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俄罗斯军用卫星

俄罗斯军用卫星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spacechina.com/zxyzx_htzs_Details.shtml?recno=62599    点击数:217


俄罗斯军用卫星(一):早期预警卫星

前苏联以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后盾,成为唯一能与美国在太空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于经济困难,其军事航天实力损失殆尽,航天工业面临崩溃的危险。随着经济的复苏,近年积极对外扩张军事实力的俄罗斯,决心以航天作为其军事复兴的突破口,投入巨资以重筑航天辉煌。那么经过几年的恢复,现在的俄罗斯军用卫星到底有哪些?今后俄罗斯还将发展哪些军用卫星呢?
  事实上所有俄罗斯目前的军事航天项目都起源于前苏联。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保持所继承的军事项目,同时防止太空基础设施的退化。从一定程度上讲,俄罗斯成功地应对了这一挑战,成功地保持了大部分军事太空系统成功运转。但是,仍有一些太空系统无法发挥全部能力,仅依靠前苏联解体前制造的设备。作为现有太空项目的一部分,前苏联开发和部署了各种军用太空系统——从军用早期预警到侦察卫星,从通信到导航卫星。现存的项目显示了俄罗斯军事航天发展的优先选择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至2007年底,俄罗斯在早期预警、光学侦察、通信、导航和信号情报等5个领域的军事航天活动尤其活跃。
  天基传感器被认为是早期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天基传感器能够在发射后立即探测到弹道导弹,这些传感器能对陆基洲际弹道导弹(ICBMs)的发射,提供最多30分钟的预警时间。苏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天基早期预警系统,目前,俄罗斯有2个不同的预警卫星星座:一个是“眼睛”(Oko/US-KS)大椭圆轨道星座,另一个是“预报”(US-KMO)地球同步轨道星座。除此之外,俄罗斯现在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的天基早期预警系统,被称为“集中空间系统”(EKS),该预警卫星还能为弹道导弹提供通信,新系统的飞行试验期望在2009年开始。
  “眼睛”大椭圆轨道星座
  “眼睛”卫星属于俄罗斯第一代预警卫星,该卫星由发动机舱、设备舱和光学舱3个分系统组成,各分系统均被安装在一个长2米、直径1.7米的圆筒形骨架上,卫星发射时总质量为2400千克。

 “眼睛”卫星的光学系统包括一台望远镜,其发射镜直径为0.5米。探测系统包括一台线阵或面阵红外波段固态探测器,用于探测导弹尾焰的红外辐射。此外,卫星还载有几台较小的望远镜,作为辅助观测手段,以光谱的红外部分和可见光部分提供广角对地观测。卫星将其各台望远镜所拍摄的图像实时、直接传输给地面控制站。
  “眼睛”星座包括9颗位于大椭圆轨道(HEO)的卫星和1颗位于地球同步轨道(GEO)上的卫星。该系统能够连续探测从美国领土发射的ICBM,但是不能发现从潜艇发射的海基弹道导弹。为了保持连续覆盖美国ICBM基地的能力,“眼睛”系统最少需要4颗大椭圆轨道卫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成功部署了全套“眼睛”系统,能够可靠的探测美国陆基导弹的发射。但是为了维持这种能力,需要每年发射3次以补充星座。尽管俄罗斯当时面临严重的经费困难,还仍然能够完成这些发射。但是这一状况从1997~1998年开始改变,“眼睛”系统的能力逐年下降,到1999年底,系统降低到最小作战能力,只有4颗大椭圆轨道卫星在轨。“眼睛”系统在2001年5月遭遇到了一场更大的挫折,位于莫斯科附近的“谢尔普霍”指挥和控制中心遭遇到了一场大火,导致了4颗部署的卫星全部失去控制,于是俄罗斯出现了4个月无法从太空探测导弹发射的尴尬局面。情急之下,俄罗斯紧急部署了2颗HEO卫星(Cosmos-2388、Cosmos-2393)和1颗GEO卫星(Cosmos-2379)组成了一个小型网络继续工作,使得俄罗斯在2002年底到2006年保持了对美国弹道导弹发射场的持续监控,但是可靠性不高。2006年~2007年,俄罗斯发射2颗新的“眼睛”卫星——Cosmos-2422和Cosmos-2430,以替代Cosmos-2388和Cosmos-2393。
  “预报”地球同步轨道星座
  由于“眼睛”系列卫星不具备探测美国以外弹道导弹的发射情况,苏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新一代早期预警卫星。新型的卫星能够穿过云层探测导弹发射。该系统都部署在大椭圆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上,被称为“预报”。“预报”卫星重3吨,配备直径1米的卡塞格林型光学装置,使用单一的硫化铅CCD线形阵列(高达12000个阵列单元),配有一个6瓣型遮光罩(类似相机的光圈收缩),必要时可以屏蔽光学器件以免受激光照射和反卫星武器的伤害。

 

    俄罗斯从1991年发射第一颗“预报”卫星,到2006年底共发射了6颗“预报”卫星。最新一颗Cosmos-2397卫星于2003年4月发射。由于“预报”卫星系统存在技术问题,大大地缩短了其工作寿命。因此,所有1994年以后发射的“预报”卫星系统,除1颗(2001年发射的Cosmos-2379)外,都提前结束了使命。

俄罗斯军用卫星(二):光学侦察卫星

(2009/10/14)
  国外航天专家将苏联/俄罗斯的侦察卫星划分为8代:“天顶”系列构成了前3代;“琥珀”系列构成了第4代和第5代;“蔷薇辉石”系列构成了第6代和第7代;“阿拉克斯”卫星属于最新的第8代。   
  国外航天专家将苏联/俄罗斯的侦察卫星划分为8代:“天顶”系列构成了前3代;“琥珀”系列构成了第4代和第5代;“蔷薇辉石”系列构成了第6代和第7代;“阿拉克斯”卫星属于最新的第8代。这8代卫星中,除第5代和第8代使用是数字传输型外,其余各代均为胶卷回收型。前3代卫星已退役,现今使用的是第4至第8代。第6、7、8代发射数量较少,第4和第5代卫星是俄罗斯当今光学成像侦察卫星的主要力量。
  “琥珀”系列卫星
  “琥珀”卫星家族构成了俄罗斯太空照相能力的基础。“琥珀”卫星家族有三类卫星:“琥珀-4KS2-钴”、“琥珀-4KS1-涅曼”和“琥珀-1KFT-彗星”。虽然这些卫星的任务和能力不同,但是他们基于通用的平台,有相似的结构特点。
  “琥珀-4KS2-钴”卫星是一种照相侦察卫星,能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该星携带了一架照相机和2个胶卷回收舱,运行期间能够向地球传回胶卷。在结束寿命时,卫星本身也将作为第三个回收舱返回地面。此类卫星的典型飞行时间大约为60天,因此胶卷大约20天回收一次。“琥珀-4KS2-钴”卫星部署在低轨道,倾角大约67度,近地点和远地点分别是170千米和350千米。在上世纪80年代,“琥珀-4KS2-钴”卫星是俄罗斯主要的侦察卫星,苏联每年最多发射9颗以及时提供成像数据,并保证任何时间至少有1颗卫星在轨。90年代末,发射频率降低到1~2年一次,执行任务的时间也达到4个月。作为“钴”项目的一部分,2004年俄罗斯航天兵发射Cosmos-2410卫星,据称这是俄罗斯新一代侦察卫星——“钴-M”。航天兵宣布计划从2006年开始逐步发射“钴-M”卫星。2006年5月和2007年6月,俄罗斯分别发射了2颗“钴-M”卫星。
  胶卷侦察卫星的最大缺陷在于携带的胶卷数量有效,以及不能实时提供图像。电子照相侦察卫星在这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前苏联的此类卫星是“琥珀-4KS1-涅曼”,该卫星于1984年首次发射,任务周期6~8个月。上世纪80年代,苏联每年发射1到2颗“琥珀-4KS1-涅曼”卫星,使其至少有1颗卫星在轨。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变化,近十年来只在1998年和2000年分别发射了2次。
  “琥珀”家族的第3颗卫星是“琥珀-1KFT-彗星”地球测绘卫星,能够为军用或民用提供全景图像。这些卫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发射频率为每年1颗,任务周期为45天。
  “蔷薇辉石”卫星家族
  除了“琥珀”系统外,俄罗斯还拥有2种胶卷侦察卫星——“蔷薇辉石-1-顿河”和“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蔷薇辉石-1-顿河”和“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卫星的主要特点是增加了胶卷回收舱的数量。“蔷薇辉石-1-顿河”卫星有8个回收舱,“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有22个回收舱。除此之外,卫星的光学系统也比以前的卫星更先进。但是它们的寿命相对较短,大约为40~60天。
  “蔷薇辉石-1-顿河”卫星是一种比较旧的系统,此类卫星从1989年开始工作,1989~1993年,每年都有“蔷薇辉石-1-顿河”发射。从此之后,只有3次发射,1997年、2003年和2006年。Cosmos-2423是此类卫星的最后一颗。
  虽然“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卫星项目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第一颗试验性质的卫星Cosmos-2290于1994年发射,工作时间超过7个月。“蔷薇辉石-1-顿河”和“蔷薇辉石-2-叶尼塞河”将被新一代卫星替换,新一代卫星被称为Persona,计划2008年发射。
  “阿卡昂”卫星
  “阿卡昂”卫星是苏联/俄罗斯成像卫星家族中体积最大、功能最先进的新型侦察卫星。该卫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俄罗斯于1996年6月发射了首颗卫星——Cosmos-2344。Cosmos-2344部署在相对较高的轨道上,近地点1400千米,远地点2700千米。Cosmos-2344卫星向地面控制中心传送电子信号,在需要时使用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进行中继。“阿卡昂”卫星之所以选择较高的轨道,其原因是为了延长卫星的寿命,因为在较高的高度能够免遭大气层的拖拽。但是,实际情况是该卫星的寿命还是很短暂。第一颗“阿卡昂”卫星由于故障仅4个月就停止工作,第二颗“阿卡昂”卫星于2002年7月发射,工作时间超过一年,但也比计划的工作时间要短。
俄罗斯军用卫星(三):海洋侦察与电子情报卫星

(2009/10/16)
  海洋监视卫星是20世纪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先进的卫星技术。前苏联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海洋监视卫星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军事强国拥有实用型海洋监视卫星系统,但其他一些国家也在积极进行研制。前苏联投资大量资金用于开发能够探测船只并引导导弹攻击的系统。该系统于上世纪70年代最先开始工作,包括2种类型的卫星:一种是被动电子情报卫星,被称为US-P;另一种是主动雷达监视卫星US-A(RORSAT)卫星。由于担心提供动力的核反应堆的安全,US-A卫星于1988年停止工作了。由US-P卫星经过改进的US-PU卫星系统目前仍在工作中。
  US-PU系统包括的卫星能够通过探测无线电通信、雷达辐射等跟踪水面上的船只。整个星座包括部署在400千米圆轨道上的3~4颗卫星。一颗US-PU卫星通常停留在轨道上大约2年。1997年以前,俄罗斯每年发射1至2颗卫星,以保持系统正常工作。1997年以后,发射间隔增加到2年,结果导致任何时候轨道上最多只有1颗卫星。据报道US-PU系统今后将逐步被新一代Liana卫星系统取代。
  除了用于观测水面舰船上电子信号的US-P系统,前苏联还开发了一系列通用电子情报和电子侦察系统——“处女地”家族。前两代“处女地”型卫星——“处女地-O”和“处女地-D”卫星已于1984年和1994年退役。目前仍在工作的系统是“处女地-2”卫星,该系列卫星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的,1984年开始服役。
  “处女地-2”卫星运行在高圆形轨道(850千米)。全部“处女地-2”星座包括4个轨道面上的4颗卫星。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罗斯成功维持了全部星座,但是2004年只有1颗卫星保持在轨。2007年,俄罗斯航天兵发射了最后一颗“处女地-2”卫星。根据俄罗斯的计划US-PU和“处女地-2”卫星将被新型的Liana系统取代,第一颗Liana卫星预计将于2008年发射。

俄罗斯军用卫星(四):导航卫星

(2009/10/19)

    俄罗斯目前主要使用2种导航卫星系统。第一种是“旋风”,另外一个导航系统是GLONASS系统。
  俄罗斯目前主要使用2种导航卫星系统。第一种是“旋风”,运行在1000千米的圆形轨道上,能提供大约100米的精度。“旋风”系统最初是军用系统,但后来广泛用于苏联/俄罗斯民用船只的导航。近年来,俄罗斯每年发射一颗这类卫星,这就足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
  另外一个导航系统是GLONASS系统,这是苏联与美国GPS抗衡的系统。与美国类似,该系统包括部署在20,000千米的半同步轨道。与GPS系统不同的是GLONASS卫星包括24颗部署在3个轨道面上,美国的GPS是4个轨道面。GLONASS系统全星座提供的精度可与美国的GPS系统相当。 2008年,俄新社报道,GLONASS系统将由原计划的24颗卫星改为30颗卫星组成,其中的2颗将作为备份卫星,GLONASS系统目前已有18颗卫星运行。

GLONASS卫星于1982年开始部署,但是系统直到1989年才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苏联解体后,GLONASS系统遭遇了管理不善以及资金缺乏的问题。俄罗斯政府尝试几次商业化该系统,但是并没有成功。结果是,虽然系统正在运转中,工作卫星的数目很少高于10颗。因此,系统提供导航信息精度的能力非常有限。此外,GLONASS终端装备的发展也严重滞后,不仅技术落后而且数量也少,这使得俄罗斯军方以及民间用户难以有效利用GLONASS提供的数据。
  尽管遭遇到这样的困难,俄罗斯计划继续GLONASS系统的现代化改造。俄罗斯正在发展2种新型的GLONASS卫星,分别为GLONASS-M和GLONASS-K。GLONASS-M卫星将把设计寿命从3年延长到7~8年,还具有更好的信号特性。第一颗GLONASS-M卫星于2004年12月发射。至2007年底,GLONASS星座中有14颗卫星是GLONASS-M型卫星。同时,俄罗斯计划2008年再发射6颗GLONASS-M。未来经过现代化的GLONASS-K卫星能够运行10年,有望从2010年开始进入轨道。GLONASS-K是以一个完全新型的平台为基础,以“快车”-1000模型平台的技术为标准建造而成的。根据目前的计划,俄罗斯将在2008年完成24颗卫星的星座部署。

俄罗斯军用卫星(五):通信卫星

(2009/10/21)

  俄罗斯拥有3种天基卫星通信系统——低轨道、高椭圆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虽然它们主要是为军事目的建造的,但是也可以为民间用户使用。

    “箭-3”通信系统部署在低轨道,为军事情报研制的。其工作模式如下:它们在通过发射机的时候接收信息,在通过接收机的时候传输信息。整个星座包括部署在2个轨道面的12颗卫星,轨道高度1400千米。该系统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运转,用于替代早期的类似系统。除了“箭-3”军用卫星系统,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发展“箭-3”系统的民用型号——“信使-D”和“信使-DI”。目前,民用与军用卫星都部署在相同的轨道面上,“信使”卫星也可用于军事目的。1998~2001年俄罗斯停止了“箭-3”系统的发射。2001年12月,俄罗斯重新恢复了发射,截至2005年底俄罗斯航天兵已经重新部署了14颗“箭-3”卫星,显示了俄罗斯决心继续保持这一系列卫星。

    部署在大椭圆轨道上的两个通信系统分别是“闪电-1”和“闪电-3”。卫星轨道的近地点是400~1000千米,远地点轨道高度40,000千米。由于卫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40,000千米的远地点轨道上,因此比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拥有更好的覆盖面积。“闪电”卫星用于常规军事和民用通信。为了保持这一星座,俄罗斯每年发射一颗卫星。2006年12月24日,俄罗斯发射了一颗Meridian通信卫星,该卫星被认为是“闪电”类型的后继型号。
  部署在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包括2种不同的型号。第一类是“虹-1”用于通用任务通信,能提供保密可靠的安全通信信道。“虹-1”卫星部署在印度洋上地球同步轨道的4个轨道面上。“虹-1”系统从1989年投入使用。第二类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军事通信系统是“喷泉”,该系统用于为低轨道的成像和通信卫星进行中继。卫星还有多余的带宽为民用服务。“喷泉”卫星从1982年开始工作,全星座包括3颗卫星,但是俄罗斯从2000年起只有1颗卫星在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