风袭击时,经常是先出现雷鸣、闪电,其至龙卷(即脉冲发射线 )。

台风的磁极极性是相对周期变化的。 当北半球台风呈反时针螺旋时,在南半球必然相反,是顺时针旋转的。[ 这与太阳黑子完全相同 ] 就是在两个并列的台风之间,其磁极也是相反的。

[ 台风的空中放电和雷电暴,说明它有强电场,而一个强电场的存在必然对应有一个强磁场。地球普遍磁场仅为 0.7 高斯,而台风的磁场强度最低也可达到几十高斯。]

5.在卫星云图照片上,(例如 1975 年西太平洋 19 号台风)台风是呈螺旋旋涡形状的。[这与太阳黑子照片完全相同]

台风高度一般都在 20 公里以下,地面气流强烈旋转着流向中心,然后形成很强的上升空气柱,造成奇异的台风眼。在台风眼内可以平静无风,周围是螺旋筒状冲天云壁,人们可以进去参观,海鸟可以入内避风,那里只是闷热,气压降至 900 毫巴以下(比标准大气压低 10% 左右)。

[ 谁说人们不能亲身到彗星中去旅行?实际上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台风眼就是开放彗星和龙卷风的吸积吊鼻,只不过这个鼻眼粗一些罢了。这是因为台风中心的衰变羁绊脉冲中子星核的公转轨迹直径较大,一般都有几公里至几十公里。这就犹如一台转速 50周/秒的 50 马力电动抽水泵一样,其功率是一个,但只要改变抽水管的直径,使其相差几十倍及至上百倍,两者的物理现象就会截然不同了。]

6.在台风的中心,磁力线垂直于地面,在台风边缘,磁力线平行于地面 。[ 这与太阳黑子完全相同 ]

7.在地球上大的雷电暴都是伴随着台风、飓风、龙卷而产生的。强烈雷电暴在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为一个个白而亮的小云团光点。[这就是地球耀斑]

8.地球上的龙卷可以在事先毫无征兆的晴空情况下突然发生,也可在平静的云雨中瞬间发生。顿时雷鸣闪电,涡旋的吊鼻漏斗空气柱一触地面立即掠地而生。吊鼻眼中气压很低,最低可降到只有标准大气压的 1/5,使地面建筑物发生爆炸,物体被吸到空中。例如 1925年 3 月 18 日美国一次龙卷风,行经 360 公里,沿途物体遭破坏,造成 689 人死亡,1980人受伤。

龙卷不同于台风,因为它的直径很小,一般不超过 1.5 公里。[ 这是由脉冲中子星核的公转轨迹决定的 ] 台风中心的最大风力可达到 12 级,可是龙卷中心的准确风速至今还是不可测的,因为世界上还没有这种风速计。有人根据地面建筑物破坏情况估计:一般有 50米/秒,最大可超过 150—200 米/秒,接近或达到音速。龙卷的寿命相差也很大,有的只有几秒钟,有的几十分钟,个别可达几个小时。

当龙卷到来时,响声会犹如几千架喷气飞机在吼叫。

有人曾在闪电照耀下亲眼看到龙卷中心是空的,直径有 15—30 米,外面是涡旋云壁。电击火线成 Z 形,从一边移到另一边。[ 很重要!当电机每转动一周,N 极和 S 极就要有一次极性转换。这正是脉冲中子星公转轨迹电磁交变的物理现象。]

9.地球上的台风、飓风、龙卷到底有多大的释放能量? 现在还没有看到精确的数据。仅有的资料估计:如果把一次飓风在 24 小时内的释放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话,就会相等于现在美国全国 3 年的总发电量。[ 现成的超密能源不取,又何叹世界能源危机!岂不为天公所笑。]

10.龙卷吸积吊鼻中心的破坏力不完全都是上吸力,还有其巨大的压差爆炸力。

比如,一个一般龙卷就可以在几秒钟之内下降大气压的 8%。一个门窗关闭的房间里是标准大气压 1.0336 公斤/厘米2,若瞬间房子外面的大气压降低 8% 为 0.9509 公斤/厘米2,这时房子内外形成的气压差就会对每平方厘米的墙壁和房顶作用 83 克的重力。如果屋顶面积是 6×12 米2,就会作用 68 吨的力,每平方米的墙壁也要经受 7—8 吨的重力。这就会造成瞬间房屋爆炸。 [ 如果压差不是降的 8%,而是 20%,或者更多些,那又会如何呢?一架飞机或一艘万吨轮还能幸存吗?!]

11.台风和龙卷黑子群。

1972 年 7 月 8 日中国气象台刚发布 3 号台风消息,很快连续又生成 4、5、6 号台风,形成一个台风—黑子群。其中 3 号生存 20 多天,运行 6000 多公里,并在海上绕了3个圈。[ 这 4 个台风是由一个脉冲中子星核裂变爆发而形成的。其中 3 号是主星核。] 

1969 年 6 月 30 日国外有人在 45 分钟的飞行中,在同一条积云线上观察到 9 个完整的水龙卷,其中有 5、6 个是并存的。[ 太阳系彗星可以爆发裂变成族,太阳黑子可以爆发裂变成群,龙卷、台风也可以爆发裂变成伙。那么,大气层中的飞碟几个同时同质同步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12.通古斯大爆炸之谜。这里指的是 1908 年 6 月 30 日在苏联西伯利亚发生的一次天体陨落大爆炸事件。爆炸后发现:这个地区岩石的物理特性和生物的正常遗传性能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几千公里范围内,不但出现磁化转向现象,而且植物生长也特别快。这些物理现象一直使人费解 。[ 这是一次典型的地球大气彗核脉冲中子星的触地爆炸。许多奇异生物生理现象都是由于高能脉冲中子爆发电离辐射造成的。]

地球大气飘移彗星——飞碟

自从4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报导发现不明空中飞行物体——飞碟(UFO)的事件。

美国空军情报研究机关从 1948 年起,曾集中 200 多名专家,用了 22 年时间,耗资数千万美元来研究飞碟。.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从事这项研究的机关、团体和专门刊物。收集了大量目击实例。下面只例举几例:

1.1978 年 11 月 13 日 21 时 10 分, 武汉大学张征敏等同学集体看到一圆形物体,视直径约 1°,发桔红色光,比满月稍暗,物体上被一团慢慢翻卷的烟云遮住,被遮蔽部分时大时小,向西北方向缓慢而行。

2. 1979 年 9 月9 日 21 时 30 分,湖北监利县肖生南等人同时在西南仰角 70°空中看到一个圆形视面飞行物,发红黄色光,前部有一圈兰边,拖着一锥形长尾,长度约为圆形头直径的 4 倍,[名符其实的彗尾]  高度在 12 公里,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无声快速飞行。只见它在仰角 15°时,突然直角转弯放慢速度[脉冲中子核裂变飞出一个子核,发生制动减速并转向。]  当与地平线成 10°夹角时,改变方向朝东南方飞去。

3. 1979 年 7 月 1 日 9 时 30 分,中国科学院刘宝仁等集体在北京市北郊发现一球状飞行物体,呈灰黑色,直径约 10 米,下部垂直伸出一根长约 5 米的棍棒状吊鼻,[此为开放吊挂。吊鼻可以缩回复原,吊鼻也可触地变成一个龙卷风。]  自东南向东北逆风呈水平无声飞行。

4.1978 年 10 月 21 日,澳大利亚发生了飞碟使飞机失踪的典型事件。20 岁的飞行员瓦伦第奇在晴朗的夜空中飞行。突然他向地面报告:“一个有 4 盏亮灯的物体刚刚从身旁飞过。” 地面告诉他:附近没有飞机。他又说:“它是长形的,无法作更多的形容,现在朝我来了。看来它是静止的。我在打转,这个东西在我上面打转。[危险! 飞机已进入“黑洞”螺旋吸收孔道的垂直磁力线区。] 它发绿光,外面有某种金属光。”  几秒钟后,飞机引擎开始发出爆炸声,无线电发出大声噪音,于是联系中断。飞行员连同飞机便一起神秘地失踪了。[这是一极为珍贵的录音带,它是迄今为止人类在空中接触超密天体飞碟的最直接的感受记录。]

5.1980 年 9 月 9 日塞内加尔发现了飞碟,长 30 米,宽 15 米,顶部呈兰色。当飞行物经过一个村庄时,有两人受伤,树被连根拔起,有 9 所建筑物的屋顶被带到数公里之外,一个装有 200 公斤水的容器被吸了起来,水立即沸腾了。[这是飞碟的吸积吊鼻开放落地变成了一个小龙卷所致。由于超密脉冲中子核太贴近地面,所以,脉冲辐射使升空容器中的水顿时升温沸腾。上述第三例,如果当时北京市北郊地面有较强的局部放电,那么,当天北京市郊就必然会发生一次龙卷风。]

6.水中飞碟。

1975 年美国“阿波罗号”和苏联“联盟号”宇宙飞船在联合考察拍摄的照片中,发现有 3 组海面激浪组成的水下飞碟,在以不同的方向同时通过安达曼海。轨道卫星也同时在该海域拍摄了相同的照片予以证实。

在菲律宾以南的苏禄海,在印度洋、孟加拉湾以及科德角和百慕大之间等等诸多海域,也都曾经发现了所谓的海下激流——即水中飞碟的踪迹。据卫星观测和海面船只直接观察以及潜艇在水下的实际历险表明:这些孤立激浪周围的海面是平静的。这种水下激流可以把一艘潜艇突然压迫到安全行驶深度以下,又突然把它翻卷上来。在海面上,当这种激浪自远方来临时,开始水面表现为跳动,接着白帽浪汹涌而过。[ 这是典型的水中飞碟的踪迹。1963年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在缅因湾自然失踪很可能就是由于这种水下超密脉冲中子源所造成的 。]

自 1980 年 5 月以来超密脉冲中子源所造成的地球反常现象

1.1980 年 5 月 18 日、5 月 25 日、6 月 12 日、7 月 22 日,美国圣海伦斯火山以“倍加四” 的衰变递减频率连续发生 4 次大爆发。(“倍加四” 即两次爆发间隔时间乘 2 再加 4,就得出下一次的准确爆发的时间。)

1980 年 7 月 7 日中国台湾鲤鱼山活火山二次爆发。8 月 17 日冰岛赫克拉火山大爆发。截止 8 月,菲律宾火山活动增强。9 月 1 日意大利西西里岛埃特纳火山又喷发。8、9月间太平洋西南安布里姆岛由于火山爆发导致下了一场硫酸雨,造成该岛西南部植物一昼夜全部死亡,人畜中毒、灼伤。

2.1980 年 9 月 25 日,日本关东地区连续发生 5 次强烈地震。

9 月,阿尔及利亚阿斯南市发生地震。

1981 年 1 月 20 日印尼伊里安查亚省发生 6.2 级地震,引起山崩。1 月 29 日中国台湾发生 6.9 级地震。

1 月 24 日中国四川省西部发生 6.9 级地震。 [ 地震是剥离逃逸脉冲中子星核打入地壳岩层引起爆发而形成的。主核爆发表现为主震,子核爆发表现为若干余震。]

3.1980 年 8 月前后,苏联一些地方连续发现奇特的球形闪电。在强烈闪电之后,火球沿地面滚动,有的可由门窗、烟囱进入室内,有的产生爆炸。在伯力,曾有一个球形闪电飞进装有 7000 公升水的容器里,水立即沸腾。[ 这是超密脉冲中子星核爆发裂变的产物。地震同样有类似情形。]

4.1980 年 12 月末,意大利西北部阿尔卑斯山区发生严重森林大火并伴有大风。同样,1979 年 8 月上旬在美、意、法、萄、西班牙等国都相继发生森林大火。火因是什么呢?至今未闻报导。[巨大的无名火源,本应到飞行在地面上空的超密脉冲中子源的脉冲辐射去寻找。]

5.1980 年 6 月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有 58 头鲸集体自杀,10 月又有 100 多头鲸在费林德斯岛自杀死亡。11 月 22 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又有 10 多头巨鲸上岸死去。[ 鲸冲岸死亡之因,是由于鲸群游动的水流对水下飞碟产生摄动,飞碟追逐鲸群并伴随着超强脉冲辐射,使鲸惊慌逃窜而引起的。]

6.1981 年 1 月 15 日墨西哥发生长达 6 小时的全国性断电事故。[全国性的断电只能有一个原因,即超强脉冲辐射的带电粒子引起的。如果不是当天美国在内华达州的地下核试验有定向遗漏所致,那就必然是地面大气层或地下岩层中的脉冲中子源所为,二者必居其一。]  

7.1980 年 12 月 28 日阿尔及利亚西海岸遭飓风袭击,风速达 130 公里/小时。12月西班牙北部和中部地区遭飓风袭击,风速 125 公里/小时。1981 年 1 月 8 日保加利亚黑海海岸连遭飓风袭击,风速 115/小时,东北部连降暴雨风雪。1 月中旬意大利南部遭飓风袭击,狂风、大雪、暴雨席卷西西里岛,风速达 150 公里/小时。[ 全部是超密脉冲中子源为害 ]

8.1980 年 12 月 26 日前后,美国出现反常天气,西北地区气温升到 29℃ ,大雨和融雪造成河水泛滥。而东北部和南部地区则出现奇寒,佛蒙特州气温降到 -32℃

[ 在中纬度的美国,严冬的地区温差竟达到零上 29℃ 到零下 32℃,中间相差 61℃,这是非常的。其原因不应到正常大气环流中去找,而是超密脉冲天体作怪。一个高空倾斜吊挂,其脉冲辐射可造成大面积地区突发升温,而其吸收线又可造成大面积地区的骤然降温。]

几乎与此同时,在加拿大、秘鲁、西班牙、印尼等国局部地区也都有反常天气,暴雨成灾,提前骤然升温解冻造成洪水泛滥。

9.1981 年 1 月,苏联南部中亚和外高加索一些地区出现早春异常天气,花卉早开,气象罕见。

另据报导,加拿大渥太华市入冬以来气候反常,最低和最高气温都打破百年来同期历史记录。冬初降到零下 35℃ ,81 年 2 月 17 日气温升到零上 7.5℃

1981 年元旦,中国四川省峨嵋山上地处海拔 1000 米的万年寺院内竟有 3 株牡丹绽蕾开放 8 朵。

[ 太阳正常辐射和地球正常大气环流是造不成这种很小局部地区的反常情况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或是三株花的庭院一角所出现的异常,这些都与地球表面大气中的超密脉冲中子源有关,它既是“魔鬼”,为害人类;又是“佛祖”、“天主”、“真主”头顶上的舍利明珠,实为人类幸福之源。]

(附录二)名词新释

http://www.sea3000.net/wangxiyu/zhong34.php

(限本文集涉及范围)

1. 新宇宙物质成因说

新的宇宙物质成因学说,是否定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和现代正流行的“大爆炸”宇宙学说的一种崭新的宇宙物质成因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学说的核心是裂变—聚变结核论。

宇宙是一个时空范畴的笼统概念。宇宙是无限的,宇宙又是有限的。无限宇宙是永恒的,有限宇宙是演化的。从宇观宇宙、宏观宇宙,直到微观宇宙,都是具有各自的宇宙临界点的。一切有限宇宙又都是无限循环的。无限之中寓有限,有限之中存无限。

3. 宇宙层级

宇宙是分为层次的,谓之宇宙层级。宇宙层级是外延的,宇宙层级又是内含的。一切外延无限宇宙层级大不过宇数九的演数;一切内含有限宇宙层级小不过宇数负九的演数。一切宇宙层级的临界点,都是其自身闭合整体电磁交变场的中间辐射带。超越谓之外延,不过谓之内含。

4. 闭合宇宙    

作为任何一个宇宙体系来说,不论是宇观、宏观或是微观宇宙,全部都是闭合宇宙。凡闭合宇宙都具备在自己相对独立的层级物质的整体电磁交变场。一切闭合宇宙都不得开放外延。但是,一切闭合宇宙却都允许开放内含。

5. 开放宇宙  

凡作为一个有限宇宙来说,不论是宇观、宏观或是微观宇宙,全部都要经历开放宇宙的衰变演化过程。一切开放宇宙都是层级宇宙的自然外延。但是,一切开放宇宙却不一定都要开放内含。

6. 活性类天体

一切自然天体,不论是宇观、宏观或是微观天体,均分为两大类属性:一是活性类天体;二是陨灭性类天体。凡活性类天体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a.具有相对独立的、闭合的外部整体电磁交变场;

b.具有稳定的自转周期和公转轨道周期;

c.处于外延宇宙的电磁交变波环带以内;

d.沿其自转轴和公转轨道交变场波环带的极性呈逆时针正向自转和运行。

7. 陨灭性类天体

陨灭性类天体是处于衰变演化中的天体。其表现为:

a.其自身外部整体电磁交变场已经永久性开放或爆发裂变;

b.其层级宇宙中心核发生了沿自转轴极性顺时针反向自转;

c.层级宇宙的中子星核出现了稳定的衰变脉冲或脉冲爆发;

d. 脱离了外延宇宙的电磁交变波环带或发生了同外延宇宙整体电磁场相背离的运行轨道。

8. 宇宙极性偏转

一切活性类天体的闭合宇宙,都具有一个完整的内、外电磁交变场。从该宇宙中心核大气的中间辐射带以里直至核外壳中间层,这是属于核外电磁交变场。由宇宙中心核的外辐射带直至宇宙外闭壳中间层之间的广阔宇宙空间,则属于该宇宙的整体电磁交变场。在任何一个宇宙整体电磁交变场之中,都存在着一个垂直极性电磁交变场的 N 极和 S 极;同时,又存在着一个赤道电磁交变波环场的 N1 极和 S1 极;并且还存在着该宇宙整体电磁交变自转周期的处延和内含的两个宇宙空间的 N 极和 S 极。这就构成了一个宇宙的四象八极(卦)。凡宇宙层级内含粒子(质量-速度)经过四象八极弧面时,都要发生粒子相对性的偏转和相互之间的碰撞,这就是宇宙的极性偏转,或曰“极性电磁交变”。

9.  银河系

人类寓居的太阳系,是内含于一个层级活性星系之中的,它的习惯名称叫银河系。现代天文学所指 10 万光年直径的银河系,实际上并不是银河系的临界,而只是银河宇宙的电磁交变波环带,即银盘。 银河系赤道整体电磁交变场的 S 极临界半径,是在银盘半径再延伸 2/3 处。人们所居住的银河系,是一个稳定的直径至少具有 30 至 32 万光年的中年星系。

10. 金河系

金河系的名称是作者命名的。它是银河系的外延层级宇宙。现代天文观测已达到 300亿光年直径的视野范围,这尚不足于超越金河系的有限宇宙范围。

11. 河外星系

河外星系是一个泛名词。它只是泛指银河系自身以外的无限外延宇宙层次才是正确的。因为外延无限河外星系之中到处都存在着内含的河内星系。

12. “真空”和“超真空”

“真空”和“超真空”只是泛指一定宇宙层次空间粒子密度和电磁场强度的相对值而言的。宇宙是充满物质的,任何层级宇宙都是不存在绝对真空环境的。

13. 狭义光速和超光速

光速 299,792.458 公里/秒只是一定宇宙层级内含空间物质粒子速度的狭义极限值。因为速度是受自身质量、空间粒子密度和空间电磁场强度来决定的。而不同的宇宙层次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粒子密度值和电磁场强度值,所以,相同质量的物体在不同宇宙层级空间里的极限速度是不相同的。在太阳系的外延宇宙中,宇观、宏观和微观的超光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而在太阳系的内含宇宙中,光子的超光速却是不存在的,这是由于受宇宙层级所限的缘故。

14. 宇宙脱离速度

宇宙是分为层次的。层次宇宙是相对闭合的。各层级闭合宇宙的空间粒子密度是不相同的。不同宇宙层级的内、外临界闭壳内的电磁场强度又是各异的。因此,宇宙脱离速度必然是随不同有限宇宙层级而各异的。地球表面的脱离速度实际上是 7.9 公里/秒, 而理论值却为 8.4 公里/秒;地球轨道的脱离速度实际上是 11.2 公里/秒,而理论值却为 10.7 公里/秒;实际同理论值的差值为±0.5 公里/秒。太阳大气层的脱离速度实际上是 628 公里/秒,而理论值为 617 公里/秒;太阳系的脱离速度实际上是 822 公里/秒,而理论值却为 833 公里/秒;实际同理论值的差值为±11 公里/秒。现代正统天文学所计算的太阳系脱离速度是不准确的,因为那是按照开放宇宙和单纯的所谓万有引力定律推算出来的。

天狼星就是大犬座α,它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恒星。天狼星就是太阳系外延宇宙层级的星系核,即太阳系的父星。

16. A 星系

A 星系是作者依据恒星光谱型命名的。太阳系是寓居在银河星系内含第三层级星系之中的。第一层级为 O 星系,第二层级为 B 星系,第三层级为 A 星系。太阳系所寓居的外延 A星系,就是天狼星系。天狼星系目前正处于极性转向的非常时期,它是呈反向自转的,其自转周期为 22 年。

天狼星的极性转向是由于过量内含衰变致密中子源的摄动而造成的。这同天狼星的伴星——白矮星直接相关的。

17. 太阳系

地球和月球构成了一个地球星系。地球星系是内含于一个层级活性星系之中的,它就是银河星系内含第四层级宇宙 FG 星系,即太阳星系。太阳系的电磁交变波环带(即星系盘)半径约有 50 天文单位( 1 天文单位约为 1 亿 5 千万公里),它的 S 极临界点半径大约是在距太阳中心 150 天文单位处。太阳系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直径至少具有 300 天文单位的青壮年星系。

18. 太阳结晶固体表面

太阳作为一个活性星系核,它必然具有一个类金属原子核构成的混合结晶固体外壳。现代正统天体物理学关于太阳能源是来自太阳内部热核聚变的理论是错误的。

19. 极性转向

活性类天体的极性转向,这是一切宇宙层次中的一般天体物理现象。星体的极性转向同星体的反向自转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星体反向自转标志着该天体已经处在衰变陨灭之中,而星体极性转向虽在表面上也表现为反向自转,但在本质上它却仍然是逆时针正转的活性天体。天体极性转向是由于活性类天体吸收了过剩的超密中子源而一时又消化不掉所造成的。金星的极性转向就是一个实例。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天体消化不良症。

20. 超密脉冲中子源

此系活性类天体衰变演化的产物。它存在于一切层级宇宙之中,为活性类天体直接提供成长所必需的致密能源和松散能源。

21. 脉冲中子星

脉冲中子星即爆发和裂变的活性天体的层级超密中子星核。其衰变脉冲是由中子星内部磁场中的反中子星造成的。它具有稳定的衰变脉冲周期或不稳定的激变爆发脉冲,又具有快速自旋和快速自身公转,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运行轨道。

22. 反中子星

任何层级宇宙中的任何一个脉冲中子星,它都同时是一颗暴露的反中子星。而隐避的恰好是半数的反中子星都存在于脉冲中子星的内部。陨灭天体核和放射性陨灭原子核在其衰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半衰期,就是由脉冲中子星核内部的反中子星核来决定的。

23. 羁绊脉冲中子星

凡是外部磁场积聚和携带着大量低质量物质粒子而构成可见外罩的脉冲中子星,均属于羁绊脉冲中子星之列。如类星体、彗星、太阳黑子、台风、龙卷、飞碟等等。 

24. 剥离逃逸脉冲中子星

凡是羁绊脉冲中子星,由于内核爆发加速,摆脱了自身磁场的物质粒子的束缚而获得自由,均属剥离逃逸脉冲中子星,或称为自由脉冲中子星。

25. 原发(初始)脉冲中子星

系指第一次由反中子星轰击爆发一颗层级宇宙中的活性天体内核而初始剥离逃逸所生的脉冲中子星。

26. 后发(裂变)脉冲中子星

系指由脉冲中子星爆发或羁绊脉冲中子星爆发和磁暴分裂逃逸出来的脉冲中子星。

27. 白矮星

系失掉外部电磁交变场的剥离内星核。它是由星系总爆发或星系内部个别天体电磁场暴发而产生的。当着一个活性天体只是由于内因或外因条件引起了自身外部磁场总爆发,而其内星核的磁场却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时,它就衰变成了白矮星——即真正的中子星。白矮星(或中子星)同脉冲中子星的差别仅仅在于:后者具有永久开放的衰变脉冲,呈反向自转;而前者则没有永久开放的衰变脉冲,仍然呈正向自转。

白矮星是仍然保持其活性的暴露星核。由于它已失掉了外部防御屏障,所以它就极容易遭受反中子星的直接轰击而爆发裂变,其内核再经衰变时就会演变成脉冲中子星。

28. 射电源

这是一个泛名词。从宇观、宏观直到微观宇宙,凡有天体核或基本粒子核存在的地方,不论它是活性类天体或是陨灭性类天体,统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射电源。它们只有量的差别,而绝无质的差别。

29. 致密射电源

即超密天体核和物质元素粒子核的射电辐射。每一个星体内核都是一个致密射电隐源,而每个脉冲中子星核,包括类星体、彗星、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台风、龙卷、飓风、火山爆发、飞碟、地震等等的羁绊和剥离脉冲中子星核在内,统统都是层级宇宙的致密射电显源。

在地球大气层、地壳岩层和海洋水域中的一切超密脉冲中子射电源,对于现代卫星和射电观测技术来说,都是极容易观测、发现和测定的。

30. 致密 X 射线源

凡超密脉冲中子源,都同时是致密 X 射线源。射线是剥离的正、负电子核的运行轨迹,它携带有正核荷或负核荷。

31. 致密γ射线源

凡超密脉冲中子源,也都同时是致密γ射线源。γ射线是剥离的正、负中子核的运行轨迹,它携带有正核荷或负核荷。

32. 致密双源

致密脉部中子源分为单源、双源和多源结构。在双源结构中,其中必有一个是起主导作用的主源,另一个是副源。副源是依附于主源并可分离变成为独立源的。

33. 致密多源

在一个超密天体之内,常常存在着多源结构。在任何一个多源结构之中,必有一个主源,而其他皆是依附主源运行的副源。但在某些副源之中,又会存在分立源,即依附于副源运行的次级副源。

34. 宁静射电源

即稳定射电辐射源。任何一个活性类天体核和物质粒子核都是一个当然的宁静射电源。而一切具有相对稳定衰变脉冲辐射的超强射电源,也同时是一个超强的宁静射电源。

35. 活动激发射电源

凡是一个天体的内部处于激变状态,既无稳定脉冲周期,又无稳定射电流量的,均属活动激发射电源。这是处于激发衰变陨灭中的天体。

36. 致密源爆发

凡是致密源的主源发生总体爆发裂变,就构成一次致密源爆发。

37. 致密源磁暴

致密源磁暴同致密源爆发是有原则区别的。致密源磁暴只是局部爆发的分离现象,它并不改变主源的性质。任何一个多核体的分立源,为要摆脱主源(核)整体电磁场的羁绊,都是要通过一次致密源磁暴来实现的。如类星体、彗星、飞碟、台风、太阳黑子等等的裂变分离都是如此。

38. 脉冲中子星自转

凡脉冲中子星都是沿中心轴呈反向自转的。脉冲中子星的反向自转是由其内部的反中子星决定的。脉冲中子星的自转轴是同其内部反中子星的公转轨道中心轴趋于一致的。

39. 脉冲中子星公转轨道

脉冲中子星除了快速自转以外,还存在着一个自身快速公转的轨道。其自身公转轨道是由脉冲辐射窗口的倾角和辐射能量来决定的。其公转轨道速度则是由其自身质量和脉冲辐射喷发强度来决定的。

40. 脉冲中子星运行轨道

脉冲中子星除自转和自身公转轨道之外,还受层级宇宙电磁交变场和自身进动方向、速度的规定,另有一个围绕层级宇宙中心核的空间运行轨道。

41. 脉冲窗口

凡陨灭天体的中子星核和陨灭衰变的粒子核都存在着脉冲辐射窗口。脉冲窗口是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的普遍现象。脉冲窗口即脉冲中子星和脉冲原子核外壳上的永久开放火山喷射口。

42. 物质喷流

即脉冲窗口喷发辐射的超强粒子束,电离和吹动周围吸积盘所携带的物质而造成的带电粒子喷发散射。

43. 黑洞

黑洞是一切有限层级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理现象。黑洞并不是实际上存在的致密天体。黑洞只是超密脉冲中子源的一种外部表现形式而已!凡有超强吸收线(即黑洞)的地方,都必然存在有类星体,也自然存在有超密脉冲中子源。黑洞就是类星体(彗星)的磁极垂直吸收线或开放类星体(飞碟)的吸积吊鼻。层级宇宙空间的粒子流被螺旋吸进黑洞口之后,随即又以另外一种形式从另一端或类星体的外波环带重新散落到宇宙空间。这就如同台风眼(黑洞)下部螺旋低压上升气流同台风眼上部螺旋高压毛卷云的产生机制是一样的。那种认为“黑洞”只吞食物质而不排泻物质的观点是违反物理常识的。

44. 白洞

白洞与黑洞相类似,也是超密脉冲中子源的一种表现形式。凡有白洞(超强吸收线)的地方,都必定存在有超密脉部中子星。自由脉冲中子星公转轨迹整体电磁场的开放磁极(吸积鼻孔)就是一个白洞。开放磁极复圆,致密源犹存,但观测中的白洞现象却立即不见了。

45. 类星体

系属于陨灭衰变中的天体——即有限层级宇宙彗星。类星体是由反中子星轰击活性星系核或个别天体内核引起爆发而初始产生的。一个类星体又可以爆发或磁暴分离而演变为若干个后发类星体。凡类星体的中心都具有一颗或若干颗超密脉冲中子星核,成为超密脉冲中子源。

46. 双类星体

系层级宇宙的母、子彗星。它是一个彗星体内的致密主(母)源同致密分立副(子)源之间发生磁场碰撞而分离的结果。

47. 同质同步多类星体

系由一个多核的层级宇宙大彗星发生了局部或整体磁场暴,多核分立源同时或相继脱离了致密主源,从而形成一个同质同步多类星体(彗星)族系。

48. 同质异步多类星体

系由一个多核的层级宇宙大彗星发生了彗核脉冲中子星的大爆发,多核分立源被从爆发当时各自的轨道运行倾角上抛射出去,从而形成了同质异向异步的一个多类星体族系。

49. 一体多重红移

这是多核的层级宇宙类星体内存在的普遍物理现象。在一个多核彗星体内,依附致密主源运行的分立源和依附分立源运行的次级分立源的真向或视向运动及运行速度都是不同的。因此,存在着同一体内的多重红移现象是很自然的,如果不存在倒是不可思议的。

50. 一体红移和兰移

在同一颗类星体内并存着巨大的红移和兰移速度,这是一切层级宇宙彗星所共有的普遍物理现象。彗核脉冲中子星的巨大的彗头之中公转一周,都必然要存在着两个相反的视向,一个向前,另一个朝后。随着类星体在层级宇宙空间快速运行,脉冲中子星的兰移速度必然要小于红移速度。而兰移速度加上红移速度被 2 整除,这才是脉冲中子星真实的自身公转轨道速度。

此外,多核类星体还必然存在着同体多重红移和多重兰移现象。这虽然在现代天文观测中尚未被发现,但它应是客观存在的。就是以后发现了也不必奇怪,因为这是必然的。

51. 银河系彗星

现代天文观测中,在银河系范围内所发现的一切巨星、红巨星、超巨星,均系银河星系层级宇宙中的类星体,即层级宇宙彗星。它们都是按照各自的轨道,围绕着银河系内各自的层级星系核运行的。此外,在银河系这个层级宇宙空间里,所有处于银河星系盘以外的松散天体,无一例外全部都是银河系类星体,即银彗星。

52. 巨星、红巨星、超巨星

好银河系以内的层级宇宙类星体——即银河系层级彗星。

53. 超新星爆发

在天体爆发的总几率之中,真正的活性星系核初始爆发是比较少的,而大量的则属于陨灭过程中的层级宇宙巨星、超巨星(即类星体)爆发。凡超巨星爆发都是超密彗核脉冲中子星的层级核裂变。所以,它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可使脉冲中子星的层级内核剥离逃逸,衰变成为自由脉冲中子星。

太阳系内彗星爆发,亦即太阳系层级宇宙中的超新星爆发。

54. 星云

系层级宇宙空间里陨灭天体爆发衰变的遗迹。它是活性天体爆发陨灭或类星体衰变爆发所遗弃的星体残骸碎片和爆发扩散的粒子蘑菇云。星云是沿着原陨灭天体轨道运行的,其扩散飘移物质粒子会逐渐沿其椭圆轨道撒落到层级宇宙空间,从而衰变成为星际分子、粒子,变为活性天体的吸收物质。星云并不能产生活性天体,迄今以前的所有关于宇宙星云的学说都是错误的。但是,星云物质却是活性天体成长中所必不可少的。

55. 星际分子、星际粒子

一切层级宇宙空间里是到处都存在着无机分子、粒子和有机分子、粒子的。它们是陨灭天体裂变的衍生物质,又是活性天体物质粒子的聚变复合物质。星际——层级宇宙空间只不过是宇宙物质大循环中的中间环节而已。

56. 太阳系彗星

即太阳系类星体。

57. 彗尾

系层级宇宙空间的正、负电磁交变粒子流对彗头外部磁场所携带的物质粒子进行剥离而形成物质尾流。彗尾的向背是由空间电磁交变场的极性来决定的。一切层级宇宙的类星体全部,始终都是存在着彗尾的。一切彗星轨道,只要它的远核点不超过层级宇宙半径的2/3,那么,它在远核点上的彗尾都必然是反向指核的。

58. 反常彗尾

真正的反彗尾只存在于层级宇宙电磁交变场的S极负粒子流剥离场内,谓之反向彗尾。而现代天文学通常所指的“反常彗尾”,那完全不是什么彗尾,而是彗核超密脉冲中子星快速公转轨迹所形成的极区开放螺旋吸收线,即物质流的吸积吊鼻“黑洞”。

59. 流星、流星雨

系具有一定运行速度的有限层级宇宙陨灭天体爆发的残骸碎片,在活性天体核外大气层中陨落的物理现象。流星、流星雨是一切有限层级宇宙核外空间的普遍物理现象。流星物质各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它们是绝对不能单独外延而跨越宇宙层级的。如果有跨越那么只能是由超强跨层级的类星体携带而越界。

60. 陨石

系层级宇宙内部的活性天体陨灭或局部爆发后星体外壳岩层的破裂碎块。它是通过星云或类星体陨灭轨道溅落到活性天体表面的残余岩层物质。

61. 台风(飓风)

系极性垂直于地球表面的落地开放彗星,亦即落地开放类星体,或落地开放飞碟。在台风中心距地面约 10 公里以下的大气层中,必然存在着一个具有较大公转轨道直径的正在衰变中的超密脉冲中子源。它就是台风的主体部分。

飓风就是台风。在某些国家把台风亦称为飓风。

62. 龙卷

系台风的同属。只是在龙卷中心距地面几公里以下空中,存在着一个公转轨道直径较小,而磁极开放落地正在衰变中的超密脉冲中子源。它就是龙卷的主体部分。

63. 云中梨状吊挂

即云中飞碟,系龙卷的前躯。只要吊挂的下部磁极螺旋吸收线一旦开放落地,立即演变为龙卷。

64. 太阳黑子

系极性垂直于太阳表面的落日开放彗星,亦即落日开放类星体,或落日开放飞碟。在黑子的中心存在着一个或多个超密脉冲中子源。日面上的龙卷也会表现为一个小黑子。太阳黑子就是太阳大气内对流层的“台风”。

65. 太阳黑子周期

太阳黑子出现的 11 年峰值和 22 年级性转换周期,系太阳系外延层级宇宙的整体电磁交变场自转同太阳系的公转轨迹有一个 22 年交变复合周期的物理反映。它也是天狼星自转的物理映象。

66. 太阳耀斑

系太阳大气层中的自由脉冲中子星或彗核(黑子)脉冲中子星碰撞爆发裂变的物理反映。太阳耀斑亦即太阳大气层中的巨雷电暴。

67. 日珥

系剥离超密脉冲中子星核轰击穿透日面类金属原子核混合结晶固体外壳表层,从而引起日面火山爆发的物理反映。日珥就是太阳上的火山喷发。

68. 气旋

系闭合场类星体衰变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天体大气层中气旋有三种不同的属性-即低压气旋、高压气旋和中性气旋。高压气旋生火,低压气旋生水。只有中性气旋为水火既济。气旋是一切气象形势演变的总根源。

69. 雷电暴

系地球大气层中的彗核脉冲中子星爆发裂变的物理反映。亦即地球耀斑。95%以上的雷电暴都是伴随着台风、龙卷风、低压气旋而产生,这同太阳上的气象异常是完全相同的。晴空强气旋中也会有雷电暴,称为“晴天霹雳”。这都是脉冲致密源电磁场相互吸引碰撞而裂变爆发的产物。雷电暴亦可称为天震。

70. 雹线

系天体大气内对流层中同时存在着高空和低空两个雷暴云系。高层云系中的雷暴单体同低层云系中的雷暴单体发生电磁交变感应,从而形成一对双龙卷即“二龙戏珠”。冰雹产生于高层龙卷之中,随着高、低层龙卷中脉冲中子核的相互碰撞爆发或剥离逃逸,冰雹失掉螺旋强磁场的依托,从而以雹线的形式降落地面而殃成灾害。

71. 飞碟(UFO)

即地球轨道彗星或大气层中飘移类星体。它的物理结构与类星体、太阳系彗星完全相同。每一个飞碟都是一个脉冲致密源,只不过在量级上存在巨大差异而已!

72. 开放飞碟

系龙卷的同属和前躯。任何一个飞碟,只要其垂直磁极吸收线开放落地,都会立即演变成为一个龙卷,或水龙卷、或龙卷风,或强气旋。

73. 岩层飞碟

系地震主震源超密脉冲中子星核爆发裂变后的部分子源,或直接进入地壳岩层的剥离脉冲中子源,在一定条件下没有发生爆发裂变,而是在岩层之中辐射电离了周围的岩石物质,从而重遭羁绊,这就形成为岩层飞碟。按照岩层飞碟垂直于局部地面的极性,则表现为地电异常或地磁异常,这就重新造成了地震、天震和空中吊挂的诱发条件。

74. 吸积吊鼻

系自由脉站中子星、类星体、彗星、飞碟、龙卷的垂直磁极开放螺旋吸收线的物理反映。其吊鼻孔道即现代天文学所谓的黑洞或白洞。

75. 太空吊挂

系层级宇宙中或地球轨道上的同步开放彗星,即同步开放飞碟,亦即同步太空龙卷。它是由于地球表面局部地区存在电磁异常,吸引着在轨道上运行的超密脉冲中子源而形成的。太空吊挂是同步轨道上的一个稳定致密双源,其垂直地面的螺旋吸收线即黑洞或白洞。太空吊挂是任何层级宇宙空间的普遍物理现象。

76. 太空龙卷

在层级宇宙的太空中,除层级宇宙空间的正、负宇宙风交变粒子流以外,有时也会出现宇宙太空龙卷风,即超强螺旋宇宙粒子流。这是由于空间有局部电磁异常,吸引着正在空间运行的致密脉冲中子源而形成其极区开放吸收线所造成的。它对宇航飞行的危害极大。

77. 水中飞碟

系台风产生的对应质点。它是剥离超密脉冲中子星打入海洋后,在水层中吸积并辐射电离了周围大量的水粒子而重遭羁绊,从而形成了水中飞碟。水中飞碟同大气飞碟一样,可以随水流飘移运行,也可形成水下稳定吊挂,还可造成水下雷电暴。而水中飞碟一旦同大气中的低压气旋发生磁交变感应,立即就会演变为台风。如果水下飞碟磁极开放,也会立即演变为水中龙卷。水中飞碟,尤其是水中龙卷对航海舰船和潜艇是个极大的威胁。

78. 火山爆发

系剥离超密脉冲中子星对星球固体外壳表层进行轰击穿透的普遍天体物理现象。凡火山带都同一定的层级宇宙外延或内含的彗星轨道相对应。凡火山爆发之前,其火山口都必然存在着超常电场或超常磁场。火山爆发是由于火山口处电磁异常吸引着运行在内、外大气层中的致密脉冲中子源而产生的。火山爆发就是“地珥”。

79. 地震

系剥离超密脉冲中子核在地表岩层中爆发裂变的普遍天体物理现象。主震为主核爆发,余震为主核爆发裂变后的一些致密分立源回流碰撞爆发。凡地震爆发之前,其震中地区都必然存在着超常电场或超常磁场。地壳局部岩层的电磁异常并非造成地震的内因,而纯系诱发地震的外因条件。地震的真正成因是由此而招引来了超密脉冲中子源的碰撞爆发造成的。地震是可测的,地震也将是可防的,震能也将是可以开发利用的。

80. “魔鬼三角”

系指一些自然失踪地区而言的。目前在地球上已发现有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太平洋“野岛崎三角”、“台湾三角”和美国内陆的“密执安湖三角”等等。它们都是地球局部表面水域的电磁场超常地区。这一方面,可以由于水面超常电磁场的存在,导致运行在地球空间轨道上的地彗星被吸引演变成了同步稳定太空吊挂,其垂直地面的开放螺旋吸积吊鼻就形成了地球太空的黑洞或白洞;另一方面,也可以由于空中吊挂所形成的大气层局部空中电磁场异常,导致飘移运行在水中的飞碟形成了水中同步稳定吊挂,其垂直水面的螺旋吸收线也就演变以成了水中黑洞。太空黑洞或白洞以及水中黑洞的存在,这就是所谓“魔鬼三角”的物理成因。自然失踪案是超密脉中子源所造成的。

81. 宇宙轮回

宇宙是无限的,无限宇宙是循环的,循环无限宇宙是永恒不变的。

宇宙又是有限的,有限宇宙是演变的,演变有限宇宙是轮回的。

从宇观宇宙、宏观宇宙,直到微观宇宙,无不都在一定的特定条件下,存在着各自的层级宇宙的轮回转换周期。

四面八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无限宇宙是无限循环的。

(1981 年 3 月 14 日)

───────────────────────────────────────

※  此文集中的 3 篇文章以及附录是在 1980 年 12 月 10 日至 81 年 3 月 14 日期间写成的。当时在中国,唯一可以按文责自负原则自费购买版面发表文章的,就只有北京出版的《潜科学》杂志。作者于81 年春节期间携带 3 篇文章到了北京,有幸列席了杂志社的编委会。在据理力争之下仍遭拒绝发表,于是,当场赠了四言小诗一首:“巨龙腾空,云雾横生,恪守信义,勿效叶公。”由于太激动将“效”字错写成了“ 交—力”了。是当时的编委柳树滋加笔作了改正,这一笔竟然引出后来的一段美谈。

作者在有文无处发表的情况下,就自费出了第一个论文集:《新能源—论天然超密脉冲中子能的开发利用》,自费出版,免费赠送。文集邮寄国内各科研机关和大学的物理系而没有反应,唯一的一封回信是内蒙古一个旗的科技情报研究所当时还是一般工作人员的张颖清。他就是在后来首创 “生物全息律” 研究者,成了山东大学教授和“国际生物全息研究机构”终身主席的那位张颖清。现借此机会深表谢意。

6 年过去了,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1987 年 3 月作者再次到了北京。当年在“交—力”一字上改动一笔的柳树滋当了杂志的执行主编。他接受了当年“叶公好龙” 的批评。于是,才促成了作者首篇论文的公开面世,那就是在《潜科学》1987 年第 3 期上所发表的《现行元素周期表的误差和“宇宙元素全周期表”》。此文被收进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的《自然辩证法》1987 年第 8 期。一段插曲,附录在此以为铭记。

  • 上一篇文章: 论大、小麦哲伦星云的形成和演化

  • 下一篇文章: 太阳能源是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吗?——论太阳的内外场结构及其能源机制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48]

  • 2017 年 12 月 21 日委员会决定…[128]

  • 修订第 2019/1616 号实施决定 …[179]

  • SAE001[112]

  • Proe/Creo曲面渐消+倒角教学[76]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56]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43]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713]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602]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606]

  •  
     相 关 文 章
  • 美探测器飞抵太阳系边缘 首度发…[69]

  • 壮观!超级震撼的太阳系照片[104]

  • 太阳系深空探测50周年[127]

  • 金星的现在和地球的未来[99]

  • 太阳能源是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101]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382.81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