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晨光科技 >> 文章 >> 新闻、背景、评论等 >> 综合 >> 正文  
  59位科学家获200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         
59位科学家获200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
[ 作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转贴自: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06-11/2006111784648.htm    点击数:108    更新时间:2007/2/1    文章录入:谢川 ]
[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59位科学家获200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

www.ebiotrade.com  时间:2006年11月17日     来源:生物通

生物通综合:何梁何利基金第十三届颁奖典礼15日举行,39人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人获得今年增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他
们各获奖金20万元港币。奖金百万元港币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空缺。国务委员陈至立为获奖者颁奖并讲话。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4亿港币,于1994年设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12年来,共有23位杰出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600位科技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据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介绍,今年获奖人学术水平比往年明显提高,56.4%的科研和创新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奖人平均年龄降低,非两院院士的获奖人比例提升为总数的49.2%,女性获奖人、少数民族获奖人比例也高于往年。所有这些,生动展示了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开拓创新的壮阔画面。

  以往的何梁何利奖几乎就是“院士奖”。两院院士占75%,非两院院士仅占25%。而今年获奖人中非两院院士的比例大幅提升,占到总数的49.2%。带来这一改变的重要原因是对奖励本身所进行的改革。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是今年的大亮点。基金评选委员会根据捐款人代表的意愿,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决定从今年开始,在以往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基础上,增设“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设、“产业创新奖”、“青年创新奖”和“区域创新奖”。奖励通过自主创新,实行成果转化、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实业家。今年首次评选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20名。

  20位获奖人中,有7位获“青年创新奖”,有8位获“产业创新奖”,有5位获“区域创新奖”。获奖人平均年龄为52.9岁,最高年龄77岁,最小年龄37岁。而最为显眼的是,在获奖人中,工程院院士只有2人,仅占10%,而非两院院士18人,占90%。这20位获奖人,不仅科研成果水平高,而且体现了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据初步统计,20位获奖人所创建的自主知识产权产业所获专利是245项,平均每人12.3项。“产业创新奖”得主张全兴教授个人独获专利24项,“区域创新奖”得主罗仁全总工程师个人独获专利21项,他们不仅获得中国专利,还获得国外专利权,如“青年创新奖”得主武平博士个人获4项美国专利。今年获得青年创新奖的7名获奖人,都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用专家对他们的评价就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具有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从他们身上映射出时代的夺目光辉和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

此次近1/4奖项被生命科学和医学医药领域专家获得,包括8名医学药学奖:研究青藏铁路卫生保障工作的青海高原医学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天一;研制成功治疗心绞痛复方丹参方的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张伯礼;发明消炎镇痛药双氯芬酸钠合成新工艺的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芬儿;提出慢性肾脏病发病机制创新性观点的解放军总医院肾科主任医师陈香美;研制成功抗疟新药蒿甲醚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嵇汝运;首创小儿双断臂和婴儿断指再植成功的解放军第89医院主任工程师王成琪;从事慢性肾病机理和防治研究的南方医院肾科主任医师侯凡凡;一生从事麻风病防治研究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桓英。生命科学奖由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研究员王恩多获得。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增设了“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设“产业创新奖”、“青年创新奖”和“区域创新奖”。与医药卫生相关的获奖专家是:青年创新奖获得者、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青年创新奖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谭天伟。产业创新奖颁发给了东宝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一奎。

 上海12人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据文汇报消息,今年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中由12人是来自上海的科技工作者。其中,8人获“科技进步奖”,4人获“科技创新

奖”,获奖人数占全国总数的20.34%,为历届最高。

    据了解,在已经颁发的13届何梁何利基金奖中,上海累计已有95人获奖,占全国682位获奖者的13.9%,凸现申城在科技创新人才方面的实力。
 
     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上海获奖者名录
 
     科技进步奖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大教授  雷啸霖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林国强
 
     中科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胡英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研究员  王恩多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郭爱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嵇汝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研究员  李相荣
 
     复旦大学教授  陈芬儿
 
     
科技创新奖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副总裁  包起帆
 
     上海圣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王农跃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CEO兼总  裁武平
 
     上海交大副校长  林忠钦

http://www.chinahightech.com/chinahightech/News/View.asp?NewsId=6353431363

 

11月15日,何梁何利基金2006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李兆焯及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宋健到会祝贺并向39位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位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颁奖。
    
    这是何梁何利基金第十三届颁奖典礼。与前几届不同的是,今年首次增设的“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成为2006年度基金的新亮点。“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分设“产业创新奖”、“青年创新奖”和“区域创新奖”,奖励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成果转化、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和著名品牌,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创新实业家。
    
    自主创新特点突出/
    
    从今年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的评选结果来看,确实体现了科技创新特点,不仅获奖人科研成果水平高,而且体现了自主创新精神和自主知识产权意识。据初步统计,20位获奖人拥有的专利是245项,平均每人12.3项,有些已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信誉度的著名品牌。“产业创新奖”得主南京大学张全兴教授个人独获专利24项,“区域创新奖”得主新疆第三机床厂罗仁全总工程师个人独获专利21项,他们不仅获得中国专利,还获得国外专利权,如“青年创新奖”得主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CEO兼总裁武平博士个人获4项美国专利。
    
    青年创新出人才
    
    据介绍,今年获得青年创新奖的7人,都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年轻的37岁的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研究员陈化兰在国际上首个研制成功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突破了H5高致病力禽流感灭活疫苗研制重大技术瓶颈,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42岁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谭天伟成功开发了从青霉素废菌丝体中提取麦角固醇、壳聚糖和氨基葡萄糖的新工艺,并实现了工业化,使该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展讯通信CEO兼总裁武平博士是留学生归国创业的成功典范。他率领团队自主开发成功了亚洲首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M/GPRS手机核心芯片,使中国首次拥有了手机全套核心技术,打破了欧美大公司的技术垄断。随后,他又成功开发了3G中国标准世界首颗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成为我国手机芯片行业的领军人物。
    
    产业创新出效益
    
    科技创新最终是要形成生产力,创新产品进入市场,才能服务社会,才能产生经济效益。今年获得产业创新奖的上海圣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农跃博士成功开发了橡胶防老剂中间体RT培司等合成工艺和关键设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规模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95%,50%以上的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年销售收入10.02亿元,利税1.6亿元。通化东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一奎教授主持研发成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重组人胰岛素系列产品,不仅填补我国人胰岛素的空白,而且还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丹麦之后第三个能生产和销售人胰岛素的国家,目前已累计实现工业产值51亿元、销售收入45亿元,上缴税金8.2亿元。
    
    区域创新换天地
    
    为了鼓励在边远贫困地区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何梁何利基金今年增加了区域创新奖。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郑学勤主持的橡胶选育种国家攻关项目,已使我国培育的橡胶优良品种总产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胶量提高2-3倍,累计创利税53亿元。新疆第三机床厂总工程师罗仁全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抽油机三大系列31个品种,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并远销国外,创造产值20.5亿元,上交税金1.7亿元,创外汇600万美元,累计节约电费6.8亿元。宁夏大学教授田军仓博士研究并提出适合宁夏盐碱地水稻的最佳节水灌溉技术,实现了宁夏引黄灌区大幅度节水和优质水稻产业化,累计节水11亿方,增收节支1978.6万元。背景链接:何梁何利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1994年5月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成立庆典。2005年6月30日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通过补充契约条款,基金捐款人统一变更为“与捐款人有关的慈善基金有限公司”,即何善衡慈善基金有限公司、梁銶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何添基金有限公司和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
    
    该基金的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基金奖励范围涉及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生物、农业、古生物、考古、医学、技术科学以及基金信托委员会认为适当的其他学科。目前,何梁何利基金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励事业的成功典范。
    
    何梁何利基金自成立以来,已进行了12届颁奖,共有623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中23位杰出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600位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上一篇文章: 第八届终审作品集  管理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 下一篇文章: 下一个十年 印度超越中国?
  •    
    [注:标题搜索比内容搜索快]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temp[149]

  • 2017 年 12 月 21 日委员会决定…[132]

  • 修订第 2019/1616 号实施决定 …[180]

  • SAE001[113]

  • Proe/Creo曲面渐消+倒角教学[7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外媒:正在唤醒中国的习近平[357]

  • 中国反伪科学运动背后的CIA黑手…[545]

  • [转载]袁隆平真言:中国最大的…[715]

  • 台专家:当年我们造IDF时 大陆…[604]

  • 旅日华人:中国严重误判日本民…[608]

  •  
     相 关 文 章
  • 生物识别产业困局待破 亚洲企业…[122]

  • 我国生物技术产业步入花样年华…[140]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晨光科技        站长:璀璨星辰        页面执行时间:541.02毫秒
    Powered by:MyPower Ver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