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海边那片神奇的红树林

海边那片神奇的红树林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qkzz.net/magazine/1006-3676/2008/05/2514094.htm    点击数:99


《科技智囊》 2008年第05期

  提起红树林,人们的第一反应也许就是红色的森林。红树林是红色的森林吗?在哪里能看见红树林?红树林和其它树林有区别吗?长期以来人们对红树林知识的了解甚少。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洋的那一场世纪大海啸,让人们意识到了红树林的重要性。如果发生海啸的地方红树林不遭到破坏,那么这些“天然海岸卫士”就可以极大降低海啸的破坏力,挽救许多人的生命。红树林真有这么神奇吗?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红树林面积也在急剧减少,我们不得不为红树林的未来感到担忧,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红树林的消失,同时也是我国的沿海城镇巨大的安全隐患。
  
  红树林真是红的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河口、海岸沼泽区域的耐盐性的常绿灌木或乔木林,红树林植物具有很多其它植物所不具备的生命力,是能生长于海水中的绿色植物。红树林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植物,而是适应潮间带环境的植物集合体。全世界的红树植物共有80种左右,中国有30种左右。这些植物的亲缘关系可能很远,分别来源于不同的祖先,经过长期的演化,最后适应了潮间带这种特殊环境。它们在分类学上可能属于不同的科,其中最著名的是红树科植物。红树林因随着潮水涨落而出没,也有“海上森林”、“海底森林”或“潮汐林”之称。
  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从远处看上去也是一片盎然绿色。走进红树林仔细观察树干和新长出的支柱根,会看到有些微微发红。如果把红树植物的树皮剥去,能看到树皮里面呈现出鲜艳的红色,这是单宁和鞣质等化学成分的颜色,过去人们常用它们制成红色的染料,这就是红树林名字的最初来历。全球红树林的面积约有170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地球南北纬25度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无霜地区。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此外香港、浙江也有少量分布。
  
  红树林植物及其适应特征
  
  组成红树林的植物主要分为红树植物和伴生植物两个类群,其中红树植物又分为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全球真红树植物有80种左右,它们只能在潮间带的环境下生长和繁殖,在陆地环境不能繁殖。常见的真红树植物有:红树、红茄冬、红海榄、木榄、海莲、秋茄、角果木、海桑、白骨壤、桐花树、海漆、榄李、红花榄李和木果楝等。半红树植物在陆地和潮间带都能正常生长和繁殖后代,半红树植物也可以在海滩上成为优势种。常见的半红树植物有银叶树、玉蕊、黄槿、杨叶肖槿、水黄皮、海芒果等。伴生植物只是偶尔出现于红树林中或边缘,常见的伴生植物有木麻黄、厚藤等。
  红树植物特别是真红树植物生活在极度缺氧和盐度很高的沼泽软泥上,随着潮水的涨落,这些植物时而处在水下,时而又暴露在烈日之下。这样的环境既不适合种子发芽,也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对于绝大多数动植物来说望而却步。而真红树植物发展出了胎生繁殖、强大的根系和泌盐现象等适应特征,以克服海边这种恶劣的环境,发展自己,同时也为其它动物提供了一个栖息、觅食和繁殖的理想天堂。
  
  胎生繁殖
  胎生繁殖是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界的胎生现象比较罕见,然而部分红树植物就是胎生繁殖。其果实成熟后不从树上脱落,而是种子直接在果实里开始发育,渐渐地变为带有胚轴的胎生苗,秋茄、木榄、海莲、红海榄、红树和角果木等,都属于这一类植物。红树植物的这一创造生命的过程,完全可以和哺乳动物生养后代的行为相比。胎生苗就是红树植物的胎儿,下端密度高,上端密度小。成熟的胎生苗的形状尖尖长长的,是像“笔”一样的小椎子,有的胎生苗长达30-40厘米,最长可达80厘米。胎生苗成熟后可以直直落下并插入到软泥中,几小时后便长出根和叶片,开始生命的新篇章。胎生苗即使在涨潮时落入水中,也能随波逐流,数月不死,一旦遇到泥沙,便可生根发芽。
  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真红树植物都发展出了胎生现象,国内的20多种红树植物中,有一半以上植物不具有胎生现象。不具有胎生现象的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也像其它植物一样,靠果实或种子繁殖,这些种子和果实的密度低于海水,能够随水漂流传播。
  红树植物的适应海水和胎生幼树这两大特性,在植物中是独一无二的,受到世界许多国家科学家和民众的高度重视。
  
  强大的根系
  高大的植物要在软泥地上固定不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软泥里面氧气不足,聪明的红树植物就形成多种多样的气生根来解决固定和呼吸等问题。这些气生根在地面以上生长,最能反映红树植物的形态特点,也是最能吸引参观者注意的特征。支柱根是从树的主干长出,悬垂向下再深入软泥中,而支柱根本身还在分支成更多的支柱根,最后形成连续向四周延伸的根盘,这是最典型的红树林植物特征,外形有点象蜘蛛的长脚。红海榄和红树的支柱根发达,有时难以判断哪个是主根,哪个是分枝。木榄和海莲等植物的根系每隔一段向上突破土壤表面,形成露出土壤表面的弓环,露出部分很像人弯曲的膝盖,称为膝状呼吸根。白骨壤的呼吸根高度不超过30厘米,形状象手指一样,被称为指状呼吸根。一棵2-3米高的白骨壤就有超过10000条的指状呼吸根。海桑属植物的呼吸根次生生长明显,高可达1米以上,形状像笋一样,被称为笋状呼吸根。红树植物发达的气生根除了固定植株以外,还有就是解决呼吸问题。退潮时,根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氧气,而涨潮时,发达的根系与海水的接触面大,也可以从海水中吸收氧气,这也是红树植物耐水淹的原因之一。

  泌盐现象
  红树植物为了适应淤泥和水中盐分过高的问题,有的叶片具有盐腺,能把体内多余的盐分排出去,白骨壤、桐花树和老鼠筋等植物叶片上盐腺明显,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叶片上有盐腺分泌的盐粒存在。还有的红树植物把多余的盐分集中在老叶,利用落叶的方式把体内过多盐分去除掉。秋茄、木榄和海莲的根系可利用特殊的生理机能,把海水中的盐分过滤掉,直接把盐拒之门外。红树植物一方面通过减少对盐分的吸收,另一方面把体内过多的盐分及时排出,以适应在高盐的环境中生长。
  
  红树林里的动物世界
  
  红树林植物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逐渐适应了海边的环境,在海边形成了一片美丽的树林,同时也为其它动物营造了一个理想的家园。种类繁多、根繁叶茂的红树林植物不仅为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而且以其大量的凋落物为之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红树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50多种藻类,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
  软体动物是红树林区最大的底 栖动物类群,在红树林中经常可以见到它们爬行在红树植物的树叶和枝干上,有些种类也潜居在红树林底部的淤泥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是固着在树干上的牡蛎,牡蛎的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海洋牛奶”的美称。
  红树林区的虾类资源比较丰富,我国红树林区的虾类已知有近30种,以鼓虾科、对虾为主。对虾白天潜伏,夜间活动。鼓虾有一个特化的大螯,红树林内传出“嗒”“嗒”的轻微击水声,有可能就是鼓虾的大螯发出的声音。
  红树林中数量最多,最常见的蟹类就是招潮蟹。雄招潮蟹的螯一大一小极不对称,大螯重量占体重的一半。雌蟹两螯都小,大小相等。涨潮时它们钻进洞里,退潮时出来觅食,以含有机碎屑的泥土为食。红树林里还有善于挖洞的和尚蟹,和尚蟹具有红色细长的蟹爪,象一只蜘蛛,被称为海蜘蛛。而和尚蟹身体的形状和颜色象一个刚剃的和尚头,又被称为和尚蟹。它们最大的本领就是挖洞的速度非常快,几秒钟就能挖好一个洞藏身。
  红树林区丰富的食物来源和隐蔽的环境给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国红树林区有鱼类近250种,最有趣的是弹涂鱼。弹涂鱼涨潮时攀附在红树林、石头上休息,退潮时在淤泥上爬行,善弹跳、行走和爬树,又称跳跳鱼。弹涂鱼非常适合半陆生的生活,它们既用鳃呼吸,也可通过皮肤呼吸。红树林里还有一种食肉的鱼类——乌塘鳢。乌塘鳢栖息在滩涂的洞穴中,喜欢捕食虾蟹类。捕食蟹类时,乌塘鳢引诱蟹类咬住自己的尾鳍,突然用力甩尾,将蟹壳打破,然后把蟹肉吃掉。
  中国鲎是生活在红树林中的一种古老的节肢动物,它在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生物的老样子,因而被称为“海洋活化石”。鲎是对“爱情”很专一的动物,一旦结为夫妇,便形影不离。肥大的雌鲎驮着比它瘦小的“丈夫”蹒跚爬行,有“海底鸳鸯”的美称。
  
  红树林的生态功能与价值
  
  红树林植物非常适应海滩长期风浪大、盐分高、缺氧的环境状况,它们大都有发达的根,不仅能够保持自身稳稳地固定在滩涂上,抵挡狂风巨浪的袭击,还大大改善了海岸和海滩的自然环境,它们纵横交错的根系和茂密的树冠一起筑起了一道绿色的海上长城,就算是强台风掀起的狂澜巨涛,在它的面前也威力大减,因而红树林被人们称为“海岸卫士”。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造成的惨重破坏,就与沿岸大批的红树林植被遭到毁坏有关。正是这次海啸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了红树林的重要性。
  由于红树林植物的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既可以保护泥土不被海潮冲走,又可以阻挡从陆地上冲刷下来的泥土,从而扩大了滩涂面积,不断开拓出一片片新的陆地,又被人们称为“造陆先锋”。红树林还有“天然养殖场”之称,它的落叶掉入海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烂,就转化为养分丰富的食物,供鱼、虾、贝类和螃蟹食用。
  红树林是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的特性。其特殊的环境和生物特色使得红树林成为自然的生态研究中心,对科普教育、发展生态旅游业有积极作用。
  
  我国红树林的现状与保护
  
  虽然近几年对红树林生态功能的认识正在逐步提高,但我国红树林的生存状态仍然令人触目惊心。近40年,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砍伐等原因,红树林面积已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红树林面积的急剧减少,给我国的沿岸城镇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亟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加强红树林保护与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自1975年香港米埔红树林湿地被指定为自然保护区、1980年建立东寨港省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对红树林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完善。至今,我国已建立起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0个。
  保护红树林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为了红树林,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