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探讨之五:素材之“创新大赛”(5/10)

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探讨之五:素材之“创新大赛”(5/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embedream.com/bjzm/2010-09-18/99.html    点击数:77


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探讨之五:素材之“创新大赛”(5/10) 
 
            嵌入式方向
作者:hanker  来源:嵌入之梦  点击:76 更新日期:2010-09-18 06:36:31

--------------------------------------------------------------------------------
 
 [提要] 为帮助大学生们提高实践能力,使有限的实践获取最大的收益,写此系列文章从根子上探讨如何做好实践?此文为系列文章的第五篇:实践素材之“创新大赛”。
 
 
    “创新”一词被炒得沸沸扬扬,于是乎,大学遍布创新试验室,创新大赛此起彼伏,但各位当事人扪心自问:所做的创新有价值吗?是脚踏实地的多?还是哗众取宠的多?


    这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模式极不可取!创新是一种氛围,一种态度,而非一件需要完成的任务。


    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评价机制,那种“以标准答案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恰恰是扼杀创新的元凶。


    就拿实践而言,如果不那么看重结果,而是鼓励尝试,允许失败,那么创新精神自然会被鼓励。


    大学目前的所谓创新试验室模式,我不认为是一个好的实践素材,因为它惠及的面更窄,通常只能让少数学生参与其中,更多意义上是学校的面子工程。


    即使是参与的同学,也未必能从中提高能力,往往还会被种种诱惑所侵蚀,变得浮夸,甚至弄虚作假。这也是为何我们有那么多大学生创新成果,但能生根开花的却是凤毛鳞角的原因所在吧?


    创新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结果,它源于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源于他丰富的知识、梦想以及执著,而非功利性的追逐。


    所以,实践和创新在实质上就不是一条道上跑的车,创新需要激情,而我们所讨论的实践需要理性。


    有同学会说,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始人不都是在学校成功的吗?确实如此,但那是极少数的例外,和陨石砸着人的概率差不多,不是所探讨的话题需要覆盖的,大多数学生所需要的是生存的技能,而非成为人杰的神力。


    如果把培养比尔.盖茨类的人物作为教育目标,那就是教育的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