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太阳能风能等十大新技术 "零能耗"建筑诞生沪上 2005年10月30日10:15 解放日报
 生态住宅示范楼内,木结构是一大特色。 记者 张春海 摄
上海建筑节能又有新“样板”——住宅“零能耗”。这幢集成了多项最新节能技术的新颖住宅,昨天在位于莘庄的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园区内亮相。
精心设计的超低能耗维护结构和各种新能源利用技术,是这幢“零能耗”生态住宅示范楼的亮点所在。超低能耗维护结构,好比是一件冬暖夏凉的“外套”;通过集成应用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系统、太阳能景观灯与庭院灯、小型风力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和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技术,这一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的独立式住宅,使用的电网电可以降到最低;垃圾在这里成了“宝贝”,中央吸尘、中央垃圾分类收集系统不放过任何“废物”,连雨污水也有回用系统“伺候”。至于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垂直及屋面绿化种植技术等,更使人们梦想中的家居生活逐一成真。
和“零能耗”生态住宅示范楼同时问世的,还有一幢低能耗公寓,分别由一套三室二厅的公寓房和一套复式公寓房组成。建科专家通过试用家用燃气空调实现制冷、制热和供热水,阳台开槽绿化、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也同时上阵,实现了综合节能50%—60%的目标。
作为上海市科委2003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两幢生态住宅示范楼和竣工于去年6月的上海首幢生态办公楼示范楼一起,对目前节能建筑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一次实战演练。昨天,“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通过专家验收,验收结果显示,这个攻关项目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另据测算,采用了十大技术特点的上海首幢生态办公楼示范楼,实现了综合建筑能耗为同类建筑25%,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的目标。
示范楼的成功问世,初步勾勒出了未来上海节能建筑的蓝图。负责“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项目的上海市建科院有关专家昨天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跟踪各项节能技术的使用状况,今后上海的节能建筑可有选择地进行技术运用。
作者:记者 张奕
全国首座生态建筑示范楼在闵行揭幕
( 2004年9月22日 )
http://www.sjtuirc.sjtu.edu.cn/news/shifanlou.htm 好一座奇怪建筑!巨大的框架支起斜立面屋顶,上面铺满亮晶晶的金属板;没有人操作,百叶窗居然会自己调整角度;天下雨,却看不到落水管“飞流直下”,水哪去了?……

这就是9月21日在闵行揭幕的全国首座生态建筑楼。满肚子问号还没解开,专家的介绍再爆惊叹号———此楼综合能耗仅为普通建筑的1/4,其中利用再生能源占20%;全楼再生资源利用率达60%。如此神奇的高科技建筑,秘密何在? 节约能源节省资源 神奇建筑是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的示范工程,由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联合研究,基本理念是“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 为节约每一份能源,示范工程挖空心思。生态楼外墙明显比一般建筑厚,分别采取了填充泡沫板、注入发泡剂等四种保温模式,力争冬天暖气不外逸、夏天酷热不内渗。屋顶天窗配有全自动遮阳帘,一旦受到阳光暴晒,会自动打开隔绝热量,夏天可使室内自然温降低2℃以上,减少空调能耗20%以上。生态楼的玻璃窗外装有电控铝合金百叶,根据中央控制系统指令,烈日晒到哪里,百叶的遮挡角度就跟到哪里。 用好废物用足太阳能 生态楼外墙不但厚,材质也有奥妙———一种叫做“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技术,可把炼矿废渣、建筑垃圾制成骨料,再生混凝土新料用量只有普通混凝土的1/3,强度却丝毫不逊色。废物利用,生态楼建起一套完备的中水系统,雨水、生活污水统统“肥水不外流”,经过管道收集、循环处理后,用于灌溉冲洗,大大减少清水消耗。太阳光照也不浪费,楼顶那些亮晶晶的金属板,是清一色的太阳能储热板,利用光伏电技术,自产自足,绰绰有余。这样,不但避免了消耗传统能源,而且没有污染排放,一举两得。 生态居室自动调优 生态楼的一楼中厅种满了葱茏绿树,仿佛一个室内园艺馆。楼内走廊开敞,楼顶天窗随时可开启,屋里屋外浑然一体。室内安装多个探头,随时监测温度、湿度、光度、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一旦发现异常,中央控制系统会立即改进,比如自动采集室外新风,调节玻璃窗增加光照亮度等。全部自动化,无需人动手。生态楼采用新型空调,利用盐溶液除湿,杜绝了普通中央空调易滋生霉菌的毛病。屋前的景观水池利用生物循环系统,彻底告别普通小区常见的“一潭死水臭烘烘”。 生态建筑,距离我们实际生活还有多远?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认为,这栋生态建筑示范楼创新、集成了十大类先进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超前国内水平5到10年。对于大规模商业应用这个话题,虽说不可能全面采用示范楼展示的技术,但是已有不少企业对单项技术产生浓厚兴趣,积极谋求合作。明年,上海将制定“绿色建筑”标准,这也有助于推进生态建筑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市科委透露,作为下一步研究,上海还将建造一栋生态住宅示范楼,进而选择一个5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推广生态建筑技术。

市科委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项目受到专家高度评价
http://www.shanghai.gov.cn/shanghai/node2314/node12959/node12960/userobject21ai125572.html
既想建筑少耗能,又想建筑住得美?没问题!早在2年前,市科委便启动了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并于日前交出了一份“期末答卷”,专家评语:总体水平国际先进,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可大面积推广!三幢富含高科技含量的生态建筑样板房,在位于莘庄的上海建科院园区内一字排开,一下子拉近了普通市民与生态建筑的距离。多项生态适用建筑技术节能技术已在本市60万平方米建筑中应用,外墙保温等相关节能技术已在240万平方米建筑中推广。 “屋檐”提高集热效率 在低能耗公寓中,每一个阳台都装上了太阳能集热器,用来提供楼内全年的热水供应,既好用又不影响美观。集热器垂直悬挂安装会令其功效打折扣。科研人员索性将它安装在阳台上方,看似屋檐,实际上做到了倾斜度合适,更适宜推广。 窗户通风减噪两不误 用低辐射的双层真空玻璃来阻挡热浪和噪音,现代科技手段已不难办到。但是要在窗户紧闭的状态下通风,怎么可能?低能耗公寓中的通风隔音窗有这本事,奥妙就在窗棂旁的两条细缝,内置微型马达,且在墙体中保留了一段空腔,让空气从里往外流动。 纳米材料把热量收藏 这是一个特殊吊顶,方方正正的格子状看似有些过时,其实藏有玄机:一个个易拉罐里充满了纳米石磨,利用相变技术能将热量有效收藏。据统计,如能采用这一技术将晚上的热量省到白天来用,估计能减少电费50%左右。盛夏时节使用,还可避开用电高峰,减轻电网负荷。 地下水冬暖夏凉赛空调 地下水常年都保持十多度的温度,科研人员正是相中了地下水的这一特长,开发了地源热泵系统。联体别墅的墙壁里布好了毛细血管般的盘管,开动安放于地下室的泵机,让地下水在其中自由流淌。室内因此保持在十多摄氏度的舒适温度中,如冬天还嫌冷,只需给管道中的水稍稍加温即可。科研人员特别强调说,地下水是在一个密闭系统内进行热交换的,所以绝不会造成地面沉降。 【相关链接】 市科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生态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2003年底正式启动,由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总体负责,国内外80多家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协同攻关。先后落成的生态办公示范楼和生态住宅示范楼,建筑面积分别为1994平方米和640平方米。其中,前者的综合能耗比同类建筑节约75%,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60%,荣获国家建设部今年颁发的唯一一个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后者则实现了零(低)能耗建筑、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高品质居住环境等三大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