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何新贵

何新贵

作者:佚名    转贴自:http://www.cae.cn/experts/index.jsp?subCid1=xx    点击数:95


何新贵简介
何新贵
  何新贵  (1938.10.26——)浙江省浦江县人。分别于1960年和1967年本科和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和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首批计算机软件工作者之一。他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曾全程担任我军大型软件工程军用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该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等全面工作,他提出的模糊数据库、加权模糊逻辑、模糊分布值逻辑、可执行模糊语义网络、模糊H网、主动模糊网络、模糊推理网络、加权神经元网络、以及过程神经元网络等的理论与技术对边缘科学《知识处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较大推动作用。至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130多篇,并著有《模糊知识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模糊数据库系统》、《知识处理与专家系统》和《The implementation of a multi-backend database system》等 10部中英文专著;获国家或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其中12项排名第一。何新贵现任北京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抗恶劣环境计算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任《计算机学报》副主编和《计算机工程与设计》主编。
 
 何新贵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和人工智能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工作,是我国首批计算机软件工作者之一。特别在模糊理论与技术、知识处理以及数据库等方面做出了具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贡献。他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模糊数据库的理论与技术,提出了加权模糊逻辑、模糊计算逻辑、模糊区间值逻辑和模糊分布值逻辑等多种非标准模糊逻辑,并提出了一种巨并行的浸润推理模式、加权神经元网络和过程神经元网络等理论,这对边缘科学“知识处理学”的最终建立和发展起了较大促进作用。他提出的可执行模糊语义网、模糊H网和主动模糊网络等概念,可应用于从生产过程仿真到视觉处理模拟等广泛领域。此外,他对编译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以及软件过程改进技术(CMM)等也做出了较大贡献。已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中文专著9部,英文专著1部。曾先后被特邀在多个国家讲学和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主题报告。  网络督察
  1960年代初,何新贵教授为我国导弹武器进行科学计算和数字仿真,在计算方法上提出了较有影响的最优分段逼近和有理平方逼近等理论和方法;1962年在我国最早开发成功宏汇编系统,1973年在国产计算机上开发成功多个FORTRAN编译系统;80年代中期,任工程总师,领导实现了我国早期的一个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其上的管理信息系统;从1986年开始长期担任我军大型软件工程“军用共性软件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负责该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等全面工作;从1996年开始至今,担任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软件专家组组长,从事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软件工程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并进行工程级的软件质量保证工作。他先后获国家或部委级以上科技进步等奖励19项,其中12项排名第一。