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站登载的某些文章并不代表本站支持或反对其观点或肯定其真实性]
张杰 65976 455
密云路 张杰、男、43岁、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
共济 共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特聘教授 655423 17
院 1997年至2004年 国际X射线激光研究理事会理事 课 1996年至1999年 英国X射线激光研究联合会理事 471弄 1996年至今 英国物理学会会员
密云路 2000年至2004年 亚太原子分子物理国际顾问委员会顾问 业 2001年至2005年 经济合作与发展国际组织(OECD)理事会理事 659 76674 2001年至2005年 物理学报和Chinese Physics副主编 西门 1999年至2003年 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委员 课 655423 17 张杰主要从事强场物理和X射线激光研究。多年来,在上述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 “Sci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5篇,被科学引文数据库(SCI)引用713次,并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在国际强场物理和X射线激光领域具有一定影响。 kaoyantj 张杰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香港求是基金会青年学者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等奖励。科研工作曾被“New Scientist”当作封面文章予以重点介绍[1]。“Physics World”、”Opto&Laser Europe”、“Science & Technology”也曾做过跟踪报道[2-5]。 课 张杰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有很强的开拓精神和凝聚力。在他回国的三年时间里,他领导由近年来回国的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组在国家基金委和国家高技术激光聚变主题的支持下,与所内外研究单位合作,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建立起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强场物理实验室。他们从白手起家开始,主要利用国产元件,建成了脉宽25飞秒、峰值功率达1.4太瓦(1012 瓦)的高效率超短超强激光装置—极光I号;并研制成功电子能谱仪、高空间分辨率的能量探测仪、弯晶谱仪和软X射线谱仪等多种先进水平的诊断设备,在高能电子的产生和传输的物理过程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仅在从去年11月至今年11月的一年时间里,他们就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论文2篇、在Physical Review上发表论文5篇、在Physics of Plasmas上发表论文3篇,引起了国际强场物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院 471弄 主要工作简介如下: 共济 济 1. “在波长为6纳米至14纳米的重要波段首次实现了X射线激光的饱和输出” [6,7],为在水窗波段实现X射线激光的饱和输出做出了重要贡献[1,2,4,5] kaoyangj 作为设计者和项目负责人,在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影响X射线激光转换效率的关键性物理因素,进而提出了新的方法。并于1996年成功地在14.0、12.6、12.0、7.0和5.8纳米的波长上先后实现了X射线激光的饱和输出。这是迄今为止“实验室产生的波长最短的饱和X射线激光” [7]。此项工作被“Physics World”作为1997年度激光领域的重大进展在首页做了报道[2]。 主要相关论文: J Zhang, et al., Science, 276 (1997) 1097. (被引用53次) J Zhang, et al., Phys. Rev. Lett., 78 (1997) 3856. (被引用44次)
2. 深入研究了复合X射线激光的物理过程,“产生了高增益系数的复合 X射线激光” [8,9] 作为设计者和项目负责人,在系统研究超短脉冲激光对复合X射线激光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等离子体的快速冷却是提高复合X射线激光增益的关键环节的理论,并在实验中加以验证,创造了当时X射线激光的最高增益系数。这一成果被当作软X射线激光方面(截止1995年)“六项milestone式贡献之一” [3]。有关内容被写入大学教科书“Soft X-rays and Extreme Ultraviolet Radiation” [10]。主要相关论文: J Zhang, et al., Phys. Rev. Lett., 74 (1995) 1335. (被引用55次) A Carillon,et al., Phys. Rev. Lett., 68 (1992) 2917. (被引用113次)
3. 系统地研究了强场条件下相对论电子在固体表面的高速运动,成功地产生了世界上波长最短、转换效率最高的固体高次谐波[11];首次成功地测量了“快点火”激光核聚变的“打洞”速度 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和主要完成人 3.1 1996年实现了“波长最短、转换效率最高的固体高次谐波” [11]。首次将固体高次谐波推进到了软X射线波段。 3.2 通过特殊的实验设计,首次测量了相对论光强的超短脉冲激光在固体等离子体中的“打洞”速度,并揭示了其中的物理规律,对于深入了解激光核聚变“快点火”物理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P Norreys, et al., Phys. Rev. Lett. 76 (1996) 1832. (被引用74次) J Zhang, et al., Phys. Rev. A54 (1996) 1597. (被引用16次) M Zepf, et al., Phys. Plasmas, 3 (1996) 3242. (被引用11次) 自1994年起参加国内强场物理和X射线激光研究,担任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X射线激光学科领导人。以下成果在国内完成。
4. 深入研究了X射线激光的最佳泵浦脉冲结构和产生方式,在X射线激光的小型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作为设计者和项目主持人,首次用40J的激光能量产生了X射线激光,为在我国中、小型激光装置上开展X射线激光应用实验提供了前提。这项研究成果在缩小X射线激光泵浦所需能量及X射线激光小型化方面被称为“milestone 之一”[12,13]。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相关论文: J Zhang, et al., Phys. Rev. A53 (1996) 3640. (被引用32次) Y Zhang, J Zhang, et al., Phys. Plasmas, 5 (1998) 266. YJ Li, J Zhang, et al., Phys. Rev. E63 (2001) 036410.
5. 以国产元件为主在中科院物理所建成了太瓦级飞秒激光装置。并给日本NTT研究所建造了太瓦级飞秒激光装置 作为项目主持人,在中科院物理所建成的太瓦级飞秒激光装置,获中科院科技进步 二等奖和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 魏志义、张杰等,中国科学,A30 (2000) 1046.
6. 在对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研究中,揭示了等离子体定标长度对以上相互作用的影响,首次观察到超热电子的定向发射,并解释了其物理过程。主要相关论文: P Zhang, et al., Phys. Rev. E57 (1998) R3746. YT Li, J Zhang, et al., Phys. Rev. E64 (2001) 046407. QL Dong, J Zhang et al., Phys. Rev. E64 (2001) 026411. ZM Sheng, et al., Phys. Rev. Lett., 85 (2000) 5340.
7. 在对超短脉冲激光与固体靶相互作用的研究中,首次揭示了靶面附近所产生的静电分离势对以上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了其中的物理规律,引起了国际强场物理研究界关注。主要相关论文: LM Chen, J Zhang, et al., Phys. Rev., E63 (2001) 036403. QL Dong, J Zhang, et al., Phys. Plasmas, 8 (2001) 1025. LM Chen, J Zhang, et al., Phys. Rev. Lett., 87 (2001) 225001.
8. 作为分管科研的副所长,首创了首席工程师制,重组了科研支撑体系,建立了物理所科研的目标体系和管理体系,建立了战略研究小组等,为物理所的科研现代化管理和科研创新作出了一定贡献。 主要奖励 1994年5月 王宽诚科研奖金 1996年10月 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9月 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百人计划) 1998年10月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8年11月 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1999年4月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0年12月 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