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中国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分析
马晓光 连燕华
(中国科学院评估研究中心)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面对已经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高技术产业将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的先导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增长点。
国际上一般以专利和高技术贸易作为基本评价体系,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实际上,专利统计数据是国际间进行科技实力评价、科技产出比较、市场竞争力评估的重要指标。对于研究和评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而言,分析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据尤为必要。某一高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是反映该领域技术发展状况的睛雨表,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越多,说明这个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越活跃,技术发展速度越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越快。
借鉴国家科技部制订的高技术产业分类方案(24个小类行业)和国际通用的国际专利分类表(IPc)建立的产业分类与IPc分类的对照方案,我国高技术领域包括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等四个产业、24个小行业。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包括飞机制造业、其他航空航天制造业、飞机修理业;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包括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蚤制造业、电子计算器制造业、复印机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各制造业包括了传输设备制造业、交换设备制造业以及如电子器件制造业、电子元件制造业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共14个小行业,而医药制造业包括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和生物制品业3个小行业。 本文将从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两方面来分析上述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发展态势,井就目前材料领域研究与应用热点一纳米材料领域的发明专利的申请与授权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
-、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惰况
1999年我国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共8610件,占1999年全部发明专利申谤总数33 161的25.96%。表1给出了1997年、1998年、1999年四大高技术产业差明专利申请总量中国内和国外占有情况。
从总量上看,1997年和1998年基本持平,1999年有所降低,主要是国外申请降幅为40%左右。国内申请一直保恃增长势头,年均增长14.2%,1999年比1998年激增40%,使得1999年我国收到的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与国外乎分秋色;其中以"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最为迅速,每年增长近19个百分点,"电子及通信设蚤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也在17%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计算机、办公设蚤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这两个产业在科技发展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有很大的进展。1997年和1998两年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占有优势,1999年国内申请以2841比623占有绝对优势;高技术领域的国内申请虽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在当年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中仅占4%左右,比国外申请的20%为高技术领域申请还有较大差距。应看到"电子及通信设各制造业"三年来国外申请一直占有绝对优势,国内与国外平均比重保持为1:5.8。
考虑到高技术领域中国外申请数高于国内申请数的事实,我们对1997、1998、1999三年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中主要申请国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这四个国家无论是申请量还是授权量排名均牢牢占据前四名,其申请数量总和在整个国外来华申请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总量中也占有优势比重。其中,1999年四国合计申请数占国外申请总数的89.82%,占申请总数的44.37%。表2列出了1997年、1998年、1999年三年的数据。总体上看,四个高技术产业国外发明专利申请总数中,美、日、德、韩四国的申请总数均占到半数以上,尤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办公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比重最高,基本上在90%上下;与高技术产业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相比,四国的申请总数在"航空航天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的比重较低,在"电子及通信设蚤制造业"最高(约75%左右)。以目前发展最快、应用范围最广而且消费市场最大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1997年国内申请量仅为国外来华申请量的1/7(仅为日本来华申请的35.4%),到1999年这一状况虽然有所改观,但国外申请仍占到80%。目前该领域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外公司以日本的松下、索尼、NEC,美国的摩托罗拉、IBM,韩国的三星、现代为主,而这些正是当今垄断我国电子、通信市场的几个主要品牌,尽管国内品牌也在不断争取
扩大市场份额,但在技术刨新高度、市场竞争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仍处于劣势。
我们将24个高技术小行业按1999年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从多到少排序,列前四名的分别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电子器件制造业"和"集成电路制造业"。表3列出1999年发明专利数量排名前十位的高技术行业,以及它们在1997、1998年的排名。我们发现,列前四名的行业在这三年中没有变化。相比之下,四个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最多,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各制造业"。在24个高技术行业中,国内申请数量占申请总量50%以上(1999年数量)的有4个行业广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主要是中成药制造业)?quot;电子计算机外部设蚤制造业"、"生物制品业"、"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其中前两个行业始终保持较大优势,分别占本行业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0%~8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制品业,1999年国外申请数比上年减少两倍以上,国内申请数却激增4倍,使得该产业申请数90%是国内申请,这对于改变生物制品技术市场被外国专利垄断的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1997、1998、1999三年我国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总数占申请总数的比重分别为:8.62%、12.24%、23.53%,与这三年来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占申请总量。
的比重9.08%、12.07%、22.62%相比,基本相同。图1是1990~2000年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变化情况。1990-1993年,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缓慢上升,1993年达到1345件,比上年增长率55.7%;1993~1996年是一个下降区间,1996年回复到1990年751件的水乎;1996年之后,授权总量开始大幅上升,保恃五年稳步增长的势头,到2000年达到历史最高3617件,比上年增长率78.5%。 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变化与我国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见图2.
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的总量中,国外专利申请获授权数1999年66.24%,说明在高技术领域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总量中,绝大部分是国外申请的从变化趋势上看,国外专利申请获授权数1990~2000年11年间的变化与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变化趋势一致,见图3.
高技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的总量中,医药制造业中的"化学药品原药"和"化学药品制剂"两个行业的授权量最大,说明我国在这两个行业具有一定优势。此外,计算机外部设备、传输设各、电真空器件、电子器件、集成电路、电视机、收录机等行业在我国申请并授权的发明专利的数量也是比较可观的,见图4。
对比24个高技术发明专利授权总量中国内、国外所占比重发现,在绝大多数高技术产业中,国外专利申请获授权数明显高于国内专利申请获授权数,只有"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这两个产业国内才具有明显优势。"电子计算机外部设簧制造业"国内、国外比重相当,见图5。
三、纳米材料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纳米技术对未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分析纳米专利有重要意义。
从研究的领域来分析,国内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约占80%,高分子和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在纳米电子、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10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31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
1.我国纳米材料及相关专利技术申请授权情况
1985~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开的专利数共1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利有465项,占45.4%,公开尚末授权的有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
从申报的数量上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于超细材料;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这种情况不利于纳米领域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
从申报的时间上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为初期介人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由于最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末到公开期,故呈现出下降现象。这与我国纳米技术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纳米技术研究刚刚起步;1992~1996年,国家加大了对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所纷纷涉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以后达到巅峰。
从申报的主体上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技术领域的躬2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个人申请为主,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料,比例约为2:1。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专利申请切人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80.8%;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类41项,占4%;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技术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蚤装置为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占26.9%。
2.国际上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
考虑到纳米碳管、纳米粉体和纳米有机物在纳米材料领域无论从研发的时间还是占有分量以及技术成熟情况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选中这三个技术领域作为纳米材料领域专利技术分析的重点。以目前德温特数据库和我国专利数据库为基础,我们对纳米碳管、纳米粉体和纳米有机物专利申请涉及的主要国家情况进行分析。
(1)纳米碳管的专利状况。
目前从德温特数据库中检索出132篇,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出29篇文献。而这132篇中有关制备的77篇,应用55篇,申请量的国家分布见图6.
图6显示,日本是纳米碳管专利申请的大户,占65%,其次是中国(13%)和美国(12%),韩国、俄国等占有一定分量,反映出这些国家都比较注重制备方法的专利技术的申请。中国没有向国外申请这方面的专利,而日本就向美国申请了8篇,向WIPO(世界知识产权局)申请了3篇,向欧洲申请了1篇,可见我国的差距还很大。
国外制备纳米碳管的方法多种多样,多使用高技术如高能束、等离子体或激光,而且在提纯方面针对制各有序结构纳米碳管的难点问题开展了有序化方法等相关研究。在制备目的方面,国外申请偏向于光电子学,如用于场发射器件或光学器件的纳米碳管,表明国外申请专利技术含量高,而国内在制备方法的落后和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应用薄弱都或多或少地说明了我国和国外的差距。但目前国内研究制造的世界上最长最细的纳米碳管表明我国正向高水平迈进。
(2)国内外纳米粉体专利状况。
从德温特数据库检索出151篇有关纳米粉体专利丈献,从中国专利数据库检索出75篇(图7)。需要说明的是,欧洲专利占有量包括通过欧洲专利局和欧洲各国申请授权的专利。考虑到纳米粉体专利的一些生活日用品方面的应用,将纳米粉体专利应用领域列出了纳米新材料、信息材料及器件、生物医学材料和生活日用品4项,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出在纳米结构材料和纳米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方面,我国数值较低,分别是56%和24%,而德温特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是60.93%和35.76%;纳米生物医学材料基本持平,我国和德温特显示的数据分别为2.67%和3.97%;但在生活日用品,我国的数据达到17.33%,而德温特的该项数据为7.28%,二者相差10%之多。这与纳米碳管专利相似.我国应用领域差距比较明显.
(3)国内外纳米有机物专利。
据统计,在德温特数据库中涉及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专利有88件;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涉及这方面的专利有47件,大部分是国内申请。
德温特数据库中88件专利中,国外申请较多,其中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相对于应用较弱。按照申请数量来看,以美国(47件)和日本(14件)为最多,中国不足10件。我国专利数据库显示出的47件专利主要涉及材料与制备方法,而在应用方面主要偏重日用品。
综上所述,国外侧重纳米有机物材料的应用,而且主要应用在催化剂、光学器件、半导体和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和显示器等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信息领域,而目前国内只是在纳米涂料、纳米橡胶等技术含量不高的民品领域上有所应用。
三、纳米材料领域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情况
纳米技术对未来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分析纳米专利有重要意义。
从研究的领域来分析,国内对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约占80%,高分子和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在纳米电子、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10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31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
1.我国纳米材料及相关专利技术申请授权情况
1985~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开的专利数共1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利有465项,占45.4%,公开尚末授权的有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
从申报的数量上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于超细材料;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这种情况不利于纳米领域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
从申报的时间上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年为初期介人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由于最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末到公开期,故呈现出下降现象。这与我国纳米技术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纳米技术研究刚刚起步;1992~1996年,国家加大了对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所纷纷涉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以后达到巅峰。
从申报的主体上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技术领域的躬2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个人申请为主,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料,比例约为2:1。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专利申请切人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80.8%;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类41项,占4%;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技术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蚤装置为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占26.9%。
2.国际上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情况
考虑到纳米碳管、纳米粉体和纳米有机物在纳米材料领域无论从研发的时间还是占有分量以及技术成熟情况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选中这三个技术领域作为纳米材料领域专利技术分析的重点。以目前德温特数据库和我国专利数据库为基础,我们对纳米碳管、纳米粉体和纳米有机物专利申请涉及的主要国家情况进行分析。
(1)纳米碳管的专利状况。
目前从德温特数据库中检索出132篇,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检索出29篇文献。而这132篇中有关制备的77篇,应用55篇,申请量的国家分布见图6.
图6显示,日本是纳米碳管专利申请的大户,占65%,其次是中国(13%)和美国(12%),韩国、俄国等占有一定分量,反映出这些国家都比较注重制备方法的专利技术的申请。中国没有向国外申请这方面的专利,而日本就向美国申请了8篇,向WIPO(世界知识产权局)申请了3篇,向欧洲申请了1篇,可见我国的差距还很大。
国外制备纳米碳管的方法多种多样,多使用高技术如高能束、等离子体或激光,而且在提纯方面针对制各有序结构纳米碳管的难点问题开展了有序化方法等相关研究。在制备目的方面,国外申请偏向于光电子学,如用于场发射器件或光学器件的纳米碳管,表明国外申请专利技术含量高,而国内在制备方法的落后和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应用薄弱都或多或少地说明了我国和国外的差距。但目前国内研究制造的世界上最长最细的纳米碳管表明我国正向高水平迈进。
(2)国内外纳米粉体专利状况。
从德温特数据库检索出151篇有关纳米粉体专利丈献,从中国专利数据库检索出75篇(图7)。需要说明的是,欧洲专利占有量包括通过欧洲专利局和欧洲各国申请授权的专利。考虑到纳米粉体专利的一些生活日用品方面的应用,将纳米粉体专利应用领域列出了纳米新材料、信息材料及器件、生物医学材料和生活日用品4项,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出在纳米结构材料和纳米信息功能材料及器件方面,我国数值较低,分别是56%和24%,而德温特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是60.93%和35.76%;纳米生物医学材料基本持平,我国和德温特显示的数据分别为2.67%和3.97%;但在生活日用品,我国的数据达到17.33%,而德温特的该项数据为7.28%,二者相差10%之多。这与纳米碳管专利相似.我国应用领域差距比较明显.
(3)国内外纳米有机物专利。
据统计,在德温特数据库中涉及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专利有88件;在中国专利数据库中涉及这方面的专利有47件,大部分是国内申请。
德温特数据库中88件专利中,国外申请较多,其中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相对于应用较弱。按照申请数量来看,以美国(47件)和日本(14件)为最多,中国不足10件。我国专利数据库显示出的47件专利主要涉及材料与制备方法,而在应用方面主要偏重日用品。
综上所述,国外侧重纳米有机物材料的应用,而且主要应用在催化剂、光学器件、半导体和导电材料、磁性材料和显示器等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信息领域,而目前国内只是在纳米涂料、纳米橡胶等技术含量不高的民品领域上有所应用。
4.3 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国际竞争力评伦
穆荣平 蔡长塔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发展概述
玻璃技术经历了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直到20世纪玻璃才成为一种工业材料而得到迅速发展。1908年美国人发明"平拉法",1910年比利时人发明了"有槽垂直上引法",使平板玻璃生产摆脱了依赖于繁重手工劳动的吹制法(见文献[1],530页)。1924年美国匹茨堡平板玻璃公司(现PRG公司①)发明垂直引上法,大大提高了玻璃生产效率,其影响不亚于流水生产线对汽车工业的影响②。1959年英国Pilkington公司③发明浮发玻璃生产工艺,成为高质量平板玻璃制造的通用工艺。随着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发展,玻璃的组分和特性逐步得到认识,为玻璃的研究开发和规模生产创造了条件。今天,人们不仅能够用优质的硅沙生产光学玻璃、特种玻璃、晶质玻璃,用中等质量的硅沙生产平板玻璃,用次沙生产有色玻璃,还能够根据国防、经济建设需要,研究开发、生产各类专用玻璃。
中国是玻璃生产大国,玻璃产量居世界前列。中国玻璃工业发展可以追溯到1922年成立于秦皇岛的耀华玻璃厂(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前身)。1971年洛阳玻璃厂(今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发明了"洛阳浮法工艺技术",开创了中国民族玻璃工业的新纪元。目前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包括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工业技术用玻璃制造业、光学玻璃制造业、玻璃仪器制造业、日用玻璃制造业、玻璃保温容器制造业和其他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己经发展成为产品较为齐全的工业部门。全国日用玻璃产量约躬6万门1999年),重点企业平板玻璃生产能力已经超过2亿重量箱(2000年),平板玻璃产量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位。2000年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人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工业总产值为428.29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加7.9%,2000年年均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5.8%。,比1998年减少了9.1%,初步显示出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迸作用。2000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资本结构中,国家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所占比例为51.8%,21.0%和27.2%,显示出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中的重要地位。与1998年相比,国家资本增加了2.2%,港澳台和外商资本份额分别减少了2.0%和0.2%。本文将在有关研究[2~3]基础上,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竞争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竞争实力
竞争实力主要体现在资源转化能力、市场化能力和技术能力3个方面。资源转化能力是企业将生产要素和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和赢利能力,主要体现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资金利税率和产值利税率等4个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乎、经青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工业增加值率反映降低中间消耗的经济效益。产值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反映企业的赢利能力。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发展水乎好于其他制造业平均水乎。
2000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企业亏损面为22.7%,增加值率和产值利税率分别为33.11%和13.80%,不仅高于制造业平均水乎(29.6%和6.8%),也高于电子与通信设各制造业。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718万元/人年,远远低于高技术产业,与工业平均值相当。各类经济指标数据表明,在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包括的小类产业中,以工业技术用玻璃制造业和建筑用玻璃制品业的资源转化能力为强。从增加值率指标来看,日用玻璃制品业(34.18%)和工业技术用玻璃制造业(33.76%)分列前两位,其他小类产业均低于行业平均水乎;从产值利税率看,工业技术用玻璃制造业(16.90%)和建筑用玻璃制品业(16.61%)分列前两位,玻璃保温容器制造业最低(4.77%);资金利税率以玻璃仪器制造业(58.33%)为最高,建筑用玻璃制品业和工业技术用玻璃制造业超过行业平均水乎,玻璃保温容器制造业(2.86%)最低;从全员劳动生产率看,工业技术用玻璃制造业为人均10.9457万元,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乎,玻璃仪器制造业和建筑用玻璃制品业都高于行业平均水乎,玻璃保温容器制造业最低(1.5746万元/人)。
2000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资源转化能力近年来迅速提高,实现了全行业扭亏为盈。与1998年相比,2000年企业亏损面减少7.3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0%,工业增加值率提高了6.12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分别提高了1.3和0.9个百分点,销售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分别提高了11.34和5.62个百分点。
1998年美国制造业公司销售利润率为6.04%,资金利润率为5.94%(见文献[4],689页),均高于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同期水乎,也高于2000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的发展水乎。1996年以来美国平板玻璃、玻璃容器、压制和吹制的玻璃制造业劳动生产率逐年升高(表2)。1995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就已经达到9.83万美元/人(见文献[4],236-237页),远远高于2000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的发展水乎。2000年英国Pilkington公司利润率为8.2%,美国PPG公司玻璃事业部销售利润率为16.0%①,日本Nippon Sheet Glass公司净收益率(净收人与净销售收人之比)为10.25%。由此可见,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的资源转化能力虽然有所增强,仍然较弱,与世界主要玻璃制造商相比差距更大。市场化能力主要体现产品目标市场份额、贸易竞争指数、价格指数等指标。
1995年以来,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进口持续增长,出口金额经过1996年负增长之后也呈与进口同步增长之势,1998年后开始出现逆差。其中1998~2000年为进出口贸易额高速增长时期,同期逆差逐步拉大。1995年至2000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进口金额由5.10亿美元增加到14.09亿美元;同期出口金额由7.06亿芙元增加到11.66亿美元(图1)。
从贸易竞争指数来看,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2000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数据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编号70)所列的35种重要商品有
5种商品进口和出口金额均超过2000万美元,逆差商品为23种,顺差12种。顺差较大的商品(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55)主要是玻璃原料、初级加工产品和安全玻璃,包括.①碎玻璃、废玻璃及玻璃块料;②未加工的玻璃球;③经弯曲、磨边、缕刻等加工的7003-7005玻璃;④车辆用钢化安全玻璃;⑤车辆用层压安全玻璃;⑥其他层压安全玻璃;⑦末镶框玻璃镜;⑧已镶框玻璃镜。汽车安全玻璃出口顺差主要是由于福耀玻璃集团的贡献。1995年以来,上述8种产品中,大部分产品出口稍有涨落,只有安全玻璃(航空器、航天器及船舶用除外)出口增长迅速,贸易竞争指数大幅度升高,显示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逆差较大的商品(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7)主要是国内需求迅速增长、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包括.①光导纤维预制棒;②熔融石英等熔融硅石制末加工光纤波导级管;③铸或轧制的玻璃型材及异型材;④航空器、航天器及船舶用层压安全玻璃;⑤防眩玻壳;⑥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未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⑦光学仪器用未经光学加工的光学元件毛坯。1995年以来,上述7种商品进出口逆差格局基本没有改变,显示出较弱的国际竞争力。
2000年玻璃及其制品进出口贸易中有10种商品进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基本上为特种玻璃、光学玻璃和加工玻璃,包括①光导纤维顶制棒;②熔融石英等熔融硅石制未加工光纤波导级管;③末列名末加工的玻璃管;④具有吸收或反射层的非夹丝浮法玻璃板、片等;⑤其他非夹丝浮法玻璃板、片等;⑥经弯曲、磨边、缕刻等加工的编号为7003-7005的玻璃;⑦防眩玻壳;⑧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未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⑨制电子管用末封口玻璃外壳及其玻璃零件;⑥光学仪器用末经光学加工的光学元件毛坯等。同期只有7种商品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包括,①具有吸收或反射层的非夹丝浮法玻璃板、片等;②其他非夹丝浮法玻璃板、片等;③经弯曲、磨边、缕刻等加工的编号为7003-7005的玻璃;④车辆用层压安全玻璃;⑤已镶框玻璃镜;⑥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未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⑦制电子管用末封口玻璃外壳及其玻璃零件。
全球目标市场中国玻璃及其制品的贸易竞争指数见表3。
从价格指数来看,2000年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的价格指数基本上都低于1,只有两种商品("铸或轧制的夹丝玻璃板、片"和"夹丝浮法玻璃板、片及磨面或抛光玻璃板、片")例外,说明玻璃及玻璃制品出口有一定价恪优势。表4所列的35种商品中,有11种商品价格指数小于0.28,4种商品价格指数小于0.1。值得指出的是,价格指数小于0.1的商品同时也是贸易竞争指数最小的商品,说明中国生产的这四种商品虽然价格低,仍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产品质量和数量也不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贸易国家和地区来看,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英国是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分别占进口总金额的36.01%、6.70%、9.79%、4.93%、2.42%,占出口总金额的7.71%、22.35%、6.41%、2.45%、2.08%。中国香港地区也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占进口和出口总金额的3.58%和20.02%。考虑到地区代表性,本文将分别考虑玻璃及玻璃制品在美国、德国、日本三个目标市场的竞争力情况,以便对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市场化能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评价。
2000年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对美国贸易中,出口为2.6亿美元,进口为0.944亿美元。1995年以来,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对美国出口持续增长,进口则徘徊在0.63~0.94亿美元之间,表明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在美国市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市场竞争力。
从贸易竞争指数来看,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在美国市场竞争力较强。2000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数据表明,玻璃及其制品对美国贸易的主要35种商品中,逆差商品为20种,顺差15种。贸易竞争指数较大的商品主要是玻璃原料、初级加工产品和安全玻璃,包括:①车辆用层压安全玻璃(4082万美元);②已镶框玻璃镜(1703万美元);③经弯曲、磨边、缕刻等加工的7003-7005玻璃(1191万美元);④碎玻璃、废玻璃及玻璃块料;⑤末加工的玻璃球;⑥制电子管用末封口玻璃外壳及其玻璃零件。其中前三种商品出口额超过千万美元,其余出口额均在百万美元以下。
贸易竞争指数小于-0.98且逆差较大的商品主要是国内需求增长迅速、技术含量高等难以替代的产品,包括:①熔融石英等熔融硅石制末加工光纤波导级管;②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末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③防眩玻壳;④未经光学加工的信号玻璃器等玻璃制光学元件;⑤航空器、航天器及船舶用钢化安全玻璃、层压安全玻璃;⑥光学仪器用未经光学加工的光学元件毛坯;⑦夹丝浮法玻璃板、片及磨面或抛光玻璃板、片;⑧光导纤维预制棒。其中前6种产品进口额超过200万美元。1995年以来,"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末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贸易竞争指数经历了从0.9552到0.9888的转变,显示出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的下降,其他7种商品进出口逆差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明其竞争力没有根本改善。
以美国为目标市场玻璃及其制品的进口贸易见图2。
从价格指数来看,2000年中国与美国之间玻璃及其制品贸易的价格指数基本上都低于1,只有5种商品例外,说明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出口有一定价格优势。表4所列的35种商品中,有17种商品价格指数小于0.25,7种商品价格指数小于0.1。价格指数小于0.1的商品中,有3种商品的贸易竟争指数小于-0.7,并且进口金额较大,如"熔融石英等熔融硅石制未加工光纤波导级管"进口金额为1211万美元,"其他铸或轧制的非夹丝玻璃板、片"为144万美元,其他商品进口规模非常小。说明中国生产的这3种商品虽然价恪低,仍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产品质量和数量也不能够满足国内需求。2000年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对德国贸易中,出口为2855万羌元,占玻璃及其制
品出口总额的2.45%;进口为6941万美元,占玻璃及其制品进口总额的4.93%。1995年以来,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对德国进口持续增长,出口则徘徊在2000万美元左右.表明玻璃及其制品在德国市场竞争力较弱(图3).
从贸易竞争指数来看,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在德国市场竞争力较弱。2000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数据表明,玻璃及其制品对德国贸易的主要31种商品中,逆差商品为26种(含11种纯进口商品),顺差5种。贸易竞争指数较大的商品主要是玻璃原料、初级加工产品,出口金额均较小,包括,①已镶框玻璃镜;②经弯曲、磨边、缕刻等加工的7003-7005玻璃;③碎玻璃、废玻璃及玻璃块料。出口额超过百万美元且为顺差的商品有已镶框玻璃镜、玻璃容器、玻璃器皿等。
11种纯进口商品的贸易金额均小于22万美元。进口金额、贸易逆差均较大的商品有"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未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熔融石英等熔融硅石制未加工光纤波导级管"、"末列名末加工的玻璃管"、"玻璃器皿"、"车辆后视镜"。其中"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末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进口金额为2015万芙元,"车辆后视镜"进口金额仅为117万美元。1995年以来"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未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基本上为纯进口,表明其国际竞争力没有根本改善。从价格指数来看,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出口有一定价格优势。
2000年中国与德国之间玻璃及其制品贸易的18种商品中,12种商品的价格指数小于1,有9种小于0.31,2种小于0.1。价格指数小于0.1的商品为"碎玻璃及废玻璃,玻璃块料"和"未列名未封口玻璃外壳及其玻璃零件",交易额都不超过5万美元。价格指数大于1的6种商品全部为逆差,并且交易额不大,只有"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末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例外,进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说明中国生产的这类商品仍然不具备国际竞争力。
2000年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对日本贸易中,出口为8990万美元,占玻璃及其制品出口总额的7.71%;进口为5.0738亿美元,占玻璃及其制品进口总额的36.01%。1995年以来中国与日本玻璃及其制品贸易中,进口金额经过1997年的振荡下滑之后迅速增长,出口则徘徊在7000万美元左右,表明玻璃及其制品在日本市场竞争力较弱。
从贸易竞争指数来看,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在日本市场竞争力较弱。2000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数据表明,玻璃及其制品对日本贸易的主要35种商品中,逆差商品为22种,顺差13种。贸易竞争指数较大的商品主要是玻璃原料、初级加工产品如"碎玻璃、废玻璃及玻璃块料"、"已镶框玻璃镜",出口金额均超过百万美元。出口金额超过干万美元的商品种类只有"浮法玻璃板、片"(3.158亿美元)和"玻璃器皿"(1.1648亿美元)等。
2000年进口金额、贸易逆差均较大的商品有"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末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quot;(进口金额为1.455亿美元,下同)、"防眩玻壳"(1.129亿美元)、"光导纤维预制棒"(8405万美元)-、"其他非夹丝浮法玻璃板、片等"(2342万美元)、"光学仪器用末经光学加工的光学元件毛坯"(1280万美元)、"未列名禾加工的玻璃管"(432万美元)。上述6种商品中,"其他非夹丝浮法玻璃板、片等"贸易竞争指数变化最大,由0.8975(1995年)变为-0.2976(2000年)。其他5类。
商品长期依赖进口,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没有根本改善(图4)。
从价格指数来看,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出口有一定价格优势。2000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玻璃及其制品"贸易的35种商品中,23种商品价格指数小于1,有16种小于0-26,6种小于0.1。价格指数小于0.1的商品且贸易额超过百万美元的有"光学仪器用未经光学加工的光学元件毛坯"、"其他未加工的玻璃棒"、"熔融石英等熔融硅石制其他未加工玻璃管"、"已镶框玻璃镜"。前两种产品贸易为逆差(竞争指数小于-0.8),显示出较弱的竞争力;后两种为顺差(贸易竞争指数大于0.3),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价格指数大于1的5种商品的贸易竞争指数均小于-0.83,其中"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末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光导纤维预制棒"、"制电子管用末封口玻璃外壳及其玻璃零"进口额超过干万美元,说明中国生产的这类商品在日本市场的竞争力很弱。
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产业装蚤水乎、新产品销售率和新产品出口销售率等指标。中国玻璃与玻璃制品业是从仿制国外技术和产品逐步发展起来的,创新产品较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玻璃与玻璃制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线,以及推广浮法玻璃生产技术,产业装备水平和生产能力有显著提高。但是与国外著名企业仍存在巨大差距。例如。日本NGS公司(板硝子)公司2001年固定资产(产权、工厂和设蚤)原值为30亿美元(净值为12.7亿美元),其中机器设备原值17.8亿美元。2000~2001财政年度投资约1.3亿美元用于微透镜制造设施和其他旨在提高生产效率的设备改造①。而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2000年固定资产原值只有530.4亿元(净值366.4亿元),约64亿美元。
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还集中体现在产品质量、档次、生产效率等方面。英国Pilkington公司的技术可以保证一个浮法玻璃工厂连续生产11~15年,年生产各类玻璃6000km(厚度为0.4~25mm,宽度可以达到3m)。该技术已经特许用在30个国家的40多个生产线上,为Pilkington公司带来了6亿英镑的技术许可收人。2000年日本NSG公司信息电子材料和器件事业部销售收人增加19.7%,销售利润率为20.5%,大大高于其"平板玻璃、安全玻璃和建筑材料"事业部的8.7%和4.4%②。大多数中国玻璃生产企业(合资企业除外)只能够生产建筑用玻璃,不能生产汽车用、制镜用玻璃。目前中国企业在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市场竞争上,如信息电子材料和器件,参与度很小。
综合上述对资源转化能力、市场化能力和产业技术能力的评价分析,可以认为中国玻璃与玻璃制品业国际竞争实力较弱并有进一步减弱趋势。虽然部分产品(如安全玻璃等在美国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但由于高性能、高附加值玻璃产品开发乏力,生产设备落后和产能集中于中、低档产品,使得技术含量高、市场规模大的玻璃及其制品仍然主要依赖于进口,特别是对日、美、韩、德等国进口的依赖。
三、中国玻璃与玻璃制品业竞争潜力
竞争潜力主要体现在资产负债率、技术投入、比较优势和创新活力等指标。
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也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背活动的能力。总体上讲,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资产负债率呈下降趋势,2000年为61.85%,比1998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处于较好运行状态。小行业中,2000年玻璃仪器制造业、光学玻璃制造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2.31%和50.72%,玻璃保温容器制造业、日用玻璃制品业为70%左右(见表1)。
技术投入体现在研究与开发(R&D)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强度、技术开发经费比例和技术引进经费中消化吸收比例等方面。研究开发(R&D)人员和经费投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R&D投入强度较小,R&D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投入占销售额比例)不足1%。1999年行业标杆企业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R&D经费投入强度只有0.8%,虽然高于同期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0.60%),但是与国外著名企业相比差距较大。世界著名玻璃制造商十分重视R&D投入`,通常在销售收入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R&D。2000年英国Pilkingtonn公司R&D投入约为3300万英镑(约4亿人民币),占销售收入的1.27%;美国PPG公司R&D投入为3.01亿美元(约25亿人民币),占销售收入3.49%;日本NSG公司拥有英国Pilkington公司20.6%的股份,在技术开发方面不仅与Pilkington有良好的合作,而且不断扩大自己的技术中心,依靠自己的技术支撑,提供高质量、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明显,约为发达国家制造业平均工资水乎的1/40~1/30。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建筑业、汽车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中国正在成为玻璃及玻璃制品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这无疑会为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明显的比较优势。玻璃工业的资源依赖、环境污染、附加值低和能耗高等特点决定了未来玻璃工业必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事实上,跨国公司早就开始了其玻璃生产加工基地的转移,如日本NSG公司经营区域遍及欧洲、北美和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专利是衡量企业产品、工艺创新程度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1990~2000年10月中国国家专利局累计授权玻璃领域发明专利445件,其中国外机构和个人获得专利占66.7%。1997年以后玻璃领域发明专利有较大增加,而国外机构和个人获得专利比例去I逐年下降,由1997年的78.3%,下降到1999年的60.2%,显示出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创新能力渐强,但仍然较弱的现实。
综合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在运行状态、技术投入、比较优势和创新活力等四个方面的表现,我们认为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的竞争潜力较弱,难以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
四、竞争环境
竞争环境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贸易和技术环境等方面。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有3个特点: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国内竞争迅速一体化并且日趋激烈;②跨国公司加快在中国投资步伐,新建生产设施或收购中国企业加以改造,逐步占据利润丰厚的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玻璃及其制品的市场;③发达国家放弃附加值较低的中低档产品生产,其生产能力将加速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昧着中国玻璃及其制品市场的全面开放,不仅中国出口商品可以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地区)享受更加优惠的关税政策,国内许多企业也可以从全球采购中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带来新的机遇。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昧着中国企业对技术的有效需求增加。由于市场开放,中国企业为应对国外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挑战,不得不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寻求广泛的技术支持,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长期来看,源于竞争压力的对技术的内在需求将有助于中国产业的技术能力的提高。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根本性改善,有利于中国玻璃及其制品业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有利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系统集成与模仿创新,从而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国内企业的扩散与外溢以及中国企业技术能力的迅速捷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的技术引进、技术开发工作将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关税减让"承诺意眯着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而"调整外资政策"则意昧着中国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市场换技术"的技术引进战略失效。取消对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国产化"、"外汇平衡"、"产品出口比例"等限制条件之后,直接降低中国企业引进技术的谈判地位,削弱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扩大知识产权包括范围"将使中国的技术引进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跨国公司将会利用其拨术垄断地位索取高额技术转让费,从而提高中国技术引进的成本;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将会利用其技术垄断地位,加紧对引进其技术的中国企业的控制。这不仪对中国的技术追赶战略产生消极影响,对于就业和产品市场竞争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受《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约束,旨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府对企业R&D的补贴范围、方式和强度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这对目前尚不具各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玻璃及其制品业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许多技术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将不得不走合资、依附于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坚定了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的信心,近年来国外著名玻璃制造商纷纷加快、加大其对华投资,通过独资、合资等方式在中国新建生产设施或收购中国企业加以改造,逐步占据利润丰厚的高性能、高附加值的玻璃及其制品市场。例如,Pilkington公司先后在中国大陆投资了5家企业,包括.长春Pilkington安全玻璃公司、武汉耀华Pilkington.安全玻璃公司、桂林Pilkington安全玻璃公司、上海耀华Pilkington汽车玻璃公司和上海耀华Pilkington.玻璃公司。日本NSG公司在中国大陆投资了5家企业,包括:天津NSG安全玻璃公司、天津NSG浮法玻璃公司、天淖NSG玻璃纤维公司、苏州NSG电子公司和苏州NSG-AFC薄膜电子公司。
玻璃工业的资源依赖、环境污染、附加值低和能耗高等特点决定了发达国家必然放弃附加值较低的中低档产品生产,而其体积大、易碎等特点又决定其生产能力必然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国家转移。中国作为市场发展潜力大,劳动力价格便宜且技术熟练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必然成为中低档玻璃产品生产加工能力转移的首选地之一。这为中国玻璃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技术水平带来机遇。
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寻找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加快投资、兼并进程,促进强-强联合。目前主要跨国公司在不断改进浮法玻璃生产工艺、设各的同时,研究拓展玻璃在信息电子领域的新用途,如IT产业超薄超乎TN、STN、TFT玻璃(最薄可以达0.35mm,并可在线镀二氧化硅膜)和PDP用玻璃,进一步拉大了与中国玻璃制造企业的技术差距。日本NSG公司目前己经收购了中欧最大的平板玻璃制造商GLAVMIN,取得进军捷克市场的优势,收购了美国、加拿大市场的AFG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大玻璃制造商,拥有欧洲老牌玻璃制造商比利时的格拉威伯尔公司的53%股权①和英国Pilkington公司20.6%的股权。跨国公司结盟将有助于发挥其营销网络的优势,加速提高其新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五、主要结论
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近年来通过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逐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总体上讲国际竞争力仍然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以平板玻璃为最),许多高档产品属于空白或缺乏竞争力。尽管近年来国家三令五申制止重复建设,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许多中低档产品如平板玻璃等出现结构性过剩。
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企业创新能力弱。尽管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大大提高了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出口竞争力,如安全玻璃生产,但行业总体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不仅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生产工艺也普遍较落后,难以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生产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中国最大的玻璃制造企业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资产总额41.3亿元人民币,拥有6条浮法生产线,年产2~19mm各种规格品种的优质浮法玻璃1300万重量箱,占全国浮法玻璃总量的12%。而Pilkington公司年销售收人高达26亿英镑,在13个国家拥有25家浮法玻璃工厂,另在10个浮法玻璃工厂占有股份。
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进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出口主要依赖于玻璃原料、初级加工产品和安全玻璃。安全玻璃的出口能力得益于引进国外技术和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国进出口逆差较大的商品主要是国内需求迅速增长、技术含量高的特种玻璃、光学玻璃和加工玻璃,如光导纤维预制棒、熔融石英等熔融硅石制末加工光纤波导级管、防眩玻壳、玻璃型材及异型材、航空航天器及船舶用层压安全玻璃、其他制阴极射线管未封口玻璃外壳及玻璃零件、光学仪器用末经光学加工的光学元件毛坯。1995年以来,上述7种商品进出口逆差格局基本没有改变,显示出较弱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技术投入严重不足,企业竞争力缺乏技术支撑。目前行业标杆企业如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和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公司对研究开发的经费投入仅为销售收人的0.8%,远远低于美国PPG公司3.49%的水平。由于中国企业规模(资产和销售额)远远小于跨国公司,实际能够用于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绝对量)则更少。
从提高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国际竞争力角度出发,建议政府.①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研究开发投入强度,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②严格制定并认真实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行业标准,加速产业技术升级换代,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治理低水平重复生产,引导企业进人玻璃加工、信息电子玻璃材料与器件制造等领域;③加速玻璃及玻璃制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企业兼并重组与股份制改造,拓宽企业发展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④鼓励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玻璃及玻璃制品业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