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探讨之四:素材之“命题比赛”(4/10)

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探讨之四:素材之“命题比赛”(4/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embedream.com/bjzm/2010-09-18/99.html    点击数:79


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探讨之四:素材之“命题比赛”(4/10) 
 
            嵌入式方向
作者:hanker  来源:嵌入之梦  点击:85 更新日期:2010-09-18 06:15:51

--------------------------------------------------------------------------------
 
 [提要] 为帮助大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使有限的实践获取最大的收益,写此系列文章从根子上探讨如何做好实践?此文为系列文章的第四篇:实践素材之“命题比赛”。
 
    前文讨论了实践素材的一些形式,并罗列了四类。


    本篇探讨第一类:参加命题比赛


    由于国人强烈的应试意识、防作弊心态,以及功利的参赛目的,使得比赛已经有些变味,我不认为是一个好的素材。


    理由一:题目准备时间过短,难以消化,实施时间过短,无法尝试多种“解法”,对参与者能力锻炼有限。


    理由二:比赛的时效过短,赛过即了,比赛所应赋予的能力提高效用大打折扣。


    做一件事,最关键的是事后总结,它能大大提升参与者的水平。就像下围棋,如果不复盘,很难领悟双方对决时的妙招,因为行棋时无暇去品味、推敲。


    这类比赛也是同样,需要事后客观、全面的点评以及充分的交流、讨论。否则,赢者不知好在何处?败者不知差在哪里?也许结果恰恰相反,赢者胜在错错得正,却还沾沾自喜;而败者却有奇思妙想,却失去了肯定和鼓励。


    理由三:题目变化过频,导致参与者疲于应付,很难深入。尽管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
—— 为避免作弊!


    可代价是题目的效用大大降低,产生了大量无谓的消耗!特别是涉及硬件的比赛,每届都要产生一大堆“垃圾”。


    本可以就一个好题目深入,不必在理解题目、器材准备上纠缠,把精力放在解题上。如要改变,最多是将题目延伸,而非重起炉灶,像沙雕一样,永远都从零开始。


    国外就能一个题目维持多年,如灭火、迷宫。应该反思一下,为何我们需要年年翻新?人家为何不需要?是不是我们比赛的目的出现了偏差?(还是外国人比较傻?)


    相对稳定的题目不但使参与者能有充分的横向交流,而且还提供了纵向交流的可能。可以从往届的比赛中吸取经验,可以用新出现的技术和思维去尝试,用自己新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如同“鸡兔同笼”,从代数上升到方程。如同物理中的速度、加速度,从抽象的概念记忆到用导数、积分的清晰理解。这一切都源于一个稳定的需求,一个便于理解、能够深入的命题。


    实际上我们有些题目也很好,简单有趣,易于理解,又不失内涵。如有一年电子大赛的“跷跷板”命题,就很有新意,完全可以不断延续、演绎。


    可以就传感器的形式展开,用不同的方式检测平衡,从而熟悉各类检测方式的原理和特性,学会分析问题,抽象出实质。


    还可以就支点的性能展开,看看由于支点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从而理解对象特性在控制中的重要。


    还可以就平衡的所需达到的目的展开,赋予平衡以具体的需求,看看因此要做哪些改变?如假设上面有个单面支撑的标杆,过调后会倒下,该如何控制。


    还可以为其建立数学模型;为测定其关键部分特性而建立检测方法和工具。


    或者增加些趣味性,要求2个或多个跷跷板接续,既增加了难度,又能扣住观者的心,吸引学生们参与。


    如此等等,让参与者在同样的命题中发掘新的东西,并从中抽象出原理、规律,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借鉴,不断提高。


    现在的比赛有些像“狗熊掰棒子”!


    理由四:由于资源的限制,使得这类比赛的受益面偏窄,而且参与方式也存在一些不公平。


    理由五:间隔太长,再次制造了“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因为多数学生只能参与一次,客观上导致学生不愿深入。同时也弱化了比赛所希望营造的氛围。


  命题比赛是不是一无是处呢?非也!


    关键看参赛的心态!


    如果立足于实践的实质去参与,还是应该有所收获的,特别是在如今学习氛围不浓的环境中,能有一件事撩起众多人参与,从而可以找到一些交流的气氛,而且还有可能获得一些支持,当然是件好事。


    即便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参赛,也可以自己尝试,因为有人给你“出题”,还有诸多参考“答案”,比靠自己的力量瞎琢磨更有收获。


    很多学生自己买了所谓“学习板”,但多数无疾而终,原因就在于自己很难提出恰当的命题。


    出题的难度很大,最佳境界是解题者要“跳一跳”才能够到,既不能“一马平川”,也不能“无法逾越”。为应付高考,相信大学生都做过不计其数的习题,好的题目重金难求,一些好学校的模拟试卷很是吃香,可见出题之重要。


    自己出题很难把握难度,通常是以自己的常识为基础,殊不知人乃极其高级之生物,在人看起来简单的事情,机器往往很难实现,所以备受打击。况且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也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的能力,所以这样产生的命题多数没有结果。而比赛出的题目就专业多了。


    跟着比赛走,又不被比赛所左右,此时命题比赛就成了一个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