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天津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方案(2015-2020年)

天津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方案(2015-2020年)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73dc300102w6gr.html    点击数:45


天津市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实施方案(2015-2020年)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
  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按照市委十届七次全会部署,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支撑和引领全国制造业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顺应“互联网 ”发展趋势,对接“德国工业4.0”,以先进制造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研发转化为先导,坚持高端引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质效为先、绿色发展,做强天津制造,提升天津质量,打造天津品牌,建设研发制造能力强大、占据产业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高端引领。突出比较优势,攻克一批高端技术,培育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高端产业,打造一批高端品牌,率先形成引领和带动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二)创新驱动。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先进制造创新体系,建设全国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的原创地和策源地,科技研发转化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
  (三)智能转型。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打造“互联网 协同制造”新引擎,推进制造模式向个性制造、柔性制造、协同制造转型,实现制造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成为智能制造的示范区和领航区。
  (四)质效为先。以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为中心,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夯实质量发展基础,创新质量管理模式,推广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实施品牌战略,推进提质增效,实现资产轻型化、生产清洁化、价值高端化、效益最大化,推进速度向质量、产品向品牌的转变。
  (五)绿色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管理、绿色服务,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全面推进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绿色标准制定工作,开展绿色技术、绿色贸易、绿色投融资等多个层次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企业循环、产业链循环、园区循环试点示范,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万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5万亿元以上,全面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工业增加值率:2020年达到25%,2025年提高到28%。
  -全员劳动生产率:2020年达到60万元/人,2025年提高到75万元/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先进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2020年达到70%以上,2025年提高到80%以上。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2020年达到21%以上,2025年提高到26%以上。
  -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2020年达到45%以上,2025年提高到50%以上。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统计局负责)

  四、主要任务
  (一)壮大一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现代石化、现代冶金十大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育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现代冶金5个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产业,以及航空航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5个工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产业。(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负责)
  (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推进优势企业集团重组整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做实做强做大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排头兵。到2020年,全市百亿集团达到100家,千亿集团达到10家,力争有2至3家大企业进入世界制造业500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中小企业局负责)
  (三)打造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杀手锏”产品。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升级版,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创造活力、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围绕先进制造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杀手锏”产品,显著提升我市先进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到2020年,科技小巨人企业达到500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突破200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300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杀手锏”产品。(市科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四)提升一批绿色制造工业园区和企业。扎实推进工业园区和企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等产业化示范,提升重点工业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打造一批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到2020年,形成南港石化、临港装备、临空航空、子牙循环经济、北辰高端装备等5个绿色制造示范园区和100家绿色示范工厂,成为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市环保局,南港工业区管委会、临港经济区管委会、空港经济区管委会、静海区人民政府、北辰区人民政府负责)
  (五)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研发中心,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到2020年,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4%。建设10个产业公共技术平台、5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成20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分支机构与产业化基地,形成先进制造与研发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市科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统计局,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六)推进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积极推进中德智能制造示范区建设,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标准化和职业教育的试点合作。以“百企示范、千企试点、万企行动”为重点,大力推广云制造生产模式,推进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到2020年,培育5家智能工厂和100家数字化车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五、发展重点
  (一)培育10个国内领先的高端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海洋工程、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服务器等10个高端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确立国内乃至国际领先地位。
  1.航空装备。加快发展以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为代表的航空产业,积极发展航空金融租赁、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航空制造业与航空生产性服务业良性互动的全产业链,确立我市航空产业在国内乃至亚太地区的领先地位。到2020年,我市航空产业规模达到1400亿元,其中航空制造业达到900亿元,航空金融租赁、航空培训和航空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达到500亿元。
  大飞机:加快空客二期合作,2017年实现A320机型到A320neo新机型的转产,推动空客A330飞机完成及交付中心建设,打造空客亚洲中心。
  直升机:推进轻、中型直升机的规模化生产,积极推动重型直升机项目落地,填补我国直升机吨位空白。推进欧直交付中心项目,建立“小松鼠”系列轻型直升机客户化中心。
  无人机:重点发展航拍、电力巡线、海洋监测、环保监控、物流配送等系列无人机,拓展无人机发动机、数据链路系统、通信电台、自动导航仪等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防科工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负责)
  2.航天装备。加快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空间站等航天高端装备,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基地。到2020年,航天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
  新一代运载火箭:加快长征五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实施和后期系列化生产,推进重型火箭项目立项。
  超大型航天器:重点推动载人空间站核心舱、试验舱一、试验舱二、货运飞船等超大型航天器研制和总装,开展探月工程三期月球轨道交会对接技术研究,为实现探测器地外天体自动巡回提供技术保障。
  卫星制造与应用:重点发展超大型通信卫星,加强北斗导航设备研制,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商业化应用,拓展卫星应用领域,完善卫星应用体系。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防科工办,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市开发区管委会负责)
  3.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突破28纳米及以下设计和先进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关键装备和材料,集成电路封装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要信息系统用芯片实现自主可控,力争在自主芯片、高端芯片和专用制造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建成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到2020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芯片设计:掌握22纳米工艺设计能力,开展14纳米、16纳米工艺技术研究,在国产中央处理器(CPU)、移动通信、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细分领域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80亿元。
  芯片制造:大力发展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射频电路等特色专用工艺生产线,扩充现有生产线产能,保持规模生产能力;择机推动先进工艺生产线建设,实现关键装备中的核心集成电路产品的国产化生产。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芯片封测:掌握硅穿孔、系统级封装、堆叠封装、三维(3D)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以公共测试服务为基础,面向环渤海地区集成电路企业的高端封装测试需求,吸引行业内领军企业来津发展,完善产业链条,建设北方高端封测产业基地。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专用设备:重点发展12英寸化学机械抛光机、MTD-300金属膜厚测量仪。
  配套产业:进一步提升集成电路分析和测试服务能力,引进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化学试剂、晶圆切割、激光成像等专用材料和设备企业,扶持打造1至2家行业龙头企业,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津南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4.高性能服务器及云计算。巩固曙光高性能服务器的竞争优势,到2020年形成每年80万台生产规模,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将“曙光”打造成世界级品牌。发展具有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的高性能服务器,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利用“天河一号”超算中心、华录蓝光存储技术,依托腾讯、阿里巴巴、浪潮、卓朗、易华录等云服务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数据灾备存储服务,实现从制造向服务转型,打造一批集制造、应用、服务于一体的高性能服务器和存储产品产业基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津南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5.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标志性产品,形成以海洋工程成套装备为核心、以基础部件为支撑、以工程服务为延伸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制造基地。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
  钻井平台和大型功能模块:大力发展5000吨级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采油平台、海上大型钢结构和油气处理上部模块、矿业模块、生活模块、电气模块等海洋工程装备,浅海钻井平台实现规模化发展,3000米深海钻井平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高技术船舶:提升船舶设计能力,重点发展医院船、海洋科考船、双燃料客滚船、自航式开体泥驳、巡逻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以及平台供应船、钻井船、物探船、起重铺管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
  海洋工程配套设备:重点发展钻机、海洋软管、抽油泵、螺杆泵等海洋工程设备,打造海洋工程设备配套产业链,提高本地配套率。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临港经济区管委会负责)
  6.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大力发展智能电网管理系统及技术,加快发展世界一流的特高压超高压交直流变压器、断路器、电抗器、全封闭组合开关等输变电成套设备,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变流器等关键核心设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输变电成套装备。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重点发展变压器、电抗器、电缆、特高压绝缘材料、短路电流限制器、静止同步补偿器、静止无功补偿器、移相变压器、电子式互感器、耐热导线、超高压及特高压用电磁线、碳纤维导线、高压电缆用超纯净料、输变电运行状态监测装置等。
  智能电站及其关键设备:重点发展智能变压器、电抗器、开关、电容器、互感器等一次设备,以及监控系统、继电保护、电测量计费系统站内外通信系统、消防监控系统、站内视频系统、在线监测系统等二次设备。
  智能电网: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全面实施输电线路状态检修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设输电线路状态监测中心,实现对特高压线路、重要输电走廊、大跨越及灾害多发区域的环境和运行状态参数的集中监测和灾害预警;广泛采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提高线路输送能力和对电压、潮流控制的灵活性,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津南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7.大型工程机械。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挖掘机、大吨位装载机和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盾构机、旋挖钻探机、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新型高速升降设备,以及大型履带吊、全路面起重机、架桥机、沥青混凝土搅拌和再生成套设备等大型、新型施工机械。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8.轨道交通。发展地铁、轻轨、城际列车以及轨道交通大型施工和养护装备,形成年产各种地铁、轻轨、城际列车600辆,年修造各型轨道车辆600辆,年出口各种高档车辆300辆的能力,并形成大型铁路配件产品规模化配套能力,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动车组机车车辆制造:重点发展车轮、车轴、车体、转向架、车钩、弹簧、牵引电机、制动机、空气压缩机、变速箱、控制系统(硬件)、车厢、内装饰、照明设备、通风设备、应急设备等配套产品。
  地铁机车车辆制造:重点发展车轮、车轴、车体、转向架、车钩、弹簧、牵引电机、制动机、空气压缩机、变速箱、控制系统(硬件)、车厢、内装饰、照明设备、通风设备、应急设备等配套产品。
  检测车辆及维修维护设备:重点发展工务、电务、信号、机车车辆等系统检修设备。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东丽区人民政府、北辰区人民政府、武清区人民政府、临港经济区管委会负责)
  9.高档数控机床。发展增材制造、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等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点发展能够实现多轴联动、具有在机检测和智能维护功能的可重构数控系统,以及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数控液压机、数控齿轮机床、数控立式磨床等专用机床。加快发展数控铣头、数控刀架和数控转台以及主轴单元(含电主轴)、滚珠丝杠、高精度轴承、直线电机、力矩电机等核心功能部件。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总体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10.自动变速器。研发满足小排量、低成本小型轿车需求的自动变速器(AT)或无极变速器(CVT)、双离合变速器以及变速器箱体、精密传动轴、分动器总成等变速器关键零部件,加快大众年产183万台自动变速器、爱信AW年产40万台自动变速器和华泰ZF年产40万台自动变速器项目建设。全部建成达产后,全市变速器产能超过350万台/年,其中自动变速器产能达到270万台/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二)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大智能终端、基础元器件、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规模,巩固国内领先优势。
  1.智能终端。依托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推动智能技术在手表、自行车、家居、体育健康器械等传统轻工产品中的应用,开发智能化大众消费品。做大智能终端、基础元器件、智能穿戴等产业规模,巩固国内领先优势。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100亿元。
  智能手机:依托龙头企业,加速智能终端整体方案应用,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在手机基带芯片、手机智能应用、高清模组制造方面取得突破。到2020年,手机年产量保持1亿部左右,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
  平板电脑:发展超薄、曲面、可折叠、非触摸、智能识别等新一代平板电脑,进一步拓展应用领域,在工业监控、产品检测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到2020年,年产量达到4000万部,产业规模达到330亿元。
  智能穿戴设备:依托终端开发企业,加快新型产品(眼镜、手表、腕带、耳机、血压计等)的设计和生产,引进谷歌、三星、索尼、LG、果壳、广百思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传感器、存储器、处理器、电池、触控模组、显示屏、耳机等关键配套零部件领域的开发。
  北斗导航终端: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北斗导航终端产品在民用领域的发展,并拓展北斗导航技术在海洋监管、水文监测、交通运输、生态红线区域监管等领域的应用。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2.基础片式元器件。大力发展微型化、片式化、高性能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新型环保节能元器件,重点发展应用纳米技术的超小型元器件,利用低温共烧陶瓷技术的无源集成元件和无铅元器件;发展铁氧体、电子陶瓷、压电晶体等材料制备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新型片式元器件:依托龙头企业,开发大功率、高感量、高稳定、小尺寸电子元件和光电子、光集成元器件。
  传感器:依托龙头企业,研发工业通用传感器,以及光电传感器和微纳传感器等高端传感器,做大做强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研发集成化、智能可移动的新型传感器。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3.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国内领先的抗肿瘤抗体、抗肿瘤蛋白、基因工程胰岛素、新型疫苗、生物试剂等;鼓励研究开发新靶点创新药物,积极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化。到2020年,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规模达到2200亿元,在中药制剂、移动医疗、放射性药物、生物降解冠脉支架、手术路演系统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拥有一批“杀手锏”产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
  化学药物:加强关键药物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的研发与制造,推动抗癌、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创新药物产业化,突破高附加值化学药物剂型改造技术,提高通用名药物研发效率和质量,加大药用先导化合物库的研究力度,支持心血管领域、抗肿瘤领域、糖尿病领域通用名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化学原料药生产技术质量水平和环境、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运行标准,推进抗癌创新药物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开展新药国际临床和产品国际认证,支持高附加值的高端制剂产业化和国际化。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420亿元。
  现代中药:推动一批创新中药的临床研究和产业化,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突破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加强组分中药研究,加快研究中药制剂技术,实现中药产品剂型多样化。开展名贵中药材人工替代品的研究,积极扶持优质饮片发展,加快中药国际化步伐。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50亿元。
  生物制品:加快推进埃博拉疫苗、新型肺炎疫苗、单克隆抗体、干细胞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研发核糖核酸疫苗、肿瘤疫苗、艾滋病疫苗等先进疫苗,以及抗肿瘤、抗类风湿等单克隆抗体药物,开发以检测传染病、血液病、肿瘤为主的特异性诊断试剂。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健康产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医用食品,构建基于天然食用资源的新型临床营养制剂功能性组件及其产业化体系,建立医用食品原料深加工基地,利用高新技术对具有保健功能的原料进行深加工、精加工,提取其中的功能因子,开发第三代保健(功能)食品,做好医用食品技术开发与产品储备,继续做大做强天狮、天士力等国际知名品牌,引导和支持隆顺榕、达仁堂、乐仁堂等中药企业开展保健药品的食品化开发,开发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主的保健品,积极拓宽产品线,形成相关保健品系列产品,同时发展保健酒、保健食品等相关产业。加快保健(功能)食品产业链建设,建成科学种养--技术研发--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产业链。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武清区人民政府、北辰区人民政府负责)
  (三)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3D打印、自主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和软件等产业,打造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1.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引进重大整车生产项目,加快乘用车传统优势车型更新换代,推出城市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中高级轿车等乘用车,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到2020年,轿车生产能力达到200万辆/年,其中,新能源汽车20万辆,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
  新能源汽车:围绕整车、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着力攻克电驱动态调整控制技术、电动汽车牵引力控制技术、硅碳等新型电池技术,支持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到2020年,培育形成2至3家具有自主品牌、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的整车生产企业,高端动力电池国内领先,动力电池模块比能量达到200瓦时/公斤以上,电机、电控技术和规模位于国内前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自用充电设施按需配套,公共充换电设施初步实现网络化,建成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区、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智能网联汽车:抓住建设智慧城市和发展“互联网 ”的机遇,推动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开发,攻克驾驶辅助、部分自动驾驶、高度自主驾驶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建成自主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2.新能源。大力发展绿色电池、风电和光伏产业,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成为我国先进光伏制造基地和绿色阳光城市。
  绿色电池:推进超级电容器、高性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发展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隔膜材料等关键锂电高性能材料;逐步开展电池生产设备研发和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到2020年,绿色电池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产能达到15亿安时/年。
  风电装备:推进变桨、变频控制器等风电核心装备研发;发展2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海上和潮间带风力发电机组、风光互补发电机组;推动分布式智能微网发电系统发展。到2020年,风电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建成全国重点的风电设备制造中心和最大的风电产品出口基地。
  光伏发电:推进砷化镓聚光电池、铜铟硒薄膜电池研发;壮大高效光伏用直拉区熔单晶硅、多晶硅产业规模;加快光伏减反射玻璃、透明导电玻璃等配套产品产业化;推动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系统集成发展。到2020年,光伏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3.新材料。依托天津渤海轻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立钛金属及钛合金民用产品研发转化基地,推动加快先进材料的民用转化速度。做大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至2种重大新材料产业化及应用,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态势。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区熔硅单晶片:到2020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20%。
  稀土永磁及催化材料:依托天津一阳磁性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天津三环乐喜新材料有限公司、天津天和磁材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钕铁硼永磁材料、稀土合金速凝薄片,到2020年,钕铁硼永磁材料产能达到9000万吨/年。
  先进储能材料:依托天津巴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斯特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展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到2020年实现年产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5万吨的生产能力,正极材料在充电截止电压提升到4.4伏,具有良好的高电压循环性能。依托天津市贝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到2020年,产能提高到5000吨/年,容量由350毫安时/克提高到360毫安时/克,首效达到95%。
  高端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铜合金、高强高韧钢、新型轻合金等金属材料。依托中色(天津)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打造高性能铜合金全产业链;依托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进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和高品质轴承钢的研发;依托天津银龙预应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推进高速铁路轨道系统用大直径螺旋肋钢丝的研发和生产;依托天津立中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推进高性能铝合金的研发和生产。推进高温耐蚀合金、油船用高品质耐蚀不锈钢复合船板、高性能耐蚀镍铜合金的研发。
  功能高分子材料:依托天津市天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推进太阳能电池背板膜的研发和生产,到2020年,打破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全国产化生产;依托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推进新型免喷涂耐划伤高光泽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塑料的研发和生产;依托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天津市高分子材料功能助剂技术工程中心,推进功能助剂系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托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推进中空纤维超滤、微滤膜组件,中空纤维超低压钠滤膜的研发生产;依托天津市合成材料研究所,推进墨粉树脂系列产品、高铁用聚氨酯等系列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特种橡胶:依托天津市陆港石油橡胶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丁苯橡胶、丁基橡胶、异戊橡胶的生产能力和产品品质,到2020年,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橡胶生产基地;依托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推进水声橡胶制品、防污橡胶制品、特种功能橡胶制品的研发和生产。
  纳米材料:依托天津国家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推进纳米新材料、纳米生物医药、纳米微机电、纳米环保等领域的研究。
  生物材料:依托天津国韵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推进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依托天津伊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推进医用钛丝的研发和生产;依托关节动力安达(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推进自体软骨组织再生技术研究。
  超导材料:依托富通集团(天津)超导技术应用有限公司,推进大尺寸光线预制棒、大容量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和生产。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武清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4.节能环保。发展节能产业、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建设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年均增长30%,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污染防治及节水装备:依托沃达尔(天津)有限公司,着力发展节水灌溉设备。积极鼓励和引导污水处理设备企业加强与再生资源和再制造、钢铁等行业骨干企业的合作,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设备应用水平和行业废水综合治理能力。引进和开发适用于中小城镇和农场生活污水处理的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化设备。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以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为契机,着重引进燃煤烟气脱硫、脱销、脱氮、除尘等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设备,加快发展二氧化碳捕获、分离、封装与储存、利用装备产品,做大做强耐高温耐腐蚀废气治理环保滤材及装备。
  节能产品:重点发展半导体照明产品与技术,积极推广半导体照明在城市景观、照明、汽车及自行车车灯等领域的应用。
  节能环保服务:积极鼓励节能环保服务企业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节能环保认证与评估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在钢铁、再生资源和再制造、化工等重点污染治理领域,积极发展系统设计、工程施工、维护管理等环保服务。大力培育生态环境修复、环境风险与损害评价等新兴环保服务业。
  (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滨海新区、静海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5.机器人。突破机器人设计、制造及应用技术,研究数字化设计平台、性能实验和检测平台,形成设计、制造及检测规范和标准;加快培育一批机器人整机生产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在武清区、空港经济区、华苑产业园区、市开发区和临港经济区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20亿元。
  工业机器人:重点发展高速搬运机器人、重载码垛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关节型机器人、移动机器人、全方位移动机械臂等工业机器人整机。
  服务机器人:重点发展医疗手术机器人、家政服务机器人、智能两轮车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整机。
  特种机器人:重点发展水下机器人、防控排爆机器人、建筑机器人等。
  机器人零部件:重点发展RV减速器、三环减速器、网络化控制器、机器人腕关节、机器人手臂、机器视觉系统等。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滨海新区、武清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6.3D打印设备。积极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掌握立体光刻、选择性激光烧结、激光熔覆成形等先进技术,研制开发金属材料3D打印、高分子材料3D打印、陶瓷材料3D打印等设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着力培育若干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3D打印设备制造商。(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7.高性能医疗器械。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和高端技术突破,带动现有装备升级,加强产品应用示范,大幅提高我市医疗器械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医疗器械产业规模达到180亿元,形成25家年收入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企业,打造20个销售额过亿元的产品系列。

  临床诊疗设备:重点发展眼科A/B超声测量仪、角膜相关检测设备、激光诊断治疗设备等眼科诊疗设备,高标准移动化数字影像系统,微创外科领域高端吻合器、超声刀以及三维高清内窥镜系统。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家用医疗器械:重点发展以电子血压计为重点的家用便携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以及理疗床、上下肢康复训练仪等家用理疗康复产品,并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互联网 ”技术,开发新型智能可穿戴设备,利用移动互联等通信工具建设社区健康监控网络应用试点,实现“智能硬件 移动应用 云端服务”的移动互联健康云服务模式。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

  高端耗材:重点发展功能性、安全性非聚氯乙烯避光输液和自充停精密输液器等高端注射、输液耗材产品,以及血液回路、呼吸回路、心外手术体外循环管路等多样化、专业化的高端医用一次性用品。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

  植入物领域:重点发展关节、脊柱、创伤系列骨科相关植入器材和配套手术器械,以及生物降解心脑血管载药支架、颅内药物支架、椎动脉药物支架等相关产品。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

  诊断试剂:重点发展单克隆抗体临床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盒、系列胶体金检测试剂盒及相关配套设备。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

  医学技能培训设备:建立医疗模拟仿真中心。整合国际知名医学机构的培训课程和师资力量,实施“物联网 ”战略,通过“线上到线下(O2O)”和“产品 服务”模式建立全球性模拟培训中心和医学教育中心。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40亿元。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8.自主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和软件。

  操作系统:以麒麟操作系统为核心,进一步加快自主可控操作系统发展和应用,到2020年,占据国内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领域50%以上的市场份额,打造国内操作系统第一品牌。

  国产数据库:以发展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核心性的数据存储、数据计算产品为重点,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用户接受度,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支持高可靠、高性能的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开发,积极拓展专业数据库在政府、电力、电信、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整合国产数据库软件上下游各环节,扩大行业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数据库产业规模达到70亿元。

  软件:重点发展大数据、集成电路(IC)设计、泛娱乐、服务外包等4个优势领域,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建设京津冀软件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承接地和中国北方软件产业聚集新高地。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四)改造提升现代石化、现代冶金两大传统产业。提升现代石化和现代冶金等基础产业制造水平,持续推进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吸纳就业、繁荣市场、保障民生。

  1.现代石化。加快建设南港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重点打造以炼油乙烯为龙头的石化、原料多元化及低碳化、传统盐化工产业转型升级、高端石化产品集群和石化装备制造等5个产业,形成年产原油5000万吨、炼油2500万吨、乙烯120万吨、芳烃150万吨的生产能力,合成树脂产能达到世界级规模,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排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原料多元化:重点推动渤化南港综合基地建设,拓宽石化原料多元化渠道,以360万吨甲醇和300万吨凝析油为原料,形成年产120万吨甲醇制烯烃、100万吨芳烃的生产能力,同时发展高端化、精细化、差异化合成树脂及专用精细化学品,实现传统盐化工转型升级。积极推进渤海化工园填平补齐、优化提升,形成年产醋酸35万吨、丁辛醇75万吨、乙二醇30万吨、高吸水性树脂8万吨、丙烷脱氢制丙烯6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产业链优化完善和延伸发展。

  原油开采:实现原油5000万吨生产能力,建成2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液体化工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原油、成品油及化工品仓储能力达到20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年接卸能力达到70亿立方米,原油管网年输送能力达到亿万吨级,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港口设施齐备的石化储运网络,建成国际一流的原油开采和储备基地。

  石油加工:重点推动中俄炼化一体化项目,形成年产3800万吨炼油、250万吨乙烯、250万吨芳烃的生产能力,建设世界级石油加工基地。

  合成树脂:形成年产聚乙烯120万吨、聚丙烯150万吨、聚氯乙烯200万吨、聚酯20万吨、合成橡胶21万吨的生产能力,达到世界级规模。引进塑料制品(含塑料建材)加工业、纺织业、橡胶制品业等下游项目,为合成树脂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配套环境。

  高端石化产品:建设21万吨聚碳酸酯项目、26万吨丙烯腈项目,大力发展氟化工、有机硅等化工新材料产业,壮大提升膜材料产业,研究探索光动石墨烯材料产业化,引进3D打印材料、电子化学品、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力争在高端石化产品领域实现较大突破。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南港工业区管委会、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2.现代冶金。坚持精品、高端路线,加快推进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优质钢管、高档金属制品、精品板材、高强棒线材4个精品板块,完善绿色建筑、机械制造配套、汽车零部件、不锈钢制品4条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创新科技研发转化、资本运作、电子商务、商贸物流4个服务平台,实施循环经济、节能技术改造、环保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4个节能环保工程,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到2020年,精品钢材和高端产品比例提高到60%,优质钢管、高档金属制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精品板材、高强棒线材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吨钢综合能耗和清洁生产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优质钢管:加快发展无缝钢管和焊管,打造优质钢管基地。优化无缝钢管产品结构,油井管重点开发特殊扣系列产品、镍基高合金管材、页岩气用管、耐高温耐交变载荷稠油用管等;专业管重点开发X100钢级海洋用管、核电用管(常规岛级)、车载气瓶管等。优化焊管产品结构,重点开发钢塑复合管、石油套管、管线管、不锈钢焊管等高附加值焊管产品,培育一批国内领军焊管企业。

  高档金属制品:在静海区、东丽区打造高档金属制品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开发核电用钢绞线、液化天然气工程用耐低温钢绞线、优质特种专用钢丝绳、汽车用合金弹簧钢丝、锌-10%铝镀层钢丝、超低氢无缝药芯焊丝、高铁机车专用耐候焊丝等高端产品,满足核电、交通、造船、高端装备等行业需求,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金属制品产业集群。

  精品板材:以渤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在东丽区和河北省涉县打造精品板材基地,满足汽车、家电、造船、高端装备等行业需求。热轧板卷重点开发汽车用钢、家电用钢等;中厚板重点开发高强度系列船体用钢板、压力容器用钢板、汽车大梁用钢板以及耐腐蚀的特殊用途钢板等;冷轧及涂镀层板重点开发高强度汽车内板、高档家电板、精密不锈带钢、热镀锌耐指纹板等产品,形成国内领先的精品板材基地。

  高强棒线材:以渤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现有棒线材生产体系为基础,在东丽区、津南区和静海区打造高强棒线材生产基地。棒材重点开发合金结构钢、冷镦钢、轴承钢、易切削钢等钢种,以及屈服强度1230兆帕(MPa)级高强精轧钢筋、超细晶抗震高强钢筋、防腐蚀耐低温钢筋、矿用钢筋等产品。线材重点开发高强度(2000MPa及以上强度级)大规格(直径17.8毫米及以上规格)预应力钢绞线用盘条,石油、矿山、航空、电梯等各种专用钢丝绳用盘条,各种低碳、低硅超细钢丝用盘条等,形成国内一流的高强棒线材生产基地。

  (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资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渤海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

  六、重点工程

  (一)工业强基工程。依托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显著提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水平,重点发展高强度紧固件、高精密大型铸锻件、高精密轴承、磁悬浮轴承、高性能精密复杂刀具、大型精密锻压/冲压模具、长寿命密封件、高性能阀门等通用基础部件,以及大型船用曲轴、螺旋桨轴锻件等专用零部件。加快发展高强度、高精密金属材料和高性能先进复合材料、各类高端装备专业材料。到2020年,全市工业基础领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先进基础工艺得到广泛应用,产业技术基础支撑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基本实现关键材料、核心部件、整机、系统的协调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工程。按照标准规范引领、企业自愿申请、政府鼓励支持的原则,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选择基础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的清洁生产企业,支持企业创建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并逐步向全部工业企业和建筑业、农业、商贸流通业等领域推广。积极创建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到2020年,全市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全部开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商务委、市环保局负责)

  (三)信息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深入实施“宽带天津”工程,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覆盖,着力发展以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加快支撑系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及内容分发网络(CDN)等基础配套设施的IPV6改造。积极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网络技术研发和商用试点,推进“i-Tianjin”无线城域网络建设,实现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的全覆盖。推广应用节能高效、高性价比的宽带网络设备,打造国际化智慧口岸与高速信息枢纽。到2020年,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万吉比特每秒(Gbps),高速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4G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通信局,天津移动通信公司、天津联通公司、天津电信公司负责)

  (四)大数据共享建设工程。面向重点领域,推进政务云、公共云、行业云应用,加快人口信息资源库、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文化信息资源库、感知信息资源库建设。率先开展政务云大数据应用,搭建统一的政务云交互和共享业务平台,形成数据资源中心、应用服务中心、安全服务中心、灾备中心以及互联网统一出口,推动政府部门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共享与业务协同。加快公共云大数据发展,整合健康、教育、社区等民生领域的数据资源,逐步实现共建共享。推进行业大数据应用,构建数字出版、协同制造、安全生产等若干行业云平台,开展试点示范。到2020年,全市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服务产业特色明显,大数据、云计算应用和服务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基本建成国内一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通信局及其他市有关部门,天津移动通信公司、天津联通公司、天津电信公司负责)

  (五)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积极借鉴国外双轨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实施百万技能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培养高技能人才。完善现代特色职业教育,探索实施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职业教育、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的模式,促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依托海河教育园和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扩大高技能人才规模,大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全面提升人才技能水平。到2020年,全市高技能人才规模显著扩大,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切实为发展先进制造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七、重点举措

  (一)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把创新作为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的核心动力,打造研发机构集中、企业活力迸发、成果转化高效、创新环境开放的全国产业创新中心。

  1.建立和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整合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探索建立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端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和创新中心,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建设80至100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市科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积极对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争取在津设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负责)

  2.大力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加快建设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与中关村高水平共建武清区、北辰区、宝坻区、东丽区、滨海新区5个创新社区,依托天津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北京市、河北省等科研力量,组建天津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力争成为国家级创新中心,最大程度发挥研发资源的聚合效应。(市科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合作交流办,武清区、北辰区、宝坻区、东丽区、滨海新区人民政府负责)

  3.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发展,整合研发资源,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与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海洋技术等领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实施智能装备、移动互联、大数据与信息安全、新药创制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等一批产业创新重大专项,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市科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4.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建设“双创”特区,大力发展创新金融、科技服务和科技研发、跨境贸易和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海洋经济和港口服务。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育和发展一批领军企业、研发机构和众创空间,吸引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孵化一批创业企业和创新成果,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服务、要素齐全、安全高效的创新创业体系,支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市科委、市商务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人力社保局,滨海新区人民政府负责)

  5.加强先进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全面推进专利消零、专利布局、专利导航工作,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培育一批专利密集产品,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升行业知识产权整体风险防范能力,为先进制造业发展保驾护航。(市知识产权局负责)

  (二)深入实施“互联网 协同制造”。实施“I端(网络版) M端(制造版)”混合版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标准体系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加强产业链协作,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1.全面发展智能制造。推进设计智能化,深化泛在感知、宽带移动、智能融合的信息网络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快制造智能化,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推动产品智能化,抢占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战略制高点。提升服务智能化,实现全球定位、在线监控和风险预警。推进管理智能化,加快企业流程再造、信息集成、智能管控、组织优化,提升管理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科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2.大规模发展个性化制造。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整合市场信息,挖掘细分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为制造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提供决策支撑。(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3.积极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大力推进云制造、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加快建设滨海工业云、企业云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工业互联网进企业、入车间、联设备、拓市场。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加快制造业集聚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部署和建设,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升级,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建立面向工业领域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产品检测、检查评估综合保障体系,提高漏洞可发现、风险可防范、产品可替代能力,持续提升工业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4.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数据支撑。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价值链两端延伸,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三)全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以质量铸就天津制造的灵魂,以标准引领天津制造的提升,以品牌打造天津制造的名片。

  1.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实施名品名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大力培育国际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自主创新品牌企业,支持品牌战略明晰、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成果显著的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品牌。加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保护力度,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氛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市场监管委负责)

  2.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把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制造业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及节能标准体系,大力推进质量认证、产品鉴定、检验检测等认证认可体系建设,健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防控体系。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和修订,提升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市场监管委负责)

  3.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以提高实物质量水平为目标,创新产品质量管理模式,普及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质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等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管理,细化管理标准,规范生产流程,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市场监管委负责)

  4.全面提高工业设计能力。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展览展示设计,通过创意、创新、创造和创业,不断提升设计产业规模和集聚辐射能力,形成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设计产业形态和功能特色鲜明的设计产业基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负责)

  (四)着力推进产业协同发展。贯彻落实“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

  1.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充分利用北京市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天津市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河北省转型发展势头良好的综合优势,理顺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形成区域间要素流动更加合理,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群。(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合作交流办负责)

  2.加强京津冀产业协作。聚焦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积极对接北京市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主动向河北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产业联动发展。强化天津金融创新运营功能,建设一批枢纽型物流产业聚集区,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商务服务机构。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依托北京市科技资源优势和津冀两地先进制造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与河北省共建津冀(涉县·天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津冀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合作交流办、市投资办、市金融局,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3.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我市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会点和亚欧大陆桥东部最近起点的区位优势、港口航运优势,利用天津自贸试验区探索新的贸易规则,推动装备制造、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等优势产业率先“走出去”,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产业集聚区,推动高端装备、先进技术、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引导加工贸易向设计、研发、服务等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市商务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负责)

  (五)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1.提升工业能效水平。研发推广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热电联产等技术,全面推动冶金、化工、建材、纺织、轻工等主要耗能行业的节能改造。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建设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升级改造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开展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节能考核等工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委,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2.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实现绿色清洁生产。以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天津示范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为载体,开展绿色贸易,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清洁化改造力度。(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大力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完善旧件回收与拆解、再制造生产、再制造服务等再制造行业标准,培育再制造骨干企业,打造再制造示范基地。(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环保局,滨海新区及其他有关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六)着力打造“双高”人才高地。加快创新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体制机制,打造高端领军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双高”人才高地。

  1.加快培育“双高”人才。加快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引进和培养1万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打造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升级版,培育形成1000名左右具有全球视野、精通现代管理的新型企业家队伍。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聘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引进和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津创新创业。(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试点各类科技企业对重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权激励。探索建立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激励制度,改革以工资薪金、年度绩效等短期激励为主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3.积极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实施“一张绿卡管引才”改革措施,实现人才服务“一点采集、多点共享、全程管理、快速办理”,使“绿卡”成为天津引才聚才的靓丽名片。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引进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构建区域人力资源信息共享与服务对接平台,推动京津冀三地人才市场互设服务站点,加大高级人才双向聘任工作力度,推动资质互认。(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统筹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各项工作,审议推动制造业发展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和重要工作安排,指导各区县、各部门开展工作,协调跨区县、跨部门重要事项,加强督促检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等市有关部门负责)

  (二)建立联动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建立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成为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加强组织引导,深化改革、完善政策,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突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作用,突破共性技术,推动成果转化,抓好人才培养。强化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理念,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调动专家学者积极性,提供广泛智力支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国资委、市教委、市金融局负责)

  (三)推进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壮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首批安排重点项目251项,总投资7044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万亿元。不断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充实储备,动态管理,梯次推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合作交流办、市投资办负责)

  (四)出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支持转型升级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和关键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通过争取中央财政出资,整合我市财政专项资金,吸纳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式,建立支持我市制造业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智能制造、大集团培育等。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与金融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我市金融门类齐全的优势,推广应用符合先进制造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各类金融产品。(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

  (五)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消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取缔各种不合理收费和摊派,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运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委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