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所承担的社会贡任中,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以及直接为相关材料工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两条。以钢铁工业为例,我国目前有年产钢超过1.4亿t的能力,连续5年钢产量居世界首位。但是,每年约2000万t进口钢的总价值超过了国产钢的总价值,原因是进口的钢材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我国经济建设急需大量优质钢铁材料,钢铁材料在可预见的时间范围内仍将是国家经济建设的主体结构材料。我国目前除了进口钢材外,钢铁企业连续多年以数十亿上百亿元的资金,大量进口钢铁技术和装备,本地技术在相关领域的插足寥寥可数。但是在表1所列材料学学科建设中,只有一所学校明确提出把钢铁材料作为研究方向,多数学校根本不提或仅有少数学校零星地提出钢铁材料作为非重点的研究内容。在其他较为传统的工程材料领域也有相似的情况。材料学科的这种建设模式反映出与国家建设需求脱节的倾向。
表1中所示的32所学校均提出发展纳米材料,并将纳米材料技术列为研究方向。这种现象难免含有一些盲目追赶潮流的倾向。众所周知,我们实际使用的材料中99%以上不属于纳米材料,也不需要采用纳米技术,我国更不是纳米材料研究和生产的强国。虽然我国将来可能会发展成纳米材料的强国,但材料学学科这种"遍地纳米"的倾向仍然是脱离国情的一种反映。如此众多的纳米科技研究方向难免掺杂了一些没有坚实基础的虚假成分。即使全部都是真实的纳米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甚至是很大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和效率低下的研究,进而浪费国家十分有限的教育和科研资源。在目前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引人某种学术交流体制,加强学科点之间的学术交流[3],进而促进优势研究方向的加速发展和劣势研究方向的加速淘汰,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点的结构迅速调整到合理的状态并得到健康有效的发展。
从整体上看,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水平是很高的,在世界材料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了大量的面向国际材料发展前沿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毕竟是工科专业。在上述32所学校提出的发展方向中,面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内容相对较少,原因之一是结合经济建设的学科方向创新难度较大,且要面对国外先进水平的激烈竞争。而大量属于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其相应的工业经济主体却并不在我国,脱离了我国工业经济建设主体。
综上所述,目前应该注意加快扭转一种不正常的倾向:一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每年获得大量的科技成果并获得大量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而另一方面我国材料工业去r以极大的规模引进国外昂贵的先进材料、材料技术与装备。
6.7 能源科技的挑战与发展战略
肖云汉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我国能源面临严峻挑战
与粮食一样,能源是社会存在与发展永不可缺的必需品,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能源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是衡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国家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能源对全球经济和国际政治具有重要影响,能源生产利用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京都议定书》对能源生产与利用将产生巨大冲击。因此,保证稳定的能源,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继续是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领域。
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能源领域面临严峻挑战。
1.能源资源人均不足,分布不均
世界煤炭剩佘可采储量为9842亿t,中国为1145亿t,占世界储量的11.6%,居世界第3位,储采比(剩佘可采储量除以2000年产量)世界为227年,我国为116年。世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421亿t,中国为33亿t,占世界储量的2.3%,世界储采比为40年,我国储采比为20年。世界天然气可采储量150.19万亿m.,中国为1.37万亿m',仅占世界储量的0.9%,世界储采比为61年,我国储采比为49年。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居世界第1位,但大部分集中于西南部。我国化石能源勘探程度低,资源不足,人均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2,石油仪为1/10左右。我国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大多远离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2.人均能源消费量低,能源效率低
我国一次能源总消费量居世界第2位,但我国人均能耗特别是人均用电水平还很低,人均能耗为发达国家(OECD)平均值的1/6,为世界乎均值的54%;人均用电分别为1/9和45%。
在能源效率方面,差距很大。1997年,我国能源加工、转换、输送和终端利用的效率为31.2%,比国际先进水平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11个行业的33项产品能耗指标乎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多用能源约230百万t标煤。按官方汇率计算的单位产值能耗(能源强度)比发达国家的平均值高2.8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将近两倍。
3.能源环境问题严重
能源生产利用对健康和环境的损害是我国环境问题的核心,主要包括居民烷煤和柴草产生的室内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大量烧煤引起的城市大气污染、农村过度消耗生物质能造成的生态陂坏、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烷排放二氧化碳问题。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相当严重。1998年全国仍有78%的居民使用煤和柴草,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可与吸烟相提并论。在农村,由此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是首要死亡原因,1995年死亡145.6万人。
我国二氧化疏的排放量居世异第1位,其中约85%起因于燃煤排放。酸雨的覆盖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40%。二氧化硫和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2%。近几年我国85个城市环境监测显示,总悬浮微粒超过3级标准的城市占53%,降尘超过限值的城市占57%,二氧化疏超过2级标准的城市占55%。
1998年,农村生活用能源仍有57%依靠薪柴和秸杆。薪柴消费量超过合理采伐量15%,导致大面积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并在不断增加。1990-1996年我国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增加量的95%,今后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4.我国能源安全面临挑战
我国自1993年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以来,石油进口依存度(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1993年石油净进口量为920万t,2000年已达到7000佘万t,进口依存度达到30%,预计2050年将达到50%。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世界上,保障石油的可靠供应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石油安全是我国能源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所有这些挑战,都呼唤着能源科技的强大支持。
二、能源科技的落后局面亟待改变
人类进步的历史表明,每一次能源科技的突破,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社会的进步。石油的发现并没有迎来石油时代,而是利用石油能源的科技(内燃机的发明和推广)才使我们进人石油时代。蒸汽轮机和内燃机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的电气化与机械化的现代社会刨造了条件。20世纪中叶,燃气轮机和火箭发动机的发展为高速航空和宇航时代奠定了基础,也为开拓高效、洁净的能源利用创造了条件。21世纪,实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环境,仍继续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持。
与国际能源科技先进水平和我国实施可恃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相比,我国能源科技还存在重大差距,加人WTO后的形势更加严峻,必须加速能源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我国已经在3个不同层次对能源科技研究与发展(R&D)战略进行了部署.-是国家攻关计划,面向"今天"的能源工业关键技术发展与示范;二是国家"863"计划,面向"明天"的战略能源高技术研究与发展;三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面向"后天"的重大需求牵引的、目标定向型的能源科学基础研究。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重太基础、高技术研发和攻关的不同层次,在主流能源技术方面进行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研究发展工作,促进产业化,逐步实现能源技术的改良、革新、革命和更新换代。最终实现以我国自主高技术装备能源装备制造业、以国产装备解决我国能源利用高效率与低污染的战略目标,从而在21世纪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廉价的能源。
能源技术研究发展周期长,投资大,需要规模化发展(浙进与持久),但我国能源R&D费用占GDP的比例很低,占国家R&D总费用的比例也很低。1997年,我国能源R&D费用占GDP的比例为0.0013%,同期美国政府投人的为0.032%,日本0.092%,德国0.015%,法国0.039%。能源R&D在国家R&D投人结构中的份额,我国是0.20%,美国1.27%,日本3.09%,德国0.66%和法国1.69%。由此可见,我国在能源领域的R&D投人比例非常低,不足美国的1/6,日本的1/15,德国的1/3和法国的1/8,在国家R&D投人结构则几乎比发达国家小一个数量级。
在研发投人少的同时,我国不得不投人巨额资金,引进能源技术和装备。能源技术与装备的严重依赖进口,反过来又继续影响到能源领域科技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能源重生产,轻利用,对保证经济发展急需的能源供应、减缓能源瓶颈制约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但是,能源极度短缺和瓶颈制约相继得到缓解后,工作重点应及时转移到依靠科技提高能源利用水平上来。我国已经拥有一支实力可观的能源科技队伍,但从总体来看,能源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正在拉大。
关健技术装备过度依赖进口,不但对降低能源生产成本十分不利,而且对产业安全构成威胁。能源科技的进步和突破是最终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协凋发展的出路,是我国庞大的能源产业的安全保证。先进的能源技术对实现国家中长期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提高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巨大需求。从这个意义讲,加大能源领域科技投人刻不容缓。
三、能源科技的发展战略
以可持续发展能源系统装备中国,需要中国装备,中国装备需要中国技术。我国能源科技,将首先突破化石能源,尤其是洁净煤技术领域具有战略地位的重大关键技术,为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廉价的能源。其次,要开拓非化石能源技术,为我国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和改善能撅生产与消费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突破化石能源尤其是洁净煤领域的关键技术
世界范围的能源结构以油、气优质燃料为主,是当前能源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我国能源以煤为主,洁净煤技术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建设以及实现可恃续发展意义巨大。
我国以煤电为主的格局将一直延续到本世纪中叶,但现有燃煤电站煤耗高、污染严重,越来越难以满足我国电力发展与环保的要求。我国煤电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是电力设蚤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解决我国煤炭高效洁净利用的基本出发点是,未来煤炭消费的70%-80%将用于发电,高效涪净煤发电技术和装备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从一次能源的资源来看,我国是个富煤缺油、气的国家。石油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己探明储量可供开采的时间不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油、气供应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缺口将越来越大。从长远来看,石油资源总是越用越少,价格长远攀升的趋势是难以避免的。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世界上,保障石油的可靠供应对国家能源安全和降低外汇支出至关重要。要解决城镇居民生活大量燃煤造成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工业生产过程的能耗、提高产品的质量,必须供应充足的气。通过煤炭气化和液化,从煤制取清清燃料(特别是石油的代用品),就成为一条高效沽净利用煤炭、缓解油气缺口的重要途径。
从电力和优质燃料两方面的需求来看,煤基联合生产电、燃料(尤其是液体燃料)、氢、化工品等的多产品联产技术,显然是未来洁净煤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向着最终实现近零排放的目标迈进。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洁净煤技术的需求相比,与工业发达国家洁净煤技术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洁净煤技术差距较大,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和将来存在的矛盾和深层次间题较多。我国至今尚不具各设计制造大型燃气轮机的能力,没有掌握设计大容量、高效率气化炉的技术,没有一座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在煤炭液化的工程放大、反应器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
在我国现有洁净煤技术的基础上,要瞄准国际洁净煤高技术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重点突出、集中突破我国洁净煤技术领域中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高技术,集中解决一旦突破将对我国煤炭高效洁净利用和提高装各制造业竞争能力,以及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技术问题。
2.积极开拓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技术
据世界能源委员会和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研究,虽然全球化石燃料最终可采储量至少可供人类使用100年,但开采成本较低的储量将在21世纪后期耗尽,2030年以后,化石燃料资源将成为能源供应的一个问题。从世界范围看,能源替换周期(-种新的能源占能源市场的份额从1%上升到50%所需的时间)大约需要100年,前期时间很长。从这个意义上说,非化石能源的研究开发应提上议事日程。
发展非化石能源技术对解决我国能源关系全局具有现实意义,将为我国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和改善能撅生产与消费结构握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重点扶持近中期能够占领技术制高点,形成我国独特技术或技术装各的关键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例如,高温气冷堆技术一旦在2010年以前实现技术突破,我国很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形戚技术制高点,形成我国独特的安全、高效和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核能发电技术,改变我国大规模发展核电长期依赖进口装备的局面,甚至有可能形成我国核电技术的出口优势。
重点关注应用市汤前景广阔、可以为我国改善能源结构做出明显贡献的关键技术。例如,大规模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在我国主要是秸杆)利用、太阳能利用技术,一旦有所突破,可以迅速地形戚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能力,同时也对我国能源技术的路线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重点研发新一代能源转换技术,其战略目标是技术储蚤和商业化应用相结合,在技术储蚤的同时,探索其商业化应用的前景,加快其商业化的步伐。例如,要大力支持生物质液体燃料、氢能及其利用技术,要积极而慎重地研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
总之在21世纪,通过几代人的巨大努力,我国将建立一个与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现代工业、农业及现代生活所需求的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这个系统中,能源利用效率将有大幅度提高,区域环境污染物近零排放,温室气体得到有效控制,经济竞争力强。它同时拥有中心型大型能源转换系统和分散型灵活能源转换系统,满足终端对电、热、氢、清洁燃料等的需求。这个系统将全面实现支撑经济增长、维护能源安全、消除环境污染的整体目标。
6.8 加入WTO后中国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发展.
徐坚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李建保
(清华大学)
-、间题与挑战
21世纪人们在展望和设计新的生活形态时,迫切需要新的材料作为其物质基础。以金属结构材料、陶瓷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与树脂基复合材料等组成的高性能结构材料是支撑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能源资躁、农业、建筑、国防军工和国家重大工程等领域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发展可以影响和带动一大批基础材料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对国家支柱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安全保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加人WTO后,结构材料产业是国家首批放开接轨、无保护性政策过渡期的行业,在产品质量和成本上面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结构材料能否占领不断增长的国内外市场,关键在于大幅度提高材料工业的技术竞争能力。因此,结构材料的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化是经济可恃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高性能结构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轻质、高强高韧、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结构功能一体化,以及低成本化和环境良好。
总体上讲,在结构材料方面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材料生产大国,但距离一个材料强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综合技术水平不高,通用材料供大于求,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很少,落后的生产装备居半数以上,劳动生产率不足发达国家的1/10,缺乏创新的竞争能力。材料工业总体上属粗放型工业。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家,2001年钢铁材料年产量超过1.4亿t,但是与世界水平相比,劳动生产率低,工艺老化落后,生产成本高,资源和环境负担重,高性能和高附加值品种少。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有色金属生产大国,2000年有色金属行业年销售总额近700亿元、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约80亿美元,但主要产品集中在各种初级矿产和低档加工产品方面,大量的高档次深加工产品仍然依赖进口,许多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材料品种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
先进陶瓷材料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的新材料之一,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2000年世界总销售额达到250亿美元,日本约占世界总市场份额的46%,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约占世界总市场份额的6%~8%,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到1%。我国建筑材料如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主要产品的产量从1995年起已经贩居世界首位,但是,生产工艺和产品技术上还属于粗放型,高档产品少,生产技术多数处于先进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建筑水泥强度普遍低于国际标准,导致我国混凝土建筑物寿命短,新型墙体材料的比例不足20%,建筑卫生陶瓷的中高档产品仍需大量进口。
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材料领域中的三大品种之一,目前我国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种主要高分子材料方面,自给能力约为50%,除合戚纤维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约19%外,其他产品只有4%~6%,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和复合材料大部分仍依赖进口。高分子材料的主要问题是产品能耗高、成本高、初级品种多、通用品种多,高档专用、高附加值的产品少。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目前我国复合材料总产量已超过54万t,居世界第四位。但是,高性能原材料缺乏,特别是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增强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停留在研制或实验室阶段,缺乏创新和集成,严重制约了复合材料工业的发展。
二、发展重点
从世界上新材料的发展趋势看,钢铁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的生产一直在向短流程、高效率、节能降耗、洁净化、高性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高性能结构陶瓷在保持原有耐高温、高强度的前提下向强韧化、易成型加工方向发展;高分子材料向材料的微观设计、多层次结构调控、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复合材料以高性能、低成本制造技术为发展重点,向材料设计、制造、评价一体化、功能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建筑 材料向功能型和环保型建材方向发展,同时,废旧建材的再生利用和建材生产的节能降耗技术也受到高度重视。
“十五”期间,结构材料高技术在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陶瓷材料、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复合材料及新型建筑材料等领域,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需求为牵引,立足于我国的特有资源优势和已有技术优势,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支恃原始创新,在传统工业技术提升、基础支柱产业增长、国家重大工程实施以及国防装备建设中实现高性能结构材料的跨越式发展,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版权、可形成我国的产品和技术标准、有利于培植新经济增长点、有较高显示度的关键高新技术,重点发展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结构材料及其关键技术,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材料工业,淘汰落后技术装备和低质产品,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材料利用率,实现废弃材料资源化,降低环境负荷,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世界乎均水平。
"十五"期间,在金属结构材料的高新技术方面,要在高性能钢铁结构材料的合金成分设计、组织细化和高洁净化、均质化技术方面应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幅度提高产品性能,并以节能降耗、紧凑流程、降低成本、改善环境为核心,开展新工艺技术的研究,推动工艺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我国的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先进镁合金的成分设计新思想、先进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环境友好和优质高效的表面防腐蚀处理技术,对数种先进镁合金材料的规模化应用技术开展研究,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换为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发展先进铝合金,通过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强高韧铝合金,结合材料制备加工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使我国高强高韧铝合金性能水平提升跨越到21世纪国际先进水平;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性能或单项性能优越的钦合金系列,建立我国钦合金牌号系列;在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大块金属玻璃等高温耐蚀和结构功能一体化新材料研究中,突跛材料设计、制备加工与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大幅度提高性能,推进其实用化和产业化;在其他合金方面开展高强高导铜合金和高品质钨铝硬质合金的研究。
在先进陶瓷和新型建筑材料方面,发展妍型高性能结构陶瓷的设计概念、方法和理论,探索和发展新的材料结构与体系,发展高性能结构陶瓷粉料的合成技术,开发高温结构陶瓷、大型陶瓷部件与复杂形状构件的强韧化、成形、烧结与加工技术,以及相关工艺与设蚤,实现我国先进结构陶瓷材料向世界先进水平的跨越;研究和开发一批具有轻质、保温、隔首、防火以及除湿透气作用新型建筑结构材料和建筑加固与修补材料,突破高性能低成本水泥、玻璃、陶瓷及耐火材料的深加工技术,大幅度挺高建筑材料的强度、耐候性和使用寿命,大幅度地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环境资源负担,发展低环境负担和能源消耗的建筑材料及材料生产技术,以满足2008年北京"科技奥运"以及其他国家重大工程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要。
在高性能高分子结构材料和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方面,发展高性能与低成本相结合、环境友好、原料资潺步样化的工程塑料和高分子树脂的先进制备(合成)和加工成形技术,通过分子投计,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高分子结构材料,特别是发展材料组戚-结构一性能-成形工艺的综合优化技术,加强高分子合金的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应用于交通运翰、信息电子、化工纺织、农业和环境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高分子合戚材料,实现通用塑料的工程塑料化、工程塑料的高性能化、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实用化的目标;充分发挥复合材料具有高比强、高比模、可设计剪裁、整体性强等一系列突出的优点,突破复合材料的高性能低成本制备加工技术和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具有结构功能一体化、特种结构的新型复合材料,发展环境友好的复合材料及其制釜和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具有特殊性能的金属、陶瓷和高分子等材料的复合技术,得到一批可实用化的高性能、低成本复合材料,满足航空航天、交通运翰、建筑、能源等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发展创新性强、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高性能结构材料制备、成形与加工的关键技术与关键装各,研究开发漕沽化、短疏程、低能耗、可大幅度地降低传统材料生产成本的实用化先进技术'如材料投计、制各与戍形加工一体化技术,外场作用下制备与加工、材料智能化制各与加工等先进技术;发展先进的结构材料表面涂镀技术和改性技术'有效解决涂层和镰层与基体的界面结合问题,提高结构材料表面涂层和镀层性能和质量,发展异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材料表面处理装备及成套技术,从而大幅度握高结构材科及构件的使用性能;开展从制备、成形加工到使用全过程的模拟仿真和材料投计、表征与评价方法的研究,注重与重大工程和实际生产应用过程紧密结合的相关技术的研发'形戍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先进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与结构的拨计、评价与顶报技术。
三、发展目标
高性能结构材料的高技术发展将以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为依据,强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和版权)、建立技术和产品标准(市场准人和竞争)、建设人才队伍(形戚先进的生产力)的方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先导,积极鼓励原始创新,充分利用我国的优势资源,发挥已有的和将具有的技术特色和优势,发展高性能结构材料及其先进制备、成形与加工、设备等关键技术,形成材料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的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可持续发展,以及高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使我国早日实现?quot;材料大国"转变为"材料强国"的宏伟目标。
6.9 面向重大需求的中国科学院能源科技
中国科学院能源科学研究基地
一、我国能源的战略需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1998年一次能源总产量与消费量分别处于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在同时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国能源要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源问题,仍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
我国能源问题的基本特点是:
(1)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消费需求旺盛。预计2050年能耗(充分考虑了节能及各种新能源技术进步潜力之后)将达37亿t标煤。
(2)人均化石能源资源严重短缺。我国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仅为世界乎均值的1/2,我国人均石油探明剩佘可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乎均值的1/10。我国235U资源探明储量为5.1万t,仅能供4㈣0万kW电站使用30年。
(3)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与终端能源质量低。1996年商品能源人均年消费量为1.134t标准煤,仅为世界平均值的54%,距小康年人均消费2-3t标准煤的保守要求有很大距离;居民家庭人均用电量为93kW.h,为美国的2.6%。国民经济电气化程度不高,两个度量指标即一汰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比重,以及电力占终端商品能源消费量的比重,我国都低于发展中国家乎均水平和世界乎均水平。
从经济、环境和能源安全的角度看,我国能撅全局性问题是.
1.能源供应安全问题
从一次能源总体来看,我国近期供需缺口不大,在2010-2020年约为9%,但国内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度增长,估计到2020年达到高峰,年产约1.8亿t,仅比1999年增加2000万t,之后又呈下降趋势,到2050年降到8(x)0万t,而届时石油需求在5亿t左右。2000年我国进口原油己达7800万t,预计2010年至少要进口1亿t,无论从外汇压力还是能源安全供应的角度都是非常严峻的。这表明,我国已经出现化石能源危机,但并不是化石能源全面不足的危机,而表现为石油短缺的结构性危机。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开发煤基液体燃料以替代部分石油是可行方案之一,应尽快部署煤基燃料的产业化技术研发。同时,部署生物质基液体燃料、其他液体燃料制各技术以及后续替代能源技术。
2.能源环境问题
我国1999年s0油F放量达18.锅Mt,其中约85%是由燃煤排放的;酸雨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1/3,由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我国当年GDP的2%。1997年,全国降水pH值范围在3.74.7.79之间;氯氧化物年均值浓度为在4~140μg/m3范围之间,全国年均值为4郎g/m3。减市环境污染仍然维持在较重的水平,并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1998年主要温室气体排放CO2达到793Mt-c,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增长趋势强劲,1990~1996年我国新增CO2排放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95%,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因此,如何控制现有能源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建立清沽高效的能量利用技术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历年堆存量已达到60亿t,全国200多座城币已陷人垃圾围城之中。1997年,全国的垃圾产量达到了1.4亿t,而且还在以每年8%~10%的速度增长。在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垃圾日产量己超过1.2万t。迄今为止,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生活垃圾仍以露天堆放、填埋为主,不仅占用了宝责的土地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能否妥善解决垃圾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
3.能源效率问题
我国能源资源严重不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1/10。而我国能源强度(即单位GDP能耗)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世界平均值的4.7倍,与英国、美国、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相近。能源转换利用效率为29%,比世界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1996年,我国供电煤耗为410g标准煤/(kW.h),供电效率仅为30%。随着我国加人WTO,从二次能源利用到各种能源技术产品和行业,为了面对国际竞争,务必对能源科技的重点领域进行前瞻性部署和储备,特别是对与国外差距不大、可能与之竞争的后续替代能源领域,应集中优势进行攻关。
4.农村能源问题
我国农村商品能源供应短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瓶颈之一,对实现我国经济总体快速增长、缩小城乡差距有严重的制约作用。1998年,我国仍有57%的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以柴草为主,有7000多万人口还没有用上电。由于电网末覆盖区域大且分散,在近期实现大电网供电是不可能的,必须结合农村能源资源现状综合考虑解决。
结合我国农村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实现其高附加值利用(热气电联供),是可行的解决方案之一。农村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是,一方面,生物质利用附加值低,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地区(主要是电网覆盖区)生物质资源过剩,露天燃烷造成农村环境污染;再一方面,由于生物质的过渡消耗(1998年实际采伐量超过合理利用量的15%),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极大地消弱了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98年,中国水灾造成的损失高达200亿美元。-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长江中上游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使其抵御洪灾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因此,在农村进符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对实现农村的城镇化集约化、环境与生态保护有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