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朱昌亮 男,博士,1952年3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汉族, 病原生物学专业。1984年9月分配至南京医科大学工作至今,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1990.10-1991.12在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进修媒介分子生物学;1994.07-1994.08在希腊Crete大学参加"WHO/TDR媒介分子生物学"研修班。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学术团体任职: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会常务委员、媒介生物学组组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江苏省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中华卫生杀虫药械"编委,第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预防医学评审组专家。 长期从事病原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抗药性的分子基础。采用RT-PCR、抑制性差减杂交(SSH)结合cDNA芯片,从淡色库蚊对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获得24个细胞色素P450(CYP)和15个其它抗药性相关新序列 (GenBank /NCBI,1999-2003),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提示,淡色库蚊CYP4与溴氰菊酯抗性相关,在抗性机理中,可能存在P450基因点突变(Shen B, et al. Pesti Biochem Physiol 2003; 75:19-26);昆虫抗药性可能涉及的是多基因或基因群;除了抗性基因,可能还存在敏感性基因;抗药性可能是抗性基因和敏感性基因综合作用的结果(Wu HW,et al. Pesti Biochem Physiol 2004;79: 75-83)。以上结果对于媒介抗药性分子机理研究、抗药性检测和抗药性基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这些新的抗药性相关基因正进一步作功能研究,可望筛选出新的药物靶标。 近5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题3项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相关课题6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副主编研究生教材1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 实验室已毕业博士生1人、硕士生3人,2人在美国读博士和博士后,2人在国内医院和公司工作。目前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生5人,实验室氛围良好。 所属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科(原寄生虫学科)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江苏省重点学科和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广泛影响,具备完成学位论文的实验条件和学术水平。 通讯地址: 南京市汉中路140号(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先知楼13-14层)媒介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先知楼1303室) E-mail: clzhu@njmu.edu.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