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宇宙空间里, 100 号以后的天然超重元素的影子人们似乎很难扑捉到,因此,就只好寄希望于建造功率越来越大的粒子加速器和正负粒子对撞机了。谁都知道,这些重元素的原子的寿命都很短,通过人工方法用加速器打出来的粒子瞬间即逝,就是真的如期登上了所谓的“稳定岛”,其寿命也长不了那里去。而且,高能加速器打出的新的重元素粒子往往数量很少,难以进行分析,也就常常难以确认该物质元素的真实存在。高能物理研究领域过分依赖加速器方法所具有的局限性的现状不知何时能够改变?
我的观点是:宇宙,不论是宇观宇宙、宏观宇宙,或是微观宇宙,它们都是互通的。凡是宇宙中实际存在的物质组元,必然会在宇宙空间都能够找到物质存在的确切证据。宇宙中的物质元素是统一的,只不过在不同的环境下其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罢了。宇宙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实验场,宇宙射线是无处不存在的,并具有巨大的能量,中微子连地球和太阳都可以自由穿过,这已是科学界众所周知的事实。难道人类建造的加速器和对撞机还能超过“超新星爆发”的能量吗?
100 号以上的天然稳定超重元素在地球宇宙空间里应是普遍存在的。只是人们还没有用超越常规的观念去认识它罢了。实际上,120 号稳定超重元素已经被发现,物质元素级最重的 160 号稳定超重元素也理应被发现。当着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解决之后,这一切都会变得容易了。
120 号稳定超重元素是美国等西方科学家们发现的,其暂名定为“政僚”。发现者感到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元素既没有电子,也没有质子,(这也就意味着出现了元素序列号为 0 的不合常理的情况) 而且,它完全是由 312 个中子或所谓副中子组成的,其半衰期在半年以上。还有,它在地球大气层中是大量存在的。
而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人们只要打开由中国人在1988年8月出版的一本书,该书由李约瑟博士推荐已于1988年10月26日就收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了,书名为《宇宙元素周易经络图》。翻开该书的第 85 页,查找“宇宙基态原子核结构和量子能级全周期表”,就可轻易地对上号,查出“政僚”的物质元素本质及其内部结构式。
暂名“政僚”的天然稳定超重元素,它就是以剥离原子核形式存在于地球宇宙空间的 120 号元素。它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 ⅡA 族,位于 88 号元素镭的下方格内。其原子核的核中还有核——内部有一个中子核,是由 96 个正、负中子对构成的,核内中子数为 192 个。在围绕中子核的轨道上,还运行着 120 个游离正中子,使中子核总共有 312 个中子,其所具有的磁荷极性为+。“政僚”正是 120 号元素原子核的内核。由于在目前地球空间的磁场环境使该元素原子的负电子最先被剥离,原子核内的正电子也接着被剥离,所以它只能以超重核素的形式存在于地球宇宙空间。又由于它是短程的核磁作用力,所以,其存在是稳定的。其半衰期在半年以上是不足为奇的。如果不是由于其内部的游离中子发生衰变,其半衰期本来会更长。 120 号稳定天然超重核素在地球宇宙空间的实际发现,这要比人类发现第一颗脉冲中子星更为重要。仅就这一发现本身,就应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不仅仅是已经被发现的是 120 号核素,在地球宇宙空间以稳定超重核素形式存在的 100 号以上的各种宇宙元素应是大量存在的。只要沿着发现 120 号元素所开创的路子向前探索,人们自然还会轻易地在地球大气层中、在海洋中和地下岩层中寻找到天然稳定超重核素的踪迹。当着人们发现了具有 404 个中子的天然稳定超重核素的时候,物质元素级的重核发现也就到了尽头。因为,宇宙中物质元素级的超重元素莫过于 160 号,这种原子核内核的物理结构是:其中存在一个致密的中子核,它由 122个正、负中子对构成,磁荷呈中性,内部是强相互作用力在起作用,核内中子总数为244 个。在围绕致密中子核的轨道上,还存在着是 160 个游离正中子,磁荷为+,内核总共有 404 个中子。在中子核和游离中子之间,由于是中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带动的,是弱相互作用力在起作用。稳定超重核素的衰变就是由这一物理特性决定的。
西方科学家发现的 120 号天然核素的意义已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它无疑提供了探索物质结构的新途径,即提供了在地球空间环境中寻找天然超重核素的成功的实际先例,也同时对高能加速器方法在重核领域研究的实际有效性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是具有划时代科学意义的。
可以认为,当着人类回到近地寻找天然超密稳定核素并进一步加以利用的时候,将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的到来。从这种意义上来看, 120 号重核素的发现的意义尤其重大,是绝不应被低估,被忽视的。
(1996年10月22日)
────────────────────────────────────
※ 本文完稿后,当即寄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现代物理知识》杂志。当然,作者自知其文“离经叛道”太远,被拒之发表是意料中事。现收录于此,以待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